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9-05 16:11: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选]论语读后感1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论语读后感13篇

  论语读后感 篇1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情绪。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因此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透过自己的发奋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能够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能够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忙;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十分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能够映照、校验你的人格,能够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能够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留意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潜质,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取一个朋友就是选取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取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

  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情绪。

  论语读后感 篇2

  要论国之学,经之典,《论语》可当其首。——丁子

  学习《论语》,当注重内外兼修:文化强国,文化自信。近几年,从阅读到悦读,再到全民阅读,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中华文化,需要文化传承。中华民族,需要文化自信。

  近期,参加中山市传统文化读书会两期活动之后,再次对国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论语》,有了新的认识。中山市教体局周信副局长,可谓这方面的专家。他的讲座,没有单纯的说道论经,而是结合了自己的研究,结合了现实生活,结合了人的本心、本性,分享了他独特的阅读感受,深受启发。

  笔者认为:学习《论语》,至少要三从:从师,从心,从本。

  从师学习,道之自然:

  读几句四书五经,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因为,很多人读的是表面,没有入其实质,没有内化于心。或略知皮毛,或一知半解,或断章取义,或歪曲其义,如此而已。

  其实,学者,就算是好学者,也当从师,从良师。对《论语》,应该说不少章节还是熟悉的,也是认真读过的。特别是对于中文系毕业的文科生,不学孔子,不了解《论语》,是说不过去的。再说,作为语文老师,也是在教学生学习《论语》。

  不过,反省自己,至少到目前为止,对孔子,对《论语》,更多的是停留于读的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阅读,更没有系统的阅读。至于学以致用,谈及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也是相当不够的。

  细读《论语》,发现:简单的`对话,却包含了众多的道,众多的理,还有众多的法和术。从学而篇到为政篇,其实都是在谈学习,就学习和思考,学习和运用。读后感。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在生活细节中谈学习,在日常对话中谈学习,在为人处事中谈学习……从中,不难发现:学习,不止是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学做人,做有孝、有忠、有德、有信、有为之人。

  学习国学经典,就算是孔子这一伟大的圣人,自然也不可能穿透时空,能预见今日之学习,但是,其经典要义,却是有指导意义。古之礼,古之法,古之德,古之行,不一定是现在流行的,或认可的,但是,至少在当时就是公德、公法。后人,自然要继承,更要创新,然后进步发展。

  只要认真读了《论语》,作为读者,你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肯定会有不有的观点、看法,甚至于有一些抵触的情绪。应该说,这是正常的。如果,此时,有一位良师指点,有一位得道者点拨,我们是不是可以少走一点弯路呢?

  说一个本人学习《论语》的经历:

  读初中时,应该是第一次接触孔子的《论语》,问老师:老师,这个“论”字怎么读?为什么读第二声?是言议论文中的”论”的意思吗?

  老师说: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不同,语境不同,读汉字,要读准。

  我,记住了老师的话。心里想:老师真厉害,这读音也知道。

  读高中时,老师再次强调:《论语》是重要的考试内容,大家要多读多背,还要理解字词的含义。

  我记住了老师的话,心想:高考时,我能翻译这些语句,拿个高分,没问题吧?

  读大学时,老师没有讲字的读音,字的含义,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学习?你,会怎么做人?

  工作二十多年了,遇见了很多的老师,也教了很多的学生,感觉:我还在学习,还在了解“学而时习之”,还在想着“不知而不愠”,还在学着“三省乎己”……

  师之重要性,大家不妨再读一回《师说》。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一部中国人的经典,一部古老而源远流长的新鲜的龙骨,一条浸透中国人血脉的河流。

  初读《论语》,是在小学,那时的我觉得《论语》这本书既朴实无华又秀气可餐,白纸黑字,只言片语就勾画了它的美好景象。

  《论语》,是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被收录的语录,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向后人完美地展现出了精髓,也让人悟出了许多深邃的道理。比如:“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仁者爱人,亲亲爱人”互换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又睿智的语言使我的心灵变得更加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面对眼前这一幅美好画面,我忍不住想用心品味,用心咀嚼。

  在欣赏《论语》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去品味它,并且用它来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在这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孝道是人的本分,子女的本分,是一个“孝”字,孝乃天经地义之事,人伦之根本,八德之上首也。你看水必有源,木必有根,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人的根源就是父母,孝是道的根本。然后有大孝、近孝之分别。小孝孝于庭帏,大孝孝于天下,近孝孝于一时,远孝孝于万古。

