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浮力的教学反思

浮力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8 08:23: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浮力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浮力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浮力的教学反思15篇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1

  浮力教学中分为5个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浮力的产生条件,重点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二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应用,计算质量体积和密度的一般综合应用,第三课时浮沉条件及其推论和较综合练习,第四课时,浮力的典型例题,第五课时,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应用。

  第一课时中我由原来不讲解浮力产生条件,现在又讲解,时间显得有点仓促,尤其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本来想然学生自己完成,时间不够,只有变成自己演示了。其中的几个实验,引入用的`浮沉子引入,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觉得引入没有什么吸引力。让学生体会浮力,用瓶子按入水中,越按越费力,同时排出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浮力跟排开液体有关。用乒乓球演示了浮力的方向,其中最好用大瓶的可乐瓶,系住乒乓球的绳子的颜色要显眼。倒是研究物体的受到浮力的条件时,用乒乓球和塑料瓶演示浮力产生条件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阿基米德原理备有学生实验器材。

  第二课时中讲解浮力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应用,相当于书上的几个题,讲解了空气浮力问题,可以看出空气浮力对一般物体可以忽略;讲解人在水中受到浮力问题,体会人浸没时受到的浮力略小于重力,此时加强安全教育。初冬教学反思出师表教学反思出塞教学反思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2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课:

  由于本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容量大,为了节省时间,我采用直接点题的引课方式,通过把梨、木块、泡沫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

  二、新授:

  通过上面的实验得出什么是浮力后,教师板书浮力的概念。(为了节省时间,处理本节的重难点。)浮力的方向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列举出放飞的氢气球是竖直向天空飞的,有的列举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竖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着上升。看到学生能根据这样的生活现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兴。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个铝块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学生看到铝块在水中下沉,根据这一现象,我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你们能不能用你身边的器材进行研究,并叙述你的实验过程及看到的现象和结论。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不会的小组加以指导。学生们通过研究,能利用称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从而我也自然引出什么是称重法。为了让教学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我然后让学生用手中的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看看哪一组造的船承载的硬币数量最多,并观察,放入不同的硬币,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是学生的造船活动,有几组造的.船还没等承载重物就已经沉没,有四组同学造的船承载了三枚硬币。为了是活动推向高潮,我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学生进行比赛,结果我造的船承载了5枚硬币。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老师造的船比你们承载的硬币多呢?你们看出了有什么不同?这时有不少学生齐声喊道:“老师造的船比我们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开的水多。”之后我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复一次称重法测浮力,并注意观察:“当钩码接触水面,到全部浸没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从看到的现象中能分析归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基本上能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样使教学的重点一点点突出,而难点在学生的实验中逐步被化解。

  在学生完成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即利用称重法测量同一个钩码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对他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难点逐步被化解,重点也越发突出。

  另外,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本节的内容较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总是害怕时间来不及,因此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讨论,甚至忘记了在实验前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多应该学习如何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真正做回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师怎么教。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主要是对第一章浮力知识进行复习,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可以知道浮力的集中计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会制作密度计。同时学生能够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本节复习课有条不紊的完成了本节的内容,对于本节课对自身来讲是有变化的,也存在一些优点。在课前展示学习目标,可以是学生有的放矢。在板书方面使用动态板书形成本节课的只是网络。对于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习题针对性比较强。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加以改进。虽然课前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但是在复习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指向目标以及深浅难易的.技巧把握还有待提高。同时在教学中忽视了方法指导,习题设置一方面是复习知识点,另一方面应该将不同的1、2题进行比较,比较这两道题的不同点,但是课堂中这两题完全没有联系,让两道题的价值得不到完全展现,也错失了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如果能够将两题进行比较,那么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会在这样的比较重逐渐形成知识的迁移,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4

