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这节课在上课前与同组的老师研讨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详细地观看了自己的视频,感觉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
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存在的不足之处:
1.对学情估计不足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可是在具体教学这部分时,还是碰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对爬山虎到底长在哪儿,长的什么样的,就是不理解,我就让他们仔细读,读完再说,可是读了三四遍还是找不对脚的位置。仔细研究了当时的课堂,我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去读,而学生对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并不理解,所以怎么读也不懂。如“茎”是哪儿?“叶柄 ”指什么地方?什么叫“反面”?“枝状的”是什么样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并不能准确理解,所以影响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在以后的备课中,除了备课文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知道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知道班里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平,并据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案。根据学生的学情考虑细致,备得全面了,就会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2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以前我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也查阅了不少有关的资料,对课文的内容准备的很充分,却未料到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使课堂上出现了突发情况,自己有些手忙脚乱,未能及时调整好教学策略 ,耽误了不少的时间。课后刘主任说:“学生实在弄不清楚,你可以引导他们看书中的插图啊。”借助图片让他们来理解,不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吗?由此可见,自己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爬山虎的脚》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种方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
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
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
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体会“一脚一脚”。
[案例二]
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脚”。
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反思]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
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学生很快发现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疑惑)
师(也一脸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脚!
师(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
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
师(商量的口吻):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 ……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共同的关注点,精心创设情景,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学生的在课文中的体验才会真情流露,全情投入,再加上教师精妙的点拨与充满信任的激励话语,学生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深入探究,顺利地实现了旧知与新知的连接,不断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昨天的年级组引路课上,娇姐讲了《爬山虎的脚》。听了这节课,让我收获了一个好方法~~~可以在课上带领同学们,通过做《优化设计》去辅助理解课文。这样做,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及思想感情,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负担。
关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我能够更好的.运用图片去辅助课堂,这是一个进步。
2.首次把《优化设计》带入课堂,效果还挺好,这可以作为保留项目。
3.下次的课上,我可以尝试把《优化设计》上,字词的题,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课上练习生字,帮助加深印象。
4.讲课时,语言连接不够顺畅,这应该是我不够了解自己的教案。
总得来说,我学会了去丰富课堂,这是我这一课最大的收获!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1、巧用简笔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进行填空,反复琢磨,再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这一设计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
2、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我让学生们先找出有关的动词,重点突出这些动词,再让他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一条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另一只手的手掌当墙面,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指名让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便显而易见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5
在常规课堂教学听课中,我进行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课前我设计了以"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绘画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43名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开始发出同学们的交流声。我巡视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结果:全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为难,即便是画出来了,画得也不准确。于是,无休止的讨论,在读书找依据,再讨论贩贩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中出现了问题。
我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从而使我及时修改了教案设计,为了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确保教学质量,我又安排了一节语文课。
具体做法是:
1、重新品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⑴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生长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
⑵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好像长出"吸盘"了)
2、观看爬山虎的图片,增强对爬山虎的直观认识。
3、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实物。看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4、学生重新再画爬山虎的脚,展示画得好的学生的图画,进行强化。注意位置不要画错。(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6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再次,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
用了两节60分钟的大课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可是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心里也沉甸甸的。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不行的,时间、精力都比以前花费的多,可结果却事倍功半,重难点没有突破,基础的知识点学生又掌握不扎实。这几天,我翻看了其他老师的导学案,特别是朝凤路小学翟老师的导学案,我发现自己的导学案在设计问题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我的导学案在设计上可能受以前生本课堂的影响,把很多小问题进行了整合,问题有点过大,或者过于宽泛,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完全独自完成时有点无从下手。生本课堂虽然也是以学生主体,但在教材的处理上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只要敢想能说就行,没有标准的答案评价局限,教材只是一个点。可是现在感觉,高效课堂好像又回到了教材上,导学案的设计始终紧扣教材,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都是紧紧围绕文本中的问题来进行。所以,如果我还按照以前的生本课堂的设计思路来设计高效课堂,我发现学生自学起来有点困难,课堂上的展示交流也不成功。
在设计《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上,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你能结合实物进行说明吗?喜欢绘画的也可以画一画”,在检查导学案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只是简单的画了一个草图,并没有理解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这个过程。因为,学生身边都有爬山虎这种植物,我想,利用采集的实物,结合文中的介绍,学生应该能用语言说清楚这个问题,可是在课堂反馈上,我发现学生虽然采集了样本,也观察到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可是却不知道结合课文去解说这道题。
当时,我想如果问题能改成“先认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结合你手中的实物,你能告诉我们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吗?理解后也可以画一幅图来表示”也许,这样设计,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就会知道从哪开始着手,不至于学生抓不住主次。
在第四个问题上“我从文中看出作者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你发现了吗?”,这是课文中黄色泡泡里的一个小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作者在认真观察的语句,从而感受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精神。这个问题,如果是老师边讲课文,边渗透这个问题的话,学生可能很容易解决,可是,现在把这个问题原封不动的搬到导学案上,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有偏差。课后,我想如果把问题改成这样“我从文中看出作者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例如: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你发现了吗?认真读课文,试着找一找吧”。如果有了这个例子,学生一读题就能知道原来是从文中找表示作者连续观察的句子,就知道该从何入手了。
后来,我也把这几天自己的困惑和王校长进行了沟通,他也同意我的想法,导学案是学生的学案,虽然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更离不开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对于我们课堂改革的初期,教师不可忽略学情,步子迈的太大,问题设计更要具体,直观一些,这样学生才能有例可依,有法可循。也就是说自己现在的导学案在问题设计上缺乏给学生可利用的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问题不够层次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回想这句话,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课改的道路,我们走的很辛苦,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处于教育资源比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走下去,这样才对得起我们辛苦的付出。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8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本课的疑难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上课前我针对本班学生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占均匀漾柄蜗蛟”;积累词语“舒服均匀空隙叶柄蜗牛蛟龙痕迹”。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作用,并能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
本文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设计时,我紧紧抓住课文重点的两个部分,即“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它是怎样爬的?”展开教学。
课堂上我设想让当学生总结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来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后,再和学生一起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在设计“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这一环节时,我预设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这一自然段说说意思(学生: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向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并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通过填空形式写出来后,把爬山虎爬墙的四个动词进行分解,通过图文演示、解说,把它怎样爬的过程具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落到了实处。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演示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课堂上我通过填动词、配动作、说特点、动手画作为有效的铺垫,进而进行同伴间相互介绍,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语言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也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同时,我有的放矢地引导、渗透,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观察事物的,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各环节的目标,我依次安排了学生的自读,展示读、体会读等。通过反复地读,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这些环节的设计,没有让学生脱离文本地单独理解,而是放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读来加以理解。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拓展的开始。这堂课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体会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爬山虎的自述”。
(2)仔细观察一种植物?以“的秘密”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9
片段实录
师:把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生: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师:从这句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到很美。
师:怎么体会到的?
