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植物教学反思

植物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4:54:53 偲颖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植物教学反思(精选21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植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物教学反思(精选21篇)

  植物教学反思 篇1

  本次课程改革不再注重知识体系的传承,而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导致教学的着眼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本章节中体现为不交代详细的分类学知识,而突出了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绿色植物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的特征,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我选择了阅读并比较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这一点,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单扼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出比较完美的结论。但是,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不强,理想的做法是用实物进行比较,但是由于条件所限,我找不到足够数量而且完整的海带与蕨菜的植物体。因此,教学中有些遗憾。

  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不同感受,有的班级由于学生科学素质较好,教学任务完成的又快又好,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加探究的难度,而有的班级学生的科学素质需要慢慢培养,就应该调整教学设计,减少教学目标或降低教学难度,总之,要做到“因班施教”,因材施教。每节课在不同班级完成情况都会有所差异,这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授课时应该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目标。

  本节课还有以下几处可以在下次循环教学时可以进行调整的地方:

  1.本课时如果按教材的进度安排,在上课时可能采集不到苔藓的实物观察材料,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音像资料,或在夏季录制一些资料备用,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果学校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在适合的季节学习此章内容,以取得实验材料,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2.教师在备课时一定多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多提供探究活动的情境,以增加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3.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布置学生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上未完成交流的,可以在教室的墙上或板报上展出,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意观看,达到交流的效果。课外作业既然布置了,就要给学生认真批改或进行指导。学生手里有百科全书的,可以安排他们进行五分钟的“小老师讲课”活动,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尽量向这种理念靠拢。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要转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是多么的不容易!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任教多年的老师。虽然我一直以来都想冲破“满堂灌”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束缚,在备课时也一直想着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到新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但是一旦实施起来,又往往不自觉的回到了老路上,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而且讲了还要再讲,生怕自己所知道的没讲完,生怕学生听漏了一点。在这节课中我把整个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挥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自己讲的时间尽量缩到最短。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资料分享、探究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提出问题、实验观察、探究学习、分析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都得到提高。同时在分组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课堂上采用边观察边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上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尽量采集一些标本回来,让他们带回课堂向同学介绍。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关注这些植物的生长状况,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这样上课课前不用实验老师准备实验材料、也不用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一切的一切,均由学生告诉学生,这种教法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轻松愉快。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生产、生活中常见但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的植物类群。

  由于课前精心准备,组织学生参与采集活动,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使学生对身边的自然资源充满了亲切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师生互动和谐,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和推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尤其难得的是:不少同学提出要将实验用过的材料制成植物标本,说明同学们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意识增强了。

  植物教学反思 篇2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资料浅显易懂。

  全诗共有五小节,全诗共五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课文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科学道理蕴含其中,孩子们很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资料大多数的学生有必须的了解和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抓住诗歌资料充满情趣的特点进行朗读的指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多读且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还设计了在读中感悟的.环节,课上我借用动画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各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和主动性。所以在教学中,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本组的主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课上在对于传播种子的方法进行讨论的时候体会自主寻求答案的过程;经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课前的设计;课上还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做法较为满意: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趣味,从课题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引领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提出课上的要求,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这样的引导,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了文本中。

  二、在质疑声中探究知识。

  上课伊始,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这样的设计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的读书探究打下基础。在这样的训练中也为培养孩子们的质疑本事打下了基础。

  三、用读、悟的方法自主探究。

  为了帮忙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再自由说说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抓住“降落伞、纷纷”等词去感悟,经过评读、赛读、想象阅读、师生对接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体会,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的读、悟结合的方法,孩子们易于理解,并且自主地交流的练习也让学生的语言本事、思维本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课后预留作业给学生拓展空间。

  在课前预留的预习中,我让学生收集植物,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办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各自介绍了解的一些植物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本事。课后,我模仿课文进行了一个小节的仿写,引领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尝试进行创编,看到孩子们创编的诗歌,既有韵律又蕴含知识,还是很不错的。

  植物教学反思 篇3

  一、我的构思:

  本节课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生活体验基础上指导学生发现区分被子植物、裸子植物主要就是看在种子上是否有果皮,运用在生活中分清哪些是常见的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这就要明确种子的结构,要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在观察黄豆种子及玉米粒中还引导学生把生物学习的眼光放在自己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在与前一节课的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学习小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分工意识,引发面对困难的坚强品质,升华价值观。有意识地把胚的功能舍弃,留在下一节种子萌发,利于完整引出种子萌发的`条件话题。

  二、本课可继续发扬的地方:

  1、导学案给了学生学习的抓手。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通过它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小组要做什么,自己能做的就做了。

  2、设置、实施多种不同的展示交流形式,促动绝大多数同学参与课堂,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质疑、纠正中,正确答案形成了。

