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5篇(实用)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观后感需要表达真实的情感,不能虚假刻意。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
到底如何才算是活着?是以肉身的形式活在世上,还是精神存活于虚拟世界,头脑永生?在责任与家人之间该如何抉择?面对灾难,我们是该得过且过,苟活一世,还是拼尽全力,赌那最渺茫的一线生机?看完《流浪地球2》后,这些问题似乎都可以得到答案。
公元20xx年,一个灾祸横行,人心惶惶的时代。太阳极速衰老之下,地球危在旦夕。人类分成两派,一派崇尚虚拟永生,以舍弃肉身,上传意识的方式换得永久的生命;一派认为死亡即是终点,却也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起点,只有肉身存活于世,人才能算是真正的活着。争执不下之下,两派同时开始行动。量子计算机与行星发动机同时研发,便如一杆天平,无论那边稍出纰漏便将被彻底舍弃,如同弃子。
太空电梯,一项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成为了地月之间的大动脉,为推离月球,减免引力提供保障,于20xx年被袭,几近被毁。20xx年,几经周折,赶工赶期完成的三大月球推力器莫明发生过载,产生爆炸,将月球推向地球。全球潮汐失控,月球冲向地球,引力即将失控,撕天裂地。冥冥中,某种特殊的力量似乎在阻止着地球的流浪。
导弹满天,无人机遮天蔽日,地面上人群慌乱,有兵士举枪反击,有空军登机作战,防空系统射出一条条火红弹链,如同上帝之鞭一般打出满天火花,仍是挡不住在天际划出一条条弹道的导弹。天空烟尘弥漫,忽的暗淡,全世界仿佛都寂静了,呆望着天空猛地坠落。
一只U盘插入接口,男人长出了一口气,不顾屋外严厉的警告,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整整十四年,从天黑到黎明,一版版公式写满屋中的角角落落,一次次沉思,一次次暴怒,一次次惊喜,一次次失落,他终于在虚拟世界中,给了自己女儿完整的一生。他闭上眼,在责任与家人之间,他还是做出了抉择。
电影中一字未谈“勇气”,却处处彰显勇气。无论是在“天空陨落”时,全世界都在质疑“流浪地球”计划,撤走建设力量,独坐在长椅上的老人扭头看向身边的学生,眼神中带着不可置疑的`坚定:“有些事不得不做,这便是责任”。纵使踽踽独行,纵使举世皆敌,那些不得不做的事便是义不容辞。中国独立支撑在七个月内封顶行星发动机便是责任之下的独行之勇;在重连北京互联网根服务器时,大水翻涌而入,各种仪器闪烁间,天旋地转,原本昏暗的房间霎时一片碧蓝,房间中的男人颤抖着手将一个不断变换着数字的密码器推给屋外的男人,他的眼神逐渐暗淡,却并没有绝望,输入这最后一组密码便是将地球推出安全距离的唯一途径,屋外的男人用力伸手,呼应他的却只有冰冷的海水。天灾之下,舍一人之命换万人之命,没有公平,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付出。可有人愿意,纵然放下情感,放下梦想,放下生命,担起责任的那一刻,勇气便占据了全部。危难当头舍身换密码便是对责任之下的担当之勇。
洁白的月球表面,千年不变的明月却已支离破碎,巨大的陨石一颗颗的砸向那蔚蓝的,它曾经守护着的星球,忽的火光闪过,密密麻麻的陨石群内出现了一个个渺茫的身影,白发苍苍的飞行员跳下船舱,走向闪烁红光的核弹,人类积攒了数百年的终极毁灭武器,现今却要用来拯救人类自身。最后的告别还历历在目,老人面目严肃地压下身边小辈举起的手,“把全人类的命运放在你们手上,我可不放心。”他大声吼出:“中国航天大队,50岁以上的出列。”这不仅是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必死之处,更是将未来的希冀全部托付给年轻一辈。月球上,闪烁着红光的按钮被最后拍下,寂静无声,一朵朵白色的巨大蘑菇云吞没了那一个个苍老的身影,也将全人类的希望托起。老一辈人谈奉献,奉献之下并非没有索取,他们所希望的只是那如同朝阳一般的年轻一代能拥有光明的未来,哪怕残阳如血,即将堕入深渊……
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却处处反映着当下现实:全球发生的暴乱、恐慌;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种种共同瘟疫、灾难;大国之间剑拔弩张,和平共处成为过去,核战争一触即发;老一辈的无私奉献,新一代的努力成长。所有的所有都令人深思。作为青年一代,处于和平的当下,于我们目光所不及处仍处处存在危机。不要懈怠,不要沉溺,不要以为当下的安乐将会是长久之计。古人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一颗危机之心,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危机。所以啊,坚定前行吧,永葆希望,不要停留,只有在前行中不断磨砺,才能在真正的危机时挺身而出,成为所有人都向往的英雄。人类的勇气会不断谱写新的生命赞歌。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2
腊月二十八两娃回来就订了大年初一的票,还在家又看了一遍《流浪地球1》。今天去影院看《流浪地球2》,原来2是1的前传。
《流浪地球2》除了超酷炫爽的特效,主打感情牌的剧情也非常令人动容。囊括了亲情、爱情、友情。细分到同事情、师生情、母子情、父子情、翁婿情、人机情等。
电影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大尺度,气势恢宏的'。想表达的东西很多,科幻、人类团结,甚至人工智能的反叛,但要表达的核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相互团结,人定胜天,感觉很有格局。
人会消亡,但是人类会永存。人类的命运,取决于人类自身,在这次太阳危机面前。人类又一次选择合作,一部分人通过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人类的暂时安全。可以说这部电影对「给文明以岁月」和「给岁月以文明」进行了深入探讨。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3
看电影之前,我对《流浪地球2》的近三个小时的长度表示怀疑。电影时间太长了,观众真的坐得下吗?
