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大医精诚》读后感

《大医精诚》读后感

时间:2023-03-30 11:20:20 晓怡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医精诚》读后感(精选22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医精诚》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医精诚》读后感(精选22篇)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1

  《大医精诚》为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集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精”与“诚”。今有幸得梦师指导,拜读原著,略有所感,记录如下。

  首先是如何理解这篇文章。愚以为这里面讨论的是医者的德艺双修的问题。

  对于“精”字,我的理解是“深入”,深入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永无止境。我们面对的人体及其所在关联环境是一个复杂大系统,输入变量很多,关联因素和条件也很多,输出的各种表象也变化多端,各种变量的隐性关联非常复杂,目前我们还不甚了解。输入条件或关联因素稍有变化,整个系统的反应与表象就很有可能完全不同,甚至进入混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诊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我们不清楚事物发展过程的时候,现有的分析推导手段往往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我们手头现有的案例只是个例,医方也只有统计上的意义,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太可能与以前的'个例完全一样,也很有可能与总体统计特性有所出入,然而一旦出现误判误诊,很有可能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对于学医之人第一是要慎重,要对每个病人每个方剂体察入微;第二是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医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于“诚”字,我的理解是“真心”,真心对人,诚心做事,修身养性,内慈外谨。内慈是指医者心胸要宽广,做到心存天下苍生,慈悲为怀,以一颗善心普救众生。为人处事要稳重,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声色所难。如前所述,行医是一个专业性极强,极难做好的事情,但是一旦达到效果,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则极大。所以优秀的医者往往随时随地都处于各种名利的诱惑之中。但如果以名利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一方面很难控制事情的边界,最后很可能舍本逐末,导致医术停滞不前,不能精进;另一方面追逐名利也必将为名利所害,难得善终。外谨是指医者要谨言慎行,低调做人,专心做事。医者掌握着病人的生杀予夺之大权,如何能够取得病人的信任,能够达到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与配合,以取得最佳的医疗效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本篇提出的方法就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培养自己的代入感,同时注重言行举止端庄得体,以建立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医患交心,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作为一名医道的初学者,这篇文章给我的警示是:

  第一、对医术要有敬畏之心,不畏难,不自满,要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去研究医术;

  第二、既然想做医者,就应该有超脱之心,以行医布道为己任,不为名利所累。

  对应这两条,本人自认为还是比较适合学医的。因为第一,本人从事的工作就是做科研,对我自己而言,我的兴趣在于科研的过程,在于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医学对我而言不过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同之处只是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学习起来会更困难一些。其二,本人经常做些慈善事业,推己及人自问还是做得到的。至于名利,本人半路出家,并不指望能在医学上成名立业,如果侥幸能有所成,那也都是导师教导之功、老天眷顾之意,决不敢贪天之功。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2

  暑假里读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联系已经过了一年的读医生涯。会发现”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困扰医者几千年的问题,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例如: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则是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则是为民救世的精诚,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自古以来行医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上述的名医均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也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

  贫苦与羞辱多加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连温饱都已成了问题,何言求医问药,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SARS”带来的白色恐怖,让劫后余生的我们依感心寒。赞美的言语略显苍白,优美的诗歌变得平淡,风停了,鸟儿也不唱了,河水静悄悄地流着。原来它们怕惊扰了长眠与此的医魂们。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为了毕生的信念,在SARS那样无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献上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古往今来,医生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把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医疗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呢?在我们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严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

  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医患关系紧张归结为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则成为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的首要工作。

  对我而言,刚刚步入医学的殿堂一年,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的锻炼都是刚刚起步而已,但“欲成才,先成人”,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医德,学习如何才称得上是一名好医生!“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而这亦是读完本书后得出的领悟。医海博大精深亦一时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前人已做出典范,而我要做的则是效尤先人,力争做到“精诚”二字,尽毕生之力来做到“大医精诚”四个字!”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3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觉说的非常好,就记了下来。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现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不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不论是这位医生的话,还是《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该书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4

  昨天晚上,正准备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医讲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节目,感觉这篇关于医道医德的文章特别不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今天专门度娘了一下,找到后,通读几遍,特别喜欢,于是便截图下来,以自勉。

  袁树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说:“先君子课读之暇,尝以医卜二学授阜曰:读书而达,固可身列庙堂,为苍生造福;读书而不达,亦可藉一艺以自立。昔贾谊有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良以卜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必须。”

  自古医易同源,古之善医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绪,命理大师袁树珊,都是名医世家。一生从医从卜,两不相误。两位名家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易学造诣也高深无比,王师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师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经典之作,是后人习命习卜的必读之书。

  古之医易名家在从事医易的过程中,不但要求自己医术易术精湛,而且特别重视德行,像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还有袁树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读起来,让人深深地感动,倍感亲切,特别是《大医精诚》中所述正像观世音菩萨的大愿一样,让人觉得温暖敬畏。那种不讲贫富贤愚,不论仇亲,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境界么?对比古人,想想自己,简直是无地自容。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的层次,所以在今后的易卜过程,还是需要向古人学习,不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进一步,以来人之苦,视若自己之苦,以来人之念为己念,以人为本,以己为末,精诚待人,至诚感召来人。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5

  《大医精诚》一书,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医者“侠之大者,义之大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从济世救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病痛的扁鹊;遍尝百草,着书济世,甘冒风险献身中国医学的李时珍;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毕生只为中医事业的孔伯华;到献身中国医学事业的外籍医生白求恩;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倾心于中国卫生事业的马海德。平凡岗位超常奉献的李琦……他们以青春、热血向我们诉说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言:奉献的天空最美丽!

