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应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应用教学反思 篇1
美丽的盘子《美丽的盘子》是一节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式,又注意活动的目的。因此,在对盘子的种类、历史、特点等的了解上,我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冲击学生的视觉。美术本身就是一门视觉艺术,从图片的欣赏中明确盘子不仅是餐具还是美化我们生活环境的装饰品。在传统文化中得到熏陶,意识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做盘子,装饰盘子,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摸盘子”“闻盘子”的环节,通过让学生自身体验自然过渡到让学生了解盘子的作用,盘子的制作材料方面,接下来又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认识不同形状的`盘子,拓宽学生视野。在第三部分我示范了如何将平面盘子变成立体盘子,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制作不同形状的立体盘子。接下来我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古代盘子,各种艺术、手绘盘,引导学生欣赏盘子上的花纹、图案,接着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图案装饰中对称与均衡式的设计规律。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同桌两人合作画盘子的过程中,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做到真正的全员参与,导致一小部分学生在同桌绘画时无所事事。
第二,没有很好地研读教本,了解一年级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积累,过分注重图案设计的程式化,学生既没有真正了解图案装饰的对称与均衡式,还束缚了孩子的创作想象能力,导致孩子们绘画时间不够,作品效果大打折扣。
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琢磨教学语言,注重教学仪态,却往往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出现教师讲得苦口婆心,学生却茫然的情况,在备课时,我们不仅要备自己,更要备学生,这是我在这届公开课中得到的收获!
应用教学反思 篇2
这学期的教学研讨课,我们高数组研究的内容要求是解决问题方面的。看看我的教学进度,解决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只有比例尺的应用和正反比例的'应用了。后面一个内容我去年参加区赛课时上过,不想再上了。这次想挑战一下自己,选择了《比例尺的应用》。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认识、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之后进行教学的。最初我研读完教材和教学用书后,觉得这个内容难度应该不是很大,所以最开始我定的教学内容是一节课把例2、例3都上完。后来再一次重读教学用书以及找中上等学生进行个别摸底调查时,发现学生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若告诉比例尺和其中任一个量,求另一个量,这些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反映,在老师提醒他们把比例尺写成分数时,他们才很快觉悟。看来数量关系之间的变换是有难度的。本来初次备课是上完例2接着上例3,再练习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经摸底之后,我把练习调整到例2之后,将例3略去,(例3更复杂,综合性更强)再增加书后的做一做第一题。
课基本上是按预先想的流程的上完了,但我自己的感觉不太好。反思有以下几个做得不足:
1.对学生知识层次的了解不够。学生虽能够答出比例尺的意义,但学生对这个意义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并不深入。从应用不熟练,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不足可以体现出来。
2.教学重点突出不够。在用算术方法解答问题,特别是在推导公式时要放慢速度,引导学生观察,必要时还要加以读来增进理解。而我在让一个学生说出求实际距离怎么想之后,没有回头再引导学生看公式或是再请听懂的学生可以复核一遍,或者是让同桌说一说。我出示公式之后,也没有让学生读一读。效果就不太明显。
3.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做得不够。学生课堂上气氛活不活跃,除了引导要得法之外,赏识、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当人在被肯定的时候,做事情就格外有激情。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多鼓励学生。
应用教学反思 篇3
在讲课的前一天,我把学案发给了学生,并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并讨论。本来我打算让学生回家学习,但有些学生没有完成预先制定的目标。但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与学习,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掌握利润,利润率,售价,进价,标价,打折等基本量的定义,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上课时,我先用了几分钟时间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打折等概念及其应用,接着介绍有关的概念和有关的关系式。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但是不会灵活应用。于是我又出示了相对应的练习然后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包含了刚刚讲过的所有内容。并且先由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小组讨论落实结果。同时我深入倾听了几个小组的意见后重点讲解了错误较多的问题。
经过这几轮不同形式的练习,接着就是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打折销售问题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这也是最让学生头疼的难关。由于前面概念讲解的详细,相关练习做的较全面,所以大部分学生顺利找出了问题(一)中的相等关系,并应用它列出了所需方程。然后的几个问题是改变问题(一)中的已知条件,一题多变,以便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真正掌握情况。经过统计,在每个学生自己思考后的基础上,半数学生可以自己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还有一部分学生经过小组组员的提示后也能列出正确地方程。他们在做完练习后,还总结出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平时应用题教学时讲授时间偏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课堂生活单调,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本节课采用了先让学生社会调查身临其境,使他们充分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他们自己就有了学习的愿望,变被动为主动,这也正是我每节课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后面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还要多采用这种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应用教学反思 篇4
小明用一根20米长的绳子量一座桥的桥面与水面的距离,他把绳子对折后垂到水面,结果绳子还高出桥面1米。桥面与水面的距离是多少米?
