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小马过河》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小马要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对岸磨坊去,两次来到河边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勤思考,多脑筋,多分析,敢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中我尽量创设和谐的氛围,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
当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老马说的话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同样一条河,老牛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
2、如果是一头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这条河,问问你,你该怎样回答它们?在整个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知道了老牛和松鼠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总之,《小马过河》是经典的童话,它包容的东西太多,孩子们从中悟得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面的。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只有给个性化的阅读交流的时间,我们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但是,我总感觉本节课上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不够充分。以后教学中,还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上多下功夫。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本课以孩子的心理感受为线索,对其自我解脱的办法描写得细致而生动,老奶奶的那句饱含疼爱、宽容与鼓励的话,使人油然而生敬佩与感动。教过这篇文章,感到有很多体会。
1、针对这样一篇充满人文色彩的文章,我以小男孩的心理变化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读为手段,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读中感悟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义,领会文中的道理和情感,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很好地完成了德育目标。
2、在朗读中,能够做到在阅读中凸现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最大限度提供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反复让学生以小男孩的身份去思考,面对这样的情况自己会怎么做,当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时,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增强自信,张扬个性。
3、做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我按照读文合作学习生字、认读带拼音生词、不带拼音的生词、单个的生字、在回文中朗读的顺序组织学习生字,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取得了较好的识字效果。
4、结尾写便条的环节较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练习了在课堂上简单写话,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同时我也感觉到一些有待改进的环节。
1、认读生词时,采取的方式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显得有些脱节,生词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虽然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读,但扩展不够充分,因此孩子的思路没有被打开,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
2、朗读中的评价还不够,应该让学生之间多一些评价,评价应该具体,而不是泛泛的语气挺好、有感情等概括性的评价。
3、课上的启发性语言不够,有些问题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却没有做到循循善诱,使得问题解决得不透彻,说明教师在课堂灵活性上还需下功夫,努力钻研,多多练习。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多做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上的缺陷,扬长避短,不断磨练,使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没有图片,没有书,我只好在黑板上书写了《黄山奇石》一课。一想到这么美的景色学生没有办法看到,我心中总是不能平衡。学校有这个课件,我记得还应该不错的,可是找不到了,多媒体教室这几天练节目也造得不成样子,所以只能让学生在枯燥的文字中感觉了,我想他们感觉不到什么了。在几个怪石的`样子讲解时,我让学生做出动作,或让一个学生在前面做动作,其他学生读文,只能这样的了。我看过的怪石其实各种名字只是神似,这一点如果不亲眼看到怎么能体会得到呢?所以我决定在过几天找个时间让学生欣赏一下课件来弥补一下。这件事其实应该是我准备不够充分。如果提前打扫一下多媒体教室,找一下课件,就不会这样被动了。我原谅自己这几天是因为开学和弄课的事,可是我知道如果我不能准备好课堂教学,那么出课是为了什么呢?所以以后要注意。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今天上完了《“黑板跑了”》一课,感触最深的是:
本课讲述了物理学家安培的一则趣事,小中见大,让我们了解真正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和精神。安培被称为电动力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甚至电流的单位名称也用其名字命名。
导入时,我决定从介绍安培入手,别出心裁地让学生做了这样几道数学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鸡蛋约重50()一块黑板约长4()
一张课桌价值约50()一节课时间是40()
学生好奇极了!语文老师怎么让我们做起了数学题来?不过这些题目显然对孩子们来说太简单了,孩子们答对后很好奇:老师究竟要给我们上什么呢?
我追问:我们刚才填的这些单位名称有的表示重量,有的表示长度,那你们知道电流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这个问题把学生给难倒了,他们个个面面相觑。
我在黑板上板书:“安培”。
孩子们大声地读着,陆庆一不解地问:“这是人的名字,人的名字怎么会是单位名称呢?”
“是呀,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要把他的名字作为电流的'单位名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培的故事。
这样的导入,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板书课题:充气雨衣。提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充气雨衣的发明者是怎么想与怎么做的?
