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0 10:53:30 夏杰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科学课教学反思(通用21篇)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课教学反思(通用2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课教学反思(通用21篇)

  科学课教学反思 1

  “科学”这门新课程的名字告诉我们,它的内容更贴近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是重在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活动组成的课程,教学须紧密地与观察实践活动相结合,更大程度地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根据以上要求,我在教学《我的大树》这课时,经课前准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针对校园内几棵大树设计了一个观察活动的体验学习过程。学生站在大树前,我看到了什么?学生以树基观察到树冠,交流信息从几条到几十条。以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季节大树的生长状态都是不同的,新叶为什么是带有黄色(新绿)树木有没有生长的敌人?树枝为什么越长越粗?有学生提及树也有呼吸,树是从哪里吸收水份的?吸到的水分又到哪里去了?……观察使学生获得了联想又产生了疑问,其实正是疑问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直观大树,学生有了树干围圆的长度概念,继而产生了对直径的要求。大概是xx让学生的实际观察升华为理性的知识。树叶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富有吸引力,学生比较全面知道一张完整的'树叶构成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并在课外观察小卡片上记录,起到拓展知识的目的。

  这个教时提醒老师,要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走近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教学,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探究自己发现并提出的疑问。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并要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达到教之于渔的动感目标。这样:教师辛苦了许多,备课增加了难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作准备,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总觉得很难,其实我们只是走近了新课程,只是刚开了个头。

  科学课教学反思 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新标准不但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更要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看学生是不是主动的,是不是亲自探究得到的,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解暗箱”的活动,事先,我在一个盒子中放进了沙子、小石块、图钉、海绵等物品,并将盒子用纸包起来。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科学家从来没有到过地球内部,他们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情况,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推测一下这个暗箱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个要求不可拆开暗箱。”此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已经被我鼓舞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推测盒子里的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掂轻重,有的说听声音、有的说闻味道,都非常有科学道理,望着学生们热情的小脸,我一声令下:“实验开始!”孩子们有的摸、有的摇、有的听、有的闻、还有的用水浇,甚至还有的用针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个课堂个性飞扬。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

  其次本课教学我将宏观的地球浓缩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眼前;把谁都没法看清的地球内部构造剖开让学生观察、研究;把千万年前的地形、地貌再现,把复杂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至于本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解暗箱时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和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好水盆以及磁铁等,也许他们的方法会更多样一些;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我也需要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免得他们没有主心骨,在课堂上显得有些散。

  科学课教学反思 3

  1、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习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习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教具能调动学生的手、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建立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师生的总结,学生的科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上运用了书中的彩图;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手臂活动模型等教学手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重点放在摸一摸和活动体验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常运动部位的肌肉。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广播体操的'动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动作,如,弯曲手臂、提起脚跟、握紧拳头,让学生认识到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了人体的各种运动。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然后指引学生制作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显得更直观、更生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肌肉和骨骼运动关系的整体认识,

  科学课教学反思 4

  《听听声音》这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目的在于要引领学生倾听周围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声音和感受声音的变化,意在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同时我将教材的内容做了个整合,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有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教材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是一节课,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实施创造性的教学。在《听听声音》一课的教学中,我融入了《声音的变化》的.内容,以激起学生探究声音如何产生的欲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开课将课题“听听声音”改成倾听声音,并在整节课中贯穿各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首先我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达到我的教学目标。这节课中,我用音乐引入,将学生带入课堂,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声音,再通过倾听周围的声音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回忆和播放平时听到的声音几个活动,引领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思考并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游戏有效地激发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两次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方向和远近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思考声音还有哪些变化,学生从游戏和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最后用专业的工具音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将学生的认知上升到科学的认识。

  拓展环节,用音乐首尾呼应,利用水扬琴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体验到声音发声的奇妙,有效地实现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的探究欲。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并能有所发现,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课堂组织上还不够紧凑和老练,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在听辨音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只准备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这课的话,我想多为学生准备好音叉,让他们亲自体验音叉的振动和变化,这样更加直观。

  科学课教学反思 5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五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燃烧土壤、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

