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时间:2022-07-27 09:30: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蛙》读后感 1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蛙》读后感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蛙》读后感 13篇

  《蛙》读后感 篇1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作家,只是一个题目就已经足够吸引读者,赢过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读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并不是一开始我认为的只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样一说,会显示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小说中描写了做了50多年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60年间农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和实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艰苦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意图是赞扬还是批评,还是在酝酿更深刻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谈谈看完小说后的.感受。

  我过去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我是独生子女,我的亲戚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偶尔也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观念落后。

  我一直认为计划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执行这项政策会如此困难呢?在小说中,在落后中国的一个落后乡村,“姑姑”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亲手除掉了20xx多名胎儿,间接地摧毁了许多妇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蛙》读后感 篇2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本名叫《百万英镑》的书。我看的是其中一个章节,那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卡县名蛙。

  在法国,有一个名叫斯迈利的人。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别人打赌。甚至连电线杆上停着两只小鸟,他都会跟你赌,看看啊只小鸟会先飞走。他家里养了许多的小动物,他经常用它们来进行赌注。

  有一回,他抓住了一只青蛙。并决定,要教育它。果真,他三个月内,什么都没做。就在自己家的后院,教育那只青蛙。不久之后,那只青蛙就学会了,在空中进行360度的.旋转。还学会在跳起来的时候捉住苍蝇。那个人就开始拿着那只青蛙去赌博。他找了一个人,想那个人介绍自己的青蛙。说他的青蛙是卡县最棒的青蛙。那个人不相信。斯迈利就用他的青蛙,跟他赌博。可是那个人没有青蛙。司马烈就让他拿着自己的青蛙,去帮那个人捉一只青蛙。那个人趁他走的时候,就把打鹌鹑的铁砂往青蛙嘴里灌。等斯迈利回来的时候,把那只青蛙递给他。他们两个同学碰了一下青蛙的背。新补来的青蛙跳了出去,而那只被称为卡县名蛙的青蛙,却在原地一动不动。那个人二话不说,拿着钱就走了。斯迈利拿起他的青蛙。他意想不到的是,那只青蛙十分重。他把青蛙倒过来,青蛙竟然吐出了约两捧铁砂。那个人十分生气,转头一看,那个人已经走远了。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这个人因为赌博,就是自己吃了亏。我们一定不要养成这种坏习惯。不过,他那坚强的毅力,使人称赞。

  看书可真有趣啊,我爱看书。

  《蛙》读后感 篇3

  

  最近有幸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篇长篇小说《蛙》,该小说属于莫言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经获得过获得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姑姑”这个人物形象的确是十分鲜明,现代人已经无法理解当年那种偏执的狂热。圣母和撒旦两种因子吸附在她的一生中,在某种诱因下极端地释放。手术高超迎接无数生命的妇科医生、狂热冷酷扼杀无数生命的计生干部,这两个面目和在一起就是“姑姑”。也许莫言想通过“姑姑”这个形象和计划生育这个背景来反映人类灵魂中的善和恶的共存。在那个极端的时代,人类的恶就这样被激发出来,做出许多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实,而且在做的时候还理所当然振振有词。

  从字面上来讲,莫言在反思计划生育政策,从深地来看是在反思人性。本书主要反映了作者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如今国家已经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标志着计划生育阶段性的改变,这也赋予了本书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蛙》读后感 篇4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20xx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他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 过程的同时,成功 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 日本 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蛙》读后感 篇5

  之所以看这本书,仅此只是因为莫言凭借此文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我读过之后,受到的震撼似乎太微乎其微。文集主要是围绕妇产医师“姑姑”展开叙写,从毛主席教导的“人多力量大”到“加强计划生育”,人口的日益膨胀导致后续的“残忍”控制,无疑不象征着历史的发展规律。

  作为90后的我,同龄的家庭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这也是计划生育开展后的结果。但追溯到爸妈那一代人,大都是以四五个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从祖孙三代口数人来看,明眼人自是十分清楚这期间的变数,只是无奈于我们当时太小不懂事,只有瞪着无辜的双眼,好奇的追问:怎么有那么多叔叔伯伯要称呼。

  记得奶奶在世时,满是欣慰的细数着整个大家庭的成员有谁谁谁,这也无疑成为她向他人炫耀的资本。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她作为老一辈算是积极响应了主席的号召,也是含笑走向了另一个国度。而我也记得听妈妈说过二伯母的故事,她就是第一胎生了个儿子,政府正实施计划生育不给第二胎的指标,硬是躲着藏着都给抓去做了人流的,而胎儿都已成人形,还是个女儿。末了,世事万变,二伯父意外身亡,儿子不孝敬母亲,以至于那个未出世的女儿一直成了二伯母的心病。