  要奉献,首先要有基础,一个基础扎实、业精、技精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这就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医学知识,多吸取教训与经验,在前人的求医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无私的奉献更需要我们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献身精神。只有思想高洁的人,全心为民的人,才能是无私奉献的'人!

  作为新一代公共卫生事业工作人员的我们,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我们面对的是无数来势汹汹的疾病、瘟疫的肆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进行预警,要有严密的思路进行对症施治,要有舍身为民的精神进行抢险。这就要求我们一点一滴的吸取知识、经验,以求在疾病来犯时争分夺秒,抢先将其拒之门外。同时,要发扬医者救死扶伤,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无愧于“人民卫士”的光荣称号!

  无私的奉献青春、血汗,我们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以毛主席的话作为结尾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无自私自利之心,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无私奉献!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6

  最初拿到书,刚刚翻开雄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大医精诚,就已勾起了我万千思绪。自己已是即将迈入大三的学生,是否认真想过医生这个职业,将来的自己可以有足够结实的臂膀可以扛起。所谓“大”,乃大医之体,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这样的精神面貌才会显得与白大褂一样圣洁;”医“乃为医之法,为医之人需自矜已德,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就像医院严格的规则要求一样,谨慎谦虚要牢记心中;”精“就是要求学医之人博学至精,切不可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而重中之重就是”诚“字了,诚心救人是医者最根本的为医之道了,是医生恪守一生的誓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在这样物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滑稽变为流行,丑陋变为艺术,暴力变成维护正义的武器,在接连不断的医闹惨案中,前线医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作为医学生的我们也越来越忐忑,这样一颗斗志昂扬的心不曾想会笼罩在越来越重的阴霾里。反反复复地读着《大医精诚》,细细领悟其中句句箴言,心头似乎有一缕春风,吹散那厚重的乌云。我想我更坚定了做一名医生的决心,也明白了前路之艰辛,责任之重大。世界与我,互相而已,我给予世界微笑,定能换来温暖拥抱。我会以青春、热血诉说了一个亘古不变真言:奉献的天空是最美的,真诚的力量不可抗拒。

  大学,以前看来是轻松自由的代名词,而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真正的求学之路才刚刚启程。在学校,图书馆永远是最热闹的地方,从开学到放假。教室满满的学生,书本密密的笔记,青春匆忙的身影,快捷有力的步伐,这是我眼中的南医,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学校最好的标签。德艺双馨薪火传,杏林春色意阑珊,既然选择了医学,便只顾风雨兼程,朝着前方,背着行囊矢志不渝的走下去。一代大师孙思邈说道:”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基础扎实、业精、技精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这就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医学知识,多吸取教训和经验,在前人的求医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得不承认,刚刚接触医学知识的我们都明显感觉到要掌握的知识量大乏味,没有太多临床经验和学习技巧,这需要我们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这一语道尽了学医之路何其漫长,尽然走上了这一条路,就不回头的走下去。生命是一个整体,他复杂又灵巧,他多变又永恒,他可恨又可爱。当知识不断堆积,理解不断深入,会有融会贯通,水到渠成的一天。生命的知识不是文字,他需要我们用心领悟,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副生命的`图谱。在医院暑期时间的时候,经常能感觉到身边凝重的空气,病人的呻吟,家属的落寞,当别人把生命交到你手中的时候,再多辛劳的不算什么,分分秒秒你要做的事就是和死神竞赛,你能赢得筹码就是你现在踏踏实实走的路。是啊,我们没有松懈的理由,没有抱怨的权利,这要求我们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要勤恳奋斗、持之以恒,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

  看着医院的红十字标志,发现原来红与白的结合是那么美。医生的制服白得如此耀眼,在红色的衬托下更多了一层意义和责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中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而精湛的医术本身也是医德内涵中的重要一部分,医生的医德应体现在热爱生命、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实行人道主义。洁白的白大褂是容不得半点污点,这也是大医精诚所强调的心诚二字了。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涌现一代又一代的旷世“名医”,古有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为民救世的精诚,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叶天仕谦逊好学树医德...近有裘法祖,林巧稚,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数十载医者路,眼底辨秋毫,持一颗仁者心,胸中存灼见。伟大的医圣孙思邈以毕生实践者“胆愈大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也正因为先贤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要成医先成人,培养良好医德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掌握专业知识,从古至今,文明社会都非常注重道德建设,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那样形成的。中国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之准则,从而形成了资料丰盛而独具特色的道德传统。本文作者孙思邈先生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典范,成为历代医录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之一。那先前辈,他们耗尽一生疏泄杏林史上的传奇,而我们能做并必须做到的是结果前人的旗帜,为这传奇更添几抹盎然绿意。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的锻炼,才可以成为医学的栋梁之才。

