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时间:2022-12-22 17:18: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4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

  “你做了正确的事情。”叫乌鸦的少年说,“你做了最为正确的事情。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你那么好。毕竟你是显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可是我还没弄明白活着的意义。”我说

  “看画,”他说,“听风的声音。”

  我点头。

  “这你能办到。”

  我点头。

  “最好先睡一觉。”叫乌鸦的少年说,“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不久,你睡了。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在村上小说里少有的积极信号,我们感觉得到,卡夫卡的未来即使不是一片光明,却也是充满希望的。

  而在这里,“看画”和“且听风声”自然也是一种隐喻。我不敢说它们有唯一的解释,但在我看来,解释应是如此:

  ”且听风声“是大岛教给卡夫卡的,在他带卡夫卡进山时,曾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

  ”可在山中我做什么好呢?“

  ”且听风声。“他说,”我经常那样。”

  我就此思索。

  大岛伸出手,温柔地放在我手上。

  “事情一件接一件。那不是你的责任,也不是我的责任。责任不在预言,不在诅咒,不在DNA,不在非逻辑性,不在结构主义,不在第三次产业革命。我们所以都在毁灭都在丧失,是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毁灭与丧失之上的。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其原理的剪影而已。例如风,既有飞沙走石的狂风,又有舒心惬意的微风,但所有风终究都要消失。风不是物体,而不外乎是空气移动的总称。侧耳倾听,其隐喻即可了然。

  我想,这是一种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飞沙走石也好,舒心惬意也好,我们要做的只是侧耳倾听,如是而已。这也像极了村上一向的“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风格。

  而“看画”则更复杂一些。我们记得的是书中描写看画最细致的是作为幽灵的少女佐伯,书中有那么一段:

  少女不再侧耳,视线又折回《海边的卡夫卡》,仍像刚才那样在桌面上手托下巴,那颗心又回到夏日少年身边。

  而这份感情甚至引起了卡夫卡的嫉妒,由此可见这幅画对于少女是多么重要。她是如此思恋这画中的少年,这份对爱和美的希求也许就是“看画”的意味。自然不是说是四十岁佐伯对死去恋人的思念和追忆,而是十五岁情窦初开的少女对情郎的向往和对世界的美的体会。

  第二,这部小说让我想起了许多村上之前的作品。比如佐伯的自白:

  “我出生于离这里很近的地方,深深爱着这座房子里生活的一个男孩儿,爱得无以复加。他也同样爱着我。我们活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圈中,一切在圈内自成一体。当然不可能长此以往。我们长大成人,时代即将变迁,圆圈到处破损,外面的东西闯进乐园内测,内侧的东西想跑去外面。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当时的`我无论如何也未能那样认为。为了阻止那样的闯入和闯出,我打开了入口的石头。而那是如何做到的,现在已记不确切了。总之我下定了决心:为了不失去他,为了不让外面的东西破坏我们两人的天地,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要把石头打开。至于那意味着什么,当时的我是无法理解的。不用说,我遭受了报应。“

  在我看来,这一段简直像极了《挪威的森林》中直子与木月“两个人赤身裸体在孤岛上”的感觉,同样是在时代洪流中被淹没的少男少女,同样是再也无法重圆的破镜。在《卡》中我再次体会到《挪》里的那份忧伤与悲凉。

  另一点则是卡夫卡最终进入的林中世界,由于篇幅太长便不再引用,但读过的人一定会和我一样,重新想起《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那个有着独角兽,古梦与影子的小镇。

  第三,这部小说充斥着对文学和音乐作品的评论和感想。譬如大岛一人,就谈论过诸如夏目漱石,舒伯特等等人物。据村上本人而言,这是他在年龄增大后生出的一股“责任感”所致。具体请参考杰·鲁宾教授的《洗耳倾听:村上春树的世界》一书。