这是我们昨天在复习过第一单元内容测量后,我们做的第一单元试卷中的一道应用题,因为是复习阶段,所以我们留做了家庭作业请学生回家完成,第二天,这道题引发了我们整个三年级组的争论。
一部分老师认为水面的距离是8米,另一部分认为是9米。
8米:对折后,绳子长10米,高出1米,但是这1米是两根绳子所以应该从10米中去掉2米,所以应该是8米。
9米:对折后,绳子长10米,高出1米,直接去掉1米就可以,虽然是两根绳子,但是却是重复使用了一条,所以只去掉一个1米就可以了。
当然正确的答案应该是9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结看来还是因为没有读懂题的原因,本题求的是桥面与水面的距离是多少米?当对折后绳子从原来的20米变成了10米,而高出1米,直接去掉1米就可以了,虽然是对折,但是这个高1米在对折,桥下面垂的绳子也是对折的.,所以只去掉一个1米就可以了。那么,连老师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更何况是在学习中的学生呢?所以在以后面的复习中,我们首先自己把每题弄明白,然后在给学生讲解时,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认真读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意,如此,才会一个好的成绩。
应用教学反思 篇5
首先为本课“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开始的时候设计了两类复习题:一类是训练学生找单位“1”,另一类是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接着,出示例4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阅读与理解,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先把题意理解透。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重点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汇报的时候,;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同时复习一下方程的解法。
同时,肯定有的同学用算术解法,因为一步计算比较好理解。用方程解,只要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所以,教材只给了用方程解的全过程。但是小学生目前还没有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解法很难解决很难理解的那样的应用题,因此对用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还得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对此,老师肯定算术解法的正确性,但是不要过于强调。主要从等量关系的角度分析,让学生顺向思维列方程解决问题。
应用教学反思 篇6
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及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我国初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性要求。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开展已逐渐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创新型的教学思维,合理更新教学方法,并通过一定的反思教学做到以批判性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不断怀疑与肯定的往复循环过程中,改正原有的教学模式,完善并调整其教学机制,进而形成稳固的良性教学策略,保证语文教学变革的全面实施。
1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在原有认识论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内容、方法等的选择与制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会,发现其中的缺点与不足,并通过一定的反思将其更正,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前进。这样一来,汲取了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教师便能更好的把握学生学习中的盲点与难点,并真切的体会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进而借鉴并发扬其优点,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的增强。因此,教学反思的存在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我国现阶段教学工作中对教师提出的基本素养要求。
1.1是教学变革的基本需求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应以全局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稳步前进。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文化的灌输,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经济及政治建设的进行。因此,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做到对教学理念的科学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质转变。从这种角度来看,反思性教学无可替代的成为了一种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反思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反复的提取精炼过程中意识到课堂教学的精华所在,力求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与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提升教师能力水平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化进程做出贡献。此外,我们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反思性教学不仅应当包括教师的个人反思,也应意识到集体之间交流与反思的重要意义。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师生之间的多方面沟通,进而更加多角度的了解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与踊跃发言中汲取知识的真理,真正实现知识与教学的价值,尽量避免由于个人素质与观点的差异而形成的“一家之言”,从而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1.2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前提
反思性教学不仅适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方面提出的要求。一方面,这种方法本身的提出就是对个人性格的一种修正。我们在学习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汲取,而不会回头考虑到底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被动的接收知识,而缺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反思性教学是对这种学习方法的直接否定,其让我们不再追求知识的硬性学习,而是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这一重要应用。而学习方法的本身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因此,反思性方法是学习学习习惯养成的必要前提。
2初中语文实施反思性教学的可行性意见
2.1注重课前的反思,增强课堂中突发问题的可预见性
由于在课堂中要面对很多学生,而学生之间的性格及学习基础差异使得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存在着相对的突发性与不可预料性。为了使得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适当的反思预测各种未知状况的发生,不能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与观点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力求做到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又做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笔者在讲述九年级课堂《谈生命》时,作者冰心老师仅仅用一个大段落就将生命的意义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出来,蓬勃的生命力与乐观坚强的'性格让我们为之折服。在课前,教师要考虑到不能用消极的言语与词汇来解析这篇文章,同时如果教师本身存在着某种消极思想,也要保证不能带到课堂中。九年级的学生们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不良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其一生。因此,教师要对授课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到明确的反思。