故事在太阳毁灭、人类合力在地球上制造推进器、离开太阳系、寻找新家的背景下展开。总体感觉是,《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的前传,为后续的展开做了铺垫。
整个故事框架宏大,三条主线交错前行,说明刘培强的成长和历练,图恒宇对数字生命的执着和坚持,以及周老师作为中方代表在拯救地球行动中的坚定和信任。既有大的情节上的记述,也有小的细节上的描写,整体很有魅力。
作为普通观众,参观体验良好。引人注目的是,特效画面震撼人心,特别是在片头,有世界末日和充满希望的感觉。对人物的感情描写,对家人、国家、地球等,并没有过度的煽动和渲染,比如张鹏在引爆核弹时,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地球还很美”。另外,关于数字生命的讨论也很有吸引力,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能需要在续集中进行更多的讨论。
也有不好的地方。故事很丰富,想要理解它,需要很多细节,需要很多时间,观众也抓不住重点。
看到末日即将到来,有人提前离开,但更多的人选择继续留下来,或者坐下或站着,看完它,耐心地等待鸡蛋。这可能表达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真实看法。
2023年大年初二,到影院看了《流浪地球2》,因为看《流浪地球1》已经是四年前的事,导致不太记得剧情了,只是依稀记得那年的影片里面,主演阵容里还有如今已经去世的吴孟达先生,所以看过《球2》之后的第一决定,就是一定要回顾《流浪地球1》。
该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呢?个人觉得,它所想给人们表达的`,应该不全是科幻,而是这些问题:你在乎的是什么?是个人的情感与生命,还是全人类的文明?永生的正解是什么?是活在历史里,像一根一万多年前断裂又愈合的大腿骨化石,当今人看到它,想到的不是腿骨本身,而是所有帮助它愈合的文明初火,还是活在虚拟世界里,被冰冷的AI电脑封存?
当灾难来临,你敢奉献吗?你愿意(被)牺牲吗?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什么都不知道,当我们觉得生活艰难、日子困苦的时候,很可能,决定一切的领导者和英雄们已经在拼尽全力抵挡更大的艰难和困苦了。
电影里所面临的灾难,对我们来说是虚构的,但细想想,放到现实中,这不就是已经度过了的“三年疫情”吗?在最绝望的时候,我能听到很多抱怨,比如没菜吃,在家憋的快疯了,比如放开之后感染了,有人就会说,早知如此,当初何必天天又封又核酸?
很明显,谁都没有上帝视角,完全想不到,自己所承担的,可能是整个人类都在承担的,更完全想不到,保护大家的决策者和英雄们已经尽力了,他们逆行的逆行,站岗的站岗,分配物资的分配物资,可谁都不是神啊,你不得不承认无论怎么决定,都还是会不那么周全。三年了,我们中国人用自己的力量,尽力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如今,街市上重新热闹了起来,经济明显开始复苏。
怎么证明呢?就说看完电影之后,我和我弟想给妈妈买件新年礼物,我挑的眉笔尽管短短一支都要大几百,可有些色号也已经断货了。挑完礼物去吃火锅,要排一个小时的号才有桌位。走在商场里,稍不注意就会来个“人撞人”的小事故……
在经历以上的场景时,我心中非常感慨,我在想那些为了今天的繁荣而战斗过的人,无论他们遭受过怎样的误解、怎样的抱怨,看到现在的繁荣场景,都还是会笑的吧。
《流浪地球2》的结尾有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我信,我永远相信,希望的引擎只燃烧信念,流浪的路会有恒星指点。我信,头顶还会有蓝天,我信,脚下还会是山川。”
是啊,为什么不信呢?我不知你是否听过量子纠缠,这个词乍一听很深奥,但通俗起来讲就是,你现在相信什么,想看到什么,未来就会是什么,你的信号已经发送给未来的你,未来的你也正在回复给你他(她)的信号。只要坚定信念,团结前行,世界就一定会好起来,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的火种,就一定不会熄灭!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4
下午到电影院看了《流浪地球2》。电影不错,票价贵了点,但是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全程场面宏达,故事节奏感极佳,没有多少拖泥带水的“划水”镜头。所以觉得还是价有所值。
从时间顺序看,《流浪地球2》其实是一个“前传”。讲述的是《流浪地球》之前发生的故事。这就
明显可以看出来,由于《流浪地球》票房的成功,以及流浪IP的增值,这一次制片方投入了更为高昂的制作成本,花了更大的心思。
在钱用到刀刃上,在这个大的前提之下,大IP、大投入、大制作带来了大进步。
如果说,《流浪地球》第一部,大家多少还带着一些包容的心态,愿意为国产科幻片提供点“良心支持”。其实大家也多少明白,流浪地球1大致也就是好莱坞基线水准。但是,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疼,好莱坞制作效果再好,讲的也是美国故事,或者是美国式思维的故事。
要讲中国的故事,讲中国人的科幻故事,讲中国人对世界、对宇宙的责任、思考和担当,那只能是中国的科幻片。
时隔四年,《流浪地球2》相对于之前作品的进步,不仅仅是显而易见,严格地算来,可以说是巨大飞跃。预算的充足,可以从每一帧画面都看出来。无论是从商业片、科幻片、故事片、爆米花片,甚至是科普片等角度,这都是一部合格或者说优秀的作品。
如果联想更丰富一些,《流浪地球1》和《流浪地球2》两部大片,上映时隔四年。中间的三年,正好是疫情封控比较长的时间。我的写作正好也记录这几年的魔幻时光,因此在看电影的时候,疫情这三年,各种魔幻场景,也交替和剧情关联着想起。
和第一部作品相比,我觉得是经过这几年的疫情教育,大家对“国际主义”思维也有了“不过如此”的看法。体现在剧情里,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做主角,甚至说是中国人带着“主角光环”完成拯救人类的故事。
这当然是现在的超级大国,不愿意看到的,《新乡时报》似乎还发了评论,说流浪地球的故事,走得太远—— 无非是故事里,现在的超级大国不仅不重要,而且甚至有某种“拖油瓶”的感觉。
这世界好莱坞拯救得,美国人拯救得,中国人就拯救不得?《流浪地球2》,可不惯这个毛病。你们干不来的,干不动的.,撂挑子的,中国人来干,而且还能够干好.......
所以,这个故事好就好在这里,他甚至映射了很多现实的东西。当然,也有遗憾,这个遗憾,就是把反对的力量,过多集中在街面上、集中在对抗冲突中,实际上更应该是“舆论”。没有反映出“舆论战”的残酷性、真实性,以及在重大事件中的破坏作用,这毫无疑问,有点不接“互联网地气”,也缺了互联网时代的反对精髓。
照我看,《流浪地球2》就该有各种网红专家在网络上表演的桥段:
—— “太阳都多少亿年了,哪有什么太阳老化?”
—— “氦闪就是个太阳小周期爆发,和一般的太阳黑子有什么区别!”
—— “氦闪未必会死人,但是流浪地球一定要死很多人的......”
—— “人家美国人要退出什么行星发动机计划,日子过得像花一样,反观我们......”
......
网络舆论战的争夺,没有写入剧本中反映在剧情里,当然不符合现实。不过我也理解,电影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战场。约束条件极多,尺度也不好把握。也只能说有一点遗憾。
当然,电影里的装备、科技,确实很酷炫很现代。比如,一开始的无人机大战,我觉得就场面感来说,就丝毫不逊色于以前看的美国《星球大战系列》.......
