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诗的读后感

诗的读后感

时间:2023-04-01 18:34: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诗的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的读后感15篇

诗的读后感1

  一提到“花木兰”,大家都会想起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古代闭塞的社会中,木兰能毅然决然地超越社会习俗,女扮男装,勇敢地代父从军,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大智大勇是无法做到的.从另一方面而言,木兰代父从军并在疆场上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这不但有功于国家,更是大忠、大孝、大勇的表现.

  花木兰集大忠、大孝、大勇、大智于一身,为中国妇女树立了一个新的典型,并说明了一个事实:妇女一样能够尽忠,一样能够为国家效力.现代男女都平等了,花木兰们都可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

  花木兰的故事能流传千古,显示了人们对花木兰的喜爱、敬仰以及这位奇女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这样写,使得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首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还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气势雄浑,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官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可以吗?

诗的读后感2

  香菱学诗这个情节想必大家都曾阅读过,不知里情节怎么样,她不耻下问,聪明能干,不能把事情弄明白,不罢休的这种心态,使我受益匪浅。

  我,其实很懒惰,但我喜欢做饭,我从这个做饭,改掉了很多毛病,我最喜做鱼,特别是烫,我很喜欢;第一次,妈妈告诉我怎么做,我就做,结果吃时,差点儿没把我腥死,鱼腥味还全在。

  “妈,你说你怎么做的这么好吃,能告诉我呗。”“我不都已经告诉你了嘛,这要靠你的领悟了。”我没想到这还有什么悟性。

  我第二次做鱼,我又按照妈妈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可在做时,就没放料酒,就不好吃了;我气急败坏,把碗摔了一个(妈妈不在家),我又把鱼偷偷地倒掉,又赶忙跑回去,刷锅、拾碗,怎么也准备再来做一次。

  我第三次尝试,已经是打破妈妈平常的`做法,加入我的“新创意”。我把鱼一整条放在锅里煎,然后放上油,让表皮黄了就好,平常妈妈煎时什么都不放,我把蒜末和辣椒粉一起放在鱼肚里,撒上盐煎,最后兑上水在锅里煮。妈妈不喜欢除料酒以外的东西,我偏不放料酒,我放啤酒,而且还放一些鸡精,提一下鲜味儿,妈妈平时做的时候,都切大块大块葱花儿在上面,而我把葱切的跟末差不多,最后好了,放一点儿猪油,把那葱末放在汤上面,一道“水煮黄鲤鱼”就成了。妈妈竟然也夸我这一次比上两次做得好,打破了他的一些做法,没想到味道还是不错的,还可以。

  难道大家就没对我为什么要去做鱼干什么,因为鱼这道菜它代表着我奶奶,因为奶奶最喜欢吃鱼,这样我就完全可以到奶奶家做鱼给奶奶吃,这样她老人家一定会十分高兴——从小给烧到达给我吃的一个孙子,没想到也会做饭了!

诗的读后感3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诗的读后感4

  早上安排的是听叶世蛮老师的课,上的是《儿童诗两首》中的“童年的水墨画”。

  叶老师直接揭题后,出示读的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标准去练习朗读。在检查初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每一副画面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这个环节的安排非常的随意,其实已经让学生理解了诗意,而且老师随着学生的思路,针对学生的瞬间作适当的点拨。在课堂上能恰当地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并很好的引导,这需要老师对课堂有很强的驾御能力和对文本的把握,叶老师这点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学习。理解了诗意后再朗读,这次的朗读要求就不一样了,要美美地的.读,读得有感情,老师一次次地点拨,学生读得也越来越有感觉。

  学到这里其实课文已经学的差不多了,可叶老师还安排了一个很有深度的内容。要求学生找出认为最美的诗句,然后再说说为什么划这句,从而引出本文的一些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特写,比喻,拟人等等。接着出示课外很有特色的两篇儿童诗范文《学校》《河边》,指导学生读,再结合“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感受它的美。紧接着,叶老师概括出些儿童诗的基本要求。结合图片指导学生写儿童诗,引导观察图上的景和两个开心的小女孩。这幅图片很美,很适合写儿童诗,可见是叶老师精心设计的。不到五分钟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位学生写了一首完整而又生动的儿童诗,大部分学生多多少少都写了好几句了。

  叶老师的课上得很轻松,很有他自己的上课风格。然后有些东西并不是我们一下子所能学的来的,而是需要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需要对文本深刻的解读。

