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9 15:17: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15篇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二、向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

  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

  使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准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长度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是,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过程,学生却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混淆单位之间的进率。如:5分米=500厘米,30毫米=3000厘米等。有些学生很容易把分米和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混淆,错当成进率是100了。二是没有准确掌握好单位之间的.大少转换方法。例如:50米8厘米=58厘米等。个别学生很容易忽略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时的乘除进率问题,导致出错。小单位转化成大单位时应该除以进率,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时除以进率。三是个别学生会出现在做题时没有认真审清题意的现象。例如:500克+1500克=20xx千克,2千米+3000米=5000千米等。对于涉及计算和单位换算的长度单位计算题目,部分学生容易由于没有审清题意,只顾埋头计算而没有考虑到单位换算而出现错误。

  针对上述出错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如熟记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进率。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等。二是使学生切实掌握辨析清楚相邻单位间和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方法,能正确判别它们之间的进率,以确保单位转化的正确。三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即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以相应的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相应的进率等等。经过尝试,通过实施以上的教学策略后,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准确率明显提高。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对于这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看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_长度单位之米的体验教学,反思,长度,单位,之米,体验,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范文大全中查看更多范文。教学反思_长度单位之米的体验

  记得小时候学习长度单位时,只知道1米=100厘米,但是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一直没有概念。那时候数学老师说,双臂打开的长度大约就是一米。一直到我上了初中,意识中还是认为一庹就是一米,后来在家里的卷尺中才发现一米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长。所以在上长度单位这个单元时,一直想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感受一米的长度,并且能够用米尺去实地测量,于是有了以下的三个教学设计。

  感受米的长度

  上米的认识这节课时,我找了8把米尺,分给8个小组。首先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张开双臂(事实证明,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双臂张开已经超过一米了),并量身高,看米尺大概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具身体验,能够让学生对一米有一个真实的概念。

  感受一米有多长,我用米尺来测量

  接着是感知米与厘米的关系,小时候一直觉得老师米尺上的1厘米比我们所用的学生尺上的1厘米要长,因为同样是画3厘米,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的3厘米就很长(当然后来意识到老师是为了展示,真实3厘米学生根本看不到)。为了不让我的学生产生同样的困惑,我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学生尺去测量米尺上的1厘米,结果发现是一样的,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学生自然就能够理解到1米=100厘米。

  我的彩色米尺

  学习完认识米这节课后,周末让学生完成《我的'彩色米尺》的小项目。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米尺,并用米尺去测量,在实操过程中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米尺

  生活中的测量

  课本中有一个问题解决的例题,旗杆应该是13米还是13厘米,我索性没有上这个例题,自己设计了一节实践课程。这节课分为两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一个是测量教室的长与宽,另一个是判断操场的跑道是否符合标准。

  经验反思

  1.实操项目需要提前跟学生说清楚要求,做周末小项目时,因为周五的数学课没上,没能有时间给学生讲解小项目具体怎么操作。后来把课件发给家长查看,最后做出来的效果也没有很好。一方面少部分学生做一把学生尺,没有做成米尺。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不知道米尺刻度怎么标,甚至有学生的米尺做出来只有50厘米左右长,刻度全是自己随手标注的。所以老师需要提前解读要求,必要时给出示范。

  2.活动课程需要提前预设好各种情况,教师需要自己提前完成一遍。在测量教室长与宽度时,我引导学生明白直接测量可能会有各种问题,因为教室有很多障碍物,而且没有一条比照的直线很容易让测量不准。学生就知道找教室的线了,刚好地板上有横线可以当做教室的宽来测量,教室外面的地板也有线可以当做教室的长来测量。于是让学生分组去测量,测量的过程热热闹闹,但是测量结束后,我看到学生的测量单时就感觉到有问题了。虽然说有误差很正常,但是学生测量的结果差异太大,宽度测量我还没有找到原因,但是长度测量我会发现学生测量的起点和终点不一致,有的从门口为起点,有的与另一个班交界的瓷砖开始测量,这些都应该要教师提前测量一遍并设定好起始点。

  3.等一等后面的学生。进入长度单元时,自我感觉上课的状态还可以,学生回答得很积极,有时候抛出一个问题,积极的同学能很快地去回应我,配合我,让我感觉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上课的语速和进度也不自觉地加快。汹涌的波涛终会归于平静,等到做作业时才感觉到很多同学都不是很理解。所以上课时多为后面的学生慢下来,多关注他们有没有真正理解。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5

  《认识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后反思本节课开始,通过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拃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长度不同,由此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对统一长度单位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认识尺上的刻度0及由于学生带的尺子规格不同,演示的尺子又距离比较远,因此花的时间比较多,以致后面的练习进行的比较仓促。

  《认识长度单位》第二课时教后反思学生认识“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本课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米,体会1米的长度。在数中理解,1米=100厘米,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比划,测量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时,所学的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构建起知识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长度单位》第三课时教后反思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要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因此本节课教师主要分两个层次教学来达到教学目标:

  一、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后的样子,引入线段,是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再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他们明白,直尺,黑板,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二、在教学中,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时,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的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6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准备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开心且积极主动,我发现到一些后进生的情绪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回家,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回到课堂上交流,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7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本单元内容要求学时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学时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度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如:用三角板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同时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本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发现教学法为主,充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操作、思考、交流,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征,注重了对情景的设置。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节清楚,层层递进

  本节课教师目标明确,设计了4个层次的观察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认识直尺——认识厘米——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几厘米”几个环节的教学,已经为学生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作好了铺垫,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与作用。

