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向心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向心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向心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
1、细化每一个问题
课堂上设问是一门艺术!太难的问题,给学生的门槛就太高了,有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很可能被难住了,跨步过去,最终被关在了物理的门外。其实,设问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铺路搭桥。所以,我们设的问题就应该是学生可以一步步踏着向前走动梯子。
在这次的准备过程中,关于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深。比如,在举生活中圆周运动的例子——地球公转时,本例子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知道任何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向心力,而这个向心力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外力提供的。我最初的设计是这样的,播放地球公转视频,提问:地球为什么能绕太阳做近似圆周运动?在第一次在15班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本没有反应,他们还不明白我的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在我后面解释的过程中,学生还是迷迷糊糊的,不怎么理解。
在上了这节课后,在李老师的建议下,我将这一个问题分成了4个问题:(1)地球在做什么运动?圆心在哪里?
(2)地球受什么力?
(3)合外力是哪个力?方向如何?
(4)向心力由哪个力提供?
在这样的修改之后,再在7班上,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这个问题。在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也作了这样的修改,改后的效果好很多,学生理解很快,效果更明显。
其实,仔细回忆我在以前上课过程中,经常也是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与想要的答案差距较大,原因就在于我的问题跨度太大。对于我们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将问题细化,一步一步设问,逐步引导,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规范语言,精益求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经意说错的一句话,可能会在学生的脑袋里从此留下一个错误的概念,想要再订正,就比较难了,因为认的第一次认知往往是比较深刻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避免口误。而要如何避免呢?只有在备课时多读、多做、多看,看多了,做多了,自然就知道这个知识,或者意思,表达的方式有哪几种,在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口误了。
3、注重细节,准备充分
条件。学生以直观感受形式获取知识,比如:观看视频资料、自己动手实验等,与由老师传授知识相比,直观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这一点,在这次准备的过程中,感触也很深。
在我原来的教学设计里,在给出向心力的定义之后,我只是加了一句文字说明,说明任何作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向心力,这个向心力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外力提供的。只是这样的一句说明,而没有相应的实例分析。
在我将教学设计拿给科组老师讨论时,他们都一致认为要加上几个实例的分析。后来,我在此处加上了实例,包括演示地球公转、用塑料杯罩住钢球让钢球做圆周运动、圆锥摆等。在学生有了这些圆周运动的体验之后,紧接着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通过分析,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在作了这样的修改之后,再在上课时,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向心力了。而且,这样的设计还降低了老师上课负担,不必费尽口舌去解释。
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解放自己,其实还是在于我们对课堂的设计上,有没有找到简便、灵活、适用的方法。有些地方学生能完成的,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完成。特别是我们的学生,如果课堂上一味地接收,必然失去学习兴趣,而如果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部分多了,课堂气氛自然就好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高了。
以上是我在这次比赛课准备过程中的一点体会。经过这次的比赛,使我对一些问题认识更深了。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指导。
《向心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2
该教学设计创建的物理情景、提供的实验方案,不仅使学生经历了建立概念、发现规律的过程,也很好地落实了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的说,有以下几方面:
1.向心力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学生对于向心力一直很难理解,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还外加一个向心力。为了突破重点,难点,第一、在学习顺序上先讲向心加速度,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后讲向心力,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
2.情景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能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
《向心力》教学反思关于《向心力》这节课,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我本着给学生讲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
因此,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复习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紧接着出一道思考题,即上一节的第四题,情景引出:两艘游艇的向心加速度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就来学习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的知识—向心力;展开新课,向心力概念→矢量性(大小和方向)→向心力来源→用圆锥摆实验粗略验证向心力公式。
本来还设计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讲解,但考虑到学生对向心力是效果力这一难点的透彻理解,这点需要的时间比较多,就没有把设计的都讲完。从第二节课的情况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良好。
当然,还有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1、过高评价学生。设计教学环节时,有些我预设认为简单的问题在学生看来,不能很快到位的理解,这也是这堂课没按设计讲完的一个原因。
2、关于向心力是效果力。为了降低难度,我先引用了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动力和阻力是效果力,粉笔头做竖直上抛运动时,重力是阻力;粉笔头竖直下落时,重力是动力。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想要实现这种效果,要有指向圆心的力。其它力的合力提供这种效果,那么这些力的合力就是向心力,因此向心力是效果力;这点处理我个人比较满意。当然也许存在不妥之处,愿与大家共同讨论。
3、图画的有些小。图画的大点,受力分析会更直观。
《向心力》教学反思5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重难点确定合理,对于向心力来源这一难点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突破到位,三维目标完成情况较好;
2.引入直观,情境创设合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问”展开教学,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审美化的物理课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采取创设情景等方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建立理想模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图像和视频引入向心力概念,展示了自然的和谐对称统一美;在向心力大小的实验探究验证中,也展示了高中物理的简洁美、方法美、实验美和辩证美;在讨论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过程中,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美;
4.细化每个问题,保证了设问的有效性。设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理解新知识铺路搭桥,所以设置的'问题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承上启下,铺垫性强;2)设问指向性强;3)设问逐层递进等。
(二)不足之处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使用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又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
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去研究的问题。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加强引导和应变能力,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也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向心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向心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表达式,本节课只讲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和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很轻松的得出向心力的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这个指向圆心的合力称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对于向心力的'表达式可以直接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
所以本节的重心是放在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的来源知识是上面所提内容的综合应用,向心力是一个不易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与上学期学的重力、弹力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个概念,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亲身体验。
我在课堂上先是让学生动手做些小实验,比如我给每个小组发一根绳子,然后让他们找橡皮擦或钥匙扣绑在绳上,一端用手拉着绳子让小物体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感受手收到的拉力,然后改变转动的快慢和绳子的长短,对比手在不同情况下受到的拉力大小,再松开手。观察看到的现象。在学生亲自体会的基础上,老师再通过在黑板上作图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讨论向心力的来源,然后在黑板上给我多种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情景,比如转动的圆盘上的物体、在圆筒内壁的物体随圆筒一起匀速转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向心力的来源。
最后通过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渗透涉及向心力的具体计算的方法。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向心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3-22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经典教学反思10-19
教学反思12-31
教学的反思01-05
比的教学反思01-30
精选教学反思04-21
小学教学教学反思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