抓住两个问题:1、小林在发明充气雨衣时,有几处绝妙的想。2、小林想到后,是怎么做的?带着问题带着笔学生开始细读课文。
在自学的`基础上,小林想的地方有三处。一是躺在床上想:抓住“改”字。二是问题又来了,抓住“叠”。三是心想,抓住“代替”。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来。而第四自然段中,“随着优美的乐曲,看着裙子像花伞,然后联想到雨衣。这是小林小发明的动力。而且这一句的语言文字上,写得相当不错,因此,我就着重抓好这句的教学。
同样的方法,完全放手让学生找出两处“做”。再标出动词。在小组里合作讨论交流。汇报反馈时,小结出:想就是动脑,做是动手,然后回到单元主题,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实践这样才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一堂课也就将这篇文章结束下来了。我上完了,感觉很轻松。我相信学生也是。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不大明白,摘入古诗时,编者为何将《春夜喜雨》改为《春雨》,诗题,即是理解古诗的钥匙:季节----春,时间----夜,对象----雨,心情----喜。
课堂上,在联系实际说春雨特点时,为了引导学生说出春雨的“细”(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绵”(潜入夜,细无声),指导学生观察了当时教室外的雨,当时确为春雨绵绵,但孩子就是说雨有声,也大,(他们说的,是昨夜及前两天的雨,那给了他们太深的印象了吧,自己也在这时想起了以前课堂上不时出现的疙瘩: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自己都不大认同,但必须按教参中的`要求传授,教给学生时,自然就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感染力。)有些强迫着让孩子再听听雨声---没有,这节课就这样接着上了,扣着“好”,让孩子们理解了这首在上学期就会背了的诗。
今天,再打出这篇后记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当时,我怎么就不多花些时间,让孩子静下来呢,让他们静下来,用耳朵,去感受春雨,雨确是无声的啊,在倾听里,体会诗文,也体会那春。
再查资料,“《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怪只怪,自己在备课时没有备得详尽。
明白了,教学时,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春雨,如诗人杜甫在诗中描写的那么好。而是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写成都的雨,是一场典型的春雨,当然,春雨,也有例外。
就这么简单的,明白了。自己的理解局限也局限了自己的教学。教者,要有多深厚的学识做为底蕴才能让自己的教学顺畅、睿智,才能不误人子弟呀!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遵循了我校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即“巧妙引诗词——初读知大意——品读悟诗情——扩读升情感”。首先我借助白居易创作这首诗的故事导入教学,极大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读古诗时,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做到有层次性地提高朗读能力:通过自读,清除朗读障碍;示范加指读使学生朗读不但准确,还上升到有节奏这一层次;齐读晓韵律,为后面深入品味诗文做好了铺垫。
品味诗情体会意境一直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使学生充分感悟诗词的意境美呢?在“品读悟诗情”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了多媒体和图片等手段,采用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升华情感。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理解抽象,于是我借助图片引出诗句,使学生的理解更形象化。
我首先借助古诗图片,启发学生感知古诗描绘的是哪里的草。学生都齐答:草原。 “离离原上草”这句中哪个字是草原的意思?这样“原”字就形象理解了。 “离离”是学生理解诗句的难点,我又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上的草长的怎样?同学们说:很多,很茂密,很茂盛。我乘机再问:古诗中的哪两个字说明小草在辽阔的草原上长得很茂盛,同学们都能回答“离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离离”的意思,同时我引导学生读出茂盛及草原的一望无际,同时借助手势辅助朗读,提高了朗读效果。
接着,我又出示四张不同季节小草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并用语言描述不同季节小草的特点,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形象感知了什么是“枯”,什么是“荣”,理解的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诗与画的.结合,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古诗、品位古诗、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学生学起来也轻松多了。后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理解,我配以图片,同时重点抓住了“烧不尽”的是什么来加以引导, 诗句的理解就这样水到渠成了,通过反复读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
然后,我又借助描述意境,引导学生针对性地齐读不同的诗句,最后又齐读了全诗,从而升华了对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的体验,整体感悟了全诗,使本课教学达到了一个**,学生读的能力真正达到了显著的提高。
“扩读升情感”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向学生还原了本诗的原貌,并鼓励孩子课下读一读后四句,搜集相关资料,感悟它们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进而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探索学习的精神。
