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巴芒演义》读后感

《巴芒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2-09-02 10:07: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巴芒演义》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芒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芒演义》读后感

《巴芒演义》读后感1

  《巴芒演义》买到手后,一个多星期仔细读了两遍,有的地方来回看了好几遍消化吸收。

  唐朝老师的大作,是一本好书,值得收藏时刻翻阅的好书,可以说用再多的赞美之词来评价都不为过。

  书中以价值投资思想发展为线索,围绕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展开,其他投资大师点缀其中。

  我仔细读第二遍的时候,顺便将书中主要人物的年龄、投资思想、成就和可学习程度等进行了记录,如下表:

  从书中投资大师的经历,有几点的思考和感受:

  首先,凯恩斯作为宏观经济学泰斗,也是书中唯一一个用英国指数对比收益率的,从1929-1945年英国股指年化收益率-1.9%,凯恩斯年化收益10.5%,相对收益大幅跑赢指数12.4%,

  不比美国的投资大师跑赢指数的幅度低,但是绝对收益相比标普500年化10%收益来说不算高。

  由此可以说,即使理念和方法正确,市场也很重要,所以巴菲特也说中了“卵巢彩票”,想想当时美国和英国处境的差别可知。

  就此联想到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史,确实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时代给予的生逢其时。

  站在当下,我认为未来中国要实现中国梦、走向复兴,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正是我辈用武之时。

  同时,搭乘这阵东风,实现财富增长、走向富裕,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投资理念正确。

  第二点感受是关于投资思想的。

  从这么多投资大师的经历,可以说,失败各有有不同的原因,但成功的'背后是理念的相通。

  比如说确定性套利,成功的格雷厄姆、巴菲特、索普等人都是“寻找市场错误定价并从中获利”,对市场有效理论不屑;

  陪伴优质企业成长的价值投资模式,成功的凯恩斯、费雪、芒格、香农等人,都有类似挑选有价值的投资对象、陪伴好人好企业成长的描述。

  而且巴菲特和芒格一见如故、巴菲特和索普相见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投资大师们互为好朋友,巴菲特周围有成功优秀的人组织成的一张大网,肯定是投资理念互相认同的,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们要学习成功背后的理念。

  第三是对于复利的理解。

  以前只知道钱生钱可以复利,书中其实还展示了另外几种复利,善良的复利、健康的复利等。

  巴菲特解散合伙基金,有人意图收购,巴菲特拒绝了,而且对离开的合伙人给出了投资建议或推荐合适的基金经理,不像蔡至勇利用客户的信任获利。

  所以巴菲特未来远超蔡至勇,遇到麻烦比如维斯科金融案,有大律师背书保清白,这就是善良的复利。

  从表中年龄那栏,这些投资大师都比较长寿,和好人好企业做朋友,跳着踢踏舞上班,而且成功的投资带来财富,财富可以带来更好的医疗,好医疗也可以帮助长寿,良性循环,我想这可以算是健康的复利。

  第四是关于能力圈和自制力。

  看到沃尔特施洛斯的投资和经历,深受感触,成功的背后要坚守能力圈,还要有强大的自制力。

  大学毕业工作后,能力圈很容易固化在很小的范围,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这个过程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去执行。

  别人娱乐、看电视的时间,你要用来学习、阅读、思考,而且不见得立马有效果,好像和别人用来娱乐也没多大区别,甚至可能会孤立,很容易让人放弃。

  所以要看得清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时间拉长了,总会看出区别的。

  最后,针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上班族、投资者而言,我想说,如果能早点认识唐朝老师、早点看到唐朝老师的书、早点关注唐书房,可以避免走不少的弯路。

  我20xx年6月份进入股市,一进入股市就经历了一轮牛熊,牛市逐步加仓,熊市熔断不但获利吐完还亏损了本金。

  之后关注到了唐朝老师,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到现在已经而立之年了,也才处于“一赚二平七亏”的“二平”阶段,20xx年到现在只有小盈利,基本就是赚了利息而已。

  但是通过学习,投资理念逐渐转变,逐步走向了正确的道路上,将资金配置在自己能理解的企业,同时,不断拓展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学习扩大能力圈。