2.2做好课堂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仍然以《谈生命》一文来举例。文章开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句话发人深思。教师可以抛砖引玉,仅仅用这一句话来引发后面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到底生命像什么,并讲述生命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件事,或者挫折与欢乐。学生们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点头示意正确,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也对自己进行了总结。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进行课文的教学了,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对学生中好的观点予以充分的肯定。
2.3进行课后反思,辅助教育教学
每堂课结束之后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为何不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是不是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呢?是不是学生们学到知识了呢?学生们有没有认可教师的教学方法呢?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呢?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呢?这些都是课后应该反思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制度的变革迫切要求教学方法的革新。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本质提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前的反思,增强课堂中突发问题的可预见性,做好课堂反思,提升教学质量,也要进行课后反思,辅助教育教学。
应用教学反思 篇7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去实践、去思考。也不必把活动安排的很严密,要适当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片想象的蓝天。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个人才智,使他们在自我探究中自悟,悟出真知。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索的源泉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为学生创设情境后,把学习的信息、素材和学习用具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操练、演示、合作、交流中,挖掘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原有的知识,多角度的思维,全方位的关注学习内容。有的学生在演示中发现,面包车和小轿车的速度不同所以行驶的路程不同,相遇点不在中点,应该偏遗址公园一侧。有的学生发现了在相遇这种运动形式中时间相同、两车行驶的路程与全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目标。知识的探究中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把学生引入一个多思考多问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思维,让他们敢于、勇于思考。真正促使学生自由地思考和探究,并切切实实从自己的探究中获得新知,从新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自由地思考和创造。切切实实让学生自学自悟,从而让他们真正的成为掌握知识的主动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他们体会到了获取新知的'快乐,就会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从而使他们学会学习,达到自我学习和自主创新。使学生更好的从悟中学,从学中悟。
2、学生主动参与,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搭建数学模型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数量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运用学具动手演示相遇的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相遇,经过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学生再次展示,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基础,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知识。通过从实际的线路图,抽象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建构数学模型。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交流自己想法,自主的探究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3、拓展练习、培养能力
实际的应用才能巩固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在练习层次的设计上:口述列方程是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适时的对内容进行拓展到工作中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对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4、学生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从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面。沟通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
应用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在揭示运算律的意义时,也曾提到过,但只是点到为止。在本节课中是作为重点来讲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着重体现出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
一、加强了对比的力度(运用运算律和不运用运算律在计算上的对比)。
例如在教学例题:29+46+54时,首先让学生尝试自行解决,大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知道应该从左往右计算,先算29+46=75,75+54=129。少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46+54能凑成100,可以先加起来:29+46+54=29+(46+54)。将两种做法让学生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追问:第二种方法正确吗?为什么可以先计算46+54呢?(生:可以凑成100,整百数再加一个数就简便了。)这样对比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进行简便计算是运用运算律的结果,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运算律的价值所在。
二、小组活动,巧妙安排,得出规律。
新课改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强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我提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是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的,他们需要动笔计算证实自己的想法,需要同伴合作及时解决问题,需要通过事实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合作不是盲目的,由于合作前的充分酝酿,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小组学习中。而且在合作前,我给学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学生的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合作是成功的,先是紧张的举例验证,然后是有效的总结交流。规律的得出顺理成章,同学们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
应用教学反思 篇9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总复习中它至关重要。应用题的系统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应用题的复习教学的体会。
