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7 09:01: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散步》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散步》教学反思15篇

《散步》教学反思1

  一、抓契机、生课程

  线描画《母鸡萝丝去散步》是由绘本为载体挖掘出的美术课,绘本中,每页的画面都精致、美观,线条和装饰图案的排列规律给人带来视觉的美,所以,追随孩子的意愿,生成了第一课时美术欣赏活动,让幼儿通过欣赏绘本中的房子、树、动物等画面感知线条图案和色系的排列规律,其中,绘本中的主角狐狸和母鸡的装饰图案给孩子以深刻的印象和探索欲望,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生发第二课时,线描画《狐狸和母鸡》(二)。

  二、活动中、现情景

  活动中,我单独出示了狐狸和母鸡,让幼儿先欣赏了狐狸,并引导孩子说说身上的线条和图案的排列规律,有的幼儿说:“狐狸身上毛好漂亮,有许多长短不同的线条和三角形图案组合排列而成的。”然后我又引导幼儿从图案的规律上观察,孩子们的观察力很明锐,刘一诺小朋友举手说:“老师,你看,狐狸身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一排线条一排三角形、一排线条一排三角形。”我紧接着问:“那你们想用什么图案来帮他装饰呢?”孩子们有的说用波浪线和圆圈,有的说用小点点和小花朵······幼儿想象丰富,各抒己见!

  接下来我又出示了母鸡,通过幼儿观察,发现母鸡身上最有欣赏价值的就是翅膀和尾巴,幼儿观察到图案和线条也是有规律的排列的,他们还发现了除了图案和线条有规律外还有他们的色块也有规律。

  最后让幼儿大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线描和图形来进行装饰狐狸和母鸡,于是,我为幼儿准备了母鸡和各种造型的狐狸让幼儿自主选择绘画。

  三、反思与改进策略

  活动改进策略一:当幼儿发现了母鸡除了图案和线条有规律外还有他们的色块也有规律时,我就在活动开始部分时我把狐狸和母鸡同时出示,让幼儿同时去观察两个动物的图案和装饰规律,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就是让幼儿知道他们都是有规律的排列装饰,而且都有同向排列和反向排列的图案,比如:狐狸身尾巴上的毛是反向排列的,母鸡翅膀上、尾巴上的羽毛也是反向排列的等。这样进行比较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又能够促使幼儿的线条、图案和装饰技巧更能得到认知与发展。

  活动改进策略二: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有排列规律的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用爱心、有的用波浪线、还有用花型等来装饰,我还发现选择装饰狐狸的幼儿比较多,而母鸡则选择的比较少,所以大家商讨,觉得这节课还可以延伸到下节课专为母鸡来设计颜色的装饰,使母鸡更鲜活、形象,让孩子不再局限于线描画又避免了课的思路不明确而感到乱,应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挖掘狐狸身上的装饰,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想象、探索。

《散步》教学反思2

  这一周,学校安排同课异构,我们年级报的篇目是自读课文《散步》。同课异构前几年在南方一些名校很是火爆,似乎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近几年由于一些教学专家和一线老师的质疑,这种教研模式渐渐的退了潮。去年听余映潮老师的讲座,他对同课异构就颇有微词。余老师认为教学是个人行为,与其搞什么同课异构,还不如静下心来搞一课多案。毕竟别人的东西只适合别人,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你无法拷贝别人的教学模式。我当时对余老师的观点还体会不深,这次亲自参与同课异构,对他的观点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也开始理解余老师的良苦用心。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教,以期寻求最佳的讲授模式和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相互学习。面对同样的教学材料,每一个老师的理解角度和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尤其是语文课,对同样的课文,每一个老师的解读方式都有所区别,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也多少有些出入。

  这次我们讲的是一篇现代散文《散步》,八个老师参与同课异构,每一个人的处理文章内容的方式都不一样。听完别人的讲述,我感觉如入迷宫,完全迷失了自我。有的老师多媒体课件极为绚丽,有的老师的板书颇为精彩,也有的老师的点拨入情入理。以下我分别来谈各个环节给我的.印象:

