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优选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瓦尔登湖》有感1
说起《瓦尔登湖》,其实早在高中的时候就有阅读过。在高中繁忙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之下,书中美好风光和淳朴的田园生活实在是令我向往。现在大学重新翻阅这本书,仍给我心灵的滋润。它仍然具有哲学的成分,但并不像《苏菲的世界》一样晦涩难懂,他给我们启示的,是生活的哲学。
许多人错误的认为,梭罗他隐居了。不,他并没有,他只不过是体验了一番农村的淳朴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城市文明的发展;已经是有了相当规模的了。他“逃离”到了距离城市16公里外的郊区,亲手搭建起了自己的小木屋。这真的是足够的乡村化了,因为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现在的新老住宅都是村民们携手或者自己亲手搭建的。我也曾经参与其中,所以我非常能感受到梭罗笔下的小木屋是多么的具有平民化气息的。
令人向往的,无非是他笔下的生活了。湖泊,树木,还有淳朴的村民们。湖畔的风景作者是用了一定的笔墨的,我的'老家门前也有一口大湖,每每读到作者描写湖的段句时,总能够让我想起我的老家。梭罗的屋子设施极其不完善,区块功能的分类也很不健全,不明显,现在国内的农村大多也是如此呀!他的木屋从不会上锁,也没有门栓,甚至向大众开放。有人“到访”他的家时,屋内的设施及食物可是随意的使用和摄取。设想民风不淳朴他会有如此尝试?当然与梭罗“逃离”的哲学也有一定的关系,他并没有刻意的去保护他的财产,别的动物进来乱捣一通,他也只是感慨一下。高三,与现在大学的感慨也一样,那里的生活太美好了。
这样的生活,让我们的心灵保持洁净呀。这样说貌似我上升的有点快了。但是对于农村出身的我,我的体会就是这样。城市与农村的差别真的是太大了。不幸的是,农村人民内心的纯洁正在被一点点的蚕食,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农村本是我们融入自然的最好窗口,但……哎……“瓦尔登”越来越少了。我还是留念我小时候的农村。那里的生活可谓是笔下的一大特点,它是我最留意的,淳朴的生活让人们不虚标,懂得知足。最主要还是品味生活的过程,感受上天的馈赠。反观现在有时间就聚会泡吧来宣泄工作上早出晚归的压力,一瞬狂欢,便跌落低谷,之后又再觅高潮的生活,湖畔生活真的来的健康,自然,舒服,淳朴的多。
读《瓦尔登湖》有感2
初次接触到《瓦尔登湖》,是在微信读书上,可惜微信读书一般都被我用来打发闲暇的时间的,不适合被我用来读这些名著,名著还是读纸质书来的有感觉。直到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语言是如此的匮乏,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深有感触,却没法用与之相配的语言表述出来时,我觉得自己有必要看些写景的书了,于是《瓦尔登湖》就成了我选择的一个目标。可是在我读到目录中的`第一个内容《经济篇》时,我一度以为我买了一本假书,还怀疑这些内容是不是梭罗写的,可是翻来翻去发现这本书,这个章节确实是他写的,突然有些失望,有些不知所措,说好的瓦尔登湖呢,说好的湖面美景,优美词句呢?于是,书的第一个章节被我读到一半就弃之一旁了。
直到今天晚上,这本书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手上,我跳过了第一章节和第二章节,直接来读第三章《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和第四章《阅读》,我发现我渐渐地被当中的内容吸引了。也因此知道了当初自己以为瓦尔登湖就是一篇极佳的写景的作品是一种大错特错。
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
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
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看到这句话,有种作者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却认为这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的感觉!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瑕。 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
不管怎样,人要有信仰的活着,每天的黎明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将“蓝颜色”说成是“天空的染料制造厂中最真实的出品”,这个说法真的很新鲜!
这也许就是梭罗最终的目标让知识之花开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村子应该是一座大学,老年的居民都是研究生。人的一生目标都放在了自由学习上!