  但“欲成才,先成人”,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医德,学习如何才称得上是一名好医生!“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而这亦是读完本书后得出的领悟。医海博大精深亦一时难以参透其中的奥妙,所谓“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前人已做出典范,而我要做的则是效尤先人,力争做到“精诚”二字,尽毕生之力来做到“大医精诚”四个字!何况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在法制社会越来越完善的今天,在文明之花开得熠熠生辉的今天,铭记自己曾许下的誓言,做一名好医生。

  好医生——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有些许沉重,些许光荣,些许心酸,些许安慰...值得让我穷尽一生去读懂,去坚持,去做好...我想《大医精诚》会一直在我手边,这条路上,鲜花也罢,荆棘也罢,无悔地走下去。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7

  古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者悬壶济世,造福世人,是世间不可缺少的职业之一。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学精,贵在真诚。孙思邈先生幼时多病,为治病散尽家产而致家道中落,这为他日后从医奠定了基础。古时,医者乃是一个卑贱的职业,即使它能救人于苦难之中。与仕途相比,学医远没有做官那样具有诱惑力。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孙思邈的父亲希望他踏上仕途,然而孙思邈意在从医,将借来的医书藏于经典之下偷偷阅读,悉心钻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先生的真诚。先生由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全天下的疾苦百姓,因此他放弃了仕途而选择从医,放弃了荣华富贵而选择了贫贱卑微。在先生的从医生涯中,先生四处搜集医药典籍,学习民间医术,著有《千金要方》,先生全身心的.投入医学事业,不断精化自己的医术,先生的事迹让人敬佩。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追求极致。这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我们从医的根本“修身,明德”。医者医术固然重要,凭此可救人于痛苦之中,而医者的德行则更为值得关注。一位好医生不仅仅要拥有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德行也不可缺少。每一位医术都应该守住自己的底线,做一位纯粹的医生,做一位孙思邈先生一样的医者。

  大医精诚,医学是博大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是医学的范畴,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中医所强调望闻问切,于西医同样有所体现,就比如说我所选择的影像学,说白了就是中医中的“望,闻”,不过更加直观,更加方便。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人们的医学误区,打破人们总要给中医西医分出个高下的观点,中医西医本属同源,不过表现形式不同,并无高下贵贱之分。

  韩非曾有言:“人处疾则贵医”。这句话是十分真实的,健康时无人会关注医生,只有疾病出现时人们才会求助医生。其实人们并不一定只有在生病时才能求助医生,医生也不仅仅只会治病那么简单,医者可以对你的生活习惯提出有利意见,帮助你更好,更健康的生活。因此医生也可以充当健康助理这一角色。

  大医精诚,医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需要我们不断修身明德。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8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药王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既然已决定投身杏林,不论专业还是业余,必然要通读此文。周六晚上,我打开老师发过来的《大医精诚》原文,以自己浅薄的文学知识并对照着现代文翻译。

  读完全文后,我第一个最强烈的感想就是“学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说到困难,首先是医道本身对于专业的要求非常高。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不同的病,外在表现可能一样,相同的病,外在表现又可能不一样,做为一个医生如何能够准确地判断病症并合理地治疗,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许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与实践方才能够摸到门槛,“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在学医的.道路上,我需要认识并正视困难,不懈怠,不道听途说,不盲目自大,在专业的道路上踽踽而行,不求速成,但求无愧于心。

  第二个强烈的感想是“做医生不容易,做一个好医生更是难上加难”。抛开医术上的困难,在医德上要能守住本心,正如《中庸》所言:“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所谓医者,应不以病人的身份有所区别对待,不因病灶的各种性状感觉不适而趋避之,不因外界的干扰而乱心神。在当今社会的功利和浮燥的气氛下,保持本心,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当然,我本身学医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为家人减轻病痛。但在学习的入门过程中,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又让我对于“医者”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以功利学医,不以求财学医,并且如果我将来能够学有所成,一定会发自本心地尽我所能,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当然,作为一个不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对于文中的“不用活物作药”略有不解,因为别说以活物用药,平时我们吃饭也是荤素搭配,有鱼有肉。何况若说“万物皆有灵”,平时摘的草药不也是有生命的吗?此外,对于文中所提到的“阴阳报施”言论,我也同样认为可以抛开神鬼之说而换个角度理解,那就是为医者,应秉持“敬畏之心”,守正持中,在医学的道路上“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以上为本人对于《大医精诚》一文的粗略见解,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先生批评斧正。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9