  首先来说导入。在这几课中,我对其中一位同事的导入感受很深。他以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切入对散文的讲述,显得水到渠成,不着痕迹。课文的导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些人舍本逐末,把导入设计得天花乱坠,让人眼花缭乱,他们的导入在语言的泥沼中愈陷愈深;有些人开门见山,丢掉了导入,大刀阔斧,直面主题,他们的讲授过于生硬,让学生疲于应对;有些人巧妙化用所学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新旧知识巧妙的贯通,让学生喜闻乐见。而这一次几位老师的导入基本上都拒绝了生硬与死板,尤其是我所提到的这位男老师,他在联系自身生活经历的同时更是将很多历史名人的散步巧妙的引入到他的导语设计中来。如:“散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如果没有苏轼的散步,就不会有《记承天寺夜游》;如果没有朱自清的散步,就不有《荷塘月色》;如果没有莫怀戚的散步,也就没有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步》。”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知识整合,学生在老师营造的诗一样的语境中走进新课,其乐融融。

  接下来说对文章主题的确定。这一课是一篇书写亲情的美文,文中人少事小,却意味隽永,可读性极强,历来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学习散文的范文。关于这篇美文的主题,历来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课的主题是对孝道的歌颂与弘扬;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一课的主题是歌颂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一刻的主题是对生命的赞颂和珍重。这次讲课,几位老师基本上都把文章的主题落到了对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赞颂,还有几位老师把主题确定为中年人在一个家庭中所负的重要责任,而对文章中流露出来的对生命的赞颂和珍重却几乎没有涉及。这给我们思考本课的解读渠道又多了一些借鉴。

  另外,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也大相径庭。有人以这一课为材料,教学生如何在写作中正确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如何正确运用细节描写;有人将这一课与这一单元其他篇目进行比较,对课文中出现的独到的写作手法进行梳理;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浓浓的亲情美和独具匠心的语言美。这可以说是两种流派,前者直接与中考对接,课堂就是考前训练营,课文成了一些生硬的语文知识的拼图。而后者虽努力给学生以精神的濡养,但是却与应试教育背道而驰,学生的成绩自然不见起色。这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远的痛呀。

  我该牺牲语文的魅力去迎合应试的妩媚,还是在夹缝中寻求语文教学的春天,这实在是我应该正确面对,冷静思考的大问题。

《散步》教学反思3

  《散步》是作家莫怀戚的—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美文,是一篇是让学生通过探索、质疑、讨论来理解家庭中的尊老爱幼及生命的生生不息的作品。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采取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与考试的基本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尊老爱幼。

  学习这个课例,有两点感受强烈地触动着我:一是散文教学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活。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溢于言表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四个板块教师都能紧扣文本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具体文段语句的诵读、思考、联想、感悟,披文入情,联通生活,触发共鸣,几次在教师的语言表达的设计中一吐为快,酣畅淋漓。这就是文学与生活的沟通,文本形象与学习感悟的沟通,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沟通。此非形式的浅薄与热闹,而是认识的感同与升华。第二点感触是美文就应当美教。这篇散文是文质兼美的,所以教者就不能简单粗陋地处理。这节课的四块设计都是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情感、和谐的节奏来组织的,学生在丰富动人的开场白中进入学习情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移步换景似的品味一个个真情场景,学生们一次次诵读、一次次联想、一次次感动,文理、情理、心理达到了高度的感同与升华。美在文本、美在教学过程、美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美在学生精神上的陶冶与指引。

《散步》教学反思4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2、感受故事的趣味激发幼儿的想象,并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标志的关注。

  活动准备:ppt课件、图书中的十一个标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尝试着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想象标志的意思。 ①教师提问:“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原来房子的门上有兔子的标志)

  ②出示兔子标志:“他是兔子,他戴着红色和黑色条纹的领带,我们就叫他兔子先生!”

  (2)分段欣赏故事

  ①播放课件第一部分

  教师:“这一天,兔子先生出门去散步,什么叫散步?”(到外面走走)“兔子先生从家里出来,要到外面去走走。一出门就看到一个标志,是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小结:“噢!这是往前走的标志。”

  教师:“咦!这又有一个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嘿!真是楼梯的标志,孩子们真聪明!如果是楼梯的标志,那么他会去哪呢?”