读《瓦尔登湖》有感3
断断续续小半年才读完这本书,前情已想不起时候又开始读,好在是本散文书,不太影响后续的阅读。一开始读确实还是比较吸引人,其中大段瓦尔登湖景色的描写,令人神往。但是看多了不乏有点没意思,可能我总是偏向于故事性的书籍,但并不影响这本书确实是很经典。
我想分享一段其中记忆比较深刻的,梭罗在其中说因为你需要面包、咖啡、牛奶,所以你就需要出卖更多的劳动力来换取这些东西。但是如果你只是需要维持生命的物质,一些土豆泥,玉米糊即可。
一旦你需要的越多你付出能量的越多,这样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应该少一些欲望和需求,更多是维持生存本质即可。但是我觉得梭罗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了,一个人不仅只是如梭罗般生活在瓦尔登湖的人,他是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中生存,衣食住行都需要通过大量的能量付出以此进行交换。此外,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基于人的欲望,因为需要获取更多的物质因而存进社会的进步。当然我觉得梭罗的.本意可能是想通过较为夸张的方式表达人的欲望过多不是一件好事。欲望是应当有的,但是如何平衡好,把握好这个度,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一点一点悟透的。
经典之所为经典,想必是值得多拜读几次的。这次只是粗略泛泛而读,下次再精度细读获取营养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4
最近读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经典名著《瓦尔登湖》,其实这已是我第二次拜读了。因为第一次的拜读是在一种毫无感觉的状态下进行的,从头到尾翻看完之后,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次拜读是强迫自己,而且完全是遵照译者徐迟先生的要求来做的。徐先生在书的封底上说:“在白昼的繁忙的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地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情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我正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拿出此书,静静地仔细阅读。夜静了,心静了,书中的绵长的味道就出来了。瓦尔登湖那份恬静和幽静展现在了眼前,很美很美。
读此书不能有一丝的浮躁之情,必须沉静下来,就像僧人读经书时的那份心情才行,一旦心躁气盛根本读不进去的。但人们由于居住环境的影响和心态的浮躁,整体社会风气的使然,真正能走进像瓦尔登湖描绘的世界的很难很难。而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去拜读此书,由此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那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与烦躁的都市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与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勾心斗角不见了,人从自然中走来又重回自然的怀抱,复归平静和安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沽酒桑麻,田园牧歌。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在这部书里,我不仅看到那份自然的.美更多的是静静地体会那份心境。为何我们经常看到佛教讲究的闭关清修,就是要在心灵的锻造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一旦在精神上的修炼得到了升华,那么不管你从事何等事务,不管你在何种环境当中生活和生存,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状态。我们拜读《瓦尔登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重返自然界,每个人都复归到原始状态当中过茹毛饮血的生活,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在自然当中修炼出来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就是在喧哗与躁动的世界当中同样可以寻求到那份平和与宁静,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此时我就想到了目前所提倡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样的一个口号的科学与合理性。我们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和谐了。当然如果要求谁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自律,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但在读了《瓦尔登湖》之后,的确感到这是提高自身在这方面修炼的很好的途径。如果你还没拜读过此书,或者你还在经常对烦躁的都市无可奈何之时,不妨看看此书,我想它能暂时让你忘却身边的烦恼,让你的心态平和下来。当然必须在夜深人静之时拜读才有此效果。
读《瓦尔登湖》有感5
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里,他认为他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冬日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漫步在铺满松针的小径,闲看着银色鳟鱼游弋在清澈湖水里;秋日里,嗅闻着野果的芬芳,独坐在肥胖的南瓜身上,兴致勃勃的观看着蚂蚁们忙来奔去的身影;和煦春风里,欣赏着那些恣意盛开的蓝菖蒲,像冰蓝的火焰轰轰烈烈地燃烧在短暂的生命季节里;炎炎烈日下,抚摸着突然晕开了绿色的白桦,仰望着它们挺拔地朝向湛蓝的天空……瓦尔登湖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梦想着能孕育出美丽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梭罗,我念着他的名字,轻轻抚摩《瓦尔登湖》,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
我惊叹!
世上竟有这样一个人,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里独自居住,就是为了证明给世人,“生活用‘减法’,思想用‘加法’”。梭罗,他的心静如水,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他的朴素淡泊的心境触动了我的心灵。
“世界是否真实,我们是否应当追寻现实的幸福”的争论早已被人们所遗忘。在这繁华的现代都市里,我们遮住了本应明亮的双眼,喧嚣嘈杂挑起了人们多余的欲望。红灯绿酒的酒吧,人声鼎沸的商场,眼花缭乱的`大屏幕,那些不安的人们啊,早已不能清静自守。走在十字路口,摩肩接踵的是行色匆匆的人们,放眼望去是蜿蜒不息的车流,耳旁充斥着的是那些因堵车而烦躁的喇叭声。城市里的人们是在不断前行,还是在自顾自地演戏?