一、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因此,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在复习时,我特意安排了一些补充条件的问题和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看到问题立刻想到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两个条件;看到两个条件能迅速想到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出些有助于训练发散性思维的练习题。如给出两个条件:甲数是10,乙数是8,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提出些问题。练习时,先要求学生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乙数占甲数的几分之几”等。然后再要求学生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乙数占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等。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复习时我还采用给名称让学生编题的练习形式。如已知单价和总价,编求数量的题目;已知路程和时间,编求速度的题目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如增加、增加到、增加了,提高、提高到、提高了,扩大,缩小等。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易混的术语,如减少了和减少到等要让学生区别清楚。
二、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习时侧重教给分析法。如:李师傅计划做820个零件,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50个,其余的6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分析方法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即:①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个,必须知道余下的个数和工作的天数(6天)这两个条件。②要求余下多少个,就要知道计划生产多少个(820个)和已经生产了多少个。③要求已经生产了多少个,需要知道已经做的天数(4天)和平均每天做的个数(50个)。在复习过程中,我注重要求学生把分析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能说清楚,就证明他的思维是理顺的。既要重视学生的计算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表述的分析过程。
三、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在应用题复习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个修路队,原计划每天修8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结果用12.5天就完成任务。原计划多少天完成任务?可有下列解法:
1、80×(1+20%)×12.5÷8=15(天)
2、12.5×(1+20%)=15(天)
3、设计划用x天完成。
80x=80×(1+20%)×12.5x=15
4、设原计划用x天完成。
80∶80×(1+20%)=12.5∶xx=15
上述四种解法分别是按解一般应用题的思路、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方程的思路和用比例解的思路进行分析的。通过本题的复习,引导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过的解应用题的各种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应用教学反思 篇10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一类比较好理解的应用题类型。但是,也有一些题目比较容易出错。比如:用一根80厘米长的铁丝围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和高的比是4:3:3,这个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厘米?最初做这个题目的'时候,绝大部分同学都是用80÷(4+3+3)=8厘米,然后长是4×8=32厘米,宽和高都是3×8=24厘米。几乎没有同学会回顾与反思一下这几个数据是不是符合题意。这也是学生学习习惯也就是检查习惯以及方法没有培养好的原因,以后这方面还要多下功夫。再者可能是对于80厘米只知道按比例分配先求出一份是多少,但是并不清楚这一份表示的具体意义。也就是说学生只知道把80按4:3:3分配,算出的是32、24和24,其实32是4条长,24分别是4条高和4条宽,还要分别得除以4,才是一条长、宽和高。从这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我觉得并不是很好理解。
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用80÷4=20厘米,这个20厘米表示一条长、宽和高的和,这样才把20按4:3:3分配比较好理解。
还有一个习题出错率也挺高,原题是:周长为24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2:1,那么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个题目也容易犯刚才那个题的毛病,直接用24÷(2+1)=8厘米,然后8×2=16厘米,8×1=8厘米。如果这样做就错了。因为24厘米是周长,也就是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所以算出的16是两条长,8是两条宽,所以还要分别除以2才对。或者先24÷2=12厘米,先算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然后再按2:1分配就不会错了。
总之,每类题目有题目的特点,也就是它特有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要会归类总结方法,并且还要比较方法的优缺点,做到用自己比较好理解不易出错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应用教学反思 篇11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对……有关道德知识,正确的道德观点,典型的事例,模范人物的再认、再现能力”。这里指出“再现”在教学中的一般表现形式,多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举例。大家不难发现,学生的一个贴切而生动的举例,往往会使课堂顿时生辉,激起阵阵波澜。举例在本质是摆事实,讲道理。或肯定和认同,或否定和质疑,或深化和补充。这些事实和道理之间的连接需要通过认知能力进行加工,而认知能力又恰恰来源于一次次的“连接”。比如举例前的收集和积累,举例时的语言组织和快速提炼,举例后的反思和回味等,就是学生捕捉道德问题和现象,进行道德信息的提取和甄辨,陈述理解和形成态度的过程。因此,举例不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不仅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需要,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学法。学生的举例,同时也是评价和衡量其认知能力高下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举例的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扩大“例”源。小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与成人比相对要窄,加上无意注意和兴趣记忆的.年龄特征,常常在上课发言时出现信息空白和记忆阻隔而说不上来。扩大“例”源办法有:(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搞好课内外衔接。如生活中环境污染现象,邻里之间关系如何等;(2)利用传媒获取信息:如经常收听收看广泛电视阅读报刊杂志,从中可以及时掌握大量有用之“材”;(3)加强课外阅读:童话故事,科普读物,名人传记中有丰富的道德事例,可推荐学生阅读。扩大例源能让学生增强收集信息的意识,达到“见多识广”的效应。
二、增强“例”用。有了“例”源,关键在用,这样才能充分地使学生心中的例子活起来。教学中老师一要做到让学生多发言,让多数学生讲话,有些知识及信息应尽可能地由学生来呈现,老师只有引导、评点、调控,把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二要善于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讨论、争论,从而促进学生寻找丰富的事例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如在上《保护珍贵动物》一课时有位老师引用了《楚天都市报》头天刊载的一则关于动物园的一头雄狮两次伤人、动物园申请上级部门准备“枪毙”雄狮的消息,顿时引起争论:有的说该杀,不然还会伤人;有的说不能杀,并举例说曾有一个动物园的大象踩死了人并没有处死。论辩丰富了学生用“例”的机会。其三,针对某些内容可设计新闻发布和新知识介绍的教学环节。如“祖国的伟大成就”这类教材完全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资料,课中加以展现。对于信息意识强知识面宽的学生可设置“小灵通”之类的奖励给予肯定。