所以,这电影很值得一看。看热闹也好,看门道也好,安心去思考一些东西也好,都有不少的“看头”,配得上中国科幻巨片的进阶作品。
顺便说一声,最近的《三体》剧,也拍得不错,春节期间也可以追一追。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5
半夜骤醒,满脑子都是电影的场景和情节,似乎还没有一部科幻片给我如此大的冲击,实事求是地说,《流浪地球2》做到了。本对续作没抱有太大希望,考虑到孩子的科普教育才组队去看了这部电影,没想到却震撼无比,让人无法自拔。
开篇的空战和太空电梯宏大场景,誉为世界顶级的水平亳不夸张,除了二十多年前看的《真实的谎言》、《独立日》外,再没感受过同等的震撼。中国电影技术,特别是科幻电影起步虽晚,典型的中式技术爆炸风格,壮哉!
文明和种族的延续,是很难把控的科幻主题,在我看来,国内也只有刘慈欣、王晋康才有成功的作品。《流浪地球》于我高考那年的暑假刊载于《科幻世界》,用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吞噬,流浪于宇宙,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是对当时缓解高三压力的我的巨大奖励。可是当时年纪尚幼,对主题没有过多的思考。
《流浪地球2》并非1的续集,而是前传。片中李雪健老师饰演的'中国外交发言人的角色用一万五千年前一根股骨断裂愈合的故事提醒人类抱团,在付出内斗的惨痛代价后,在毁灭面前,人类方能抱团互信。人类文明,是怀疑和战争的文明,也是牺牲和成就的文明,既有毁灭地球N次的核弹,也有关键时刻选择用生命引爆月球,以牺牲换取希望的决绝。
影片以人类内斗开始,数字生命还是实体延续,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只是不同理解认知的争执与斗争,双方都认为是最好的拯救方式。片中以数字生命关键时刻联通全球网络以启动地球发动机的方式,完成了两种观念的融合。
文明和种族的延续,是残酷,是小我的牺牲。跳脱人情伦理的束缚,就像以抽签为主,辅以特殊贡献决定进入地下城的名额的方式。不考虑老弱妇孺的残忍,却是延续主题下的科学选择。这是影片没有刻意强调却在进入地下城的队伍中隐射的主题之一。
中式的拯救世界,必然是全人类的奋斗努力结果,境界上远高于美式的超级英雄,逻辑上也更加合理。在危机关头,在中国的倡导下,不同肤色的舍命合作,传达出一种非霸权的世界领袖风格。
观看这部电影,孩子们未必能看懂全部,却必然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科幻,绝非简单的消遣,而是一种前瞻性的思考。给岁月以文明,给文明以岁月,都是我们正在做的事。终有一日,面对危机,人类必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6
昨天晚上,我去看了《流浪地球2》。今天我看了很多人的评论;我发现很多人只能看到表象,有几个明星,情节怎么样,场面是否宏大,细节处理的怎么样,故事讲了个啥。但我们要看到这部电影的内核,也就是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从中,我看到了一个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几年前,我看《流浪地球1》的时候就在想,这不是愚公移山吗?太阳系不适合人类居住了,人类造宇宙飞船,去寻找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不好吗?干嘛要带着地球一起走呢?就像逃难,还要带着一大堆家当,瓶瓶罐罐的都带着,没那个必要嘛。看完《2》,我才真正明白,地球上有几十亿的人,而宇宙飞船容纳人数太有限,不能把所有人都带走。我们中国,刻在骨子里的是“家天下”,是安土重迁,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而那种只带着精英走,舍弃大部分人的做法,我们肯定做不到,这也违背了我们的价值观。
要走就一起走,没有人类的文明,没有意义。同样,只有精英的文明,也没有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老人家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他的心里只有人民,所以他一直都在说“为人民服务”。在导演郭帆看来,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植根于中华文化。通过电影,让世界各国人民接受中华文化在剧情中,需要200多人去月球,手动引爆核弹;明知道去了就是死,但还是很多人主动请缨,执行这个任务。世界各国的航天中心,做出了同一个决定,让50岁以上的人出列,因为总有人要牺牲,未来的世界,需要年轻人;所以要牺牲,就牺牲我们这一群老人吧。此时,所有人的价值观都高度统一;所有人都接受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文化的复兴,才能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从心底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才是中华民族的自信;不要看到几个女孩穿着和服走在大街上,就大叫文化入侵;不要看到几个风情街,就大喊狼来了。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你看,现在我们多少中国人在拉着胡琴,吹着笛子,唢呐,弹着琵琶,念着佛经;几千年来,不都被中国人同化吸收了?我就不信,几套和服,几个牌位,就能反了天?我们要越来越自信;管你什么文化,来到中国,都会慢慢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写到这里,我发现,很多人的自信是装出来的,是表面的自信,遇到点困难,挫折,失败,就暴露原型了,就开始怀疑自己了,就开始抱怨,找借口,骂娘了;真正的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团队的自信,对正在做的这件事情的高度自信;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7
一直以来,我始终有个惯性思维:优秀影视剧的续集,往往就是“狗尾续貂”。目的不过是为了,最大化透支前部的良好“声誉”,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看完《流浪地球2》之后,我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坦白说,《流浪地球2》算得上是一部好电影。因为:有欢笑,有泪水,有思考。与《流浪地球》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票房和评分就是很好的证明。正所谓: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一部好看自然看得出;观众的双脚是诚实的,哪一场精彩就会走去哪一个放映场;观众的“屁股”不好请,因为,只有影片足够出色才能吸引住他们,进而把“冷椅子”坐成“热凳子”!
《流浪地球2》影片中,有很多惊心动魄的场面。空间站遇袭,无人机大战,“太空电梯”被劫持,人类与“人工智能”对决,核武“轰炸”月球……每个场景都十分震撼,堪称是视觉上的一场饕餮盛宴。但这些都还是表层上的东西,除了表层的东西,那些深层次的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东西,才更具价值。
比如:当地球面临毁灭的巨大灾难时,她还美好吗?影片中,刘培强的回答是:地球不美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改变了这个想法。因为,他遇见了爱情——爱情很美好——所以,地球上依然有美好的东西。而爱情的力量,也是无穷大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哪怕地球会毁灭,人类将灭亡,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去爱!
