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流》读后感1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这本他的成名作中,对于“体验”非常重视: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到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佛系”,几乎有点儿鸡汤的味道了。但是,这本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心流》,是一本很正规的心理学作品。它的副标题非常传神的表达了主题——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个强调最优体验的心理学作品。所谓最优体验,不是去迪斯尼乐园感受激流勇进的刺激惊险,也不是背上背包开始一次说走就走旅行的`新奇和浪漫,最优体验,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看来,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不管是职业还是爱好,如果能够时时沉浸在一种心流状态中,他一定能够感受到最优体验,这种最优体验,就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东西。说到“心流”这个词,似乎很多人都用到过,这个词的始作俑者就出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这本书,后来成为一个心理学中的概念:
心理学中是一种某者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某者在此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心流是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作者认为,唯有这样的专注,才能感受到最优心理体验。这本书在西方首次出版是在1990年,中信出版社20xx年引进时名为《生命的心流》,译者陈秀娟,译文虽然流畅,总感觉字里行间带有几滴鸡汤的香味。万幸,20xx年,中信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这本书,引进自台湾著名译者张定绮先生的版本,此公翻译的多部外国作品,不管是非虚构作品还是小说,译笔都曼妙纯熟,别有一番滋味。之前那一版的译名为《当下的幸福》,大概当时流行“活在当下”的理念,这个名字和书籍本身其实有不小的差异。毕竟,在作者看来,幸福本身并不是目标,进入最优体验的心流状态才是作者关注的。因此,20xx年底,中信再版此书时,书名回归为《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才算是朔本正源,功德无量。
《心流》读后感2
心流, 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时所呈现出的精力十足、高度专注的状态。全身心,意味着专注度达到一个高峰值;做喜欢的事情,说明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非但不感到痛苦,反而非常愉快。在心流产生的过程中,你表现得十分专注,同时又非常放松。在心流的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就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书中说到,我们快乐与否,内心是否和谐,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音乐或者运动的例子,就是说很多人在爱好中投入进去,就会获得很多的心流,就能享受到生活,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
书中还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 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也是引导人进入心流的重要途径。如,运动员、科学家、艺术家等,都是很容易进入心流体验的,因为他们总是能忘我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面,非常专注。
幸福并非瞬间发生,与运气和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不受外在事物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
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音乐、美食、运动都会让人产生心流,产生幸福感,如果能在这些领域持续投入,达到专业分析的级别,人的幸福感就会加倍增长,所以说,学习乐器从小开始最好,但是永远不嫌太晚。但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体验本身。
《心流》读后感3
意识是能量和信息的复合体,生命活力来自内在秩序塑造(熵减,耗散结构)。意识自我有独立性,与基因自我、社会自我并列,后两者无法完全“自主”,而(精神)意识自我拥有自由选择的能力,更易自主训练。决定幸福(感觉)的主要因素是意识(预期目标)不是现实。一言蔽之,幸福是一种精神能力,即肯威尔伯四大象限中的个体内在和集体内在,契克森米哈赖的复杂意义第三第四阶段。
组织里的绩效和激励机制仅仅是契约的一部分,脆弱且常常适得其反(激励的反向作用),因为真正的持续驱动力量(责任心/动力压力)来自兴趣爱好,来自复杂度增加的主观体验。
工作生活中最佳状态要么是“自得其乐性格”要么工作游戏化,庄子认为,“遇”是生活的正确方法——不计较外在的报酬,自然而完全地投入。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全然不假外求的体验。如《庄子内篇·养生主》的庖丁解牛,说明“遇”的含义。文惠君盛赞解牛神技,但庖丁不认为那是种技巧,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李小龙讲心念的同时身体全力击打对手的合一状态,这就是匠人匠心。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人最怕的'是失焦产生的孤独感(封闭无序,活力锐减),挑战性目标/焦点/游戏感是人的关键特征,行动目标的设定要有挑战性,应对挑战的刺激感是基因和文化进化浪潮的核心,但不能造成恐慌,也不要太舒适,与现阶段能力匹配,并有实时反馈/反省,乐趣(生命内在活力)不在做什么而在怎么做,参考《刻意练习》,系统进化愈加复杂,每个人都要整理简化聚焦。
最好的做法首先从体能运动开始,在游泳、攀岩、极限运动、跳舞、太极/武术、瑜伽等运动中,在舞台剧、音乐、画画/摄影、下棋、写作等艺术中,在思考、科研、人际、工作如外科手术中找到那种忘我浑然一体的体验,逐渐变化和进步的微积分效应。
《心流》读后感4
如何过好这一生,如何让生活更有意义,是永恒的话题。人生路漫漫,过好当下才能过好人生。将每一个体验的瞬间连接起来,便是美好人生。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说过,如果非要他选择一段最喜欢的'经历,那么他会说:此时此刻。
那么,该如何尽情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呢?我们都明白,看肥皂剧、蹦迪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暂时的满足只会面临更大的空虚。而面对着苛刻的老板、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也的确很难开心起来。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体验,一种倍感充实圆满的生活方式,正是解救人们脱离空虚的妙方。在《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一书中,米哈里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难以达到心流状态的种种阻力,并且提出了三种具体方法,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最优体验,提升生活品质。
《心流》读后感5
