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9 16:24: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

  大班测量活动:小路有多长,是指在利用各种测量工具来测量路的长度,学习利用自然物进行测量时,运用到的方法,例如:首尾相接、做标记的方法,并理解所用的材料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并在学会了测量方法后,能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

  此次观察的活动是大二班的测量活动:小路有多长,教师通过情境的导入,引发幼儿的兴趣,通过设置疑问:如何测量小路的长度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测量,通过先让幼儿进行尝试,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问题,提出质疑,然后与幼儿一起共同接解决问题,发现测量的`方法。

  幼儿在第二阶段开始自主组合与测量中,利用了教师提供的一些工具,例如:吸管、笔、手掌。观察的这一组幼儿选取了吸管为测量工具,a小朋友先选择了吸管,小朋友一边测量一边做着记号,老师问他小路有多长,他告诉老师“忘记了”,老师接着问:“怎样就不会忘记了?”孩子明白了过来。B小朋友择选取了一支笔作为测量工具,他量来量去,也没得出结果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测量活动。

  一个班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差异,a小朋友的观察力比较强,年龄也大一些,因此也较好的掌握了做记号和首尾相接地测量方法。同时在教师的提醒下做好了相关及记录,而b小朋友年龄较小,并没有掌握测量方法:做标记法。

  在对于b小朋友在测量时没有找到相应的方法,一是与年龄有关,二是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测量时,就应该改变策略,例如:观察法:可先让b小朋友去观察a小朋友的方法,并追问,“他在每一次测量时都干了些什么?为什么?”帮助b小朋友增强信心,逐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是什么?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2

  这次数学活动,我设计了5个环节——找一找、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层层递进。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说说数字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在这次活动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前我先请幼儿收集、寻找、记录一些生活中的数字,制作成PPT,让幼儿从生活中有数字的物品中交流分析自己的“发现”。接下来是经验迁移,感知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孩子们结合已有的经验讲述生活中的数字,如:什么公交车的路线号,电影票、挂历、汽车的牌照等,他们基本上都能知道这些数字作用的一二。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数字的不同用途,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3

  量的守恒教育应在认识了相应的量的基础上进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中,大班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有初步的长度守恒、容量守恒的观念”,其内容要求明确指出“提供长度的、容量的各种变式材料,让幼儿观察、判断并验证其长度是否相等或容积是否相等”大班量的守恒教学中,长度守恒是幼儿最先接触的'守恒问题,在新《纲要》的科学领域目标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此活动。

  我设计的出发点有二:1、在游戏情境中获得长度守恒的感性经验,在多种变式和干扰因素下做到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认识到量的不变性。2、让幼儿对数学活动感兴趣,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长度守恒问题。

  活动一开始,我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淘气的小兔子到森林里玩,不小心迷了路,闯进了森林中的魔幻城堡。只有聪明勇敢的人才能顺利闯关,走出城堡,找到回家的路。”其次,通过量一量,比一比,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动手动脑,在探究解决问题中学习。最后,出示小兔子赠送的礼物,引导幼儿进行猜测,并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相同长度的线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但它的长度量不变。

  在活动中,幼儿都积极参与,兴趣较高,而且,在不同环节都能通过自己动手在充分操作大量的操作材料之后得出正确结论,课件也始终引导着幼儿循序渐进地深入学习,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幼儿对长度守恒有了环环跟进的认识。

  不足之处在于,每个环节都使用了不同的材料,材料虽然显得丰富,但大量的材料干扰了幼儿的思维,反而不利于幼儿对长度守恒的理解,在材料的设置上可考虑,使用简单且很具教育意义的材料,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不繁琐,这样更利于幼儿操作和思考——同一材料的长度守恒。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4

  意图

  5岁~6岁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分析、理解事物间的相应关系,懂得初步的推理、假设:同时他们渴望成功,对抽奖类充满神秘感的游戏极感兴趣。我园旁边有家超市不时以各种抽奖游戏开展宣传活动,我班大多数孩子都玩过。曾经经历过这种游戏,却一直未能得奖或者总是不能拿到大奖的孩子,往往都会感到奇怪、不解,甚至沮丧,产生挫败感。为了帮助幼儿“揭开谜底”,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概率,正确认识生活中很难抽到大奖的现实。