  教师:“这个标志有点看不懂呀!(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恩!是桥的标志呀!你们真棒!”

  ②播放课件第二部分

  教师:“下面的标志可有点奇怪!是什么意思呢?”(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瞧都没有瞧。结果摔了下来,哎呀呀呀,疼死我了!原来是小心斜坡的标志。”

  教师:“兔子先生摔疼了,小熊医生取来了医药箱为他包扎伤口,看看兔子先生的脸上,原来是眼泪汪汪的标志。”

  教师:“摔疼了是回家去,还是继续往前走。(幼儿辨别)如果继续往前走,你要告诉

  他什么?(一路顺风、小心当心??)

  教师:“兔子先生说‘是是是知道啦!’他看都没有看接下来的标志,是什么意思?”

  (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唉呀呀呀!原来是小心坑洞啊!兔子先生瞧都不瞧,,你真是粗心,刚才摔了,现在又掉洞里了。”

  ③播放课件第三部分

  教师:“掉到洞里,会碰到谁?”(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来到了谁的家?”(小老鼠的家)

  教师:“兔子先生来到了小老鼠的家,哥俩一起高高兴兴地出海啦!这个吗?就是哥俩好的标志。”

  (3)续编故事

  教师:“兔子先生和小老鼠还或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续编故事)

  (4)说说生活中发现的标志(文学作品回归生活)

  真有意思,兔子先生碰到了那么多有趣的标志,你们在家里、幼儿园或者马路上有没有看到过标志呢?

  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标志啊,有些我们熟悉,有些还没注意到,可没有它们还真不行呢!这些标志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回家再找找这样的图象标志好吗? (延伸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标志、马路上的标志、设计标志等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用一个故事引导孩子了解标志对生活的作用,很能吸引 孩子,标志也是用孩子

  最喜欢的图画语言来表示,孩子们在猜猜讲讲中感受标志语言的魅力,也为孩子观察生活中的标志打下基础。 活动中,完整欣赏故事的时候,由于孩子阅读的机会较少,所以孩子对故事的结局猜测的不多,缺乏一种文学的想象能力,这时教师的语言引导在多些也许会更好,例如:有谁是住在洞里的?掉下去会不会有惊喜呢?等等,把孩子的思维引一引。 在续编故事前出示的生活中的常见图标,对幼儿在续编过程中没有起到提示作用,反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

《散步》教学反思5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要求。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

  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

  A、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B、“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例如在《散步》这一课中,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设置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也是我选取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迟、太迟”“总算”“又”“熬”这几个词语要学生重点领会,强调要重读,并要求反复地朗诵,以达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作为一个新老师第一次在多媒体开课有不免有些紧张,在布置预习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因选取的内容容量太大,一节的内容没完成,应该在以后的课堂上把握好时间,以保证一堂课的完整性。

《散步》教学反思6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作者莫怀戚,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教学此文后,反思课堂教学,感受颇多,现小结如下:一、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应该“贴”着学生设计,“贴” 着学生教。因此,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找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散步》教学反思7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或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题为重点,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

  教学本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读课文;三是品味语言。后来一想,这样安排是不是太陈旧了、太呆板了些?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简,去难存易”呢?于是采用新的形式:由文学评论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切入,让学生谈阅读感悟,放开条条框框;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结束课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篇幅虽短小,情节虽简单却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再认真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学习中,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学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通过“我”劝母亲去散步,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听话懂事的我,善良温和的母亲。如今,母亲老了,她信任、顺从自己的孩子,儿子也十分关心自己的母亲。几十年的生活使他们积淀了怎样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无一不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新老交替是生命无法抗拒的规律,它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时,作者一边是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一边是流着自己血液的孩子,他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迈的母亲,而读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选择。

  中年人,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而一个“背”字,背出了责任,背出了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我设计这节课以“情”贯穿全文,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价值、生命的可贵。但情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尤其是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