  (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我在课还有一些疑问: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我发现使用放大镜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观察工具越多学生注意力会分散。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土壤的分成实验学生很难发现沙子,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科学课教学反思 6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应该在积极地从事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

  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

  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科学课教学反思 7

  最近在一段时间科学课进行完了,进入了复习阶段。今年我对于科学的复习,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复习,老师作为复习方法指导者。在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我将复习方法教授给学生,然后学生就按照复习方法进行复习。当然学生还是可以用自己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复习。

  首先我将每个单元的`复习提纲和每个单元的检测题,总结和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进行复习。这样学生根据复习提纲和检测题,结合着课本,然后利用回放电影的方式进行复习。

  现在复习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复习存在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复习结合课本的问题。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课本按照提纲进行复习。

  2.还是有学生利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复习。

  3.少数的学生不认真。

  我想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1.强调课本的重要性,一定结合课本进行复习。

  2.继续对于个别同学进行复习方法进行指导。

  3.对于个别的不认真的学生,进行教育。

  科学课教学反思 8

  一、活动的出处

  建构式课程:大班科学活动《天气预报》

  二、活动设计的思路

  进入大班后,在班中开设了天气预报墙,每天早上都会按学号请小朋友来播报当日天气情况,孩子们对天气预报的兴趣与日俱增。我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使幼儿在边看边玩的氛围下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但激发了幼儿好奇心和表现欲,还提高了他们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使得幼儿对天气预报更感兴趣。

  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两条目标:

  1、对天气图标感兴趣,能用清晰的语言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感知天气预报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随时关注天气预报的意识。

  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定位在用清晰的语言交流自己的发现,难点是让幼儿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图片,让孩子们来猜这是什么节目即将开始了,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也引起了幼儿兴趣。其次是了解天气预报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由此引出天气温度及天气符号。在环节的设计中,为了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及掌握天气预报的有关信息,我先让幼儿自由记录天气预报中出现的天气图标,在记录中感受了解天气符号的特点,再让幼儿从全面的天气图标图中,让他们知道天气符号是由形象的图案组成的,将天气与符号相对应,让幼儿加深印象,运用图片呈现、视频等有效手段来突破活动难点。最后将天气预报的有关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知道有一些特殊的职业更需要天气预报的播报,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天气预报的作用。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知识竞答》,给每个幼儿平等的'表现机会,让幼儿在“天气图标我认识”、“天气预报我来播”、“天气常识我了解”这三个环节的游戏中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三、课后反思

  1、整个活动下来,环节很清晰,每一个环节前教师都提出了要求,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问题看,每一个环节后教师都能及时进行小结、梳理。活动中预设的问题达到了有效性,当幼儿对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时,我及时的简化问题,引导孩子、提示孩子,从而使幼儿更容易理解老师的问题并加以回答。

  2、幼儿听天气预报时,天气预报播报太快,部分幼儿听不清楚。在课件的选择上可以选择语速较慢的或者老师自己播报天气预报也许幼儿在记录时能听得更仔细记得更认真。

  3、在播报天气预报时应引导孩子先播报城市,然后播报天气,再播报温度,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看过各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上海东方明珠,北京天安门等等,所以幼儿在播报城市天气预报时能说出来相关城市及当地天气信息。

  4、在整个活动中,部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师讲述的较多,没有给与幼儿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幼儿始终是跟着老师走,而没有自主的去探索天气预报中藏着的信息。天气预报中还蕴藏着许多知识点,如:空气质量、湿度、紫外线指数、穿衣指数等等,可以作为延伸活动继续开展,使幼儿对天气预报有继续探索。

  科学课教学反思 9

  我从事初中科学教学也已经有两年了,平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但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最近我也看了一些书,得到如下的启发: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我们可以主要从进行四方面的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

  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科学课教学反思 10

  学生认为科学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科学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科学问题的能力等。

  思与问有成效,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不断寻找答案:

  (1)要认识学生个体。学生是小大人,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和约束学生。

  (2)要有高尚的师德。教师要热爱学生,用心去认识、理解、关怀学生,做到一言一行总关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发,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3)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知识,多方面的才能。