  在幼儿认识水有浮力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知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中都能浮起来的。我将铁球,钥匙,玻璃球,水泥块,分别让小朋友放在水盆里,让他们看到,这些东西很快都沉入水底。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要孩子们懂得重的东西放在水里就会沉入水底。而积木,塑料玩具等份量轻的就会浮在水面。为了巩固幼儿对物体沉浮的认识,我主子全本,小朋友做一个实验游戏,我将准备好的各种木质、铁质等小物品分别分发给每个孩子,他们高兴地看着,摸着,掂着,重,感知中了解物体的`性质。

  然后,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猜一猜,谁手中拿的东西放在水中能浮起来,就请他把东西放进水盆。拿着能浮的东西的小朋友满有信心的将手中的卡片,积木,树叶,树枝,木片,放进水盆,这些东西都浮在水面上了,他们高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可是小雨却把铁锁也放到水盆里来了,大家都说小宇放错了,小雨乖乖的拿出铁锁承认自己犯错。根据游戏规则,小雨只好在材料框里又找了一个能浮的东西放在水盆里,这次小雨找到的是塑料玩具插管,插管成功的敷在水面,这次小雨成功了,小朋友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

  我接着问小朋友,谁手里拿着能沉到水里,请放到水盆里,这次小雨第一个把铁锁放到盆里,小朋友们互相交换着手中的东西,快乐的实验者游戏者,最后小朋友们发现石子,水泥块,钉子,钥匙,铁锁都能沉到时水底,只有小丽的小皮球浮在水面上,最后小丽按照游戏规则在材料框里要重现找到一个能沉到水底的东西,这次小丽找的玻璃棋子,这次小丽找对了,小朋友一起鼓励。最后小朋友们总结了,轻的东西可以浮,重的东西会沉。

  为了发散孩子的思维,我有提出了新的额问题:你们知道铁的东西放在水里就沉下去,为什么铁做成的大轮船就能在大海里航行呢!小朋友们认真思考着,大家回答的非常踊跃

  于小淳小朋友说:“因为大轮船很大很大,他碰到的水也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水,都用力,托起大轮船,大轮船就浮起来了呗!”她一边说一边做着手势。为了让大家更明了的懂得这个道理,我将一张包糖的锡纸折成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就浮在水面上了,我又用另一张同样大的锡纸揉成小团放进水里,他就沉下去了,这一实验使沉浮的道理更加形象化了。小朋友们懂得了,大轮船因为身体大,在水里占的地方大,水的浮力就大,再加上轮船的中间是空的,所以它能在大海里行驶。

  本节课结束后,孩子们依然是兴趣盎然,意犹未尽,我就让幼儿回家后继续做这个实验,把能沉浮的东西分别讲给爸爸妈妈听。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5

  12月3日在我校举行的有效课堂教学现场上我上了一节科学课——浮力。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凭他们的直接感官传递的信息,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怎样突破这难点,是本课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往教学时,总是怕学生乱动了半天毫无收获,所以在实验时,反复强调,分别把所用材料示范后才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虽然教学过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首先,用一个动画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几个小朋友玩耍皮球,不小心把皮球掉进了树洞里,聪明的文颜博把树洞灌满水,皮球就漂浮上来,这是为什么?从而导出主题——浮力。

  二、玩中探究,获得新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看着实验桌上的水槽浮着这么多东西,学生早己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浮着什么?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的感觉。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玩了起来,尽情地用这四种浮着的物体实验。实验后,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来: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手时,感觉到水里有什么东西向上顶手……并通过测石头在空气中的.重量和放在水中的重量比较,发现在水中的石头较轻,从而得出沉下去的物体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事实让孩子们信服,“水的浮力”确实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为了巩固浮力的知识,让学生各抒己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说说浮力的广泛应用。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6

  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础。因此对压强的复习应是重点和关键。通过复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努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探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与创新也应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为一节复习课,通过采用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框架学生对各个局部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讨论、探索,从而熟练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详细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思维过程。