  风华正茂的岁月里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生命之花的绽放而孜孜不倦,霓虹繁华的世界中我们依然心境平和地安坐桌前只为探寻那神圣生命的奥秘!当岁月渐渐磨平年轻的棱角时会不会也麻木了我们悸动而敏感的心灵?当我们有一天不得不迷茫于生存本身而为生活所累时,是否会忘记自己满腔热血时对万物苍生许下的承诺?遥望千年之前,苍生大医孙思邈正用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凝望生命,正用一双悲悯众生的手医治百病。他将一种“大医”的智慧传之后人——那是洞穿人性之后对生命的了然和珍惜,是亲身经历人间疾苦后对生命的尊重和同情,是深入普遍的生命从而能够跳脱出自己的生活舞台之后的无私和忘我。大医谓精诚,“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医德纵然也成为一句空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医生必须精进医术、仔细诊断,才能正确得知病情,准确用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分秒中决定着一条性命的去留、一个家庭的悲欢,因此作为医生需时刻谨慎,一丝不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除了细心行医以外,医生还要有扎实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我们尚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只有勤恳奋斗、持之以恒,才能为以后的行医打下坚实基础,而在临床工作时,更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医学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领悟,即使能领悟所有,也有更多未知的医学原理等待去探究,只有让年轻躁动的心平静下来,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才能真正步入医学的圣殿。我们这些医学生所谓的闻鸡起舞,所谓的低调拼搏,失去与拥有,放弃与争取,既格格不入,又息息相关,甚至互相转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躯体与灵魂的考验,我们才能在疾病面前镇静自若,才有可能在死亡面前重获生命的权利!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维护病人的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我不禁感叹:这些话里蕴藏着怎样的博爱和对苍生的怜悯。作为医者,他看透人生百态;作为茫茫众生中的一员,他和所有生命个体一样历尽沧桑。他看着眼前的生命,滤过表面一切浮华,用心体会患者的痛苦,关注生命本身,也只关注生命本身,还原生命的本色。

  他将“诚”字发挥到极致,“至诚者”又怎会盲目行医,将生命弃若尘土?我相信,在任意领域求精至精之人必对人世间有一种公开或隐密的热爱。贫苦与羞辱多加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连温饱都已成了问题,何言求医问药。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这些年,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大众信任的危机,白衣天使的形象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贬低,而“医生”这个词曾经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安慰正慢慢地被人淡忘,整个医疗行业也被重重地笼罩上委屈、迷惑、无奈,有些医生因此丧失了自我。人的确有贵贱,贫富,老幼,美丑,可是,谁可以轻视这些人的生命以及生命之后的故事?医生的`使命不就是为了使这些生命永远充满活力,张开双手拥抱明天吗?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医生仅仅是为了病人没有医疗费而放弃对他的治疗,难道他们就听不见那些对生命的热情的召唤吗?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医生必须收红包才能认真的为患者服务,难道做好本职工作必须用金钱才能衡量吗?就连有些医学生,只知道考取高分数而不知道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没有“见彼苦恼,苦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何其可悲!然而幸运的是,更多的医生还是在坚持着默默地工作、不懈地奋斗,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奋斗的方向一直都是幸福感和意义感!

  立志成为医者的人大多心怀善意,温柔敏感,对人世间的疾苦有一种特有的感知力,只不过这种感知力过于平淡以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渐行渐远……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履行“救死扶伤”的诺言!即使当我们慢慢的融入世俗,踏着红尘的脚步前行,伴随我们的仍旧是生命至上的信念,心中充盈的仍旧是博爱众生的仁慈……..。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10

  大医精诚,精者,医术高明;诚者,医德高尚。读了孙思邈先生的《大医精诚》方才了解到,所谓医者,乃智者、仁者、德者也。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具备的是“智”,是能力,治病救人的能力,否则其它都无从谈起。要知道,学医这条路是永求无尽的,我们不可以把途中某个美景当作终点站,只能稍作停歇,继续向前。这条路,你走的越多,你所懂得的才能更多。曾经听老师说过,学医是没有尽头的,你只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拥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才有资格走上这条路。

  一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诉我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个医德高尚的仁者,应有五柳先生纵情山水、闲云野鹤般的隐士情怀,不求名利,不求闻达;又要有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满腔热血,一旦入世致用,则心系天下苍生。而今医学界,用一句毫不夸张的话来说,若寻心怀大仁者,寥若寒星。治病求医,贫富之差、亲友之别、老幼之差早已不足为奇。在患难之前,有几个医生能够做到不瞻前顾后、自虑凶吉。医术精湛,很是重要,可为名医,但多一“仁”字,即为苍生大医!

