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2 10:43: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背影》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背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1

  在认真学习了王荣生老师的讲座之后,再回头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既看到了一点点优点,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下面我将介绍我的设计初衷,并就得与失两个方面做一个分析,然后拿出自己的改进措施,请老师指正。

  一、本课设计思路及反思

  本课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情,二是法。情就是父子之情和愧疚之情。法就是文章采取新颖的写作角度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是通过紧扣文章人物描写语段的分析来预设教学思路的。全篇设计主体部分包含三大板块:认识写作角度的妙处,分析父亲人物形象,全面把握文章主旨。辅助性板块包括开头的家庭情况小调查和结尾部分的写作角度创新练习。

  结合对学生的询问调查,我感觉从教学实际来看,主体部分第一板块任务预设的很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把第二个出发点的落实与对文本的深度解析分离了,不是有机的生成知识,只是带着学生对这一重点做了一般性的了解。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写作角度是由文章的核心事件的侧重点决定的。剪裁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把这一板块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后面会更好。而第二第三板块的落实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目的。

  说是达到了预设目的,可能是我这一课讲的不错吧,但我觉得从课堂的生成性来看,我的预设还是存在极大地缺陷,这也让我的看似扎实的课堂掩盖或者说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在后面展开论述。

  二、教学内容和措施的得与失

  首先说说学生反应好的一些做法

  1、课堂引入设计较为亲切。学生通过发言认识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较好的处理这一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为教学准备了条件。

  2、人物形象分析环节的问题设计难度有梯度,角度全,信息量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对文章主旨的补充挖掘,给学生很多的启发,帮助他们认识到抓住作者身份分析文章内容对认识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从实际效果看,教学预设中的学生因素我是给与了应有的重视。 然后详细说说不足的方面。

  1、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主次矛盾认识的得很不够。我想教什么和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还没有有效重合。如何把教材内容有机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这一直是我的思考重点。《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一个中年人对当年的自己年幼无知的忏悔。这是通过对父亲的四次背影的描写实现的。顺理成章的教学思路好像就是抓住写作角度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个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认识他的内心,如何来个性化的表述,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认识人

  物。虽然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回答是较为丰富的。但我总感觉是一些老套路,像公式定理一样。学生就像调频开关,你问哪一类问题,他都能给你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答案。我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一个判断:是我的教学预设太机械了,没有给学生深入的体会感悟的'机会,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学生当然就满足于一般性的类型化的表达。在这里,我的教学内容太依赖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也太依赖教材本身的特性了。

  2、对教学预设中设置生成性空间的问题重视不够。这也就是我说的机械化设计。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当然要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反应,但因为人自身的局限性的问题,教师还是要有意识的保留一些弹性。同时,教学的对话性,也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平等的参与权。教师应该作为“平等的首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体现在教学预设中,就是教师要把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作为一个等待学生参与和批评和共建的未完成的动态文本,而不是作为“圣旨”让学生去高呼万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教学预设对学生的参与权重视不够。在我的下意识想象里,学生还是作为被动的一方,等待着老师的引领。教案里的三大板块尤其是第一板块的问题设计尤其暴露了这一倾向。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机械化的反应。这说明,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还没有真正的融化在我的教学观念里,还没有切实的指导我的教学实践。钱梦龙先生的《死海不死》一课,就鲜明的映射出我的不足。

  3、教学手段和措施还存在不足。一大不足是读的少了,尤其是对父亲四次背影和四次话语的描写朗读不够。如果能做好这个工作,老

  师再进一步知道,相信学生对父亲这个人物的感触会更深一些。第二大不足是说的太简单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社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并较细致的表述出来。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打算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1、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深入反思,在反复的实践中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理论为我所用。而不是让理论牵着鼻子跑。

  2、进一步了解认识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自己的教学预设和生成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

  3、进一步向优秀教师学习,吸收他们的先进方法,快速的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

  4、对优质的预设和有效地生成性问题做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让预设成为教学的有效前提,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主线。让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并行不悖。

  总之,这篇教学设计是一个契机,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得到更多的学生的认可。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背影》教学反思2

  电影导演张艺谋在拍完《千里走单骑》后说,高仓健(日本名演员)是“惟一一个能用“背身”演戏的人”,即高仓健的背影都极具表演力和震撼力。而他的表演又非常内敛,即使是“哭戏”,在高仓健那里,都变成了不掉眼泪的.“心在哭泣”,震撼人心。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哭泣”和“背身”演绎了人间至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人。