  3、教学技术的选择上。课间按排每一小组各派一人在黑板绘出黄豆种子剖面图,实际上每个小组都已有多数人参与,对要学习的那么多生物新词汇有所了解,既用足了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又给学生提供了发展了个性特长的机会,为提高课堂实效设了伏笔。运用挂图很直观说明了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

  4、教学目标体现在导学案上确定具体,表述明了,便于学生操作。

  5、教学方法开放、有启发性,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交往渠道畅通

  6、学生说的过程提高自信,课堂学习快乐。

  三、本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学生展示规则中对发言的要求,要阶段性改进。

  2、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打入导学案中。

  3、学生适应这种上课形式后,教师的重复语言、指令性语言要减少。

  4、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还不够。

  5、学生之间的质疑、互辨还有带于建构。

  6、新课堂中教学机智还要完善。

  四、本课的困惑是:

  1、现在倾向于动作型学习的学生居多,都愿意下地展示。本来教师要求2人,有的小组下地4—5人,显得课堂乱。

  2、生物课堂不是上午第四节,就是下午一、二节,非饿就困,怎样的发言促动学生更兴奋、更想说、更有秩序地说。同时设置怎样的“大脑休息”,使学生短暂轻松后继续高能量思维3、怎样的设计,消除维持秩序的无效时间。

  3、怎样的导学案是最合乎学生需要的。

  植物教学反思 篇4

  (一)

  这是一节很简单的课,但也是一节非常难实施的课!为什么简单?因为这节课涉及的的知识内容孩子们有很多的经验,他们知道大树一年四季的变化。为什么难?因为要三年级的孩子能够持续地去观察那上有很大的难度的,况且还要他们不忘记录。就课本最后的那张记录表,试想让成人去记录那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何况是刚接触科学不久的孩子呢?

  (二)

  1、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大环境下,在南方的9月底10月初来进行类似的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植物许多变化都还没有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么明显,对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得不到的足够强烈的冲击,应该在课堂上多加入一些多媒体教学,也要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中的有一定的差距,最好是能加入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如地球纬度与温度的.关系等。

  2、作业本中第2大题出示了一张油菜花的图,要求学生推测出油菜花会发生什么变化。感觉学生在做这类主观题时明显偏累,需要在上课时更多帮学生分析简图中所处的阶段。

  3、学生对资料库中的内容兴趣很高,会提前在此课时提出相关问题,需要在上课前吃透这部分内容,并准备相关材料,进行对比联系,可以更好提高此课的教学质量。

  4、本课情趣导入可以利用“罗莎”台风影响,先和学生谈台风,谈台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小动物的影响,同时也有对植物的影响,比如大树倒伏、果实与花朵被打落、一些花的花期延后,枝条折断等,这些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等学生说出这些情况时就可以引导他们去想一想,如果没有这次台风,这些植物会怎么样发展下去,能很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5、关于作业本P6选择题第2题观察记录一棵树的变化中,有很多种方法供选择,但是选项比较抽象,还是用拟人法比较好。可以把题中的树比作人,选项A可以讲故事,平时经常抱爸爸,两只手能相互扣到,可有一次爸爸去参加美食节两个月,等爸爸回来时再抱爸爸却发现两只手却怎么也不能抱到,去做裤子时那卷尺量出来的尺寸也大了好多,用这样的方法能观察出爸爸的变化,同样也能测量出树干的粗细变化。

  选项B让学生回忆树冠的位置,跟人的头顶和头发一样,都在最高区域,落叶就像人掉头发,人大量掉发表明人有变化,树大量落叶也表明有变化。

  选项C同样是用头发来形容,人由黑发变白发,树叶由绿叶变黄变红也是有变化。

  植物教学反思 篇5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首关于自然知识的诗歌。本课突出的特点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很适合小朋友阅读,也易于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观察探索大自然的欲望。我在教学这节课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入手,用谈话的方式:“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吗?”从而吸引学生,让学生进入情境。这样学生有了疑问,就有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演示、朗读感悟诗歌内容

  我校是农村小学,大多数孩子对蒲公英、苍耳、豌豆比较熟悉,现在又正好是秋季,这几种植物比较容易采集到,因此在教学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的内容时,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通过演示、朗读的方法来感悟诗歌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诗歌第二小节用拟人的方法介绍了蒲公英,目的是使学生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会随风飘去。学生自读了这一小节以后,我把课前采集来的蒲公英展示给学生看,并请几个学生上讲台演示:用口对着蒲公英吹气,这时学生便见到有些种子被纷纷吹飘走了,同时也理解了“纷纷出发”的意思。此时,我引导学生指出句中“蒲公英的孩子”是什么,“降落伞”又是什么。

