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古诗词读后感

古诗词读后感

时间:2024-05-20 11:10: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古诗词读后感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读后感

古诗词读后感1

  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象征着万物复苏,象征着无私奉献,正如书品读的那些诗句,春天带给人的感受的确是多变的。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每个人对于春天的感受都是多样的。那么在品读了如此多古人诗句后,我对于春天的感受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的我说起春天,想法是单一的,不变的——无非就是滋养。滋养的意思就是犹如诗句“春雨润如酥”,春天似乎就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带来的似乎也只有单一的幸福感。幸福感又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简单来说,就是春天代表这一切好的事物:例如万物复苏是好,离人相聚是好,宦途高升是好……但是当我读过了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深刻地发现了春天的多变性。春天原来也充满了忧愁。

  曾经年轻的我们以为人生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曾经的我们,少字当头,无怨无悔,总觉得做什么都是对青春的不负,做什么都是像春天润物无声一般只好不坏。可后来呢,我们渐渐被现实擦亮了双眼,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无奈,我们领略了现实的残忍,最后我们才发现了人生是复杂的,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松掌握的,正如春天的多变,人生也是多变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掌握当下,活好当下,努力让自己不负人生不负自己。

  春天在每个人的生命之都会担任一个导师的角色,她或许不会直接教你要怎么做,但她总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让你在每一个春天的结尾,总能够得到一些,收获一些,感悟一些。

  于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终于相信了,每一个国人心都蛰伏这一种共同点,那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可,是对我们身上共同流淌着的炎黄子孙血液的共鸣,就像从古至今那么多的春天的诗词,我们总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符合你当下心境的那一首,然后,跨越时间长河,隔岸相望,颔首微笑。那么我,授业解惑,作为从古至今许许多多平凡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想我们都是这条传统文化长河上的一名无名的摆渡者,我们帮助学生渡岸,徜徉在知识瀚洋,我们都光荣无比,好比春天,润物细无声。

  但愿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在自己授业解惑的过程,找到自己人生的春天,找到教学意义的春天,让自己的人生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古诗词读后感2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最美古诗词》,这本书收集了从三国到清末历朝历代关于诗词的名篇佳作。诗词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本书里的每首诗词更是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书中每首诗词均加以精当的解析并配有精美插图,图文并茂,浅显易懂。这些诗词内容多样,有写山水风光的,有写日月星辰的,有写动植物的,还有战争边塞的和咏怀抒志的等等,涵盖了天地间万事万物,世间的人生百态。这些诗词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格调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使我倍感诗词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读《枫桥夜泊》我仿佛随着张继在客船上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念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我又到了大西北的边塞,看到了漫天雪花飞舞;吟“天苍苍,野茫茫”我跟着《敕勒歌》来到了阴山下;诵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美景顿时一一跃然于眼前,我在这些诗词里走遍了天涯海角,畅游五湖四海,感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唯美壮观。

  通过这些美丽的诗词,遥想当年的风云际会,打开历史卷轴,开启温存的心里旅行,我来到了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天悯人;看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奔放豪迈;听到了“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可饮匈奴血”的`凌云壮志;感受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领悟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万丈。这时,浪漫潇洒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精忠报国的岳飞,大气凛然的文天祥,视死如归的谭嗣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弃疾......这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这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一一向我走来,我穿古今,越千年,跨越了时空,在这里与古人交流,为今人张目。

  《最美古诗词》一书不仅诗词美,它更是用现代的视角讲述了古诗词的前世今生,用现代人的情感加以解读古诗词。读这些穿越千年的盛世华章,字字沁人心脾,句句触人心扉,我为中华源源流长的文化而骄傲,我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度而庆幸,我为国家的繁荣而自豪,更该为中华的腾飞而奋进!