  2.学习推理,会对事件的可能性做出相应判断,并能说明理由。

  3.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想法制作转盘,并用清晰简练的语言说明设计意图。

  活动准备

  摸球抽奖工具(1个摸袋、8个橙色乒乓球、1个白色乒乓球)、转盘抽奖工具各1套,依据2个游戏设计的统计纸和与统计纸相配对的色笔各一套,2种糖果奖品,已裁好的圆形卡纸人手1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好奇

  教师鼓励孩子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你们玩过抽奖游戏吗,是怎么玩的'?老师昨天也玩了3次,为什么总是拿不到奖呢?

  教师承接孩子的回答,适时拿出魔术袋,引出活动内容:今天我们也来玩两个抽奖游戏,找找为什么总拿不到一等奖,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二、游戏进入学习

  游戏一:转转盘

  教师出示转盘:这是转盘,观察一下,上面有几种颜色?想一想,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在哪里?(如果幼儿只说停在某一种颜色上,继续追问:能肯定吗?那应该怎么说?教师再次引导孩子用“可能”推断游戏结果,如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着红色。可能会指着黄色,还可能会指着蓝色。)

  教师: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些情况?请A组8个小朋友轮流拨动转盘试试看。每个人只转1次,注意观察每一次转动停止后,指针指在哪里?(教师在统计表上帮助记录。)

  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统计表并讨论: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曾经指过哪里?指着哪里的机会最多,为什么?

  游戏二:摸球

  教师出示摸袋: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摸球。魔术袋里有许多乒乓球,摸出白球有奖,摸出黄球没奖。待会儿B组8个小朋友一个一个依次上来摸球,摸球后请在色球下面的竖线上画上相应颜色的圆圈。(幼儿依次玩摸球游戏,并记录游戏结果。)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统计表:让我们看看有多少人的梦想能成真。教师用油笔把统计结果写在横线上,如果有孩子梦想成真,则请获奖孩子原地起立接受大家的祝贺。

  教师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这么多人摸出黄球,却这么少的人摸到白球?(引导孩子用“可能”一词对摸奖结果作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把魔术袋中的乒乓球倒进透明的容器中,幼儿通过观察验证自己之前的猜测。

  三、制作并检验

  教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幼儿园打算在游园活动当天设置一个转转盘拿礼物的抽奖活动。游戏设3个奖项:一等奖1个文具盒,二等奖1支铅笔,三等奖1粒糖。你们最希望在活动中拿到什么奖?

  教师承接上面的谈话继续引导幼儿思考,为下面的制作活动做铺垫:这个转盘应该怎么设计,转盘里应该设置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哪些奖项,应该怎样分配这些颜色的范围我们的愿望才能实现?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并分别了解孩子的意愿是否和设计、制作情况一致。

  请幼儿介绍作品,并说说设计思路,其他小朋友判断作品效果与设计意愿是否相符。

  四、总结揭开谜团

  教师:今天玩了两个抽奖游戏,你们自己也设计了抽奖工具,现在都知道为什么总是抽不到大奖的原因了吧?(引导幼儿总结,并指出这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

  活动延伸

  把两套抽奖玩具和幼儿自制的转盘投放到区域中,让大家继续体验,重点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未能理解知识点的幼儿。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5

  一、 活动目标

  1、 理解5以内的减法。

  2、 通过故事,认识“-”的意义。

  二、 活动准备

  1、 提前把卵生动物的图片放入玩具蛋壳中。

  2、 《狮子和蛋》幼儿用书。

  3、 白纸

  三、 活动过程

  1、 出示玩具蛋壳,请幼儿猜猜哪种卵生动物会从蛋里走出为。

  2、 出示幼儿用书,请幼儿看图讲故事。

  第一组图:

  池塘边,鸭妈妈生了两个蛋,有1只小鸭子出生了,池塘边还有多少个蛋?

