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空气》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空气》教学反思1
1、 教学过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立足于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引导讨
论教学过程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学生在课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专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对自已的见解的执着,再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从学生下课后一改往日课间休息的.喧闹,仍在为课堂上的问题争论不休,不难看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又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教学效果反思:上课前,我对本课的教学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通过创设探究情景,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在学生中征集探究情景的引入方案,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空气》教学反思2
1、教学过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立足于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引导讨论教学过程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学生在课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专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对自已的见解的执着,再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从学生下课后一改往日课间休息的喧闹,仍在为课堂上的问题争论不休,不难看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又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教学效果反思:
上课前,我对本课的教学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通过创设探究情景,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在学生中征集探究情景的引入方案,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空气》教学反思3
《空气在哪里》是大班的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并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发现。让幼儿一步一步的认识空气的特征、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的情况和危害性。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我以实际操作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看看,摸摸,并自己动手操作。我拿一个大的塑料袋往天空中抓空气,孩子们一看到原来扁扁的袋子一下子变得又大又鼓起来,他们都开始站起来,睁大眼睛看着我,直问:“老师!你的袋子变得好大,里面装了什么啊?”我只是笑笑,逐个的.让他们去摸摸,并问他们摸后有什么感受。他们个个都说,好好玩,摸起来鼓鼓的。我偷偷的开了个小小的口,有些孩子一摸袋子,袋子就慢慢变小起来,孩子们一看,直哈哈大笑。等他们摸完之后,我就打开袋子给他们看。并开始问:“袋子里面的是什么啊?”“空气”“对,袋子里面装的是空气,那么我们可以摸得到它吗?摸起来感觉怎么样”“可以,摸起来硬硬的”“那我们可以抓到他吗?让我们动手来抓住它吧”说完,便让孩子们和我一起伸开双手,往空中抓空气。然后我就开始一步步的引导他们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最后开始让他们分组上来玩比赛抓空气的游戏,通过他们自己想的办法,比赛谁抓的空气最多。每个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学习兴趣很高,动脑筋自己抓空气。有的用手抓,有的用袋子,有的用口杯,有的拿帽子……然后请所有的孩子评论谁抓的空气最多,赢的就发个小贴贴来奖励他们了。孩子们,一看到有奖励,个个都更积极的想办法抓空气了。
整个活动下来,孩子都乐意自己动手动脑,自己想办法,善于观察和发现,并积极的发表自己操作的结果和见解。都放学了,孩子们还是吵着要玩。通过这次的课,我明白了,要上好一堂课,就应该想办法如何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游戏的方式去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乐于参与其中,自己去动手,观察问题,发现问题。
《空气》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开始我采用的是贴近生活,体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憋气试验感受到呼吸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入正题。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发言。
在实践小班化教学策略之及时多轮反馈和当堂巩固原则的前提下,我在学案导学的设计环节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通过自我检测,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出现的'问题:经过巡视和批阅发现,有将近13的学生课前的预习不充分。改进措施:强化学习小组组长的检查督促作用,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个环节:学生交流展示
通过每组学生代表上讲台为大家讲解并且负责答疑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小小讲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出现的问题:前两组学生表现较好,后两组学生准备不充分,并且有些胆怯,发挥欠佳。改进措施:要给学生多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要多鼓励学生,课前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在今后上课时,我也会在课前帮助每组负责展示的同学梳理他所要讲的内容,帮助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成果时,能够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个环节:链接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这节课究竟听懂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跑步时应用鼻呼吸,为什么感冒时鼻子不通气,为什么北欧人比非洲人的鼻子大等等。出现的问题:学生乐于回答,但是解释不到位,例如,学生回答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因为鼻子可以过滤空气,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学生明白其中道理,但是不能用生物学术语严谨科学地表述。改进措施:今后在上课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学生的用语表达,帮助学生学会用生物学名词和术语来回答和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还需要平时多下功夫去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个环节:当堂巩固,当堂达标
学生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学案的10道习题,教师在各组巡视,快速批阅。下面有一个反馈表,通过检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掌握学生当堂落实的情况。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一些问题,就是刚讲过也强调过的问题,依旧出现错误。例如人在呼吸时不能进行的生理活动,应该是吞咽,但是学生还是会选错。改分析了一下主要原因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改进措施:增加一些体验活动,例如将吞咽与呼吸时,可以让学生在吞口水时停顿几秒钟,感受一下吞咽时是否能呼吸,我想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受更深刻,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比较到位。在习题反馈时可以强化学生易错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点。
总之,通过本次小组研讨课,我也收获颇多,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展示的教学模式,尝试了把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教给学生,虽然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所以我依然会不断地努力去实践,探索真正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空气》教学反思5
《空气在哪里》一课主要通过“感觉空气”的活动,要求幼儿设想多种方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通过“找空气”活动,引导幼儿在经历探究过程的同时体会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大班幼儿,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学习主要以兴趣为主,观察事物的方法往往只停留在其表面,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探究的开展也是随兴所至,探究过程比较简单、短暂而且不严格,非常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