古诗词读后感3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中,古诗词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愈久愈散发出永恒夺目的光芒。或许是向往李太白把酒对月的豪放不羁,或许是敬佩岳武穆金戈铁马的赤胆忠诚,又或是沉迷李清照浪漫曲折的爱情佳话,闲暇之余,书柜里的一本《古诗词精选》成了我的最爱。

  读诗品词,或坐或倚,或浅吟或高唱,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词经典,便宛如一杯杯甘甜醇香的琼浆从舌间直入心田,滋味绵长,意韵悠远。生于现代都市凡俗的我也仿佛瞬间穿越千年,与长袍冠履的诗仙词圣同行同吟、同喜同悲,品味不尽诗文楷字中飘散出的悠悠古韵、袅袅芬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清冷的初冬,以一腔激昂的底气、宽宏的音量高声诵读魏武帝曹操挥师征战时写下的这首《观沧海》,心中感受到的,是与《三国演义》描绘的奸雄曹操截然不同的`,属于政治家曹操的宽广胸襟和非凡气度,一种高山仰止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苍茫的大海、萧瑟的寒风,本是一幅凄凉忧伤的景象,然而对于胸怀大略、戎马峥嵘的曹孟德来说,却是一幅激昂壮烈、气势雄浑的山河美景。境由心生,宽广的襟怀、远大的抱负,终于成就了一代枭雄千秋称颂的帝王伟业。抚今追昔,以古鉴今,怎不让人振奋精神、立足当下,萌生干事创业、矢志不渝的豪情壮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明媚的春光里,以轻快的语调、细柔的声音诵读唐代大诗人白乐天的这首《钱塘湖春行》,仿佛伴着轻柔的春风、荡漾的春水,和诗人一同携手游览大唐盛世江南钱塘湖旖旎秀丽的春光美景,那清清的江水,依依的杨柳,仿佛就在眼前!怎不让人醉在其中,忘记烦忧,只留下悠悠诗韵、绵绵春意,盈满心湖。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夜色沉沉的仲夏之夜,手捧一杯清茶,独坐小窗望月,轻轻吟诵辛稼轩的这首《西江月》,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乡村美景依稀映入眼帘。夜空晴朗,明月枝头,清风徐徐,蝉鸣阵阵,鼻翼间隐隐嗅到晚风送来的缕缕稻花香,似醉非醉,似梦非梦,心驰在夏夜的清风明月中,神游于乡野的恬淡静谧中,只感觉此身非吾身,顿时忘却名利,身轻如云,自由若风。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渐渐的秋凉里,以幽怨的情愫、温婉的语调诵读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这首《醉花阴》,倏然化作身著罗裙、头戴钗环的宋代仕女,执酒对花阴,菊花香满袖,一种小女子的相思之情、怜惜之意油然而生。西风乍起,恰逢佳节,遥遥思念远方的亲人;情到深处,难以排遣,当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世间行走风景好,最是诗香能致远。诵读古诗词,陶冶了性情,诗意了生活,芬芳了人生四季。

古诗词读后感4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词的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事万物,凝缩为“山”“水”二字,“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词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持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空间感和思乡情构成了词人心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的背离中驻营夜宿,词人的思绪早就超越了他自己。“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夜深千帐灯”,这看起来开阔的意境,壮伟的`景观,实际上则是词人情心深苦之写照。

  白日统千军万马行走天涯,跋山涉水,为何夜深时仍然灯火通明,难以入梦?——思乡失眠!

  古人没有现在的安定生活,也没有如今的便利交通,但他们有着的是一颗炽热的心,他在不停息的跳动着,家乡和亲人便是他们永不停歇的动力

  此人有着报国的大志,又有着想脱离黑暗的幻想,内心的挣扎让他,开始逃避那些权贵,情愿回到家中与亲人享受天伦之乐,而这种行为,到现今还会是一种选择吗?

