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演讲稿>领导讲话>党委党建>在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时间:2023-02-26 12:43:26 党委党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哈尔滨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查。

  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我市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动员和组织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立足现有、挖掘潜能,追逐应有、创新发展,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一、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世纪交替的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的各项战略部署,紧紧依靠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妥善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诸多矛盾,战胜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保持了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整体素质有所提高,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从1997年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由746.2亿元增加到1232.1亿元,年均增长11.2%,超过同期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工业总产值由763.6亿元增加到1167.0亿元,年均增长15.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42.7亿元增加到316.2亿元,年均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39.6亿元增加到559.3亿元,年均增长10.5%;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117.9亿元,年均增长13.2%;固定资产投资由159.5亿元增加到361.1亿元,年均增长17.8%。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种要素市场健康发展,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国有企业资本比重进一步下降,国有经济的效益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新一轮土地承包和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完成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流通、外贸、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城市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200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46亿美元,分别是1997年的1.2倍和1.4倍。“哈洽会”成交额逐年递增,2002年第13届“哈洽会”成交额达17.2亿美元。冰雪旅游成为世界级知名品牌,旅游外汇收入达7572万美元,是1997年的2.2倍。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果,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0亿元,新建和改造道路条,新建桥梁46座,新增道路总面积达533.6万平方米,机场高速路、二环快速干道等一批重点路桥建设项目相继竣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污染企业525家,园林绿地面积达到5258公顷,是1997年的1.34倍;兴建了一批展示城市特色的广场和景观区;水、电、气、热和邮政、通讯等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初步形成了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开展了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新形象活动,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政务、厂务、村务、社区事务公开逐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加大地方立法和依法行政力度,依法治市水平不断提高。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深入开展与“×××”邪教组织的斗争,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管武装,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被国家授予“科教兴市先进城市”。文化、体育、卫生事业日益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果明显。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三条保障线”得到落实,五年共有23.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2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4元,比年增加2770.4元,年均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77.2元,比1997年增加278.5元,年均增长2?1。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10.0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19.04平方米。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思想政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干部管理工作制度,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顺利完成区、县(市)党委换届工作。农村、街道社区、机关、学校、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积极开展发展新党员和党员教育工作,党员队伍进一步扩大,素质进一步提高。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的结果,是驻哈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哈尔滨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哈尔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与国内同类先进城市相比,发展相对滞后、改革步伐不快、开放程度不高的状况尚未彻底改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多,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治安形势还比较严峻;一些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精神不够振奋,作风不够扎实;经济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和优化;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不尽人意;一些领域的腐败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是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时代精神审视哈尔滨的历史方位、确定正确发展思路的先导,是全市干部群众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传统体制的束缚,敢闯敢试、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滞后是我市最突出的矛盾。抢抓一切机遇,创造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良环境,形成方方面面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合力,扭住发展不放松,是全市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满意是最高标准。牢记“两个务必”,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城市就业等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诚心诚意为最广大群众谋利益,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的新形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努力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以改革和发展确保社会的长期稳定,是我们必须长期遵循的一项基本方针。

  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市委在全市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是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根本保证。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带领948万哈尔滨人民谱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壮丽篇章,是时代赋予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庄严使命。新世纪的头二十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国际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增强,制造业重心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正在形成。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为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建设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高潮期。国家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为哈尔滨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新的机遇伴随着新的挑战。世界上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加剧,国内各地区间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用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科学地谋划我们的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立足现有、挖掘潜能,追逐应有、创新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市、改革推动、开放牵动、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申奥带动战略,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进步,把哈尔滨建设成国家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及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东北亚重要的经贸中心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按照这个总体思路的要求,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00美元,提前五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形成优势突出、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机制完善、开放有序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基础完备、风格独特的都市框架体系;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社会更加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地方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市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体现地方特点的教育、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及医疗卫生、全民健身体系得以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人口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落实,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总之,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会使哈尔滨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一座北方名城,并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目标,符合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符合哈尔滨的市情和改革发展实际,符合全市人民的迫切愿望和根本利益。