  2、巧设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有人说: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并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当学生自主探索出了测量方法,并能测量出身边物体的长度之后,他们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课堂平实高效

  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平”与“实”的课堂,该讲授的地方教师精心而准确地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则放手让学生探究,课件辅助教学用得恰到好处,做到了真正的切实高效。

  4、给学生继续学习的渴望

  一堂课的结束,恰好是另一个知识学习的开端。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本课的结束设计,即呼应了前面引入阶段的测量课桌长度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用直尺去测量更长的物体或距离的局限性,学生产生了学习更多知识需要。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9

  这节课时本册书的起始课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正确的用尺子测量长度。

  不足的地方:

  1.在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是,没有让学生先说出测量的物品而是老师先举出了例子,之后又让学生说,最后看书。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古时候测量用的庹,拃,脚印,这一块弄反了。

  2.在本节课最重点的地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没有落实好啊,没有让学生感受1厘米,没有给出1厘米有多长时,就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导致学生部知道怎么找,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听完尉主任的评课后,觉得应让孩子知道1厘米有多长后在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先是有1厘米之后才有的直尺,要让学生感受到直尺就是这样的1厘米1厘米的连接起来的,之后要让学生找自己的尺子上有多少个1厘米,进一步巩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一步一步的走把没一步都落实。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0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长度,结果学生发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一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引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为后面学习厘米和米作了铺垫。最后通过“做一做”、“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1

  成功之处: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对尺子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长度单位, 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 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 1 cm 的概念, 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 1 cm长的物体,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 1 cm 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从尺子上找 1 厘米、 几厘米的具体长度, 以及用手比画 2 厘米有多长, 使 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估一估引发认知冲突, 让学生实际测量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并与同桌合作量铅笔的长度, 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长度的认识。

  5、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在这一节课终止, 课后还要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基础。 因为在实际测量中会发现很多物体用学生尺测量会很麻烦, 这就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他们去思考、 去探索。

  不足之处:

  1、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 要求还没有讲清, 学生就开始行动, 导致学生操作时有一些失误。

  2、讲解: 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在表达时, 数学语言不够标准。

  3、表达的学生说的时候, 其它学生倾听不认真, 个个都想说结果一个都没表达清楚。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

  一、好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法宝。

  学生学习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好的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课桌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不用尺子测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这三个问题是本课的核心,这也是本节课的三个大环节,学生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认识了直尺和厘米,建立了厘米的意义,实现了在生活中拓展应用。

  二、学生已有经验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学生对长度单位了解了多少?这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思考的内容。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城里部分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比较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先认识尺子,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意义和表象,学会应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时光倒流到没有尺子的时代,来体验尺子的作用和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另一种是先借助各种身边的物体表示课桌的长,体会不同的工具表示出的数据不同,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直尺,学习厘米的意义,建立厘米表象,学会正确测量方法。第一种方案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但学生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理解不是非常深刻;第二种方案注重对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理解,在教学时,遵循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已有认知起点。经过不同地区学生试验比较发现,同一种设计在不同的班级中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认识较多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一种方案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长度单位认识较少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二种方案比较容易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较好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编写的逻辑意图综合把握教学目标,灵活的设计教学活动。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3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一拃长,步长,一庹长等等,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我先是以《两只老鼠在吹牛》的片段笑话引入,以一只老鼠用错“厘米和米”这两单位来吹牛结束,教育孩子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像笑话中的这两只老鼠一样,吹个牛皮都会吹破,用错单位还会被人笑话。孩子们听后都有了一定要学好“米和厘米”的决心,接下来课堂就显得轻松容易了许多。

  反思: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2)填入合适的单位长度,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做此类题目刚开始有些许薄弱,有的孩子甚至会用尺子去量给出的实物,让人啼笑皆非。因此让孩子记住1厘米(手指甲的宽度)和1米(伸开双手的长度大约1米)显得犹为重要。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4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使学生对量的的计量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悟计量源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我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学生活的原型,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计量的产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看,我将这个难点分解成两个小难点:

  1、什么是量?

  如:表示一枝铅笔又多长(教师演示),可用1厘米长的一段来计量,量得这枝铅笔有12段,说明这枝铅笔的长为12厘米。

  2、计量单位是怎样产生的?

  使学生明确:古代(直接比较),现代(选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计量的标准),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米等不同的计量单位,给后来人的交易带来不便,慢慢才逐步统一精确的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1、为了使学生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必须用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等来计量。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我让学生自己描述千米、米、厘米等的大小,并在米尺上指出,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新的`知识。

  2、为了使学生明确:要表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用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等,接着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说出1平方千米、1平方米等有多大?使学生在回忆、整理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能做到将学与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参与、合作交流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但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今后我将力求做到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在练中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在练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

  成功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放在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就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正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抓住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判断、重组从学生涌现出来的信息,教师要对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归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实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当然这时需要教师灵活调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而教师是意义的建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指导者与评估者,多媒体技术作为实现建构主义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倍的教学中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

  不足之处: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缺少练习,并且课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课前稍稍的进行少量的介绍与渗透。为自己节约时间,可以多加倍的练习。学生学习画线段图可以在练习课中进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必须是准确、恰当,过度要注意承上启下。这是我在设计这节课后的反思,希望老师多提意见。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5-21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02-24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篇01-18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篇)02-09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汇编15篇)02-27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合集15篇04-18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集锦15篇04-18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21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