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8 18:14: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5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最后一篇主题课文。这个单元的“笔下生花”的要求是“写一写生活中有趣的现象”。三篇主体课文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可通过仿写的形式写自己的发现。但三篇课文让学生从发现的角度让学生进行作文都有一定的难度,相反的《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围绕法布尔迷恋昆虫这个中心词,记叙了两个小故事。全文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写人记事的优秀范文。

  一、变序设计

  在全文的教学中改变平常用的方法,两次采用变序教学。

  1、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的变序设计,立体解读了文本,当学生通过两件事更深地懂得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后,再读第一自然段,实际上就是把学生零碎的印象进行归纳,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自然的浓重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第一自然段的总起作用,但一切又尽在不言中。

  2、从第二件事的学习再到第一件事。

  二、读写结合

  1、第一自然的学习,学生可以仿照课文用复句的形式,还是采用关联词“无论……都……”用排比句的形式写自己的兴趣爱好。课文最后一段,学生稍作变化即可用自己的作文中作为总结句。

  2、课文中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叙的两件事,第一件事主要是侧面描写,第二件事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对比衬托。第二件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品位表达的作用,揣摩作者的'写法。因此在学习第一件事时,我们引导学生想象事件的具体情境。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作为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在记叙自己的兴趣爱好时,还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是否写出自己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

  写人文章中的一件事的描写必然是写好一个自然段,才能写好一个段群,然后才谈得上谋篇布局。

  3、课文围绕“迷恋”二字来表达法布尔的兴趣爱好。学完全文可以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先想一想哪些事情能集中说明自己有什么正确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两件事,学习运用作者的方法组织语言。

  通过资料的交流,学生认识一个更加丰满的法布尔形象,联接学生自身让他们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向生活,生发感情,受到感染,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课标指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是一种最高境界。学生必须积累一定量的语言和生活表象,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才有可能不拘泥形式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非是无序的,凌乱的。

  当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只有这样的创造才能有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2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内容较浅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我”发现爸爸的咳嗽很奇怪,从而产生疑问,接着用观察日记的形式验证自己的的猜测,在去亲戚的路上,爸爸由于闻到硫酸厂的烟气而咳嗽。经过向医生求教,证实爸爸的咳嗽是由这烟气引起的。在环保部门的干预下,这有毒气体被消除了,自然,爸爸的咳嗽也好了。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想让学生养成遇事多动脑、多观察,同时渗透环保理念。

  二、课堂预设

  依据上述目标,我对课堂作了如下设计

  1、破题

  ①你有没有咳嗽的经历?在什么情况下?

  ②爸爸的咳嗽是什么引起的?

  2、读文

  ①一读划出的新词,读通课文。

  ②二读找出写爸爸咳嗽原因的句子。

  3、品析

  精读以下句子

  ① “啊,果然如此!”

  ② “我猜测爸爸的.咳嗽与这烟气有关。”

  ③“爸爸再也没有咳嗽。”

  以上三句话引出整篇课文的线索:“咳嗽——东南风——烟气”,并且了解怎样写观察日记。

  4、导行:“我”是怎样让“爸爸”不再咳嗽的?

  三、课堂生成及反思

  经过课堂实施之后,教学的效果令人满意,这样点面结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在思考,课堂的效率较高,但也有些值得改进之处

  1、在“找引起爸爸咳嗽原因的句子时,费时较多,因为课文中先说“东南风”,再说“烟气”,学生在语言组织时分不清主次,这也反映我在备课时,还是缺乏一种换位思考的习惯,这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2、这堂课从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上去分析,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饶有兴趣地自主去探究文本,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学生第一次接触观察日记,课堂教学中未安排相关的延伸练习(可以是试着写一写或介绍几篇观察日记让学生阅读),这是本次教学的最大缺憾,语文的学习应该开拓、利用教学资源,课堂上超文本信息的引用,必然会使学生视野开阔,才思敏捷。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3

  在校际教研活动中,陈素花老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以其朴拙的常态教学风貌,引发与会者深刻的思考,为提升校际教研内涵提供了鲜活的范例。现综合诸方观点,阐述如下:

  一、常态教学令人欣喜

  与会者一致认为,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摒弃以往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教虫小技”,自然纯朴,无刻意雕饰之痕,其浑然天成的教学方式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1、文道统一,教学目标多维化:

  该课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内容入手体会思想,懂得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由表及里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极其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让学生体会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格,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2、读悟结合,学习方法探究化:

  让学生读中悟情,把尽量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从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也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读描写献血过程这一部分,勾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激励读,创设情境读,让学生明白阮恒献血时内心很复杂。其二,发挥想象,合作释疑。教学时发动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当学生找出阮恒神情动作句子后,引导学生抓住阮恒的异常表现及其矛盾之处提问,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想象阮恒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学生读议之后,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想法,充分展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此时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全班互助互学,共同探究阮恒的内心世界,体会阮恒虽然说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3、读说互促,情感体验生命化:

  语文教学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陈老师在学生理解全文后,用满含激情的语言进行熏陶感染:“小阮恒的鲜血流入了小女孩的身体内,她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友。是朋友将她幼小的生命挽回,是朋友让她感到了这世界的温暖,是朋友使阮恒勇敢地举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战胜面临死亡的勇气。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最想说些什么?”于是学生有的谈自己读了这个故事以后的感受,有的对阮恒说些什么,也有的对小女孩说些什么。这一设计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和自

  主性的发挥。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理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

  二、精彩失约引人深思

  陈老师在反思中提出,她在“假如你是阮恒,你会怎么做”这一教学环节中,预设了两种教学方案,即学生“愿意献血”和“不愿献血”两种可能性下的教学思路。结果,课堂上只出现“愿意献血”一种声音,教学流程偏离了教者的“埋伏线”,教者只好将另一方案黯然搁下。对此,刘金山老师不无遗憾地说:“此时的课堂,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异议,发出‘另类声音’,教者再顺而导之,便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可惜,亮点与现实教学擦肩而过,精彩失约了。针对这一困惑,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认为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真正做到“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周一贯语)。

  1、摒除传统教材观:

  在传统观念中,教材是神圣的,其育人目标是无可置疑的。教者在教学中往往就教参教教材,抱着教参的“最高指示”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是绚丽多姿的语文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的读悟被无形的镣铐锁定,自然就听不到“异音”。《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作者抱紧“生命诚可贵,友情价更高”这一主旨,对阮恒的“伟大的抉择”津津乐道。我们如果借此教育学生体会友情、学会奉献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从“珍爱生命”、“合法献血”(阮恒不满18周岁)的角度来看问题,学生则有一百个理由说“我不献血”。因为, “拥有生命,才有奉献”。我们备课时,要尽量多维度审视教材。教师个性化解读教材,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如果是单层面的,在设计教学时,个性化导读就会被忽略。

  2、优化课堂民主性:

  只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动态资源才有生成的空间。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告诉我”、“跟我说”这一口头禅不绝于耳。试想,面对六十几名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学生“告诉我”、“跟我说”,学生会做何感想?这种“单线性”、“单向性”交流是极不利建立民主课堂氛围的。尽管教师时常很有礼貌地说个“请”字,但在这彬彬有礼的话语背后,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然“阳魂不散”。在教学中,“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迎上去”听学生说话,是融洽师生关的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小细节。此其一。

  其二,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得开”。本堂课在导入课题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朋友观的环节,这本身是极为自由宽松的生成性教学环节。教学时,谈话环节浅偿辄止,一两名学生发言就匆匆“收摊”,一张民主气氛的网刚刚撒开就打住。课堂伊始,自由表达的氛围便“胎死腹中”了。

  3、找准生成切入点:

  精彩是可以预约的。找准生成点,顺学而导,教学亮点将在课堂中时时闪烁。我们认为,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可引发生成的有:

  ⑴ 课堂伊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朋友观,师相机导之。(陈玉梅建议)

  ⑵ 理解、对比“啜泣”、“呜咽”、“哭泣”三个词时,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心里的想法,如“我要死了,我好怕”等(林文锋建议)。

  ⑶ 课堂临近结束时,启发学生说说“假如不是朋友”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陈志强建议)。这样,摆脱文本的拘绊,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的同时,跳出文本,超越文本,焕发个性,在真正的意义上实施生命化阅读教学。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丰富,课堂气氛活跃。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最有兴趣,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

  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情景之中,此时学生都知道,便不约而同地说:“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些什么?”我用亲切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于是,我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生非常乐意。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4

  核心提示:本课语言朗朗上口,我首先指导学生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顺序。...

