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这5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只有在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这5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括号》教学反思小括号以前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现在新教材改编在一年级下册,在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且笑苦熬好的出现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教材编排是用连续减去两次星星,我觉得可能用在购物的场景会比较好。贴近生活实际,且也学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明妈妈做饭时发现没酱油了,给小明10元钱,买一瓶5元的酱油,剩下的钱可以给小明3元买冰激凌,最后剩下的钱是多少元?学生很兴奋地去买东西,算钱。
大部分学生列出的算式是10-5-3=2(元),我就引导,去商店买东西一般是怎么付钱的呢?冰激凌和酱油是在同一个店里面买的。售货员是怎样找钱的呢?很快就有学生说,哦,要先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售货员才好找钱给我们。于是大家都说一共是要8元呢,这个8元是怎么来的呢?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是用3+5合起来的。那能不能用一个算是表示呢?于是就有矛盾10-5+3,这样列式是先算什么?而题目是要先算3+5,怎么办好?顺势就引出小括号,从而学生明白小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小括号,所以我又适当增加了买其他东西的`场景,练习的时候就用书本上的剪星星,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吃东西场景。在练习的时候,强调为什么要用小括号,要先算什么,加以巩固。这当中学生也知道了小括号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有着自己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我还把括号比作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让老奶奶先走,学生就能更加形象地记忆住了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否则,那样的教学必然是呆板而肤浅的。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这些数学题材哪里来呢?通过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记录下来,教师则对这些素材加以梳理、提炼,就可以成为通俗易懂而又鲜活的例题,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数学思想家”。
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学要因人而异,这是对的,但是我觉得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因人而异是很难的,讲快了,学习底子差的同学跟不上,讲慢了,思维快的同学“吃不饱”。现在的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知识整理意识。老师教什么,他就学什么,一部分同学学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内容,依赖于老师整理所学的知识。
2.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个性品质。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到数学枯燥乏味,畏惧数学,没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不是一定要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把“生活”搬入课堂应该进行“数学化”的处理,“生活化”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工具,应当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易而不是让其成为教学的负担和累赘。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随着课改,教学的规则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则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显现出来。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探索的自主性。
实践证明: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把姓名分类记录,有的用竖线表示小红花的朵数,有得则用打“√”的方法记录小红花的朵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动手将小红花的朵数统计出来,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二、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本片断要求学生学习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利用班级的实际生活——小红花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小红花的朵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三、数学的实用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片断根据班级颁发小红花的事情,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的统计意识,通过对小红花的朵数的统计和分析,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成功之处: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组的人数、数小棒等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排数、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2、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 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对此引入时让学生数小组的人数,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又如让学生用11-20的各数来说一句话,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是四年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道与生活有关的解决问题这一方面的题。首先,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这道题,大部分同学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就对我说,袁老师,这道题太容易了,我们学过的。“是啊,我们是学过,不就是连加类型的题嘛,但是你们要从中发现问题,要能够看出今天这节课到底通过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知识……”这时,我让同学们交流想法,老师及时板书,让学生从众多算式中来发现:原来这节课,这一解决问题题是为了让我们用简便运算。
我趁热打铁,布置了几个连加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观察后回答:加法交换律只是二个加数位置的交换,和不变,而结合律中,有时要把后二个加数相加,有时把后二个数相交,有时根据需要还需要先交换位置然后再利用加法结合律相加,我发现在上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探索时,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算法。于是我在教学中强调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分类:在教学中我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尤其对于乘法分配律进行详细归类和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发现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例如:201×87=(200+1)×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54×43+54×56+54=34×(43+56+1)=34×100=3400(乘法分配律添项法)
2.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悟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不同。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比较区分,可学生还是多次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尤其是对乘法分配律的算理还是不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让学生知道如何一下就能凑整。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多观察数据,用选数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训学生,对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
4.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简便运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注重生活练习实际,将简算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易于学生接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本单元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在计算中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途径来解决,学习要善于分析和总结,选择合理、方便、简单的方法更利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以致用的道理。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上了《6和7的认识》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习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童话情境。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师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尺子、数金鱼图,还有利于学生从图像抽象出数的点子图、小棒图。