  (4)要赏识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

  (5)要有幽默的性格,用风趣的课堂语言诠释着学科知识。

  思与问有成效,也要学生“动”起来。所谓“动”,指的是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不像过去那样只会听课,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而且能“动”好呢?通过听别人的课,通过自己的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老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明确师生互动好处,明确课改的目的意义。课堂气氛一定要融洽,师生感情一定要和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习惯还蒂固根深。注重学用结合。

  科学课教学反思 11

  《预测》一课,是一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的内容。现特对本节课进行如下教学反思:

  从对课堂的驾驭来讲,有所进步。让学生预测用嘴吹两张同样大小、相距5厘米的纸,在没有这方面知识的情况下,孩子在预料之中得出了错误的预测。这样让孩子感觉到他们的预测都是错的,似乎没有了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但从教师处理与预设教育设计环节出现偏离后驾驭课堂的能力来看,整堂课还是值得去细细揣摩的。

  从教育内容的安排来看,每一个教学内容层层推进,紧凑却不缺乏弹性。教课书上的内容在排版上有些呆板,让学生预测盐融化在水里后水位的变化,老师跳出了这个圈子。

  先在屏幕上显示大小两个铁钉,让小朋友预测他们会吸吗?有的学生说会吸,有的学生说不会吸,当学生说不出真正依据的时候,教师把话题一转,顺势道出另一个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说,这是猜测。然后出其不意地将自己做的两个电磁铁拿到了显示屏下,说,老师有办法让它们吸,你们信吗?因为这个知识已超出了学生认知的范围。让学生来做预测得话,有难度。接下去该怎么上呀?

  这是我故意设下的一个局!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好多途径,比如查阅有用的资料,在老师鼓励下,事先准备的资料很快起到了作用,学生有了依据找到了预测的答案。紧接着让学生去做实验证实刚才的预测。给学生创设了体验成功的快乐。接着进一步指出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可以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看似随意的课前交流却起到了好的作用。导入如下:你认为我们今天要做什么?学生回答说,上科学课。老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因为我们带了科学书。老师接着表扬学生说,他的'回答很有质量,对于一件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不但作了判断,而且讲出了依据;接着他让学生预测下一届我们奥运健儿获金牌数量,同时给出了27、28、29届我国奥运健儿已获金牌数量。然后老师分析在这两段对话中,要注意两个关键词是“未来的”和“依据”,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有关预测的科学概念,一下子切入了课题。交代得既明了又不拖泥带水,是渐入佳境的导入。

  今后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方面还要多多加强,在鼓励孩子的语言方面自己还要多多学习。

  2、在处理问题还缺乏灵活性,教育机智还不够。

  3、在解释鸡蛋破碎的原因和推测鸡蛋的命运这一环节,个别地方还要细节化,如问题怎样问,结论怎样给,还要再考虑考虑。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这点没有进步,应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来总结。

  4、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为学生都是一样的,会做实验,会积极的动手,会热烈的讨论。而实际上,即使有的组从表面上看是在一起交流了,但实际上也只是“表现欲”强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在参与,而稍微差点的学生,就似乎是旁观者,看同学表演、看老师表演,根本没有要参与进来的意思。今后要加强老师的引导。

  科学课教学反思 12

  今天是第二课了,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搞明白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把这两课的关系理清楚了:“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这段话不光总结了前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教材中的第一局部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外表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同学认真考虑才干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同学细细考虑。同学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物体”,有的说“他们的形状不同”,有的说“他们虽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没排序”,还有的说“这些东西的质地不同”,也有的干脆说“不知道”……

  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很少有小朋友和以前接触较多的对比实验联系起来。虽然对对比实验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可是当他们面对这个有两个变量同时影响结果的实验时,他们还是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这局部的重点是要让同学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接下来的两组实验就顺理成章了。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没找到和教材上一样的五个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球,而是在老的实验盒中找了一组体积形状一样的铁块、铝块、塑料块和木块。同样能说明问题,效果也不错。从这个实验中同学很容易知道了“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小学教育吧 另外一组实验的资料更加难找。我想尽方法弄了两个质量差不多的物体,可是只有两个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于是就干脆不用了。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两铁和一两棉花,哪个更重?”这个小儿科的问题,一下子被拆穿了,还引来他们鄙夷的目光:原来老师就是那么两下子啊!我又接着问:“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更重?”因为说把棉花放在水里,会有更加麻烦的事情出来,于是就改了个不吸水的泡沫。