  本课语言朗朗上口,我首先指导学生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顺序。

  在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春风唤醒的大地”的'相关段落,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整体了解,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深入学习。

  第二自然段我抓住2、3、4、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找“鲜绿的新衣、点点头、弯弯腰、活力、不甘示弱、艳丽的衣裳”等把植物当成人来写的词语,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想象大地上各种植物发芽吐枝的景象,体会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

  第三自然段中,抓住“歌唱、翩翩起舞、探访、不愿离去”等词,想象枝头上、花丛中鸟儿鸣唱、蜂蝶飞舞的情景。

  第四自然段中指导读好第二句话,找出描写鱼儿、蝌蚪心中充满欢喜的词语,体会他们的顽皮可爱。第五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归纳。全文是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写的。通过学习,孩子们从春天的各种景物身上感受到春天的活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5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元智能学习,最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成为最有力的说明!

  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最为重要,同样,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策略的设计

  这个主题活动,我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框架,那么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这种思维的启发,相信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继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知道什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积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3、你怎样知道的?对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4、你学到了什么?总结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要设计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高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设计“科学进步=探索++”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活动策略的设计

  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通过两次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次问题接龙,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赛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而且精彩有价值,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月球上有传染病毒吗?”“月球和地球哪个的年寿高?”“月球的尘土具有杀菌的作用吗?”另一个活动是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到别的小组吸取经验,回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表达、倾听、再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选择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相当的重要。

  三、评价策略的设计

  这堂课中我认为比较失败的就是没有很好的体现评价的过程,无论是对于学生精彩的展示还是小组活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干瘪,吝啬,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上好课重要标准,另外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6

  上周,我上了一节课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小骆驼因为受到小红马的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眼毛的用处,从而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文章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中,是一篇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好教材。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通过内容感悟故事中蕴涵的人文思想,透过文本,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依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一理解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理解了题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首先,让学生度课题,说出“自豪”的同义词,反义词,读题目,从而帮助理解题目。然后,通过强调不同的词来读题目,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最后理解“自豪”做准备。我学习的是薛法根的做法,可是我高估了自己的学生。学习非常好得尚铮竟这样读:我应该感到自卑才对、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不过还好,读后他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了纠正。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变化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找一找表现小骆驼心情的词语,学生能一下子找到“委屈”“自豪”两个词语。然后我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感到委屈?学生都能复述出第一段的内容。并且读小红马的嘲笑语气读得很好。然后用“那它后来为什么又自豪呢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三借助媒体,分角色朗读,了解脚掌、睫毛、驼峰的作用

  课文中描写的沙漠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看过沙漠。而本课中的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只有在沙漠中才能显得出它的作用。因此我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骆驼妈妈和小骆驼的语气。感受骆驼身上难看的东西的作用。接着用“我感到自豪,因为”说话训练。先结合课文说,再结合自己说,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四、指导拓展延伸

  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小骆驼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利用文本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沙漠旅行后,小红马和小骆驼再相遇时,小骆驼会对小红马说什么?由于时间不充足,这个练习放在课下进行了,从反馈的作业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前松后紧,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这节课,在题目上就浪费的时间较长,觉得学生读得不到位,就反复读,但同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劳而无功。又致使后来的说话训练有些仓促,续编故事只能放到课下进行。另外,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时候,总觉得读得不很理想,与我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我想还是由于学生没有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走入文本,抑或是教师本身缺乏足够的激情吧。这些问题都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7

  (1)找词语。可以先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四字词语(不一定是成语),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理解时我不是不让学生记词语注释,也不是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而是引导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3)运用词语。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教师还可以利用本课的语境,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我在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认识“郁、澈”等9个宇,学会“林、郁”等13个字。正确读写“山谷、森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乱砍伐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是联系生适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字词)。

  2、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一、投影插图,导入新课

  1、师:山谷中,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请同学们看一看,它给你留下怎样丁怎岸的印象?

  2、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体会小村庄的环境之美。

  3、今云,我们就读一读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出示课题)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许多年前开始。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咆哮、 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

  3、边读边思考:小村庄结果怎么样了?