  继续加强财务分析能力的学习(手把手1读了好几遍),可能是理工科出身没有经济学基础或者没有天资,学习进度很慢,有时真的很想放弃,但是看到唐朝老师、杨天南老师这么成功优秀的人还笔耕不辍,诲人不倦,我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书中提出了有复制价值的4条投资正道:指数基金、确定性套利、一揽子烟蒂、和优质企业成长。

  结合自己的投资经历和实际情况,或者说中国的国情,我想最适合的道路是低费率宽基指数基金→陪伴优质企业成长。

  在不具备投资能力的时候,先将资金配置在指数基金上,立足先赢,这个逻辑在唐朝老师的文章中有详细讲述(GDP<所有上市企业<沪深300);

  之后学习培养商业理解能力,分析研究企业,购买低估优质企业长期持有。

  长期持有优质企业赚钱的逻辑其实也可以从福布斯富豪榜上富豪基本都是企业家,是优质企业的长期持有者得到验证。

  如果入市前就关注到唐朝老师,我的资产可能比现在多一倍了,但是从现在开始也不晚。

  投资正道可复制,财务自由靠努力!

《巴芒演义》读后感2

  这本《巴芒演义可复制的价值投资》,我花了将近一个礼拜的时间才看完。

  我阅读的速度向来不慢,倘若是武侠小说,恐怕一两天的工夫我便能把它翻个底朝天。不过老唐的这本《巴芒演义》,却并不算“易读”。

  何哉?

  其角度之宏大、框架之严谨、内容之深妙、语言之风趣,深读之,仿如老唐之所爱——茅台老酒般,味道醇厚而层次丰满。当须细细品之,慢慢思之。

  几十本动辄横跨几个时期的书籍,或是七零八落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资料,好比散落于一地的原材料,但经过唐大脑的重新搭建,竟成了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立体迷宫。

  作为读者,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紧随老唐,从《巴芒》这神秘迷宫的入口,沿着层层递进的思维线索去探秘,欣赏迷宫中那时而跌宕起伏、时而一马平川的种种景观,最终在老唐的指引下走到出口。

  想必许多唐粉已是看过搭建起《巴芒》的各种书籍资料,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姑且也算得上是有所涉猎吧!

  但或许,有些读者只是暂且停留于“看过”,例如收集了几个没有色彩的数据,摘抄了几个缺乏联系的'文段,或者是将几个章节拎出来、架空着读。

  毕竟曾几何时,我也只是在“泛阅读”,浮于表面而已然满足。

  因此,回过头来仔细想想,不得不佩服老唐,既如建筑大师般,有集构思、设计与搭建之能力于一体的艺术大家风范,又能设身处地,始终以读者的视角作为写作的出发点,致力于让读者在轻松自如中,尽量有些收获。

  我们是否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一幅大作品,好比《清明上河图》这般,当其就出现于眼前,可供我们自由欣赏时,我们在发出惊叹的啧啧声,不禁拍手叫好后,冷静下来,我们会做些,或者能做些什么呢?

  是驻足考量,陷入沉思,以期从中寻觅深深隐含的奥妙,还是浮光掠影过后,即带着满足而散去?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真正是道里的人,他便能透过色彩斑斓的表象看到其背后深藏的真正妙处。

  平凡生活中,大多数人注定只是看到一幅“很美、很大”的长图罢了。

  我们现在所谓的“炒家”,大概也是如此——只消获得一串代码,几个数字,几条若干道听途说的消息,便毅然决然地动手开干去了。

  至于反复研读与思考这样费神的事儿,不够直接了当,还是留给有时间和精力的人去干罢。

  大道相通,艺术、文学、投资,各行各业,恐怕皆大抵如此罢。

  《巴芒演义可复制的价值投资》的下半部分,着重于“可复制”三个字的论述。

  虽说财报内容,在许多人眼中,或许也只是些呆板的、平面的、毫无表情的数据,但老唐从中找到了些蛛丝马迹,看到了许多人所看不到的故事情节,便“化零为整”,以宏观的角度把握枯燥而零碎的细节,并将其以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方式呈现。