  诗歌第四小节写了豌豆荚在太阳底下晒裂了,豆子就蹦蹦跳跳到了其他地方。让一学生读了这一小节后,我就拿出几颗被太阳晒过的豆荚,用手将豆荚轻轻一捏,里面的豆子就蹦蹦跳跳了来了,这与诗歌里写豌豆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效果是一样的。通过这样演示,学生再读这一小节时就知道了豌豆是靠太阳传播种子的。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编写诗歌的能力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搜集,也可以向家长请教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各自介绍搜集的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我还指导学生模仿诗歌为自己喜欢的植物编小诗,编好后自己朗读,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成就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而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针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因地制宜采用了演示、朗读感悟诗歌内容的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通过不断反思总结,会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植物教学反思 篇6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适合小朋友的阅读。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些欢乐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课文有了兴趣,自然就想去学课文,想走进课文,有想去了解的进取性。所以在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我来猜”这个游戏:(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趣味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学生对此感觉很新奇,兴趣非常的浓厚,猜的很进取,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这样的引导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进取性被调动了,跃跃欲试的想去了解,就这样在课始就轻而易举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头。

  二、自读自悟培养本事

  这篇课文的资料比较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并且配有形象的插图,看着图片学生理解课文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尽量体现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如初学课文的'时候,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而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重点带学生学习第2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画一画、再想想、最终指名介绍自己明白了什么。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第3节,学生自我学习第4节。这样用“教──扶──放”这样几个步骤,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学生的语言本事、思维本事、认识本事统一发展。

  三、借助媒体加深理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在这篇课文中,我为了帮忙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明白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经过投影演示的;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了句子,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忙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经过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但简便的学完了课文,学生也对这几种种子传播方式记忆忧新。

  植物教学反思 篇7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适合小朋友的阅读。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些快乐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课文有了兴趣,自然就想去学课文,想走进课文,有想去了解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我来猜”这个游戏:(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学生对此感觉很新奇,兴趣特别的浓厚,猜的很积极,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这样的引导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跃跃欲试的想去了解,就这样在课始就轻而易举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头。

  二、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图,看着图片学生理解课文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尽量体现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如初学课文的时候,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而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重点带学生学习第2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画一画、再想想、最后指名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第3节,学生自己学习第4节。这样用“教──扶──放”这样几个步骤,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统一发展。

  三、借助媒体加深理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在这篇课文中,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了句子,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但轻松的学完了课文,学生也对这几种种子传播方式记忆忧新。

  植物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是一年级的开篇之课,从孩子们最熟悉的植物开始,让孩子们交流自己关于植物的认识,课后还要种植植物。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孩子们发现图中有竹子、银杏树、草,并且知道这些都是植物。引入本课课题——我们知道的植物。

  观察交流,初识植物

  1.说一说。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植物,一年级孩子在介绍植物时,大多只能说出它的名字,应该只是听说没有详细观察过,极个别能介绍也介绍的不清楚,老师一定要耐心听孩子说完。

  这充分说明孩子在平时很少主动、系统地观察,我在后两个班教学时,还引导孩子们回忆在哪里见过这株植物。在后续几课的学习中,我也会有意识地让孩子们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相应的植物,引导孩子在日常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植物。

  2.找一找。要求孩子在教材中圈出图中的植物,循环教材就让教学很尴尬,虽然让前面使用的孩子擦掉了,但印记还是很清楚,教学时就发现有孩子无所事事,问他,孩子说书上已经圈了。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求孩子们:先看以前圈的是不是植物,再看还有没有漏圈的植物或错圈。这样要求后孩子就有事可做了,能将关注点放在植物上。

  接下来,要让孩子说一说圈出这些植物的特点,在前两个班教学时都很费劲,孩子不知如何回答?反思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他们不明白什么叫特点?于是我更改了问题:你为什么把它圈出来,认为它是植物?孩子们有的说是它种在土里,我顺势提问:“种在土里,会怎么样?还需要什么?”孩子会说生长变化,需要阳光、水份;有的孩子会说到有叶子、绿色的。根据孩子的发言我相机板书。

  3.辩一辩。辨别图中的蝴蝶是不是植物?孩子回答的`是蝴蝶会飞,植物不会动。辨别塑料花是不是植物?孩子大部分回答:塑料花是假的,是人做的,而植物是种的。这是孩子的初步认识,后面会随着学习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特点。

  课外拓展,发布任务

  这里就发布任务——种植大蒜,选种什么教师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种植大蒜应该是很多地方都可以实施的。在课堂上介绍了土培和水培两种方法,一则方便孩子们选择,二则水培可以看到植物的根,在后期展示中能让孩子们多角度进行观察,获得更多信息。课后,在家长群中上传的“种植一棵植物”的项目导引文件,请家长朋友们帮助孩子完成种植任务,并督促孩子们做好记录,当然在后期的教学中,我都会在课堂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交流孩子们蒜苗的生长情况,也鼓励将自己的蒜苗用拍照或画图的方式传到班级群中,以此来检查、引导孩子们坚持观察、记录。

