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行政管理论文>管理科学论文>经济全球化与人事制度创新

经济全球化与人事制度创新

时间:2023-02-20 08:26:13 管理科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济全球化与人事制度创新

  要理解制度创新的意义,首先要对制度的含义进行辨析。从根本意义上说,所谓制度,就是有关人类生产、生活和相互交往的规则、程序和行为规范。其核心是对人类相互合作中形成的利益进行分配,并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利益的冲突进行仲裁和控制。
  当代全球化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
  第一,当代全球化是以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导的,市场体制的有效性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在全球化过程中,市场规则和制度在世界各国进一步得到认可,各国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的市场”正在形成。如关税方面,二战结束时国际上平均关税水平约在40%左右,1995年乌拉圭回合后,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降到4%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降到14%左右。市场体制的普遍建立成为当代全球化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
  第二,当代全球化制度创新的主要表现和重大成就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它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普遍接受的规则,其所遵循的非歧视、更自由、可预见、鼓励竞争等原则,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世贸组织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贸易自由原则被拓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如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单项诸边谈判,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基础电信协议》和《金融服务协议》等,为这些领域的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清除了障碍;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也为全球经济稳定做出了独特贡献。WTO的争端解决机制遵循平等、迅速、有效和双方可接受原则,减少了单边报复行动,使多边贸易体系更加安全透明。总之,世贸组织等一系列多边组织与协议的规范,作为重要的制度创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性潮流。
  第三,当代全球化的另一制度创新是跨国公司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性生产和商业运行奠定了基础。众多超级跨国公司的兴起和他们在全球的大规模组织经营活动使全球化获得了最原始、最基本的动力。跨国公司掌握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投资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世界科研开发的90%。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把资源配置空间扩大到全球范围,从而不断地优化全球经济的资源配置,突破了民族、国家的主权限制,超越民族国家的空间范围,不断地改变着各国的产业结构、整体的经济结构和布局。根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统计,目前世界已有44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在美国,1995年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占了美国对外投资的63%,英国占71%,德国占51%,澳大利亚占96%。这些跨国公司为了保持或垄断市场份额,追求更大的利润,不再满足于在某一个国家获得利益,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迫使它们大量在国外投资,建立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总之,全球化与制度创新密不可分,制度创新成为当代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并成为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制度竞争与人事制度创新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同的制度体系的竞争。如柯武刚、史温飞在总结了当今时代国际竞争的特点后认为,全球化直接导致了“制度(体制)的竞争”,并使各国政府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制度系统由于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成本水平,从而成为决定竞争结果的重要因素。他们说:“当我们分析比如说东亚国家与非洲经济间的增长经历何以如此大相径庭时,制度的关键作用是确凿无疑的。”[1]
  对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在国际贸易中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以维护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结构、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
  在与全球化有关的制度创新中,人事制度的创新至关重要。因为,制度作为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其核心内容是对利益的分配和协调。其中,包括物质利益、精神需求、政治权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分配规则。而这些都与人事制度密不可分,是人事制度所必然包含的重要内容。人事制度创新虽然仅仅是全部制度创新的一个部分,但由于它涉及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因而影响深远。在全球化条件下,人事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当代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加强人事制度的创新,才能提升全民族的创新能力,使国家充满活力。当代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球化与知识化相辅相成,知识化为全球化提供了动力和契机。知识化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基础,包括经济和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它为全球商品、资本的流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如远洋运输技术与航空货运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国际货物运输与信息交流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据世界贸易组织估算,1990-1997年间,世界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仅占其价值的2%;按1996年美元计算,1930年从纽约到伦敦的3分钟电话,话费为330美元,现在只需1美元。新的沟通技术使空前规模的资金流动成为可能。目前全球外汇市场一天的交易额已达15000亿美元,而1985年一天仅为1900亿美元。
  知识化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是,知识化仅仅是为全球化提供了物质的基础和条件,它是全球化的硬件;而全球化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扫除发展中的人为障碍,为之提供软件条件。现代制度创新所以能够刺激技术的创新,就在于通过现代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私人发明的个人收益率不断提高,从而大大激发了人类创新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从古代个人的、零星的、凭兴趣进行的行为,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有组织、有意识的行为。诺斯说:“闲暇时的好奇和实践会产生我们在人类历史上所见到的某些技术变化。但是,就像我们在现代世界所见,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提高私人收益率才会出现。”[2]而私人收益率的提高,就是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这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实现。
  中国作为科技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全球化条件下,只有加强包括人事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创新,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才能为科技进步和科技实力的发展提供恒久动力和肥沃土壤。
  第二,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同时也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通过人事制度的创新,才能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机制,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正如党中央在“十五”计划建议中所指出的,当今时代,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看是人才的竞争。而要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队伍,就必须通过人事制度的创新,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打破束缚人才成长的条条框框,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市场机制的形成,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基础。
  第三,加强人事制度的创新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中国在国际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在全球化过程中,每一个劳动者都面临着国际人才、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他们的工作机会、福利保障等受到国际人才和劳动