  对文章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我不想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指挥学生,不想让他们成为游离于“情”之外的观众,而是想让大家共同成为课堂这个小舞台中的一员,演绎出最真实、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浓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尊重语言教学规律,朗读贯穿了教学始终,由易而难,培养学生语感,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我们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文内容不难,指导学生在理解深刻的内涵基础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读又不拘于文本,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训练。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这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散步》教学反思8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散步》教学反思9

  一节好的心理课,一是要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达到智力的成长和非智力因素的提升;二是让学生放松,获得快乐,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因此,它不需要太多的理论,更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与同学交朋友交心,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在活动中体验,在交流中明辨、澄清、引导、提升,最终达到心理提升的目的。

  本学期公开课我执教的选择的是北京教育出版社小学《心理健康》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思维的奥秘》一课,适逢西安市心理教研员钟昭英老师在我校组织心理教研活动,授课结束后,聆听了钟老师指导和组内教师的反馈,结合本节课的反思,我认为上好一节优质课有可以从以下做起:

  一、教材分析到位

  教材是上课的根本,一节好课首先对于教材的分析要到位。本节课属学习辅导范畴,其辅导的目标重点就在于思维力的培养,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范畴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多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来展示了思维力的重要性,启发学生了解思维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运用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充分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节好课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了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学反思

  五年级学生学习和生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要求都是全新的,如若照搬之前的学习方法和问题解决习惯,被以前的经验所控制,难以跳出原有的定势思维,势必导致了学生失败经验的产生,需要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指导。

  三、精心设计活动

  1.目标具体,重点突出。

  心理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不需要太多理论与知识的讲述,因此教学设计的目标要细致具体,不要太散,一般一节课2-3个目标即可,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确定重难点,做到目标具体,重点突出。

  2.环节相扣,设置巧妙。所有的分析和假设最终都需要教学环节来完成,因此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我以“123拍掌”作为热身活动,通过视频故事《毛毛虫试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体会到思维要“拐弯”,从而揭示了课题,接着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脑筋急转弯”、“桔子会拐弯”、“烦恼能拐弯”,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将学习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3.以生为本,启发到位。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对其进行思维的训练,因此,活动设计体现了学生的需要,同时,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去欣赏每一位学生的思考,及时给予正向的鼓励和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于扩展思维重要性的认识。

  4.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课最核心的因素,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习效率,并让学生将所学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习效果较好,同时,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效率,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5.选择活动,不宜过多。

  活动是为教学服务,是教学的载体,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许多活动看着热闹,但其实流于形式,失去了活动的真正目的,少而精的活动以及结束后有效的分享和小结才是好的活动。本节课中导入的活动过多,如果将放松训练放在过关游戏的第二个之后,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放松,一是让导入更高效,二是让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有张有弛,更高效。

  6.全面参与,各有所获。

  心理的活动课以活动为主,但要注意活动的参与度,每个学生都尽量要参与到活动中来,即使参与的程度不同,情感的层次不同,但能学有所获,也是一种进步。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参与率极高,全班同学至少都参与了一项活动,学生参与热情,积极性高,学有所获。

  总之,要上好一节心理课,要做到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重学生的整体参与,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轻理论的传授,轻价值评价,轻求全责备。

《散步》教学反思10

  这次开市级公开课,从备课到摩课再到最后上课,整个过程我领悟了很多,应该说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很高兴地知道了以后要怎么来设计一堂课的环节,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更好地设计板书等等。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思路清晰,声音清亮。整堂课上下来比较顺。

  2.板书设计新颖,以爱心来串起一家人。以后的课堂我也应多这样。

  3.比较阅读的教法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两篇文章一起比较,也更容易得出一些写作的方法。由此迁移到写作指导上,较为自然。

  4.学生听课很认真,配合度较高。

  5.歌唱家人间温馨幸福的音乐,带动了课堂的气氛。

  6.预设目标都有完成,时间的把握比较准确。

  7.最后让学生把课文带回去与家长一起品读,这是临时起意,是比较好的一个想法。与家长一起阅读,可能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体会。