诗的读后感5

  一抹抹剑影辨真情,一滴滴泪珠回往事,一句句诗词动人心。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七步诗》里。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发生在烽火连天、勾心斗角的三国时期。曹操有一个儿子,名叫曹植。曹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深得父亲曹操的喜爱。也正因如此,他的哥哥曹丕一直视他为眼中钉,一心想除掉他。几年后,曹操病逝,曹丕当上了魏王,也以曹植未给父亲奔丧为理由,将他抓起来,判死刑。曹丕和曹植是一母同胞,他们的母亲一听,吓得魂飞魄散,像关羽失了荆州一样难过不已,便去曹丕那儿苦苦哀求,想让他放过曹植,曹丕最终被母亲打动,就让曹植在七步诗内作出一首好诗诗才肯放了他。曹植如风雪中的青竹般镇定,胸有成竹地走了七步,便开始吟诵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其实太急?”大臣们一听,连连称赞好诗。其实,这首诗是在暗喻曹丕不顾兄弟情义,手足相残。曹丕一听,感动不已,像夏天融化的`冰块。他觉定不杀曹植,但还是将他贬为了安乡侯。

  读完这篇文章,我如同猪八戒吃了人参果一般,深有感触:这天底下有多少人为了权利你争我斗,最终,往往丟失了那份最宝贵的情感。血浓于水,请问那些处处算计之人,这世间冷暖,骨肉亲情于你而言,都一文不值吗?

诗的读后感6

  《新世纪诗典》是诗人伊沙开设的微博诗歌荐评专栏,《新世纪诗典第1季》包括了该栏目最近一年内推荐的三百多首现代汉语诗歌。不以姿态、立场、资历、辈分取舍作品,只以作品质量为唯一评价标准,它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首次集体呈现,它记录时代的声音,它展示国人沉郁的生存,它传递诗人激愤的情感。

  夜读此书,不由得感叹,如今诗歌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诗歌一直以来都应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的诗歌发展进入了死胡同,诗歌评论更是不成气候,大多数人写的诗歌让人读起来感觉是无病呻吟,而这本《新世纪诗典》,多少唤起了我们一些古老的经典记忆。

  这的确是一本很精致的`书,包含着编者伊沙的真诚用心,她细心的将三百多首诗歌汇编成册,并在每首诗后附上了简短的点评,生动凝练,句句切肤,更熔铸着一份深沉的挚爱。

  诗歌需要慢慢去品读,它不在乎字数的多少,重在表达的意境以及心境。我没有囫囵吞枣的一下子读完整本书,而是选择每天读一两首,静静品味其中的底蕴。每一个字似乎都有自己的生命,每一行字像跳跃着的音符,每一首诗都像一首拥有灵魂的旋律。每一个人读一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读这本书,更多的带给我的是心灵的触动,指尖触碰精致的文字,仿佛潺潺溪流从心上淌过,我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淀,我能感受到诗歌带给我的感动与激情。

诗的读后感7

  《警察和赞美诗》讲的是流浪汉苏比为了度过冬天,而想方设法进入监狱过冬。但他始终未能如愿,总是发生各种情况使他进不了监狱,当他在教堂听到有人在唱赞美诗时,他突然想要出新做人,当他正准备去找工作的时候,警察逮捕了他,法官判他到监狱服刑三个月。

  小说中写道:他可以去的地方多的是……可是对苏比这种性格高傲的人来说,慈善的恩赐是行不通的。他没有工作,更没有生活经济来源,而又不要别人的'恩赐,我想一个人有他这样的想法很好,很自立的想法,但也要分什么时候,在没有自立能力的时候这种想法还是算了吧,就像一个刚破壳而出的小鸟,走道还不利索,就要展翅飞翔,那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假令风歇时下来,必然摔个大屁敦。”所以苏比这种人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苏比”。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将近七旬的老太太,无儿无女,每月只靠低保金度日,自称两月没吃肉了,竟拿着刀在火车站持刀公然抢劫。进监狱后,老太太面对记者的镜头很开心,说自己最近长了10斤称。这还不是个别案例,据说还有一位40多岁的人故意犯罪,就为免费治疗他的腿伤。监狱何时成为收留所?这也说明,现今的社会体系中,老百姓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实际上,穷人还是有的。当然,这并不是党和政府的错误,哪个国家没有几个穷人,那美国还有贫民窟呢。但我想,政府应给对这类“苏比”提供些帮助,比如多建些收容所,或帮他们找些工作。

  转回正题,《警察和赞美诗》也讲了一个道理:机遇是不等人的,也许,当你错过后,他还跟着你,但当你回头后,它便离开了。

诗的读后感8

  读完《千家诗》这一本书后,我感受到了诗的深意

  ——题记

  《千家诗》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是中国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国学启蒙读物。《千家诗》你所选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题材包括了四时感兴,咏物言志,山林隐逸,送别唱和,思乡怀人,羁旅行役,吊古伤今,宫廷宴乐等多个方面,比较全面的呈现了唐宋时期的生活图景和社会现实,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极其深远。村塾子弟,闺阁女子皆会哈吟咏。

  读完《千家诗》这本书以后我不仅感受到了诗的魅力,运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的聪明,智慧还有才华。这本书里的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并且含义很深,每一首诗都有不同的深意。就比如说《清明》这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这首诗以写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里的自然景色和习俗引起诗人独特的感受。再比如说《春晓》这首诗应该是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的一首诗,这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当我读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我会想象到当时诗人在夜晚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道花儿落下了多少的情景。也写了诗人惜花惜春的情怀。

  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诗句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儿时读只会感觉这些诗朗朗上口,读起来很好听,但是长大了再来读这些诗,就是不一样的感觉了,读完后再试试品味消化,就会感受到在那个年代,那里的人是有多么的智慧啊!