古诗词读后感5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的《咏怀古迹》不像是一首诗,更像是一幅缓缓铺开的历史画卷,一笔笔的厚重色彩徐徐绘之。广袤无垠的朔漠平原,长风一吹,野草连天,一个身穿红色斗篷的年轻女子从马背上翻身而下,寻一处僻静,侧身而坐;抚一曲琵琶,低吟浅唱。缠绵悲戚,哀转久绝。彼时空中的大雁听得入神,竟也忘了挥动翅膀,落了下来,惊动佳人。

  前段时间偶然间翻阅到一本书籍《未若柳絮因风起——古诗词中的传奇女子》。历史的长河中充满了传奇,自然也有数不清的传奇女子,这些曲折离奇的千古绝唱拨动着后代世人的心弦。“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更是脍炙人口。然而在这些女子中,我独倾昭君。

  汉元帝年间,昭君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宫,拉开了她传奇一生的序幕。深宫的女子,想来都是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多少红颜葬送一生,老死宫中,却又只能伫立伤神,黯然泪下到天明。但初入宫中的大多数女子一开始仍然是怀揣喜悦,遥望宫车,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只愿一朝选在君王侧,从此成为人上客。其他的入宫女子都在用重金贿赂画师毛延寿,希望自己的画作能得到君王的青睐。唯独昭君不愿意这样做,毛延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痣,昭君也因此无缘面见君王。

  此时匈奴单于来到长安表达与汉朝和亲的意愿,皇帝自舍不得派亲生公主远嫁,便准备在宫中择一女子,封为公主嫁于匈奴单于。于是宫中便传出了“谁愿去匈奴便封为公主”的旨意。深宫围墙虽然能熬死人的一生,万重枷锁也锁住了一生的欢欣,但彼时大家宁愿老死宫中,也不愿抛下长安的繁华,远赴风餐露宿穷山恶水的塞外大漠。几日下来,并无一宫女愿意,一时之间朝廷之中也左右为难。正待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昭君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自愿请行随单于到匈奴。这一决定震惊众人,无人不为其钦佩也无人不为其担忧,但总归解决了朝廷当务之急。

  和亲大礼当天,《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汉元帝见如此绝色,心中懊悔万分又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昭君离去。

  我不知道她在作出这一决定的时候抱有怎样的心情,她确实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不仅仅是美貌自持,更是有自己的心性和思想,精通诗书,弹得琵琶,实可称为才女。但在她的大义凛然面前,坚韧豁达面前,她的美貌和才情又显得是如此微不足道。在这众多高贵的品质里,我最钟爱的则是她勘破她人勘不破,放下她人放不下的胸怀和勇气。

  但尽管拥有如此心胸,在告别亲人远离家乡的时候也总有一些离愁之苦。回想起曾经看过的影视作品《昭君出塞》,远嫁当天,昭君拜别母亲,母亲只是低叹一声“自古忠孝难两全”,又深知她不是一般的闺阁女子,希冀她能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最初看到这里,我心中是没有感受到离别之苦的,也许是电视剧里美化了昭君和单于的故事,让人觉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又或是年少时期并不懂得此去经年,山高路远,从此难见亲人面是怎样的一种诀别。但现在回想起来,脑海里竟只剩下昭君身披红色斗篷缓缓骑马离开长安的背影了。

  昭君出塞在路上走了整整三个月,回望长安写下著名的《怨诗》:“秋木萋萋,其叶萎黄……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道尽了心中的离殇。比起宫中的.围墙,昭君选择了塞外的广阔,但又不得不舍弃一切,心中又怎能不悲痛万分?古代女子的命运从来都不是自己能左右的,纵有再多的才情在面对命运时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一年后,单于逝世,按照匈奴的习俗,昭君需再嫁给单于之前的嫡子,而这和她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驰、罔顾人伦,昭君修书一封希望能返回汉朝,然而终究逃不了和细君公主一样的命运。帝王为了长治久安怎么会在意一个女子的哀求呢?不同于细君公主的是,她接受了,没有抑郁成疾,而是坚韧地活下来,又为匈奴带去了大汉的文化,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农业器具,养蚕剿丝,据传也教会了他们在荒冢上种植能不被雨水冲刷掉的绿植。据说,如今的昭君墓仍然青青郁郁,故而称为“青冢”。

  也有许多的有志之士为昭君歌颂、为昭君叹息,“可怜青冢已荒漠,尚有哀弦留至今”“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终究没有人会在乎一个女子的喜怒哀乐,她埋葬了她的一生,换来了边境几十年的和平。但在《昭君怨》里也有些许宽慰的语句,“明妃莫抱千秋恨,尚有长门老死人”。无论怎样,昭君都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女子,她的美貌和勇气被后世仰望,千古传颂。