生:我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我从这体会到叶子很美。
生2:我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生3:我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师:“一顺朝下”我们可以看图理解。请大家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4:我看到叶尖都朝下。
生5:我看到叶子长得很茂盛,油亮油亮的,很新鲜。
生6:叶子在墙上分布得很均匀,一片挨着一片,没有缝隙,也没有重叠起来的。非常美。
师:这样的叶子确实让我们感到很美。这么美的叶子我们怎么读才体现出美呢?
一生读。
师:感受到美了吗?
生摇头。
师:老师读一读吧。
师配乐范读。
师:你们想读吗?好,和着音乐读一读吧。
生读。
反思
这段教学是高秀艳老师执教的,它具有以下特点。
1、训练重点突出学科性。《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任务。教者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点,通过对“均匀”、“新鲜”、“一顺朝下”几个词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感受到了叶子的`美,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2、在鉴赏性阅读中与文本对话。这段话文字优美,教者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置身语言状态后,指导朗读,而且引导得当,层次性强。先从文字感受叶子美,再让学生读,体会美。学生读失败后,教师范读,最后再感情朗读。读得目的很明确。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进行了对话,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培养思维,丰富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
这几天学校开展听课,我就和老友探究怎样来上有关观察的课文。上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一、借助PPT,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请了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三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早晨,我从家附近的一面墙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三、通过学生的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四、拓展练习
上完课文进行拓展时,我让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和大家打招呼,介绍自己的颜色、外形、特征以及是怎样爬的。通过拓展帮着了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使学生明白了观察要细致入微,在观察是要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另外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边观察边做记录,由静态到动态。由概括到具体,抓住特点潜心研究,观察要连续性,围绕事物的周期性观察,这样可以记录事物的生长、发育等变化过程,在观察时,还要注意形状和颜色的变化。
课堂中的学习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本节课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后课余时多多和同事或老友多多交流,相信一定会使自己收获满满。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1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2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一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教师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3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准备: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还会写什么?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爬山虎的脚有那些特点?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渎第三自然段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4、实物对照,朗读。交流话题:怎么爬的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交流话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五、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课后评析: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这堂课,有效体现在:1、围绕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课一开始,就告知学习任务,紧紧抓住脚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研读,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要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2、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利用实物,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软件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些运用没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4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课文,我认为这也是一篇很重要的课文,所以我想把这课当作一堂公开课。经过了三次备课,先自己独立进行备课,接着查找资料,把自己需要的记录下来,最后进行整理完成第三次备课。本以为差不多了,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可是一上课问题就出来了。
上课伊始,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课题,学生在一次次猜谜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由课题让学生找到关键字“脚”,接着直接进入课文的重点部分3、4、5小节。开课很顺利,可接下去就事与愿违了。学习第三小节时,我采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并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这一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我以为学生都懂了,按我的估计我也觉得他们应该懂了。我便让他们按课文中的介绍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学生一听都兴高采烈的拿出本子来画。可当我下去看他们画时,学生刚才的那股高兴劲不见了,都皱着眉头,原来他们不知怎么下笔画。其实他们就是没真正的读懂课文,如果这是我停下来,让他们回到课文中去再读一读、学一学,就不至于后面耽误那么多时间了。可我还是估计他们应该会,提醒他们从"茎上"开始画就行,于是只是再提醒了两句,可学生画的都是错了.这下我着急了,赶紧让他们停下来。我连忙在黑板上画出了爬山虎的茎和叶子,让学生画它的脚,学生还是找不到位置。我当时很生气的说道:“自己去看书,到书上去找答案。”学生们都低下头去看书找句子,接着我让一个孩子站起来读,然后全班读,读完了再找到关键词“叶柄的反面”。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它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学生们很快就画出来了,可此时离下课只剩十分钟了。“天哪!怎么会弄成这样!”接下来的十分钟就讲了爬山虎爬的过程。本打算是讲完三个小节的,可现在只讲了两个小节,而且第二小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课后我想了想,如果我能在讲第三小节时,让学生多读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全班齐读,找到关键词理解,学生应该能准确的.画出爬山虎脚的位置也就多花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就能弄懂了,也不至于后面耽误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就因为我对学生的高估,致使学生没能在有效的时间掌握知识,而我也没能完成任务。这就充分证明备学生的重要性,宁可把学生估计低些,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使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完成教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
一,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
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
二,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
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8-1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3-02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04-15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5-16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9-29
[热]《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7-06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优]07-0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20篇)10-14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