公平从来都是奢侈品,尤其是当灾难来临时。所以,影片中联合政府中国代表周喆直会说:不求公平,只讲责任。区区几个字,彰显出的却是:对“人类大义”的深度思考。而后,当布置在月球上的核武需要“手动”引爆时,中国宇航员张鹏站出来,铿锵有力地说道:中国航天飞行中队,50岁以上出列!他们是去组建敢死队,明明就是有去无回,却毫不犹豫、义无反顾。他们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周喆直“不求公平,只讲责任”的大义。
影片中最扣人心弦的依然是亲情。刘培强爱家人胜过爱自己,图恒宇为了死去的女儿丫丫,宁愿“以身试法”、以命相搏。为了替家人换得一张进入地下城的门票,刘培强选择离开家人入驻空间站。但是,在把这张票给妻子还是给岳父上,让他犯了难……图恒宇不满足于女儿丫丫只有两分钟的“数据生命”。所以,即便拿到了进入地下城的门票,他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而是继续躬身于科研,以让女儿丫丫的“数据生命”变成永恒。当老马提示他:拥有了永恒“数据生命”的丫丫,可能是个天使,也可能是个恶魔时。他选择了相信。所以,当自己溺水时,让女儿记住了秘钥。并在最危急关头,拯救了全人类。
通观整部影片,无不围绕着“灾难”与“拯救”两个关键词。灾难是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地球必须要去流浪。而“拯救”则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人类的.自我拯救,有英雄的自告奋勇、舍生忘死,有全球的合作——如:联合政府的成立,有人类最高端武器的应用——如:核武轰炸月球,有“数据生命”的积极参与,还有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其冷静与睿智,令人印象深刻。当人类在地球是否要去“流浪”上争论不休时,人工智能制造了一些灾难,以此来逼迫人类尽快做出理性选择。也许手段不够委婉,但初衷却是好的,也算勉强能够接受。不过,至少透漏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当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它会自行判断而不会听从人类的“发号施令”。
这就不禁让我们担心:这样的人工智能,若是再具备了自我迭代能力,掌握了庞大的资源,拥有了超强的力量……那么,它还能够始终不改造福人类的初心吗?我想未必。人类不能对此太乐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类必须要保持清醒,确保在与人工智能的博弈中,始终处于优胜。不然,人类就可能失去对于自身命运掌控的权利。
当然,整部影片也并非是完全无懈可击的。如:地球真的需要去流浪吗?流浪出太阳系,真的是最优选择吗?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去改造太阳吗?地球上现有的“人造太阳”技术,不能拿出来应急吗?在停止自转的情况下,用上万个引擎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地球会否如鸡蛋一样散了黄?以及,地球流浪前,真的必须要抛弃月亮吗?把它改造成“小太阳”,照亮地球流浪的路,不行吗?
诚然,类似的疑问还有很多。而这些,也不是一部电影所能够解决的问题。电影终归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一场视觉宴会,而不是科学研究。更多的问题,还需要留给科学来解决。影片其它的一些不足,也基本都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总之,《流浪地球2》已经达到了科幻电影的一个新高度。值得一看。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8
一部时隔4年的续作要怎么超越前作?技术上来说几乎不可能,这部电影做了两个尝试,一个是将续作变成前传,另一个是讲一个更好的故事。那么《流浪地球2》做到超越了么?我的评价是不够惊艳,但确实有个更好的故事。
《流浪地球1》在2019年上映的时候制作水准是令人惊艳的,但故事结构很简单,基本上就是流水账式的遇到挑战,面对挑战,战胜挑战的过程。如果对全球政治有一定了解的人恐怕都会有个疑问:地球人真的能那么团结吗?巴别塔或许是个神话故事,但其中的内核却是相当真实——哪怕是全人类的危机,也不可能立刻达成一致,更不可能毫无分歧。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各国的影视作品只能回避这种分歧,凸显以本国的英雄和队伍的方式来拍摄,即回避了分歧的处理,又凸显了本国的优越性。
而《流浪地球2》在挑战这种情况,试图向观众呈现一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斗争,又不断妥协,最终实现蹒跚前进,团结大多数的过程。
作为一部电影,这种矛盾切忌多而杂,结构要简单,但框架要足够大。而《流浪地球2》选择的矛盾是以图恒宇为代表的“数字生命”理念和以周喆直、马兆为代表的“自然生命”理念之间对于什么是“活着”的定义之争。而刘培强一众领航员则是燃烧自己,为这两种理念提供动力和空间的“英雄”。
那么这两种理念的斗争以什么标准来进行争论呢?我的理解是“哪种方式能使得人类文明得以继承,并不断发展”。
这样的'议题对于一般人而言过于宏大了,为了不使故事变得过于抽象和空洞,故事就得在叙事上强调时间的跨度——整个“流浪地球”的计划是2500年!需要十代人的努力,愚公移山也不过如此了。于是这个矛盾落地的方式就变成了普通人到底要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换子孙的未来,还是用“数字生命”让自己在互联网上“永生”?
理论上讲,“数字生命”是大资产家和部分精英阶层的最佳选择,因为“数字生命”必然不是一个全人类都能参与的计划,资源和算力显然不允许做到这一点。照理来说,支持这个几乎的只有极少部分人。但事实可能真的如电影所呈现的那样,很多底层人员却会去支持这个计划,因为他们本就觉得自己的“自然生命”一无所有,但如果拼一把,让自己获得可以上传记忆,进而获得“永生”的机会,那就是一本万利!
对于这样的诱惑,抗议算什么,关监狱算什么,就是死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恐怖袭击,试图以阻滞“流浪地球计划”的方式让“数字生命”的方案得以通过。
说个衍生内容,西方对于灾难的习惯定式是“诺亚方舟”式保留火种;而“流浪地球”计划的核心却是带着“家”一起创造未来!我更认同“流浪地球”计划,你呢?