  史书工整,谱尽英雄。青冢墓碑语写道:“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历史星光闪闪,琵琶一曲世千年……

古诗词读后感6

  古诗词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偶然的机会读到余映潮老先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实例,并且还有杨雪娇老师的精彩点评,雨露般浇灌初为人师的我。

  “古诗词里充满了音乐美。有的地方激昂急速,如惊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有的地方低沉舒缓,如泉流幽咽低回婉转。有的地方要重读,似有雷霆万钧之力;有的地方要轻读,似蚍蜉撼树之艰。有的地方要引吭高歌;有的地方要浅酌低吟;有的地方甚至还应该有颤音,那是词人心灵的震撼。”余老最激发我心灵的唯美教学设计就是“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诗歌的朗读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必要法门。作为教师,只有先自己学会吟诵,才能教会学生吟诵。

  的确,诗歌是声音的艺术,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各种方式的朗读,才能深切体悟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诵读法是古诗词教学最好的方式,应该将朗读教学贯穿始终。然而,在古典诗歌的课堂上,多数语文教师并不注重朗诵指导,只是做简单指导,如划分节奏,正字音等。“教师的讲解只能让学生被动地知道一些知识,朗读才能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感受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朗读应该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秘密武器。在中国古代,诗词是可以传唱的,透过字里行间的“歌词”,穿过美妙的旋律,聆听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诗词韵律感强烈,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在优美的旋律中能够感受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体现诗歌的音乐之美。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这种音乐美感却被教师淡化了,没有教师吟诵诗歌的细腻指导,学生凭借自我感觉放声朗诵,很难有深刻的体验。缺乏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忽视诗歌的诵读训练,是古诗词教学的大忌。

  正确地吟咏诗歌,有节奏地朗诵诗文,走进诗人创设的语感环境,体悟诗歌之本初。诗人情感的品鉴,以声传情,通过朗诵体味诗歌的音韵、内涵美。因此,教师引领学生体味诗人表情达意的独特方式,品味深刻内涵,对学生的朗诵指导、技能训练尤为重要。叶嘉莹老师在《古典诗歌吟诵九讲》中讲道,“吟诵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古典诗歌的诵读教学,要有教师细腻有效的朗读指导,就要有精准的“抓手”,从余老的教学实录中,我总结了四个方面指导诗歌诵读:

  第一,划节奏节拍

  诗歌朗读前首先要正音释义,这是所有教师一直做的较好的地方。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押韵,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最早是可以吟唱的,因此有很强的节奏感,把握住节奏才能读出味道来。朗诵诗歌时,节拍的划分对于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七言律诗,是二二三节奏还是四三节奏,并不是所有七言都是二二三划分,因此教师要区分好,给学生做出明示。例如,指导朗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应该是四三节奏,才符合作者那时那刻的情感。

  第二,析情感抑扬

  诗歌蕴含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学生初学不易把握其中的情感,不能完成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研读的过渡,在实践中关于情感的阅读指导还有待加深。例如,《行路难》中诗人李白的`情感历程是一波三折的,文中的三、四句,是作者胸中郁闷,心里茫然,情感基调一定是抑;同理,五、六句是作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情感基调也应该是抑;七、八句中,诗人又想到了古之贤者的姜太公和伊尹的境遇,又重拾信心,情感变得缓和;而最后两句,是诗人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意欲勇往直前,读时一定要扬,读出慷慨激昂,诗人的自信来!这样,读出了诗人百转千回的情感,读出了诗人的“志”。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朗读指导,结合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层层深入,学生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对“辞约而旨丰”的诗歌理解更为深刻,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激荡,为学生深入领悟诗歌内涵奠定基础。