  “当然是一样重了!”他们还是很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大,哪个小?“

  毫不犹豫的回答:“铁小,泡沫大。”( “那么,一两铁和一两泡沫放在水里,哪个沉,哪个浮呢?”

  “哈哈,当然是铁沉下去,泡沫浮起来了啦!”又是嫌简单了!

  “那你们说,质量相同的物体,是大的容易沉呢,还是小的容易沉呢?”

  话说到这里了,他们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来了: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局部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展示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小朋友们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的。

  在课堂的总结中,我问他们:“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纷纷说着,补充着:“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都有关。”“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科学课教学反思 13

  我带了十多年科学课,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怎样做才能有所创新呢?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3、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对所教班的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做了充分了解,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利用一些课件,进行资源整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树立创新精神,主动发现问题。还要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4、科学教师在教学创新中,应当针对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及认知方式不同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认知,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再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教学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使学生产生新的体会,得到新的知识。总之,科学课教学创新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科学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他的教学就富有了创新的活力,就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做到探究性学习。

  科学课教学反思 14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科学课教学反思 15

  科学课作为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探究性课程,往往给人比较硬邦邦的感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学生在科学课中的经历,似乎不需要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学习《蜗牛》一课时,“你们想研究些什么?”“你们要怎样研究?”“你们还有哪些想法?”……我的几个问题,好像让我的学生经历了一个比较好的科学探究过程,但是不管从课堂的氛围,或是最终的结果来说,好像总是欠缺点什么,这让我很困扰!

  不过因为在上第一个班时,出现了一点小麻烦,就是有些学生一下子抓不到蜗牛,为了使下面几个班的同学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我大约提前一周就布置了寻访和抓小动物的任务,让他们先在家里养着,到上课时再带来。在上课时,我早去了一会儿,意外地,有一大堆的孩子围了上来,“老师,我的蜗牛脱壳跑掉了!”“老师,我的蜗牛生小蜗牛了!”“我喂蜗牛喝牛奶了!”……听到这些我实在是太欣喜了,这不就是最真实、最自然的探究活动吗?假如我们在课堂上仅仅把蜗牛当作一个观察对象,我们能发现多少呢?让蜗牛走进学生的生活,投入了学生情感的蜗牛,不但消除了小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负担感,而在无意识中进行的科学观察活动,更让他们体验了亲近小动物的乐趣。有位小朋友甚至还给他的蜗牛取了名字,课堂上我听到他兴奋地宣布他的发现,“我的‘小毛’有四个螺旋哪!”你说当蜗牛变成“我的小毛”后,他能不全身心得去投入吗?

  我们的小学生,他们纯洁、他们无邪,他们有着最单纯,却又最美的人生理解,在情感无意识的牵动下,他们不只学会了知识、运用了知识,更体会了知识的所带来的美好。尤克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说:“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受到激动,有反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正因如此,注意、记忆、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而丰富起来,这些内心感受使上述认识过程加紧进行,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质量地达到目的”。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

  在科学课中渗透情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亲近科学;在科学课中贯穿情感,让我们的学生走进科学。在《沉与浮》一课时,我让学生学习后给辛苦了一天的爸爸妈妈表演一个“魔术”;在《制作小船》一课时,我让学生把最完美的小船去送给低段的小朋友……,大家的积极性和投入性出奇地高!“只有拨动孩子思想的琴弦,才能为知识找到一个最佳的载体”。相信有了情感牵动的科学,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有孩子的知识,更有未来世界的美好希望!

