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时间:2022-06-25 08:16: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庄子》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1

  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学说,进一步阐释了道。

  道家在一定的意义上否定了儒家思想,认为儒家所推崇的仁政是世间罪恶的根源。的确,君主得到权利最好的途径就是战争,要巩固自己的江山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强自己的实力,筹建军队,抵御外来的侵略就是战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要用臣子的血肉之躯,帝王的宝座是坐在无数尸骨上的。他们却用仁义来遮盖这一切,他的仁政束缚了多少人的思想。在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人类的思想就被禁锢了,千百年来的学者寒窗苦读,只为金榜提名,真正用到的又有多少,为了这一个荣誉多少人浪费了自己的一生。科举三年一次,千千万万的学子中才取几人,范进就是为了它束缚了自己大半生。道家所提倡的自由是真正的逍遥游,在社会中想要得到身体的自由可谓是难上加难,但是精神的自由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没有贵贱尊卑的隔阂,没有仁义礼乐的束缚,没有功名利益的追逐,用晨钟墓鼓去抚慰无助的心灵。

  孔子的儒家实在是太理想化了,是在当今社会几乎不能实现的`,虽说有梦想是好的,但是这个梦想对当代人来说有些过高了。在儒家的经典下奴役了上百年,连反抗的力气也没有了,我们所有的青春,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候就被掩埋在无尽的笔墨中,浓重的书香气笼罩着整个中国,那曾经腾飞于九洲之上的龙如今早已被驯服,回想当年桀骜不逊的飞舞于九天,似乎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读完《庄子》,我的感想就是,在九洲之上的那朵艳丽的奇葩正在逐渐的沉入墨的海洋。

《庄子》读后感2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读后感3

  《庄子》中有一则叫《屠龙术》的故事,讲的是有个名叫朱汗漫的人,变卖全部家产到很远的地方拜支离益为老师,跟他学杀龙的技术。三年后,便回到家中,但因为世上根本没有龙,他的本领始终未派上用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朱汗漫变卖自己全部家产,又废寝忘食地苦练三年,他的意志可谓坚定不移,这是他主观上的努力;可他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客观上根本没有龙,“杀龙”的本领再强,也根本不可能得以发挥。

  因为这种本领根本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所以他的“人生价值”等于零。

  所谓“人生价值”,其实就是个人的能力、品质、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可以得以发挥。现如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打算通过学习各种本领,将来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朱汗漫的“屠龙术”最终未排上用场,除他忽视了客观需要外,还在于有像支离益那样的骗子。世上本无龙,何来“屠龙术”?支离益使朱汗漫变卖家产,拜自己为师,教习三年不露破绽,其骗术可谓高明矣。而今,有些所谓江湖术士,神汉巫婆,行尽骗术,招摇过市;一些冒牌气功师、庸医等,挂着“名医”的招牌,到处行骗,坑害人民;更有甚者,一些大肆宣扬宗教迷信之人,大搞唯心论,混淆是非,不仅弄得许多人家破人亡,而且对社会危害极为严重。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打起十二分精神,千万别像朱汗漫一样上当受骗。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一要树立理想,二要掌握实际而有用的本领,三要增强自身“抗腐蚀性”、“抗诱惑性”的能力,谨防上当。这样,才能在社会及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发挥所学之长,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庄子》读后感4

  这段时间读完了庄子,小有感悟,很欣赏他达生的生活态度和那份超脱世俗的潇洒,但圣人的思想只能借鉴,我可以将世俗名利看淡,但无法做到其逍遥游的境界,毕竟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有一个词叫“责任”,自己可以粗茶淡饭,至名利于脑后,但上有父母需要赡养,将来还有妻儿需要照顾。生为男儿,不论才能深浅,地位高低,身上都有一副重于山的重担,小到撑起家庭,大到挑起江山。还有一个词叫“付出”,得到或许不是最有价值的,但付出会让自己变的有价值。“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嚷嚷皆为利往”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虽然俗,但很真实。

  不可能人人淡泊名利,去追求那种逍遥的境界,庄子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只是个人追求精神上的豁达境界,或许他是快乐的`,但身为一个男人他是失败的,他连自己的生活都解决不了,生命是精神的载体,生存尚且不易,何谈理想抱负,我不觉的追求利禄是件低俗的事,真正的王者夺取天下为的是造福于天下,人不能为名利而生,但可以用名利来做更多的事。天地人神鬼,不可能人人成仙成佛,假如人人都出家,那他们又来渡谁?又有谁来供奉先圣。

  我现在觉得应该各自修本体,不需要别人来渡,多少成功人士不在乎名利,生活低调,我觉得他们体会到了庄子思想的真谛,但从做人来讲比庄子要成功,也许是我的境界还不够高,没有体会圣人思想的真髓,现在只是晚上睡不着,随便谈谈个人想法,也许自己将名利看的过重,思想上有误区,看者大可一笑了之。

《庄子》读后感5

  近来听于丹对《庄子》的诠释,更有一种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的感觉。

  庄子,名周, 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虽 然我也读过《论语》、《孟子》等古典名著,而《庄子》给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听着于丹教授的讲解,别有一番感受。她个“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让古典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让经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会竞争愈来愈列的今天无疑给每一个人一剂提升自身修养,缓解社会压力的良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庄子的无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类应是大自然系统的子系统,服从于规律的安排,“人定胜天”是人类理想的豪迈,其实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更需要有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 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不为中有为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孔子、孟子、庄子等圣人留给后代的不可磨灭的真谛。

  欣赏“无欲则刚”的境界,向往一种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淡泊宁静的幸福状态,真的很惬意!