  新生儿的孕育永远是受人喜爱的,可当年如果没有“姑姑”一类人的制止性引流,中国人口估计更要泛滥成灾了。为了配合历史的'发展,总是要有人出来扮演“坏人”的,只是她们背负的心灵折磨估计一辈子都难以放下,除非人们的眼光能放到国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舍小家成大家的接受时代的变更。

  而今,二胎政策已开放,便也应征了“改革换代”的必然趋势,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统领,从人多到人少再到鼓励造人,生活总有别处逢生的意外。

  《蛙》读后感 篇6

  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把《蛙》读完,实在地觉得是部引人入胜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狮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跃然纸上,个个角色或浓妆或淡抹几乎都诠释地恰到好处。小说到最后,也讽刺地写出了社会的畸形。在中国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脉相承的。计划生育稍稍地阻挠了这一脚步,但是只要国家在进步,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这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就源源不断。

  小说把镜头定格在了农村,更加突出了这一矛盾。通过蝌蚪与日本作家的来信来贯穿整个始终,虽然比较传统,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这条线。特别是姑姑在小说中多次不同场合不同语气,每每搬出与日本人作斗争的事情,让人会心一笑,可爱与可悲。比照现实,周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人,一件事从小讲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达。而故事的开始就新颖逗趣地写到“命名”。名字在每个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乡这个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诙谐的形势存在,好像我们小时候随口给别人起的外号。

  故事从一开始的阴暗到后来的荒诞,只是从蝌蚪与小狮子的来回高密乡就完成了,又通过堂吉诃德来串烧,虽然我觉得衔接有点困难,尤其是蝌蚪性格的变化让人惊讶,作为一名军人,怎么会被一小破孩追跑,而这人早前还能用军人的身份劝架?总之,最后我觉得是愈往荒诞发展,可通读下来,也能与现实接轨,不得不说现实与荒诞也许只隔一线。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独》,通篇的荒诞奇幻,真真假假,演绎了触目惊心的现实。

  总之,这也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小说,值得一看。

  《蛙》读后感 篇7

  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

  莫言的书读来总是会让人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残酷,他可以描写历史,也可以写实现代。而《蛙》这本书,就是描述的新中国60年代的故事,我虽未经历,但读过一篇却好像走过一遍,

  主人公万小跑是一名知识分子,她的姑姑是根红苗正的共产党员,最初姑姑万心是拯救了千个婴儿的佛手,而后计划生育时代来临,姑姑万心则成了扼杀百条生命的阎王,最终她嫁给了捏泥人儿的,用千百个泥娃娃,赎去心中的罪恶。你不能用绝对的好与坏来评判姑姑这个人,她是时代造就出来的,正如你不能用绝对的对与错来定义“计划生育”这个政策。但是不可以否认其中的弊端,当中“人权”的沦丧,以及重儿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在我们现代年轻人心中就像一根导火索,似乎提及此就可以让我们心中的`怒火,似乎提几次就可引燃我们心中的怒火,尤其是在三胎政策的开放下。读完这本书再结合现在的三胎政策背景,突然的思考:人究竟是人还是时代的工具?社会人口基数大时,我们要用一些“非常”手段来控制生育,而社会缺少劳动力时,又要用政策来促使生育,看到书中有一句话说到人生一世,许多事都是命中注定的,逆水撑船不如顺水行舟,而我们应当如何做呢?作为一名新时代女性,很想提出疑问,“孩子”,“蛙”,也就是“生娃”到底是应该顺应社会政策,还是应该勇于提出不满将生育权关于自愿呢?

  《蛙》读后感 篇8

  前两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莫言老先生的《蛙》,跟着主人公一路从饥荒,狂奔到了小康,

  文字中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很真实。

  主人公的笔名叫蝌蚪,文章的名字叫蛙,

  两者之间有着奇妙关系。

  看完文章才知道,蝌蚪进化成到青蛙的概率,着实不高,

  那,一个人,在如此漫长而又短暂的岁月,完成能让自己不后悔的生命旅程的几率,又是多少?

  从鼓励多生,要计划生育,甚至为了切实执行,多少孕妇和孩子丧命,

  真不知是该感叹当时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还是感叹党的忠诚卫士的尽心竭力,

  再到后来的借腹生育,这个注定充满争议,却也有人愿打有人愿挨,

  想到很久前,久到忘了那部叫什么名字的电视剧,讲的好像也是一个小姑娘借给人家子宫成为妈妈,之后又是一场场夺子大战,不记得结局是喜是悲。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即使再冷血无情的人,在经历了近十个月的亲密接触后,又怎能不心生爱怜

  突然想到现在的单独二胎政策,想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其实都挺孤独的,

  挺羡慕文中那一批的地瓜小孩,一把一把的兄弟姐妹朋友玩伴,他们的童年应该很幸福吧!