  但不足之处,学生对浮力公式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有乱用公式的.现象,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练习。

  通过这次研讨会使我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不改变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将势必要失败。当前提倡魅力课堂是很有必要的,眼下受环境的影响好多同学有厌学的心理,如何使课堂有魅力学生喜欢你的课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多思考如何在4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还能使学生积极的参入,主动学习,在乐趣中获得知识,以达到学生快乐,课堂高效的目的,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7

  《浮力》的学习是以密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为基础的,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如木块能漂浮在水面是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氢气球在空中能上升是受到空气的浮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等,这些体验都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只凭学生粗浅的观察分析,形成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又会成为学生学习浮力知识的思维障碍。

  在浮力知识的'应用解题中,由于有多种解题方法,而学生由于对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不明确,所以会乱用公式;而有的学生则感到解题无从入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可让学生分为: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平衡条件法等),而对每一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或应用该方法所需要的已知条件进行归纳),例阿基米德原理法应用条件:

  (1)已知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2)已知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3)已知排开液体的体积;

  (4)已知物体的体积,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即:V物=V排)

  (5)已知物体的质量及密度,同时物体处于浸没时等。

  在学生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时,再精选题型让学生去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从而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当然只要条件允许,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通过方法的讲解与题型的练习,学生对解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就会大为加强。当然解题的方法各人各有特色,对此要加以鼓励及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8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在设疑自探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这样才能提出问题。解疑合探环节,让学生动手完成测量浮力大小的实验,感受实验过程,体会交流合作之后成功的喜悦。展示与评价环节,让学生自己到黑板前展示成果,包括展示实验过程,讲解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质疑再探环节,先由学生提问,然后由教师提出预设的拔高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一定会受到浮力吗?演示乒乓球实验,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解答总结。运动拓展环节,学生先自编题,然后小黑板出示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学科班长总结。

  物理高效课堂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所以教师一定要退到后台,把讲台留给学生。而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大声的夸夸其谈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9

  学生之所以感到解浮力部分的题很困难,原因就在于浮力题中综合了有关质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压强等许多物理概念。所以,在复习这些知识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特别是力学重点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我在上这堂课之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尤其是浮力知识来测量物质的密度?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实验方案。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

  一、案例背景:

  这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的一节复习公开课。力学中的浮力部分是个难点,是中考中得分率最低的知识点,在这个知识点上通过“实验设计”开展创新教育,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达到?

  二、案例描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这堂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做好知识的准备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特别是力学重点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

  (二)课前学生自主设计好实验方案

  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动;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上这堂课之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尤其是浮力知识来测量物质的密度?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三)课堂实验过程设计

  由于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课堂上进行限定器材的实验。共进行三组实验:

  (1)测密度大于水的石块的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蜡烛的密度;

  (3)测盐水的密度(利用已测出的石块的密度)。

  (四)课后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案,供全班学生讨论。教师讲评、鼓励和表扬

  三、本课的反思:

  公开课之后获得十余位听课教师的广泛好评。有的教师评论说:“没想到像7班学生在课上表现出来的素质如此之高,本校别的学科听课的教师感叹到:“没想到×××同学(学习差生)在科学课上表现得这么积极。如果我们课都上成这样,学生还会感到负担重吗?还会有学生厌学吗?”

  学生解浮力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解题时,常常有学生惊呼:“这道题不是和我们做的实验一样吗?”“这道中考题不是和我们提的实验方案一样吗?”浮力计算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那么抽象、呆板和枯燥,而是与自己设计或讨论过的实验方案紧密相连的,学习的物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是紧密相连的。