  需要改进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两篇文章在进行对比时,没有做比较阅读前指导,结束后也没有归纳。这类比较阅读之前做过好几次,我以为学生都掌握了方法,就没有再指导归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复绕圈,说明阅读前的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环节设计较多,以致在比较阅读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没有做到深入挖掘文本。

  3.细节描写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没有很好地区分,混为一谈了。

  4.环节衔接紧凑,整节课都在老师的`把控之中。这在以前我的理解中是好的,而开课后,我意识到这同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当放开胆让学生自由地去解读、去发挥。作为公开课,我还不敢这样尝试,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多一些这种尝试,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5.环节间的过渡性语句比较生硬,这个可能是我的弱项,我得在这方面多花功夫,争取做得更好。

  6.最后的朗读是临时加上去的,所以音乐没配好。我应该在课前考虑到种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后要注意。

  7.在讲完本课标题的好处后,应归纳下标题设置的好处,跟考题结合起来。

  最后感谢各位来听评课的老师,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以后我一定会在教学上更多用心,争取在语文教学中少些遗憾!

《散步》教学反思11

  语文教学,落入窠臼。每个语文教师既怕又无可奈何。

  交给学生,会怎么样呢?

  授课之前,文本读了三四遍,参照参考书,教案,几趟下来,头脑愈加昏沉,知识点越积越多,教授课程并没有增加自信,它们在大脑里形成一股乱流,找不出头绪。

  参考书中一篇朗读的教学实录给了我灵感,看着满满厚厚的教案与教材,各式解读与知识点,我选择我不做一个只传授与填鸭的传声筒。

  从朗读开始。

  整个七年级课文从第一单元到第二单元,教参一直强调朗读。言为心声,朗读是再创造,相信每一个能够认真朗读的孩子。

  从早自习开始,我有意无意训练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我不要求孩子们背诵,我发现只要是要求背诵,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加快语速,跑马观花,他们根本没有心思细细体味语言,欣赏文本,而是被迫进训练场,进行竞技比赛。

  如今早自习,二十分钟不再是学生随意朗读。很多时候早自习被白白浪费掉了,我们选择让孩子自习,他们往往并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非一日之功。教育功利化的时代,精致利已主义盛行,学校是最后一方净土,当教师的永远要守护好这片家园。

  如今我会尝试帮他们定树立目标,一刻钟之后检测。走进学生,争取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在我面前朗读一次,增强他们信心,教授他们朗读技巧。

  到了这堂课,我心里有了底气。

  上课前,我让孩子们随意朗读几分钟,将整篇文章读顺读通畅。读完之后,我不进行先入为主的导语绑架,只有一个问题:

  同学们,这篇文章有一个词语,是整篇文章的内核,或是文章的灵魂,大家适着找找吧?

  我的要求是,不论你找出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并找出证据。

  孩子们高兴极了,纷纷拿起笔重新阅读起来。这个时候,我想即便找不出,也不打紧,能够沉浸在阅读中也是最大的收获。

  不一会儿,有些同学开始举手,我示意他们站起来回答。

  A说“生命”,(这个小家伙特别激灵,每次总能给人出乎意料的答案。)为了鼓励他们的自信心,我态度中立。

  我说:“很好,请你找出理由哦!”

  A点点头,先坐了下来。

  B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的不是一个词语,而是好几个。”他试探着问我。我说:“当然可以。”

  他说:“老了”、”挺不住“、“熬”……

  同学们听他这一说,都大笑起来。

  C说:“责任,孝顺……”

  同学们还是有笑,他们既表示认可,又觉得好像不够。

  他们在等,习惯性的等待我给予他们肯定。

  我让他们继续思考理由,而不是轻意决定谁对谁错。

  A再次站起来罗列他的理由,诸如环境描写段落——”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他说这一切都是生命的象征,而他母亲的.衰老正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大自然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要孝顺父母。

  他的理由,同学们纷纷鼓掌给予肯定。

  其它同学有赞同C的”责任、孝顺“关键词的也纷纷起来回答。

  如——“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及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们又附和这个说法,觉得有道理。