  想当年为了计划生育的`扎实执行,上下不知付出了多少,

  现在为了防止人口老龄化,却又开始实行起了所谓的单独二胎,

  感觉,其实也挺可悲的,

  作为这个泱泱大国的公民,

  居然连生育这样的权力,都要受着这一纸公文的制约和束缚。

  愚昧如我,并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真谛,只是读完,心中残存一丝悲凉。

  蝌蚪进化成蛙,不成功便成仁

  《蛙》读后感 篇9

  2020,庚子年2月9日。新冠肺炎的事情却愈演愈烈,仿佛本书一般,消息密集,但还看不到一丝令人安慰的消息,恐慌笼罩在城市上空,但依旧前行。

  蛙,恰如其分的名字,听取蛙声一片,在四野之中,一阵阵蛙声比黄豆落在鼓面上还要密集,故事的情节就像蛙声一样,密密麻麻的砸下来,蛙声侵袭耳膜,情节充斥眼球。然后吃青蛙的人,会变白痴!!突然炸裂开来。

  被时代裹挟的人,都是受害者。国家机器的运转免不了要将人卷入其中,碾成碎片,在愤怒的时候,不妨想想,多少碎片,不论碎片是否想成为碎片,一旦卷入必成终局事实,多少碎片才换得片刻安稳。

  故事的人物名字也甚是有趣,万心,一颗红心始终,让人开心,也让人伤心;万足,小跑,确实善于跑,善于逃避,善于避开锐利锋芒的.真相;肖上下唇,父子二人,摇唇鼓舌之人,恰似盗取了革命的果实,无比愤慨,可又不得不接受,存在即合理。袁腮,脑海第一个词便是尖嘴猴腮,能言善辩,势为识时务者,可真为俊杰?王肝,忠肝一片只为了一人,哎,可叹。妹妹王胆亦是如此,而陈鼻的一生,从姑姑手里开始也从姑姑手里毁灭。人物纷繁众多,但初看名字便能略知一二。

  也是这粗犷的行文,人物纷繁但通过名字直接将主要性格暴露,配合密集的故事点,应接不暇,仿佛那潮湿,黏腻,冰冷的肚皮将你团团围住,想要逃离,却发现一拳擂上去,软绵绵软绵绵,又陷得更深,将人都裹在肚皮之中,就好像也在被时代裹挟的我们,仿佛也放弃了挣扎。

  莫言老师好像剥开蛙的皮,将社会的问题直接生生剥下来,场面过于血腥,没有一点缓冲,故偷减一颗星,因为有些人看了可能倍感压力而梦魇。

  愿阳光射穿阴霾,春回大地。

  《蛙》读后感 篇10

  上午就回到家中,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把莫言的《蛙》看完了。看的人有些晕头转向,混沌一片。并不是故事有多么的曲折或高深莫测,只是莫言的表达太过真实,让我误以为所述之事皆为真事,实则不然。

  他巧妙地把现实与幻想结合在了一起,在阅读的瞬间让我分不清真真假假,于是脑袋一片混沌。冷静下来之后明白,后半段的`故事应该是虚拟的,前半段关于他姑姑做计划生育工作的故事,虽有夸张,但也应该很接近事实。

  因为那样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我父母、亲人的身上,他们也处在那个年代,残酷实施计划生育的年代。记得母亲对我说,当年在我之后,她又怀了一个女儿,因为是超生,家里又穷,在怀胎8个月时被迫终止妊娠了。

  8个月是个什么概念,早产的话,完完全全可以生下来了。母亲说,当时生产队里的人天天跑到家里闹、威胁、恐吓,逼着把孩子做掉。后来,实在势单力薄,被一阵毒药从肚皮上直接注射到孩子的头上,而终止了生命。

  母亲现在50几岁了,都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孩子的面貌。说长者一头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粉嫩嫩的小脸,如果顺利生下来,肯定长的比我漂亮。

  每每谈及此事,母亲都是无限的伤感和自责。恨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能将已怀胎8月的孩子生下来。在那个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年代,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着如此残忍、血腥的事。

  现在虽然国家发达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策也开放二胎了,但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反而是不敢生了,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穷的时候拼命的想生,不穷的时候却不敢生。

  突然想起一句话: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你我不过是一粒尘埃而已。

  《蛙》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这样一幅漫画:图上画着一只奄奄一息的青蛙妈妈,背上插着一把血淋淋的钢钗,用颤抖的手在它的孩子背上刻着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我是益虫”。我看了之后,并没有哈哈大笑,而是陷入了沉思……

  人们常说“母子连心痛”,青蛙妈妈何尝不知道这钢针刺在身上是多么的疼啊,可这也许是它临终时想出的保护它的孩子的最好办法呀!