“你幸福吗?”“你快不快乐?”这是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提问,也是每个人在探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带来幸福的体验。《心流》一书便是告诉读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细细读来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我阅读一本书时,如果这本书只是一本闲杂文字(不具备挑战),那我就会经常从书中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题比较复杂的书(有挑战),我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目标),那我就能聚精会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阅读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获得反馈),这时我感觉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吧。每天我都会带一本书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车上,通过获得阅读“心流”,我便不会受到塞车和颠簸的烦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给我们进入心流的环境,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内心的体验品质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来源。
书中还说到,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我们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资讯,决定让哪些资讯进入自己的`意识,如果不假思索让所有的外部资讯都进入意识,那就会造成内心秩序混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精神熵”,严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现代人因为比古代人获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无限的资讯,所以现代人才会更加苦恼,不知作何选择,从而内心秩序混乱,体验的品质降低,感觉不到幸福快乐。每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外科医生,还是艺术家、运动员和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唯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对挑战,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心流》作者认为幸福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秩序,通过引入物理学概念“熵”,提出“精神熵”这个概念,认为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与人生的痛苦程度相关,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就是“心流”的概念。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感到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而“心流”感受的出现就是真正的幸福。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这些都是生活中“心流”的体验。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心流”状况发生在工作的时候,18%的“心流”状况发生在休闲中,没有质量的纯粹放任的不断“熵”增的休闲方式并不能给人带来“心流”的体验。现代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识别并想办法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的话,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工作的时机都转换成沉醉的时刻。
怎样获得“心流”?书中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
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知行合一,全情投入,心流不是高大上的职位才能获得,就算你的工作很简单,每天做着简单的动作,但是如果能够非常投入喜欢做这份工作,肯定也是以此为乐的。
《心流》系统的阐述了心流的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心流的方法,为人铺就通往稳定幸福的高速公路。越是成长越是能感受到书籍的力量,安定人心,指明方向。
《心流》读后感6
最近读了一本书《心流》,从中体会到了一些东西,当我们想要人生充满意义时,我们必须有个目标,一个重要的目标,以至于我们之前、现在、未来所做的事都是围绕着这个重要的目标,当我们把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这件事上,内心就会产生和谐的心灵秩序,不论在哪一种活动中,我们都能明确我们所做的符合最终追求的,每一个活动都充满了方向性,也充满了意义。
心流产生的条件第一个就是目标,当我们发自内心产生一个合理且真实的重要目标,决定要去踏上这条路上的时候,心灵会产生和谐的秩序,意识会呈现一片祥和,感觉、思想、行动彼此配合无间,无论遭遇什么,甚至都不会把精神能量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享乐当中,个人自也不会走向所谓的堕落,不会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不符合自己意图的事情上。
方向、决心加上和谐,可以把生命转换成一场庞大的心流,赋予人生真正的意义。内心产生的和谐秩序使人变得内心更加强大,他们不会害怕在奔赴目标的道路上所发生的意外事件,甚至在不断得到目标给予自己的`反馈时,心灵愈加强大澄明,甚至超越死亡,这样的人活着的每一刻都充满了意义,大多时候都使其本身充满乐趣。
但问题是在当代,手机上层出不穷的各种娱乐实在给我们带来了比实现目标更有乐趣的活动,大部分人沉迷其中,即使对某个app应用已经感到厌倦时,仍然难以逃离其它各种娱乐app。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求生存、求享乐、求舒适的心态。这样的人生难免落得空虚和无意义,即使我们看起来似乎在享乐,事实上只是在逃避生活的无秩序感,得过且过的生活,最后落寞地归于尘埃。
上述的生活太容易预测,而就高端的意义而言,我们很难预测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但当我们真正去体验时,在过程中体验到的全身心投入的小型心流就是很多空虚的人生无法体会到的幸福,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生活品质将很大程度提升。
《心流》读后感7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有些人的快乐是天生的,他们就像是上帝的宠儿,天生具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说让别人快乐是种慈悲,那么,让自己快乐就是一种智慧!可如何获得这种智慧呢?《心流》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此书是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并且系统的阐述了心流理论。