  大家一致认为,作品既有生命的领悟,又说责任的韵味。

  至此,我觉得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差不多了,而我要做的是规范他们的语言表达,尝试赏析文本。而这些是参考书具备的内容。

  一篇文章教法多样,知识点永远抠不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能够让孩子们深入阅读,给他们领悟的空间,这似乎比什么都重要。

《散步》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本课也是通过一家四口的散步来体现浓浓亲情的,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是一首真善美的颂歌,能让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进行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然而,本文虽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却以成年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的,展现的是成年人对待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的观察和理解。然而,本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刻体验。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深入体会到文中亲情、人性、生命的内涵成为课堂的最大难点。

  经过研讨,我们确定本课的学习要求主要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学习朗读并努力体会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所以,这篇《散步》,要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亲情般温馨温暖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一次关于“亲情”和“生命”的洗礼,学习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如何做到营造温馨的氛围,而且要在课堂初始便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放松的状态,最好的方法便是借助多媒体。借助描绘亲情的音乐,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状态。然而,只有音乐是不够的,学生如果不能感同深受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让学生进入我想要的情境。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温情”中回忆自己体会过的“温情”。音乐加回忆,学生们的情感一定会被调动起来。接下来对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甚至对生命的感知自然也会更加敏感。果然,从课堂上的效果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进入到了我想要的感知状态,对于中长对幼、上对下的爱也深有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从配乐朗读到品评景物、佳句,从研读课文主旨到最后的美读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这堂课仍有着一些不足。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利用小组内部的`合作和交流。学生交流不够,自然也无法更多地从别的同学那时得到别样的知识和感悟。然而,生生对话其实是比师生对话更易于学生接受的一种对话方式。

  其次,导入环节占用时间过长,我校的孩子们用笔能力不足,在一开始的文字描绘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考虑下次可以让孩子们用图画的方式或口头描绘的方式完成。或者,也可以将展示环节分为两部分,在课堂结尾再请几位同学展示,形成一种形式和情感上的“首尾响应”。

  最后,学生没有预习的好习惯,虽然内容十分简单明了,但由于学生对课文过于陌生,课堂推进很慢,最后虽然顺利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但明显感觉到课堂环节间过于紧凑,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理解、感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这次的课堂让我明白:导入方法是死的,而设计教学的思维应该是灵活的。导入方法虽然被我归为三种类别,但并不代表一节课只能用其中一种。不同的方法相结合会有别样的效果。

《散步》教学反思13

  《散步》的教学工作已完成,给我留下太多的思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设计思路

  在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紧扣单元主题和阅读要求,设计出散文《散步》的教学思路:以“亲情”为主线,关注文章的故事美和情感美,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行发展;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因此,《散步》这节课的教学,我围绕着“亲情”展开:整体朗读,感知亲情;合作探究,品析亲情;小结课文,升华亲情;敞开心扉,抒写亲情。进而设计了“朗读感知”、“品析情感”、“文章回顾”、“创新表达”四个环节,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文本理解能力,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悟生命与责任。

  二、《散步》教学的完成情况

  (一)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对教材的分析较为透彻,学生学情的定位比较准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很好地贯穿,实施得也较为理想,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是令人满意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较好,囿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能有所理解,但没有亲身感悟,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做起。

  2 、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较为到位,所有学生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为感知故事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我深感到七年级学生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有信心让他们的朗读水平日渐提高。

  3 、解读文本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言积极、较为到位,加之理解后再朗读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4 、学生在学习文章后能同教师一起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完成得相当出色。

  5 、在“创新表达”环节,学生生成在预设之内,基本能按照“以小见大”的写法完成仿写练习,多数同学能围绕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小场景的叙述,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个别同学存在句式问题需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二)我认为还有一些遗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1 、朗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本节课学生集体朗读情况较好,但缺少朗读技法的指导。如果本节课选用范读,学生朗读技法的欠缺就会突显出来。

  2 、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动起来了,分工也较为细致,但交流的气氛不够浓烈,小组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3 、“创新表达”环节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完成,缺少创新的仿写。但不能就此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教学引发的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1 、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努力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思。