  《千家诗》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古诗。

诗的读后感9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念之所至。”其实,香菱学诗也好,语文学习也罢,亦或是生活中的学习与尝试等,心若向,身若往,则必然会得到一个可观的结果。

  心之所向,即内心的向往与憧憬。若指学习,则可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心与期待的目标,像香菱执着于学诗那样,我们也应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就能够做好。如果我们定一个目标,则可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向前,这是自身的信念所致。因此,成功的第一步,即相信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度。

  身之所往,是在精神与灵魂的指引下行动的实践。若是说学习,则可引申为在拥有了自身的良好状态后付出的行动与坚持不懈的尝试。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像香菱执着于一次又一次地写诗,如果只有多彩的想法却不将其努力变成现实,那又有何用?不经历几次失败,又如何取得成功?所以,不懈地尝试与在每次实践失败后的反思,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多观察体验也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学习,抑或是生活。香菱在写诗之前,不也研读了许多好诗吗?我们学习语文,不正是要多阅读才能得到更多的观察体验吗?观察、体验写作要领,体会作者思想和感情,在此过程中又积累巩固了基础。

  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正如有些人,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别人的言行与结果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所以,有时多观察、体验、思考,也不失为一条成功的捷径。

  香菱终学有所成,自身原因不外乎这些。天资聪颖,学习认真而勤奋,肯多观察思考,愿意一遍遍写诗且让林黛玉教导自己,这都是促使她终成佳作的原因。当然,道理我们都懂,能实行的人却不多,愿我们“心之所向,即为信仰”吧。

诗的读后感10

  徜徉在诗的海洋里,沉浸在《千家诗》的诗情画意之中,闻着那一朵朵心灵奇葩,我的心得到了震撼,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诗歌的博大精深。

  在战场的舞台中,他金戈铁马,横穿沙场,修长的剑舞出凌人的气势,他带着他的剑在战场上舞着他的雄心壮志,他就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

  在清透的蓝天下,有人忽远忽近的浅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壶美酒一个人,在浑浊的官场中,写自己的诗,喝自己的酒,“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他在坎坷的仕途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最终选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份洒脱,那份狂傲不羁深深地折服了我。

  在悠香的`菊花丛中,我仿佛看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过着“暖暖远人村,依依嘘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洒脱、宁静的乡村生活。在这里,我读懂了诗人自然而宁静的心灵境地。

  我感谢《千家诗》,是他给了我自信的喜悦;我感谢《千家诗》,是他让我明白了希望的力量;我感谢《千家诗》,是他给了我可以翱翔的梦想;我感谢《千家诗》,是他让我明白了只有守好心灵的家园,才能开出朵朵心灵奇葩!

诗的读后感11

  学课文《香菱学诗》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封建体系下女子的悲惨与无奈。

  香菱是一个苦命的女子,3岁被人贩子抢走,自此,一个本该幸福享乐的女孩沦为奴隶,后又被迫成了侍妾。身为一名女子,香菱对于自身的命运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忍受。可是,她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学写诗。生活的悲惨使香菱无处诉苦,委屈、伤心压在心里,为了发泄,香菱只好选择以诗抒情。

  香菱好学乐学,虽然身份不高,受人压迫欺辱,却依然怀有一颗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在学诗的过程中,她积极思考,不懂就问,认真对待。读诗之后,黛玉叫她说说体会,而她的一番侃侃而谈,让人不得不赞叹她的才思敏捷、悟性高,同时又让人叹息——怎样聪明的女子,却又这样的不幸。

  后来,黛玉又鼓励香菱大胆的作诗一首。这个傻傻的女孩,为了能作出一首好诗来,竟然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以至于由“呆”到“疯”,又由“疯”到“魔”,最后竟似“通了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终于写出了一首好诗,赢得了大家的称赞,也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一抹色彩。

  香菱一生命运坎坷,但因为这件事,总算让她有了些美好的回忆。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幸福很简单,可对于香菱来说,幸福也不过就是那珍贵的一瞬了。