  科学课教学反思 16

  在教学中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我有如下体会:

  第一,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问题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趣味性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引发探究活动,同时给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联系实际紧扣新课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创设情境。

  第二,创设情境还要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

  第三,分层次、把握度,面向全体学生。 ……

  从平时的练习和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惰性表现突出。在新授的`知识中,理解的内容少,记忆的内容多,特别是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及化学式的记忆,掌握不够,容易出现三天不记,几乎忘记的现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中,学生经常遇到这样的障碍:虽然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教学反思 17

  磁铁在幼儿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在上课时,我们经常会使用,孩子每天都接触,因此我把目标设定为:第一点是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第二点是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导入时创设问题情景:老师不小心把许多回形针散落在地。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思考,幼儿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回答,有的认为:可以用手将回形针一一捡起;有的认为:可以用干净的扫帚把回形针扫成一堆,再用手捡起来……,幼儿的想法比较接近.对于幼儿的回答我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在对他们的回答表示肯定的`前提下,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借助其它的物体?在我的引导下,话音刚落,一名幼儿快速的回答:可以用磁铁.

  于是,我让他尝试用磁铁来将散落在地的回形针捡起来.第二环节是感知、探索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此环节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材质的物品,让幼儿自己的探索,从而更好地认识磁铁的特性.幼儿通过操作,知道了磁铁能吸住铁制品,对于木制品,塑料制品不起作用.第三环节为幼儿提供了几个小游戏,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以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点。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生活中磁铁的运用没有生活经验,只能借助图片或是实物来丰富幼儿的经验,如冰箱门的封条、门吸、磁性黑板、电话等等。我们在开展活动时,不仅仅是科学活动。一定要对班上的幼儿现有基础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让幼儿真正在每个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科学课教学反思 18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

  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生物的生存需要什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为更好地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四课《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我问:同学们老师从山里为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师打开用报纸包着的土),千万别小看这些土壤,俗话说:宁要黄土,不要黄金。不信?学了这节课咱们再理论。

  你知道关于土壤的哪些知识?还想了解有关土壤的哪些知识?(生自由口答,老师随机评价引导)是啊,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那她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生:土壤里有水、空气、动植物需要的营养......),你认为土壤中还会有些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交流把本课的重点、难点都体现出来。

  3.从矛盾之处质疑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自相矛盾的结论,这其实是孩子思维过程的表现。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和利用这些矛盾,让孩子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在《磁铁的力量》一课中,学生拿着磁铁兴致勃勃地靠近不同的.物品,填写实验表格。在汇报的时候,同学就毫不客气地争论起来:原来有的学生发现硬币可以被磁铁吸引,但有的学生却发现不行。我没有急于给学生答案,而要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轻重等方式来判断这两种硬币的质地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

  这时,学生没有刚才的急躁,而是饶有兴趣地认真对比和思考,后来,他们得出结论:它们的质地不同,所以有的可以被磁铁吸引,有的则不行。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在这次小xx中,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思考?学生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要多观察,多思考。还有的学生对磁铁的问题十分感兴趣,表示在课后要继续做实验。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科学从生活中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自行探究、学会汇报交流,那么科学探究就更有序更有效,学生就能更切实地自主探究、亲历科学了.

  科学课教学反思 19

  我从事初中科学教学也已经有两年了,平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但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最近我也看了一些书,得到如下的启发: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我们可以主要从进行四方面的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

  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科学课教学反思 20

  《蚯蚓》这门课的教学包括了四个主要环节。首先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其次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接下来是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最后,我们会运用维恩图的`形式来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由于在之前的课堂上,我们已经介绍了蜗牛的知识,因此学生对蚯蚓的观察过程也变得更加顺利。他们对蚯蚓环带和口等结构的观察也非常成功。同时,学生对于观察蚯蚓的活动非常感兴趣。

  然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作为初学者,观察能力尚需提高。毕竟,三年级上册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其次,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比较随意。而科学课程注重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不过,我认为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科学的课堂语言。

  科学课教学反思 21

  一个民族的兴旺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深知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

  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课堂上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科学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课教学反思08-24

科学课教学反思01-10

科学课的教学反思400字04-03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08-23

科学课教学反思15篇03-14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04-04

科学课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11-01

科学课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28

科学课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