  另外,《论语》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我刚刚步入初二,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于是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这使我的基础并不扎实,各种教辅书上的学习提纲使我更加眼花缭乱。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直线下降。后来,我反复回味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的.话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的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这不是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回味,如同在苍绿的的薄荷叶中嗅出丝丝清凉:做事一定不能因为某种原因而违背原有的原则。当然,这不仅仅是指学习,在其他方面上夜一样。否则,必然失败。这使我豁然开朗。

  而且,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感到不满,因为人们看到身边总还有些乍富的阶层,总还有些让自己感到不平衡的事物。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多一点,看心灵少一点。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寻找自身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和睦,快乐的生活,而这些都与贫富沾不上半点关系,但都与内心相关联。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孔子对子贡的提问做出了完美至极的回答:““贫而无陷,富而无骄”还远远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也就是说,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献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闲的快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许多内心富足的君子。

  读《论语》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许多道理:孝道是人、子女的本分;《论语》倡导的是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对贫贱生活的感悟以及最求等等。

  《论语》讲述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道理等着人们去深刻体会。

  论语读后感 篇4

  《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过区区万字,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但含义却十分深刻隽永,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以见《论语》对当时社会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而读完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论语》在说理方面的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尤其善于以小见大,常常通过随处可见的日常事物来反映深刻至理。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个人的处世之道,都被一种十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于口语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篇》)就用寥寥数字向我们阐释了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时赦免一些有细小过错的人,同时推举能干的人才。九个字便点明了从政治国的几大要点:建立司法机构及司法制度,使国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并重,赏罚分明;广纳贤才,重用人才。看似极为简单的几点却道出了治国的真谛。首先,法制是治国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这说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赦小过”则又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法”的'辩证性,即两者都不是绝对适用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法为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国方略上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的。对人才的重视也再次证明了孔子以人为本、爱惜人才的思想。治理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就这样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经心简单明了的说出,实则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国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谓是言至简而理至深。

  而在更为具体的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在《论语》中也给了我们很多金玉良言。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这六个字字面意思十分浅显,一看即知: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做)伙伴。这是在劝谏人们坚守道德,无论周围有没有理解自己的人。同时也是孔子在提醒自己即使周围人不认同也要在道德的路上坚持走下去。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孔子对他人的谆谆教导,也听到了孔子对他自己道德操守的坚定呼喊。然而,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社会中道德的缺失,正是因为“德之孤”才让孔子深感忧虑,从而借“必有邻”来为自己和那些所有正在孤独地坚守着道德的人坚定信心。短短六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道德道路上郁郁独行但又无比坚定的孔子以及当时那个世风日下、道德缺失的社会,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没有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也没有艰涩难懂的深奥语言,《论语》选择了用一种平易近人的简单方式来告诉我们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各种道理。这样的平易近人在如今这个各种著作论文动辄以百万计且语言都力求专业的时代早已十分罕见。当然,语录体决定了《论语》的语言不会太书面太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这种平易近人。毕竟写文章的目的不过是阐释道理表达和自己观点,往往我们在追求篇幅和语言专业度的同时忽略了写文章所应该达到的目的,而如果简洁的语言和直白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那我们为什么不在写文章时努力做到删繁就简,将深奥的道理、艰涩的语言浅显化、直白化呢?这一点也是我读《论语》之后最深的感触。

  论语读后感 篇5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一条旨在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思想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成熟,见解也更加完善。不说要做到和孔子一模一样,也至少是要有一个目标,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明确的定位,如此,才能在老年时能够“随心所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几条则是在告诉我们该怎么学习,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漫漫求学之路,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读后感 篇6

  读完《乡党第十》,《论语》就读出一半了,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尽管还有些朦胧

  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说“潜龙勿用”,我无治天下之位、之责,也无需用心地想如何“用”,何况我也许也无治天下之才、之志,但却深觉这话有理。呵呵!《论语》,字虽不多,但其蕴涵的道理却多得很难说得清。

  为师之道。言传,一部《论语》、一句句“子曰”,就是鲜活的例子。身教,夫子是讲自己所做的,因此才有颜渊的那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一句“评语”,看似文采斐然,实则为“白描”。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正因此,弟子们疑其有所隐,夫子才发出那句“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与学生交朋友,一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师生间“打趣”的情景活灵活现。

  为生之道。谦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思,“告诸往而知来者。”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负责,“不迁怒,不贰过。”努力,需知学习贵在坚持,“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笃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颜回般,做个“语之而不惰者。”兼“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一定要孜孜以求,力求知之、好之,乐之。对“道”,要有份敬畏和渴慕,“朝闻道,夕死可矣”明白“道”、悟得“道”,即使一切在那一刻停息,也心满意足!