  第三,定语速缓急

  分析完情感,就要根据诗人的情感变化来确定朗诵的语速,全诗并非一个语速下来。一般而言,情绪欢快的诗句要稍急促一些,而情绪忧伤的诗句应稍许缓慢,有缓有急才能读出韵味来。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都护铁衣/冷——难——着”、“愁云惨淡/万——里——凝”……破折号的这几个字要读开,突出作者的奇思异想,环境奇冷。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地方也是要读开,还要急中有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望岳》朗读时,应注意押的是上声韵、小韵,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读的绵长而且饱满,尾音拖长,一定要慢下来,“齐鲁青未了~~”。再如,有的字需要读的特别快,时间短促,如“阴阳割昏晓”的“割”,“决眦入归鸟”的“决”等要读的急促,是古诗中特有的入声字,要读的比现代汉语的四声还要短,大概时间是0.3秒。

  第四,读语气轻重

  语气的轻重缓急也是情感体现的关键。《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诵中,文章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心潮如波涛汹涌,起伏激荡,要读得重一些,而文章最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就要读的轻一些,现实不堪回首,感叹、叹息蕴含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就要读的轻一些,群童抱茅的无奈、狂风破屋的焦虑蕴含其中;而文章的最后,千古名句“安得广厦……风雨不动安如山”情绪激越轩昂,应读的重些。因此,语气的轻重是品评作者情感韵味的关键,朗读时应多注意指点。

  文学是形象的哲学,要用听来体会,要深情地朗读,读出文学的味道,朗诵中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力避笼统,务求精细,师生在“朗读对话”中千锤百炼、螺旋上升,共同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品析语言,体悟内涵。关于古诗词的音乐之美,作为教师,我们需慢慢体味,细细研究,聆听诗词音乐之美,探寻语文教学之蕴。

古诗词读后感7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月,飞在青云端。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我很喜欢李白写的这首《古朗月行》,因为它把月亮写得非常美丽!

  古诗的'第二、第三句把月亮比作玉盘和明镜,写出了月亮的洁白和明亮。接着诗中又写了月亮中的仙人、白玉兔和团团桂树,这些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仿佛把我带到了神话的仙境。特别是那只白玉兔,好像是在问我要不要吃灵丹妙药,真是太可爱了!

古诗词读后感8

  青银的“全面大学习全员大学习”活动,在全处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青银人,我也积极参与其中,积极学习。在读了《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之后,我被其中散发的古典与优雅深深折服。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在这本书引子中提到的一句话,春天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在这时,万物复苏,生命像音符一样在跃动。我们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若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都不能身心投入的'去学习,那么这大好时光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么?抓住了学习的好时机,就等于抓住了成功的链条,当明确了内心的方向,我们只需努力就是了。“向明月学习一颗平常心”是于丹提倡的,他认为为人处世,不需太斤斤计较,遇到事情,不必在心中大起波澜,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这个世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你眼中的世界将如明月一般月朗风清。

  作为一名收费员,似乎诗词与我们很遥远或不相关。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诗歌,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灵动起来,让自己的文化涵养变得丰厚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势必会转移到工作中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展示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诗歌对于气质的提升,对于我们外在形象塑造作用是极大的。我们每天都要与很多事情打交道,面对众多的司乘,我们要做好缴费工作,维持好缴费秩序,在出现矛盾问题时候,首先要注意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平心静气的处理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与同事之间做好信息的传递和工作的配合,团结友好合作。也许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把持一颗像明月一般的平常心,勇敢的面对这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正如于丹书中所言“唤起心中的诗意”。学习的脚步永远都不应停止,学习是为了成就自己,不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学习诗歌可以陶冶性情,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诗歌是生命的音符在跃动,品一首诗就像品一杯茶,回荡在齿间韵味无穷。这种古典的特质和优雅的气息早已深入肺腑,沁人心脾。

古诗词读后感9

  第一章节是春风飞扬,搜索脑海中关于春天的诗歌,也有几首,但是对于这些古诗,自己也仅仅停留在会背诵、能知晓意思的层面,对于其中的意境也是一知半解。阅读后,知道了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是春秋,而不是冬夏。小楼一夜听春雨,第二天满眼繁花,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变化多大呀,在春秋之间,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到了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知道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描写早春的,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沥沥小雨落在身上犹如细腻绵滑牛奶般的`酥润,这是怎样的一种味道呀!有描写春光再盛些时的,如贺知章的《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绿意分明,柳条飘荡;有描写暮春落花时的,如欧阳修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知道有描写快乐春天的,有描写忧伤春天的,更有描写仇恨春天的。春天的每一处风景不是一般的风景,更是寄托了诗人的心情,每一处风景都凝聚着道道意境。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多个春天要走过,希望在来年的春天里能随着这些诗章,这些意境,一路走来,让自己的心绪有所依托承载,让精神变得丰盈饱满。

