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胡塞尔公园》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胡塞尔公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的开篇就像是一个用拐杖敲打地面的老人,用连续的敲击声来向我们连续发问,而我们也借此得以幡然回醒,凝望大地,思考起一个隐藏在生活背后的问题。
继而,老人又用一种悠远、飘渺的声音,向人们讲述着那些曾经点缀过他人生星空的微小事件,而拐杖不时的敲击声,也总能让我们从自由、随性的漫游里,回到那个沉重的话题来。
作者从胡塞尔公园的长凳上回望过去,他看向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是三十年前的自己,像是在一幅幅画着自己的画作面前走过,犹如无数个“我”像幻灯片一样在眼前掠过,点点的星光从头顶撒下,梦幻般的场景在公园里游走,那堵墙、那片水、那无声的音乐,这都是使“我”存在并存在的东西。
我们跟着老人展开翅膀,有节奏的转换,我们穿过作者筑起的梦想城堡时,带起一股气流,在胡塞尔公园的上方形成一个只属于作者的个人空间,而这里现在也属于我,在我的思想版图里,它正在以一个逗号的形式存在。
作者的笔是只飞翔的鸟,从这到那儿,毫不费力,他的每一次振翅,都带着一丝悲伤,这悲伤关乎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生命,它不多也不少,既不至于让人深陷悲伤的泥潭,但又能让人保持清醒,好让自我与生活保持一点距离,这距离不远也不近,刚好可以容下一丝可以悲伤的空间。
或许有人会疑惑,胡塞尔公园在哪儿?他多大?在地图上可以找到它吗?我猜想作者无法给你一个答案,就像马尔克斯不能告诉你马孔多在哪儿一样。
这是文学的世界,是精神的家园,当这些文字映入你的眼帘时,文字本身的使命便已完成,而胡塞尔公园、马孔多本身就已经在你的世界里展开并存在起来。
假如一定要追问徒然草是什么草,那就是把文学当做物品来对待,这是在加速文学的死亡,甚至是对文学下达的死亡判决书,因为在文学世界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而非文学世界里的科学性。
因此我们要抛开一切外在的东西,从内心里挖掘。就比如文章里作者给我们带来的那个动人心弦的地方——胡塞尔公园,一个仰头能看到星空,低头能凝望大地的地方。
但看完整篇文章,能让我们感兴趣并引起思考的东西,并不是胡塞尔公园本身,而是作者所带来的精神食粮。即:“我如何成为我?我如何是我?”这样的灵魂拷问。
【《胡塞尔公园》读后感】相关文章: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思想初探08-13
胡塞尔对伽俐略物理学的反思08-05
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08-05
去公园玩的作文:治水公园游春08-06
美丽的公园08-18
水上公园08-17
游公园08-25
公园游记08-24
秋色公园08-24
星星公园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