经济全球化与人事制度创新

力市场的冲击和影响。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言:“全球化对许多人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由于担心全球化会使发达国家部分低素质劳动者的收入及就业机会减少的原因,在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运动不断高涨。
  然而,作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要应对全球化挑战,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修炼自身。我们要通过人事制度的创新,建立人才培养和训练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人力投资、配置、评价的各项制度,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以抵御国际人才、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内在制度创新与外在制度创新
  制度作为人类交往的规则,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道德信条等非正式制度;其二是由国家、政府制定的正式的行为规范。前者是社会自发形成的,主要依靠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对违反规则的行为只能进行非正式的处罚,由此被学者们称为内在制度。而后者主要由政府制定,并由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行,因而被称之为外在制度。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相互联系,构成社会的制度体系。制度创新不仅是政府制定的正式的外在制度的创新,还包括内在制度的创新。
  人事制度的创新同样也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
  内在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更新。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肩负着完成工业化、实现信息化、迎接新工业文明三重重任,在社会价值观念方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从内在人事制度创新的角度看,主要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1.要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指导和利益诱导,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2.要克服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等传统观念,形成竞争择优、奖勤罚懒的社会风尚;3.破除“皇粮”观念、“官本位”观念,鼓励人才自主创业、发明创新;4.弘扬宽容精神,尊重个性,反对盲从;5.反对人情至上,树立契约观念和信用观念。
  内在人事制度的创新可以为我国的人才成长和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基础。但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点是政府主导的现代化,政府外在人事制度的创新,对于中国参与全球化时代的制度竞争更具有决定意义。
  从外在人事制度的创新看,我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要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富有激励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制度。人力资本是经过训练和开发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引擎。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仅有一般的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生产功能”,而且具有其它生产要素所不具备的“效率功能”:即人力资本具有提升自身及其它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的神奇功能。简单而言,人力资本不仅可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其它生产要素如物质资本的成本,提高物质资本的技术含量。人力资本是技术发明、传播和应用的前提条件。在全球化时代,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有双重促进作用:一方面它直接促进本国的技术发明;另一方面,它影响着国家从国外引进技术的能力和速度。因此,人力资本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人力资本存量却有待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制度尚不完善:一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投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投资;二是人力资本投资方向与经济需求经常发生偏差,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象严重,有限的人力投资浪费严重;三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较低,影响了社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四是社会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性供给短缺”问题严重,如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限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影响到中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制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消除社会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障碍,提高全社会(个人、家庭、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第二,要建立科学有效、奖优汰劣的激励制度。根据人才学原理,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一个人的作用和成就同时取决于他的能力和受激励的程度:即成绩=能力×激励。有效的激励可使死水复活,枯木逢春,充分调动人的潜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物质激励。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激励优秀人才发奋创新;二是精神激励。要通过人才培养、选拔、晋升以及荣誉奖励、资格待遇等制度的改革,激励人才求知上进。
  第三,要建立公正透明、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制度。人才评价制度是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指路牌。社会评价体系提倡什么,人们就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如果我们以官职高低作为人才评价的最高标准,社会上谋官求禄的人就会增多;如果以创新作为人才评价的最高指标,社会就会充满创造和活力。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和指标,能够为人才提供值得追求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人生目标,优化社会的人才资源结构;而过时的、形式的、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评价标准,则会带来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人才评价制度的建立,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评价制度中存在的论资排辈、长官意志等现象,设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对人才进行评价。
  第四,要形成功能完善、机制灵活的人才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人才、劳动力市场是全球化条件下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未来中国人事制度创新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档案制度、住房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人才的身份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建立功能完备、机制灵活的人才市场体系,消除阻碍人才流动的物质和体制壁垒,为人才的无障碍流动创造条件。
  第五,要建立平等规范、以契约和信用为基础的人事聘用制度。在人才市场上,人才和用人单位是两个平等的权利主体。要实现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必须坚持个人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的市场原则,通过规范的契约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建立以契约和信用为基础的人事聘用制度。
  第六,要建立法制完备、执法严明的人才权益保障制度。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国内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市场的风险因素增加,与组织严密的企业组织或其它用人单位相比,人才和劳动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政府还要秉行机会均等的原则,对女性、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特殊的关怀和帮助。
  人才权益保障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健全法制,加强对人才和劳动者基本的人身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以及安全、受尊重等精神权利的保护;二是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保护人才的创新成果不受侵害。
  总之,在全球化时代,在一个包含着制度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国际竞争的新时代,政府人事制度的创新,其意义和影响将不仅局限于人事领域。它将会极大地提高整个民族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科技进步。可以预言,科学有效的人事制度创新,将会造就大批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卓越人才,孕育出巨大而非凡的创新成就。

【参考文献】
  [1] (德)柯武刚,史温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
  [2] (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4.186.
  [3] (德)汉斯—波得·马丁.全球化陷阱[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 (美)金伯利·艾略特.腐败与全球经济[M].北京出版社,2000.
  [5] (美)爱德华·格莱汉姆.全球公司与各国政府[M].北京出版社,2000.
  [6] (美)丹尼·罗德瑞克.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M].北京出版社,2000.
  [7] (美)伯纳德·霍克曼.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M].法律出版社,2001.
  [8] 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三联书店,1999.


【经济全球化与人事制度创新】相关文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仲裁全球化趋势08-12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08-05

经济全球化与“中心—外围”理论08-07

对经济金融全球化问题的研究08-07

试析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逻辑08-07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学设计08-16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08-05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08-08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