  第二组图:鸟妈妈筑了个窝,生了3个蛋,有两个蛋孵化小鸟,窝里还有多少个蛋?

  第三组图:鳄妈妈在沙滩上生了5个蛋,5个蛋中有3个孵化小鳄,沙滩上还有多少个蛋?

  第四组图:鸡妈妈生了4个蛋,有1只小鸡先出生了,还有多少个蛋?

  第五组图:

  不知谁在草丛里生了3个蛋,3个都孵化出小宝宝,叶片还有多少个蛋?

  3、 认识“-”减号,每次讲完一促故事,老师引导幼儿 在白板上写算式,找出答案。并请幼儿说说“-”表示什么?

  4、 幼儿两人一组,师 给每组幼儿5个玩具蛋壳,请他们轮流用玩具蛋壳讲述有关动物宝宝出生的故事,并在纸上写下5以内 减法算式。

  5、 师与幼儿一起检查算式是否正确。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可以在生活还可以利用什么东西进行5以内的减法学习的?

  反思:这堂课整个过程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的`,一开始动物和他们的蛋出现时,孩子们都很感兴趣,都很想知道答案,所以课堂气氛很好,孩子也很积极配合,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开始时孩子们还很清楚开始有几个最后剩几个,后面就有点乱,有些是不明白讲的是什么,有些是知道但是结果却算错了,但总体而言还是达到了整个活动的效果。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6

  数的分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分灯笼》源于“黑夜密语”主题中的数学活动,整个活动以“分灯笼”为游戏情节线索,以幼儿思维发展的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三部曲:操作体验——归纳提升——迁移运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积累经验:在交流、归纳、提升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听了陈老师的`数学活动后,让我感觉,内容虽传统,但是形式新颖。通过活动能让孩子更快地梳理、感知数的概念,帮助孩子更快地学习数学。我们都知道: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征,再加上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还不够好,所以,在本次设计活动过程中,老师很注重幼儿的操作环节,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以促进幼儿对数的概念的建构。同时,老师为孩子制作的操作材料简单而有趣,如:以往我们最常规的幼儿探索数的组成,可以用撒圆片(一面红色,一面绿色)的方法,孩子撒下去5片圆片,分成了几片绿色,几片红色。而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为孩子制作了一个有10个镂空灯笼的底板,一张前半部分是红色的,后半部分是绿色的纸条,让孩子用底板在纸条上拉动,这样就出现了红灯笼和绿灯,随着纸条的拉动,红灯笼和绿灯笼的数量也在变化,由此得到了10的各组成。就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道具却深深吸引了孩子的学习欲望,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由此也让我感觉到了,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操作材料,但体现了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为此所下的苦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为了孩子,教师平时要多思考,多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7

  这个数学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层层递进。

  活动开始,我让幼儿找自己的生日,孩子们注意力一下子给吸引住了,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说说数字,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进行着有趣的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然后又开了一个展览会,孩子们更是乐开了天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孩子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这一活动设计巧妙,抽象的“年月日”概念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显得生动而形象,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各环节设置比较合理,紧凑,目标达程度较高。活动中,自然渗透了科学、社会等领域的内容,活动的整体性较好。

  数学《有趣的'日历》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日历挂历台历等来让幼儿认识日期,查阅日期.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指南》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情绪不够投入,没能很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师幼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够,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没能很好的发挥引导着、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8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符号的含义。

  2.会比较10以内的数字大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填写对应的数字

  2.数字卡1-10,符号卡片“> < ”两套。

  活动过程

  一、复习数字1-10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数字卡片,你能说出是数字几吗?

  是数字几,你就可以拍几下手?

  2.幼儿看数字几,并用拍手表示数量。

  二、认识>号和<号

  1.教师出示数卡6和7,引导幼儿判断谁大谁小。

  (1)提问:6和7中间可以放哪种符号?

  (<放在6和7中间)

  (2)小结:<这是小于符号,小屁股撅给小数看,所以6小于7。

  2.练习:出示数字7和8

  (1)哪个大?哪个小?中间放的什么符号?为什么?应该怎么读呢?