有人抱怨社会的残酷,有人质疑生活的意义,有人忘记了生存的价值,而更多的人,则是在迷茫的度过空虚的时间。我们在漂泊,却始终找不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心是何物?身在何处?我被那满天的尘埃困惑了。
还记得那次的数学竞赛,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也为了证明自己还是那个最优秀的学生,每天晚上,我都强睁着疲惫的双眼鏖战在孤灯下,每个周末,我都强打着那颗憔悴虚弱的心抗拒着窗外无限的春光,终于我拖着厚重僵硬的躯壳换来了数学竞赛一等奖的优秀成绩;为了成为同龄人中那个“榜样”,我错过了很多次原本该属于我的那些幼稚而快乐的游戏;为了能让父母少一份争吵,多一份和谐,我努力的扮演着他们心中完美孩子的形象……恍惚中,竟发现自己已走过了14个春秋。笑过,哭过,失败过,得意过……却从未静下过心来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心灵的家园。
茫然间,窗外的一阵清风唤醒了我,隐隐吹动着《瓦尔登湖》,一阵油墨的芳香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沉睡着的我。我一声叹息,为自己,也为了那些迷茫的人们。
“充满自信地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若我们能有这份平静,大概就不会有太多的痛苦了吧。
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和欲望,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我轻轻的合上了《瓦尔登湖》,走向窗外,和弟弟一起玩起了泥巴。
读《瓦尔登湖》有感6
我一开始去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近来诸事杂多而心境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让人心平气和的文字的书籍,随后我就在书架上迅速锁定了《瓦尔登湖》,因为光这个书名就带着平静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徐迟先生最早翻译了此书,并且对此书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之评。诚如厮言,看完这本书,我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摘录了十几页的精彩之处。
如果不是那些带着明显异国色彩的地名,再略过其中对《圣经》的数次引用,当然,还有作者的国籍,我必须会坚信它是一部中国作品。林语堂先生曾如是评价梭伦:“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能够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看来,这并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明显的“庄子”的足迹。《瓦尔登湖》中透露出来的自然观与庄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归一。”梭罗也在《孤寂》一章中讲到:大自然的纯净与恩赐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他们持续不断的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他们甚至还与人类心有灵犀,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难过,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受到影响,太阳的光芒将会变得黯淡,风儿将会叹息,云朵将会落泪,树叶将会在盛夏时节飘零以表悲痛……”他们二人都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不可割裂。此外,梭罗与庄子同样厌恶物质享受而倡导享受”真正的生活”。梭罗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标》篇中,明确说道:“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坚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敲响,让孩子哭喊,下决心好好地过一天”,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明确表达出:“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梦想。此外,二人还都喜欢“孤独”,梭罗在《孤寂》篇中直接说:“我热爱孤独。”庄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虚无无
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显而易见,这两个人都厌恶尘世对自我的打扰,热爱内心的平静。
我用了两个午时看完了这本书,他那波澜不惊的语言在我合上书页之后仍然散发着缕缕清香。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喧哗与躁动”之后,《瓦尔登湖》是一剂不得不服的良药。我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像海子一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像是在一个干净的世界里旅行了一番,归来后,浑身的泥土被荡净,纤尘不染,黯淡的眼珠又被洗刷出了光亮。
也许是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人深刻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厌恶了越来越浮躁和喧哗的社会,《瓦尔登湖》进入中国以来,一度引起了“瓦尔登湖热”。作家苇岸对其顶礼膜拜,著名作家韩少功甚至在20xx年模仿卢梭在八溪峒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海子读完《瓦尔登湖》还写过一首名为《梭罗这人有脑子》的诗歌……以上所举之例只是对《瓦尔登湖》的良性理解,实际上,现实中不乏对其的恶性理解:有读者把“梭罗”捧成神一样的人物,更有甚者拿此书来贬低中国文学。我在上一段对庄子和梭罗的分析其实就是想要提醒大家,中国文化里的珍宝俯拾即是,经过比较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来,梭罗是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不管他的思想和某些人相比多么的高尚,他还是局限在自我之中:“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的生活,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少走点弯路,一面等到临死才发现自我虚度了一生……”他的“隐”是为了“小我”而隐,而道家尤其是代表人物庄子是看到了宇宙,看到了“道”,看到了“一”的,他们的“隐”,是“大隐”。此外,即使梭罗在书中多次引用儒家语录,他也没有儒家的家国思想,他只是牵强地要去附会自我的意志,或者是因为语言文化差异,梭罗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在书中要表
达敢于挑战生活思想的一段中,梭罗就引用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我们都明白孔夫子说的不是那个意思。