我觉得本节课最成功之处一是形象感知,二是读得到位。当然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朗读如果再配以音乐,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更能入情入境。扩读升情感这一环节,如果再准备一些课外的内容,如白居易的其它诗词,可能知识拓展得会更深入些。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我注意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我主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的拓展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表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因此学生演起来非常费力,达不到预设效果。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识字4的教学内容和识字3的内容比较相近,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区分形近偏旁:日、目、两点水、三点水。其实还是用识字3中学到的形近字的构字规律来进行区分,所以小朋友学习时觉得驾轻就熟,比较简单,能利用偏旁表达的意思进行区别,后来的默写中也反映出小朋友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三个小朋友错了,只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我想识字教学要注重交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学用结合。只有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了解偏旁本义,探究构字规律,才能将识字与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紧密结合起来。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时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训练:
1.从说到写
从说到写,主要包括以下的“文”与“道”:
(1)说一说“丑小鸭”的名字是怎样来的。(2)以貌取人对不对?(3)丑小鸭为什么要离家出走?这样做对吗?(4)我会用“雪白的羽毛、漂亮的影子”“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等词语说一说,写一写。说话写话时,可以用一个词语,也可以用多个词语;可以说一句话,也可以说几句话,但必须与别人的不一样。
2.连词成句
如果说这节课前25分钟阅读教学的点拨引导,是一种教学手段,那么后面的15分钟时间的“连词成句”小练笔活动,就是教学的目的所在——用活用实教材,开展“连词成句,提升技能”读写结合教学研讨,更好地解决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言之无物、言之无序”的瓶颈问题,激发他们写话的兴趣,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为中高年级习作学习打下基础。这个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一些过程:
(1)齐读语句:a.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b.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了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2)学生独立地用“雪白的羽毛、漂亮的影子”与“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等短语写话。(也可以写一写丑小鸭离家出走前后的心理活动。)
(3)把自己的小练笔读给同学听,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好把自己的小练笔交给听课的老师看,认真倾听老师的评价。)
3.作业展示
这个环节,主要是随堂反馈“连词成句”小练笔的情况,让学生学有身边的榜样。本课我有两点提醒孩子:
1、丑小鸭为何会变天鹅?
丑小鸭为何会变天鹅?他是有前提条件的——这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受童话故事《丑小鸭》的影响,人们或多或少会浮想联翩:什么时候,自己也会变成美丽的天鹅呢?作为教师,我们是很有必要向学生们作出正确指引的。
2、离家出走是不对的。
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这样做对吗?
提醒:我们不要盲目向丑小鸭学——中小学生离家出走是绝对不行的。
(丑小鸭离开家后的生活好吗?)
(也可以写一写丑小鸭离家出走前后的心理活动。)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课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下面对本节教学进行反思:
1、教学伊始,设计了师生共同阅读的情境,以连环画的形式将课文内容串联起来,这样图文结合,通过画面、声音,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清晰,采用随文识字,体现了“情境中初识,独立自主识,联想应用识”这样的教学模式,突出了识字的重点,在识字的过程中体现了识字方法的多样化。
(1)生活中识字,认识“彩”。通过选词填空,区别“彩”和“采”这两个形近字的字义。
(2)借助图画识字,认识“沉、蝉”。通过出示教具(一大片乌云),帮助学生理解“黑沉沉”的意思,通过扩词,加深对“沉”的字义的'了解。通过出示蝉的图片,播放蝉叫的声音,在不同词语中再现“蝉”,使学生对“蝉”的认识更加丰富和立体。
(3)字理识字,认识“虹” “逃” “蜘蛛”等字。如,“逃”,采用换偏旁的方法,用“桃、跳、挑”等字来识记,再引导学生根据部首表义的功能,编成琅琅上口的小儿歌,“有脚轻轻跳,有手把担挑”等,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反复再现识字,认识“越”。通过学生照样子说词、说句,
越来越()___越来越_____。让“越”在词中、句中反复再现,加强识记。
(5)猜字谜识字,认识“垂”。出示“士兵头上千棵草”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垂下来”的意思;通过扩词,丰富对“垂”的字义的理解。
3、写字体现了趣味性。
学生借助教师设计的蜘蛛网,练习在蛛网中写“垂”字,激发了学生书写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在田字格里写好“垂”。
4、换语境巩固生字
生字的理解重在运用,在这节课中通过变换语境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于生字的理解,我先将本课中的生字和难读的字出现在新词当中,通过领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字音,然后又将这些字出现在一篇句子中,再次让学生与生字见面,进行朗读。学生在本节课中将生字掌握的很好,所以在课外拓展复现中,识字效果很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写字的指导,可以说,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字。