  有的教师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愿多做实验,认为耽误时间。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全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事实证明,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做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散思维、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下课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大胆地设想和设计方案。有的学生用弹簧秤测固体重力,再根据公式m=G/g算出固体的质量,用排液法测出固体体积,最后算出固体的密度。有的用弹簧秤测出物重G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拉力,算出物体体积V,再根据G/g算出物体的质量计算密度。旁边的学生说:你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密度大于水的物质,若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怎么办?然后得意洋洋地拿出自己的实验方案。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方法。有几个学生每人设计了六七种方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激发和诱导了学生的创造性。事实说明我们原先对学生能力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还说明学生蕴藏着很大的潜能,而我们教师往往对其估计不足,因而束缚了自己教学改革的手脚,放慢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利用浮力知识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学生没有做过,教师也没有演示过,所以有相当的难度。如何让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这堂课上也有所收获,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让学习好的学生主动与学习较差的学生结合在一起,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设计出一两个实验方案,培养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使这些学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生的实验方案并非都是科学的、严密的,有的设计实属于“一窍不通”。我们应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保护学生的创造欲。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努力,然后再帮助他们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最后完成合格的实验方案。

  集体研讨,全面提升创造能力。在学生分组讨论、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全班进行集体研讨,针对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方案,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论中,教师适时点出问题关键,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同时明确解题逻辑性和规范性,使学生能够掌握若干个用浮力知识测定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

  通过对这堂反映良好的科学课的总结,说明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进行创新教育,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必能谱写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必能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10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通过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学生的认识不一致,给课堂教学创造了机会。既然学生意见不一致,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你能不能想办法来证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经过学生讨论和师生互动,学生对通过测量浸在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拉力大小来证明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达成一致意见。

  这个实验本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钩码排开水的体积较小(一个钩码排水量6ml多),拉力和重力相差6克左右,用牛顿做力的单位,学生读测力计的读数时,几乎感觉不到测力计有多少变化,实验效果不明显。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没有选择钩码作为实验材料,而是选用了重量较轻体积较大的'橡皮泥,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较大,测量拉力时效果明显。

  教材中的第二个实验,大小不同的石头做实验,学生固定石块比较困难,我还是选择了大小不同的三块橡皮泥。让学生猜测把橡皮泥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而且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就越大。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11

  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设计时主要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如:“死海为什么不死”,引出浮力。通过观察,发现鹅浮在水面,乒乓球浮在水面,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最后由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死海为什么不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造死海的例子来鼓励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造船比赛”、压易拉罐等实验,让学生边做边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本节通过大量实验,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师生间、生生间以交流、讨论、实验等多种手段保持探究兴趣。让学生给浮力下定义,从现象猜浮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再从实验和交流中得到规律,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现象中发现,探究,交流,再发现新题。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12

  五下单元第五课充探索物体沉浮因素转为对浮力的感受和认识,这一课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浮力并尝试测量浮力的大小。同时也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建立浮力与排水量的直接联系。

  这节课的课前准备特别重要,课程实验需要提前做一次。特别是泡沫沉水实验。各个环节的.实验材料要提前准备。

  作为滑轮用的勾码(加重)

  实验用的各种大小不同的泡沫

  弹簧测力计

  烧杯

  本节课实验内容比较多,分为感受实验和测量实验。课堂中我用手将泡沫呈现出上升、静止、下降三种不通的状态,从而引出支持力和重力关系的讨论: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下落;当支持力等于重力,泡沫静止;当重力大于支持力,泡沫上升。得出结论后就可以开始感受实验。由于我们在前面了解了泡沫静止在手中是因为支持力的作用,而泡沫静止在水面上必然有一个等同于支持力的力。提出问题什么力让泡沫静止在水中?学生很快就能联想到浮力。之后就是用手压水中的泡沫,这个过程要让学生慢慢的加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浮力及其变化。

  感受实验之后就是浮力测量实验。在实验前应先让学生了解:浮力=重力+压力(拉力);这个过程可以用感受实验中下压的过程,让学生结合讨论得到。测量实验前重物和泡沫的选择十分重要,物重的质量一定要足够,否则实验会失败,另外可以将观察排水与浮力关系结合,所以烧杯的选着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在实验时犹豫泡沫和重物的原因导致排水现象特别不突出。或许可以用1000ml的量筒代替。

