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哲学运动"对俄罗斯哲学发展的作用
"新哲学运动"对俄罗斯哲学发展的作用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赫鲁晓夫的"解冻"开始,作为全社会"去斯大林化"复杂过程的组成部分,苏联哲学界逐渐形成了一场运动,产生了整整一代哲学家( 当时还都是年轻人) ,他们呼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认真地对马克思的一系列思想做出科学的和人文的解释。距离上个世纪的那场"新哲学运动"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除了像奥伊则尔曼( Т。 И。 Ойзерман,1914-) 院士这样的长寿者之外,无论是开一代创新之风的先行者,还是抱残守缺的顽固派们大多都已作古,在那场运动中上演的一幕幕历史活剧随着苏联的解体永远谢幕了。旗帜可以变幻,政权可以更迭,但是"哲学并未终结……"[1],俄罗斯哲学仍在继续。
在苏联哲学和俄罗斯哲学之间并不存在一道鸿沟,相反,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新哲学运动中的先哲们突破教条主义的严密封锁在观点和方法上所做的创新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今日俄罗斯哲学的走向。正如列克托尔斯基 ( В。 А。Лекторский) 院士所说: "90 年代初出现了全新的局势,以至于使得很多哲学家想要从零开始研究文化和哲学。而完全从零开始是不可能的,因为正如我们很快就明白过来,缺乏传统任何创造性的事业都不可行。"[2]"新哲学运动"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今天的俄罗斯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一、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俄罗斯哲学的破冰之旅
从上世纪60 年代开始,苏联哲学迈开了现代化的步伐,"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产生标志着在教条主义最牢固的堡垒上有了突破。正是由于伊里因科夫( Э。 В。 Ильенков) 、巴吉舍夫等"不同思想者"当年勇于独立思考、不计个人荣辱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不至于随着官方哲学的破产而寿终正寝,而奥伊则尔曼、梅茹耶夫等健在者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停止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再思考。
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伊里因科夫毫无疑问地成为一座丰碑,这位被后人誉为"辩证法的骑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终生笃信"哲学就是关于思维的科学",高举"反本体论"的旗帜,发动了"认识论革命",创立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伊里因科夫是马克思的忠实信徒,但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和悲剧人物。只有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才能理解他的伟大和卑微、强力和软弱。伊里因科夫的伟大在于他自己不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如关于人的全能性、对"理念"的活动的效能的诠释、提出想象力理论、创立唯物主义辩证逻辑等做出新的探索。他同时又是一个"堂吉诃德式"悲剧人物,他的生平和命运被看成"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的终结".梅茹耶夫这样评价他: "伊里因科夫是最后一个天才,他极其严肃地尝试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注入新的生命,在各种思想的斗争过程中努力提高其竞争力。但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直到生命的终点他对年轻人的影响开始下滑,他的学生数量也在减少。我认为他是更敏锐地意识到了他的哲学孤独。也许,这是他个人的悲剧。"
1980 年 2 月,也就是伊里因科夫逝世的第二年,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列克托尔斯基的领导下召开了第一次他的诞辰纪念会,从那时起"二月纪念会"每年都会举行。1990 年,在马列耶夫( С。 H. Мареев) 的倡议下举办了首届伊里因科夫学术思想研讨会并坚持至今。在 1995 年 11 月 24 日的伊里因科夫哲学研讨会上斯焦宾( В。 С。 Стёпин)院士做了《今日俄罗斯哲学: 现在的问题与对过去的评价》的着名发言,高度评价了 60 年代苏联的新哲学运动,认为它呼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与官方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解释相对立。"在 70-80年代的苏联哲学中,已经没有了统一的、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为一切人所接受的范式。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思想观点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解释,这些解释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所含有的启发性的潜在力量。"伊里因科夫就是反对哲学教条主义派别的最卓越的代表之一。