由于教材呈现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的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如果我们在一节课内呈现的内容、形式、太多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差。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水果王国运动会” 这个主题情境,将书本中的一系列相关知识点用这个虚拟的童话情境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将各知识点串连在一起,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参于,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6和7的认识》。
二、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外,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1、猜数、写数的乐趣。为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和符号感,能用数学符号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我让学生们观察情境图,从“水果王国运动会”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运动员,用小棒把它的数量摆一摆。摆好之后,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摆出他喜欢水果运动员的数量,让其他的学生们猜一猜,他喜欢的水果可能是什么?低年级的学生们好奇心很强,很想知道同伴们喜欢的是什么,非常感兴趣地到教学中来。
写数时,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这6根小棒可以表示生活中数量是6的物体个数,并与写数相结合,让学生边说边写,将枯燥的写数过程变得有趣。
2、动脑的乐趣。
在学生已经摆出6根小棒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摆出7根小棒。让学生们猜一猜,摆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样摆的。通过学生动脑操作、叙述,使他们充分感知6与7的联系。
3、助人的乐趣。学生们对10以内的序数很熟知,在教学我通过让学生帮助水果运动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队入场、当小裁判报比赛结果的名次和帮助香蕉队评选“运动明星”,让学生感到可以用自己懂的数学知识帮助别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既有趣又有用。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课中我设计了一场拔河比赛。选人参加比赛时,第一次苹果队5人,桔子队6人,让学生发现数量的不等而引起争议,让学生们提出解决方案,有生提出“再加上一个人”,针对学生不完整的叙述,我故意在两队原有人数的基础上各增加一个,再次引起数量的不等而引起争议,然后再学生们正确的叙述中,为苹果队再增加一人,公平地开展比赛。从这个活动,学生们充分体验了5、6、7三数之间的大小,同时也注意到数学语言的叙述要准确到位。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在基数序数意义的区别这一环节。虽然我让学生为香蕉队评选“ 运动明星”,渗透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但二者的区别学生只是浮于表面上的感知。反思教学,如果让学生对“第一名是左数第( 6 )个,有( 7)块奖牌。”中的6和7进行意义上的解释,就可以让学生能更进一步的明确二者的区别。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一、立足现实,活跃思维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引入轴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感受数学之美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数学与美学,虽然一个属于自然科学,一个属于社会科学,二者似乎无多大联系,然而,数学中却处处存在着美。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并会画对称轴,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乃至精心设计的美化教室……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
三、生活是数学的最高境界
对称图形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图形是因为对称而美,从生活中采撷对称的图、物,体现数学来源生活。让学生装扮教室,不仅提高学生制作对称图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是:儿童是通过活动来学习的。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智慧在他手尖上。”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呢?
一、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广阔的驰骋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来陶冶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地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我曾是这样教学的: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罐头盒,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操作,把它侧面上的商标纸展开,看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学生的展开图各种各样,有的是把商标纸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的,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是沿着圆柱侧面的一条斜线剪开的,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是沿着侧面上的一条弧线剪开的,得到的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有的是沿着圆柱的侧面在地上滚动一周,就发现压过的痕迹是一个长方形,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教师对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一一地进行表扬(全体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并把学生的展开图一幅幅地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并且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得到启发,把其中的展开图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通过再剪拼成一个长方形。象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圆柱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了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同时,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像、猜测、推理、验证,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曾尝试让学生亲自去操作。以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例,学生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有的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也有的同学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换成了不同的图形。
同学们不断地画着、剪着、拼着……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终于在他们的动手操作中产生了,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在这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表现了小学生的旺盛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现代教学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并且要充分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是这样教学的: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在数位表上摆出三位数,再计算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用3根、6根小棒摆出的数呢?学生经过摆数、计算、观察、比较,发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数字的位置、顺序无关,而与小棒的根数有关。3根、6根小棒摆的数均能被3整除,而4根摆出的却不行。学生们不断地摆着、想着、算着……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终于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产生了。在这样的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讲解,只是做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工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只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肯定会发挥出自己聪明的才智。
总之,运用学具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小学生的操作,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学生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学生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因此,课堂上要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满怀信心地参与数学教学实验活动,使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0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29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最新高三数学教学反思02-2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总结04-09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反思04-09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反思03-02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04-04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07
小学数学《方程》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