  《大医精诚》不仅向所有医务工作者展现了优秀的医者该有的精于医术,诚于患者,细心博爱,心系苍生的崇高品质,也向所有医务工作者传递着时代人们最强的呐喊:渴望获得平等而便捷的医疗。《大医精诚》向世人昭示的那一片更为广阔的至精至诚、心系苍生的天空,那是一片真正属于医者的光明的天空,它驱散了迷失在黑暗中的阴霾,照亮了前方奏响起航号角的路。作为医生的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肩上的重任又何止是扞卫人类的.健康。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身份贵贱,只要我们是一名医务人员,只要我们铭记至精至诚的信念,只要我们保有同情慈爱苍生的心灵,我们就有义务推动医疗的公平和发展,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名大医。

  衡量一名医生的成就绝对不能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而应该是医术、贡献和口碑。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医术精良、医德高尚、践行大医精诚的好医生,在他们眼里,患者脸上丝许的微笑是对他们最大的赞许,他们希望得到是社会的认可,病人的健康和自我的慰藉,他们知道在精湛医术的背后医者还应该有良心。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身为医生的我们必将矢志不渝地奉行《大医精诚》向所有医生展现的优秀医者的高山景行,将大医作为人生的目标,在推进医疗平等、医学发展的道路上毅然前行。德艺双馨薪火传,杏林春色意阑珊!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11

  从医已经十五年了,对于我的职业也有了很深的理解。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健康神圣的捍卫者。今年卫生局要求卫生系统职工学习《大医精诚》,发现落在医生身上的关键词就是责任。《大医精诚》其实不是书名,而是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作者孙思邈是唐朝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而《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突出地强调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修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为此,该书一一作出了医德与医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历代临床医生修养的准绳。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一是细心:《大医精诚》中有这么一句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意思是说:“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放到当今医学就是说不能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做全面细致必要的检查。这就是为什么诊断学要我们深刻的认识每项检查的临床意义的'原因。医疗活动也应该属于服务性的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活生生的人,责任感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患者关心、细心,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孙先生提到“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就是说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

  二是专心:除了行医细心以外,还要有扎实深厚的医学知识基础。文中提到“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就是说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这要求我们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要勤恳奋斗、持之以恒,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

  三是静心:有人说学医苦学医累,甚至有某些医生说学医要辛苦一辈子,我觉得他们说得是很实在的话。但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还不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卫生事业而献身。现在越是勤勤恳恳地学习,是为了行医时能更好的为人们治疗疾病,减轻身体上的痛苦。所以孙先生说:“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与“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从而我们知道行医就更修道一样,要“六根清净”。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西方的很多僧人行医的缘故。

  四是仁心:医者仁心,在我国古代,医术又称作仁术。孙先生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也就是教育我们行医要一视同仁,不可此重彼薄。细心、专心、静心、仁心----这四种行医的高尚品质正式我们要学习和达到的。作为医务工作者来说,要把大医精诚的实质深刻领会并体现在我们的整个行医过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努力解决好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我县的卫生事业尽自己的努力。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12

  医者,以愈疾健患为己任,潜心药理,学以致用,无以贵贱择患,无义学高炫于同业,然今德术兼备者愈少,讽医重利轻义弥多,诚忧医道之不传也。医本为患之心腹,古之病者必寄信于医,医必寄怜于病者,然今势之严肃,众说纷纭,无以定论。吾观孙者书毕,有拙思于此。

  大医精诚是千年来医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一是精,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已所长,经略财物”。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无德不学医”。外科鼻祖裘法祖先生曾感叹:“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生的医德应体现在热爱生命、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实行人道主义。《大医精诚》中所阐述的医德可概括为三方面:

  仁慈为本,慎独为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习武之人在练武前必先精心凝神,忘却杂念,医者在治病前也需要有类似的思想准备,怀一颗恻隐之心是进行一切治病工作的前提。《中庸》有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作为医生对自己的医德坚守不应只限于着医服问诊期间,深刻领悟这种仁爱之情,人文关怀,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化为自身修养,细微之处方见良医。

  视患者如至亲,无以贵贱分人。“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将患者视为至亲,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从功利角度看,医生的收入来源于患者,患者无疑堪称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与至亲又有多少差别呢。至于不以身份贵贱分人,我们都在强调不要以貌取人,常人却很难做到面对不同身份的人不将情愫外现,而正以如此才能体现医者的不平凡之处,有自控力,不偏不倚。张仲景在任太守时,不忘救治人民,因做官的不能入民宅接近老百姓,就这定时日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群众进来,凡来求医之人,不论贫富悉仔细询问病情竭力医治,也因此深得民心。其实换个思维,求医之人都有疾在身,病本身而言本无贵贱,何况只是把人作为载体,医者要注重病本身,就像开锁的人潜心于打开百宝箱而对里面的东西视而不见。

  怀同理心,感同身受。这一点被孙思邈成为医者的基本道德,“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在患者眼里,医生就是他们的“救世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应能体会到他们遭受疾病的苦痛和对健康的渴望。笔者幼时见一患病老爷爷,在医生面前恳求,稍显夸张的表情惹人发笑,现甚觉愧矣!“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才是一个良医应具备的素质。