如今,伊里因科夫的衣钵被以莫斯科大学布兹加林教授为代表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后苏联学派 " ( Постсоветская школа критическогомарксизма) 传承。这一学派目前有 20 多位着名学者,比如巴伽图利亚( Г。 Багатурия) 、布拉夫卡( Л。Булавка) 、卡冈诺夫( А。 Колганов) 、纳乌门科( Л。Науменко) 、斯拉文 ( Б。 Славин ) 、斯 莫 林 ( О。Смолин) 和潘京( И。 Пантин) 等,他们大都工作在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和其他科学中心。该 学 派 出 版 了《批 判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1998)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继续讨论》( 2001) 、《社会主义 -21 世纪: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后苏联学派的 14 篇论文》( 2009) 、《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的选择(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后苏联学派的辩论) 》( 2009) 、《今天谁在创造历史? 全球主义还是俄罗斯》( 2010) 、《危机: 未来的选择》( 2010) 等几十部着作,在《哲学问题》《经济哲学》《选择》等杂志上并发表了上百篇论文。与伊里因科夫、里夫舍茨等从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不同,后苏联学派侧重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全球改革和社会文化传统对一个国家改革的重要影响等社会 - 历史问题。按照布兹加林的解释,"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消极的批判"即批判斯大林的教条主义版本; 同样重要的还有"积极的批判",批判各种现代哲学思潮。比如,后现代主义对待真理问题的冷漠,后结构主义忽视矛盾和本质问题,后实证主义对事实的强调等,都让该学派对作为社会行为的实践的实在性加以重新审视。"众所周知,在非线性整体性转换的现今时代,基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范畴的传统辩证逻辑及其硬性编码和线型发展都必须进行方法论更新。我们尝试新的超越马克思和伊里因科夫的工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使那些‘普通的’科学家也能够超过大前辈,如果创造性地掌握了他们的辩证方法) ,这就是制定‘非线性多维转换的辩证法'.
这一方法论不仅意味着进步、改革和革命,还是社会时间的逆流; 不仅是成熟的系统,还包括状态的转换; 不仅是一个社会 - 时间过程,还是一个社会 -空间结构。"具体地说,首先就是批判对社会主义传统的线性理解,即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一方面要辩证地看待"现实社会主义"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关系的进步萌芽,认为社会主义是从异化时代向"自由王国"的过渡阶段。
其次,需要重新认识21 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当今时代是合作资本的全球霸权。虽然资本的源泉仍然是物质领域生产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在创意领域生产的文化价值才是普遍财富。再次,提出了后工业社会和全球化理论,认为全球化时代是一个为后资本主义( 或后工业、后经济) 社会,即为"自由王国"的产生建立前提和基础的时代。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该流派称为"后工业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Mарксизм постиндустриальной эпохи) .总之,新老"批判的马克思主义"都在强调批判地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遗产,不同的是后苏联学派侧重于在历史发展非线性模式的语境下,整体地、系统地、辩证地研究现代社会 - 经济生活。
二、文化哲学: 俄罗斯哲学的新生长点
20 世纪 60-80 年代也是苏联哲学开始分化的时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先是在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一批颇有建树的哲学家,他们的工作毫不逊色于同时代的西方学者,今天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就是在那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意识形态的"解冻",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等相继恢复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最后,现象学 - 存在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夹缝和边缘找到了生存土壤。苏联哲学呈现出一幅"文艺复兴"的景象。
无论是个人名气还是影响力,谢德罗维茨基( Г。 П。 Щедровицкий) 都无法和同时期的伊里因科夫比肩,但在今天看来,他对俄罗斯逻辑学和方法论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谢德罗维茨基是一位"毕达哥拉斯式"的哲学家,正如季诺维也夫回忆的,他"具有超凡脱俗的科学气质、卓尔不群的教学才能和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和自信心时时刻刻发挥作用",再加上禁欲主义和积极传道授业---这几乎成了"60 年代人"的标志。谢德罗维茨基的口号是: "转向自己,转向自己个人的思维和行动,最主要的是把思维和行动理解为理念的对象和思维活动 的 世 界。 "
