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追问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命的追问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很早就知道张海迪,她因邓小平的一副题字而家喻户晓,但那时我只知道张海迪是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作家,真的,仅此而已。但在语文课上,老师又讲起了张海迪,讲起了她在轮椅上写成的著作《生命的追问》。读着选编在教科书上的《口哨》,我渴望,渴望了解张海迪,渴望能阅读完《生命的追问》。于是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生命的追问》,由于正值单元测验的前夕,书被搁置在了书架上,书的封面渐渐落了一层厚厚的灰。
直到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守着难得的悠闲,对着高楼发呆冥想,静静的享受一个人的幻想。不知怎么地,我那随意而又漫无目的的眼光落在了书架上那本《生命的追问》上,我这才想起自己还没有读过这本书呢!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翻开了这本曾令我梦魂袅绕的书。夏日午后的阳光很灿烂,但在张海迪充满感染力的文字陪伴下却显得有一抹蓝色的忧郁。张海迪的文字很美,把自己四十年的生活写得亦虚亦实,给人以眩晕的感觉。风吹动着我一页页地向后翻阅着,印象中的那个张海迪也愈发清晰起来了。
张海迪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童年时代的她无拘无束,和同龄人一样顽皮天真,也时常闯祸,被爷爷惩罚。她五岁时,患了脊髓病,拜访多处医院,做了手术,仍无济于事,手术带给她的是童年的缺失,没人能够想象张海迪躺在病床上的孤独与寂寞。张海迪曾经随着父母下放到西北高原的尚楼村,在那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张海迪虽然失去了物质生活的满足,但她却收获了纯真的友谊,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尚楼村的乡亲们、孩子们的朴实与憨厚给了张海迪太多的感动。
张海迪没有娱乐,她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己手中那支笔和床头的几本书。因此,在病床上,她笔耕不辍,无声地诉说着她的人生。从常人的角度看张海迪,我们会觉得她的遭遇是那样悲惨。但张海迪在作品中,在平时的记者会上,她没有流露出对生活的一丝不满,相反,她在众人面前脸上永远挂着一个微笑,她的作品是乐观的,字里行间传达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希望,她让许多一蹶不振的残疾人学会了坚强,学会笑着面对有着挫折的生活。
轻轻地,轻轻地,风把我手中书的最后一页翻过,我合上书页,抬起头却见天边已是一道霞光,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张海迪坐着木轮椅在乡间小路上竭力前行,碾过那乡村小路的泥泞。张海迪在中国人心中是一道阳光,张海迪说:“即使被痛苦的磨盘碾碎躯壳,还会留下灵魂闪闪发光。”张海迪曾在少女时代梦想过有一天自己的病会好,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少女已经成了半老徐娘,但张海迪的理想没有变,她依然坚强而脆弱,她向往着健康人的生活,她仍旧是那个用口哨吹着《红莓花儿开》的少女。所谓“岁已逝,志不移。”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08-25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03-26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09-04
读生命的追问有感04-09
读《生命的追问》有感06-04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6篇06-05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6篇)06-05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2篇05-04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8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