  打个比方,像是一位高明的大夫,基础方药就是那么几味,但辨证过后,因人而异,一番加减化裁,一张恰到好处的方子便信手拈来;处方遣药,药到病除,效如桴鼓。

  放到普通大夫那去,恐就是重“药”不重“医”,重“病”不重“人”了,最后的效果,自然是要相形见绌了。

  前几日读书时,读着读着,我忽而想起金庸老先生写过的一些人物。其笔下的武林高手,早期重招式,中期重师承,后期重武道,最后便“无武而重”,是“无招胜有招”了。

  自接触投资以来,也有那么些时间了,多少是有些感触,读着《巴芒》,又让我想起了过去的经历,也想起了金庸先生笔下的武林江湖。

  在人生的某些领域里,努力固然重要,但有的时候,某种能力或素质的具备,或许会有更显著的意义。

  正如爱迪生所言:“天才是由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所组成的,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用一个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最常说的一个字来概括:“悟”。这是一个悟的层面。

  武术如此、文学如此、经济如此,待你走到一定高处后,悟性或将决定你最终是继续向上攀登,还是就此止步不前。

  当然,读老唐的《巴芒》,自然也是要些“悟”的能力。

  因此,老唐也是体会我们读者,在《巴芒》这座迷宫里,已经提前安上了一个“导航系统”,有“可复制”性,“宽基指数”登场。

  不得不再次感叹,老唐的用心良苦!

  对这块领域,有自知之明者,虽不算懂,而又想懂,自是在努力,但确实抓破头皮也没法全懂的,有赖老唐的指导了。

  “可复制”,“宽基指数”,实为投资领域中“老少咸宜,居家良品”!

  由于老唐的缘故,我找来了一本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在林先生书中,东坡是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造酒的试验家、酒仙、还有皇帝的秘书……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孩子……

  跟老唐久了的人,自是能感受到老唐的生性放达、为人乐观,而且幽默机智;也能体会到老唐对于“领导”“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情意。

  怪不得老唐对苏东坡欣赏有加,原是有着如此多相似的特质!

  老唐的签名“永远好奇”,是在这物欲横流、自我膨胀的时代中,难得的一种态度,就像荒漠中的月牙泉水,留得住永远的好奇,便留住了给养灵魂的源泉。是可谓:清醒、清澈、清心!

《巴芒演义》读后感3

  前段时间机缘巧合下,读到唐朝老师的《巴芒演义》,读完之后感慨良多。在此结合自身,分享一些感受。

  本来我的生活和金融股票这些,那是八竿子打不着。由于去年金融市场太火爆,听朋友劝说,偶然开始关注这边的情况(对,我就是潜在的韭菜)。去年那会,“价值投资”理论泛滥,开始的时候我也一头钻入了ROE,PE,PB的海洋。但是这些理论要么出手条件太多,成了屠龙之术。要么过于简单,结合市场表现去验证的话,发现一戳就破。在这种情况下,别人推荐我先从唐老师的《巴芒演义》入手,就像出政策要先搞背景调查,搞清楚价值投资的来龙去脉,再来考虑具体策略。

  《巴芒演义》给我的感觉是通俗易懂,虽然在说故事,但是对各个技术流派的背景,手法,经典案例,局限性和持续时间描述得极为清晰。如果去除演义的外表,换以学术的形式,不失为一篇优秀的金融学史论文。

  该书描写了格雷厄姆门派的群星像。但作为一个门外汉,自然对巴菲特关注最多。我比较赞同将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的分法。前半部分更强调公司的现有价值,具体表现为:投资“烟蒂股”。这一阶段重视现金流,关注可变现资产,强调的是投资的“不亏”,是对本金的稳定性进行追求,要求资金投入后,立即出现收益。后半部分更强调公司在未来的占有地位,具体案例有对“可口可乐”公司的投资。这一阶段重视在市场的支配地位,和整个市场的发展。强调的是投资的“有得赚”,是对收益的稳定性进行追求,相对的可以承受现阶段的波动。