  本次党代会后的五年,是我市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经过五年的努力,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2150亿元,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五年年均增长1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4000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基本建成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型园林城市。与之相适应,全市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上一个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要取得明显的新进步。

  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必将迎来哈尔滨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一个世纪前,哈尔滨在历史风云的交汇中形成一座近代城市,产生了工业化的最初萌芽,却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半个世纪前,回到人民怀抱的哈尔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哈尔滨又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这是一幅“最新最美的画图”,是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我们坚信,只要牢牢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埋头苦干,我们就一定能够提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创造出哈尔滨更加繁荣、文明、富裕、美好的未来。

  三、未来五年经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主要措施

  加快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关系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确保到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使我市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为以后的更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结构调整上实现新突破。从我市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全力以赴优先发展工业经济,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围绕壮大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为目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资产重组,加快工业经济的战略调整。继续培育4大支柱产业,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大力发展汽车、电站成套设备、飞机、轴承等制造业,打造国家机械制造业基地;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开发区和利民医药科技园区为两翼,发挥北药优势和哈药品牌效应,打造医药工业基地;以品牌为依托,加快行业资产重组步伐,做大做强啤酒、乳品、大豆深加工等优势行业和产品,打造绿色食品基地。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50亿元、100亿元和2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发展高附加值、无污染、广就业的都市型工业。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名、优、特、新产品,扩大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继续对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行业实施有进有退的调整,果断淘汰落后产品。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市校所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科研生产联合体,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成果转化和生产基地。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集中力量建设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新材料、高效节能与环保、农业高科技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扶持机器人、焊接和航天航空技术中心,大力发展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新型电池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切实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示范区、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等各类园区。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更多地培育研发能力强、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小巨人”。

  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政务、金融、财税、贸易、农业等领域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机械、轻工等传统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将信息化有机地融入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全过程,促进企业机制转换,实现管理、技术和质量水平的大幅度跃升。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实现新突破。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要树立全新的农业观、农村观和农民观,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以全面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步伐。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力争5年内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并大幅度增加绿色和有机食品比重。加快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面积,优化粮经饲结构比例。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畜禽良种化,培植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畜牧大市。发展特色高效水产养殖业。鼓励发展农业高科技项目,办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区。推进科技下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能力。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抓住国家政策扶持机遇,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逐步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搞好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农业。

  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能力大的龙头企业。认真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和奶业振兴计划,抓好大豆、乳品和玉米等产业化经营项目。加快基地建设,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各级农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农民自身服务体系为补充和基层干部参与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作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城市化步伐。重点发展撤县设区的卫星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及建制镇。抓好3个县、12个镇、100个村的示范试点。加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住房建设、饮用水改造、电网升级和通讯网络工程。加强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坚持产业带动,以发展农产品及资源加工、为城市大工业配套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加大对小城镇的投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渠道融资的市场机制。实施鼓励小城镇发展和农民进城的政策,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结合中心城市工业“退二进三”,推动部分企业和产品向县(市)转移。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新途径。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培育粮食市场,发展多元市场主体。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推进配套改革,进一步转变县乡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强化减负工作责任制,从根本上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

  (三)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在体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针对我市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改革相对滞后的实际,坚定不移地加大改革力度,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全面推进体制创新。

  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国有经济退出步伐。切实加强领导,完善专门机构,坚持分类指导,实行专项推进。通过出售、拍卖、转让、嫁接、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搞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应政策,搞好配套服务,鼓励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要在5年内,使地方工业国有资本比重降到30%以下。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推动辅业改制,面向社会独立经营,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认真抓好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十五”期间全部改造为公司制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搞好改制企业的规范工作,解决国有股权过分集中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推进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配置。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加快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完善市场体系。积极整合商贸资源,发展新型业态。推进商业、粮食、物资、外贸等流通领域企业的改革和改造,力争用3年时间全部实现股份化和民营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现代物流中心,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辐射力强的市场体系。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构建现代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由传统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社会服务体系上来,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具有公信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强化依法行政,加大综合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四)鼓励和依靠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充分挖掘潜能,扩大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制定相应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国有资产退出的行业和领域,参与市场竞争,赢得市场份额。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鼓励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投资基础产业,加快民营经济在科技、文化、现代物流、旅游、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步伐。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农业领域,发展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