  这本书我还未读完简记几句,希冀自己能继续走进于丹老师的秋思浩荡、斜阳晚钟、明月千古……

  慢慢品读,细细回味。

古诗词读后感10

  渐渐习惯了打开网络获取信息,在大屏幕手机上阅读,已经很久没有闻到书香的滋味,体会不到小时候摩挲着新书的喜悦;同样,毕业后远离了校园的那种馥郁的书香氛围,日渐漂浮的心在喧嚣的环境里,也很难再感受到曾经课余闲暇时,偶尔翻开唐诗宋词静静体会下古人春花秋月、或悲或喜的心情了。

  我一直相信,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吟咏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通往中国式人生哲学的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其所抵达的深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困境提供一种既高贵古典又清新现代的解法。

  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相比起古人,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诗意,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古诗词读后感11

  上周拜读了于丹老师的文章,重温了最美古诗词,让我找到了诗意的人生,沉醉于古诗文之美中,感触溢于言表……

  于丹老师的这本书是在给中华的古诗词作诠释,而我却觉得她在写诗,在书中写下了像古诗文般美丽的文字。从春风飞扬写到秋思浩荡,从明月千古写到斜阳晚钟,从田园林泉写到登临沉味,从剑啸长虹写到诗洒流连。

  在于丹老师优美的笔下,古诗文的一组组意象如画般浮现在我眼前,生动而又真实。于丹老师带我唤醒了心中的诗意,领略了中华文化传统古诗文的博大,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优美的诗句,让我学到了许多人生真理!

  记得小时候刚开始接触到古诗词是在庭院下与妈妈朗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时,当时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只是一股脑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动着脑袋,嘴里涌着,眼睛转悠转悠的',像李白所写的月光一般清清亮亮。庭院里,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鸣。

  再长大些,开始学习古诗词,但都是学习老师所教的,并没有什么感悟。但是当我阅读到于丹所写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后,我深深爱上了它!

  当面对着学习忙碌烦恼时,想放松,想安静,我便会默默吟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渐渐长大,有了心事,深沉的忧伤随之而来,我便会吟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发现母亲的发梢长出雪白的细丝时,我便轻轻叹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诗歌教会我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林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诗歌教会我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诗歌使我在杜鹃的啼鸣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用冷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重温最美古诗词,是的!我爱上了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美古诗词!

古诗词读后感1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享受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有事没事儿掏出手机解锁、看一眼、锁屏,放进口袋,这一过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已经变成习惯,潜意识里的动作。喧嚣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日趋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实,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总在想,我要什么?我想改变,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改变。

  朗读者开始火遍朋友圈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机缘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诗词,那些高山流水、桃红柳绿的景象,那些策马扬鞭、激扬文字的情怀,让我心生平静。

  于丹教授在书中说到:“诗歌教会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为中国人的宗教。”

  我想,我们读诗,在看到月亮时,不仅只会说“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到一群鸭子不止会惊叹“哎呀,好大一群鸭子”,而能“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气躁之时,能体会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动力时,能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我想,诗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生活的忙碌与心灵的疲惫使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片柔软沉睡。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品味大自然的万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翻一翻充满古人智慧与情怀的书,在诗词中留住那个真实的自己,唤醒心中的诗意。

古诗词读后感13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当自己为人师母并渐渐老去,那些年曾烂熟于心的古诗词也觉得无比生硬。退去了当年的无知,经历了人生百态,再次品味诗词,体会诗人的心境,不觉会有另一种相知与相识,多了一份当年所没有的感动。