  时光温暖,珍惜人世中的每一分幸福。也许你身处其间却未曾发觉,从香菱身上,是否能反照出你人生的幸运?善良的姑娘啊,愿你还会幸福。

诗的读后感12

  前几天,我读了《我的第一首诗》后,我沉思着,顿时觉得豁然开朗,父母的爱都是相同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一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我真替作者打抱不平,他父亲太苛刻,但是,当我理解这篇文章后,却从心里羡慕作者有这样的父母。

  母亲的表扬是对作者的鼓励,是她给作者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是作者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成为作者心头的欣慰,使作者一直坚持写作。这一点我跟作者恰恰相反,每当我得到老师的表扬时,我都会近不及待地告诉爸爸,爸爸便会夸奖我,鼓励我。

  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使人容易满足,所以还需要警策的力量来平衡来鞭策。

  父亲的批评,正是这种警策的力量,他时常提醒作者不要骄傲自满,更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促使作者进步得更快。这也弥补了母爱的不足,使作者从另一方面获取力量,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

  这也是父母望子成龙的`表现。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作者,使作者成为一名作家,也使作者学会怎么正确地看待肯定与否定,使作者学会“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源自于父母深深的爱。

  生活中,我们需要慈母的爱,也需要严父的爱。慈母的爱像一瓶芳香四溢的蜂蜜,让我们精神焕发,顺风扬帆;严父的爱像一碗苦味浓浓的良药,使我们警惕。我们应该从这两种爱中,吸取力量,使自己不断前进。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在赞美中不迷失自己,在批评中不轻视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追求真实存在,不为外力所左右。

诗的读后感13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红楼梦》中的故事《香菱学诗》,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其他的三本我全都看完了,我不看《红楼梦》是因为我觉得我看不懂,可是当学了这一课我觉的`我应该向香菱学习。

  说起香菱的身世,实在是可怜,她嫁给了呆头霸王——薛蟠,而薛蟠并不懂得怜香惜玉,香菱还要照顾薛蟠,有事说不定还会被毒打一顿,一次薛蟠外出做生意,香菱就被宝钗带进了大观园,从此香菱的命运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当她在大观园时,非常羡慕黛玉她们能吟诗作对,所以就让黛玉叫她写诗。黛玉先让她学会读诗,只有把诗读好才能写出诗,香菱第一次做诗给黛玉看,林黛玉说她被措辞不雅,被缚住了,要放开胆子去作诗。

  香菱听了连房都不入了,就在池边、山石上坐着,一会皱着眉,一会又含着笑。香菱学诗真的很认真,早上五更天起床就去找黛玉,当宝钗到林黛玉那时,看了那首诗,边说:“这首诗跑题了,不是写月了写的而是月色了。”而林黛玉又说她这首诗太穿凿了,听了这样的话让香菱很难过,但她并没有抱怨和放弃,只是她觉得很有信心的诗被林黛玉说成这样觉得很难过。

  当晚上时,香菱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天亮了,宝钗醒了,听了一听,发现香菱已经睡熟了,宝钗想:她作了这么久应该做好了吧?当她去看香菱的时候,发现香菱嘴里说着一首诗宝钗连忙找到黛玉,而其他姐妹听到香菱作出了诗,都连忙去听。

  读完了这篇课文,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做一件事,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将它做好。

诗的读后感14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杂诗》诞生了。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他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己亥杂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堪危。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境,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我不禁被龚自珍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诗的读后感15

  任时光匆匆流去,归人几何多。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如昙花般的一现后便杳无音信。纵使我们,踏破铁鞋,灯火阑珊处也不会有归客等待。

  这就是人生,几多慌闹。许多事在我们的心里,只能是幻想。也只能想想,再多的可能也不会存在了。曾有过多少个夜晚像今夜一样细细品味诗句将自己的思绪抛向这座喧嚣后沉寂城市的黑夜……

  三月的江南柳絮纷飞,东风徐来,河畔边的房屋青烟袅袅,只见房屋内有位妇人静坐屋中,侧耳倾听等待她最熟悉也最盼望的脚步声响起,可终日不曾听起。就在这死寂之时,不禁耳畔传来达达的马蹄声,妇人翘首望向橱窗外。只见蹄声渐渐散去,唯留院内枝头的鸟鸣声,妇人面露愁容。她知道红颜易老,青春几何,再漂亮的女子也是经不起时光折腾的。但她也知道除了“等”之外,毫无他法。于是又紧掩那小小的心扉只为等待她良人的归来……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战火的不停歇,每一个女子等待着的何不是一个未知的变数,可是又何从改变呢?夫君为国奔赴战场又有什么是可阻挡的呢?翘首回望过去,这一个个妇人的等待是值得的,可能结局大多未等良人来,双鬓已斑白吧。可是祖国的.强盛也在这翘首的盼望中逐渐突显。

  如今的我们不会经历那种翘首的期盼,青年的我们所感受的是那时代的召唤,何不把握住现在,让那寂寞孤独的期盼变得更有意义,不再让那死寂跫响于如今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