三、学会“例”证。课堂上,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举例”的质量。基本要求有三。首先是举例的准确性。所述事例在数据上事理上情节上要真实。其次是举例的贴切性。有的例子用在某处可能不错但也许不太贴切,容易产生误解。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保护珍贵动物”时学生讲了歌曲“丹顶鹤”中“女孩”救丹顶鹤而献身的故事,这个事例本身具有极端的一面,当有学生表示在遇到此类情况时要向“女孩”学习,老师表示了赞同。笔者认为这就有了误导之嫌,是学其精神还是学其行为?小孩子的安全应是头等大事。三是举例的典型性。典型即要求例子有代表性、针对性和生动性。要能有力地回答提问,能以少胜多,听起来感人,印象深刻。如在学习《尊敬老人》一课时有学生就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说他隔壁张叔叔和他爱人都在外做生意,家里的张奶奶无人照顾,张叔叔就请了一个保姆专门照顾。他认为这也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表现,因为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变化了。这个例子在当前城镇居民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培养举例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辩证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随着学生思辩能力和道德视野的扩展,他们心中道德事例的储存就会象滚雪球那样不断扩大,学生举例的水平就会实现一个由低到高,由一般到精彩的渐变。反之亦然。
应用教学反思 篇12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材选择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丢弃废纸的现象,设计了“调查全班同学每天扔废纸的情况”这一实际调查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同学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报出自己每天扔废纸的张数,有个别同学有报数时出现报不出或是随便报的现象。围绕这一个调查活动,教材设计了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记录自己每天扔废纸的情况;
2、将全班同学一天扔废纸的张数进行统计;
3、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描述这组数据的特征;
4、将调查情况进行分段整理;
5、利用调查的结果计算“全校同学一年要扔多少张纸”、“全校同学一年扔掉的纸相当于多少棵树木”等问题。另外,在“议一议”中,给出了两组统计数据,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式,明确数据统计的.方法和特征。
在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无误地进行整理和计算,但也有个别同学不能对自己统计的数据进行较快检查。比如:在计算中位数时,因为数据较多,有同学找不到简单易行的方法;在进行分段整理时,个别学生不能把各部分的人数进行相加利用总人数来判断一下是不是全部统计了;在谈对扔废纸情况调查的感受时,学生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受或想法;在谈到数据的收集方式时,学生不能说出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实验结果等方式。无奈之下,老师只有参与其中,亲口说出,虽然得到了结论,心里却总也欣慰不起来。今后的教学工作,还需要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能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更科学。
应用教学反思 篇13
前段时间,看了吴正宪老师教学视频《两步应用题》的教学,我发现吴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与信息的空间,是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吴老师的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论、有沉思、有联想……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还有茅塞顿开的微笑。如:教学学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学校有8朵红花,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多少朵?吴老师改变了过去让学生模仿成年人的语言千篇一律地叙述解题思路,而是用孩子们喜欢的“捉迷藏”方式突破教学难点。例如“饲养小组有10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6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多少只?”按照常规,要么用从已知条件到所求问题的综合法分析,要么用从所求问题到已知条件的分析法来分析,每人千篇一律的套话令人厌烦。但本节课,吴老师让孩子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地体验学习的乐趣。当例题出现后,吴老师在第二个已知条件的后面顺手帖了一个智慧人的图片,他正眨着眼睛的双眼向小朋友们喊话。请大家猜一猜他可能会喊什么?一个男孩子跑到讲台前说:“小朋友,你们先要把黑兔的只数求出来,不然后面就麻烦了。‘吴老师又追问“为什么先要把黑兔的只数求出来呢?”“不求黑兔的怎么能求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几只呢?”一句话,道出了本题的.接替关键。同学们顺利的完成了本题。虽然教师没有追求课堂结构的尽善尽美,但同学不仅学得积极主动,而且很开心。我认为低年级应用题研究课应该符合儿童的特点,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由于难度适宜,形式活泼,孩子们真有一种在 数学的乐园中畅游的感觉。
应用教学反思 篇14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个基础上,更深入的一步学习,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其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还缺少这方面的体验,不能有效的将分率数量之间的关系条理清楚,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我尝试在教学中运用作线段图的方法,来转化抽象的数量关系,使这部分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具体上体现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实践作图,拓展思维。
复杂的应用题教学往往只有部分学能够完整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有少部分学生甚至不能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更谈不上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让所有学生自己动手作图,来帮助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在实践作图中,体验数量关系的奥妙,给所有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
2、精选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结合作图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各种问题的探究围绕《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展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数形结合。直观的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的有效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不能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线段图的能力,所以在课始通过形象的线段,让学生画图,从线段图上找出单位“1”和问题所对应的分率,这样给学生降低了难度。同时,通过线段图这一直观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应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应用》教学反思02-11
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04-20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1-18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3-26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04-09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03-24
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04-15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02-23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