  在当今形形色色,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内心的确是缺少了一种宁静,一种去真正品味生活的静。我们总是在喧嚣中渴望功名利禄,不断攀升并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奋斗一生,却鲜有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或是观察下旁边的景物,来抚慰我们心灵的深处。利用休息时间,真正平下心来去看那一首首诗词,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穿越千年的物,感受同样的情,也才真正打心底有一种对诗歌美的新认知,并感谢诗歌,或者说是千年前的诗人所带给自己的感动。

  通过一首首用心灵刻画的诗歌,有拼死沙场的雄壮;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有单身游子的孤独;也有壮志难酬的悲壮。而对自己感受最深的,无疑是那汪如流水的岁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看着儿子一步步长大,感到欣慰快乐的同时,不免会有丝丝感叹。是的,当自己的那种感受无法用最合适的词来表达,这时你读到一首正合你心境的诗词,自己内心是多么开阔豁达呀。闲时总是抱怨没有心灵倾诉的对象,这时发现原来千年之前,有人和自己一样同感的诗人,何不快哉?三毛一句诗说得好:“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是啊,其实生活无论是快乐亦或是痛苦的,都是限量版,我们都该好好珍惜,这有限的时光,在旅行中,不忘观赏沿途的别味风景!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篇9

  心中仿佛一缕阳光透入,温暖,宜人,又带有一丝感动。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此感触吧!书中用如梦幻般唯美的语言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诗意故而在记忆深处低回,熟悉而又陌生,却牵动着我的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我喜欢这种淡淡的诗意,就像书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事实亦如是,诗意的.世界充满了浪漫,如画而映于心。

  在诗意的世界中,在这幅画卷里,尽管纸张有些破旧,有点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载的情思。何人独倚明月楼?何人琵琶语凝愁,思如泪,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旧,谁叹那年愁满头?诗意的世界,情感总是细腻,朦胧而美好。

  夕阳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边界,马上就要坠入茫茫黑夜,这一瞬间,人心百转千回。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可总有那么一些人日落不得归。正如《诗经·王风》中所说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个字,道出了多少人思归不得归的苦,又让人懂得了多少悲伤与苦痛。每当斜阳晚照你又是否对着夕阳叹息哀愁?可惜现在每天都忙碌着生活,哪还会有许多人对着夕阳诉说情思?其实,诗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画般映在心头,只要你去发现,诗意的世界会被你营造。

  水阔山长,辛弃疾曾在登楼时写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他将自己所有的情思寄于楼上。那种愁苦,如今在我眺望远方时也能体会的到。“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旧用充满诗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们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在他们眼里,风花雪月都是诗,春夏秋冬皆为意。

  诗意如画映于心,在你听到李清照这个名字,你会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会不禁叹息到:“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在诗意的世界中,你会不动声色饮茶,踏碎一世繁华的潇洒,会有执著如泪,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会有月满西楼人独守的静谧。诗意就这样如画映于心。

古诗词读后感14

  《古诗词三首》读后感篇1提起古诗,你一定能滔滔不绝地背诵好多古诗。但是,要写一首诗,就需要进行反复地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来。

  虽然你会背诵古诗,但你知道变诗的故事吗?我知道一个换诗的故事。

  这首诗是《泊船瓜洲》。这是一首王安石思念江南金陵的诗。整首诗是这样的: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然而,谁知道王安石对这首诗倾注了多少心血。据说,王安石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写好后他觉得“到”不如“过”好,就改为“过”;后来,又觉得“过”不如“送”表达得更好,就又改成了“送”;接着又改为“入”和“满”,但是,他觉得都不满意,最后才改为“绿”。经过反复修改,这首诗终于成为一首流传了几千年的好诗。

  读了这首诗,了解了它背后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成功不是也同样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吗!就拿写字来说吧,要写出一手好字,不仅需要我们反复地练习,尤其需要我们用心地去思考,就象王安石改诗一样,只有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才能写出好字来。

  同时,读了这首诗,了解了它背后的故事,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去做,半途而废只会导致失败。

  《古诗词三首》读后感篇2第一首,“泊船瓜州”是宋代诗人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描写了诗人停船在瓜州是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第二首,“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念家乡,写信给家人无耐信短情长,无法尽诉,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第三首,“长相思”是清朝诗人纳兰性德。