一、通过游戏引趣,以憋气活动导入新课:闭上嘴巴、捏住鼻子后有什么感觉?从而引出今天研究的对象,揭示课题《空气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活动又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在课的一开始做一个小小的“热身”游戏,不但能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幼儿的科学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二、借助塑料袋,帮助幼儿感受“空气”的特征。幼儿用塑料袋捉空气,证明空气到处都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地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究,不断鼓励孩子多观察、多动手、多发现,并教给幼儿记录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会看图标去实验探索,再有序地记录自己的结果,这样在讲述时更能“提醒”幼儿的思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科学态度。
《空气》教学反思6
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研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同学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协助同学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同学都表示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同学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
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同学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同学通过自身亲手实验来验证。
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慢慢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同学的原有思维动身,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同学的思维,最终使同学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是做一个摆渡者,使同学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
第二个实验要求同学自身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整个过程,以和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同学慢慢脱离老师的指导,学会独立的探究和实验。使同学明白科学探究必需要注重过程,注重同学的“体验”,同学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胜利,体验失败,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干真正探究了科学,即使自身的探索失败了,对同学来说,也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他们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使同学体会到“原来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经历很多失败,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同学考虑“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局部内容有助于培养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同学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同学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比较精心的设计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同学会有怎样的回答我都试图预设,希望同学依照我设计的思维模式开展学习。上完课后我才发现,其实,课堂上同学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有些是老师无法预料到的。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指导同学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师的思维模式去框住同学的思想。我也体会到小朋友的思维是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当我们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条件,就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我们教师应该是助燃剂,所以肯定要求老师自身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才干使课堂成为生长智慧、施展才气的沃土。所以课堂中同学应自主探究,亲历整个科学的过程,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才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才干看见小朋友们最精彩的智慧之花。
《空气》教学反思7
本课题是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学生第一次从化学角度认知一种物质,所以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实验测定过程的研究本课重点,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学生了解的化学知识相对比较少。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在考虑,这节课是否应该多给学生留一些展示的机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通过学生观看视频,让他们了解实验过程。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讨论实验过程,试验现象和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上。通过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亲身观察体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合作的互助精神,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实验、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效果好。学生分析研讨问题有待提高上完课后,我认真的把视频看来两边,发现了好多问题:
1、备课时教学设计太注种形式化,华而不实;
2、各部分衔接过渡不自然,有时自己都感觉很牵强,对教材知识体系还把握的不很好;
3、本该学生解决问题,自己心想也是让学生解决,我在课堂上也这样做了,可是当他们没有反应的时候,或反应不强烈的时候,我总是自己“先入为主”,说出结果;
4、课堂掌控能力欠佳,教学经验极其缺乏:比如:看完实验操作过程,就立即让学生起来回答看到的实验现象;问题一出口,就让学生回答。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少,或给本就没有留,老感觉自己在“赶课”。
转变:
1、备课时就调整好自己的讲课思路,课前认真熟悉教材,教案;
2、定期听师傅,同事的课,多看名师精品课,观摩课,吸取人家的教学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
3、规范自己课堂教学语言,严密化学用语和专业术语;
4、多和有经验的老教师交流,增强班级管理能力。
《空气》教学反思8
(一)
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这一课从谈谈你认识的空气开始,到捕捉空气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没有像以前在有关空气的特征上追根揪底,搞不灵清。所以,这节课的气氛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学生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学生兴趣极高。特别是捕捉并感受空气以及画风这个活动。
(二)
在讲解空气的特点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后面又会讲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这里学生会问:既然是摸不着的,那为什么电扇在吹的时候能感觉到风,既然感觉到了风也应该是能感觉到空气,也就能摸到空气。
这里就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跟学生解释空气的特点就要特别讲明:空气直接触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间接进行感受。
《空气》教学反思9
这堂课之后,我的感触很深,我们平日总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不会探究,更别说什么创新。然而我们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提问与思考的火花被教师消灭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得到教师的支持而无法延伸?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等问题,因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知识而打消学生的探究意识,我直接给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予以落实,更没有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提问。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我受到很大启示,在以后教学中我,我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地抓住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空气》教学反思10