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彩”字的处理,课堂上采用了查字典来区别“彩”和“采”的字义,对于低年级学生有些过难。再比如,蜘蛛网的设计,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却忽略了它的实用性,设计时需要仔细再斟酌一下。另外,本课要写的字较多,课堂上只指导了一个字,容量太少,至少应该再增加一个字,来知道书写。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的情节非常简单:列宁去找养蜂人,发现路边有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眼中却有着清晰的规律。最后他利用此规律找到了养蜂人。本文的教学更多的是要渗透“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动脑,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探究意识。
教学时,我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定位在“发现”,通过读、说、摆、演、找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语言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实现故事与生活的融合。
初读课文后,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三自然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在文中找到表示它们位置的词语,并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摆一摆。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地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可能就会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
……
这样改变了以往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可以组织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杨树、画杨树。
一、品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切实体验到语句美、意境美。如:学完第一节后,这样引导学生品读:“假如你现在就是一棵欢快的杨树请你配上动作,读出快乐的感觉吧。”
二、在学习第一节时,“为什么下雨时唱得响亮”,有的`说:“因为杨树喝饱了水,所以唱得响亮。”因为下雨了,雨水给他洗了澡他心里太高兴了,所以就唱得响亮了……虽然学生的话很稚嫩,但很有个性完全是心声的流露反映了他们眼中的世界。课下,我认真思考认为还有一些不足:课堂应重视引导学生想象,如杨树还会把歌儿唱给谁?在歌中唱什么?此时应重点引导点拨。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在教学《小英雄于连》时,我为学生的一些出色回答和表现而感动。比如在问到于连为什么看到导火线的火花不但没害怕而是想办法时,有学生回答因为这里是他的祖国,他爱他的祖国。我没想到学生已经把于连的英雄行为延伸到了爱国的表现,我为学生的`回答而感到骄傲。再如问到学生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灭掉导火线的火花时,当有学生回答可用石头砸导火线时,马上就有学生反驳到这种办法不行,他说用石头砸导火线会摩擦起火,不但不会把火花灭掉,反而会加快导火线的燃烧。我为学生的回答而喝彩!当学生说看到于连光着身子,没穿衣服,怕于连冷而要送他衣服时,我为学生的爱心而感动!
在教学完这一篇课文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我们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在教学中应用。“相信学生的潜力,把课堂还给孩子”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在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参与的平台,提供展示的机会。学生有潜力,需要环境、条件去开发,就像种子发芽,需要阳光、雨露去滋润一样。我们教师就是要在课堂这片沃土中播撒种子,创造适合种子生根发芽的温度、湿度,让它茁壮成长。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口语交际、情境体会这些形式其实就是在为学生创造条件,寻找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我相信课堂——这一师生共有的舞台一定会更绚丽!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在学习了《识字三》的基础上学习《识字四》,孩子们似乎已经对我的教学流程很了解了。先是了解偏旁的演变过程,再学习带有这些偏旁的字词。知道这些字的意思都与偏旁有关。学生对字词的意思也掌握的很好。只是对“东海、黄河、长江”不太了解,虽然第一晚上还让他们回家查阅了资料。
后来通过我的讲述,他们了解了长江是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补充习题中,他们也能学以致用。说明小朋友听得是挺认真的呢。值得表扬!呵呵。。这篇识字学完,还补充了几个成语,比如说表示冬天寒冷的':冰天雪地、滴水成冰。写黄河长江的:波涛汹涌、翻江倒海等,小朋友们也听的很认真,我想平时坚持能积累一些成语,对他们以后的写话也是有帮助的。对于一些本身就优秀的孩子来说,多积累成语、句子,能让他们出口成章呢。期待吧。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24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1-09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2-21
二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反思04-13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1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反思03-27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反思01-12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1-11
语文下册《乌鸦喝水》教学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