《庄子》读后感6

  蝶在飞,承载的是一种逍遥。

  丹青挥毫的满纸荒唐,是一种对道追寻的喧嚣?是一种对尘俗的浮躁。

  百年孤独,孑然一身,总是带着透彻的目光,和柔婉的心灵,却不曾孤独百年。

  庄周梦蝶,梦到的是一个只有飞翔的境界,美丽的像水,平凡的貌不惊人。

  《庄子》是一片远离更远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园般不知所措。

  如垂钓,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宁静,即使空手而还也淡不经心,它此时在九天外御风飘游呢。即使有时无意间捞上几分功名,他也会掷之于江湖,相位的诱惑也不住他一心,无心挥洒不羁的.心。

  如午寝。一般人不及庄子。看着美景心向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腾空了,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么凄怨,只是为挽起几缕青色,无思无暇,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地飘有此“恣意妄为”“无法无天”,却不管他,纷纷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羁不怯的天堂。

  梦醒了,也不慌不忙,心里也会开着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绽放。

  如送丧,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为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归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人逝,是一种太过残酷的现实。

  庄子却却笑着,像婴儿一样,纯洁,无瑕发自内心,死亡是一种安详,回归自然,自然就回归宁静的世界了。不必哀伤,不必失望,有一种东西叫做道,有一种人生叫顺其自然。

《庄子》读后感7

  前几个星期,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名叫《童话庄子·逍遥游》的书。这本书很薄。是一篇童话。只有差不多200页。刚开始觉得很无聊。但一翻开书,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里书面不仅有有趣的内容,还有好看的插图。让读者一读就好像进入了这故事的世界。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施小惠为了抓蝴蝶闯入了一片栅栏,进去之后发现了,在一座石头上坐着一个白胡子老爷爷,自称庄周。他把施小惠,误认成了老友惠施。并把它和施小惠,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进行了一次对施小惠来说史无前例逍遥游。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庄周。因为他个性自由,与我的个性非常相像。我还觉得,作者把庄子写的胜似神仙。庄子他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与祝英台根本不是在一个时代的,而在这本书中,庄子却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一同变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飞翔。此外,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引用了许多《庄子》里面的名言。让读者学到了很多庄子对生活方面的认识。不仅如此,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编的古老历史神话故事。让读者读起来既有新鲜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无穷。

  说到《庄子》,我就想到了这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我在许多文章中都看到有点评过。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和地把万物一起生下,万物与我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谦虚。

  故事中的逍遥游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遥游,还要比故事中光彩许多。而且,它,还在待续着呢……

《庄子》读后感8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读后感9

  暑假里,我读了《童话庄子》这本书,这本书是由一个个有趣又包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小故事组成。而故事的编写者是一位潇洒又悠闲自得的庄子,他才华横溢、智慧过人。虽然生活贫苦,却逍遥自在。即使遭遇挫折,也打扰不了他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这本书里富有科幻和想象的色彩。有神话般的河神和海神,有童话般的大鹏鸟和大蟒蛇,也有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物种。读来令我仿佛身临其境,情景再现。我在书中追随着庄子,一起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开启快乐的密码。

  最令我喜欢的小故事是《蜗牛角上的国家》。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魏王为点小事要出兵征讨齐国,却被一位名叫“戴晋人 ”的老者劝住,讲了“蜗牛角”的寓言,让原本攻打齐国的'魏王想到:这世界无边的空虚,不管输赢,也只是在蜗牛角上打了一场胜仗罢了。

  我读后,深有感触。是啊,心胸宽大些,烦恼不就变小了吗?原来我们也像在“蜗牛角”上一样渺小。古人竟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不觉得有些惭愧吗?住在“蜗牛角”上的比喻还算客气,想想全宇宙,我们就像看不见的细菌,而我们那些像细菌一样的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常常为许多繁琐无聊的小事担心烦扰,在那些事情到来的一刹那,会放大几百倍横在你面前,但风平浪静过后,又觉得变小了,甚至认为是小题大做。放下心来吧,试着把那些小事放在蜗牛角上,一切都会变小,这样我们就可以处之泰然面对任何事情。

  让我们一起读读《童话庄子》,一起追随庄子的步伐,寻找真正的智慧和快乐吧!

《庄子》读后感10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

  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庄子》读后感11

  这本书是妈妈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买的里面又许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妈妈说看了后面的解释,我就懂得了。

  比如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和纷,应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还是听不懂……

  不过,这里面又有许多的`故事。有些是现代寓言还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欢看这些故事,不过,我觉的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道理。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翻到最后几页是,我看到了《庄子》这本书原文,我几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几个我能猜出来。《庄子》这本书是谁写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论语一样是被学生记载起来的还是庄子自己写的?