我对于读完《瓦尔登湖》之后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醒大家读书时也要坚持着清醒的头脑。如果自我对人生或者社会有了什么疑惑,去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答案也许会是个极好的.选择。“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更贴合中国人的味道吗?文化能够相互欣赏,“根”却要一向守着,失了根,会没有灵魂,成为孤魂野鬼。我们能够把梭罗当做“偶像”,但不能够把他当做“圣人”。就像人们怎样也想不明白热爱去森林里探险的梭罗怎样会因为旁观森林失火而在康科德镇臭名昭著,最终不得已离开小镇而隐居。直到我看到爱默生先生对他的评价:“在梭罗的天性中有某种好斗性,以至于他常常需要一个谬论去揭露,需要一个错误去嘲笑。当他听到某种观点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去驳倒它。”这让我脑海里的梭罗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不再单单是一个湖边的垂钓者,他好像也是一个追求“真我”的智者。我不是要夸赞他的旁观行为,而是我宁愿相信其中另有隐情。事事如果挖掘得太深太真了,反而会痛苦不堪。
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深深地叹一口气,感叹前人思想的深刻与热烈,读完《瓦尔登湖》我也是如此,它就像是现代的“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一般。归根结底,《瓦尔登湖》还是一部文学作品,不管外界怎样将它的意义无限放大挖深,我还是只想记得住在瓦尔登湖的梭罗,想要高声呐喊:“简单,简单,再简单。”
读《瓦尔登湖》有感7
很幸运,我买了这本书。
很幸运,我从一堆书中唯读独挑了这一本带到北京。
很幸运,我在别人无聊只能发呆的时候,可以因为这本书而思考我的人生。
关于这本书,我想每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结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我读来,就像为我迷茫的人生亮了一盏指路灯,在它的指引下,我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及的:“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有许多幻想和目标,我想要参加很多社团,我想当班干部,我想努力认真读书,我想每年都拿奖学金,我想出国,我想读研,我想自己可以独立赚钱,我想大家都喜欢我……想要的太多,可现实并不同你所想。我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压力倍增。所以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日子可以慢慢的用心过。
利用军训中的休息时间,我在脑海里不停的思考着,我的人生应该怎么过,我不断的提出,也不断的否定。最后我想,我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不是金钱上的需求,不是名誉上的虚荣,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我想要的再简单不过,就是自由,随心,幸福,无悔的过一生。我不想穿上正装,踩着高跟鞋,跟一群同样的忙碌而又无为的人谈话交易。我不想为了房子,车子,孩子而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狭小的天地。或许我这么说太避世了,现在的社会想要活下去怎么能不违心呢?但是,我却偏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要我的人生因为赋有意义而精彩。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需要生存,我不能像梭罗一样找到属于我的瓦尔登湖,至少法律上不能。而且我也并不想脱离社会独自生存。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到底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上活下去。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在我毕业之后,即在我收获了足以养活我自己的本领之后,我会回到我的家乡,我要陪伴那陪伴了我到目前为止一生的亲人,在那里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闲暇时帮家里做做家务,看看书,亲手打制一些工艺品,在种一点小花小草,还有易活的蔬菜,最好再养一只小狗。
当我设想好属于我自己的家园时,我会找一块地,偏远也无所谓,毕竟我想我应该不会有太多储蓄,然后开始慢慢的亲手搭建它。就像理想与现实的对接,只有自己去完成才不会遗憾。我不清楚我的房子可以在什么时候能搭建好,或许30岁,或许40岁,或许50岁,或许老到需要路上的.好心人帮我运木头,但我不着急,我并不真的缺它。
当我的周围再无牵挂我和我牵挂的人时,我可以轻松愉悦的背上我的旅行包在还未清醒的早晨中出发,我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方向,就那样一直走下去,我不用担心所谓的坏人的觊觎,也不用担心发生什么令人痛苦的意外。因为我没有拥有什么,自然也不必担心会失去什么。我只想好好看看世界,看看这个我所生活过的世界。
当我侥幸的活着转回到我的起点时,我想我可以好好的坐在我的小屋里看看书,品品茶,晒晒太阳。或许一直自我感觉文笔水平停留在小学的我会恬不知耻的记录下我的一生,纵然也许没有人知道那个并不怎么漂亮的小屋里住的老太婆是什么人物。
最后的最后,我必须提到的是,还有一个梦想,它会贯穿我的一生,那就是烘焙,我喜欢烘焙,不是一般的喜欢,我可以不停的揉上好几个小时的面团,我可以等它发酵到凌晨到天亮。所以我的大学里又有了一个目标——转到食院。所以我的人生也因此又丰富多彩了一点。
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保持本心,纵使我明白这样的一生未免自私了些,然而谁又不是自私的呢?所以请原谅我没有那么慈悲的情怀去拯救世上存在的一群可怜的人,原谅我没有去满足一些人对我寄予的希望,原谅我,原谅我选择这样孤独的幸福。
读《瓦尔登湖》有感8
绿灯亮起,四处一片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们的脚步不由地加快了,走起路来,像在追赶着什么,又像被什么追赶着,忘记了如何放慢,也忘记了如何停止……夜幕降临,整座城市被霓虹灯所笼罩,城市的心跳似乎比白天时更快了些,更为躁动,人们从人群中逃离又投入另一个人群中去,似乎在让自己忘记孤独,甚至不让那空中唯一的明月感到孤独。孤独,似乎成了一种错误……
梭罗面对这喧嚣躁动,选择独自隐居瓦尔登湖,在湖边建起小木屋,过着两年自耕自食的,简朴又亲近自然的生活。这种生活看似孤独寂寞,无法忍受,但对于热爱自然万物,爱这永恒纯洁的瓦尔登湖的他而言,何尝不是最大的满足呢?“我常看到诗人在欣赏了农场最宝贵的部分以后就离开了,而乖戾的农夫却以为他只不过得到了几个野苹果。”或许梭罗自己就是那诗人,他比农场主更了解这农场,他比其他人更了解这瓦尔登湖,他为这湖而生,也和这湖一般永恒。
梭罗所处的是美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当时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大家都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劳碌,为的是获得更多的财富,对财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劳碌的人被生活人为的烦恼和过于沉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空闲过真正的生活,如同冰冷的机器一般,机械地过着日子,在精神上却是一张白纸。梭罗在瓦尔登湖两年的隐居生活里,他只需要刀、斧子、铲子、手推车、手推车以及几本享用的书,他自己耕种捕鱼,看着太阳升起落下,看着四季更替景色变化,如此简朴的生活,与城市中终日忙碌的人相比,贫穷却不卑微,甚至在精神上要富裕得多。与他们相比,梭罗活得更像一个人,过的生活更像一个真正的生活。
