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乱世华尔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乱世华尔街》,作者渔阳,一位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留学美国在华尔街从事市政债券交易员工作的华尔街精英。有赖于作者各种清新脱俗的比喻,让很多枯燥的金融事件都变得鲜活起来,绝对称得上是趣味十足的一本书。
不信?先来看作者是如何介绍投行的经营模式的: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投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发展的大致脉络,我们不妨通过一个基于实际的虚拟剧本,看看“超盛证券”是如何围绕创造利润、提高净资产回报率的主轴发展业务的。
地点:
超盛证券,华尔街老牌投资银行
人物:
牛老大:超盛首席执行官(CEO)
猪哥靓:高级顾问,
军师关西铁:负责投资银行部(Investment Banking)
柯户多:负责资本市场部(Capital Markets)
常达包:负责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产品(Securitization and Structured Products)
郝大丹:负责自主投资、自营交易(Principal Investment and Proprietary Trading)
栾亚宝、孟哲来:交易员,危机前离开超盛,自己开了对冲基金
钱聪聪:交易员,危机中离开超盛,跳槽到紫金朵对冲基金
第一幕:镀金时代
却说牛老大荣升超盛证券首席执行官,董事会给的任务是:为股东创造回报。牛总的业绩评估将以净资产回报率(return onequity,ROE)为主要标准。股东在过去叫“东家”,是企业的拥有者,老总是给股东打工的,以前叫“掌柜”。东家投资当然是为了赚钱,所以“净资产回报率”应该是掌柜牛总奋斗的重要目标。
5%如何呢?这和国债收益差不多,股东也不用开公司了,直接买国债更省心。所以牛总的目标应该是10%~15%,这不是一个能轻易达到的指标,于是牛总找来了军师猪哥靓。猪哥数学系出身,但学艺不精,拿手的只有算术。算术学家猪哥在纸上写下了一个简单公式,为牛总揭示了ROE背后的深刻道理。杜邦公式(DuPont Formula):
ROE=净利润/股东权益(net profit/equity)=(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总资产/股东权益)(net profit/sales)×(sales/assets)×(assets/equity)=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比率(profit margin)×(asset turnover)×(financial leverage)。
猪哥进一步分析,要想让超盛的ROE达标,就得从杜邦公式指出的三个方面想办法,首先要抓销售利润率。显然,一本万利的买卖最好,比如微软,人家玩的是高科技,又占据市场垄断地位,所以一张成本5块的软件光盘就敢卖5000,利润率惊人。不妨把依靠销售利润率提高ROE的方法称为“微软模式”。当然,叫“中国移动模式”也很贴切(注:此处采其大旨,暂不区分净利润和毛利润)。
牛总一听恍然大悟,马上找来投行部负责人关西铁和资本市场部负责人柯户多,向他们布置了任务。在老关的领导下,超盛猛做股票发行、公司并购等传统融资业务,这些都是靠人脉、靠人才,不需多少资本而油水丰厚的“微软模式”业务。在老柯的指挥下,超盛大量承销债券,做市交易也红红火火,客户们你来我往,超盛风险不大却获利甚多,这也符合“微软模式”。依靠传统投行和交易业务,超盛很是风光了一阵子,但竞争越来越激烈,老关和老柯都抱怨市场趋于饱和,牛总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点,于是他又找来了猪哥靓。
猪哥分析,超盛得从杜邦公式的第二项上想办法,提高资产周转率。在企业界,薄利多销的零售业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零售业的核心是让资产“转起来”,大量进货,大量出货,周期越短越好。不妨将这种依靠资产周转率提高ROE的方法称为“沃尔玛模式”。人们在生活中会注意到,商场里的服装一旦过季,通常会大幅减价,在美国更是如此。有经验的店员应该向顾客解释:本店正依照杜邦公式,努力提高资产周转率呢!
听完猪哥的分析,牛总豁然开朗。经研究,超盛决定进军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产品市场,牛总以重金从另一家投行挖角,聘请了业界大拿常达包和他的核心团队。
在老常的带领下,超盛大量购入普通住房贷款、次级贷款、商业楼宇贷款、垃圾债券、银行信贷、信用卡债、车贷等等,利用本公司资产负债平衡表(Balance Sheet)暂时“存货”(warehousing),然后打包做成各式各样的资产担保证券(ABS)、担保债务凭证(CDO)卖给投资者。
这一来,超盛变成了生产证券化、结构化产品的流水线,超盛的资产转起来了,ROE也上去了,只有一个小问题,常达包团队的产品不是全都好卖,特别是一些没有评级,或评级较低的债券,不容易找到买家。
最后牛总拍板,为保证“流水线”不停工,超盛自己把这些卖不掉的打包债券买下来,让明星交易员钱聪聪管理,尽量对冲风险。牛总心想,反正房价一直涨,问题不大,说不定还能赚一笔。超盛按“沃尔玛模式”做起了资产打包流水线的生意,ROE更上一层楼,达到了15%。
此时整个华尔街都很火,尤其是那些对冲基金,个个年回报率百分之好几十。超盛交易员栾亚宝、孟哲来辞职自己开了对冲基金,专买超盛打包产品,都成了街上的大款,据说收入远远超过了牛总。董事会坐不住了,提高了牛总的指标:ROE争取20%,向对冲基金看齐!
