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3-08-11 07:59: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据作者介绍,《夜航船》是一部明代文学家张岱编写的小百科的书名,这样的名字用于一部百科书确实让我感到非常好奇。读完了余秋雨的这篇文章,才知道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有一种有趣的“夜航船”文化,张岱的书名便来自于此。

  这位大学者显然是夜航船中的常客。他如此博学多才,不可能长踞一隅。在明代,他广泛的游历和交往,不能不经常依靠夜航船。次数一多,他开始对夜航船中的小世界品味起来。

  船客都是萍水相逢,无法作切己的深谈。可是船中的时日缓慢又无聊,只能以闲谈消遣。当时远非信息社会,没有多少轰动一时的新闻可以随意评说,谈来谈去,以历史文化知识最为相宜。中国历史漫长,文物典章繁复,谈资甚多。稍稍有点文化的人,正可借此比赛和炫示学问。一来二去,获得一点暂时的满足。

  张岱是绍兴人,当时绍兴府管辖八县,我的家乡余姚正属其中。照张岱说法,绍兴八县中数余姚文化气息最浓,后生小子都得读书,结果那里各行各业的人对于历史文物典章,知之甚多,一旦聚在夜航船中,谈起来机锋颇健,十分热闹。因此,这一带的夜航船,一下去就像进入一个文化赛场。

  他在《夜航船序》里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实在太有趣了。赶紧讲给胡兄听,但故事从我嘴里讲出来,顿时逊色了不少,所以为了能让胡兄以及其他有兴趣的友人了解这个故事,我将文章中的几个段落直接呈上,希望能与他们一同分享。

  了解了江南水乡的夜航船文化,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我讲起在火车上的种种趣闻。在那个公路与航空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人们的出行工具多为火车,长途短途的旅人们总是那样来去匆匆。父亲经常出差在外,自然遇到很多人很多事。还记得父亲最后的总结大概是这样说的:“在火车上聊天儿,是最轻松自由的地方了,平时可不敢乱说话,不定哪句无意中说出来的话就会被人传到领导或别人耳朵里,弄不好就会惹麻烦,弄出政治问题!但是在火车上,就没这担心了,谁都不认识谁,聊呗,到了站各自拎着包下了车,谁认识谁呀,真是,说过的话就跟没说一样!”

  没想到在那个年代,火车厢这小小的空间成了言论自由的场所,火车承载了无限自由的思想!父亲不是搞文学的,所以没有余秋雨这篇夜航船讲述的那样引人入胜,但是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套用名人的话,称它为“火车文化”吧。下次回家一定要把夜航船的故事讲给父亲听,共同回忆一下多年前他所经历的“火车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文化苦旅》这本书是余秋里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共235万字,有三十七篇。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其中最为感触的是《道士塔》。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文化苦旅》让我领悟到了“苦”字的意义所在,更让我学会了惋惜,更学会了如何不让惋惜存在……

  看这本书,同时还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

  读了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又让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让我深深体验了“书中自有黄金屋”。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泯一口淡淡的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画面在脑海中若隐若现,夹带着一丝心痛的感觉。这就是我读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后的第一感觉。

  这是余秋雨的一本出名的散文集,全文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之人的人格构成。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回忆著作,一本关于中国的命运书籍。

  随着余秋雨的笔触,我仿似浏览了祖国的半边江山。我回到过去,回到那一个人关于这些文人建筑的年代,目睹了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沦陷。心,似一把锤子般沉重,可却又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徘徊在那些刺疼了我的心的字行间中。从第一篇散文《道士塔》开始,我的心情便是沉重的。

  敦煌的文化是败落在一个贪财如命的道士手中。正如余秋雨所言,他是敦煌的千古罪人,他为了得到那一丁点的钱,便把我国的文物以低价交易给外国人。那是精华呀!多少年来祖上留下来的宝贝,这些东西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隐藏了多少不堪或辉煌的过去,然而,却几乎被他买给外国人了。在外国的博物馆里看到了祖国几千年前的文化结晶,心里的那种痛无法言喻。那一个个刺眼的数字,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尖刀,刺在我的身上,我想起了颐和园,想起了巴黎博物馆里的金瓶,想起了北京博物馆。但这个博物馆相比巴黎博物馆的和其他国家的博物馆而言,似乎成了一种警惕物。为何他国的博物馆会拥有这么多我国的重要文物?这在说明我们还需努力,努力宝库我们的文化结晶。

  《风雨天一阁》也是讲述了文化之路的不看遭遇。天一阁,本是一座藏书楼,它的创始人是范钡,这座楼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直到民国初期,有人便开始偷书,把这些宝贵的书卖到上海的各书店,就这样,天一阁里的书一大部分都流散了,只是一部悲剧,范钡想都不会想到他苦苦收藏的2名作书最终换成了一堆书贼吃剩的枣核。悲哀啊!这些古文对今日的我们而言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却经不起时光的冲刷与历史的沧桑巨变,一个个开始走向沉沦。外流的文化书籍虽一部分被官员收藏于涵芬楼,但众所周知,它最终竟全部被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药之下。我仿乎看到了一个民族正在烈火中焚烧,而我们却无能为力。

  这些不曾被众人揭露的历史疮疤,然而在余秋雨的游览过程中被一一隐现在字里行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述说着历史文化的历程,这历程夹着苦涩与执着,故此书名为《文化苦旅》。

  是的,这是一趟艰辛的游览,因为每一步的前进都在哭述着文化的遗失与历史的'不堪。仿似回到了那一年日,我们都站在时空的边缘,目睹着这一些遭遇的发生,而却无能为力。心苦啊!痛啊!

  363页下来,发现心已沉重到不能再沉的地步,我痛恨那些道士塔的王圆道士,我痛恨拿去用天一塔偷书卖的薜继渭,我痛恨那炸毁了涵芬楼的日本侵略者。然而,我更痛恨的是那些当时掌朝为官的无能官员。

  文化之路的艰辛与文化之发展的路上的遭遇,无疑是我们心口上的一条血淋淋的伤口,虽已被尘埃覆盖,却还能隐现出那血迹斑斑的表面。

  文化将会延伸到哪里?我们无从所知。

  但文化的历程发源之哪里,我们却可以一一寻找。

  走进文化,走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阅读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看书心得10篇02-07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08-01

文化苦旅读后感05-16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1-17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0-14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0-23

《文化苦旅》读后感05-15

经典《文化苦旅》读后感10-18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