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学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到知识联系紧密。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本节课上的亮点有:一、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STS的精神。在分析浮沉条件时,首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得出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并深刻体会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二、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轮船漂浮的原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作业题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孔明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课堂上要求学生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本节课上的不足有:课堂上没有充分完成学生学情检测。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2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反思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学习了阿基米德定律后,学生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八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八年级学生已经不满足简单的例题计算,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教学中布臵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
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按教学的设计,师生双向活动进行了课本内容的讲授和学习,由于利用实验作为依托,学生的关注程度很高,领悟力也较好,但由于实验的准备不充分,自己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没有充分的考虑与准备,致使课堂中的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距预期的教学目标于千里之遥,大为缺憾。
这节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按预期的设想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学生普遍反映,甚至有同学讲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仔细研究后不难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和进一步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物理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另外,从时间的分配来看,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想要完成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出现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提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本转变。但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要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先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重教法转为重学法、由教师的讲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
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这就要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角色。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进而学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
20xx.04.18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3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复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综合应用力与运动,浮力等知识,对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我对这节复习课的定位是:帮学生理清分析思路,减轻学生负担。
复习课的常规思路都是先复习知识点,再辅助于练习进行巩固。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讲的筋疲力尽,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因此,我决定通过实验来引入复习,一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来可以更有效的复习知识点。
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准备一杯盐水,将木块,鸡蛋,铁块分别浸没其中。松手后发现三者分别上浮,悬浮和下沉。由此学生可以直接得出三者浮力与重力的关系。随后根据公式推导即可得出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决定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实际情况说明这一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马上就分析或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应用这种方法。
接下来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质量为500克,体积为600cm3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最终静止时,处于什么位置?浮力多大?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错误比较多。这一现象在我的预设之中,体现了学生解题时的思路、习惯,从而把学生自己的错误暴露了出来,使他们感觉到疑惑,进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遇到综合性的浮力问题时经常不知道什么时候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决以及什么时候用浮沉条件来解决。因此,我将这些讨论浮力大小的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用浮沉条件来解决的,这些题目的特征是物体前后的质量相同,即重力相同。根据浮沉条件,以物重为中介,来判断前后浮力的变化。另一类题目是只能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断浮力变化的。它们的特征是物体前后质量不同,所以无法以物重为中介。但是往往可以知道物体前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大小及排开液体的密度大小。
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这一安排使得好多中等的学生找到了做这类题目的信心,效果也不错。但是课后练习做下来,错误率还是比较高。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认真的反思,我发现课堂上把例题分门别类安排好,学生感觉简单,但是到了家作中,没有分类,学生就又迷糊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例题的分析上。课堂上主要是直接讲正确的解法,而错误的解法错在哪里并没有强调。虽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什么样的已知条件,用哪一种方法,但这种思路毕竟是我灌输给他们的,要内化还需要时间。
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及时改进:让学生发言,将理由写在黑板上,再由全班同学讨论,对或错?理由是什么?在学生的`争论中,我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逐渐统一了思路:先写下基本公式,逐一确定已知条件(主要错误之处),已知条件确实不够,就用浮沉条件来判断。确定并统一思路后,再次进行练习,正确率明显增加。课后的练习做下来,效果也是不错的。
两个班级进行对比,我发现主要原因有个:1、解题的思路不能强加给学生,应该要由学生自己争论后得出,这才是学生自己内化后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能力。
2、要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思路过程投影出来,进行解剖,使学生知道自己错误的地方和原因,并进行改正。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4
在本节课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的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课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就本节课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教学,必然是将学生放在优先的位置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权下放到学生的手中,评价最优秀的.团队的决定权也是在学生手中。而这些做法,就是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然而学生真正的用好这手中的权利,从探究中获得成功则要以学生间的充分合作为前提。因此,教师为学生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教师看清了这一点,我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中,将各个探究实验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共同闯关,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补充、彼此评价的合作氛围。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生成。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当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教师能够引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是这节课成功的几率已经大大的提高。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就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有的时候,教学内容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
的教学方式来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时间把握不够精确;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5
一、教材思路: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冯老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引入:以变魔术的方式-------浮沉子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潜水艇的的上浮、下沉,直观、明显,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三、设计改进:
这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学生的动笔能力还有所欠缺,还有待加强和进一步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物理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把时间交给学生。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6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学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到知识联系紧密。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要意义。