  看着看着,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仿佛听见了青蛙母子那令人心痛的对话……

  “孩子,你疼吗!如果受不了就叫出来吧!”青蛙妈妈含泪问道。

  小青蛙咬着牙、忍着泪说:“妈妈,我不怕疼,这点疼比起那些已经成为盘中餐的哥哥姐姐们所受的苦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青蛙妈妈泣不成声……

  小青蛙为了安慰妈妈,说:“妈妈,我在学校旁边的池塘里听小朋友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多美啊!”

  青蛙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那已经成了遥远而美好的'回忆了,今天的我们还敢自由地唱、欢快地叫吗!孩子,天下之大,已无我们的藏身之处了。”

  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整天全心全意地为人类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那张馋嘴,无情地捕捉我们,好像忘了我们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儿呀!如果你背上的这几个血字能唤醒人类保护我们的意识,那该多好……”青蛙妈妈话还没有说完,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想到这里我悲愤不已,人们呀,不要等到我们的朋友濒临灭绝的时候才想起来保护它们!

  《蛙》读后感 篇12

  两天时间,读完了莫言的作品《蛙》,读完之后,没有酣畅淋漓的畅快感。感觉缺了些什么,或者就是“没有感觉”。如果硬要说,就是力度不够,作者似乎是要尽量保持中立。理科男小说读的不多,只能与余华的《活着》进行比照。另外有关唐吉阿德的情节确实挺突兀的,与整体乡土气息不容。

  小说中对计划生育的批判是有的,但读后给人感觉该批判的也只是手段的恶劣,至于政策本身似乎还有认同之感,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手法的高超。至于政策执行到现在,作品中有段话很有思考,“哎呦肖大叔,都什么时代了,您还提什么计划生育的事?他说,现在是“有钱的罚着生”--像“破烂王”老贺,老婆生了第四胎,罚款六十万,头天来了罚款单,第二天他就用蛇皮袋子背了六十万送到计生委去了。“没钱的偷着生”--人民公社时期,农民被牢牢地控制住,赶集都要请假,外出要开证明,现在,随你去天南海北,无人过问。你到外地去弹棉花,修雨伞,补破鞋,贩蔬菜,租间地下室,或者在大桥下搭个棚子,随便生,想生几个就生几个。“当官的'让‘二奶’生”--这就不用解释了,只有那些既无钱又胆小的公职人员不敢生。”“照你的说法,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名存实亡了吗?”“没有啊,他说,政策存在啊,要不以什么做依据罚款呢?”。过往已成反思,将来如何继续,也许高物价也是一个因素,让你可以生但不敢生,生的起但养不起。

  姑姑这个角色,老年有些悲惨。但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也许是作恶多端、也许是过于懒惰,也许是其它的什么原因,这也是我每每快步走过乞讨者身边的自我安慰。

  《蛙》读后感 篇13

  莫言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代作家。但是说起来比较惭愧,对莫言的产品我其实没有怎么看过,趁着休息,我看了莫言的作品——《蛙》。

  这是一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在这本书中莫言首先讲了他们那个地方的特别习俗,很多人的名字都是用人体的器官来命名,比如王肝,祝胆等等。只是现在中国人都不愿意这样起名字,而且许多人都把之前的名字改了。在这里作者暗喻社会在变化,时代不同了。

  作者年轻的时候赶上了大饥荒,作者饿的都吃碳了。如果有人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他就以他姑姑的名义发誓。而现在这部作品就引出了主人公“姑姑”。她是一位坚决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对于超生,她六亲不认。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超生,她想了很多办法。在对待超生的问题,她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设置她还用铲车拔树拆墙。她还利用心理手段,她说如果邻居超生就要拆自己家的房。就这样政策执行的很到位,上千个孩子因此流掉。

  看到这里我非常痛恨这个“姑姑”了,然后,莫言说他的“姑姑”其实是个好人。因为她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在当时中国人口太多,国家又贫穷,这样的.话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姑姑”当然也是有另一面的,她对过去的行为开始忏悔。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到伤心。“姑姑”既捍卫了国家的政策,又得罪了好多人,要知道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传宗接代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政策必定有利有弊,一个人无法左右。读了《蛙》以后我佩服莫言的文采。也为生活在变革年代的人感到无奈。

【《蛙》读后感 】相关文章:

蛙声的作文02-11

蛙声的作文03-27

蛙声_750字02-12

电子蛙眼作文02-12

蛙声_600字02-23

蛙的读后感06-11

《蛙》读后感07-14

蛙声的作文15篇02-22

蛙声初一作文01-21

关于蛙读后感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