  加大支持力度,壮大民营经济规模。积极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对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要在5年内形成大约10个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10个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25个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实现规模骨干民营企业年销售额超200亿元的目标。

  创新融资观念,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发挥地方商业银行作用,畅通民营企业贷款“绿色渠道”。积极有效地利用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基金。推动创办地方民营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按照国家金融监管要求进入金融领域。发展壮大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多渠道筹资扩充基金总量并加快其转化为产业发展资金的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金融部门要适应民营经济发展需求,为民营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

  充分发挥区县(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主战场作用。鼓励、支持区县(市)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小气候”,依托资源,形成特色,使民营经济切实发展为区县(市)经济的主体。进一步调动市和区县(市)两个积极性,增强区县(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育经济强县(市)和经济强区。

  (五)以扩大招商引资为重点,在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动员全社会力量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吸引外资与吸引内资并举,广泛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促进机制。积极探索引进外资的新途径、新方式,提高招商引资专业化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重视招商项目规划,不断完善项目库。主动发展与国际著名大公司、大财团的合资合作,5年内争取引进世界500强和国际著名大公司、大财团投资企业50家以上。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吸引一批知名企业在我市建立生产基地或地区总部。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利用外资的目标责任制,认真落实引资目标、重大项目跟踪推进和重点企业服务责任。努力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

  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推动优质产品、技术、装备和优势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域外进行生产联营和投资合作。鼓励企业富余技术力量和职工劳务输出。坚持市场多元化和外贸主体多元化战略,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南美和非洲等地市场。鼓励各类企业开展对外经贸业务,扶持竞争能力强的生产企业发展自营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地产商品进入跨国采购和连锁经营体系。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以科技和教育合作为突破口,加快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发展。依托哈工大等大学大所,扩大同俄科研院所、企业及政府科技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和推广实体。积极为民营科技企业开展对俄合作创造条件。加快对俄合作信息平台和商务平台建设,发展对俄合作中介组织,加强对俄合作人才培养。发挥对俄经贸合作前沿作用,完善对俄跨国直销贸易通道,形成集保税、展销、批发交易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名优商品营销网络体系。发展同俄多领域合作,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扩大合作范围和规模。

  促进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带动全市经济上新台阶。加快开发区“二次创业”步伐,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加快规划区土地的开发利用,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以“机制最活、服务最优、发展最快”为标准,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实现由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环境功能优势的转变。积极支持松北新区、利民开发区及各级各类园区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强城市吸引力。按照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目标,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进一步发挥冰雪旅游优势,拓展形式、提高层次、丰富文化内涵。加快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带动作用大、参与性强的四季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拉动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六)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在城市功能和形象上实现新突破。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按照规划推进大都市圈城乡建设,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全力抓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绿化、磨盘山供水工程、轨道交通、太阳岛综合整治、危房棚户区改造、垃圾处理、沿江截污及污水处理等7件大事,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生态型园林城市。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完善配套的载体服务。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完善具有现代化功能的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网络系统。推进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加快三环路等大项目的立项、融资和实施,4年内完成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切实改善市民饮用水水质,4年内完成磨盘山水库供水一期工程。按照举办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和冬季奥运会的要求,加快体育场馆、星级宾馆、通讯设施和城际交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把为民造福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市民出行难、过街难、入厕难等日常生活问题。加快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用3年时间完成城区内尚存的500万平方米危房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大群力新区开发力度,将其逐步建成绿色环保型居住区。规范和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建立廉租住房制度,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强交通管理抓好“畅通工程”。