  本课聚焦“背影”和“背影的背后”,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背影》教学反思3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笔者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关心程度。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以上三个角度,各有优缺。前两个角度,倾向于作者对父爱的感受与理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悟的双向性。从第三个角度,学生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单向的关爱,而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接受,以及对父亲的关爱与牵挂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一的学生,对父爱的感受还不够深刻,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父爱的深沉。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从服装对比入手来解读课文,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何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特长等加以确定。

《背影》教学反思4

  《背影》这篇课文我也不知教了多少遍了。只是感觉,每教学一遍,都在不同层有所所获。

  今天我用了课件来学习这篇文章,在这课之前,我已听了好多节关于这课的课,我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梳理文章的脉络,寻找文中几次描写背影、作者几次流泪,然后逐一讲解,我在备课时觉得很不想这样讲,我就反复读文本,我选择的切入点是“背影”,是文章开头的背影,抓住文章开头所说的,我最难忘的就是那次背影,然后我就问学生,这个背影是在什么时候背景条件下发生的背影,我们就分析这个背影发生背景,我们一点点的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自己阅读父亲买桔子的这个片断,但是学生们却感觉没有什么震撼,于是我借此机会让学生分析一下,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进行几次描写,从语言描写你读出了什么,我们一点点的分析,最后学生感知到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我借势让学生文中几次对“我”的语言描写。让学生体味出从我的语言描写,能分析出我对父爱的.感知的深浅。然后我让学生结合刚才对爸爸买桔子的那个背景,重新来读爸爸买桔子的细节,引导学生从这个细节描写你读出了什么了,然后词用得特别的好,好在哪里,让你学生诵读、感悟。最后让学生告诉我,当作者看到父亲买桔子后,他流出眼泪,这个眼泪中包涵了几种情况。让我惊讶的是我们班的那个插班生竟然都回答出了几点。我当时真的很震撼,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都纷纷的说了出来。

  以前我教这课的时候,就是按着教案设计的思路来,我觉得就像蜻蜓点水一样,各个环节都走了一遍,没有引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思索中感悟到父亲,最后与读者产生共鸣,今天这课我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去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只有把作者在描写这个背影的大量铺垫读明白,挖掘出深层次的情感,这样在分析重点细节,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做为教师尤其是做一个思考的教师,他的教学方法绝不会复制别人的,而是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思考的有深度,对教材知识挖掘的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才会灵活,都得游妒有鱼,学生学得才会轻松。

  通过教这篇文章教学,我感觉到,只有教师把文本挖掘透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们教师不要当复制者,而是要当原创,不断的挑战自己,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做一个思考的行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敢于不断挑战自己,敢于思考,敢于探究,总会有收获的!未来我会依然不断的去探索!

《背影》教学反思5

  电影导演张艺谋在拍完《千里走单骑》后说,高仓健(日本名演员)是“惟一一个能用“背身”演戏的人”,即高仓健的背影都极具表演力和震撼力,《背影》教学反思。而他的表演又非常内敛,即使是“哭戏”,在高仓健那里,都变成了不掉眼泪的“心在哭泣”,震撼人心。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哭泣”和“背身”演绎了人间至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人。

  本课聚焦“背影”和“背影的背后”,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背影》是文学名篇,也是百教不厌的老课文;《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教学本文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由于本文是作者在当了父亲以后,对八年前情景的回忆,感情变化复杂,但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也没经历大喜大悲之类的家庭变故,文章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教学反思《《背影》教学反思》。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作出自己的体验与评价?这是摆在教者面前的难题。本课基本解决了这个难题。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用“吟读”来体验“低回婉转、情抑于中”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背影的背后”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时地介入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至最后“发短信”,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真是水到渠来。可谓是步步铺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背影》教学反思6

