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教育》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的教育》读后感1
《人的教育》一书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论著,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对于这句话中的观点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学生就好比园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学生。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对于这一点我想也就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儿童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儿童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学校应该教什么这段选文中,福禄培尔认为,对于儿童来讲,学生期就是儿童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时期。他将带着信仰和信念、预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对着他的一个外部世界。因此,教育这样当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不就仅交给他学习的对象本身,而且教给他与该学习对象有感知识。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人的教育》读后感2
作为一个教育人思考我们的教育,孩子的各项能力正在被施予催化剂而“早熟”。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能理解的知识非要在小小年纪花上几堂课的时间让孩子学习,其结果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该在操场上尽情玩耍的时间被关在教室里埋头苦算,童年的快乐被一大推的试题掩埋。
福禄贝尔告诉我们:家庭生活对儿童来说就是他的生活的楷模。观察我们班级学生以及家长,我发现家长素质好的,孩子的学习习惯肯定不赖,这在我们低段体现得尤为明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评判自己的标准。孩子们会以父母为榜样,在生活中如此表现自己。可见,我们对孩子影响将多么重要。可是,我们的家长,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家长,往往这方面的认识很淡薄——自己看着电视剧却吼着孩子去写作业,自己搓着麻将却将孩子关在屋里看书……殊不知身教重于言教啊。
就像福禄贝尔所言,“往往有些十分明智和精明的双亲和父亲们,他们不仅要求孩子表现为一个少年和一个青年,而且特别要求一个少年至少要表现得像一个成年人,要求他在各方面表现得像一个成年人一样,从而可以跳越少年和青年期。”我们对孩子做着揠苗助长的蠢事,却义正言辞地认为孩子多学点知识没坏处。小学的孩子绞尽脑汁地分析着初中孩子才能理解的奥数题;稚嫩的童声被技巧连篇的美声唱法取代;本该天真活泼的脸庞却被教育得老气横秋……我们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在父母怀里撒娇、幼稚的'机会。当“成熟”成为评判一个孩子成长与否的标准,我们不得不鸣奏无声的哀歌。我们不得不反问,孩子难道喜欢被过早的成人化吗?所谓的成功所谓的厉害是孩子自己内心最深切的渴望吗?密密麻麻的习题与窗外叽叽喳喳的小鸟,哪个更令孩子欢欣呢?
我们的孩子是厉害,小小年纪就能把计算做得准确无误,小小年纪就能背得一肚子诗文。写文章信手拈来,什么文体、格式老练得令成人也自叹弗如。那些从孩子内心生发出来、自然的、稚拙的文字却被嗤之以鼻。
人的语言习惯是怎样的?对于一个暂且不懂得人的语言习惯的孩子来说,是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重要还是语言习惯重要?我们一定要初涉语言天地的孩子转瞬间都懂得深奥的语言习惯吗?这样的打击对于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是多么大的悲哀啊?今后孩子还会这样还会有这么丰富的语言吗?恐怖剩下的只有畏惧和逃避吧。其实关于语言习惯,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随着生活和学习积累的加深,孩子自然而然地能够习得。过早地施予规范就相当于催熟孩子的语言积累,这对孩子的语言创新是很不利的。许多优秀的作家往往被我们扼杀在摇篮阶段。
所以人的力量、天赋及其发展方向、四肢和感官活动,是按照它们本身在儿童身上出现的必然的次序发展的。
【《人的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的教育》读后感08-12
人的教育读后感04-10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08-23
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08-24
人的教育读后感[热]08-30
《人的教育》读后感5篇08-12
人的教育读后感4篇12-13
人的教育心得体会11-21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人的觉悟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