  我每天晚上都会想,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如果人死了是什么感觉呢?肯定回答:没有知觉了。又问:没有知觉是怎么样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远都醒不过来的麻醉针那么,打了麻醉针是什么感觉呢?再这么问下去,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书上说,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绝不找死。庄子之所以能够谈笑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没什么好怕的。

  弟子规里面说:非圣书 屏勿视。我想,我这应该就是再看所谓的“胜书”吧。

《庄子》读后感12

  他具有苏格拉底般的智慧,却从不在市集中与世人孜孜不倦的对话;他本可以配着相印登上权贵满座的殿堂,却甘愿寄身于山野、市廛,“曳尾于涂中”。他把自己的抱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记载下来,虽然几经散佚,仍有大部分流传至今。

  《庄子》这本书同先秦时代的大部分著作相同—受制于当时的文字载体而呈现出短小精悍的特点。全书分为内、外、杂三篇,除《内篇》已证实是庄子真迹外,外篇有小部分与杂篇的大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但是这也难以阻碍书中所散发的`的思想光芒。

  庄子上承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时又有所变化—他对“道”的理解与老子大体相同。不过,他还主张抛弃礼义、毁坏机械才能使人返璞归真、拾回本性。这与当时提倡维护礼义、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与《人类简史》中作者对农业革命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可以说这种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对比性与相似性让人感到十分惊奇。

  此外,庄子的文章极富有想象力与文采,同时善于用寓言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我们学过的《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便是极好的例子,通过瑰丽的描写、天马行空的想象展现了鲲鹏迁徙的情形。

  虽然他的学说带有神秘主义的味道,但他也有人文主义的关怀。他深知百姓疾苦,讽刺当时政治的黑暗,这也可能是他拒绝同儒家那样获得从政机会的原因吧。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能够提出一家之说,无论合适与否,都是诚然可贵。正如驰骋的骏马,纵使不羁,也强于被囿于马槽之中的驽马;正如大海中的鱼儿,纵使那里危机四伏,也比井底之蛙更能体会大海的广阔。

《庄子》读后感13

  《庄子》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典藏,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文化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代表着当时社会最高成就,其亦庄亦谐的写作风格更是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是出自庄子名篇《逍遥游》中的一段,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庄子是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任何事物从表面上看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庄子万法归一的思想。从《齐物论》、《大宗师》等篇目中,你都能发现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这也就是道家所认为的“道”,他们认为“道”是存在的,但是却是虚无的。在政治上,无为而治从来都是庄子的主张,对当局统治阶级的“仁义”和“法治”进行了强力的抨击,更是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等精髓见解。在生存处世方面,庄子提倡自然、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对于物欲名利的'追求。这是一种超然的态度,也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争相学习的一种精神境界。超脱欲望,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思想理论无疑具有极强创造性和超前性。

  庄子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位浪漫主义散文家。他的文章中具有有强烈的是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异常,浑然天成,很具有变现力。而且很善于用典故、寓言来说明哲学思想,这是也是一种创新写作风格,我想这都与庄子自然天成,不拘于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读《庄子》就是了解自身、了解自然、了解宇宙奥秘。《庄子》博大精深,值得反复揣摩研读。

《庄子》读后感14

  从朋友处借得《庄子》心得一书,此书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通过庄子每一个不同的寓言故事来讲述,偶尔看看这样的书对净化人的心灵有一定的帮助。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远了! 如今媒介如此发达,资讯如此快速,科学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 人有肢体上的残疾,也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疾,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残缺,那是因为心理上的残缺,不像身体上的残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见。这种残缺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犯的一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在某种时刻自己受到的一个打击,从此不知不觉就积淀下一种毛病。

  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就首先要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应该想的是怎么样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庄子在最后还讲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难都能闯过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过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仅此而已!!

《庄子》读后感15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⑩。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11)。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4),亦因是(15)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谓之道枢(19)。枢始得其环中(20),以应无穷(21)。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马喻马之非马(23),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从唯心的角度分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人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人死后又是一个新的生命体的开始。有时感觉可以做的事其实是不可以做,有时不可以做的事做了却是可以的。

  天地也许就是就是放在人眼前一指高下,万物也可能就是由马的各部分组成的。庄子相对的角度考量。

  不过庄子对生死的`看法值得我们去品味,看破生死,人生去负。别的事情也就能江湖一笑泯恩仇了,不去计较一些琐碎的事。也许人生即使做更大的事业,对于整个地球来说也是不过海中的一滴水。对整个宇宙来说更无所谓了。老庄道家以出世再入世的理论很多人难以理解,中国几千来以道家救世、儒家治国所以不得不对道家学说加以研究。

【《庄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庄子的语录11-05

经典庄子语录03-04

品味庄子作文09-06

庄子名句语录02-09

与庄子对话作文06-05

庄子优秀心得06-11

庄子经典语录11-04

庄子读后感04-01

庄子的读后感02-03

《庄子》的读后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