“人的价值不在于皮肤,并不需要接触了才知道。”在梭罗的眼中,社交生活频繁也平庸,平庸之处在于许多人为了社交而社交,频频见面的人却没有从他们身上获得新的益处,与他们缺少精神上的交流,每次的见面不过是在重新品尝自己这块发霉的奶酪。现在处于大学生活的我们,各种社交活动参差不齐,与其为了扩张自己的人脉参加这些无味的社交活动,还不如让自己静下心来阅读,毕竟这茫茫人群中真正懂自己的又有多少呢?我们交朋友追求质量不追求数量。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志趣相投的朋友可遇不可求,即使他们远在万里也一样懂你,不理解自己的人即使近在咫尺,双腿做出任何努力也无法拉近两颗心的距离。梭罗即使一个人生活,但他有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有可以享用的书籍,有他所爱的大自然,过着自己所爱的生活,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的,“就像气球一样,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因为膨胀起来,此时便能感受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栗子成熟的季节,散步于无边的树林中与松鼠采集栗子,在冬季讲来临的时候,仰望那湖中嬉戏完在空中排成“人”字离开这片森林的大雁,在冰雪消融的春季,听湖底冰层融化爆裂的声音……瓦尔登湖时而变蓝时而变绿,蓝是最透明的蓝,绿是最纯净的绿,在梭罗眼中,世上最纯洁莫过于瓦尔登湖,纯洁,亦永恒的纯洁。
在这喧闹嘈杂的世界,我们要学会从那团成乱丝的人群中将自己抽出,从川流不息的街道上逃离,暂时放下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漫步往那静谧的湖边,就静静地坐着,感受湖的气息,享受湖的安抚。即使途中下着淅沥小雨,淋着小雨与自己聊聊天,与湖聊聊天,又何妨呢?
读《瓦尔登湖》有感9
七月的风,温暖和煦。轻轻拂过瓦尔登湖,泛起些许涟漪,又与梭罗睿智的面庞撞了个满怀。风中夹杂着野花的芬芳,麦芽的醇香,以及枝头两三个鸟儿发出的音符。这一切,胜似天上人间;这一切,仅属于梭罗所有——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瓦尔登湖,一间小屋,三两来客,几声鸟啼,一片豆子地,几乎便是梭罗生活的全部。他逃离现代文明生活而不消极避世,反而在这荒僻之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极乐净土。想起《小窗幽记》里的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边云卷云舒。”梭罗先生对这句话的诠释,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确实,梭罗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赞许,又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现如今,我们都“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要出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在我们的生活确实夹杂着功利。遍地开花的补习速成班,受人追捧的成功学书籍,以及各式各样的成功人士讲座,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仔细一想,我们的生活不正如梭罗口中所说的“沉默绝望的生活”吗?,爱他人所爱,追他人所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要摆脱这种生活,便是不做绝望的事情,爱我所爱,无问西东。
何妨想象这样一个场面: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搭起一间小屋,不大,只容得下两个人。闲暇时躺在金黄的麦子地上,做一个甜美的梦。日落时,可以挽着爱人的.手,共赏良辰美景。在这片田野上,没有外人闯入,那无边的金黄便是此地宁静的结界,仿佛那一瞬便是永恒……我想,没有比这更浪漫更美妙的事了。而现实是,我们必须赶路。然而,在赶路的同时,我们何妨贪恋那一抹山色;我们何妨驻足,站在桥上看风景。在春江花月夜感叹“江月年年只相似”;在一片桃花林中洗尽铅华,歌尽桃花;在浪漫的香舍丽榭拾起一片落叶,遥寄情思。
这当然都是浪漫的想象了。可正如梭罗所言“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并且拥有它,也不愿挤坐在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愿在大地乘坐空气自由流通的牛车,也不愿坐在观光火车的豪华车厢里,一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上天堂。”,在梭罗的眼中,现代社会功利的污浊,将天堂的安乐稀释如空气。我们在向往安乐的同时,难免会呼吸到污浊的空气。既然避免不了外界的污浊,我们为什么还要扼杀心中的那一份纯净呢?我们何妨留恋心中那一抹山色,给自己留些空白,暂时停下来,观赏漫山遍野山花烂漫。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爱上一个人,或者爱上这个世界……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该稍稍放缓那磨得快要生锈的齿轮,缓一缓,慢下来,留给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一些空间,一片山色。也许这很艰难,但这不可或缺。给我们自己一些时间,给这个时代一些时间,我们终会等到那一片山花烂漫,那一片云开月明。
留恋那一抹山色。当我们生命行将结束时,闭上眼睛,看见的不是一堆堆扭曲反复的数字和账单,而是一片山花烂漫,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在匆匆时光里,留恋那一抹山色;留一场故梦,把旧时光写进梦里,告诉自己,那一片山色,真美。
读《瓦尔登湖》有感10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被人称赞的书,人们对他的评价大多是:内容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其实这本书我已经买了好久,看了不下5遍。但是每次看心境都会有所不同。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所闻所感,是梭罗在接近自然的自给自足的朴质生活中获得的领悟。两年零两个月回归自然的生活,使梭罗获得了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全新认识。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话语,虽然简朴,却又富有深意。
梭罗在里面详尽地讲述了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像是坐在你面前,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给你细细讲述每一件事,从建屋到吃饭,从砍柴到耕地,这些看似生活琐事中包含了种种独特的见解。
《瓦尔登湖》中对瓦尔登湖畔的四季的栩栩如生的描写深深打动了我,我向往梭罗所描绘的那种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也向往他笔下美丽无比的瓦尔登湖;海子说过:“我想有一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