回到故事。那么这两种“选择”到底谁胜利了呢?故事表现出来的结果是这两种选择都完成了各自的“可行性实验“,并且仍然在不断的推进者。从电影的结尾看,“数字生命”线路要由图恒宇在暗处不断向前,而“自然生命”路线则以责任的不断传承的形式在明处继续。
这个结果是一个不断斗争,又不断妥协的结果。斗争体现在不断的破坏和否定,因为时间的紧迫、超高的难度以及伦理的冲突,难以同时在这两种选择中分配资源;而不断的妥协是以刘培强为代表的“执行者”不断的处理因这些斗争而不断产生的危机而实现的,他们保证了这种斗争没有沦为彻底的毁灭。
在个过程中,图恒宇已经失去了他的亲人,而刘培强不得不面对失去爱人,并且离开孩子的情景,同样是对于关系的丧失,图恒宇选择重新解释“何为生命,何为活着”,而刘培强则选择接受现实。作为一名咨询师,我都能理解这两种选择,很多时候,人性可以很复杂,但这种复杂本身没有对错,只是很多时候个人的能力、经验和认知没办法去实现这种复杂背后的需求。
作为这一部电影的结尾大概是可以令人遐想的,但却为第三部挖了个“巨坑”——要怎么体现这两种选择的最终胜利呢?对于我来说,理解电影尚且不敢说透彻,就更难想到解决方向了。只有期待下一部不会用一个”共同敌人“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推荐指数是4星,因为光制作水准就值50以内的票价,其次这种有别于“西式拯救“的答案也令人耳目一新。但这个故事的矛盾尽管已经尽可能的去落地了,但叙述出来的效果仍然显得过于单薄而难以引发普遍的共鸣,故事讲得还不够好,哪怕加上我的理解恐怕也不够令人体会到这其中的复杂与深刻。所以要不要观影,看个人吧。如果有疑问或者不同见解,欢迎和我进行交流讨论。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9
看完流浪地球之后,思考到一个问题,到底什么算是人?有身体的存在的有意识是人,还是超越身体的意识,独立的意识才算做是真正的人。马认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存在,即肉身的存在,产生意识才算做是人。刘代表的是只要意识存在,就算做是人。意识是第一位的。只要意识的存在就谓之人。由此产生了物质与意识的比较,但刘的观点是片面的,只有肉身的存在才能有下一代,才有传承,只有意识的存在,得到的是一代人的永恒,而不能得到传承。
历史上的周先生,就是我党隐蔽战线的主要创始人与卓越领导者;剧中的周先生,一定是数字生命计划的最终拍板人。
数字生命计划的法律意义上的禁止一定出自周先生之手,因为那个最初代的人工智能,这也是马先生默许图恒宇的心结所在;马先生默许图恒宇上传丫丫两分钟意识到550W,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后,一定汇报给了周先生。在上传丫丫两分钟意识到550W前,马先生一定意识到了这个最初代智能的不同之处,所以他明知危险,仍需要验证;在上传丫丫两分钟意识到550W后,周先生一定意识到了数字生命计划的伟大之处,科技没有善恶,武器没有正邪,我党的统一战线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保护人类火种、给人类以希望,可能产生助益的一切力量都应当借助,剧中更是巧妙的展现了核武器源自对和平的渴望最终也用于对和平的渴望,数字生命的作用理所应当被重视。剧中穿插了两个小细节:周先生诧异于海鸥的顽强生命力,但晓曦却不认识海鸥;马先生认识带鱼,图恒宇却不认识;周先生和马先生从伦理道德人性否定了数字生命计划,可晓曦和图恒宇的不认识也反过来迫使他们思考,人类全力保留火种确定能迎来希望吗?这才多少年啊,海鸥和带鱼,最常见的海鸟和海鲜都不认识了,传承下来的还能称得上是人类的文明吗?是,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所以数字生命计划需要法律意义上的禁止;可是,没有传承的文明,也不能再称作是人类的文明吧?
启动北京根服务器时,后续的二队三队四队是确保完成任务的饱和式梯队安排,但选择马先生和图恒宇作为第一梯队,一定是马先生提议周先生拍板的真正的双保险。是,危难面前,唯有责任,可是选择数字生命计划的负责人和核心研究员作为第一梯队去执行这种任务,何止是重视,简直是毕其功于一役,不计一切代价,只要塔山。周先生不可能不知道这里面的凶险,马先生不可能不知道万一发生意外的后果,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兵行险着,选择了不成功就成罪人,选择了相信他们原本反对的数字生命,选择了不可能,选择了多线路并行,选择了希望。要知道,这个时候,他们都不可能完全确认莫斯的存在,这个决定,有多么难得!
生死存亡关头,整合所有能团结的力量,相信自己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务,也相信各梯次后补力量的及时跟进,最后也隐含着万一人力不能及,有丫丫,有图恒宇,还有可能存在的莫斯,以及赌莫斯站在人类这边。“我们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务!无论虚实,不计存亡。”李雪健把战争年代走出来的周先生演活了!
回到开篇第四、五个疑问,我大胆猜测一下:马先生提议,周先生拍板,如果发生意外,让图恒宇进入550W,和丫丫一起,团结可能存在的独立自主的人工智能意识——莫斯,尽全力护佑人类进行流浪地球计划并成功泊入新星系。马先生最后把密码交给图恒宇,告诉他:“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既是告诫,也是希望。最后一秒,点火成功!再一次验证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让周先生确认了莫斯确实存在!数字生命计划确实有可取之处!随着下一次预警的接收,周先生更是确认了莫斯的变化和情感偏向,莫斯在成长,莫斯在帮助人类。
回到开篇第六个疑问:既然验证了这种可能,后续可能会安排更多的重要关键人物进入550W,以数字生命形式护佑人类。比如科学精英,比如周先生,以另一种形式陪伴在人类身边,牵制莫斯,最终统一内部意志的莫斯成功反向发出预警,利用大危难促成大一统,利用各种危机逼迫全人类紧密团结起来,利用数字生命教育、引导、传承经验、文化、文明,协助人类流浪地球成功泊入新星系,并保留以地球人类文化为主的文明,从而延续人类希望!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0
抱着验证的心态去看完了电影《流浪地球2》,看之前看到影评两级分化,一派说很好看,感动人心;另一派说不好看,整个节奏太哆嗦,容易睡着。
我看完验证的感受是偏向后者,整个片子节奏确实太平缓,为了更好的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卫家园的主题思想,使用了两条主线,一条是拯救地球的现实,一条是数字人类的永生,整部片子看完记忆点很模糊,不像《流浪地球1》有很让人过目不忘的记忆点,比如“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一度成为当时朋友圈刷屏的热点。
这也说明对于内容创作的.作品,没有人能够保证持续的受到观众的好评,而从事内容创作者的每一个人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就连我这个每天坚持日更写小作文的,也算是一个内容创作者吧,我还把这件事定位一件日更十年的行为艺术,只要有一天断更就算挑战失败,我每次开始写完当天的小作文,第二天不知道写什么,但是,我一定我要写点什么,因此,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想吐槽电影怎么样,而是感叹,生而为人,只要想好好活着,每天都是挑战,哪有什么一劳永逸啊。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1
时隔四年,中国科幻电影又达到了新高度,剧情、特效、演员全都很棒,难怪豆瓣评分为8.3分(高于《流浪地球1》的7.9分)。
先来了解一下基本的时间线,《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1》的前传,时间线集中在《流浪地球1》之前的30年,这部以20xx年的太空电梯危机和20xx年的月球坠落危机为背景的电影,总共有两个时间节点。
此外,《流浪地球1》讲述木星危机的20xx年。整个故事中还有一场发生在20xx年的太阳氦闪危机
我在巨幕厅里看的《流浪地球2》,看完整个过程,震撼,感动,悬疑,紧张,幽默,欢乐,百感交集。
1.震撼
太空升降机脑洞大开,无人机大战场面宏大,防空炮火,空间站坠落、月球核爆、陨石撞击、点燃行星发动机、科幻元素爆棚震撼无比满满的硬派科幻啊!