  星期五上完《背影》的预习课,课后布置同学在星期六和星期日收集有关父爱的资料,如散文、诗歌,歌曲,读后感,或者写有关父亲的文章。星期一上展示课。二年五班是第一节课,早自习时,学生们就开始在黑板上板书他们想展示的内容,上课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展示,主要是收集的资料。其中的亮点是李庆同学写的读后感和王文熙写的《父亲的背影》,另外,于守源解释了他在黑板上画的图画。画面上是爸爸妈妈拉着一个小孩的手,寓意父母辛勤地抚育孩子成长。画画是他的爱好,对于他,能参与其中已属不易,我予以了热情地鼓励。第二节课是二年六班,预习时他们热情很高,原想他们表现得会很好,可结果却令人失望,展示的内容都是搜集的资料,而且方式雷同,毫无新意,没有自己的感悟,一个小组编排的小品还偏离了主题。课堂单调而乏味,时间绰绰有余。第三节是二年三班,他们没有准备。因此任务没有如期完成。精彩的情景出现在二年四班。展示时同学们的表现虽还有些拘谨和生涩,但内容却都是围绕主题有序进行着。同学们自编小品表现平日里对父母的不敬,后悔地自责,大声呼喊“爸爸,我爱你”,号召同学们回家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孝敬父母。互动环节表达了同学们共同的心声,魏雨思同学还读了给老师和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由此可见,他们对《背影》一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堂相同内容的展示课,效果截然不同,原因是学生的准备不同。展示课的课堂完全掌握在学生的`手中,教师不好把握,因此,教师有时间还要参与到学生的准备之中,了解他们的情况,指导准备的内容,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提出高的要求,而能力弱的学生也要参与其中,但要降低难度,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内容不充实,要及时提醒纠正,以便保证课堂的质量,而不应信马由缰的进行到哪儿就算哪,否则,既浪费时间,又毫无实效,是在是得不偿失。

《背影》教学反思7

  一、成功之处

  1.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教师总结的比较和分析

  纵观自己教案中这几个教学环节,与其他13份教案是大同小异的。

  教学目标方面,我根据知识、能力、品德与情感目标分别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见附录),与其他教案相比,概括更为全面,且体现了《背影》一课教学的最终目的。美中不足的是,实际教学中我的教案是涉及到词语的妙用的,但在教学目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要“体会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方面,对于《背影》而言,无非是落在写作运用与情感上。“情感朗读,整体感知,体味深情”与“语言揣摩,背影品味,感悟亲情”这两个教学重点与其他教案相比,简洁凝练,使体会文章情感与语言、写法的运用融为一体了。诚然,教学难点中的“情境教学”的表达略显模糊,如改成结合“望父买橘”这一情景,体会四次背影、两次自责与三次落泪就更好了。

  而作业布置方面,我也用到了“亲情体验”与“写作训练”两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抓住父母亲让你感动的一瞬间,将它写成一段精彩的文字,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到了最后的总结,我把自己读《背影》的感受写成一首诗,读给学生,让他们再次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得到一种心灵的释放。

  2. 导入环节的比较和分析

  我的教案的导入环节是谈话式导入与情感疏导式导入的相结合。相比于其他教案的叙述故事、简介作品、介绍作者导入等,本教案“说真话,诉衷情”的真情导入就在于一个字:真。我认为,学习一篇情感散文时,就必须导之以情。因此,本教案的导入部分是比较成功的。在这一番“说真话、诉真情”之后再来学习《背影》,学生们不但能深深地理解到朱自清父亲对他的真挚、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感激和思念,学生能被文中那淡淡的哀愁所感染。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师用真情导入引出课题时,中间就插入了课文的作者与写作背景,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3. 整体感知的比较和分析

  我的教案的“整体感知”部分是通过学生速读课文与思考问题来把握文章主旨,这点与很多《背影》的.教案设计思路是一致的。与其不同的是,本教案中整个第一课时的设计都是围绕着“整体感知”中的两个问题展开并最后落实的,前后有一种照应的关系。

  4. 教学过程的比较和分析

  在讲解“文中的父亲为儿子都做了哪些事?”时,很多教案是直接的师生问答,但由于此问题的思考需要学生有整体、全面的思维能力,而作为初中生是很难做到这点的。为此,我采用了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擦出更多的思想火花,锻炼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我搜集到的13份教案中,学生朗读的居多,教师朗读的居少。而我的教案中在研读二三段时采用的是以教师范读调动学生悲伤情感的方式。于是,我在思考:在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里面,老师往往想方设法尽量让学生开口朗读,而教师的示范朗读却没有了。而在我看来,语文老师要有善于朗读的底气,有敢于范读的勇气,还要讲究朗读指导的方法。对于《背影》一课,教师更要通过阅读调动好学生的感情基调,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我通过《背影》的试讲课,我还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在“整体感知”中,很多学生都体会到“父爱子”,但却体会不到“子爱父”,在教学中我通过层层映证,让学生最终体会到了其双向情感;犹如我在提出“儿子最后为什么流泪”一问时,许多学生答不出“理解、感激”二词,他们想到的是“感动”,这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进行跟踪,耐心引导。