可就是这么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好书,我在最初拿到的时候,却并不是很想看,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看来,有些所谓经典著作死板又深奥,不仅晦涩难懂,而且不接地气,虽然富有人生智慧,催眠效果也不错。然而,当我真的拿起这本书去读的时候,却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心理学出身的我,读了不少心理学的著作,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提出的我未曾听闻过的“心流”的概念,以及围绕“心流”提出的'一些观点,都严重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好奇“心流”是如何影响,甚至是掌控我们的人生的?好奇为什么让自己快乐的能力,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带着这些好奇与疑问,一不留神,我竟然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我不禁深深佩服作者的智慧!佩服作者不仅可以把这么抽象的人生智慧提炼总结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它系统化,并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及实施步骤,从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学习,并获得这种可以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对此,我的敬佩之意,真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希望自己过得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愿望,这一点,谁都不例外!然而,事实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过得并不幸福,不仅不幸福,甚至还有点悲惨。对此,我真心希望他们可以读到此书!此书,对于心理学爱好者来说,是积极心理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教材,对大众读者来说,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书中,作者将获得“心流”的过程,大体分成选定目标,培养技巧,加强集中注意力的训练等几个步骤,并且在此基础上,还给我们做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导。
这其中,首要条件便是选定目标,这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不管我们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我们想要获得让自己快乐的能力,我们都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当下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对我们而言,合适才是最关键的!简单地说就是,既不能高不可及,也不能轻而易举,是一种我们垫垫脚就可以够到,但不付出努力就一定够不到的目标。然后,就是培养技巧,当我们确定了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之后,就需要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而去掌握一些特定的技能,也许这些技能我们已经拥有,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当我们明确了以上两个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了——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也许你会说,不是小孩子才做注意力训练吗?难道我们成年人也要训练?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是的,需要训练!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可以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乐此不疲,好像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但还有一些人,仿佛不管在做什么,都会做一会儿,停一会儿,仿佛总有一些东西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不能集中精神,全力以赴!而这,就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并改进的地方。
此书详细的告诉了我们,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去控制我们的意识,从而让我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从而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去体会“心流”的感觉,真正的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这个社会真正快乐的人不多,所以,努力跟着作者去学习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吧!让快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是我们自己该负的责任!也是《心流》这本书的意义之所在!
《心流》读后感8
什么叫“心流”?作者奇克森米哈里是个心理学家,也就是他首先提出“心流”的概念,其实心流指的是人全情投入到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能够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甚至会忘了时间的存在,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满足感。
怎么能获得这种简单、高质量的满足感呢?哈里给读者们一个非常有趣的'答案:培养与拥有至少一项自己长期的业余爱好。沉浸于让自己着迷的爱好,如痴如醉,将时间赋予意义与喜悦,就是心流的作用。
书中还提到一个让人深思的平衡时间观,我们要把握自己的时间快慢平衡,需要慢下来的时间是和家人好友相处的时光、自我反思、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准备、思考重大的人生决策、创造性活动等等,而需要快起来的时间就是干家务杂活等体力劳动,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生活用品的购买等。
有时候我们常常聚焦当下,而忘记事情换个时间维度来审视的话,也就是用长期价值来考虑,就容易犯目光短浅的错误。有些事情现在看起来对我们来说极其重要,但是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等等,时间终会平淡一切的刻骨铭心,最痛苦的伤痕终究会结疤。因此,我们应该用平衡的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认真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以“过去的反省总结”与“未来的期待视角”来连接过去与未来。
《心流》读后感9
现代人总是处在两种不幸福的状态,不是因为生活平淡而觉得无聊,就是因为压力太大而焦虑,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出获得幸福的方法。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人生目标的副产品。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状态,并因此得到内心秩序和安宁的时刻。我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体验。只有学会掌控意识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幸福的境界。
要控制意识,我们就要了解人类意识运作的方式。作者借用了物理学中的“熵”的概念,提出了“精神熵”这个概念,用来指代意识趋于无序的状态。一旦意识变得无序,也就意味着,人的`内心失去了秩序,变得焦躁不安,这就是精神熵带给人们的不好体验。能够对抗精神熵就是最优体验,也就是心流。所谓的心流,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如打游戏的时候,我们会忘记时间、忘记吃饭,这种状态就是处在心流当中。
如何获得心流?
