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观后感>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

时间:2024-05-17 15:20:1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镜子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在写观后感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立场。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镜子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1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题记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近日,央视这组纪录片《镜子》火了,总共3集,90分钟,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直击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情感困境。这部纪录片让所谓的'“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历经10年策划、两年摄制,纪录片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81天“改造”,家长们也被要求参加6天的家长课堂。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亲子教育专家张国维博士曾说过同样的话: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问题家庭。

  “没有一个家长不爱孩子,但因为爱的理念扭曲、爱的能力缺乏、爱的方式错误,硬生生把爱变成伤害。”

  在这部纪录片里,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内心的感受,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

镜子观后感2

  看完《镜子》这部纪录片,我深受震撼,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不管作为父母还是老师,教育之“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片中的每一副画面、每一段对白都让我五味杂陈,都牵动着我的思绪,也让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和教育。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作为老师和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影片中家明对父母的“声声控诉”也让我泪水雨下,忏悔不已。我不由想到自己刚当班主任时完全没有尊重孩子的性格差异,只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更没有一颗宽容之心,摆出的完全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只要发生了一些事情,对学生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忽略了一个高年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特点,没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有时下课打闹也是宣泄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他们需要这种身体的碰撞以宣泄自己这种生理的成长的需要。后来通过自己的学习,才深深的意识到那时的孩子并不是逆反,所谓的逆反只是自身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了。后来自己又教高年级时,我完全换了一种方式对待这样的孩子。

  记得刚送走的毕业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自己认为处理得较艺术。一位学生顶撞学校的保洁人员,班里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尊重别人的辛苦付出。我一直反思对孩子的思想教育,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这个班是我从一年级开始带着,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带领学生背诵国学经典,并让孩子践行,尽量做到知行合一,所以自认为非常重视孩子的思想、德行教育,让孩子先做人后做事,再学习。六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简单的说教似乎对他们的心灵没有触动,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害怕一会儿,有的孩子甚至会暗笑老师的这种处理方式,老师拿我没有什么办法?不就是发一顿火吗?俗话说“教不严,师之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一定是我这个当班主任的没有教育好学生。于是我马上让学生把保洁阿姨请到了我们教室,首先我代表学校对保洁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感恩他们让学校变得如此美丽、整洁,并向保洁人员一鞠躬。然后让全体学生向保洁人员鞠躬,表示感恩。最后让顶撞的学生向奶奶道歉,此时的学生鸦雀无声,静的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此地无声胜有声。我只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孩子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希望通过我的以身示范,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做错了事情,就要先反思自我,而不是据理力争。自此以后,我班孩子再也没有出、发生过这样不尊重保洁人员的现象。我想这样的教育就是尊重和包容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生命的教育。

  看完《镜子》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知道了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而是应当是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不断扩大自己的格局,接纳、宽容孩子的不完美,用一颗满满的爱心,改变自己,滋润、浇灌孩子的生命,让生命成为生命本身,只需静待花开。

镜子观后感3

  或许这部纪录片带给人的震撼,大概就是在接受完特殊“教育”后的孩子们,虽然暂缓了一段时间,但是治标不治本,长时间的“叛逆”行为,让他们想收但是已经很难完全收回来了。我想,这可能更直观一点,孩子的改变,不是通过一个节目就好了,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期,再来改正,即使你付出更多的温暖与爱,难度很大(但并不是没有)。

  故事中的三个家庭,孩子因为早恋、沉迷游戏等等问题辍学。反观父母,或是有暴力倾向、或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或是说话不算数等等,当然这些是孩子们的评价,父母在糟心孩子的问题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问题,父母总结起来一句话,我也想,但是我没有办法。

  父母与孩子同时去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时间是81天。很多孩子表示,应该父母呆81天,而自己6天就够了。很多孩子表示,自己的偏激行为都是因为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甚至完全忽视自己的想法造成的。通过一些非正常渠道的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证明自己的勇敢,听起来有些幼稚,但是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父母看见了现象却没有去了解本质。

  当然,问题孩子的出现与父母的“问题”教育有关系,不过青春期的成长,做到每个人都完美长大是不太可能的。在成长的道路上,尊重孩子的天性,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溺爱孩子,但也不能基本不顾。父母很辛苦,但是孩子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担起一份责任。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也是最辛苦的职业,趁着孩子还小,正视自己,做好榜样。

  就像这部纪录片的名字,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缩影,你很难想象这世界上除了父母兄弟,很难有这样一个神奇的.生物这么地像你,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问题孩子的形成大多也和家庭的教育有问题。其实,说起来总是容易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如果一直没有交流的两个人想要坐下来聊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反思这部纪录片,也许孩子需要改变,但是父母更需要改变。

镜子观后感4

  之所以取名《镜子》,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导演、央视《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说。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镜子观后感5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我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在我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并不会选择给我安慰与鼓励。反之,斥责、脸色、冷战,这让我曾经许多次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梦,于是我坚持。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尽量温和。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许你有自己的思维与梦,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然而你却决不能让你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观后感6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xx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xx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镜子观后感7