  这一变化的起因是巴菲特发现了保险金的妙用。庞大的保险金让巴菲特控制的资金来源从身边的亲朋好友,变为全美的千万家庭。投资本金的急速扩大,导致了必须对更大规模的公司进行投资,才能保证资金的充分利用。这使得巴菲特不得不更加关注企业的远景,以未来的期望作为投资的风向。

  关注企业的发展甚于目前的价值,这也是目前市场上主流:关注估值,以估值的高低定投资方向。与此同时,对于巴菲特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归因于出身的上流和交往圈层的信息流通。巴菲特的形象总是和红酒晚宴,社会名流,小道消息绑定在一起。似乎巴菲特就如那流言中的“共济会”:“上等人”内部流通消息,共同对下层割韭菜。

  这一观点,我认为,不能称之为错误,但总体上有失偏颇。今日的巴菲特已经被神化,他的很多故事不免带上了神的色彩。但是如果我们从巴菲特早期的经历入手来看的话,会发现结论恰恰相反(这一块唐老师描写很多其他人的故事,想串起来真不容易)。巴菲特师从格雷厄姆,以“捡烟蒂”作为起家手段。这一手段对工作强度和审计功底的要求极高。我认为这才是巴菲特自身的过人之处与立身之本。

  对于工作强度而言,可以以现在的四大作为对比。四大是出了名的加班多,压力大。他们往往以工作组的.形式,去往各个公司提供审计服务。而格雷厄姆学派,往往以一到三人作为一个公司的主要班底,对市场上的各个公司进行自主的审计工作。首先,人手少。其次,自主的工作代表信息来源的缺少。再次,往往还要面对公司管理层的不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工作难度会加大很多。相比之下,四大的工作已经让很多人直呼受不了。巴菲特等人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更何况他们以此方式,持续不断的工作数十年,这份坚持和功力不是常人能及。

  如果我们回到“捡烟蒂”的工作技巧来看。捡烟蒂需要对研究对象的流动、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同时还要对清退不合格员工的成本进行估计。我们先忽略第二点,讨论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第一点:对资产进行盘点。这个恐怕也是各路股民最头疼的东西。因为财务手段上,光固定资产折旧就有多种手法,让人眼花缭乱。很多人也用此攻击财报分析的不靠谱,证明基本面分析是空中楼阁,甚至以此进而讨论企业的商业道德。但是这些人忽略了一点:财务是财务,而股票,归根结底是商业。在一定时间点上,市场会对固定资产给予一定的价格。这一价格给予,不取决于财务人员的做账手段,审计方式。

  让我们来看看巴菲特当时的做法:巴菲特并不依赖于企业自行给出的账单进行审计工作,而是依据自己的(或者说格雷厄姆的)方法,对企业的不同类型资产进行折旧估值。如果我没记错,书中提到巴菲特只在少数情况下,公开过自己的折旧比率和估值方法。对于更多的案例,这一参数并未予以公开。而这一点是否就是巴菲特真正的过人之处呢?

  当我们回到当下的现实问题上来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听到不同估值流派的争论。然后当我们将他们与巴菲特类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又有几个人像巴菲特一样真正亲身去对企业的状态进行检查呢?恰恰相反,绝大多人连财报都不能通读,甚至依靠小道消息,公众号软文进行投资理财。如果以此来标榜自己在践行价值投资,实在是谬误。

  标榜价值投资仅仅是一句话的事。而实践价值投资,又是另一个层面的事。当人学习价值投资的时候,别忘了最根本的那句话:瞅地。你投入的资金,本质上是投给了商业,投给了资产。如果连基本的企业状况都不去了解,基本的资产价值都没有概念,那谈何价值投资。当下有个很火的词叫“做题”。很多人鄙视这个词。而我认为,有时候恰恰要发扬“做题”的作风。真正身体力行的去实践才是价值投资的通用做法。

  最后,感谢唐老师写出此书。然后帮唐老师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打个广告。牢记瞅地,身体力行。

【《巴芒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巴芒演义》读后感2篇10-26

星芒的作文04-29

《野芒坡》读后感06-12

野芒坡读后感04-21

《野芒坡》读后感6篇09-07

《野芒坡》读后感(6篇)09-07

《野芒坡》读后感2篇06-12

《野芒坡》读后感11篇06-12

《野芒坡》读后感7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