第一,要有清晰的目标;
第二,要有即时反馈;
第三,挑战的难度与能力的相匹配。
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我们的注意力会开始聚集,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心流状态。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如何更好的工作?把工作当成心流的主要来源,把任务拆解到几个自己能控制、能自我反馈的小目标,适时调整工作难度,为自己增加工作量,获得更多心流体验。
《心流》读后感10
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与财富,而是在不断追寻的过程中肯定自己人生的价值。而追寻人生目标过程中,体验心流之乐必将时刻伴随于你。这本书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断断续续地读了两遍,收获不算太大,但也不小,可能因为平时能抽出来一段完整的时间读读闲书的机会不多,而读书这样的活动必须完全集中注意力,让自我陷入心流状态才能在书中吸收养分。
米哈里教授提出的心流概念时常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遇见,未接触这本书时,并不知道专心致志地攻破一个难题,把精力全都集中在一处,并且得到及时的反馈,自己的技巧也随着问题规模的扩大而逐渐提升的这样一个状态被称为心流,只知道每次在这样的.体验之后,心中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总是不经意间泛起。对于获取心流的条件,即任务需要具有挑战性,并且你所具备的技巧恰好能匹配这样难度的挑战。
不止于从学习中意识到心流的存在,当自我在混乱中找寻出秩序时,也需心流的帮助,这本书另一个概念——精神熵的提出也更新了我脑子里的词汇,精神熵即外在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构成威胁,使内心失去秩序的一种状态,这是我们宝贵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内心陷入混乱的场景。
与精神熵相反的概念,精神负熵则是我们需要尽力去追寻的方向,相对于混乱而言,人类更偏爱秩序,因为秩序带来稳定和内心的踏实,精神负熵意味着心流的秩序得到了保障,意识得到了控制,专注于做好当下的工作,从脚下一点一滴地根植出幸福。
《心流》读后感11
我是不是一位有创造力的人?我能否发现身边有创造力的人?有创造力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质?或者有什么样的思维表现?《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这样阐述:创造力的人要有聚合思维,更要有发散思维。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科学都是通过想象跃入一个与当下不同的世界。艺术与科学的完整特点是:超越我们目前所认识的真实,去创造新的真实。就如爱因斯坦所言“艺术与科学是逃离人类所设想出的现实的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通常被认为是偏离主流的思维,因此富于创造力的人会觉得孤独,不被理解。因此就更促使创造力的释放,创造出新的世界。
天时地利显然很重要,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天时地利交汇点,即使他意识到了,也很少有人知道该怎么做。我想到老子《道德经》有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我们饱览群书,博闻强识,会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要真正产生大的作用,就必须忘记那些,把博闻强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也如《倚天屠龙》张无忌向张三丰学太极拳一样。
该书还指出富有创造力的人10对明显对立的性格“一 个体通常体力充沛,但也会经常沉默不语、静止不动;二 人很聪明,但也很天真;三 性格是娱乐与守纪律,负责与不负责的结合;四 个体可以在想象、幻想与牢固的现实感之间转换;五 兼容了内向与外向这两种相反的性格倾向;六 个体非常谦虚,同时又很骄傲;七 而富有创造力的男孩更敏感、更少侵略性,女孩更坚强、更有影响力;八 通常被认为反叛的、独立的;九 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但他们同样会非常客观对待工作;十 坦率与敏感使他们既感到痛苦的煎熬,又享受巨大的喜悦”。也正如卡尔·荣格(瑞士)我们的每一个突出性格都包含着一个被压制的阴影面,而大多数人拒绝承认这一点。然而那些正是我们通常的所作所为,因此我们不断与自己斗争,试图突破扭曲真实自我的个人形象。也许这挣扎、斗争就是创造力的力量之源吧。
《心流》读后感12
这本书的名字,是从一个男孩的嘴里第一次听到的,当时这个词连同这个人,都进入了我心里。现在快四年过去,我开始看这本书。我和他都有变得更幸福吗?我似乎可以微微点点头,我希望他也是的。
人会因为现代文明的进步而更幸福吗?上天已经做了最好的安排,我们只需要顺着生活之流就是最幸福的路吗?NO!外在文明的征服已经到达火星,而我们现在也是欲望的努力,极少人建立了内在的有序,而且我们的注意力被瓜分成碎片,离专注的快乐越来越远。一个富裕、科学昌盛的复杂世界,更笨不可能将幸福双手奉上。
幸福,与外在关系不大。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的幸福装填,就是日记月累的最佳体验汇聚成的.一种掌控感,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如何控制意识、使意识清明、以便从体验中汲取快乐,并创造生命意义,是幸福的关键。