  二、不足之处

  在试讲课中我选取的是《背影》第一课时,教案中课时时间安排与环节设置还是可以的,但30分钟的讲课过后,小组同学认为结构有点凌乱,且一个课时讲出来的内容太少了。深究其原因,我为整份教案环节间的过渡与板书设计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1. 结构、板书上的改善

  经过一番比较后,我才发现:自己整份教案的设计思想与所搜集到的其中两份教案是一致的,采用的是“顺向思路”中的“父亲―儿子”对比式,形式较为新颖,但在结构上的安排却不如它们清晰明了。如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父爱子”与“子爱父”两大部分,在“父爱子”部分归纳出“体贴的父亲”(为我所做的八件事)、“可怜的父亲”(家境惨淡)、“朴实的父亲”(四句话);在“子爱父”部分,从三次流泪中归纳出那时的我与现在的我,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设计后既能落实好“整体感知”中的两个问题,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并使环节间的过渡更为自然。

  至于板书设计,讲课完后我明白到好的板书设计不仅对教师,而且对学生来讲是尤为重要的。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完整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这节课究竟讲了什么。而综观自己两课时的板书设计,情感与内容的联系并不紧密,条理性不强,教学重点不突出。于是,根据改善后的《背影》教案,我重构了一个教学板书:

  2.教学设想上的改善

  在整理分析中科看到许多教案没有涉及到教学设想这部分内容,我的教案也不例外。因此,以后再教学设计中应重视教学设想。如本教案的教学设想应是:抓住文章感情线索,抓住文章命题立意角度,通过“父爱子”与“子爱父”在课文中的映证,让学生深入父亲与儿子的心理,感受父子情深。

  3. 教学时间上的改善

  我在第一课时讲课时,时间把握得并不好,甚至会让小组同学感觉二三自然段这两个非重点段讲得太久了。细想一下,也许我太固执于用朗读来把握基调的形式了。其实,在教师朗读完后又让学生齐读,再让学生思考“悲伤情感从何而来?”,教师再板书,最后小结。无疑花了相当的时间。其实这个过程简化后也可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师朗读完后,教师应利落地引导学生思考并板书,再让学生齐读,以进一步感悟情感即可。

  4. 教学细节上的改善

  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本教案在细节上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如在“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预设中不应把将要达到的效果概括成已经达到的效果,而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各种应答情况;又如“引出背影,体验反思”中应直接联系到“整体感知”第一问进行讲解,而接下来的让同学边听朗读边表演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的方式也不适合课堂教学,这样只会造成一场哄动,扰乱教学秩序。因此可改为用多媒体观看情景视频等;再如用“父亲_______,怕儿子_______”这个句式来回答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教师此时要注意适时引导。

  静下心来,我感觉到《背影》的教案及其试讲课还有好多地方存在着遗漏与不足,如教学时不够自然,太拘泥于教案了。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离开了讲台,离开了学生,任何教学都是架空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永远没有尽善尽美,只有永不满足,不懈探索,不断实践才能做得更好;年轻老师上课,在课堂把握上,不可过于浮躁或急躁,要沉得住气,要随机应变,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课堂不是舞台,不可作秀,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课堂教学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课后反思”就是一个很好的补救与再提高的途径。当然,这份教学设计或者课堂教学肯定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当局者迷,一切有待我再慢慢地继续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8

  《背影》,这篇课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这次教研活动,有四位语文老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展示背影。

  开鲁二中的张淑新老师,在课堂上深言多悟,属于思考型的教师,她非常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我相信好习惯享受好的.人生。而在这节课上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篇重点的课文的第一课时,同样可以展示的精彩纷呈。

  麦新中学的卜灵敏老师和坤都岭中学邓淑贤老师,属于中规中举、稳扎稳打型的教师。她们在板书上以及教师的泛读上都用了很大的功夫。

  幸福中学的张立志老师,他属于多品位、发展型的教师。这节他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原生态的课,在教育上的术语为“裸课”。他对文本的把握,依于文本跳于文本之外。课堂上可谓是活力四射。

  本次教研活动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从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过层层深入的环节,理解了文章情感。我会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迈向教学探索的更高境界。因更多地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未能够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背影》教学反思9

  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重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尤其设计“探究”环节的多元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写父爱的文章为什么《背影》却经久不衰呢?探究这个问题,就是见仁见智,可以众说纷纭!学生可以进入深思的氛围,这是课堂设计中老师的`预想。可是,学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来。

  因此,本课以“动情点”为题目为线索,紧扣“精彩的瞬间”来细加描绘(聚焦特写),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点拨、诱导的方式并由老师讲清讲透,让学生有一个幡然的“顿悟”。在适宜的场合老师总结(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经典之一。