  植物教学反思 篇9

  建构主义认为,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本课以“设计探究实验”为情境,通过师生的“协作”、“会话”,完成“意义建构”。

  1.意义建构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本课从20xx年开始尝试,经过多节课的修改实施。从几节课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确实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发言。教师设定的探究任务之一,“生长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一段”,并未提出尖端可能是生长部位或是生长部位之一,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尖端以及尖端下一段” 都有可能是生长部位,这表明学生真正在思考问题。在设计实验中,出现在胚芽鞘尖端及尖端下一段的区域上划均等的线段的方法,来研究生长部位,与科学家研究根尖生长部位的方法相同,对于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设计出此方案,是很有创造性的。

  反思本节课建构概念的过程发现,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对植物生理知识不感兴趣,或兴趣不高,使相关的知识基础较薄弱,或影响其探究的积极性。今后应思考如何在探究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为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作好相应的铺垫。

  2.时间与思维空间的矛盾

  本课虽然采用“产婆术”,教师只起“助产”的作用,但教师需在一节课内完成“任务”,故在实际教学中,在学生遇到困难需要时间时,往往存在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况。如在设计“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实验方案中,学生感到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讨论,而是将解决的思路分解成趋向解决问题的几个小问题,再插入介绍琼脂,将学生引向即定方向。这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质量,使建构的过程打了折扣。这也是探究性学习一般所面临的“时间与思维空间”的矛盾问题。“现在的思路是,如何既切去尖端,又不失去生长素,而且这里的生长素必须来自尖端。”这个思路,我的本意是要学生讲出来,但怕花费太多的时间,使一节课的`中心主线不清晰,仍然由教师讲出,这一来,留给学生的更多是在解答问题,使思维的质下降。

  也许可以通过增加课时,或课前布置,课内外结合解决这一矛盾。但探究性学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使课内探究不能成为家常课。这也许是为什么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的原因。学生自主探究的功能主要由研究型课程来实现。

  3.探究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般只能有一半的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反应快,往往会带来“学生都掌握了”的假相,掩盖了可能其他学生还未很好理解的问题,这也是教学无法面对全体学生的缺憾。新的教学形式呼唤减少班级人数。

  植物教学反思 篇10

  听了解老师的课,再结合自己上课的体会,得出以下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解老师在讲授这节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低年级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课一开始,解老师提出,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并展示了许多大自然的美丽图片,之后邀请儿童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引领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这样的引导,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了文本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在这节课文中,解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了句子,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但轻松的学完了课文,学生也对这几种种子传播方式记忆忧新。

  最后,在教授学生生字的过程中采用了区分形近字的形式,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记忆要学的生字。例如,在学习文中的“已”、“娃”、“纷”时,解老师列出了与之相近的字“己”、“蛙”、“粉”进行对比记忆。在区分“已”和“己”时,解老师采用了形象举例的方法,首先将“已”和“己”以蛇这一具体形象呈现给学生,之后比较两个字:“蛇口打开”就是自己的“己”,因为自己要有啥就说啥,所有“口要大开”;而“蛇口半开”就是已经的“已”,对已经过去的事情,有的可以忘记,有的必须牢记,所以“口要半开闭”。

  而在区分“蛙”与“娃”时,解老师采用了编儿歌的`形式,儿歌语言生动、结构简单、形象性强,读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学生的喜爱和青睐。“有虫捉青蛙,有女抱娃娃。”仅仅两句儿歌就把“蛙”与“娃”两个字的主要区别表现出来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编儿歌,主动识字。我相信这样的识字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多采用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

  解老师的这种区分形近字的形式新颖、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使学生积极深刻。再想想自己在教授形近字时,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两字之间的区别在哪,这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使学生有效记忆。

  植物教学反思 篇11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非常可爱的儿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小朋友对于这样的阅读材料喜闻乐见。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做法较为满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创造一些欢乐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课文有了兴趣,自然就想去学课文,想走进课文,有想去了解的进取性。你的教学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这种简便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课的开始,为了能让学生更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我设计了播放动画配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蒲公英宝宝纷纷出发旅行的场景,了解了苍耳宝宝挂住动物皮毛来安家的情景,明白了豌豆宝宝从豆荚中蹦出的场面……利用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将原先有点沉闷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也十分喜欢。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本事

  为了帮忙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针对本课图文结合的安排,我先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由活力的导语和形象优美的图片中,理解“降落伞、纷纷”等词。一环扣一环的设计,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一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的语言本事、思维本事、认识本事统一发展。