在这里,现代文明强调的”追随内心的感觉“成为商家肆意宣传的口号,挑逗人本能的冲动,让人成为疯狂消费不需要的产品吗,剥夺人的精力以牟利,使人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在这一方面,现代文明将人推向了更大的内心混乱。为了夺回人生的控制权,我们必须建立意识的秩序。
意识是什么?意识是我们心中的人生总和。从生到死,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综合。在意识的里面,注意力就像是一盏探照灯。每当环境、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这就是”自我耗损“、“精神熵”,他会让自我解题,使效率大打折扣。精神熵的反面就是精神有序,即最有体验。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能够全心投入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收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这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庖丁解牛”就是最佳体验。
现在,让我们按照西方文明的老思路,来结构最佳体验。首先,让我们来分清享乐和乐趣的区别。享乐,包括睡眠、休息、食物和性都属于回复“均衡”的体验,他们不带来心灵的成长。享乐虽然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创造乐趣。享乐无需消耗精神能力,但是乐趣必须运用高度注意力。
一种文化若能成功确立起一套目标和规则,不但能吸引其成员,又能配合他们的技巧层次,使他们能经常感受到强烈的心流,那么他就更接近游戏。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一场伟大的游戏。作者:我叫绿
《心流》读后感13
如何获得美好的生活。
这样的主题换谁写都很难把控吧。尤其还要写的学术又生动。于是作者排布了这样的思路:
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心流,什么是感受,工作和休闲,人际交往,生活品质,个人性格和自我悦纳。
最后你可以发现,每个话题都很大!作者前言不搭后语的乱说了一气,只是想说明白一点:人生可以擅长某些事并在这些事上获得专注,从而感知一种平淡的幸福。但是他居然花了一百七十多页才说完,内容散乱、枯燥乏味令人咂舌。
当然,你也可以觉得里面有一条关于搭建生命心流的主线贯穿其中,告诉了我们获得一种叫做“心流”的状态,大概就可以获得美好生活,以及告诉了我们心流的形成、培养,发展心流对人生的影响,与我们生活感受的关系。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认真,但我确实同时获得了这两种感受:客观学术,杂乱没有骨架。
哪怕我认真看了目录,知道了本书的核心,也仍然觉得行文太散没有压住自己想讨论的话题。节奏凌乱没有能让读者有很好的阅读体验。
当然,不排除一种情况:作者有意不想把节奏做的很好、章节之间的关联做的很强,从而降低阅读体验来剔除一部分阅读、思考能力差的读者。
我只是一个刚刚过了及格线的读者吧,勉强把这本书在两小时的时间里看完了。(别的书大概都是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阅读时间)能支撑下来这份耐心的`,大概是:
一 我确实很赞同作者的一些观点,甚至有些话我觉得就是自己说出来的,被他早发现几年先说了。
二行文散乱不注重关联,尝试涵盖巨大主题又想写的很学术,学术之余还希望能通过增添点小故事降低枯燥的阅读感,这种做法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啊。看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写作能力堪忧的自己。所以怎么也要耐着性子看下去。
文字本身还是金句连篇的。我又摘抄了不少。可能之前对这本书期待太高了,感觉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玄幻——至少他说的内容让我觉得,只是在不停印证我自己脑中已有的想法罢了。
《心流》读后感14
心流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作者米哈里说: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你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它是一种你渴望已久的东西,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我的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如此美好,那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有没有这样美好的时刻呢?在搜寻记忆的长河中庆幸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有过这种感觉。读小学的时候,当我解开奥数题,似曾相识有这种感觉。那是参加小学数学华罗庚金杯赛,最后一道爬坡题,有点变态是这样的,给你一个19度的角,让你画出一个1度的角。在苦苦思索一番之后,注意力全神贯注在题目上面,脑子里突然冒出19×19等于361。然后360度是一个全圆那剩下的那一度就是答案。想到这儿我奋笔疾书,把自己的思路一口气写在答卷上。然后那一年我拿了三等奖。