这一周,我为七年级学生上了第三章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尽管课前已经充分备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下面首先说一下我的教学思路。本节知识虽然是第三章的第一节,但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消化系统的内容,知道了学习人体系统的思路。所以我认为虽然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其学习方法是一样的,也可以从“结构决定功能”这个角度,让学生推测某个器官的功能。所以我上课的整节课思路是:由几张雾霾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关注,从而使学生明确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再是有条理地对各个呼吸道的结构进行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并牢记呼吸道处理空气的功能。
上完课后,综合各位老师的建议,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改进。
一、对学情的分析不够深入,比如在讲喉的作用时,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言,教师做一定的补充。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教师的问题的',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可以先请会的学生帮助他解决问题,之后再请不会的学生重复答案以加深他对知识的印象。
二、在请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考虑叫举手的同学进行回答,教师应该充分照顾到全班同学,让思想上开小差或者是不爱积极发言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三、讲解图片时,指向性不够明确,由于光标太小,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所指的地方,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激光笔,或者是采用明显的符号以使学生看清。
四、德育渗透若能够做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会更好,比如在提及呼吸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时候,若再说上几句: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戴口罩等待,这样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5、在对本节课知识做小结时,若请个别学生总结,其他同学作相关的补充,这样效果更好,更能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当然本节课还是有一定的优点的,比如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涵盖的知识点较多,与生活联系紧密。希望这些优点可以继续保持下去,不足之处也能有所改进。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希望自己每一次都可以从反思中进步!
《空气》教学反思11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按照课本上对空气认识的顺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在整个课堂中主要讲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而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主要是从概念上理解再结合身边的例子加于说明,之后有引导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可是在后面的习题反馈中发现,学生对于物质分类这一知识中,理解还不够透彻,说到食盐水、硫酸铜溶液等一些溶液学生就有点分不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讲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之外,还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分清纯净物和混合物。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认真总结与反思发现自己的语言、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如何处理学生熟知的教学内容上值得探讨。让学生参加到课堂里的活动,我觉得有点困难,例如如何收集一瓶空气样品,许多学生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所以造成了上课比较被动的局面。通过红磷的燃烧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课堂上做实验时,造成了实验现象的偏差,对教学效果造成大的`影响。这也是在一节化学课堂上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本节课,通过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我们身边瓶吞鸡蛋实验定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存在定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 我们平总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不会探究,更别说什么创新。然而我们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提问与思考的火花被教师消灭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得到教师的支持而无法延伸?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等问题,因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知识而打消学生的探究意识,我直接给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予以落实,更没有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提问。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我受到很大启示,在以后教学中我,我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地抓住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空气》教学反思12
学生在一年级的自然课学习中已经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不少学生也都知道空气中是有氧气的,因此本课就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由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入手,然后再认识组成空气的其他一些气体。一个年级9个班级执教下来,通过前后研究、实践、改进后,收获还是挺多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本课实验器材的设计选用较成功。在本课最重要的一个学生活动,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实验活动“探究空气中的氧气”中,我没有完全选用教材上要求的实验器材。因为在课前准备、自己演练的过程中就发现如果照搬教材上的`器材对于学生们而言在实际操作时有些方面太繁琐,还有的器材会给学生对于空气中氧气所占的大约量的认识造成阻碍;对于我而言还会浪费大量准备器材的时间与精力。所以从事半功倍的原则出发,我最终把实验器材改为:盘子变为中号培养皿,装橡皮泥的盖子去掉,细长的蜡烛变为矮胖型蜡烛,上粗下细的玻璃杯变为上下粗细差不多一致的玻璃杯。学生们在探究活动中利用这些器材组装实验后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也很形象地认识到了杯子中有一种助燃的气体,就是氧气,而且在空气中氧气是有一定的比例的。
当然也发现了实验活动中学生使用火柴时的安全隐患。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少有机会接触到点火柴再加上他们中的多数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所以虽然在实验前我已经教给了学生们安全使用火柴的注意点与小窍门,还反复强调了安全性,实在害怕不会点的同学就不要勉强,让组里能干的同学点火柴,但是在个别班级个别小组的学生点火柴时还是有人手被烫到,甚至有人紧张得把放火柴梗的小烧杯也给甩掉而打碎了。这也给我又提了个醒,放火柴梗的小烧杯最好换成小铁罐,每一组还要准备一块湿抹布,以防万一。
《空气》教学反思13
《看不见的空气》一课的设计从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入手,力图通过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空气、实验观察空气、搜集资料等活动,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压缩空气的应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学会运用实验和对比的方法观察研究物体。教学流程可为:提出问题——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重点难点确定为: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教学准备上教师可准备: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学生准备: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教学过程由情景引入。
活动1 :空气在哪里?