  三、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小结: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在一场大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真令人痛心,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探究这个问题。

  四、熟读课文,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1、自己练习讲述。

  2、指名讲述。评价读音的准确,故事的完整。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9

  《奇异的植物世界》这课课文富有情趣,有新奇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哈哈树、带电花、蜡烛树、醉草、捕蝇草、水笛荷这六种奇异的植物。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线索清晰,学生易于弄懂。

  授课之前,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大王花、巨型魔芋、百岁草、白鹭花”以及大家比较熟悉的“含羞草”等奇异植物,巧妙地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然后紧绕课后问题“本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哪种植物?它有什么特点?”展开教学。教学中,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习2自然段以扶为主,先指名朗读课文,再让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在课文中找答案,再指名反馈,老师作适当点拨,并同时完成相关的表格。3~7自然段让学生自主学习,继续完成相关的表格。学生自读文本后逐段解决这个问题,再向全班同学反馈学习情况。这种在问题的引领下“扶放结合”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出现了许多不足:(1)由于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比较多,担心在讲解的过程中,各环节衔接的不够紧凑,过渡语不够丰富。(2)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采用的方法不够丰富,导致收到的效果与预设的产生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不会再让相同的问题出现。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0

  《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体态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教学本课时,我从兴趣入手,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只鸟为什么叫“翠鸟”?如此不仅让学生体会翠鸟外形的美丽,喜欢翠鸟,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迫切希望对这种小动物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放手学生自学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最后,小组讨论“翠鸟的捕鱼速度和它的外形有没有关系?”进一步理解翠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合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整节课轻松愉快,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1

  本文是一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得到了老师奖励的小蓝裙,小蓝裙给家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使这个小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反思本节课,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继续发扬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四年级的训练重点,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阅读与写作,阅读是吸收,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输出,是阅读的运用。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

  新课伊始,回顾完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再一次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走进课文划分段落,从哪到哪是起因,起因是什么?到哪又是经过,经过怎样?到哪又是结果,结果如何?明确叙事文的写法,为课下的练笔作好铺垫。

  二、批注式阅读真正走入课堂。

  这节课我采用课中专题批注。读懂重点内容,学习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文中出现了几次不协调,为什么不协调,写出你的想法”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采用默读——批注——交流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书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其中付鹏寰同学还有一个重大发现不很协调——不协调——很不协调,三个不协调之间是曾层层递进的关系,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结合课文,联系生活,渗透德育。

  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当学生们了解了小蓝裙把小女孩家里的不协调变得协调之后又给小镇带来的巨大变化后,挖掘出了本文的主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进而请同学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不协调的地方?孩子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的谈到了班级中的不协条之处,校园中的不协调,家庭中的不协调,社会中的不协调,世界的不协调。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思想与思想撞击的智慧之花就这样在课堂上竞相绽放。学生读书的目的,在这种思想的渗透中、灵魂的净化中得到提炼和升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空洞无力的说教,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语文学习的殿堂

  四、板书设计:

  提示性强,突出了板书的实效性。课堂永远是一们缺憾的艺术。

  设计中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读的'不够。

  纵观整堂课,如带有三个不协调的句子应对比让学生来读,抓住重点词“不很”“不”“很不”在读中感受他们层层深入的关系。还有结尾处应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变化后的小镇是什么样,读出那种惊喜赞叹的感觉。

  2、备课不够细致。

  文中出现三次不协调,实质有四个不协调之处,第四处没能及时总结。应让学生找到,总结出来。如这样设计:还有一个不协调的地方,想想会是哪?如果让你在不协调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填什么?为什么这么填?这样就完整。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无论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是对教案的设计,无论是对课堂的调控还是对学生的把握都还不够成熟。这都需要我去好好学习,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钻研,时时总结,常常反思。

  “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是我教学的追求,我会继续努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2

  在一次校本课活动中,我抽签执教了《可贵的沉默》一课。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感受人间真情”编排的,《可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令人深思的故事。结束这节课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冷静地思考,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整堂课都是在读文和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学生的反映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李想,这个平日里从不写作业的孩子,在和妈妈说自己的心理话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我听到孩子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的正文很好讲授,一是让学生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多”,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二是指导学生理顺好作者的一个行文思路,不仅纵向上按照时间(季节的转换)来写桃树的变化,而且横向上也反映了作者心理的一个变化过程。

  课后,我让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减少是为了增多的'例子。有的同学能举到超市里薄利多销行为,为此我感到很满意。但有的同学举了抽奖时,放入很少的钱,却赚了几千块的例子。我听了之后很恼火,对他们受到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特别是尚俗的晓幸心理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感到困惑.及时对学生做了正确引导。后来还有的同学提到凯巴伯森林里的捕杀狼增加了鹿的数量这点,我又花了一番口舌对他们进行强调,不能这样说,因为这本来就是生态失衡的鲜活例子,是不能用于今天的讨论。因为课前没有让学生充分收集事例,所以他们举出的例子很混乱。这点我想在今后教学中该多注意才是。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4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知识性短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我想孩子们对这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的,所以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多花了些气力,希望能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掌握介绍一种物品的方法,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下面就《恐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预备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恐龙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可能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晨会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龙的知识。