初中时我和一个要好的朋友,在谈及考试的感受时不约而同的提到,我们都喜欢做数学卷子。在初三不停的刷题的日子里,唯独对数学考试没有厌倦。每次当自己全神贯注在题目当中时,忘记了烦恼,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与我无关,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试卷上。那一刻,心无旁羁,没有杂念,非常单纯的状态,就是一种心流体验吧。
成年之后这种心流体验的机会就比较少了。可能是因为干扰的事情太多,要面对的环境比起读书时要复杂许多,成年后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赚钱。
作者米哈里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把抽象易变化的心流体验描述得很具体,而如何找到这样的主观感觉,他也有章可循,而且画了一副地图给我们。成长的四个阶段。
就拿时间管理的践行来说,1。0我们就处于成长的第一阶段,任务难度不大,然后我们的技巧也非常的有限,所以走过第一个60天,相对来讲比较轻松。但实际上在这第一个60天里头,大家的工具运用技能还是比较粗糙的,也就触碰到皮毛而已。然后在90天的2。0的践行当中,难度增大了,打卡不是发音频到朋友圈,而是变为完成晨间日记打卡。所以当难度提高的时候,我们的技能学习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这里说一下为什么同样当时是90天的践行,大家收获会千差万别,很多人都是停滞在了成长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要达到成长的第四阶段,难度提升技巧也同样提升,这个是需要一定的难度突破自我的。愿意突破自我的人就得到了更多的成长,而不愿离开舒适区太远的人,自然也就收获不多。
要想成长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问题或者任务有难度,另外一个就是全神贯注迎接挑战。
要想达到全神贯注的状态,不受任何意识的干扰,这个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心流的状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或者体会到。
现在我们每天都要接受来自外界大量的资讯,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或者目标相对较多时,我们内在的秩序就消失掉了。而当我们的内心是一种思绪的状态时,我们就会焦虑,烦躁不安。离最优体验就会越来越远。所以要学会调节情绪的干扰,屏蔽过多的资讯进入大脑。学会专注当下,所以你的注意力就是你财富的基石。
《心流》读后感15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致:尽,极。志:意志。致志:一心一意。语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泰西人士,往往专心致志,惨淡经营,自少而壮而老,穷毕生之材力心思,以制造一物。”
对心理学书籍的阅读,我去年大量的时间沉浸在武志红的洋为中用的心理学上,看了六七本,虽有《巨婴国》这样的让人惊艳之作,但是后来越听越恐的得到“心理学课”让我半途放弃了继续研习,乃至取关公众号。后来是朋友推荐的徐文兵、梁冬的黄帝内经白话解读让我从体人又重新回到体己。这本最有体验心理学书就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被放在枕边,现在回头想想,最该先读、深度的应该是这本《心流》
这本书讲了一件事:专心致志的.力量。心流,就是心无旁骛。
西方科学几乎都是实验科学,从实验结果得出的现象总结,推导到探究原因,再去找到本质逻辑。虽然心理学著作肯定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心流》是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推导、演绎,对我这种理工男而言,比起武志红,更对我的路子。
虽然都是诛心的书,但是他终究讲的还是求真体己,比起武太多的避害体人,让人心里更加阳光痛快。就像同样是跑100米短跑,旁边一个人喊的是:找到心流,找到那种全情投入的感觉;另一个人喊的是:摆脱心魔,找到伤口,那是有光照进来的地方,有了光就有了希望。
仔细品味一下,这是典型的Y和X的思维方式,给人的思维体验完全不同。
所以,此书是书到读时方觉晚!心流的成因和特性:第一,注意力;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呗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读后感·本书非常的全面,从心流来源的科学依据,到心流的成因、要素,与身体、意识、文化的关系,如何获得心流体验(最优体验);到心流与感官、思维、人际的关系;最终告诉我们如何用心流抵御挫折,追求幸福的人生、生命的意义。
读这一遍我的感觉是,是肯定不过瘾、不知其意、未有甚解的。所以决定三个月后,还要重读一遍。如果非要觉得精彩或者摘读的话,我觉得必须要多读两遍的是郑也夫先生的序,实在写的太精彩,可以读、再读、重新读。
如果需要一些碰撞的话,在这里也把我找到的金句和全书的目录分享给大家,浓缩的精华如下。作者:我是客户经理
【《心流》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流读后感08-19
心流读后感10-18
生命的心流读后感07-20
《心流》读书心得02-14
《心流》读后感(精选16篇)12-13
心流读后感6篇01-21
《心流》读后感(4篇)11-13
《心流》读后感(精选10篇)10-26
《心流》读后感(通用17篇)11-18
《心流》读后感集锦4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