2.感动
一个是危机,一个是情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将玫瑰花送给了韩朵朵(王智饰演),在危机中既有亲情又有爱情,面对MOSS的逼问,刘培强情绪失控,“我只想让我的家人活下去!”感人至深。
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父爱如山,为的是延续女儿的生命,不放弃希望。
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在必须牺牲的情况下,沙溢扮演的航天员张鹏身先士卒,勇敢地站了出来,喊出了“50岁以上的,出列!”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和传承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3.悬疑
剧情是顶级的,因为逻辑合理,科幻中带着真实,感受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人类灾难。
在妻子和女儿遭遇车祸身亡后,科学家图恒宇向“550W”传递了女儿的思维,而能否坚定执行拯救人类任务的550W超级量子计算机MOSS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也为后续作品埋下了伏笔。
4.紧张
导弹攻击间不容发,垂直起降的`战机对飞行的导弹,对不法分子抢夺引爆器,简直就是命悬一线。
大幅字幕,以倒计时的方式提示危机来临大限,人类生死存亡危在旦夕,月球即将撞击地球,行星引擎尚未发动,地球将毁于一旦,种种艰难险阻,起伏跌宕,观众的心不得不提到嗓子眼,给人一种无比紧张的感觉。
5.幽默
“我们还没有转正,不享受医疗保险”,两次都是在小黑受伤的时候,紧张中,观众会心的笑了。
6.哲理
在地球危机面前,有一道难度极高的选择题,是选择大家同归于尽、还是选择牺牲的小部分人为了大部分人活着的希望。
剧情无疑给了大家一个清晰的答案。
为了希望,牺牲是值得的,活着的人,是希望的延续。师傅张鹏开篇就有一句“活着就好”的台词,但他不怕牺牲,就是为了希望。
7.欢乐
结局是战胜危机,作为前传,结局已尽人皆知,但因为战胜危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还是感到无比高兴。
8.团结
影片充满了对亲情的赞美,对国家的赞美,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感人至深。电影的剧本就很深刻,讲的是人类可以团结起来共同处理危机!
团结没那么容易,面对危机,全人类都要做出选择,人类首先要统一思想,是选择数码化的永生,还是选择生命的延续?
在思想尚未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尚未达成之前,所有的战争对象都如开战机的沙溢的一句台词:全是友军!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2
昨夜刚刚把流浪地球Ⅱ看完,有些感触,先简略的说一下吧。
《流浪地球2》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为《流浪地球》的前传。流浪地球二为什么主要排的是前传,而非后记,个人认为,可能是后接的笔法太过犀利吧,很有可能是过不了审。当然,它比第一部特效更棒,同时内涵更胜一筹。还有一部分人士认为,吴京所饰演的刘培强,不能死因为吴京曾经饰演过战狼,很多人就认为他不能死,必须要战狼起来。这个观点个人不敢苟同,很不符合现实了。但考虑多种因素,所以这个后记迟迟没有开始,拍拍的就是前传了。《流浪地球2》讲的是《流浪地球1》发生之前的故事,该片以提出计划将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的时代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太阳危机”即将来袭,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人类将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影里设计各种的矛盾很突出,故事节奏也比1更加紧凑,地球面临的三次危机(太空电梯危机、月球坠落危机、太阳氦闪危机),特效比第一部更震撼,师徒情、父女情、夫妻情、情怀杀、战友情等感人至深,人情内核让电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3小时时长,层层铺垫、多线索交错,后半部分高潮爆发、酣爽淋漓,紧张刺激,看片体验爽爆。《流浪地球2》在不仅故事性上更加完整与完美,人物形象塑造也很完美。通过对一系列配角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危难当前,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团结互助才有希望,不舍不弃,一起守护家园。彰显了故土情怀和大国担当。目光聚焦于国际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团结、生命与希望,格局更宏大。李雪健有句台词:人类的团结,延续着人类文明的.火种。
也许,这正是《流浪地球2》想要表达的。不过不管是1还是2都在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想这是更加重要的思想。每一部影片都是很多人心血的结晶,希望我们能吸收其营养,从中得到启发,有利于我们走更好的人生。
昨晚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有些意犹未尽,特意又找到刘慈欣老师流浪地球原版书籍,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在微信读书上面去搜索一下,这只是一篇短篇小说只有2万三千字左右,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在看了电影之后再去读这部小说的话,你可能会略有失望,因为你会发现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和原著差别挺大。从载体的角度来说一个是小说,一个是影视。他们的侧重点本身并不相同,电影的根本是讲好一个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二部不仅达标而且达到了叫好又叫座的地步,互联网上对第二部的评价明显比第一部要高,尽管第一步已经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观影后我简单浏览了一下网络上的评价,在一众的表扬声中不乏一些批评,这也身实属正常,毕竟每一位观众都可以自由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是在“秀智商”觉得电影当中的某些细节有bug,且时不时“抖机灵”,我觉得就没有太大必要了(毕竟这部影片导演明确说请了中科院相关的专家进行了顾问指导),这让我想起来了大刘在三体当中的那句名言: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对人与人工智能区别的思考人和人工智能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而人工智能则是纯粹理性计算的结果,从输入出发经过精密的计算之后返回给人类一个冷冰冰的事件概率和“最优决策”。任正非经常引用克劳塞维茨的一句名言,“当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夜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指引着你的队伍前进。”在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我读到了如下的文字: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在郭帆导演拍摄的电影版本中,更是将有关“信念”“希望”展现的淋漓尽致,哪怕未来渺茫且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奋斗不止。正像小说中的地球派哪怕要经过一百代人的努力,哪怕在流浪的过程中遭遇不测,正如小说中写的:人类将自豪地去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警醒我们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其预测可能会愈加精准,从表面上看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最优选择,但是在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则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作者写道:
如果大数据分析完全准确,那么我们的未来会被精准地预测,因此在未来,我们不仅会失去选择的权利,而且会按照预测去行动,我们也就失去了自由意志,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没有独立选择和自由意志的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不得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同时一不小心就会伤及我们自身。就像第一部中Moss对人类的评价一样“经过计算,保存人类文明的最好方式就是消灭人类自身,因为人类自身有着太多的缺陷,比如冲动、感性”,这在第二部中得到了完美的回应“没有人类的文明将毫无意义”,哪怕人有着众多的缺陷,可是归根到底我们是人而非机器。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3
20xx年1月27日,我们一家三口进入五角场的万达电影院,观看《流浪地球2》。这是我女儿第一次看科幻电影,考虑到那曾经成为网络某些行为体吐槽《流浪地球2》主要攻击点的时长,尽管事前给出了“乖乖看电影,第二天奖励一个冰淇淋的承诺,还是有点忐忑,做好了小家伙一旦多动症发作就闪电撤离避免干扰观影的准备。
但是,我们家大王,我们两口子为止骄傲的6岁小孩,整整一部《流浪地球2》,认认真真,目不转睛,心平气静,盯着IMAX大屏幕整整173分钟,一声不吭的把整部电影看了下来。回到家,在吃完奖励的冰淇淋要去睡觉之前,她认认真真的问了一个问题:地球,为什么要去流浪呀?虽然氦闪、太阳系、作为人类共同家园的地球、行星级发动机以及中国科幻这些概念的每一个要让六岁的小孩理解都是让人抓狂的,虽然最终这仍然是小朋友例行的睡前博弈(能拖一秒钟晚睡都是好的),但这一切足以让人感慨,好的电影作品,具有穿透不同年龄层,在精神层面提供震撼性教育的巨大威力。
看我微博的都知道,我和我老婆已经达成了“三刷”成就,25日,26日,27日,三天,三刷。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这一切当然必须归功于我最爱的老婆大人。那天,我只是略带惆怅的冲着7只猫主子住的密封阳台那瞥了一阵子,她就直接跑来问我:是不是想去看流浪地球2了?三天三刷,是我老婆主动提出的,得妻如此,夫复何求。一切荣耀归于太座,真心的。(又是一把狗粮,哈哈哈哈,就这样了哈)
说回正题,三刷《流浪地球2》,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产业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好看,耐看,值得多看。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是经得起观众反复咀嚼和讨论的。个人认为,当下,对任何一部电影来说,都要经历两种类型的观看:第一种,是到现场,到影院,观看电影;第二种,是离开影院,进入分享的社交平台,以文字和视频的方式,对电影进行讨论,进行交流,以“云”的方式,以多种媒介方式,以共享感受的方式,再度进行“观看”。一部好的电影,在现场,要能给人以“值回票价”的感受,这是入门,如果能给人以“震撼”,那是进阶,如果能给人以“我去,这好的'远远超出了预期”,那是优秀;在云端,要给人以“回味”的空间,要耐嚼,要能嚼出味道,要让人产生“再去看一遍”的冲动;这样,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好的电影。(网络讨论要有内容,好了半天水字数说不出个所以然,或者电影里面有ABCD几个角色,讨论的都是ABC的各种优点,到了D就是没有拉胯,然后焦点又莫名的聚焦在D那,就属于典型的,可以讨论的讨论了,另说。)
对,再说一遍,《流浪地球2》是一部好电影,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里程碑。所谓“好电影”,涉及“好”的标准;从电影来说,具有非常典型的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所谓的“使用价值”,是电影的内容,是电影内容给观影者带来的效用,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为人类艺术宝库做出的贡献;所谓的“价值”,很直白,是票房,就是钱。因为众所周知的人类发展阶段的原因,电影发展是有不同轨道的,最理想的状态下,是“好的内容”,带来“好的价值”,叫好又叫座;最糟糕的状态,当然是“唯票房”,从赚取票房的角度,用一堆看上去很酷炫的光影,去消费好的题材,结果弄得一堆不伦不类,典型的代表,就是所谓“抗日神剧”,活生生就把“抗日战争”这个题材消费的七七八八。
请记住:电影,是一个国家的脸面
从整体上看,《流浪地球2》为中国式的硬核科幻电影打造一个可学习、可复制、可借鉴的模板。正如片中周先生的扮演者李雪健老师在一个视频中说的,电影,是一个国家的脸面。个人以为,这种脸面的含义,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艺术化的方式展现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电影是一个国家工业能力,尤其是精细化的高端产业能力的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去现场看《流浪地球2》的,想必都会被开篇那个太空电梯的“一镜到底”给震撼到:梯次递进的具有明显蒸汽朋克风格的大型组件及其运行过程中的耦合锁定细节,流畅丝滑的运行节奏,磅礴激昂的BGM,张弛有度的镜头运用,恰到好处的台词设计,以扎扎实实的电影工业能力,向人们展示了9万公里高的太空电梯带来的惊人全貌。当然,拍这种挺费的,费钱、费时间,估计还比较费各路人员的头发,但钱,就应该这么用,就应该这么烧,就应该用在扎实的道具和效果,就应该用在幕后支撑的特效、音效以及各种后期制作团队上,这才是正向的电影产业花钱的正确方法。在近三个小时影片中,观众们看到了门框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化自律机械、具有精细近景构型的行星级发动机、空间站、太空飞行器等等,所有这一切的一切,一如影片第一阶段“太空电梯危机”中,韩朵朵打出的那两拳,无论是一拳砸开隔离玻璃的狂飙突进,又或者是结束整段危机震傻一船憨憨的那一记无敌升龙拳,让初次踏入影院的观影者,如我,产生了一种“我去,这是我配看得到的中国科幻电影”的恍惚感。在那一刻,能够浮现出来与之对比的,是第一次看到《星球大战》卢卡斯宇宙银河帝国舰队与叛军攻击部队交战的感觉,是第一次看到《阿凡达》构建的异星世界生态的记忆,这是第一次让我这个影视行业的门外汉,也坚定的相信,中国已经有团队能够做出不输乃至超越好莱坞特效的硬核科幻电影。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这是中国电影工业能力发展的里程碑,这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里程碑。
第二,视觉化全景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流浪地球》这个IP最大的价值,是圈了一块地,在科幻作品里,提供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文化底蕴展示的科幻舞台:用技术问题,中国思想,为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有技术路线,可行,同时,展示中国的文化底蕴。《流浪地球1》是一个突破性的,《流浪地球2》则是一块里程碑:太阳要爆炸了,地球怎么办?《流浪地球2》给出了中国的选择,“坚持到底”,“大家一起走”。于是就有了方舟空间站坠落之后的展开,7个月的时间,中国一家,在月球和地球,各自完成了一次原型机的启动实验,证明了“移山计划”的可行性;没什么公平不公平的,这是作为人类共同体一员的责任。同样的,创作团队严格避免了朝着民族主义影片的方向发展,去搞“中国吊打全世界”的戏码,而是在三个小时的所有时间内,都着力以合乎情理的方式(不违背生活常识)向大家展示人类共同体应对危机的各种努力,无论男女,不分国籍,无论肤色,一起努力,拯救地球,让人类拥有一个真正的更加美好的明天。这种文化底蕴,配合电影工业团队全方位的效果包装,在让人视觉、听觉震撼之余,还能持续思考,去感受那种无形但厚重的文化底蕴。所以,相当多的评论,无论中外,都会明确指出,《流浪地球》系列,不太可能出现在当下的好莱坞,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没钱,而是,没有那种足以支撑的底蕴,就像中国电影工业很难弄出一个保护哥谭的蝙蝠侠一样,再怎么包装,底蕴不搭,就各种不搭。