  (2)小结:8大7小,中间放小于符号,因为屁股尖尖对着小数,所以7小于8.

  3.出示6和5

  (1)提问:这是数字几和几?哪个大哪个小?

  (2)教师把“>“符号放在6和5的中间,告诉幼儿这是大于符号,大嘴巴朝着大数笑,所以6小于5。.

  4.比较符号、观察不同

  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

  三、游戏巩固

  1.请两个小朋友各选一个数字,再请一位小朋友上来选符号站在他们中间。

  2.请一个小朋友拿着符号,让两个孩子分别站两边。

  3.请小朋友看一看,他们站得对不对。

  四、趣味练习:填写对应的数字

  1.讲解作业要求

  2.教师指导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是大于符号和小于符号,用他们可以来比较数字大。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认识“〉”和“〈”,能准确区分“〉”符号和“〈”符号。整个活动的层次比较清晰,孩子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了“〉”和“〈”,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操作的'过程,大部分孩子能正确区分符号,并能准确的在两个数字中选择符号,虽然孩子能进行区分,但在表达上有些孩子会出现读错现象,主要是对符号的认识还不够,我将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辅导及帮助,让孩子在正确区分的基础上并能掌握正确的读法。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9

  《找邻居》教学反思

  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可能也会有难度,而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可能更难。但它既然出现在了幼儿园中班的教材里,就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是能够理解的,因而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决定选择《我的邻居朋友》这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让幼儿能够学会这一知识,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活动一结束就发现许多的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对此次活动作以反思:

  一、借助故事,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本次活动我尝试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故事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让幼儿在轻松地在故事情节中自然将问题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

  二、调整教学顺序,分解知识难点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对学习相邻数的安排是先认识比本数多1的数,再认识比"本数"少1的数,最后总结出比本数多1或少1的.数是它的相邻数。我觉得这种教学不利于幼儿掌握相邻数这一知识,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先学会找相邻数,然后再认识相邻属于本数的关系,幼儿接受起来也就更加容易。

  三、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虽然因个体差异有的幼儿不能脱口而出某一数字的相邻数,但一定会用一节课中的学习方法,然后慢慢找出答案

  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0

  设计理念:

  平均分配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为了能够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平均分配就是把一样物品分成几份一样多的现象。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孩子能够真正掌握和理解平均分配的意义,便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我们平日的生活中去。活动中,我遵循《新纲要》精神,能够将数学教育生活化,创设了去小熊家参观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玩玩、想想、分分、吃吃中轻松学数学。活动中我给孩子提供了大量自主探索和操作练习的机会,让孩子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理解。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平均分配的现象,初步理解平均分配的含义。

  2.能按要求进行数量分配,尝试不同的平均分配方法。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对数量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材料准备:

  (1)各种颜色的糖果若干,点心若干。

  (2)活动PPT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次接触平均。

  1.参观新家今天小熊搬新家,邀请我们去参观,想去吗?

  2.感知数量小熊家到了,请每个小朋友找小椅子坐下来,坐6组,要求每组的人数要一样多。

  二、初步操作,学习分配。

  1.集体操作,感知平均分配

  (1)小熊给我们小朋友准备了一份点心,我们看看是什么呀,数数有几个?

  (2)请小朋友将这些点心分一分,每人分的要一样多?

  (3)幼儿讲述。

  2.逐一添加,体验平均分配

  (1)小熊发现这么多点心太少了,再给你们添一点,让你们吃得更饱一些!(教师添加点心)

  (2)除了这个办法,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3)我再添一些点心给你们,请你们用不同的方法分一分,要求每个小朋友分的一样多。

  教师小结:原来把一样物品分成几份一样多的现象叫平均分配。

  三、分享糖果,巩固平均分配。

  1.出示糖果

  (1)小熊除了邀请我们来做客,还请了几个小动物来做客,可是它遇到了难题,想请你们帮个忙请你们把这些好吃的糖果也分给他们,用不同的分法让他们的.糖果一样多!