教学时,可以先拿一个装有水的饮料瓶(能捏动的塑料瓶子),然后打开盖子把水倒掉,再把盖子盖上,然后用手捏瓶子:为什么捏不瘪呢?打开盖子再捏为什么就能捏瘪呢?里面有没有东西呢?有东西怎么又没看到,怎样才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呢?以这样的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
引导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装满后扎紧袋口。这样,原本看不到的空气就可以看到了。这也为用感官感觉空气提供了基础。
引导学生用手摸、按等方法,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敲一敲,听一听装满空气的塑料袋的声音;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手上或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也可以尝一尝、闻一闻,进一步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引申出问题:用嘴吹进塑料袋中的气体是不是空气?
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
讨论时除了引导学生根据已进行的活动加以说明,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还能采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和为什么采用这些方法。同时,可以应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指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还可以让学生提出有关空气的其他发现和各种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并做好记录。
如果通过讨论,觉得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不够深入时,可以采用“纸团不湿”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加深认识到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实验所需准备器材:一个水槽,一只玻璃杯,一张废纸和水。
实验步骤和方法:①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②倒扣直立着按入水底。
实验中可以从两方面给学生以启示:①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有一大截“空"着;②将玻璃杯竖直提起后,再看纸团,纸团不会湿。
通过这样的实验,可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做法并不复杂,却具有魔术般的效果,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活动。
引申的问题: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活动4:压缩空气
用充气筒给篮球打气,观察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发现:给篮球打气但篮球的大小却没有多大变化,引出“是否球内的空气被压缩了”的话题;学生还会发现,篮球里的气越足,篮球弹得就越高,引出“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的'问题。
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刻度的变化:压前的刻度、压不动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弹回后的刻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实验时手的感觉等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达到共识,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得出结论以后,可再回过头来解释一下“打足了气的篮球为什么可以弹得那么高?”的问题。
引申的问题:空气能够被压缩,说明组成空气的基本微粒之间有一定距离。
拓展:压缩空气的应用
《空气》教学反思14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让孩子们体验活动在前,填写气泡图在后。
本课中,比较意外的是在全班讨论填写气泡图的时候,说到空气的作用。孩子提到了“空气占空间”。我追问下,我才明白“空气占空间”的'作用是让气球、皮球充气了,我们可以踢球或打球。我以为是学生没分清楚“特征”和“作用”,结果不是这样的。
另外其他还是补充空气的作用时,提到了“帮助燃烧”、“帮助我们呼吸”。本课是一年级基础上的内容,我个人觉得孩子在课堂上是表现说明,他们对空气的特征和作用掌握得还比较到位。
《空气》教学反思1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教师指导,能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对三大实验现象做出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2.能逐步形成与他人合作、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可以借助其他物体帮助我们观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二、材料选取
本次实验材料选用爱牛提供的配套材料,有:带孔的杯子、橡胶塞、泡沫球、打气筒、橡胶管,在此基础上做了一点改进,把白色的泡沫球用油性签字笔涂成黑色,在水里清楚明了,便于学生观察水位的变化。用橡胶管连接杯子孔洞和打气筒,注意,打气筒的不选用针头,选用塑料的打气球的那种。
涂黑的泡沫球打气装置
三、教学内容逻辑结构
关于教材中压杯入水、打孔观察、打气观察这三个实验的设计目的,思考了很久,也纠结了很久,差点陷入死胡同。