  游学之道,。全面理解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人父母者还会以“养儿防老”为由,不顾及儿女的志向和感受,固执地把儿女圈在自己身边吗?孩子有志向、有能力,想飞得高远些,就让他飞吧。人这一生,经历过,才会无悔。梦,是悔的根源。虽然梦碎,也会疼。

  沟通之道。桓魋来找麻烦,众弟子人心惶惶,夫子一句“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提气提神,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看似“知命”,顺应天意,实则自信。把一切假于天,易被理解和接受,足见其表达技巧,深谙沟通之道。

  敬神之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夫子还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夫子对神是个内心有份虔敬的人,但他的`敬只体现在“祭”的那一刻,夫子是个典型的实践主义者,决不把自己的得失寄托于鬼神。反读现实,有多少人沉迷于卜神问鬼,而不是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事呀!

  休闲之道。“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多么令人神往!内心有着宁静和满足,眼中的神采也必然是淡定、欣然的,举手投足间气定神闲。

  娱乐之道。投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知足,“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留有余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及做事之道,“放于利而行,多怨。”识人之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自省之道,“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更有为官之道,为政之道……等等。

  用心体会,《论语》中蕴涵的道理,不胜枚举。关键在于“信”,我们只有相信他,才能用心体会他的话,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才会乐于用他的理论、他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从中受益。

  论语读后感 篇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人们不可否置的。在这悠久的历史中,自然会孕育出许多文化的结晶。不论是闻名世界的“四大名著”,还是妇孺皆知的“四书五经”,都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论语》。

  也许很多人对《论语》都不甚了解。《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深受人们所推崇。在《论语》中,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唯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令我印象颇深,感触良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疲惫。这句话为孔圣人所言,恰到好处地辩证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只可惜,初次接触到这句话的我还太过年幼,根本无法理解此句中的“学习”与“思考”。后来,我经历了一件事,正是那件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那是初一下学期时,一节课上,老师为我们解释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当时,我很认真地听,可无奈实在听不懂那个知识点的原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老师说的答案看似那么荒谬,实际上是正确的呢?我心中带着疑问,但并没有深入思考。带着闷闷不乐的情绪,我放学回到了家里,可脑袋里依旧是懒洋洋的,没有什么灵感,更别谈思考这道几乎全班人都不解其原理的题了。罢了罢了,既然老师说了答案,那就肯定是对的了,还纠结什么呢!我轻轻地撇了撇嘴,决定不再理会这道题。然而,我的`目光向四周一瞥,却瞥见了我最近看的书——《论语》,而书上的一句话让我不由一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忽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想法: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死板地汲取上课时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如今我的迷惑不解不是正好对应上了句子中的“罔”吗?也就是说,只有我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不惑吗?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有了想法我当然要试一试。于是,我拿出纸和笔,在脑海里不停地演算着,将可能有用的条件都列在纸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经过大约半个时辰的艰苦奋战,我终是将这道难题攻克了下来。得出答案的那一刻,我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勾起一个自豪的弧度。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话,明白了“学”与“思”的关系。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吗?我们学习后,只有思考,自身理解透彻了理论才算学会;思考后,也只有学习,从中获得实践才说得上明白。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更是学习的升华。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想告诉我们的也便是这些吧。学习与思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形影不离。

  中华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多多学习其中的优良之处,能让我们在各方面“更上一层楼”。学与思,无疑是这文化赐予我的极大馈赠。从今往后,我们要筑起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论语读后感 篇8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诵读《论语》,就像在与圣人谈话,可以从中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就如盛开的百花,散发迷人的芳香……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我们指点迷津;在我们迷失方向时给我们指引方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有一次,我在家做妈妈给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我一见到有点难度的题目就空着,写好后回头看了一遍,竟然有五题不会,但又不能就这么空着交给妈妈,只好乱写一通,然后硬着头皮将作业交给妈妈。妈妈仔细看了我的作业,她指着作业上的错题问我:“这些题目你有没有认真思考?”“我——我——我……”妈妈见我支支吾吾的,便语重心长地说:“你最近不是在背诵《论语》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我听妈妈的话对《论语》中的这句话了解的更深刻了,便对妈妈说:“请你指导我这几题的解题思路吧。”妈妈听了我的话点点头,指着错题,一一向我讲解。