  镜鬼在中国浩瀚的灵异故事中一直存在,各种版本、各种改编不胜枚举,它早已成为鬼怪小说中的经典角色。虽然虚无缥缈,它却有着自己显著的风格和特征,甚至如何招镜鬼也有了固定的方式。在灵异电影盛行的今天,这个角色被搬上银幕是迟早的事情。只是中国电影有自家的审查制度,要让它名正言顺的通过审查,完全按照全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它以悬疑片的形式招摇过市。所以,当《半夜不要照镜子》公然登上内地大银幕时,就出现了圈内人讨论审查制度,对它表示理解;圈外人讨论惊悚,对剧情不削一顾的奇异现象。

  国产恐怖、惊悚片在观众群中一直诟病颇多,不是被称自己吓自己,没有含金量,就是剧情经不起推敲,故事纯属瞎扯淡。遭遇这样的尴尬局面,不能怪观众太挑剔,此类题材的作品为了过审,常常把诡异的剧情变做推理的过程,把灵异的存在改成人为的使坏,加之导演在细节和意识上的缺失,很难把一部影片拍好。《半夜不要照镜子》同样不是此类题材中的出类拔萃者,甚至在剧情和人物的塑造上都显得有些粗糙。剧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全片结束都没有清楚的交代,只言片语的暗示也没踩到点上;至于那些诡异的桥段,着实吓人,但是与罪案牵连时,却不能为逻辑思考所支持,最终也只能落成三流电影的水平。

  世上本无鬼,疑心生暗鬼,是国内灵异片的审查原则。一些要求确实局限了导演的正常发挥,可是这并不能成为导演不把电影精工细作的理由。其实,《半夜不要照镜子》是个不错的题材,剧情的设想也很有创意。只是,在细节上导演不用心,把本该是好作品的片子活生生地制成了烂片。

  例如:影片开头一行人来到白家酒肆,发现坐在门口死去的老太婆。为了增加视觉效果,生生在老太太鼻子里塞了一只蜈蚣。可是在后面的结果中,她又是整个谋杀事件中的主谋。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蜈蚣爬进人的鼻子里,即使这个人没死,也要给它咬死,何况没有呼吸的老太婆呢?导演试图在这个地方制造恐惧点,却没有将整个剧情的逻辑理顺,导致老太婆最后活过来的部分立不住脚,各种老太婆制造谋杀线索也勉为其难。这样的剧情设置与审查制度毫无关系,却跟导演的自身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一味把责任推卸给广电总局,未免带着偏袒导演的后果,放纵了他们对待电影的态度。

  在《半夜不要照镜子》整部影片中,诸如上述所言的细节漏洞还有很多,导演顾此失彼外加随意的表现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或许他会以为这部作品很好了,然而群众的眼睛一定是雪亮的,导演把观众当傻子的结果,很有可能变成观众把导演当疯子。尽管不是部优秀的作品,但是部分闪光点还是凸显的,尤其是惊悚部分的效果,确实达到了导演的预期。吓人的戏码很多,有些刻意,不过可以忽略不计,结尾尸体与油画中的人物手指上翡翠戒指的呼应是个不错的巧思,不过还是上述问题,整体逻辑不清,巧思也变成了杂碎。

  真希望拍摄此类影片的导演,不光要尊重观众的智商,更要尊重自己的职业。电影虽然只是一种用来消遣的艺术,但是它却始终带着艺术的光环。任何行业都对细节有着高要求、严标准,但愿中国的电影也能做到如此。

镜子观后感8

  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这是一部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一部经过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启蒙教育。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镜子观后感9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13点30分,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在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最终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

  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家庭情感教育讲师钟晓琳:

  如果用关系思考爱这样一个主题,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绝对不只给家长看,作为教育者,包括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这个影片。因为关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包括老师对待孩子,包括领导对待员工,都可以从这里面折射。我觉得它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爱和关怀的主题。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

  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

  《镜子》这部片子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关乎孩子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片子播出,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全社会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做好发行宣传活动,在学校、妇联、家长中广泛播出,扩大影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镜子观后感10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国内著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石家庄第二中学举办的活动中表示,“我认为《镜子》是央视拍摄的与心理相关节目中最贴近现实、最能触及父母和青春期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个。”对此,我深有感触。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父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希望孩子不要乱扔衣服,但却自己回到家后随手将衣服扔在沙发上。虽然口口声声要求孩子整理好衣服,但孩子会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吗?如果我们要求孩子不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却自己在孩子做作业时目不转睛地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游戏,孩子会怎么想呢?他们能感受到平衡吗?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以身作则,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在孩子写作业时,我们可以看书、读报纸,并轻声地做些家务。这样,孩子会感受到我们在他们写作业时也很忙碌,他们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更愿意去写作业。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时常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即使再忙也要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与他们聊天、讲故事。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需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通过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关注点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之后的沟通更加轻松。当孩子向我们诉说开心的事情时,我们应该表达高兴的情绪;当他们向我们诉说不开心的事情时,我们应该让他们放心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我们诉说我们不感兴趣的话题时,我们应该耐心倾听,表示我们关心他们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会愿意向我们倾诉,而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镜子观后感11