  (2)集体交流

  2.分享糖果现在我们就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好吃的糖果吧!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平均分配的意义,也能对人事物进行平均分配。首先我不是凭空讲课,使幼儿理解更困难。而是以实物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幼儿能更明了的学到知识,理解平均分配。最后以操作题的方式,让幼儿对平均分配进行巩固练习。

  在本次活动中,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由于家长在孩子旁边,孩子们就会有一定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导致了孩子们上课时的注意力不够,就直接影响到了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孩子对概念还不是很够理解,平均分配还不够着重突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进不足,努力把教学工作做到更好。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1

  学习目标:

  1、勤俭节约,废物利用,提倡环保。

  2、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3、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制作材料:

  纸杯、纸盘、彩笔、剪刀、小刀。

  操作要求:

  根据教学,游戏需要,让幼儿创编故事,以及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此教具也可以投放在幼儿区域活动中。

  课后反思

  在目标的设计中,我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但是好像在这个活动中的体现不是很明显。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趋向小学化,二、目标达成度不够,三、操作性不强,等。

  在上好课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很热,有种莫名的热,感觉这个课超出了幼儿所能接受的范围,有点小学化了。对于整个活动的目标的达成度不是很好,把重点放在的了数字的组合中,应该是着重于对数字的理解,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见到的数字有很多,我的课前准备也不是很充分,没有提前让幼儿了解家中的数字和学校中的数字等所能见到的数字。最主要的是要幼儿了解数字的意思,而我在上的过程中只是一句带过,没有很深入的回答和引导。比如在问道马路上有数字吗?有幼儿说汽车的牌子,我说是的,但是我没有告诉孩子说这是这辆汽车的身份证,代表就是一辆,没有第二辆的。

  在第一个猜数字环节中,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小眼睛都看着我,开始猜数字了,第一个幼儿看见的是1,因为1我放的最显眼。在接下来的猜数字过程中,也是有一些难度的,因为中班幼儿对于0—9这十个数字的书写了解的也不是很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站起来能说好多个,我也采取的相应的表扬,我的表扬是你真棒能一口气猜那么多,但你能告诉我他们分别是在哪个颜色的格子里吗?。,在表扬的方式上也要采取不同的语言。猜数字的环节幼儿的注意里很集中,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形式,感觉很有趣。在这里我想,吸引幼儿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发展吸引幼儿兴趣的数学区角。

  第一环节后面的内容趋向小学化,可以省去。

  第二个环节中的引导不是很深入,所出示的图片布及的面不是很多,对于每张图片的解释也不是很到位。可以把这个环节做为整个活动的重点,再次开展数字宝宝的活动,深入了解生活中的数字。

  第三个环节,对于中班幼儿的认数水平,知道数字很简单,但是对于操作就有些难度的。还有图片中出现了一个问题,魔术师的图片中没有5这个数字,在准备的时候没有验证好。

  还有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各个环节之间的链接不是很流畅。经过这次的课,发现数学课,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是要搜集很多资料,在自己的脑海里有大量的信息存储,在引导幼儿的时候要把自己存储的信息简单化教给幼儿,这样才能达到数学课的目标。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2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

  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

  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

  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

  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

  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延伸活动: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游戏作引导,以掌握概念为目标,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动手和观察过程中认识时钟的结构,运行规律和整点,同时又渗透了时间观念教育,将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儿在学习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时刚开始时有点不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还有的幼儿是理解之后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课的目标是通过律动、游戏等活动,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并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关系,能准确的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在活动刚开始时,我带领孩子们跳了一段《健康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短时间内消除了由于初次见面所带来的陌生感。在导课部分能够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注意倾听。

  在课中,多次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左右,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孩子们始终在我创设的具体场景之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在练习巩固的环节,老师通过《找朋友》这个游戏进一步让幼儿分清自己的左边右边,让孩子们了解左右对生活的重要性。