  至于中田一线,我的体会不多,暂时就不献丑了。

  总而言之,《海边的卡夫卡》绝不是一本好懂的读物,但的的确确让人欲罢不能,而且每个人看完之后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所得,我想这便足够了吧。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2

  因为沉迷东叔无法自拔,所以很少读村上的书。

  但,不得不说,《海边的卡夫卡》是一本充满魔幻色彩和隐喻的小说,描述精彩,令人回味。

  村上春树通过描写一个少年的故事,把那种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绘在(小说)这一容器中。借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形、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我”田村卡夫卡,一个15岁的少年背着父亲“迟早要用你的双手杀死父亲,迟早要与你的母亲和姐姐交合”的诅咒而离家出走的经历;另一条是以中田,一个因意外而失忆从此变得脑子不好使,根据感受做自己也不知道要做的什么事情,却又好像受某种力量驱使要让他走向和田村卡夫卡,去揭示卡夫卡的诅咒之谜。

  本书用了很多隐喻和象征性的元素,甚至部分地方有装神弄鬼之嫌。

  作为第一大隐喻的“卡夫卡”在捷克语里是“乌鸦”的意思,日本则自古以来视乌鸦为灵鸟,以其叫声占卜吉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乌鸦是一种悖谬的绝妙象征。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卡夫卡是他自己取的名字,卡夫卡,是象征另一自己,象征主人公内心的他,田村卡夫卡,叫乌鸦的少年,刚开始看时觉得有点绕,一度以为是两个人。

  也可能是语文学得不好,书中涉及隐喻部分蛮烧脑,反复琢磨后有些仍然不明白,比如:琼尼代表了什么?佐伯代表了什么?

  读此书,仿如读一场梦境,似真似幻,似是而非,前因后果不甚分明,不断有疑问被提出解释并推翻,不断有象征的意象浮现又沉没,一切充满了悖论而又仿佛合情合理,却没有最后的标准答案。

  沉浸在魔力般的字里行间,自己也仿佛通过小说主人公的“眼睛”观察着世界,渐渐潜入自身的内心深处和潜意识中去,内心的矛盾,疯狂的异想,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欲望……。末了,竟然有种淡淡的`负罪感。

  喜欢日本作家的书,其中一点是对酷爱整洁的描写和日常习惯的自律,几乎每部作品都有,比如图书馆规定之一午餐要到临院的长廊享用,临走时不忘拾掇房间、关窗、拉合窗帘、整理剩余食品、洗刷水槽等,这与洁癖症患者的我瞬间便产生共鸣。

  而本书对图书馆的描述和对音乐的诠释,也是我尤其喜欢的。作者笔墨下的甲村纪念图书馆:阔阔绰绰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筑,客厅一般优雅的阅览室,人们坐在宽大的沙发上看书。静谧,祥和,美好。真想徜徉在如此仙气的图书馆中,时而看书,时而听琴,时而喝喝咖啡,将芳菲吸入肺腑……

  当然,书总是有寓意的,本书也不例外。人要拯救自己,有两件事最重要:坚强与读书,坚强可以使自己活下去,读书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命运难免带给我们很多挫折,世上必然存在各种不公,作为个体,只管认真过好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不念不怨,静待花开,即使走不出这片那片荆棘,但至少会心安。

  还有一点我很认同:人是可以被另一个人引导着逐渐改变命运的。本书中,有两对引导与被引导者,大岛相对于卡夫卡,中田相对于星野。而中田对星野的引导却是无常命运里的巧合,显得更为珍贵。所以我们才说要行万里路,只有走出去,才会看到一个更宏大的世界里的多元价值观,才能发现世上有人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有着天差地别的观念和价值取向,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更大更包容。