  2 、语文教学要关注课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文本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 、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素养并重,关注学生长足发展。

  老师不断丰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就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影响学生精神世界,进而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且行且思且珍惜,我会“以思促教”,让教学因反思更为出色。

《散步》教学反思14

  今天早晨我开始上本册书的第一篇课文《散步》,这个单元的文章全是有关家庭亲情的文章,作者用温暖的笔融细致的描写了家庭成员间和睦、互敬的亲情关系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四件事,即“松、静、匀、乐”。我给孩子们说:上课时要保持放松的心情,要有安静的环境,要有均匀的气息,要有快乐的情绪。只要上课时经常要求自己做到这四点,你离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不远了。如果每天都用轻松悦快的情绪来对待学习,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们都十分认同我的想法,大家悦快的进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是该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即: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虽然不是声情并茂,但是我感觉已经够好了。因为他们读得很用心,很仔细。在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美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在文章里划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生字词的'教学完全由学生解决(到黑板上来做,然后再大家订正),所花的时间不多,效果也相对较好。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思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几个学生主动的举手回答,说得一般,主要问题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想说的话而不知道怎样表达。心里想得有,而说不出来。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们说,这就是平时读书不够和锻炼较少的原因。只要大家积极阅读,主动锻炼,我们都回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能放弃,要积极的去适应,克服心理的胆怯和恐惧。之后,我谈到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健康的躯体和高尚的灵魂的有机组合。健康的身体一般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积极的锻炼可以得到。而高尚的灵魂则需要知识和文化的武装,知识和文化就是从读书所获得的,主动的阅读和求知是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主要途径。用高尚的灵魂去指挥健康的身体,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在教学中顺应课堂的流程我给孩子们讲了三国演义》里董卓、吕布和貂蝉的”美人计“的故事,大家听的很认真。

  最后,我引导孩子们分析文章之所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原因。有的孩子说:课文里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和蕴含着的生命的不尽活力。有的孩子说文章除了景物和语言优美外,还有的就是情感美。文中亲情的温馨让我们备受感动,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几代人的宽容和理解,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引导,孩子们懂得了家人和朋友间就应该相互宽容和理解。我想这不就是我这节课所想达到的目标吗?这不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吗!于是,我很认真的表扬和肯定了学生们的想法。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努力进取。一节课的学习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就这样结束。我能看得出,学生很愉快,对我不反感,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从整个教学流程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比如有时和学生吹牛就漫无边际,收不了边。还有在讲课时缺少激情,对学生的感染不够。课前准备肤浅,不够深入,层次不够丰富。自我感觉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整堂课的整体形象构造,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东西,课前思考不够清晰。因此,课堂结构显得有些混乱,没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时甚至用了大量的时间来与学生闲聊,用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所以,有时又感觉有些本末倒置,主题被冲淡了。但是,不论怎样,我相信学习就会进步,不停的往前走就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散步》教学反思15

  本课课前进行了精心地准备,安排了一整体感知,二朗读感悟,三美语品悟,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在完成第一环节后,感到还满意,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简短的语句概括了本文讲了什么事?(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均有。

  紧接着让学生说出“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用词语)学生很踊跃,纷纷举手:和美、和美、温馨、尊老爱幼、互相体谅、宽容忍让,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感受, 随后是主体讲解“分歧”,解决分歧,所得感悟。(就同学们所说的和美,和睦,温馨顺势而引。)就是这么温馨的家庭也有分歧,那么分歧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从解决的过程中尼感悟到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认真地读书去找寻答案。)这些都不难,很快解决了。但仍是孤立地解读文本,没能很好地拓展。第三环节是进行语言赏析,在体会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文中的脉脉亲情。

  总之,此文环环相扣,缓缓流淌,虽没有跌宕起伏的高潮环节,但也不失清新之美。别有一般滋味在其中。

【《散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散步教学反思04-07

《散步》教学反思03-23

散步教学反思01-13

散步教学反思(15篇)03-28

散步教学反思15篇03-21

散步教学设计03-13

饭后散步02-17

《散步》说课稿01-11

散步的日记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