而 马 马 尔 达 什 维 里 ( М。 К。Мамардашвили) 则另辟蹊径,专攻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围绕在他周围的是一群不满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问题,反倒对现代先验哲学即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津津乐道的年轻哲学家。他是一位具有"苏格拉底风格"的哲学家,擅长即兴发挥和充满睿智的交谈,但并不精于写作。正因如此,再加上他对艺术创作的哲学分析饶有兴趣( 曾担任马塞尔·普鲁斯特讲座教授) ,久而久之被外界称为"西方的俄罗斯哲学家".当然,这种风格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只能秘密存在。尽管如此,他却奠定了今天俄罗斯的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研究基础。
目前,俄罗斯哲学到底有多少部门哲学或哲学分支尚无定论,但我们可以从"俄罗斯哲学大会"的分组情况管窥一斑。2012 年 6 月 27-30 日,第六届俄罗斯哲学大会在 下 诺 夫 哥 罗 德 ( НижнийНовгород) 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当代世界的哲学:
世界观的对话".大会分成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认知哲学、自然科学哲学、科学哲学与方法论、技术哲学与经济哲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历史哲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教育哲学、法哲学、西方哲学史、俄罗斯哲学史、东方哲学、全球化哲学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等 22 个小组,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哲学分支。其中,大部分研究方向都是苏联时期就已经存在,有的甚至达到很高的研究水平( 比如逻辑学、自然科学哲学、科学哲学与方法论等) ,有的则是在去除了意识形态的监管之后恢复、发展和繁荣起来的( 比如宗教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等) .如果说在苏联时期自然界、自然科学以及人的思维规律是哲学研究的重点并取得了显着成果的话,那么,当前俄罗斯哲学界对文化和与文化有关的问题产生了极大兴趣,出版了许多以研究文化和文化哲学为主题的着作,从其发展势头看,大有超过纯哲学研究的可能。早在上世纪80 年代,比布列尔率先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马马尔达什维里几乎同时转向文化哲学。彼得罗夫( М。 К。 Петров) 关于文化就是"交际系统"的原创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但大部分着作都是 90 年代在他逝世以后出版的,主要有《语言 · 符号 · 文化》( 1991) 、《希腊文化》( 1997) .俄罗斯以研究文化哲学着称的哲学家有梅茹耶夫、卡冈( М。 С。 Каган) 、古列维奇( П。 C.Гуревич) 、叶拉索夫( Б。 С。 Ерасов) 和斯焦宾等。俄罗斯学者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人活动方式、手段和结果的总和,这样的解释早在60 年代就已形成,关于文化的不同定义主要源于侧重于活动的不同方面。达维多维奇( В。 Давидович) 、凡布尔格( З。Файнбург) 认为文化首先是人活动的方式及其"技术语境"; 斯焦宾认为文化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超生物方案的总和; 斯洛宾( Н。 Злобин) 、维日列佐夫( Г。 Выжлецов) 认为文化就是精神财富; 古列维奇认为文化是"探寻存在的神圣意义"的创造性活动;等等。俄罗斯学者的文化观基本上属于社会中心主义( 其实质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的,还有基于哲学人类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的,后者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 或人格主义) 的概念,强调了人作为文化的主体、载体和创造者的个体意义。俄罗斯学者关于文化哲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卡冈认为文化哲学不是全部的哲学而只是哲学的一部分,对"真正完整的文化及其存在的具体形式的完整性,其结构、功能和发展进行理论设计"是这一部分的目标。[6]
古列维奇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文化的哲学( 文化哲学) 是一门哲学学科,旨在从哲学上把文化理解为一种普遍和全面的现象"[7].而梅茹耶夫不赞同这种笼统说法,他严格区分了"文化学"与"文化哲学",认为文化学是对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区别的认识,文化哲学则是人对自我文化认同的意识,换句话说,是人的文化自我意识。"哲学规定了文化的理念,哲学就是对文化的认识。"[8]此外,俄罗斯学者对"文化"与"文明"的区别问题也颇感兴趣。
叶拉索夫对"文明"和"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主编出版了《文明与文化》系列论文集。其中,《文明与文化: 文明关系》( 1995) 对俄罗斯社会与东方文化和文明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而《文明与文化: 地缘政治与文明关系》( 1996) 则从欧亚主义的角度对俄罗斯与东方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一问题也同样吸引着斯焦宾院士,他新近出版的《文明与文化》( 2011) 一书认为现代文明的改变源于多种因素,比如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但居于中心地位的应该是文化因素。因此,在讨论文明变化问题时,文化学的进路提供了特别视角。他强调了意识的原型和价值的重要性,它们的转变在很多时候决定了人类的某种文明发展类型。这些价值表现在文化的各个领域,比如科学、哲学、宗教、道德、艺术、政治和法律意识等。尽管上述领域彼此相互独立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某一方面基本价值的改变必然波及其他领域。因此,要想寻找人类文明新的发展战略,首先就要弄清文化的基本价值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相遇和碰撞是如何影响了文明进程的。仅从俄罗斯文化哲学的发展来看,如果没有巴赫金等文化学巨匠的开创性工作,特别是比布列尔、马马尔达什维里等的承上启下,就没有今天的学科独立和繁荣。