  “三一程,水一程,声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睡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描写戊边的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这三位诗人都见到或者听到某种事物而思念起家乡·怀念亲人的主题,但是表达的方法个异,《泊船瓜洲》是写景予情,《秋思》是叙事予情,《长相思》则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乡感情。

  《古诗词三首》读后感篇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词的`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事万物,凝缩为“山”“水”二字,“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词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空间感和思乡情构成了词人心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在这个方向和心灵的背道而驰的宿营之夜,诗人的思想早已超越了自己。“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夜深千帐灯”,这看起来开阔的意境,壮伟的景观,实际上则是词人情心深苦之写照。

  白日统千军万马行走天涯,跋山涉水,为何夜深时仍然灯火通明,难以入梦?——思乡失眠!

  古人没有现在的安定生活,也没有如今的便利交通,但他们有着的是一颗炽热的心,他在不停息的跳动着,家乡和亲人便是他们永不停歇的动力

  这个人有为国家服务的雄心,有脱离黑暗的幻想。他内心的挣扎使他开始逃离那些显贵,他愿意回家享受家庭的幸福。这种行为在今天仍然是一种选择吗?

古诗词读后感15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打开诗歌的卷轴,知春秋历史,品文化精粹,见流彩华章。暑期的我亦是沉浸在这文化瑰宝中,感家国之悲,品草木之灵。古诗,很美妙。读诗是一种享受;读诗,自有一份乐趣;在我看来,读诗,更是灵魂的充盈,与其交友,学其精神,获得成长。

  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爱国诗人陆游,其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直让我念念不忘。"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对腐败朝廷的批判,是对“王师”的苦盼。山河壮丽,却陷于敌手;心怀故土,企盼南天,却早已被忘却。陆游勇于指出南宋朝廷丢弃大好河山,丢弃家国仇恨,偏安一隅的腐化,可惜赵家皇帝无人听,陆游"九州同"的梦想没几年后就破灭了。陆游死了,大宋王朝覆灭了,他的理想没有实现,可他的爱国热忱与他的诗篇则会永留青史。

  如今读起这些诗篇,我更能深深体会诗人在国家内忧外患、贫瘠腐败、民不聊生的境况下的无奈与无助。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们的国家也曾历经苦难,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勇担重任,站在时代的潮头,带领中国人民奋勇前进。在她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如今我们的高铁代表了中国速度,我们的航天代表了中国高度,我们的经济代表了中国广度,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裕强大,陆游如果能看到这一切,应该会无比羡慕与欣慰,我也可以自豪地大声告诉他:今天我们炎黄子孙只有一个名字——中国人!

  古诗中也不乏借物咏人的`诗,例如清朝郑燮的《竹石》,诗中的千古名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赞扬的是竹子坚韧不屈的品质,也借竹子喻出了作者坚定的信心与对坚持不懈的人的赞美。陆游将家国之悲化为悲愤的字句,而郑板桥把自己的高傲风骨寄托在这一片草木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岩竹身姿挺拔,不惧狂风,这样的坚韧不屈和刚强勇敢不正是当今中华儿女的写照?就像此次奥运会中的中国健儿们,他们将这种进取精神印在了心里,在赛场上坚韧不拔、努力拼搏。我们的党也具备这样的优秀品质,无数革命先烈坚持不懈、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从弱小中不断成长,扎根在祖国大地,扎根在人民群众,拥有无限的生命力。

  古人和今人,时代虽不同,情感却是相通的。这首《竹石》也成为了我意欲放弃时的精神支柱,它早已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良药,是我人生中的一位导师。我敬佩古人的文采,更敬佩古人的精神。

  我们这一代正处于历史大变局中,国家的强大让我们更加自豪,丰富的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自信。现在的我只有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此时,在书房的我不禁思绪万千,我感谢诗歌给我带来的成长,更在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大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古诗词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古诗词06-13

古诗词名句08-13

经典古诗词名句08-15

爱国古诗词08-21

[优选]经典古诗词07-20

秋分经典古诗词09-09

经典诗经古诗词10-20

处暑经典古诗词10-17

小寒古诗词01-05

励志的古诗词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