  最后在活动延伸部分,我运用和小朋友握手,既了握手的礼节,同时为下节课所要学习的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做了很好的铺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因为和孩子们是做反动作,所以老师在示范中,有些小失误。老师在做示范时,应是规范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再者说,在做完《找朋友》的游戏之后,小朋友说出左右小朋友的名 字,左右的幼儿应有所表示。以便更加巩固所学的`内容。

  在本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杨老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授课当中,一直蹲着和孩子讲话,这样拉近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很有亲和力,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仝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刚开头的自我介绍非常好,是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邵老师教态笑容可掬,很有感染力,能轻松的驾驭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这就是我对“区分左右”整个活动的反思,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之中才能找到完善的教学途径。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4

  教学《0的认识》前,学生已学习了1~5的认识和5以内的加减法,初步感知到了数字的大小。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0可以表示没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学会写0,初步感知0比1、2、3、4、5都要小。

  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教学,步入数学的殿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吸进神奇的数学乐园是每一位低年级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数学课中,创设儿童熟悉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也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道亮点。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它顽皮又聪明,最喜欢吃桃了,你们猜一猜,它是谁?

  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现一只小猴子。

  接着出示盘里装了2个桃。

  师:有几个桃?用数学几表示?

  学生回答,并举数字卡2。

  动画展示小猴吃掉了一个桃。

  师:现在有几个桃?用数字几表示呢?

  学生回答,并举数字卡1。

  动画猴说:桃太好吃了。小猴又吃掉了这个桃,这时候小猴望着空盘子。

  师:盘里还有桃吗?

  学生回答后,师:盘里一个桃也没有,空的,又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学生开始找自己的数字卡,有学生 举出0的卡片。

  师:你为什么用0表示呢?

  生:一个桃也没有,就是0,0表示没有。

  师赞赏学生的说法。

  师揭示本节课的课题:0的认识。

  师拿出1支粉笔,让学生说数,又拿出3支粉笔,让学生说数。师拿出一个空的粉笔盒,问:盒里有几支粉笔?

  发动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或文具,表示数0。

  有学生把铅笔盒里的铅笔藏起来,表示0支铅笔。

  有学生握紧拳头,表示伸出0根手指。

  同桌学生活动,想办法用身边的文具、物体等表示0。

  反思:

  利用学生喜爱的小猴子形象,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学习新知识。师运用桃、粉笔具体的实物表示数字的含义,一步一步,抽象出数字0表示没有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同桌活动,想办法表示0为学生提供了活动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玩中学,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跃跃欲试的身手得到展示的'机会。

  片段(二)

  师出示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数字。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数字几的前面?

  生:0在1的前面。

  师指着直尺上的0和其他数,依次向学生讲解: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学生从前往后读直尺上的0~5,体会数越大离0越远。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0的认识》教学片段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0的认识》教学片段及反思师:直尺上的0起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尺量东西时,首先要把尺上的0对齐物体的一端,这时0就表示起点。用尺试着量黑板擦,0对准黑板擦的一端,用尺量铅笔盒该怎样量呢?

  让学生上台试一试。

  师:原来量物体长度时,先用直尺上的0对准物体的一端,0就是起点。

  师设计活动,让学生体会0表示起点的含义。

  屏幕显示运动员赛跑时,准备起跑的一刻。

  师:跑步时,起跑点就是0。

  屏幕闪动起跑线,旁边出现文字:起点0。

  师:同学们立定跳远时,起跳时在脚尖前划一条线,这条线就是跳远的起点,用什么表示?

  学生回答后,师:各小组想比赛立定跳远吗?

  跳远前要准备什么?

  生:起跳线,也就是0起点。

  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0起点纸条,各小组贴在教室的地面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立定跳远。

  说一说,谁跳得远。

  接着,师组织学生上位坐好,放轻音乐,让学生稍作休息。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哪些地方见到过0?