  可是,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在自己精心准备了以后,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虽然创设情境很是热闹,但自己也缺少深思熟虑,如果能让孩子根据课文情节来进行表演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那就更能使学生得到深刻的认知了。

  2.由于上课资料安排紧凑,但有些环节还未来得及细致化,缺少多次朗读的环节和适当的评价环节。

  3.无论是读,还是讨论,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学习才会有成效。

  4.在拓展延伸方面,只是注重了课下的知识搜集,忽略了课前的资料收集,如果能后让学生在预习时就把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搜集一下,课上再来共同讨论交流,那课堂效果就更好了。

  每节课下来,总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朗读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这一堂竞赛课,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也得到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评点,好在我还年轻,有足够的时间,有充沛的精力,有充足的资料,有足够多值得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取改善,争取更大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植物教学反思 篇12

  《植物和我们》是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学得也比较扎实,让我很欣慰。从他们的课堂变现来看,孩子对植物的各部分都已经“了如指掌”。我在鼓励他们的同时也很清楚孩子们对事实的“夸大”,所以我决定在《植物和我们》这节单元的总结课里面多下些功夫。

  首先,我以介绍“新朋友”的形式,让学生认识 “一株完整的会开花的植物”,并适时的提出问题: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几个部分?课堂上,当我做好铺垫抛出这个问题后,收到了我想要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既能分散的、准确的回忆出植物的各部分名称;又能够在此基础上稍微扩展一下思维,回答出“一株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该部分教学目标轻松完成,是自己比较理想的一个环节。

  接着,在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时刻,顺水推舟引出下一个问题: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植物的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是一个?还是可以同时多个部分被我们食用?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孩子们需要收集、储存一定的知识才可以回答出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孩子们完成这个内容。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果然,在集体智慧的力量下,孩子们收获不少。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中,设置一、两个精致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暂时的'集中,有益于快速的解决问题。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省时、省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精练的准备问题,相信会受益匪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愉悦的情绪会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推动学习的进程,甚至能够事半功倍。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我发现孩子们的情绪有点高涨,但是回答的零零散散,不够集中,不能具体和全面,所以,我通过衣、食、住、行、药用以及其他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果不其然,孩子们争相发言,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没想到孩子们的知识面这么广,低估了他们,事先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做太深入的准备。结果造成在与学生交流时显得有些被动,在时间的安排上也显得不够科学。有时候孩子们说得植物,我还从未听说,所以借用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孩子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如果老师的桶里没有准备足够多的水,那么学生很快就会用光我们桶里的水。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客套话,它应该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体现出来。“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时刻提醒着我们,鞭策着我们!

  植物教学反思 篇13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在教学时,我先用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如趣味猜猜猜:(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师: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我们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

  成功之处:

  如,在学习课文“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在感知内容的意思时,作为教师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设计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蒲公英的孩子,你会怎样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家?学生的表达和表演是多彩的。有的学生张开双臂做飞翔状,有的孩子做降落伞样一个接着一个地和妈妈告别,等等。这样,让学生自由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相结合,利用知识经验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通过多种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语言思维,丰富想象力。另外,这节课,我抓住了学生的质疑,深化了对仔细观察大自然好习惯的教育,课后还布置学生去调查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不足之处:

  1、课前应该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与植物传播种子有关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交流起来才会有东西可谈。

  2、孩子们的思维发散性还不够强,教师要注重提问的引导,要避免一问到底,不能束缚学生思维。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3、老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应低年级的特点,要亲切、温柔、和蔼。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要注重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当发现有孩子读得好时可以让其他孩子像他那样地读,让学生当榜样,不要错失良机。

  改进措施:

  教师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但表扬面要更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植物妈妈有办法》从题目到内容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的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

  植物教学反思 篇14

  第一单元作文训练是写一种喜欢的植物,即指导孩子们写身边熟悉且喜欢的花草树木。就花园般的校园里而言,有月季、山茶、丁香、玉兰,紫荆花等,孩子家里也都种有各种各样的花草、盆景。对于这些花花草草,我想他们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可如何把这种熟悉转化成文字,并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出植物的特点来,对于初学作文不久,所掌握的写作方法及语言的积累还非常少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于是,我做了以下几个准备与设计:

  1、认真观察,抓住特点,做好准备。

  为了指导学生如何认真仔细地观察喜欢的一种植物,在写作前,我在教室里摆放几盆盆栽:水仙花、菊花、吊兰。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植物的茎、枝、叶、花及颜色,了解它们的大小,高矮、形状、色彩、味道等,指导学生抓住特点来观察,如植物开花时的姿态、颜色、花期;植物叶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变化,抓住与其它植物的不同,找出它的特点为观察的重点。并设计以下表格,让学生课外自己观察喜欢的一种植物,完成调查观察表格,为写作指导奠定基础。