  本文质朴的特点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有人说,没有《背影》的细腻描摹、没有质朴的语言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采。因此,老师指导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本文质朴的特点。(重点从语言上突破)。老师再次总结(2):“质朴传情”是本文的经典之二。当然,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品评《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来,老师再次以情感激发同学的热情,增加感染点。

  赏读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句话,体会深沉的父爱。“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此基础上完成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

  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背影》教学反思10

  一、《背影》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4、“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二、《甜甜的泥土》

  1、本文我上了两次。第一次我以朗诵入题,学生没有被感染,这样,在情境创设不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所以朗读时读不出母亲的悲哀与痛苦。而第二节课我在导语设置上注意创设情境,用了一个故事来导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课堂的氛围就远远超越第一节课。

  2、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讨论分析,往往会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获甚微。因为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导向,出现了漫无节制的空谈散讲。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

  3、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是一定要失败的。

  三、《父母的心》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背影》教学反思11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我在一次公开教学中完成的,自我感觉比较满意;因此,在培训中继续采用。

  从总体来说,本课的教学设计贯彻单元教学的主题思想,拿出相当的时间进行单元主题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至爱亲情”及这一主题所包括的内容:父爱、母爱(父母爱)和手足之情,并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课文,体会单元主题。通过学生读单元主题,对本单元主题及本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整体认识。由于之前已让学生阅读过整单元的课文,故又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找出表现相关内容的课文,进一步找出文章中表现主题思想的文字,为整体学习及今后的继续学习做好铺垫。这一设计,符合新课程的思想,也体现了苏教版语文的设计意图。当然,由于在单元主题的教学上耗时过多,影响了《背影》教学的展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我想,这大概就是公开教学的制约吧!带着脚链跳舞,总是不能随意挥洒。

  在导入教学中,我以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学生熟悉的《游子吟》导入本单元主题;在“密密缝”的学习体会中引出本单元的主题——至爱亲情。由于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熟悉,本导入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大语文教学观,即语文不仅是要教学生知识,不仅是要让学生考试,更要给学生人文享受,让他们品味传统文化,体会人文精神。具体到这课,我围绕单元主题,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教学,在欣赏《游子吟》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母爱,为《我的母亲》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引导学生背诵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导他们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这些环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把学生的'语文知识融汇贯通,形成了整体。

  在导入《背影》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幅画、一首歌。歌曲《父亲》曾广为流行,道出了父子情深,这符合本文的主题;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感人至深,在听和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和感悟父爱。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心中已有块垒”,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父亲感人的地方,为本课的学习,为今后的写作训练打好基础。

  在有了基础之后,通过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朱自清,并适当展示其散文,教师归纳其散文特点,既可温故,又可知新,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对朱自清的散文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现在,一切已水到渠成,我和学生开始解题,理解文章的主题,并引导学生得出写人应写事的结论,既较好的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内容,又为写作教学做了铺垫。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听配乐朗诵,并解决字词,思考相关问题,展开小组合作。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这儿,在配乐朗诵中,让学生在深深的感情中感悟、体验文本,带着问题思考,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回答相关问题。

  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的享受,但也有不足:用时多,教学容量扩大多,掌控不好容易离题。

《背影》教学反思12

  《背影》是一篇写父子亲情的传统文章,那浓重的背影凝聚着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动过一代又一代的人。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自然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情感上。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但现在的孩子,因时代、家庭等等原因,很难融入这篇文章。怎么办?《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要求中表述得极为清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看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品味语言入手,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力透纸背的父子亲情。因而我在教学中选取了易于学生领悟文中父子情深的角度设置了如下环节:

  一、情境导入。

  先是由一首《背影》歌曲导入,这首歌忧伤的旋律、伤感的歌词,将孩子们初步带入到离别的氛围中去。

  二、初读感知。

  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找出文中提及背影的文字,抓住文章主线。

  三、重点品读。

  一是引导学生品读其中一幅最感人的“背影图”。抓住这段话里的动作描写,如“蹒跚的走”、“攀”、“缩”等词,让学生们感受到父亲买橘的艰难,从而感受到浓浓的父爱。然而仅仅是父亲为“我”费力买橘子这一画面让作者感动吗?并不是。还得引导学生看背影之后的背景。这一环节,通过父亲和儿子衣服的对比,父亲穿的是“黑布小帽,穿着黑布棉袍,深青布马褂。”而儿子却有着“紫毛大衣”和“皮大衣”,更显父爱深深。接着抓住衣服特有的颜色,再联系课文的前3自然段提到的家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这一背影才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二是让学生自由品读,感悟至深父爱。这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父亲的言行,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看似平常的话,都是那样的朴实,细细读来,却蕴含着父亲浓浓的爱。这一环节就是放手让学生读、品、议、说,进行探究性学习。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让学生以即兴演讲的形式,说说亲人对自己的爱,捕捉生活中平凡的瞬间,从平凡中发现感动,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关爱身边爱着自己的人。