  从那以后《论语》成了我的忠实伙伴。

  论语读后感 篇9

  我常常想,什么是“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有什么用。现在,我从《论语》《孟子》中找到了答案。

  刚开始读,我觉得句子难读,想放弃。妈妈告诉我,联系生活实际就不会感到乏味。真的,我越读越爱不释手,因为我从中悟出了真理——“温故而知新”教会我学习要常常复习,在复习中收获新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学习与思考的联系以及它们的重要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懂得要谦虚,要实事求是……

  如果你问这些足以挽救时代了吗?那么我要告诉你,书中教会我做人的句子,更是数不胜数。

  读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我又想起前两天看到拥挤的小店里一个人在买东西时拆开包装,将别的袋子里的东西装入一个袋子。这不就是自私自利吗?还有贪心小贩以次充好、自来水掺甲醇,这些事都说明小人喻于利的道理。于是,我从中学会了要有原则有底线,不唯利是图。

  读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我想起了感动中国的无臂钢琴师刘伟。他10岁时因一场事故被截去双臂,19岁时学习钢琴,一年后用脚弹钢琴的`水平就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7级水平。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被截去双臂不就是上天给他的磨炼吗?“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这就是中国人民给他的颁奖词,是全中国人民对他的肯定。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赶得上刘伟的钢琴声?从刘伟的身上,我读懂了面对困难,要相信自己,迎难而上。

  读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托起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浮现在我的脑海中。20××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一分钟之后,妞妞掉了下来,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被紧急送往医院的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预计半年后才能康复。“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吴菊萍一脸平静地说。“在这个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的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这是人民给予她的颁奖词,更是她应得的赞美。

  这就是国学经典的魅力。有它,才会有感动中国的人;有它,人们才会懂得生命的真理;有它,才会有和谐美好的中国!因此,国家才会这样宣传国学,弘扬国学;学校才会要求我们“童声诵国学,经典润童心”要求我们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我们需要国学,国家需要国学。国学是人之本,民之基,国之根。国学像土,一亩心灵之土,为无数幼苗提供营养,使它们开出美丽的鲜花。国学像水,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在这个信仰迷茫的时代,是国学挽救了人们的良心,挽救了这个时代。

  论语读后感 篇10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来的一部书!具有很深的道理的一部著作!然而它也被选入了中学生一年级教科书,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这则让我明白了每天都懂得自我反省!反省出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及时改正,是自己更加完美;而我们每天答应别人的事一地要做到;老师每天教的`知识都复习一遍,这才能使自己更完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agrave;i)。”(《为政》)这更体现出学习了知识之后,要多多的复习,这样知识才能更扎实。

  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igrave;)也。”(《为政》)这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一定要谦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学习才能进步!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让我明白了我们不应该根据身边不贤之人来影响自己,要看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来改变自己,使子是自己进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这让我明白了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体现出孔子的宽容大度,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论语让我明白了许多,我喜欢论语,更喜欢孔子,我崇拜孔子,因为他宽宏大量,因为他教育有方,因为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让我明白了安贫乐道;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为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學到了很多,以後更加的完善自己!

  论语读后感 篇11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

  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论语读后感 篇12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著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论语读后感 篇13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的读过《论语》,之前对《论语》的了解,仅仅限于中学课本上学到的“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了解的只是凤毛麟角。寒假里通过拜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对《论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不能说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灵。

  于丹《论语》 心得 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也不像现在的个别学者那样咬文嚼字,弄一些专业术语、新名词来吓唬人以显示自己的成就。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很多,有些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告诉我们,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

  对于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钉子的寓言我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个年龄,常常由于一时冲动而说出一些不经过大脑的话来,伤害了身边的人还浑然不知。但是现在于丹提醒了我们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因为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上也留下了洞,不会复原了。现在我一想起这句话就后怕,好像忽然发现自己做过那么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愿今后不会再这样不谨慎了。以前我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总是放不下,怨恨一时难以消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看了这段话,我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因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开心,原来是自己放大了伤痛而已。一个“恕”字可以使自己拥有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读《论语》心得,使我心旷神怡,让我感受到了《论语》是一碗心灵鸡汤,可以加强气质修养、净化思想心灵;是一坛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无味,却是越品味越浓。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的作文02-27

经典论语的语录11-16

论语的语录11-13

论语的句子02-05

《论语》 读后感04-16

论语读后感05-21

《论语》读后感05-15

论语的读后感05-25

论语的读后感12-16

《论语》读后感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