牛总找军师猪哥靓商议,猪哥极富哲理地指出:想要对冲基金的回报,超盛就得成为对冲基金。对冲基金,特别是债券类基金最基本的盈利模式,就是用对冲控制风险,然后通过金融杠杆提高利润率。这种靠杜邦公式第三项“财务杠杆比率”提高ROE的方法,可称为“华尔街模式”。
精通算术的猪哥举了个例子:某债券只有区区5%的年收益率,很不起眼,可是如果能用3%的年利率融资,自有资本1美元,借款19美元,用20倍杠杆,那么回报率就能达到惊人的43%,扣除工资奖金等各项支出,留给股东的ROE还能超过20%!何况20倍杠杆不算高,只能说才起步,人家美林、贝尔斯登都30多倍呢!牛总顿时明白了,马上拍板,按“华尔街模式”走,把负责自主投资和自营交易的郝大丹官升一级,让他招兵买马。连栾亚宝、孟哲来这样的混混都敢开对冲基金,超盛当然能做得更好!
在管理层的支持下,郝大丹重拳出击,大量购进资产,扩大交易规模,超盛的杠杆比率很快达到了30倍。靠着自主投资和自营交易的大笔利润,包括很多尚未兑现的纸上利润,超盛的ROE一举越过20%。
年底到了,牛总率众头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好不快活!喽罗们也都分些散碎银子,在寒风中喝上两碗肉汤暖和暖和。只有负责投行部的关西铁略感失落:咱超盛这百年老店,响当当的华尔街“白鞋”投行,咋越来越像对冲基金了捏?!
"微软模式"、“沃尔玛模式”、“华尔街模式”,三个简单的比喻,读者立刻就有概念了,既了解了投行的业务模式还学到了ROE的内核和提高ROE的奥秘,佩服作者做科普的功底!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作者厘清了对冲的目的:相对安全地上杠杆。既讲明白了对冲基金为什么都是高杠杆运作,而在股市投资中,普通人上杠杆基本是死路一条的基本原理。
经过一番研究,我终于从数学上认清了21点的内在问题:风险太大,与回报期望值不成比例。比如想达到平均每小时赢20元的期望值(expectation),就得承受上下浮动1000元的风险(standard deviation),用金融行话来说,就是夏普比率(Sharpe Ratio,投资回报与风险的比例)太低。
换个角度讲,21点输赢波动很大,因此赌注不能下得太大(相对总赌本),否则很容易赔光,但不下大注又怎么可能赢大钱呢?所以21点是个“赢不了大钱”的游戏。这些看似弯弯绕的分析中其实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下面的章节中将会谈到:风险、回报和杠杆正是“对冲基金”模式的核心。(第1节节选)
为什么一定要对冲呢?如果只是担心风险,“赌注”小点不就行了吗?这是个十分微妙的问题。在第1节中,我们曾经讨论过21点游戏的缺点:输赢波动太大,所以不能下大赌注。许多金融投资工具也存在类似问题,比如美国股市的长期复合平均年回报率约为7%,但波动性很大,因此不能多用杠杆,否则赶上熊市本钱就赔光了。
对冲的目的就是要“改造”这些“赢面大,但波动性强”的游戏。假设某对冲基金发明了一种“熊亏”交易法,平均年回报率为-3%,乍一看很可笑,赔钱的事谁愿意干?可如果“熊亏法”能极好地冲销做多股市的风险呢?假设二者一起使用平均年回报率只有3%,但波动性很低,此时加上10倍、20倍的杠杆,总回报率岂非远远超过单买股票的7%?对冲手段就是以损失部分资产回报率为代价,降低波动性,然后加大杠杆提高利润率!说来说去,还是杜邦公式!
可见,对冲和杠杆其实是孪生姊妹。对冲基金经理们和自营交易员们绝非善男信女,他们搞对冲可不是因为胆小,而是要在风险和金融杠杆之间走钢丝,借以取得高回报。很明显,这是个“高技术”的买卖,各投行、基金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从数量模型到电脑程序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交易和研究人员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火箭工程师的身影。
但并非说上杠杆后的对冲就是绝对安全的,如果绝对安全,就不会有20xx年长期资本的巨星陨落,也不会有08年的金融危机。对冲基金的这一特性,使得它在寻常年份得以实现高收益率低回撤的漂亮曲线,也不可避免地在特殊年份的金融危机中还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还是慎用杠杆好。
由于作者从事的并非我们普通人接触的二级市场,而是机构间的债券交易市场,交易是通过电话在交易员和交易员之间撮合完成的。在债券交易的经历中,作者也悟出了一些处理关系的哲理,特此摘录:
我对债券交易中的“关系学”忽然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所谓关系其实就是利益,搞关系的最好方法并非吃饭喝酒,跟人勾肩搭背称兄道弟,而是要在利益分配的链条中占据关键位置,在帮助别人实现利益的同时,获取自己的利益。从此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把“关系学”运用到交易当中。
上节曾经从杜邦公式的理论角度分析过:既然后危机时代债券交易的利润率不低,就应该尽力增加周转速度。从“关系学”的实际操作层面看,就是搞好和各路销售的关系,让更多的债券从我这里“过手”。
债券销售流程可以通过许多路径实现,怎样吸引别人走我这条路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利诱之,多给销售们甜头,让他们把生意往我这儿送!