  早听说村上是个写故事的高手,没想到他的文字也如此厚重:简单的黑与白,却奇迹般地,以文字超脱了文字本身,编织了不可思议的世界。

  年少果然轻狂,曾梦想一边经营着谋生的职业,一边写小说甚至回忆录。看书越多,越发现自己想多了:这些深厚的文化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积淀,而要试图让沉淀的东西活跃然纸上,更是难上加难。读书过程中通过注释知晓了不少常识,但类似阿道夫艾希曼、卡桑德拉、贝多芬以及俄狄浦斯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深度查询,书中多次提及的源氏物语甚至都让我跃跃欲试了。

  嗯。

  看画;听风的声音……

  看路;听心的声音……

  也不错。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3

  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地躺在床上,看完了这本三十万字的小说。

  坦白地说,我是没看懂的,这本小说不仅篇幅长,而且其中的隐喻,魔幻成分之多远远超出《舞舞舞》,《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作品。因此在读时总有些茫然无措,无法理解。

  然而读的过程还是十分流畅,一如村上其他的小说一样,总有一种“不明觉爽”的**。正因如此,虽然我并未充分理解,仍想试着写一些评价。难免有错,希望大家指正。

  一如其他几本长篇,小说的结构依然是村上标志性的双线叙事。奇数章节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十五岁少年离家出走二十余日内的故事。他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实现了父亲的邪恶预言,一度进入了无始无终的“理想乡”却又退了出来,决定回到现实,接受自己的人生。

  偶数章节的主人公是一位老伯,这位名叫中田的老者虽不认字,却有着能与猫说话的神奇能力。他在中野区杀死了一个名为琼尼·沃克的杀猫人,接着便在神秘力量的诱使下前往四国寻找“某样东西”。期间结识了名为星野的卡车司机,这位星野甚至还与肯德基的山德士上校有过交流。最终,中田完成了打开“入口石”的心愿而死去,嘴中冒出白色的怪兽并被星野杀死。

  相信若是没看过这本书的人看了我上文的概述,一定会如坠五里云中,大呼“这都什么跟什么”。即便是看完了的我仍是心中疑云重重,久久不散。不过我还是姑且搞懂了几件事的:

  第一,卡夫卡的故事是有关成长的故事。他一出身父亲便向他施加了俄狄浦斯式的诅(甚至更为严重),并在他的成长中向他不断重复灌输这个概念。最终导致他为了逃避这宿命而离家出走。然而,正如叫乌鸦的少年说的那般,命运之所以被称之为命运,就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的什么地方的两部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暴在高空盘旋。

  …………

  而沙尘暴偃旗息鼓之时,你恐怕还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是如何从中穿过而得以逃生的,甚至它是否远去你大概都无从判断。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含义。

  卡夫卡最终还是杀死了父亲(通过“活灵”的方式,书中曾有所解释),奸污了母亲(佐伯),姐姐(樱花),一字不差地印证了那份诅咒。此后不知所措的卡夫卡本想选择进入森林,进入那片无始无终的世界:

  我置身于闭塞的圆圈中。时间在这里并非重要因素。在这里谁都没有名字。只要我需要她就会出现。在这里她十五岁,想必永远十五。而我将如何呢?难道我也要在这里永远十五么?还是说在这里年龄也不是重要因素呢?

  就是这样的一片”世外桃源“,想来对一个力求逃避的人,这里一定是绝佳的藏身处了吧。但最终他接受了佐伯的建议(抑或说命令),选择了回到现实。

  ”再见,田村卡夫卡君。“佐伯说,”回到原来的场所,继续活下去。“

  ”佐伯女士“

  ”什么?“

  ”我不清楚活着的意义。”

  她把手从我身上拿开,抬头看我,伸手把手指按在我嘴唇上。“看画!”她静静地说,“像我过去那样看画,经常看。“

  当然,在离去之时,村上也没忘记借看门士兵之口教给卡夫卡一些人生建议:

  “刺刀的用法别忘了。”高个儿说,“刺中对方后马上用力搅,把肠子搅断,否则你会落得同样下场————这就是外面的世界。”