三、哲学学派: 俄罗斯哲学的内在动力
"新哲学运动"使苏联哲学又逐渐恢复了知识社会发展的社会 - 自然规律: 学派再次成为专业发展的形式和手段,而不是像 30-40 年代那样被"清洗".众所周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学派的形成和竞争都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式,极具创造性和生命力。学派往往是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围绕着共同的学术思想形成了公认的学术权威,以共同信守的思想和方法为线索往往产生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比如数学中的布尔巴基学派、量子力学中的哥本哈根学派都对科学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上世纪 20-30 年代苏联也存在过几个着名的哲学学派,比如机械论派、德波林派。机械论派是由一群政治立场、学术兴趣都不尽相同的人组成的较为松散的学术团体,主张机械主义的自然观; 而德波林派则是以德波林( А。 М。Деборин) 为核心的学术观点比较一致的学派,坚决反对机械自然观,主张辩证自然观。无论是"机械论"还是"辩证论"理应属于正常的学术观点的交锋,无所谓胜负。但在 1930 年 12 月 9 日斯大林与红色教授学院党支部委员会"谈话"以后,一切都变了味。不仅机械论派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就连德波林派也被斯大林亲自定性为"反马克思主义"
"孟什维克主义的唯心主义".从此以后,学术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哲学上的不同观点者变成了凶恶的阶级敌人,无论是思想还是人身都面临灭顶之灾。"大清洗"之后的苏联只有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随着新哲学运动的兴起,苏联的哲学学派雨后春笋般地恢复和发展起来。这些学派的划分要么是按照研究的主题,如本体论 - 认识论、哲学史、文化学等; 要么是按照研究者的个人兴趣,像伊里因科夫、季诺维也夫 - 谢德罗维茨基、马马尔达什维里等这样的杰出领导者。如果按照时间的先后梳理一下苏联哲学家在 60-80 年代讨论的主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 其次是在社会 - 历史领域或者历史唯物主义,永恒的主题就是社会和经济制度问题,特别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 最后,是关于文化和人的问题。新哲学运动中诞生的第一个哲学学派是"认识论小组",主要成员有伊里因科夫、柯罗维科夫( В。 Коровиков) 、阿列费耶娃( Г。 Арефьева) 、列克托尔 斯 基、普 里 马 克 ( Е。 Плимак) 、卡 尔 亚 金( Ю。 Карякин) 等,宣称思维与存在平等的原则,主张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认识而不是世界。第二个派别是"辩证法画家"( диастанкур) ,主要有季诺维也夫( А。 А。 Зиновьев) 、格鲁辛( Б。 Грушин) 、谢德罗维茨基和马马尔达什维里。他们认为,思维就是利用自己的工具和手段去分析客观世界的活动。因此,哲学的对象就是认识和通过认识给予的世界。
关于"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关系问题是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参与讨论的哲学家有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阵营: "辩证派"和"逻辑派".辩证派的观点并不统一,以凯德洛夫、罗森塔尔( М。 М。Розенталь) 为代表的"温和派"把辩证逻辑解释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而并不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逻辑; 而 采 列 捷 里 ( С。 Церетели) 、切 尔 凯 索 夫( В。 Черкесов) 、马尔采夫( В。 Мальцев) 等"激进派"则认为存在着特殊的、超出形式逻辑规律的"辩证"概念、判断和推理。但即使是最温和的观点也认为,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的思想基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应该是一致的。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这一阵营中的杰出代表伊里因科夫脱颖而出,坚称: "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思维。"
总之,站在激进的立场上看思维和存在是平等的,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是一个东西。"逻辑派"的主张植根于"方法主义"的基础上,季诺维也夫 - 谢德罗维茨基确信:
"逻辑是一门经验科学,思维是一个历史过程和智力活动( 作为物化的符号工具和产品) ,它们都属于形式化和理论化的描述。"