  “以精术载德”,中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而精湛的医术本身也是医德内涵中的重要部分。《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医德纵然也是一句空话。要想学得真本事,首先得有追根溯源的吃苦精神,不畏艰难。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调查,而是“采视”,对着实物比较核对,“采视,颇得其真”,为此翻山越岭,置危险于度外之事甚多,由此搞清了药物的疑难杂症,编写了医学史上的名著《本草纲目》。

  总之,医者应谨于行,精于思,笃于学,勤于省。学医其实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不经历十年锤炼,如何悟医道之真谛?不亲历医文化熏陶,如何体会至精至诚的神韵?对病人,检查不在多少,在于必要和中肯与否;药不在贵贱,在于对症与否;关爱是否真诚,不完全在面上的言行,更在于人心的感知。铭记《大医精诚》的教诲,怀一颗虔诚的心,以谦虚的态度求学,以中庸的思想待人,天道酬勤。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13

  “大医精诚”,是千年来医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已所长,经略财物”。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我深深地钦佩南丁格尔放弃锦衣玉食,投身救死扶伤的精神,更为她的仁爱之心所感动;我欣赏非典女杰---叶欣护士长的坚强勇敢、从容不迫、无私无畏的白求恩精神。是她们,为护理事业指明了方向,是她们,为护理后辈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我们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是当前活动的主题,我更希望能成为永恒的主题,让修身行动成为公民的一种习惯,让修养身心,涵养德性在每个公民心中生根发芽,这样,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作为医务工作者,身在伟人故里,博爱之乡,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山先生的对病人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大医精诚》不仅向所有医务工作者展现了优秀的医者该有的`精于医术,诚于患者,细心博爱,心系苍生的崇高品质,也向所有医务工作者传递着时代人们最强的呐喊:渴望获得平等而便捷的医疗。《大医精诚》向世人昭示的那一片更为广阔的至精至诚、心系苍生的天空,那是一片真正属于医者的光明的天空,它驱散了迷失在黑暗中的阴霾,照亮了前方奏响起航号角的路。作为医生的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肩上的重任又何止是扞卫人类的健康。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身份贵贱,只要我们是一名医务人员,只要我们铭记至精至诚的信念,只要我们保有同情慈爱苍生的心灵,我们就有义务推动医疗的公平和发展,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名大医。

  衡量一名医生的成就绝对不能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而应该是医术、贡献和口碑。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医术精良、医德高尚、践行大医精诚的好医生,在他们眼里,患者脸上丝许的微笑是对他们最大的赞许,他们希望得到是社会的认可,病人的健康和自我的慰藉,他们知道在精湛医术的背后医者还应该有良心。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身为医生的我们必将矢志不渝地奉行《大医精诚》向所有医生展现的优秀医者的高山景行,将大医作为人生的目标,在推进医疗平等、医学发展的道路上毅然前行。德艺双馨薪火传,杏林春色意阑珊!

  作为板芙医院的一员,我真心地希望,通过修身行动,我们能看到更多患者的笑脸,听不到患者的抱怨,没有医疗纠纷,事业蒸蒸日上,同事之间更多真诚的问候与微笑。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14

  寒假在家应学校要求学习中医先贤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我从中领悟到了为什么《大医精诚》被称之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文作为中国古代行医准则,明确地说明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让生命得以敬畏。若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之心,行大医之道,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我想这个社会会少了些许纠纷多了几分和谐。

  外科鼻祖裘法祖先生曾感叹: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济世救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中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而精湛的医术本身也是医德内涵中的重要一部分,医生的医德应体现在热爱生命、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实行人道主义。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医德纵然也是一句空话。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命大于天,分秒中的诊断便决定着一条性命的去留、一个家庭的悲欢,因此作为医生需时刻谨慎,一丝不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认为一个大医要在有有精湛的医术的基础上,大医治病大医之体为医之法三个方面全面达标才能称的上是合格的大医。下面是我对这三方面的理解。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意思是说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在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众生的痛苦。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要集中精神,不要让病人觉得医生不重视他,要怀有菩萨心肠和端正的态度,给予病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不收红包,更不能索取红包,这几点于现在的医生也是适用的。2009年的徐宝宝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医生的过失并不是那么大,事后尸检也证实患儿患有先天胸腺功能不全,患儿较正常人更易感染,而这件事之所以闹的如此沸沸扬扬是因为医生的态度,可以说在这场事件中态度决定一切啊!如果态度好一点,多关心下患儿情况,将心比心,体谅患儿父母亲的痛苦,即使患儿死亡,也不会闹成一场纠纷。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的意思是说一个德艺兼优的医生的风度,应该是思想纯净,知我内省,目不旁视,看上去很庄重的`样子,而且要气度宽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医生的形象总是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这说明医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充满浩然正气,并非俗人能及。再看看现在的医疗行业,收红包,吃回扣等负面报道接连不断,严重影响了医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也随之积聚,早晚一天会有爆发的一天。希望每位医生,医学生自省。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的意思是说医生的准则,应该是慎于言辞,不能随意跟别人开玩笑,不大声喧哗,谈说别人的短处,炫耀自己的名声,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德。为人处世,重在坚持自己的原则,行医则更为重要。现在的医疗行业比较敏感,甚于言辞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人谦恭,也是一个医生必备的品德。