  生1:我家水表上有好几个0。

  生2:电子钟上有0。

  生3:高速公路出口,大牌子上有0。

  生4:电话机上有0。

  师:0这个数字,像我们学过的1、2、3、4、5一样,在我们周围经常看到,也经常用。留心的小朋友还会发现0的各种用途。我们在生活上多观察,多思考,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反思:

  0表示起点的含义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教师先用常见的直尺上的0,讲解0的作用,量物体时的起点,并让学生初步感受0比1、2、3、4、5都小。然后用起跑线,0起点进一步揭示这一含义。再让学生活动起来,比赛跳远,亲身体会0起点的含义。在跳远比赛中,以动促思,使学生在身体运动中理解数学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见到0,逐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5

  活动目标:(1)感知许多物体(或图形)可以分成相等的两份,理解二等分的含义;(2)尝试运用等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3)喜欢等分物体的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重点:学习二等分并能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难点:理解二等分的含义。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会玩“切西瓜”的游戏;幼儿使用过刀具,能安全使用刀具。物质准备:

  1、教具准备:红、绿两色同样大的'圆片各一。2、学具准备:红、绿两色同样大的圆片人手一份;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边三角形纸片人手一份;剪刀、小刀、小碟子、笔若干;豆腐干、萝卜片若干;海带丝、面条若干;红枣、花生仁若干;“分数圆片与数字连线”的作业单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游戏“切西瓜”,初步感知二等分(7分钟以内)

  1、引题:“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请客人老师吃西瓜,好不好?”

  2、玩法:幼儿站成圆圈,手牵手。教师扮演切西瓜的人,从圆圈的正中间穿过,一边走一边说:“切,切,切西瓜,我把西瓜一切俩。”走到一对幼儿面前,教师用手当刀,轻轻切开幼儿牵着的手。然后教师一边沿圈走,一边挨个摸幼儿的头。当摸到一半的时候,教师说:“我把这一半西瓜送给客人老师吃。”被摸了头的幼儿蹲下。

  3、游戏反复进行2-3次。

  二、集体活动——学习二等分,理解二等分的含义(15分钟左右)

  1、感知二等分

  (1)教师出示教具“红、绿圆片”,把两个圆片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观察并得出结论“两个圆片一样大”。

  (2)教师将红色圆片沿中线分开,并与幼儿一起比较分成的两份的大小。得出结论:一个圆片可以分成同样大的两个部分,这种方法叫做二等分。”

  (3)幼儿操作学具“红、绿圆片”感知二等分,将其中一个圆片进行二等分。

  2、了解整体大于部分

  (1)请幼儿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红色圆片和绿色圆片进行比较,区别大小。告诉幼儿没有分的绿色圆片是整体,等分后的每一份红色圆片是部分。

  (2)小结:整体比等分后的每一份大,反过来,等分后的每一份比整体小,而且正好是原来那一份的一半,我们把这一半叫做整体的二分之一。(教师出示二分之一的数卡)

  3、图形二等分

  (1)提要求:请小朋友想办法把这些图形二等分,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可以二等分。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幼儿可以相互轻声讨论。

  (3)请幼儿将二等分后的图形贴在展示板上。

  (4)和幼儿一起检查、反馈幼儿操作结果。

  4、生活中等分的运用

  师:“除了这些图形能等分外,平时我们生活中用过等分吗?”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三、分组活动——运用二等分,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3分钟左右)

  1、提出分食物的要求。

  师:“为了招待客人老师,今天食堂里准备了好多菜,请大家帮忙把食物二等分,可以尝试用不同方法二等分,分好后放在各组的盘子里,并在盘子边沿贴上自己的学号,送到‘厨房’让厨师检查一下是否合格。”每个小朋友每样食物都要分过去,而且每种食物都只分一次。

  2、幼儿自由选择小组操作活动。

  第一组:切豆腐干、萝卜片,进一步感知物体的二等分现象。

  第二组:把海带、面条剪成一样长的2段,感受长度的二等分。

  第三组:把红枣、花生仁分成数量一样多的两份,感受数量的二等分。

  3、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找找家里的什么东西是二等分的,什么东西可以二等分,并动手尝试一下。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03-07

幼儿大班数学教学反思01-05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1-29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1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5篇)03-24

大班数学课教学反思04-12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03-24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反思02-02

幼儿大班数学教学反思15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