梭罗在经济篇中写道,仅仅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来养活自己,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最自然,最纯真,相信梭罗也体会到了其中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在简单、朴素而纯净的原始状态中,独处也许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生活本真,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梭罗那样敢于离开世俗回归自然呢?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嘈杂喧嚣的社会生活,也许早已习惯了灯红酒绿,我们已经被世俗蒙蔽了双眼,麻痹了双耳,看不见生活的本真。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早已离不开自己所厌恶的`这种生活方式。
梭罗在书中说道: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老式样,而又虔诚地追求新式样。没错,我们都在乐此不疲地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不屑于去体会慢生活的美好,这也使得我们渐渐脱离了原始的本真,日渐空虚。《瓦尔登湖》看似只是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的日常生活,但是其中却夹杂着梭罗对各种事物的感悟与思考。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梭罗,远离文明发达的社会,他想要避开一切多余的东西,而避免罪恶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它刚露头时就避开它。梭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真正做到了淡泊于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瓦尔登湖》是一本需要我们去花时间花精力去读的一本书,需要我们耐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魅力。也许,在以后生活的某一天,你会对书中某句话,某个道理豁然开朗。
读《瓦尔登湖》有感11
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像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我想,从这个书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的心灵的。
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他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这真是有一点像《鲁膑逊漂流记》中的故事情节。梭罗想以他的漂流经历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瓦尔登湖》这本书便是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真实描写。现如今,梭罗再次成为了文明生活的旅行人了。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没有一点尘土,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南极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造成恶性循环,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读完后,我对梭罗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和行动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之后的一次初夏的夜里,我在海湾沙滩上漫步的时候,我却突然地体验到了自然田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并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梭罗以及他的《瓦尔登湖》所包容的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最后,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时光。
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感谢《瓦尔登湖》给我带来的精神支持。
读《瓦尔登湖》有感12
阳光从玻璃窗外偷偷溜进屋内,轻轻地坐在我的枕边。我揉了揉眼,走向那扇窗,用力推开它。新鲜的空气一股脑地从窗外涌进来,我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自己竟然置身于一个小山坡下,周围是成片的雪松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边一个陌生的身影,一点点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痛着双眼,最终停留在枕边的这本《瓦尔登湖》上,白色的封面反射着微光。
现在回想起整个梦境来,在梦的最后,我问了梭罗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走进瓦尔登湖,过起清心寡欲的隐居生活?”他很平静地望着远方那片与湖水交汇的蓝天,那个恬静中夹带着几分思索的眼神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我之所以住进林地,是想要从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质。我想要去领悟生命的教诲,免得到临终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自己原来没有真正生活过。”他一点点地消失在丛林间,只留给我了这样的回答。
对于这个答案我深思了好久,我开始反问我自己:“我是否真正生活过?”每天早晨醒来,我从没有为缺衣少食而苦恼。反之,下一秒我会很快投入到一天的.忙碌生活中去。在忙碌之余,我也会思考如何放松自己:吃一顿好吃的,还是买一样期待已久的物品,又或者是去看一场电影。这一切都让我习以为常,觉得生活本该是这样。
从前,我很认同一个观点。它告诉我,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奋力拼搏,唯有这样到老了才能享受人生。可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新的看法。作者在书中这么说:“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都用来挣钱,就为了可以在迟暮之年,去享受一番这让人质疑的自由。”这就好像是生活中,有两个要去旅行的人,一个决定雇车到达目的地,而另一个则认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前者在幸运的情况下,需要工作一天赚够车费,第二天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后者能够马上出发,当天晚上就能达到。人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在丧失了青春活力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去旅行的年纪。