  测量浮力实验

  为了达到实验效果,也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可以选择小量程的弹簧测力计;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尽可能的缓慢加大拉力。让小组同学都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另外,当泡沫完全沉入水中的时候,可以让操作学生继续缓慢的让泡沫再下拉一段距离(让泡沫悬浮在水中),并记录浮力大小。

  由于课程实验较多,我们在课堂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否则会有学生不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13

  背景:为迎接区优质课大赛,我校在报名老师中进行海选,据说只有两名老师可以有幸入围。应该说凭我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想入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不报什么希望,顺其自然,。但是“上天只眷顾有准备的人”,所以我莅临听课指导。 教学内容为——浮力。

  教学程序:

  引入、说说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体验浮力——测量浮力——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练习——小结等环节。

  引入环节:

  我选择了一个氢气球,幽默的语气开始本节课。(原来打算表演小魔术——不能浮起的乒乓球,后舍去)

  体验浮力:

  把乒乓球和易拉罐用手指按入水中。比较手所受的浮力和现象。

  测量浮力:

  把硬币投入水中,提问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要求学生小组内利用身边的器材,合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说明这一问题。(事实证明:学生能利用弹簧测力计通过称重法比较和测量浮力,解决问题)

  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按照探究环节进行,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猜想的.理由要求说出(教师可以提示,猜想的依据可以是生活经验、实验现象、公式、学过的知识,甚至是“直觉”,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可以说出几个猜想)。难点在于猜想的合并归纳和排除。最后是小组分组实验,交流得出结论。

  反思:课后我及时找到听课老师和领导,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用高校长的话说“这节课不愁教学反思的撰写了”。的确,结合自己的感受并大家的意见,现总结如下:

  其一、教学的程序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得当,有备而来。

  其二、部分环节设置不妥,造成后两个环节没有完成,是个遗憾。

  1、要求写出实验验证浮力和密度关系的步骤的环节可以删去。时间占据了六分钟之多。

  2、体验浮力的实验,在提问上或者器材上可以做改进。(提问:哪个更费力代替哪个更容易?用小塑料瓶子代替乒乓球,防止乒乓球的旋转带来的影响

  其三、自制了一个器材方便测量浮力,效果不错,虽然在实验室待了两天,几经改进和挫折,非常不容易,但是结果还是值得欣慰的。

  其四、在猜想环节上,我准备了八种可能猜想,并对每一种可能设计了处理方法(后附),但是处理结果还可以更准确、更科学、更明晰。

  其五、在教师语言、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加强锻炼。

比如引入用疑问语气,提问用祈使语气,表扬用感叹语气等,语言要波澜起伏,这是个慢功夫,今后注意加强和改进。其六、活动型课和讲授型课的比较。(第三节课听了刘老师同样内容的课,同课异构。)学生更喜欢哪一种?哪一种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和自我建构有没有优势,哪一种更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的长久性?经历挫折和困难,然后解决问题,其中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找机会把这样的体验给我们的学生。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14

  本节教学在引入浮力的时间过长,前四个动手实验过多,在要求同学怎样才能将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时,出乎意料,有一组同学利用乒乓球,将橡皮泥粘在乒乓球的一侧放入水中,这时橡皮泥未沉入水中,而其他组的同学由于第一次没有成功使橡皮泥沉入水中,再让其浮在水中的话难度就加深了。在做鸡蛋放入水和盐水中时,我先把鸡蛋放入杯中,拿出两杯水让学生猜想倒入后会有什么现象?本想卖个关子,但学生很聪明,立刻就回答出来沉入杯中的是水,浮起来的是盐水。

  在讲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分别让同学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但由于时间较紧,请同学分组探究并展示,但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想让学生复习一下表格的设计,这一步就被我临时删除了。最后,做巩固练习时,课件由于出了一点小问题答案直接就跳出来了,我只好临时请同学讲解一下为什么?