  2、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写作。

  做好了相关准备后,便是指导学生如何把观察所得通过文字有序地描写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可以先从整体入手,看它像什么,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也可以按照它生长的时间顺序写,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最后长什么;也可以按根、茎、叶、花、果实的顺序写……总之,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这样作文才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同时提醒学生作文注意点是要抓住植物的根、茎(或干)、叶、花(或果实)的特点来写,注意语句通顺,内容要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表达出自己喜爱的感情。

  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真切感人。因此,在写作文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读读本单元的课文,这些文章处处洋溢着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不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惹人喜爱之处,还具体通过举一件小事把情感推向高潮,如《柳笛和榆钱》。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喜爱的感情呢?首先要写出为什么喜爱,也就是喜爱的'原因,然后通过具体描写,表达出喜爱的感情其次要写出是怎样喜爱的。在写自己喜爱的植物的习作时要具体写出喜爱的表现,如:怎样给花浇水、施肥,怎样看花,怎样使它能晒到太阳……把为什么喜爱和怎么喜爱充分表达出来。

  这次习作指导教学给我带来不少的思考:只因学生观察过,只因学生思考过,只因有充分的准备过,学生的作文便能更加出彩!因此,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上,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激发学生“说真话,道真情”,相信我们的学生在我们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定能拥善于发现的慧眼、勤于思考的大脑、善于写作的文笔!

  植物教学反思 篇15

  教学完《奇异的植物世界》一课,我有颇多感受,现在将教学反思与大家分享,言词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奇异的植物世界》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六种奇异的植物,它是以农艺师李叔叔带领小星和同学们到植物园参观的行走路线一步一景来叙述课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六种植物的奇异之处,难点是学习本课的叙述方法。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教学前,我针对重、难点设计教学流程。

  一、温故互查

  我让学生们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六种奇异植物的名字,并说出来,

  二、导入

  我用一句话: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李叔叔、小星和同学们到奇异的植物世界去参观,来引出课题。

  三、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反馈。

  我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第2——7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奇异的植物,奇异的地方分别是什么?是从哪个角度知道的?我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二人讨论,然后完成自学卡。这一部分知识不难,学生能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选一种书中最感兴趣的植物进行介绍。学生大都能根据要求来介绍。

  然后,我自然过渡到:作者是怎样把这几种奇异的植物写得井然有序呢?我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同学们行走路线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如果没有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总结写作方法——移步换景法。最后我趁热打铁,设计了小练笔,引导学生以参观的顺序介绍我们的学校。学生们的兴趣高涨,我让他们四人小组先在组内说,再派代表班里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

  我让学生说一说,六种奇异植物的奇异之处和写作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拓展延伸。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奇异植物。接着,我让学生看老师搜集到的'奇花异草的图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由衷的发出赞叹: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呀!结束教学。

  六、作业

  用移步换景法写一篇参观记。让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我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流程设计较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缺点是本课教学没有一丝悬念,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太过顺畅,我觉得课堂上缺少点儿生气。校长提议应该给学生们编学案;也有老师建议本课应该抓住奇异和写作方法去教学,引出课题时,应问:奇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植物奇异在什么地方?围绕奇异进行教学。板书要力求简练等。再有就是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

  植物教学反思 篇16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特别可爱的儿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小朋友对于这样的阅读材料喜闻乐见。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做法较为满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些快乐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课文有了兴趣,自然就想去学课文,想走进课文,有想去了解的积极性。你的教学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课的开始,为了能让学生更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我设计了播放动画配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蒲公英宝宝纷纷出发旅行的场景,了解了苍耳宝宝挂住动物皮毛来安家的情景,知道了豌豆宝宝从豆荚中蹦出的场面……利用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将原来有点沉闷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也十分喜欢。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针对本课图文结合的安排,我先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由激情的导语和形象优美的图片中,理解“降落伞、纷纷”等词。一环扣一环的设计,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一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统一发展。

  不过,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在自己精心准备了以后,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虽然创设情境很是热闹,但自己也缺少深思熟虑,如果能让孩子根据课文情节来进行表演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那就更能使学生得到深刻的认知了。

  2、由于上课内容安排紧凑,但有些环节还未来得及细致化,缺少多次朗读的环节和适当的评价环节。

  3、无论是读,还是讨论,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学习才会有成效。

  4、在拓展延伸方面,只是注重了课下的知识搜集,忽略了课前的资料收集,如果能后让学生在预习时就把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搜集一下,课上再来共同讨论交流,那课堂效果就更好了。