  学习了《大医精诚》,我从中学到了先贤对于医生这个高尚职业的认识和要求,也理解了老师之所以强烈要求我们去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联系自身,我明白了如何去学医、行医、为医,我懂得了如何才能成为大医,就是那精诚二字啊!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15

  作为一个合格的正骨师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辩证论据原则,结合西医解剖,病理诊断。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解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的方法。

  要有四心;细心,仁心,专心,静心。

  一、细心;经典的医方难以精通由来已经很久了,这是因为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的缘故。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的气是通畅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的,一定要先诊脉来了解它。但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深浅的差别,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如果把极精细微妙的医学道理用粗略肤浅的思想去探求他难道不是很危险?如果实证却用补法治它,寒证却用寒凉药,热证却用温热药治疗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所以医术是难以精通的技艺。既然不是神仙传授,凭什么能懂得那么深奥的道理?

  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的人,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值得治疗:等到了治病三年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

  所以学医的人要广泛深入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医学原理那样就大大地害了自己。

  二、仁心一直贯穿孙思邈的医徳阐述我觉得他的高尚来源于对生命最本质的敬畏,是行医各行的至高境界,“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能入眼的只有患者伤痛,牵动医者心灵就只有生命的延续,甚至对生命敬畏已经超越了人类延伸到了每一个生存这的生命体。

  在面对患者时候要集中精神,让患者觉得重视他,怀有端正态度,给予患者力所能及支持。“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那么对生命无比失心敬畏的人。也箅是可悬壶济世,妙手仁心的好医生。说到这点就不忍反观现状没病变小病,小病变无命。是内陆民众当前医疗体系的深刻讽刺。白衣天使,魔鬼手段么?体现的则是

  普通百姓对,现在医疗关系的极度失望。收红包才办事,走后门儿才照顾这些让人不齿的衣服人员的行为。仿佛给所有良心有道德的医者重重的一个耳光怎能让人眼,鼻个铜臭让人心酸的冷血纵观全文,反思现状我作为一名行医之人,光有高超的治治病人,医人只数还是远远不够的。

  孙思邈说《为医之法,不得持及所长不得炫耀名声,专心经略财物,但做救助之心,于明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三、专心为医之法,不得炫耀声名一个得以兼优的医生的风度。应能使思想纯净,目不旁视,看上去很庄重气度宽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诊察疾病,专心致志详细了解症状脉候,一丝一毫不得有误。对疾病应当迅速救治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不惑乱。应当周详仔细,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轻率的炫耀自己才能出众,动作快捷,猎取名义这样做就太不人德了。到了病人家里头即使都是华丽的铺设,也不要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有好听的音乐也不能为之分心而有喜了,即使有美酒佳肴一块儿摆设出来看见了就像没看见一样。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只要屋里有一个人悲痛。把屋子的人都会不快乐。更何况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没有离身。如果医生安心无力的高兴娱乐洋洋自得这是人神都认为可耻的。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

  做正骨师的准则应该慎于言词,不能随意跟别人开玩笑。我大声喧哗谈说别人的短处,炫耀自己的名声,毁谤攻击其他人建议夸耀自己的功德,偶尔治好了一个病人,就昂头仰面,而自我赞许的样子认为自己已经很厉害,这些都是不可救药的坏毛病

  四、静心:常言到学医苦,学医累。我觉得他们说的是很实在的话。现在,勤勤恳恳的学习。是为了行,一时能更好地为人民治疗疾病。减轻身体上的痛苦。所以孙先生说;“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旺旺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程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人的一生稍纵即逝,如何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燃烧出更多的光和热是永远的话题,衡量一个医生的成就,绝不是金钱,地位,和权利,而是医术、口碑`。

  身边不缺乏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好医生,他们希望患者脸上丝许的微笑是对他最大的赞许,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监护仪上完美波形是他人生最美的风景,患者的健康是自我的慰藉。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身为未来的正骨师,我必矢志不渝地奉行《大医精诚》所有的优秀医者高山景行,将大医作为本人的人生目标,在医学正骨发展的道路上毅然前行。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16

  寒假的时候读了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感触颇深便写下这篇读后感,现在正好把它当作选修课考核稿件。

  本篇文章我主要谈谈《大医精诚》给我的启示,这些启示总体概括就是《大医精诚》给我的“四心”。

  一是细心,书中说“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所以医生不能单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责任感必不可少,要给与患者足够的关心细心。

  二是专心,学医需要扎实深厚的医学知识,文中说“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这要求我们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要勤恳奋斗,持之以恒,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

  三是静心,孙思邈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大时代的背景之下,很多人容易迷失自我,而医生却不能这样,我们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往往静心学习,才能“吹尽黄沙始到金”。

  四是仁心,医者仁心,在古代医术又被称为仁术,文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生应有慈爱之心,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医生只能表现出从内心感到难过的同情、怜悯、关心的心情,才能做到“精诚”。