  浮力的教学反思 篇15

  这篇物理教学反思文章初中物理教材水的浮力教学反思供广大物理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时参考。具体反思内容如下:

  一、设计活动,玩中激趣,在做中学

  设计学生动手活动贯穿整节课。在导入时我设置如下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一开始就用活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了两个体验浮力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水的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怎样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阿基米德定律。

  此外,还设计了发散思维的拓展活动,学生发挥想象力,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尝试使橡皮泥浮上来,看哪个小组想的点子多…….整节课利用简单常见的器材,通过亲身感受,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做中学。

  二、合作与交流的“小组学习”,学生在合作中快乐学习

  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采用“过程式”教学,即课前准备,课堂探究,课外延伸。课前学生运用Internet查找有关水的浮力的资料,并准备实验用具,所有准备过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所需活动器材都是简单易找的日常用品,如,脸盆,桶,石头,玻璃弹子,橡皮泥,可乐瓶或其他容器,泡沫(大手掌形状---------校运会入场式道具),从生活中,从身边取材,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进行交流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三、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从感性体验入手,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瓶中取球,2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对浮力有感性直接的认识;由探究浮力的大小到阿基米德定律;由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到拓展分析:“不沉之舟”泰坦尼号为什么会沉下去?最后才引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合作中成长。

  四、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如课堂上师生应景产生一些小花絮。如:

  生:老师浮起来了!

  师:不是老师浮起来了,是你的橡皮泥浮起来了!

  生:呵呵,嘻嘻,哈哈…….

  师生在亲切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动。微笑教学,使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多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胆放开,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无形中教师与学生便建立了一种合作友好的关系,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图文并茂地一同输入电脑做成课件,指导孩子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读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供了资源。第二,设置信息课,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或者复制下来自己整合做成word文档或powerpoint。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具有丰富的再现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由舒畅的探究学习环境使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时间充足,形式多样;再者,信息媒体中资源丰富,搜集的过程也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展示探究活动的主体性。

  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所要注意的问题

  1.计算机的运用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设计才是关键所在

  从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发挥计算机的长处,

  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教学中,课件等计算机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2.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次新课程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活动的开展,给我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科学课是今年第一次设立的实验科程,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水的浮力是物理内容,对于学生物专业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是否选择这个内容上录像课?我曾经犹豫过:担心讲得不够严谨,能否讲得透彻?后来觉得,也许这样更能发现问题,帮助自己更快成长。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挑战,勇敢进行尝试。

  八、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遗憾中成长

  作为站上讲台仅一年的新手,对节奏的把握偏快,这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克服的问题,希望在实践的学习中逐渐变得从容。

  第一次拍录像课,事先没考虑到镜头与学生、教师三者的位置关系。课前没有把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向摄影师沟通,有些明显的实验现象和过程被学生挡住镜头,导致一些精彩的瞬间没能出现在镜头上。如,导入时设置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学生动手向矿泉水瓶灌水,利用水的浮力成功取出乒乓球;还有学生座位虽做了分组的摆放,课后发现还有更好的摆放方式,如六人围成一个长方形,可能上课和录像的效果会更好…….

  还有,虽然能用语言,微笑,眼神,手势等满怀激情和感染学生,但观看录像后,自己发现有时语言还不够精确简洁,手势还不够干脆……下次还要注意有效的使用指导时间,让教学更优化。

  我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著名的导演,每拍完一部电影都会有遗憾;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在寻找遗憾,正视遗憾,相信一定可以在遗憾中成长。

【浮力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浮力教学反思04-05

浮力教学反思02-24

浮力的教学反思03-27

《浮力》教学反思03-23

水的浮力教学反思04-07

关于浮力的教学反思04-13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04-04

浮力教学反思15篇03-22

浮力教学反思(15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