一天,某中型券商的销售辛迪来电话了:“我近来是诸事不顺呐,今天又碰上个抠门精!就是那1000万美元佐治亚燃气债券,你小渔都同意3.50%的要价了,可那卖家竟然连中介费都不肯出,这叫什么事儿呀!”
辛迪人到中年,家里又有个不听话的孩子,难免有时抱怨两句。她今天也确实有点背,那笔佐治亚燃气债券我已和对方讨价还价了好几个回合,对方坚决不让价,我则展示出高度的灵活(不还价其实也挺便宜),逐渐向对方靠拢,最后干脆同意了他的要价(lift offer)。照惯例对方只要出个中介费就行了,而他竟然一毛不拔,确实够抠的。“小渔,你如果能付我五毛钱,这笔交易就算成了。”辛迪真是个实在人,一张债券(面值1000美元)只要五毛钱中介费。如果是老滑,张口起码一块。
我灵机一动…… “是你找来的好机会,这样吧,我给你七毛五!”我大胆老脸,多给了辛迪2500美元。她显然很惊喜,连声道谢。
这笔交易后,我在辛迪心中的地位当然就比“抠门精”高出了一大截(后来辛迪告诉我“抠门精”是个新手,怪不得做事不上路)。此后辛迪对我的交易十分热心,我也经常塞点“小红包”,辛迪公司主承销的热门债券在分配时自然就经常向我倾斜。辛迪总是说:“他们都很喜欢你。”—他们是得喜欢我,送钱的谁不喜欢?
仔细分析,对销售施以小惠以换取交易机会的做法其实大有道理,这与华尔街的奖金分配制度很有关系。
销售不能下赌注,他们只能赚点中介费之类的“太平小钱”,但他们的分成比例比较高(尤其是中小券商的销售),例如20%。
而交易员掌握资本可以下赌注,有可能赚大钱,然而分成比例却比较低,例如5%。因此5000美元对我其实意义不大,大可送给老滑搞关系,让他去拿1000美元奖金提成。而如果有10万美元赌注、输赢四六开的交易机会,老滑自己没法下注,自然就会送到我这。
我是交易员,一把输赢并不重要,和21点牌桌上一样,只要赢面大我就出手。按概率,10万美元输赢四六开的赌注我平均能赚2万美元,奖金提成也是1000美元。有风险的大钱我来赚,无风险的小钱让给他,我和老滑之间的利益分配达到了“和谐”的完美境界。
债券交易中的关系学精髓,其实就是在利益分配的链条中找准定位,与合作伙伴建立信任关系,然后各取所需。想办法帮助伙伴赚钱,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我不由想起了高盛那句公司箴言:“如果我们为客户提供了优质服务,我们自己的成功就会随之而来。”高盛不愧是华尔街头牌,这句话不全是唱高调,其中大有道理。
道理一旦说透了都十分浅显。“关系学”也无非就是“做人别小气,有钱大家赚”罢了。
然而对我来说,这却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飞跃。我刚进鲁西银行时就曾发现,文森对中介很“大方”,有时对方主动提出把中介费的零头抹掉,他都不同意。当时我很诧异,能省钱文森为什么不省?
后来我渐渐明白,他是要保持和中介的良好关系,以便在取得市场信息等方面把握先机。这种思维方式或许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系:文森有多处房子,属于“富N代”,虽然热衷于免费午餐,但真到该花钱的时候从不手软。
而我自己成长于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从小就有勤俭节约的意识,在生活中勤俭是美德,可这个习惯如果带到交易中,像“抠门精”那样锱铢必较,把销售看成争夺利益的敌人,就大错特错了。“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像三国里的袁绍那样,必然难成大器。
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的重复,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对交易、对人际关系以及对金融危机的思考,推荐指数:4颗星(推荐等级为1-5星,超越5星归为神作)。
【《乱世华尔街》读后感】相关文章:
乱世枭雄作文02-22
乱世佳人读后感08-14
《乱世佳人》读后感11-11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11-14
《乱世佳人》读后感4篇11-14
《乱世佳人》读后感(4篇)11-14
乱世佳人读后感6篇12-14
《乱世佳人》读后感(精选10篇)03-31
《乱世佳人》读后感2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