  村上式的对社会的反抗一览无余。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4

  这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伴随着少年的出走有了一系列的出场人物。叫乌鸦的少年,列车上偶遇的樱花,回忆几十年前的广岛原子弹事件,命中注定的贾村图书馆,和猫说话的老人,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难以有交集,但就是这些,让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最终坚强的去面对生活。书中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直面灵魂深处最脆弱,最裸露,最真实的自己。

  读完这本书,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性与爱的关系,时光与记忆的本质,书中始终没有很直接的挑明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是一个不坏的故事,却由不得让人去思考很多。虽然已经过了十五岁的时光,不过能在心地依旧善良无暇的时候读到这本书,感觉也会很释然,人生某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总是应该好好去深思的。

  正如作者所说,十五岁的少年,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主人公田村小的时候被母亲遗弃,在一个并不疼爱自己的父亲的养育下成长,有着同龄人缺乏的成熟,更有着不属于这个花季的恐慌,不过我们共同拥有的,是希望自己可以快速成长,去接受祝福,去挑战世界。接下来,就用我拙劣的文字,让我谈谈这个故事之于我的深思。

  幽幽岁月,浮生来回,爱情,总是一个美好的话题,可是,书中的爱情似乎缺乏中国固有的伦理。田村小的时候就被父亲诅咒会跟自己的母亲姐姐交合,而田村又成为母亲幼时爱情的替代物。田村因幼时被母亲抛弃,渴望得到母亲的爱。他迷恋永远十五岁的佐伯(田村母亲)的活灵,更深爱着五十岁的佐伯。

  他们交合,相爱,用灵与肉的交融去享受生命的美好。田村选择离开森林,带着佐伯的画去勇敢的面对生活,将自己深爱的人埋藏在记忆中。开始读的时候,内心总会隐隐作痛,为什么如此相爱的人会是这样的结局。

  闭上书仔细想想,身边的爱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神把世人劈成了男男,女女,男女,于是我们在寻找自己另一半的过程中惶惶不可终日。纵然找到,又会有种种原因不得在一起。作者笔下这种违背伦理的性与爱,读完之后,对自己的爱情释然好多。对爱情中的.无可奈何,道一句,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伤。

  书中这样写了一句话:“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想着自已这个存在,但越想越觉得不具体,甚至觉得自已不过是个毫无意义可言的单纯的附属物。”你是否想过生命之于我们的无力,田村父亲小时候在他身上的诅咒,灵验的是那么自然,大岛天生就是血友病,生理上又分不出男女,佐伯的男友被误杀,田村父亲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杀猫,中田在生命的最后毫无缘由的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等等。好像那些宿命中安排好的我们根本无法去掌控,纵然你试图去改变,总会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将一切落回起点。可是,你难道就这样袖手不管吗?答案是否定的。

  没错,田村纵使离家还是未能摆脱在他身上的诅咒,可就是在他试图改变的过程中,他变得坚强,他尝到了人世间的情暖,他最后终于有勇气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在我们颓败的时候,总会有宿命论这样的理由支撑自己颓败下去,感觉成事在天,可是你是否忽略了事在人为呢。纵使结局不会有太大差别,可是你是否忽略了过程中的美好?当结局最终到来的时候不至于那么的措手不及。

  书的最后,作者还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告诉我们要勇敢的面对生活。田村想将自己留在第三空间,用以逃避现实生活,最后在母亲的要求下,勇敢的走出了避世的桃园,选择了正视生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候活着比死更难。然而,生命就是如此,而田村,成为了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世界,试图倾听画中的声音,感受爱情的美妙,体味人间的温情,命运似乎早就安排好了,却又那般无偿。纵然过了十五岁的年纪,不在那么彷徨,不在那么忧郁,那么,就继续在这最美好的年华,去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相关文章:

海边的卡夫卡语录12-30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09-11

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07-02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09-09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心得03-29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1篇)09-11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1篇09-11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3篇04-07

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8篇07-02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9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