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3-12-21 17:40: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6篇(通用)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6篇(通用)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

  再一次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感悟颇深,但又不知从何写起。谨以此文,记下阅读感受。这本书的作者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这本《儿童人格教育》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教育问题,贯穿其中的几个关键词是“人格的统一性”、“优越感和社会情感”、“自卑感”、“外在环境”等,对这几个词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读懂其核心观点。

  其实,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体在追求优越感和社会承认时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个人在四五岁的时候,生活风格就大体上定型了。阿德勒提出了四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1、支配—统治型,这种人比较不会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过于强烈,甚至不惜利用或者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这种人很少自己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总是依赖别人的照顾;

  3、回避型,这种人不敢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

  4、对社会有益型,这种人能够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四种生活风格又与个体所受的教养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所以,当我们发现一个学生问题行为的时候,首先会做的'是去追溯他的成长环境,比如,在书中举到了“二胎”问题的一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非常常见的现象,由于二宝的降临,大宝突然就变成了一个“磨人的小妖精”。其实,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迹象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要注意它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孩子。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另一个转向,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正如苏格拉底说到的:“认识自己是多么地困难!”诚如大师所言,如果一个孩子可以充分、客观的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缺点,那么他的整个精神成长将会非常的积极正面,但是事实就是认识自己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因为孩子一入学被设置的“障碍”太多了。其实,所有的孩子(弱智儿童除外)都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的,只是我们的教育给他们设置了很多的障碍。而,这些人为的障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学校把抽象的学业成绩,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目的作为评价标准。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但,其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有一种种树的情怀,我们应该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而不是简简单单、冷冰冰的数字。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2

  阿德勒在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了解儿童,并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这是我们读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我深以为然。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理论方面的指导,让我的教育实践有了理论的支撑,也让我更全面地认识某些儿童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地面对问题学生和学生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难。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对儿童自卑感的阐述。他提到: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他的这种全新的观念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认知。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卑感大多弊大于利,要想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就要帮助他把自卑感慢慢消除。而种种对儿童心理学的片面、单一的狭隘的理解,致使我的教育实践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理论的支撑,注定无法深入地理解和剖析问题,最后问题的解决也只能流于表面。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有的经常不完成作业;有的故意扰乱课堂、在课堂上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屡屡惹是生非,惹得同学反感;有的屡屡违反校纪校规,小错不断等等。这些学生就是人们常说的问题学生。遇到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感到很棘手。记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说:“我的时间花在这些问题学生身上了,而那些学生却一点都没有改变。”是啊,这些问题学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打破班级宁静、吸引老师和学生的眼球,挑战校规校纪。这让很多班主任心中时刻都绷着一根弦,生怕这些学生又整出什么“幺蛾子”。

  为什么老师们言辞激烈的批评、苦口婆心的教导对于问题学生无济于事呢?读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儿童的许多行为,只是在探索超越自卑的道路。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惩戒对这些问题学生没有用,就能明白仅仅通过一两次谈话很难改变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就能懂得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教育者要有足够的智慧。所以,如果老师还徘徊在问题学生心灵的外围,只见其种种不良现象,却没有探寻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就很难真正引导问题学生的成长。对此,阿德勒指出,“任何一个未能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会遇到极大的困难。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会错误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孩子”

  我们有必要深刻的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正确,对孩子的教育是否过于严厉或是温和。当前,我们应尽力做到去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不断地鼓励孩子让他们勇敢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给予孩子持续的信任,发展他的自信,过多的批评会造成怯懦和不自信;给予自由和机会,促进孩子自立。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是我们身为人师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愧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并伴随其一生的。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3

  一直在内心就有一个想法,要想教育好孩子、学生,必须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与他们相知相伴,相向而行,所以对于心理学方面比较关注。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也读了一些,但是这本《儿童人格教育》最让我感到震撼,也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觉得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阿德勒的观点和中国的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应该是不约而同,共同说明了儿童时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对于儿童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我们都意识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是在继承上一辈人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么相信“严师出高徒”要么“宠爱有加”。我们在精力和金钱上大把的投入,哪怕是委屈了自己,也要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不曾想过放下师长的家长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们在孩子犯错时总是觉得他们不乖,大发雷霆,却不知回望错误来时的路。

  现在越发觉得很多问题自己懂得太晚,转念一想过去的已经过去任我怎样追悔都无法重来,而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现在,使自己在后来的日子里能走进孩子和学生的内心,然后一路阳光!

  首先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把姿态放低,把智力放低,低到和孩子们一样的高度,那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才能精准的进行我们理想的教育。作为成人我们有生活的经历和经历过后的经验,所以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要求孩子要按照我们已有的经验去学习和行事。这样以来孩子是很难达到我们的`要求的,于是我们便容易“愤怒”,由此带来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其次,要透过表面看到问题的实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原来犯了好多的错误,也“冤枉”了一些人!有些现象和事情值得我好好反思和回味。

  1. 有些一年级的学生不愿意到学校来,原来给家长支招就是“强制”到校,慢慢就习惯了。学习之后,才发现孩子上学时竟然会经历人生最早和最困难的考验,如若失败他们会失去信心……,解决的办法是家长、老师要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寻求帮助。

  2. 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有生理缺陷的;管教过于严厉,缺少关爱的;被溺爱的。以后工作过程中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力争用自己的努力,避免问题的发生。

  3. 面对自卑的孩子,作为教师要鼓励他们,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自立;面对过分雄心的孩子同样要密切关注及时引导,这样也能避免许多悲剧的上演。

  ……

  再次,任何理论要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生机无限。有幸结识“儿童人格教育”这本书,他给了我全新的理念,给了我更加广阔的视角,也给了我更加深邃的目光。这些对以后的工作是个很好的指导,我也要在工作中灵活的加以运用,并及时的进行总结、完善,以求更好的服务与孩子们的成长。