   片子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

  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作为家长,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镜子观后感12

  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一】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二】

  《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三】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百科。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四】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镜子观后感13

  20xx年4月16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纪录单元的影片放映活动先期展开。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它将于另外四部优秀的纪录影片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4月16日下午,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镜子》这部影片经过《天网》栏目十年的酝酿与策划,两年的拍摄与制作,最终完成。在影片放映之前,《镜子》总导演、《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导演就创作初衷和创作感受做了专题发言。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变成伤害哪里出了问题?《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由导演卢钊凯、范永东拍摄。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俞敏洪亲力推荐:这部影片值得中国家长一看在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之前,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领导和同志的认可,在他们的组织协调下,《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将于20xx年4月19日至21日每晚20:07播出纪录片《镜子》的三集电视版。同时,纪录片《镜子》将于20xx年4月19日中午12点通过央视网进行网络首映,在19日至21日期间分段播完。

镜子观后感14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关于镜子或者镜头下的惊悚故事一直接连不断。镜子能够映照出人的日常,也能映照出一些我们平日肉眼看不到的,诸如灵魂,或者不干净之物。在影视作品中,也正是这些匪夷所思、常理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为创作者带来极大的衍生思考空间。用形色不同的作品展示出,非常理现象与人类内心阴暗面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到底是真的有鬼,还是人在搞鬼,《半夜不要照镜子》最终没能告诉提前观影的童鞋们真相。

  《半夜不要照镜子》是牛朝阳导演继《床下有人》之后,再一部青春恐怖片创作。与《床下有人》不同的是,导演积极吸取上次“喜剧桥段过多,观众容易笑场出戏”等评价,此次拍摄目的明确,就是要吓人。为了把观众吓到,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恐怖就在自己身边,影片选择了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镜中鬼。以半夜十二点对着镜子削苹果能见到鬼为缘起,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连环鬼杀案。

  表现手法上,影片采用了高密度的恐怖镜头,诡异变化层出不穷,没有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影片中大量的灵异、恐怖、凶杀、血腥、暴力等画面元素,保持了整体暗色系的统一,营造出极强的“这里有故事”、“又有事情要发生”的紧张气氛。在配乐上,影片不仅采用了常规的恐怖音乐,更大胆使用了琵琶作为背景音乐,与故事民国背景贴切的同时,惊悚味道倍增。

  另一方面,因为影片恐怖密度之高,使得剧情推进太快,人物性格与关系交代不够明晰,需要观众大量去脑补。譬如飞烟与表兄的暧昧,飞烟与野妹的百合爱,表兄与表嫂的貌合神离等等。是怎样的原因,让镜鬼盯上了这家人,故意营造出密室杀人现场,将他们依次杀害;是怎样的'不满,让他产生了杀害她的动机;谁又是最终的幕后黑手,谁会在这场死亡游戏中胜出。

  与《床下有人》相同的是,影片演员依旧是大量俊男靓女的组合。在导演看来,观影应该是一场美的享受,所以演员漂亮很重要。影片中大量“胸气十足”的镜头和劲爆的床戏成为男女观众观看的要点之一,而当看着一张张漂亮的脸蛋血迹斑斑,更忍不住令人后背发凉,倒吸两口冷气。

  作为惊悚恐怖题材的类型片,《半夜不要照镜子》国民时期的设定,仿佛为审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反正人不是死在现代,所以多死几个没有关系。就算死得再惊悚些也可以接受。不知神奇的审片室是否报着同样的态度,至少从整体该片死亡报告来看,再不是那种担心审核难通过,畏畏缩缩小心谨慎拍片之作。从这个角度上讲,国产恐怖片也算是进步的。当然,据导演透露,在审核上他还是多了多重考虑,很多镜头都是拍了多遍,有幸这次点正用的都是最“极限”的画面。

镜子观后感15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看到的周围环境,正是你内心的倒影。镜子是诚实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时候,我们也像纪录片中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父母用双手筑好的防护墙安全地保护着。那个时候的我们,经不起挫折与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在父母的`额头上刻画出几丝皱纹,而我们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少了,矛盾多了,见面的次数少了,距离远了,心与心之间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条鸿沟。我们开始觉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觉得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照顾自己了。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观后感《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我们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份责任去选择拼搏,去选择付出。我们必须要经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吞下一些苦涩的泪水,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诉父母,我们长大了,去告诉父母,不用再为我们操心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是,别忘了,至于未来会怎样,我们只有努力走下去才会知道。唯有行动,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镜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镜子08-17

镜子的作文12-12

镜子的作文11-26

镜子中的自己作文_镜子中的自己作文02-15

《镜子》观后感03-24

镜子里的我08-18

我身边的镜子07-25

镜子和玻璃08-14

丹的镜子作文08-15

照镜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