其实,我们可以把生活过得很简单,但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将浮于生命的表面。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正是守护着着一份简单,使我们可以像梭罗那样,在黑夜里伸手触及最真实的自己。
回顾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置身于钢筋水泥的包裹之中,活在冰冷的躯壳之中。雾霾的时常“光顾”,成了我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拦路虎”。记得不久前的新闻上还曾报导了国人购买澳大利亚空气瓶的事件,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的最后的一篇净土都化为污浊;空中的雨滴落下时不在晶莹剔透;空气中充斥这化工产业的遗留物使人无法呼吸。这时,我们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这片土地本来的样貌;忘记了祖先曾在土地上的淳朴生活;忘记了我们正带给它的沉重伤痛······
我们所享受的人生,不应该是钢筋与水泥的碰撞,而是不断地解读人与自然之间无穷的联系。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续写这一方土地读读故事。
简化生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读《瓦尔登湖》有感13
“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
——题记
在我意识到生命中只有一种东西属于自己,其他都虚妄的时候,当我发现生活中有太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让我感到厌倦的时候,我遇见了梭罗,遇见了他的瓦尔登湖。
打开这本书,只见瓦尔湖湖水不尽的涟漪在书的海洋里荡漾,成排的松树、枫树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从字里行间淡淡地飘来,微醺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所以你的心必须沉下来,要用一种朴素淡薄的心态去迎接它。
“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了”,其实,孤独并非就是将自己封锁,与世隔绝,而是丢弃所有的.浮躁、烦杂。因为孤独静处让人得以安顿心灵,从而去思考人生,也许这就是梭罗选择到瓦尔登湖旁隐居的原因。在梭罗看来,宁静是靠近孤独的最好方法,因为孤独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识自己。也只有宁静孤独下来,人才会思考自己。
现在,我们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有许多人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内心感到空虚。其实我们生活不必如此。“让我们该起床时起床,该休息时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忧的心态——下定决心地过好一天”,别被如此湍急的漩涡吞没,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梭罗说过:“我宁愿独坐在南瓜上,也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这是崇尚自由的人理智的选择,不愿与别人争夺,摒弃世俗。拥有一颗简单而满足的心,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好,但却对握在手中的而感到满足,如果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哪里都是“瓦尔登湖”,这样我们也会活得更加幸福和满足,我们的人生也更加精彩。
“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完美。”在喧闹的都市里,保持一份心灵的纯净,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让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济,滤净自己思想杂质,使生命变得更为深邃、纯净和美好。
评:梭罗有一颗孤独而芬芳的灵魂,他选择隐居,未必是让我们每个人都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而是静下心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梭罗也启发了我们,生活有很多模式,不必格式化地一窝蜂地追逐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而忽略了一些能带来真正喜悦的事情。那么张同学,在这种朴素淡薄的心态之下,你所向往的十五六岁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能否在文中添上几笔?
读《瓦尔登湖》有感14
读这本书,心需是静的。
找一个惬意的午后,伏于案边,焚一炷香,执一杯清茗,洗净了双手慢慢翻开书页,一点点探视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梭罗的内心世界。
瓦尔登湖像是梭罗的一帘幽梦,不知谁能与共。无法转醒,无法企及。清幽的梦境、返璞归真的氛围,像是一首清唱的民谣,不断萦绕心头。
独居于瓦尔登湖畔,两年的风风雨雨,春去秋来,他思考了许多,他经历了许多,他感悟了许多。一个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幸好有自然为伴、佐上心中那份坚韧的意志,他从渴望、矛盾,变为失望、落寞,最终再次渴望,复杂的心灵之路,让读者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
他是这样描述生活的:“我愿意深深得扎进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的确,这世上有许多人,紧紧攥着物质的享受,却抛开了精神世界,抛下了简单生活。
名缰利锁,雨剑风刃,不堪重负的人在世俗中一路踟蹰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一路走来内心剩下的只是空虚,努力换来的也只有寂寞,而那些选择了简单的人却得到了世俗之人穷尽一生也得不到的`快乐和愉悦。
他厌倦了那个时代物欲过剩的风气,于是,他在沉静的湖边写到:“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
他受够了人们的贪婪、自私和为了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于是,他选择了离开,离开那个肮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他寻寻觅觅、走走停停,来到了瓦尔登湖畔,这里静谧、美好,重要的是,没有了疯狂的追名逐利,没有了权力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安详,和远离世事的悠然。
他离开了社会,但并没有放弃拯救社会。他执起了笔,将自己在这片田园风光中的所思所想一一记下,他想了很多很多,也写了很多很多。他要用文字唤醒人们被金钱麻痹的心灵,他要让人们睁开双眼看看被工业机器肆意蹂躏的自然,他要让人们重拾那份返璞归真的乐趣。
可无奈的是,时隔多年,这个世界依然没有变成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世俗的正在捕获每一个苦苦坚守宁静内心的幸存者。名利、物欲像贪婪的稗草疯长,挤兑着内心留给纯净的空间。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 迷离。这个世界的样子,何其可恶!