本节课上的亮点有:一、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STS的精神。在分析浮沉条件时,首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得出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并深刻体会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二、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轮船漂浮的原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作业题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孔明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培养学生
学以致用的意识,课堂上要求学生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本节课上的不足有:课堂上没有充分完成学生学情检测。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7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稚气未脱,对大千世界的求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了半个多学期的科学课训练,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操作习惯,这些都是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同时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不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这些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我努力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与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课的一开始,我以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本课,而后提出今天这一节课的课题,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开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我为学生的“做”架起一道“思考——实践”的桥梁。在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预测猜想——动手实验——整理信息——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探究中很快发现:用金属做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而用塑料和木头做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在此,我再告诉学生,材料在水中也是材料的一个特性,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同时总结得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成它材料有关。
在第二组“认识木头”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于木头这种材料是非常熟悉的,为此,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他们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木头做,引导他们从木头的用途上来得出木头的特性,并在板书是以气泡图的形式展示,而后对学生进行珍惜森林资源的教育,大部分学生能得出木头的特性,但是有一些学生对于特性一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完并汇报了结果后,还应和预测做些比较,应给多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另外还应加强拓展,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我们身边的物体,如橡皮、橡皮泥等,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8
一、 课程设计思想:
1. 知识结构建构的思想。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具有丰富但有差异的实践经验了。即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他们也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物理教学,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经验知识中“生长”处新的知识经验。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学生们已经具有大量的与物理浮沉有关的经验。因此,我利用三个乒乓球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们抽离出物理模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方法来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研究新问题、新情景;再让学生自己总结浮沉条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回归生活,用实例来融会贯通本课所讲知识。在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而然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自己的学习活动,用先主干、再枝叶的方式一步步地建构起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是高效充实而有趣的教学,是目的明确、易于达成的教学,是可能理想的教学。
2. 科学探究的思想
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学的灵魂,“新课标”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便是“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因此,本课也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在“物体的浮沉条件”中设置三个环节:“物体有浮沉状态由浮力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改变浮沉状态的实质就是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这样的思维历程。
这个探究设计其实也让学生经历了一般探究的6个步骤,对他们科学探究能力与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也达成了本课最重要的知识目标。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人类对浮力的应用长达数万年了,而我们对浮力的应用方式也不可计数,如
何从中选取恰当的实例来进行讲解,让学生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呢?我觉得选取应用实例时应注意这几点:①典型性,即指所举的每一个实例都能代表一个类型的应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②独特性,即指每一个实例都与其它实例有明显区别,方便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物理规律。③简洁性,即每一个实例对规律的应用都易于理解,不应选取繁复冗杂的实例来干扰教学、影响效率。
正因如此,我选取了轮船、潜水艇和热气球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我相信这三个实例能让学生们将实践与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可以达到深化理解相关规律的知识目标,又能达到“体验科学-技术-生活之美妙”的情感目标,方能使本课之价值最大化。
4. 另外,本课还渗透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面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的思想,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1. 语言不够规范、简洁:
缺乏教学语言艺术可能是理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比较于文科教师更易存在的问题。而我在本节课堂中特别反映出了这样的一些毛病:
① 所提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又或是太笼统,学生不知如何作答,或者容易与老师提问目的分道扬镳。
② 课程各个板块间的过渡不够自然,缺乏合适的承上启下的.语言。
③ 语言有拖沓、不必要的重复、废话的情况。
④ 对任何科目的教师而言,教学的艺术也都包含了语言的艺术。一个语言优美、自然、简洁的教师更容易抓住学生们的心。如果我能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及课堂中,时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自然性和简洁性,必然能在不断的锻炼中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2. 对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还不够
我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重视了环节的数量,却忽视了环节的深度。即某些该深挖的环节却没有得到我的重视。在例题设置上除了可以用课件展示选择例题,也可以利用学案来完成一道典型的计算例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答题解题的能力。
3. 实验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① 不同浮沉状态的乒乓球可以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编号来区分。
② 在提出浮沉状态可能与密度有关的猜想前,我设计的实验是让两个同样体积的装有不同密度液体的气球浸入水中,希望学生们能猜想到:“两个气球的浮沉状态不同是因为它们内部的液体密度不同。”但实际上,学生们没有按我所设计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改进方案一:将两个外形相似的真石块和泡沫做的假石块置入盛水杯。 改进方案二:先让学生猜测,再将石块、木块、铁块等置入盛水杯。
3. 对例题的利用不到位。讲解例题时,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已经是我所设想的那样错了,但我并没有注意到,在这个错误答案的基础上我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引导,正视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将其作为一次宝贵的教学或思维提升的契机,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
4. 忘了首尾呼应,在教学的最后解释乒乓球在水中浮沉状态不同的原因。
5. 在课件例题的答案中出现了错别字。
三、学生反馈
通过对导学案后面当天作业的批改及第二课时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收到以下反馈,并针对不良反馈采取了一些措施:
1. 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目标达成,正确理解了浮沉状态及其条件。
2. 在某些浮力情景中不能主动从浮沉状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仍是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的角度出发。这其实是正常的,只需再多做几道类似的习题,进行熟悉,体会这种由状态反推条件的思维即可。
3. 少部分同学在某些复杂情景中不能正确通过受力分析,利用同一直线上三力平衡知识来解决浮力问题。因此要在以后的练习中注重培养他们受力分析的能力。
20xx年4月21日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4-02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0-02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02-03
三下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4-07
浮沉经典语录03-18
有关浮沉的句子04-01
浮沉经典台词03-06
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1-23
工程应用题教学反思04-05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