  坚持环境优先,把城市建设的着力点转到提高环境质量上来。以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绿地、碧水、蓝天、安静工程。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城乡绿化,推进郊区森林、市区园林和沿江、沿河、沿铁路公路的绿色廊道建设,尽快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用3年时间完成太阳岛综合整治工程,达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基本标准。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努力为市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继续搞好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综合治理。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加快推进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确保3年内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切实搞好大气、噪声和危险废物的综合治理。

  坚持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搞好城市经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广开城建投融资渠道。对可经营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评估,公开对外招商,合理作价拍卖,盘活存量资产。积极采取BOT、TOT等方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进一步调动投资者积极性。改革城建投融资体制和运作方式,集中搞好大项目建设运营,全面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和质量终身责任制。加强对城市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充分发挥土地资产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保证城市发展和大项目建设用地。加快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探索市场化、多元化、产业化运作的新路子。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体系。

  (七)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力争5年新增就业岗位40~5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实现应保尽保。

  实行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在促进就业再就业中的调控、引导和扶持作用,拓宽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域。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各项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广辟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展社区服务业,力争三分之一的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中实现再就业。促进劳务输出,鼓励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力“进关南下”,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努力为“4050”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强政府的指导协调,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加快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强化市场功能,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使劳动保障职能逐步延伸到街道(乡镇)和社区。多形式、多层次开展以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培训。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仲裁和协调制度。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切实保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多渠道筹集和管理好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重视解决城市特殊困难家庭的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和供暖等问题。在试点的基础上,5年内农民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制度的乡镇覆盖面达到100%。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通过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形成三个文明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实现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的有机结合,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和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使之更好地成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形式,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大力加强法制建设,逐步把各项事业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坚决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职能和作用,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进一步提高司政水平。深化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和制约,防止滥用职权,惩治司法腐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政法干警素质。切实加强企业、学校、社区、农村法治化管理达标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服务工作。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教育人民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城市社区“两校一室”和农村“一校两室”建设,争取在5年内建成覆盖全市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和途径,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抓好“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大力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的新形象。要着力塑造“公仆形象”、“窗口形象”、“市民形象”、“环境形象”和“开放形象”,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公民道德素质和群众生活质量。加强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三)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科学文化素质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保持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深化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构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国民教育体系。积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进职业教育,加强高等教育,加快推进网络教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大力提倡终身教育观念,努力创建学习型城市。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优势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实施“专利推进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进一步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围绕全市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创新理论成果,提供理论支持。不断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创造性地做好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各项工作。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突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战略地位,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者队伍。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努力吸引各类人才到我市工作或以多种方式支持我市的发展。发展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把握正确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深入挖掘我市特色文化资源,努力创作生产一批具有地方特点和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文化产品。以创新精神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开发冰雪文化,努力挖掘和展现移民文化、北方民俗文化和金源文化中的积极内涵。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调控适度、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文化市场,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确立优先发展的主导性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支柱产业,创造知名文化品牌。努力办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和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继续积极申办冬季奥运会,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扩大文化公益事业规模。

  大力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强化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并纳入财政战略管理序列,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五)加强综合治理,确保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建立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大力实施警民打防工程,优化整合警力,挖掘社会资源,加强社区防范力度,健全严密防控网络,完善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打击犯罪。建立党政齐抓共管、警民联手打防、公众参与支持的新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形成打防结合、预防在先、控制到位、打击有力的治安管理新格局。

  坚持教育疏导的原则,认真落实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责任。按照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属地化管理的要求,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重视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避免矛盾扩大和激化。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安全教育,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严防重大事故发生。