  每读一本书,就是开启了一次全新的旅程,她让我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也引领我的思考更加的深入,这应该是人生一大幸事。此书读罢,心生一句:香悠远,意未尽!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4

  最近学校推荐看一本书《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我想这大概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书吧。儿童的人格教育对于教师来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于是我毫不犹豫入手了这本书,拿到的时候,我很庆幸,这本书不是很厚,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阅读完。但直到翻阅了其中的内容之后,我才发现我想的太简单了,这毕竟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书中的内容深刻而丰富。

  由于知识浅薄,对于书中的很多内容我还是懵懵懂懂,我甚至开始迷茫,到底什么是人格,在我的理解里,人格是人的性格与品德,但是书中的理解与我的还是有点出入的。于是我查阅了汉语词典,其中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阿德勒也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词:“自卑”与“优越”。阿德勒的一个教育思想就是自卑而超越,他认为只有让学生感到自卑,他才能追求超越。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他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阿德勒认为,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有目的追求。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希望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这种追求,决定了儿童一生的具体行为。

  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

  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分开。但是,当自卑感过于强烈时,儿童最终只是在心理上而非行为上加以克服,这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因此,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要防止简单的训诫,而应该从儿童的整体人格入手,检查儿童理解事实以及做出反应的方式。

  因此,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学会洞察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加强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引导孩子反思并改变错误的方式,逐渐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读到这里,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对于班级的一些问题学生,有时可能缺少耐心,只是简单粗暴的教训,而没有真正地深入了解这些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没有探寻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以致于很难找到有效合理的方式真正引导问题学生的成长。通过阅读此书,我收获了很多。

  教育是一件工程,特别是儿童的人格教育,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基础,我们应从细微处,从平时中,从细节上做起,为国家培养些不平凡的人。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5

  阿德勒是著名心理学家及医学博士,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为心理分析与矫治。他强调社会兴趣和适应社会,通过心理治疗把儿童引导到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但是译者也提出了问题,当社会有问题时,环境无法改变,心理治疗的作用也有限。马克思则是一针见血的批判社会,提出社会革命。当然,作为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阿德勒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们总是在追求卓越。在儿童时期,对卓越的追求就已经显现出来。心理健康的儿童,会主动遵守纪律,重视秩序,以此获得别人的肯定。但是追求卓越也会引发竞争、攀比、嫉妒等现象,甚至有些孩子会自暴自弃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品质,勇于承担责任的担当等,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懒惰是一种逃避的方法,可以缓解儿童当时的处境。池主任曾说,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但是对学生来说,哪一件应该做的精致呢?是每一科的学习成绩?还是音体美特长?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应该肯定学生的长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上进。

  “我们不要期望儿童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动,而是要认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犯错误。”儿童犯错是很正常的,这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因此需要我们去教育他们,把他们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儿童的自卑情结是由很多问题导致的。比如儿童身体是否健康,家人是否溺爱,家庭环境是否良好等。儿童不愿意做家庭作业,具有逃避任务和责任的倾向。同时那些缺乏勇气、不独立的孩子,渴望关注的孩子也有类似的倾向。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独立的勇气。

  教师期待效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他的思想,如果想要改变他的思想,就要了解他的生长环境,了解他思想、行为产生的根源。了解原因以后,我们要采用积极的手段影响他们,肯定他们的价值,帮助他们树立可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否定他们。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在环境的影响下,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教育孩子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儿童追求优越感是本性,但是表现方式会有差别。有的会遵守规则,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有的儿童因为不能做的更好,只能独辟蹊径:通过各种行为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因为儿童容易把世界分为两个对立的部分,好孩子与坏孩子。所以一旦达不到好孩子的要求,他们就只能通过别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努力的成长、成为大人以后,我几乎已经忘了小时候的想法是什么了。我们总是习惯用大人的想法去训诫孩子,却忘了他们多么的弱小与懵懂。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存在,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们,犯错与失败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要有直面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6

  老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素养。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就是一本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好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被称为心理学三大奠基人之一。我非常欣赏他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心理这一研究方向。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包括引论、十三章具体内容、附录和关键词汇表。全书以“自卑感”和“追求卓越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综合全书来看,作者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为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就包括培养社会情感、克服自卑、追求正确的优越感等三方面。

  首先,关于社会情感。作者认为“儿童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或增强孩子的社会团结意识”。作者在“引论”中说“父母或监护人不能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否则,孩子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今后的生活。”“如果父母没有让孩子做好与他人接触的准备,那么孩子入学时就会感到形单影只,十分孤独。”人是群居动物,具有天生不能孤独的社会属性。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结交朋友和与人交往,还包括友谊、同伴情谊、诚实、真诚等抽象素质。有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在引论、第一章“人格的统一性”、第六章“社会情感及其发展障碍”中做了详细论述。

  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围绕追求优越感展开。分别论述了“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作者认为追求优越感是人格心理发展的源泉之一,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当教师从孩子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入手,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再其他领域获得同样的成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变得容易得多。

  作者在本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阐述了儿童的自卑情结,以及如何防止自卑情结。在作者看来,我们每个人身上,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是,要确保不要让孩子在学校里失去勇气,同时,要确保那些进校已经丧失勇气的孩子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而对没有信心,感到极度自卑的孩子,我们要用一种同情的态度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用友好的关系来鼓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想方设法使他们对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能量产生信心,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我非常喜欢本书中的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不犯错误,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意义”。作为教育者,就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08-20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04-12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04-09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04-12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06-15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08-22

话说人格教育08-07

话说人格教育08-17

话说人格教育08-08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4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