  每节课下来,总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朗读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这一堂竞赛课,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也得到了许多优秀老师的评点,好在我还年轻,有足够的时间,有充沛的精力,有充足的资料,有足够多值得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植物教学反思 篇17

  《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无论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题眼就是“办法”二字,什么办法?即传播种子的办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多读细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去探究文章所告诉我们的科学小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

  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植物知识、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学会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为了不断激发学生对种子传播奥秘的探索兴趣即好奇心,运用留心身边事物、学会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很重要。本文的教学要尽力外延,由内而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到自然中去观察发现,或者翻阅书本搜集资料,或者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种子传播的奥秘。

  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读读课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课前会预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课中就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拿出来展示交流,交流方式可以是讲解图片也可以用文字直接表达,课堂上无法全部完成的话就留着作为课外作业,把课内学习引向生活大课堂,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的不错,课堂预设效果也能基本达到,学生在交流时列举了以下事例。

  (1)蒲公英,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一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2)柳絮,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3)凤仙花,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虽然不是全部学生都做了这项预习,但在课堂交流时却的确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大家在看图听话的过程中都兴致高昂,相信有了好奇心与探索的兴趣,本次课结束以后没有进行观察与搜集的同学也会主动去尝试一下的。我希望达到课堂学习虽然结束了,但课外的学习与延伸还在继续,在学生心中留下的除了语文知识还有好的习惯及主动探究事物的好奇心。

  植物教学反思 篇18

  本次聆听谢静老师的《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谢静在执教这一课时,教学环节脉络清晰,流畅,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记住生字。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很扎实,运用了简笔画来表现植物传播的方式,非常新颖,直观,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

  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适合小朋友阅读。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本课的教学设计谢静老师从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课件和,努力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教学情趣,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乐学为主要形式,图文结合,声情并茂,从而达到了“了解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背诵及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做法较为成功: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谢静老师利用课文内容导入新课“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可是植物的孩子没有脚也没有翅膀,怎样才能去旅行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秘密。”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课题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她引领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了文本中。

  二、分散识字,降低难度。

  谢老师让学生自读自悟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孩子们很快找到了答案,接着随机出示了词语“蒲公英”、“苍耳”、“豌豆”及相应的植物图片。带拼音认读,再去掉拼音认读。本课的识字量大,有好多的生字学生极容易读错。生字的教学有的放在课始,有的放在词语检查,有的放在课文的教学,这样,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尤其在区分“已”和“己”、“娃”和“蛙”、“粉”和“纷”这三组形近字采用不同的区别方法,首先在教授“已”和“己”的区分时然同学们识记绕口令“已(yi)半巳(si)满不出己(ji)”;在教授“娃”和“蛙”时用意义区别的方法,“蛙”是动物,“娃”是指人;区分“粉”和“纷”时用偏旁部首区分二字。

  三、用读、悟的方法自主探究。

  在学习课文时,谢静老师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她通过创设情境来教学“四海为家”。再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赛读、齐读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体会,为下节课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的读、悟结合的方法,孩子们易于接受,而且自主地交流的练习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植物教学反思 篇19

  《植物长大了》主要的活动是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另一项内容: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则自然而然会在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中观察到。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是一个探究实践很长但非常重要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将正式学习“数据分析”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找出植物生长的规律。这个课题让我思考良久的除了种植植物活动的开展外,就是课堂内容如何充实。现将我的思考过程展现如下:

  一、种植植物的选择:

  开始我有一种速成心理。想找到一种能在一个月内能观察得出结果的植物。但是上网查查不到,问老农,老农也说不清楚。后来又想让学生采用激素使植物生长周期变短。但是后来觉得这不环保,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到植物自然的生长的规律。于是还是老老实实选择了相对生长周期较短的绿豆作为主要观察的植物。历时两个月的观察探究。时间是长,但扎扎实实。

  二、收集数据和数据分析的指导:

  学会数据分析,运用数据分析找规律是这一课题主要的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怎么收集数据和数据分析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在数学里已经学过折线图。所以我开始没怎么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指导。而是直接交代学生收集数据,然后自己画折线图进行数据分析。第一次试教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收集的数据不明确,画的`折线图也不规范。这使得规律很难总结。第二次设计的时候,我让学生先讨论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收集数据,然后进行点评和指导。第二次设计中对画折线图的指导是进行一次模拟数据分析,在学生进行模拟数据分析的时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为学生准备了画折线图的方便图纸。

  三、画折线图图纸的准备

  要让学生快速准确的画好折线图,图纸十分重要。我开始给学生准备的图纸只包含了纵、横坐标,里面没有格子。这样的图纸对小学生来说,找到准确的点比较困难。所以第一次学生画出来的折线图都多少有点变形,不利于发现规律。后来我改用画好小正方形格子的图纸,如右图:

  用这样的图纸作图,学生作出来的折线图就清晰明了多了。

  四、课堂内容的设计

  这个课题的课堂内容比较少。所以在第一次设计的时候,我没有按照课标用两个课时来上,而是指用了一个课时。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植物的生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所以观察实验只能放在课前或课后。放在课前则缺少指导,放在课后则把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实验。我选择了放在课后。但还是觉得不妥。

  第二次设计我用了两个课时。并把两个课时拉开较长的时间段,把《养蚕》的内容安排在这两个课时中间。由于课堂内容比较少,我对这两节课的内容也进行了补充。第一课时加入模拟数据分析:给出学生一组数据,让学生画折线图进行数据分析,从中总结规律。老师乘此机会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第二课时加入“劳动成果分享会”。既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更大的热情。

  植物教学反思 篇20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把自然知识蕴含在文字当中,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容易被吸引。在备课、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以“如何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人本位思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真正促使学生的发展”为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自我,以生为本调动课堂,寻求高效的教学之法。下面我就本课的部分教学环节谈谈我的几点反思感悟:

  首先,结合我校的“1+X”精讲多读,以读代讲的理念,我在教学前设中,主要想抓住诗歌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进行朗读指导,结合图片与想像引导学生在多读且读出语气上下功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多读中一定会深刻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形象美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

  在备课与讲课时,我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只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描写蒲公英妈妈使孩子四海为家的这一小节,结合图片抓住“降落伞、纷纷”二词去感悟,通过情感体验读、想象阅读、赛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体会词句的美妙,知晓蒲公英妈妈的办法。之后的第3、4、5小节采取小组自学自悟形式,小组内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三位植物妈妈使孩子四海为家的办法,让孩子们体会自主寻求答案的过程,然后由小组来汇报,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议等去实现课前的设计,并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一过程我自认为较为充分的把课堂留给了学生,有意识的去体现“教扶放”。学生以读作答,老师只给予图片参考与简单的概括引导,然后就是让孩子大范围的多形式的参与朗读,如小组赛读,男女生对读,个别学生示范朗读等等,这一过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朗读能力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其次是读说训练环节,我在第一次试讲时,是让学生先说说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出示两幅植物图片,请学生仿照书上的语言,即四句形式去介绍。我的预想是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尝试简单的模仿运用,是一个语言概括、词语运用提升训练。但在试讲中,此环节耗时较多,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限,甚至冷场不会说。后来说课时我反思是我的训练点定难了,二年级孩子还达不到此高度。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只训练孩子能用简单的话把其它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说清楚,孩子说的过程再引导其简单概括,用上好词佳句即可。后来在正式上课时此种教法收效较好。学生参与面大,通过老师的一次、两次引导,之后说的学生表达越来越简练,而且能用上简单的比喻句形容词,这才是把课堂留给了学生,不是我一直在丰富我的引导语,学生懵懂的看我表演,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通过此项训练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孩子的语言积累较少,很多重复类似的用词较多,在课堂上我应对学生的生成问题能力不够,不能及时发现或帮助其修改,处理问题较为生硬,接下来需要我和学生一起积累更丰富的语言,强化语感。

  植物教学反思 篇21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二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时我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在科学中学习语文。因此,我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观察有趣的现象开始,自主提出思考问题,进入探究学习,整个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学生在观察、动手、思考的探究性学习进行活动,突破知识难点,布置后续性作业,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使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后。综观整个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我认为这堂课全面落实了新课标,将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达到了好的效果,是一堂成功的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相互联系。

  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很多,但学生平时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这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的传播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下课后布置让学生继续观察还有哪些植物用哪些办法传播种子,这是培养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落实到生活实践当中,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本节课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在发现问题环节中,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即:鸟有翅膀,牛马有脚,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这个自然现象,激发了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下的教材观强调,语文教材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可见,教材只是“凭借”。我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发现,儿歌的最后写道:“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这里给老师和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能诱发学生积极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所以,我在课前大胆地先让学生去大自然采集长有种子的各种植物,观察它们的特点。教学中,也把课堂先给小朋友自己,让他们各自站起来汇报采集到的植物,介绍已经了解的各种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课堂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教学中,我能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把直观形象的画面、实物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落实了新课程中提出的“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但是,因为教学中导入课题部分学生说得比较多,后面教学时间不够,原来设计的让小组内的同学自己选择喜欢的一种植物,在四人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小伙伴帮助这一环节没办法进行了,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吸收更多的新课程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植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植物教学反思04-10

《植物的茎》教学反思05-04

种子植物教学反思03-24

《植物的叶》教学反思02-03

植物教学反思(精选30篇)03-22

太空里的植物教学反思04-09

美术《植物写生》教学反思03-25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01-15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