  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开展同邪教组织的斗争,确保实现三年教育转化目标。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有力地震慑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渗透和情报窃密活动。加强党对人民武装工作的领导,搞好民兵预备役建设。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党。必须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首位。大兴学习之风,努力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在全市兴起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切实提高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质量,克服以干代学、浅尝辄止等不良倾向,不断增强全市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作学习的表率,完整、系统、准确地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最大的危机是观念落后,最大的危险是固步自封。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实践问题。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衡量一切,进一步冲破传统体制和陈旧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正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建设,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各级领导集体

  大力选拔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拔任用干部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用发展衡量实绩,凭实绩任用干部,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肯干事业、能干成事业的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要注意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高知识层次、懂专业、会管理的干部。要继续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要特别注重选好配强“一把手”。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的同时,注意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政策问题,既要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要充分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既要重视选拔高知识层次人才,又要注意选拔那些通过刻苦自学、长期积累、确有真才实学的干部。我们绝不能让那些走门子、搞关系的人得到提拔;绝不能让那些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和虚假政绩的人得到重用;也绝不能让那些不跑不要、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并取得实绩的人心灰意冷。

  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切实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民主集中制教育。认真贯彻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的各项规定,加强制度建设,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切实提高班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夯实加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真正在班子内部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功能。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努力形成择优进入、严格监督、有效激励、正常退出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试用期制、任前公示制、票决制等制度,落实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切实疏通干部“出口”,实现干部能下。强化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监督,严肃干部人事纪律,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坚决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切实改进和完善干部考察工作,建立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防止失真失察。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突出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干部和中青年干部的培训。扩大培训规模,争取在5年内使全体在职干部普遍轮训一遍。提高培训质量,丰富培训内容,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作为培训的基本任务,同时加强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历史和世贸规则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培训渠道,有效利用国内国外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多层次培训。

  (三)大力加强基层党的工作,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总结和运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机制。坚持把能够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继续深入开展“五个好”村党组织、“六个好”乡镇党委、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市)的三级联创和“创、联、帮”活动。进一步理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工作关系,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积极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适应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在社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积极探索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共建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加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建设,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大力加强国有企业和新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完善企业内部领导体制,围绕企业改制改组适时调整企业党组织设置,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推行国有骨干企业党政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认真研究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规律和方法,加快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党建带群团建设的步伐。切实加强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和各类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方面的党建工作。

  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改进党员教育方法,把坚持正面灌输与说服引导结合起来,把坚持严格的党内生活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加强下岗、解除劳动关系、失业和流动人员中党员的管理工作,不断探索管理新机制。认真做好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并注意吸收其它社会阶层中符合条件的先进分子入党。

  (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切实改进作风,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创造优良的经济环境既要抓体制上的改革,也要抓作风上的建设。要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省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风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下决心解决一些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争做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表率。要教育广大干部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不断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在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企业和群众有了难事,要按照“开绿灯”的原则去办;企业和群众有了急事,要提倡以“不过夜”的精神去办,切实在全社会形成创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浓厚氛围。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检查评比活动。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大力宣传积极创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正面典型。对那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不办实事、贻误发展大局的恶劣作风,必须予以纠正和鞭挞;对那些仗权设卡、谋取私利、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一定要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时刻牢记“两个务必”,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坚决反对贪图虚名、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要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永远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家园。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全面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坚定不移地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反腐思想防线。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重点加强对权力部门和领导干部的经常性监督约束,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同腐败现象和腐败人员做坚决的斗争。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轨道。

  同志们,我们这次党代会是在抗击“非典”的特殊形势下召开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市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展现了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市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充分显示了团结一心、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和信念。在防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形势下,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我们坚信,只要紧紧依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牢牢遵循“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的方针,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打赢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攻坚战,夺取“非典”防治和经济发展的双胜利!

  同志们,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宏伟蓝图,展现了哈尔滨在新世纪的灿烂前景。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提前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相关文章:

乡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08-15

在市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08-15

在共青团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08-15

在共青团江口镇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08-15

在中共西安市雁塔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08-15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08-12

妇女代表大会上的报告08-15

在共青团县委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08-15

在县第十四次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