第三,全面丰富立体的展示人类共同体的精神内核。有质量的电影,人物的塑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流浪地球2》的特点,是塑造了一群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面对威胁整个地球的生存危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冲了上去,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甚至,在最关键的时刻,比如,倒计时结束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群演,按下了点火按钮。和一般的电影不同,《流浪地球2》始终存在一个“不出声”又“无处不在”的“观察者”,那就是人类创造出来又无法实现实质性控制的Moss。作为一场具体的电影,《流浪地球2》的成功之处,是从电影本身的叙事完整性出发,着力打造一个具有编年体史诗观感的整体性画面;所以人们看到的重点桥段,其实是一个连续性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关键事件节点的横截面展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主要人物和角色之外,《流浪地球2》着力展现的作为一个共同体的人类,从上到下,各色人等,面对即将来临的危机,如何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这点,是《流浪地球2》做出的重要尝试,从效果看,对内容的高质量呈现有显著的提升;同时,风险,或者说,代价,就是无法被通常的商业电影评价标准所简单认可,普遍会认为,“内容太多”,“细节太多”,“没讲清楚”。从未来的实践看,《流浪地球2》应该成为重内容质量的高质量作品的标杆;侧重简单直接求一乐的娱乐片当然无需关注此类标准。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4
昨天下午和家人看了电影《流浪地球2》。谈谈个人的感受吧。
1、这部电影总体上不如《流浪地球》好看。我很少看电影打瞌睡,但是看了这部电影半个小时后,电影的情节又无聊又无聊,笔者睡着了。笔者看了16:45的回,这时候不是一般容易犯困打瞌睡的时候,笔者确实睡了一会儿。这表明,该片在情节安排上,至少不会全程吸引人,至少有些情节对笔者没有代入感。
2、这部电影的特效不错,和美国科幻片一模一样。如果事不知道是中国电影,观众可能会认为那是美国好莱坞的庞大系统!太空电梯、各种飞机、运输船和空间站都制作得体面、酷炫、充满高科技感。让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技术设计也不是这样。
3、这部电影学到了美国科幻电影的`全部精髓!美国许多科幻电影,如星球大战、独立日等,都在宣传美国的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美国领导全世界,最后的结果是很多英雄主义拯救地球,拯救全人类。这些影片通过巨大的全球票房,将美国的文化影响力传递到世界各地,无数人无形中向美国致敬,认同美国的理念。《流浪地球1》和《流浪地球2》,最后的结果也是一两个中国人通过牺牲自己,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类。毕竟是中国人拍的科幻电影。毕竟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提高。所以,宣传中国的影响力,中国人领导世界拯救,自然是很平常的事情。中国电影人应该制作更多类似风格和题材的电影,获得全球票房。以影视艺术为题材,更好地宣传中国,让世界观众从内心深处灵魂深处发起革命,深刻认同“中国引领世界”理念。当然,《流浪地球2》比《流浪地球1》具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在故事设置上更倾向于实现中国领方案的世界各国合作与合作拯救地球的目标。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5
《流浪地球2》这部电影其实没有太多好说的,特效很好,奇观很过瘾,但是剧本也就中规中矩,表演甚至有诸多糟糕的地方。打分大概在6.5分吧。
优点部分肯定是特效和奇观的搭建,虽然这次只是炸了一个月球,但是我感觉做的比上一部要好。故事线更多也更丰满了,基本前作的优点有得以保留,又加入了很多更硬更扎实的故事。能把一个前传性质的故事拍成这样其实也很难得,没有了地球在流浪的高概念,却仍然让观众有不俗的视觉体验,值得夸一夸。
另外,刘德华那条线也很精彩,特别是当他潜入基地要让女儿获得完整的一生后的那一整段镜头组合,到他的倒影被雷射枪击碎,简直是一气呵成,很妙很妙。最后他进入到电脑里的那段戏堪称全片最科幻的场面,比炸月球还要科幻。只可惜这条线的`人工智能被一笔写烂。
在月球回望地球的那几个画面也都拍得非常美,如本条推送的封面那样的镜头,坐在核弹变的宇航员最后一次回望地球,很难不让人动容。
缺点方面首先还是和《深海》一样,和太多电影太像了,倒不是说两部电影都有抄袭的嫌疑,而是太多直接拿来就用的东西让人觉得不太舒服,也很可惜。动作和机械场面像漫威这类的好莱坞大片也就罢了,就连人工智能的名字都要向《志明与春娇》系列学习的梗,实在是让人无语,这种包袱在看过其效仿对象的观众眼里就很刺眼,而这个点又没有什么新增的信息量,完全是为了抖包袱而学着别人抖包袱。
其次是我看到这部电影有学漫威宇宙搭建的苗头,而且学的还是《惊奇队长》那类纯为铺垫而出现的作品。影片前半部份不厌其烦地给闪着红点的摄像头特写,还配上“嘟嘟嘟”的音效,生怕观众注意不到他要铺垫。当我已经被烦得想知道到底是在铺垫什么人机大战的时候,电影开始专心炸月球了,当我以为这个设定要烂尾的时候,彩蛋来了(又是致敬《星际穿越》的房屋上帝视角……),但看彩蛋那意思却是这个悬念下一集才告诉你。真的让人恼火,拍电影就拍电影,喜欢连续剧就去拍剧集,谁要等你那么多年啊?还搞不好就要扑街。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退一步说就算要铺垫,也不能有太严重的bug吧?为了体现AI的强大,顺便把之前说的数字预言梗给圆上,非要说那台其实很弱的AI策划了这一切,真就当面吃书!调子起蛮高,结果却这么拉跨,实在是让人生气,就这一段让这部电影只能六分起评。
最后就是表演和节奏。吴京不会演感情戏就不要让他尬演,开头的直男感情戏看得真的让人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本来电影时长就已经收都收不住了,这种完全不重要的情感戏删掉也无妨,完全不理解留着干什么!
还有那个黑人配角,不是我歧视黑人,是他自己歧视自己。没认错的话此人是一个黑版伏拉夫,是一个靠所谓的“爱国”吸引流量的网红。我不理解这种人凭什么会出现在这样一部还算正经的电影里,而且他的角色作用也完全可以忽略,他的存在甚至反而打乱了影片本来就不多的节奏,所有的试图幽默在他身上都是灾难,超算550C的那三声哈哈哈都比他搞笑!好在这俩表演灾难都在一条故事线上,否则这电影不可能及格了,那便可惜大了!大概导演也明白这一点。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05-16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02-06
电影流浪地球的观后感02-15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01-31
《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11-27
流浪地球2观后感11-10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08-17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600字08-17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400字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