最开始的设计是学生先做这三个实验,只说现象,不解释,试讲后发现,最后再联系起来进行解释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有难度,他们可能对之前的实验有所遗忘,也没有在孩子最疑惑,兴趣度最高的时候解释,效果不是很好。听取了刘姝老师和秦老师的意见,改为每个实验一结束,都需要让学生思考并解释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做一个小结。
在比赛的前天晚上,和阳阳姐聊了聊这个课的设计,先是纠结于泡沫球不能直给,应该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再出示。最后讨论到这课的设计应该是先是猜测压杯入水后纸团没湿是里面隔着空气,打孔后把空气排出去,打气后还能把空气注入回杯子由此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由此,第二天下午试讲改为了先不出示泡沫球,生说现象再猜测原因,提问学生水和空气都是无色透明的,看不清楚杯内水的位置,由此引出记录单,并请学生再做压杯入水实验,观察杯内水位和空气的位置,填写记录单,结果发现这样上,太费时间,效果不是特别好。而第二天马上就要赛课,泡沫球到底怎么处理,记录单如何处理,三个实验的逻辑关系到底怎样的,由此陷入了纠结中。
晚上到家吃了饭后,再次思考这节课设计的逻辑线,慢慢的,终于理清楚了。压杯入水,打孔观察,打气观察,实际上就是一个先猜测杯子里是空气,并且占据了空间,纸团没湿,到验证把空气排出去,那纸团就会湿掉,再到反验证把空气打回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空间的过程。而我之前的设计,在第一个实验就出示记录单,让学生用圆圈表示空气,用虚线表示水,画杯内水和空气的位置,相当于在直接告诉学生里面是空气。
改进后的设计,压杯入水后,让学生说现象,猜测原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猜测可能是空气占据了空间,再由空气和水都是无色透明的,看不清楚杯内水和空气的位置,由此引出泡沫球。再师生看视频,观察杯内水和空气的位置。再到为了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我们用圆圈表示空气,虚线表示水,黑板上生画杯内水和空气的的位置,为后两个实验记录单的填写做一个示范作用,同时也节省时间。
四、做得好的地方
1.以魔术表演水下烛光实验导入课堂,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发了学生的疑问,同时也为后面检测教学重难点达成情况做铺垫。而魔术介绍采用男生配音,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神秘性,营造了紧张氛围。
2.计时器的运用。利用计时器,能很好的把控学生实验时间,也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实验的时间有限,实验时才能抓紧时间。
3.音乐的运用。听到音乐停止实验,收材料,避免了实验结束老师的大吼。每次课都如此进行,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实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
4.泡沫球用油性签字笔涂黑,方便压杯入水后观察水位变化。
5.各环节的问题设计,围绕空气展开,环环相扣,条理清晰。
6.学生填记录单时,用“O”表示空气,用“——”表示水,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搭建实验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之家的逻辑关系
7.板书设计:采用KT板上印三个实验简图(学生记录单简图)+可擦拭式贴膜,便于记录三个实验学生实验观察到的水和空气的位置情况,同时采用白板笔,可擦的方式,便于更改和补充。
8.由于时间关系,拓展板块的挑战实验,采用课后完成的形式。而给每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作为大礼包送个每个小组,课后延伸,让孩子课后再思考,完成挑战。
五、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从课上学生举手人数和学生的发言,能看出来,绝大部分学生能对产生三个实验现象的原因与空气能占据空间联系起来进行解释。也能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释水下蜡烛没有熄灭的原因是因为烧杯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烧杯内的空间,蜡烛在下面,但表达不完整。而通过三个实验,学生最后也能自己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
六、还需改进之处
1.对于泡沫球的处理,虽然有不用泡沫球观察和用泡沫球观察的对比,也告诉了学生泡沫球的作用和用法,一颗在杯外,一颗在杯内。但好多孩子实验时还是会遗忘,不用泡沫球。纠结是应该再寻找方式强化,还是不强求,这不是重点,泡沫球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学生如果能直接观察到杯内水的位置,为什么一定要要求他们用啦?
2.记录单的填法。在第一个压杯入水实验中,选择了一位同学板书杯内空气和水的位置,同时作为一个示范,让孩子知道如何用圆圈表示空气,用虚线画出杯子水和空气的位置,但在学生第二个实验打孔观察时,发现部分小组实验记录单填写存在错误,考虑可能是没有强化记录单填写方法的原因造成。
【《空气》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空气的成分》教学反思03-31
《空气》教学反思(通用18篇)04-02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01-20
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04-05
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03-07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范文06-23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课后教学反思07-08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7篇01-25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7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