  通过本次“磨”课,我收获了很多。首先,是从皮校长的身上,看到了一名教研工作者的热情和耐心,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甚至吃饭、走路的时候,都还在和我说着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如果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都永远保持着皮校长这样的教研激情和严谨治学的态度的话,将是学生之幸,九澧之幸。其次,我懂得了一堂语文课,品味语言也是有方法的。品读——通过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读来欣赏语文之美;品析——抓精彩的词句、语段加以分析,进而体味作者的情感,人物的性格、作品的主旨;品写——把所读、所思、所感写下来,进而欣赏语文之美。不管什么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真正的把自己放进文本里去,读出自己,从而引发共鸣。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前后我试教了三次,但每一次都没达到我想要的效果,现在的学生享受的父母之关爱已经视为理所当然,要想他们与朱自清的心弦发生共震,还真的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这些遗憾,也成为我今后语文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吧。

《背影》教学反思13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设想

  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2.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四次流泪”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听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25年10月,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2、字词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2)、看意思说出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5.短时间停留()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10.细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质疑探究

  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第一次点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次绘背影突出主题

  第三次别背影深化感情

  第四次念背影深化主题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体会几次流泪包含的感情。

  “到徐州见到父亲??。不禁簌簌地流下泪”(伤心难过的泪)

  看见父亲爬月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激的泪)

  父亲背影消失时??我的眼泪又来了。(依依惜别的泪)

  读到父亲来信时??晶莹的泪光(相思的泪、饱含辛酸的泪)

  4、理解本文朴实简练的语言表达方式: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四、再读首尾,领悟深情,把握主旨。

  再读首尾段,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五、真情告白,理解父亲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他的爱。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小结

  以歌曲《父亲》作为本节课结束,去深深体会那伟大的亲情。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父亲的背影我的泪

  点背影开篇点题伤心难过

  绘背影突出主题感激

  别背影深化感情依依惜别

  念背影深化主题思念辛酸

  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教学反思: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三)培养语感

  语感对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课时导入、播放录音、学生的自由朗读,都有意识对学生进行了语感培养,但在学生探究问题及分析课文时却忽略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背影》教学反思14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背影》是一篇传统科目,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很多。师就要抓住重点,如果抓不住重点,就会给人一种捡了芝麻扔了西瓜的感觉,。另一方面能否抓住重点,还是对教师教材挖掘,支配课堂能力的一种考验。如何让文章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目的,还要学会刻画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避免出现父亲形象“千人一面”,对于初中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要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我的这堂课就抓“背影”这一角度。,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第一次流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

  在教学中我抓住“背影”这一角度,注重发展学生个体,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尊重他们,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氛围中得到发展。通过展示课件教师的引导,通过读文本深深理解父子的深情不仅体现在特写镜头“背影”上,还体现在父亲的语言上。通过教师反复引导学生研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父子深情。

《背影》教学反思15

  今年的全县新上岗老师的培训中,我执教《背影》一文,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采取板块教学,设计的板块依次为:泪光点点读深情、寒冬瑟瑟父子别、思念绵绵忆背影、浓浓深情写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让学生走进深深的父爱,学会感恩身边给予我们关爱的每一个人。

  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在【思念绵绵忆背影】中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平时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欣赏歌曲,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爱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学了文本后,我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通过小组讨论,推选1—2人上台演讲,全班交流,预期使全课达到高潮。

  情感的体会是散文教学的重点,而将情感的体会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成长的体悟,转化为学生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进而促进生命的成长,这又是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散文的味道就在于串联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而氤氲成一种朴素而又特别的情感,最终是这种情感的美成为一种生命的永恒。《背影》就是这样一篇化瞬间为永恒的文章。

【 《背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背影》教学反思03-09

《背影》教学反思04-01

背影教学反思03-31

背影教学反思(精选11篇)05-26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反思03-29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反思05-10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学反思03-24

背影教学设计(精选13篇)02-02

背影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