当你在城市的钢筋丛林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觉得力不从心,不如放慢脚步,读读《瓦尔登湖》,静静聆听生活的节奏。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仍然能听到“过真正的生活”抑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读《瓦尔登湖》有感15
又是一个难得清闲的周末,信步走入书店,来到书架前,俯下身来,希望可以挑选到一本让自己满意的书籍。
目光正扫过排排各形各色的书,忽的,眼角的余光瞥见一本封面暗黄又略显沉淡的文集,插图是一池略显灰暗的湖水,旁长尽了苍绿色的树木,不过,依旧是一种类似于巴黎圣母院风格的米黄色,赫然写了四个字:瓦尔登湖。上方则是一行艺术的英文,显得有些龙飞凤舞,却不失优雅,下方则是一行小字:"(美)梭罗—著。
"真是一本奇特的书。"我心里暗暗赞叹道,外表优雅,不知内容如何,匆匆翻开书,阅读起来。
看了许久,书里讲的是作者隐居于瓦尔登湖长达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讲述了附近的优美景色,看似是一本介绍瓦尔登湖的书籍,实际上则是作者对于世间纷扰的一种无声抗议,和一种避讳。他隐居于自然当中,享受清新与宁静。使他脱胎换骨,重塑之身。——这种脱胎换骨不同于当年孙悟空被困在炼丹炉里后经三昧真火磨练后涅槃重生后的脱胎换骨,他更是一种抒情缓和的,使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净化,纵使作者拥有的一种田园式乐观的心态,丝毫不受世尘所影响,领悟了人生真谛,而这些,都是都市人而望尘莫及的,心灵不冲净,不满足。我们还是会困在单一的死角出不来的。我所喜欢的一个佛教故事正好可以简单说明:"有一天,梵志拿了两束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两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说:"两手皆空,更放下什么?"
佛曰:"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拾却。到了没有可拾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
放下,也正是一种舍弃,想有所获得,就必须有所放弃。 书中这样一句也写得好:"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我们往往可以有一种美妙的猜想,或许他正在湖边,站在绵软的草地上,湖面投影出青天白云,他正跪下,亲吻一束刚刚绽放出来的紫色雏菊,四周的青樟树随风飘荡连成一片,这或许就是梭罗对人生的一种不消极,怜香惜玉的精神吧。
往往,心中能反映一切事物,如流水一般,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它便是最安宁的平湖秋月,心情微微波动,它便是淙淙的流水,当我们高兴时,它便是潺潺。更可能我们激动抒情时,它便是汪洋大海长江滚动,可不管怎样,终将是如水一般的一种形态,总有它的独特,一种静谧,或一种浩瀚。
我们要怜惜,如水之心,即可包容万象,缓和、静谧,或许它可以柔软到可以随便一触便失了形,同时也可以拥有刚烈到这天下无一物可击散的一面,却也可以用有滋润万物的能力,同时却也可毁灭这世间的能力,这便是水的善变,水才真正懂得以柔克刚的境界。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怀着一颗如水一般的心态,放空自己,让纯净、洁净填补内心,让善良刚毅武装心情,怕是到哪里都一样的,只不沾染世俗尘埃。心如水一般见明,不论是瓦尔登湖也好,都市也好,也就都一般的释然了。
【读《瓦尔登湖》有感】相关文章:
读瓦尔登湖有感01-13
读《瓦尔登湖》有感01-11
读瓦尔登湖有感14篇06-29
读瓦尔登湖有感18篇06-26
读《瓦尔登湖》有感15篇01-11
读《瓦尔登湖》有感(15篇)01-12
读《瓦尔登湖》有感(精选15篇)07-03
读《瓦尔登湖》有感(集合15篇)06-18
读《瓦尔登湖》有感合集15篇06-15
读《瓦尔登湖》有感汇编15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