  同时我也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借助网络资源,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制作了《恐龙》的课件。我们反复查阅资料,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竭力再现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和意境,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赏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教学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嬉戏、漫游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惊叹不已。美丽的画面,拉近了孩子与文本间的距离。孩子们仿佛进入了恐龙的时代,他们兴奋不已,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对象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触摸期——研读文本了解特点。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见过,其种类、外行和习性都是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文章多处运用了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形态、生活习性等,我在制作课件时也力求图文结合,即每一种恐龙都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研读课文,了解恐龙的教学中,先重点教雷龙,教会孩子们学习的方法。

  四、探险期——拓展阅读探索奥秘。

  “你们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将学生的兴趣更广泛地指向课外阅读,探索这至今尚未揭开的神秘世界。有兴致的可以相互借阅书籍,交流资料,观看电影等。

  把这堂课设计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学习,提供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址,引导他们阅读。我相信,利用网络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学生会有更多的体会。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5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我在教学中和生活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讲《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是这样讲的,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提出在阅读中要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故乡的杨梅的。学生初读后,我让学生听录音朗诵课文,并提出让学生在听中思考初读中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我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卡片上的字词,并请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另外就不懂的词语进行交流,交流中需要通过读课文来理解的,我放到讲课文时理解。

  然后我让在小组内讨论,作者是怎样写故乡的杨梅的,在交流中,不作空洞的判断,要找出相关的句子,让同学们觉得有道理。小组交流完毕,集体交流,教师做板书,学生先后回答出作者写了杨梅的形状、大小、表面、味道、颜色、结果时间;学生说不出作者还写了杨梅树,我又让学生快读课文找一找作者还写了什么,结果学生找出了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根据教师板书对作者怎样写了杨梅作了小结。之后,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学生找出后半句与题目相同,我指出作者的这种写法叫“开门见山”。随后我让学生重点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在读后进行交流,体会从中想到了什么,学生找出是拟人句,知道的枝条的颜色,叶子的形状;但不理解“吮吸”和“贪婪”的意思。我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过如句子中所述的情景。学生说婴儿在吃妈妈的奶水时,我说,婴儿什么时候才吸食妈妈的奶水,学生说饿时,我又引导婴儿怎样吸食妈妈的奶水,做动作。引导那动作说明了什么,婴儿饥饿的难受,拼命的吸,没有够。由此,我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并让学生说出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最后,我让学生说家乡都有哪些果树,学生回答后,我有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树,并说出理由。我引导说,我们也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果树,好不好,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

  一节课讲完了,我有说不出的高兴,我觉得这是一堂成功的课。理由如下:

  一、在阅读中增强理解,在阅读中加强写作的引导。本文中,“贪婪”和“吮吸”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两个词语,我让学生通过读句子,想生活画面,来理解,不仅能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让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了作者那样写的好处。对于课文的结构,我也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来掌握的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掌握了课文的结构。关于“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我是在学生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的。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对课文加强了延伸,即进行写作的引导,这样,不但继续推动学生的学习交流高潮,进行了爱家乡的教育,而且有利于学生观察身边生活环境,提高写作能力。

  二、加强合作交流学习。对于课文的写作结构,单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全面把握的。因此,对于作者是如何写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文中的主要问题,我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的,在交流中,不作无凭据的瞎说,要求有根有据。这样,即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促进了互相学习和提高。

  三、文本与生活实践结合。对于两个重点词语的理解,我没有就词说词,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书中词语的意思,还让学生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来理解词语。同样,写作的延伸,也是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写作。

  当然,这节课欠缺还是有的,例如,在梳理了全文的脉络后,我没有让学生发现整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还有,我没有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作者不仅写了熟透的杨梅的颜色味道还写了没有熟透的杨梅的颜色味道;另外,在朗读上我觉得读的较少,缺少朗读的知道。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24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8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04-18

语文下册《乌鸦喝水》教学反思03-30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3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翠鸟》03-23

三年级下册语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03-26

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的教学反思03-29

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反思03-29

三年级下册语文《燕子》教学反思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