"逻辑派"是一个观点一致的小组,还包括斯米尔诺夫、纳尔斯基、科普宁、施托夫等。这些辩证逻辑的反对者不能直接否认它的存在,因为这意味着反对列宁的提法,这在当时被看作一种意识形态的不忠。因此,他们委婉地把辩证逻辑解释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它既不属于传统逻辑,也不属于数理逻辑,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这一时期苏联哲学生活的一个有趣现象是: 那些被列入《20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哲学》中的哲学家似乎都属于同一个阵营,即官方哲学的反对者。但上述事实表明他们之间又进行着激烈的论战: 先是伊里因科夫和季诺维也夫,接着谢德罗维茨基又和他们两个论战。此外,在巴季舍夫和比布列尔,马马尔达什维里与伊里因科夫、巴季舍夫,里夫舍茨与伊里因科夫、马马尔达什维里之间都曾发生过程度不同的思想交锋。如此不同甚至相互否定的哲学家怎么能汇成统一的潮流?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让我们想起黑格尔的着名比喻---"厮杀的战场".古往今来,哲学派别林立,思想纷呈,各派哲学相互批判,甚至相互否定,因此哲学就犹如一个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但是厮杀的结果并非是尸横遍野、一无所留。相反,在各派哲学思想的相互否定批判下,哲学一步步向纵深处发展。整个哲学史就是一场永无终结的争辩,是关于人的存在的永恒辩论,哲学没有也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思想和解决方案。
所以,在各派哲学的角逐中没有哪派哲学获胜,而最终获益的只是哲学自身。在某种意义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是个双赢,因为正是这个争论诞生了整个西方哲学。问题不在于哪一种进路对错,而在于它是否影响了认识和文化中的实践活动,是否满足了某种研究和生活规划中提出的智力要求。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哲学思想都会有此好运。庆幸的是,20 世纪 60-80 年代苏联杰出的哲学家们对自己时代科学和哲学的每一个领域都产生很大影响: 自然科学、心理学、文化学、科学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他们的同盟军不仅是哲学家,他们创建的学派延续至今,他们的思想已成为现代哲学关注的焦点。在俄国文学史上,像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大文豪之间也有互不喜欢和承认的时候,但不妨碍每一个人都是经典,没有他们俄罗斯文学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地位。同样,也可以如此评价新哲学运动中的那些哲学派别和哲学家。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破冰之旅; 60-70 年代,苏联哲学门派林立、人才辈出、异彩纷呈; 70-80 年代,苏联哲学完成了细分化、专业化和建制化。这些都标志着继20 年代的俄罗斯哲学传统中断以后,俄罗斯哲学形成了新的"基础".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斯人已逝,遗泽犹存。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苏联哲学家提出的思想以及其中被分析的范畴,不仅不应该埋没于历史的岩层中,而且要大力宣扬。苏联哲学的那段"苦难辉煌"不应成为被埋没的历史,更不应成为被扭曲的历史。今天看来,这些思想不仅不落伍,而且与现代世界哲学会产生卓有成效的互动。
[参 考 文 献]
[1]В。 А。 Лекторский ( ред。 ) ,Философия не кончается。 . .Из истории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философии。 XX век,М。 :РОССПЭН,1998.
[2]列克托尔斯基 B A. 纪念《哲学问题》创刊 60 周年[J].王艳卿,译。 俄罗斯文艺,2008( 3) : 69.
[3] В。 М。 Межуев, "Эвальд Ильенков и конецклассической марксист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Драмасовет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М。 : ИФ РАН,1997,с。 54.
[4] А。 В。 Бузгалин,"Социальная философия ХХI в。 :ренессанс марксизма?"[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2011( 3) .
[5]Московский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ружок ( ММК) [EB/OL].
[6] М。 С。 Каган,Философия культуры,СПб。 : ТОО ТК"Петрополис",1996,с。 21.
[7]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XX век。 Словарь,СПб。 : Университетскаякнига,1997,с。 497.
[8]梅茹耶夫 B M. 哲学视野中的文化[J]. 粟瑞雪,译。 世界哲学,2013( 2) : 109.
[9]Г。 П。 Щедровицкий,Я всегда был идеалистом。 ( Беседыс Колей Щукиным) [EB /OL].
[10]Л。К。Науменко,"Эвальд Ильенков и мировая философия"[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2005( 5) .
[11] В。 М。 Розин,"Эволюция взглядов и особенностифилософии Г。 П。 Щедровицкого"[J]. 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2004( 3) .
【"新哲学运动"对俄罗斯哲学发展的作用】相关文章:
学生教育中的"奖"与"罚"08-25
说"读"08-25
怀念"包子"08-25
切实"削文山""填会海"转变文风会风08-27
"大语文"之我见08-25
"学雷锋"主题征文08-24
师德与"五心"教育08-24
"支农"工作半年小结08-24
"五清"和"小金库"专项治理自查报告08-23
对"教书育人"的几点看法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