  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位南医校友,在他的身上我能看这闪闪发光的“四心”,她就是袁慧英。袁慧英1961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她参加支援内地建设,先后在贵州六枝矿务局中心医院和大屯煤电公司职工中心医院担任了20年的医生。2001年12月12日,已退休的袁慧英从东方电视台得知新疆有11名病人食物中毒,于是她当即乘飞机赴新疆与当地医生一起投入救治。15日准备返沪的袁慧英,因放心不下尚未脱离危险的'病人,便前往病人家中了解情况。途中因发生翻车事故不幸殉职。

  大概袁慧英的生平是《大医精诚》的真实写照,她学医时专心,行医过程中静心,对待病人细心,并将自己的仁心洒满人间。她的“精”在有精湛的医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她的“诚”在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有“大慈恻隐之心”。“医者仁术,大医精诚”八字她当之无愧。我认为我们每一位南医学子都应向袁慧英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她高超的医术,更因为她至精至诚的精神。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也会不断向《大医精诚》靠拢,努力做到“精诚”二字。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17

  我的学医生涯已过两年半了,对于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健康神圣的捍卫者。今年寒假我读了《大医精诚》,发现落在医生身上的关键词就是责任。《大医精诚》其实不是书名,而是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作者孙思邈是唐朝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而《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突出地强调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修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为此,该书一一作出了医德与医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历代临床医生修养的准绳。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我总结了医者必需的四种品质:

  【细心】

  《大医精诚》中有这么一句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意思是说:“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放到当今医学就是说不能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做全面细致必要的检查。这就是为什么诊断学要我们深刻的认识每项检查的临床意义的原因。医疗活动也应该属于服务性的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活生生的人,责任感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患者关心、细心,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孙先生提到“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就是说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涪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肌肤有厚雹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

  【专心】

  除了行医细心以外,还要有扎实深厚的医学知识基矗文中提到“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就是说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这要求我们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要勤恳奋斗、持之以恒,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

  【静心】

  有人说学医苦学医累,甚至有某些医生说学医要辛苦一辈子,我觉得他们说得是很实在的话。但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还不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卫生事业而献身。现在越是勤勤恳恳地学习,是为了行医时能更好的为人们治疗疾病,减轻身体上的痛苦。所以孙先生说:“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与“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从而我们知道行医就更修道一样,要“六根清净”。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西方的很多僧人行医的缘故。

  【仁心】

  在我国古代,医术又称作仁术。孙先生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也就是教育我们行医要一视同仁,不可此重彼保

  细心、专心、静心、仁心----这四种行医的高尚品质正式我们要学习的。作为现在的我们来说,要认真学医,打好扎实的基础,为未来祖国的卫生事业尽自己的努力。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18

  时光匆匆,入职前为期一周的军训结束了,蓦然回首,历历在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的,磨炼是成长的基石。在这烈日炎炎下,所有新员工换上耀眼的迷彩服,积极地奔赴训练营。目的是为了让一颗颗年轻放纵的骄心洗去铅华,战胜自我,锤炼意志,回归本真,不忘初衷。

  军训是我们进入xx大学第一医院的第一课,课堂居然是别样的训练营。往日的讲师换成了披坚执锐的战士,熟悉的实验室已然变成了沙坑,草坪。清晨叫醒我们的不再是手机铃声,而是嘹亮的哨声。从黎明晨练到午餐,从午休到夜里的拉练,告别校园三五成群吃大排档到正襟危坐手捧馒头……这一系列不仅仅是对我们身体素质的考验,更多的是对我们意志的磨练,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促使我们能更快地适应角色转变,应对各种环境的变化;也为我们更好投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诚然,高墙下,训练场上,只有不变的风景:迷彩方队,教官严肃的面孔,沙哑的口令声传达着“稍息”、“立正”、“一二一”“齐步走”……一切似乎归于单调,但这看似单调的风景,却让我懂得了许多。正是这里简单而不平凡的生活教会我什么叫严肃,什么叫专注,什么叫坚持。同样的动作重复分解练习,可能会花上几个小时甚至一整个上午,但在教官们那里,每一次重复仿佛都是新知识,新技能,他们并没有透露出一丝一毫的厌倦和怠慢;规范严谨,细致入微,一丝不苟。我不禁深思,这是何等的专注和坚持。作为一名年轻的.医务工作者,这些不正是我应该时时刻刻恪守于心的准则吗?我们即将像一名战士一样坚守医院这块阵地上,救死扶伤,努力为每一位病患去服务。选择了做一名医务工作者,就选择了承担,选择了承担也就选择了责任。我将把训练场上习得的严格规范,一丝不苟,勤学苦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带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叹息这条匆匆的时光之河,静静地流逝着,涤荡出多少聚散离合,不舍又何为?告别肃穆的训练营,告别威严的教官,奔赴人生的下一个战场。军训生活将与我渐行渐远,但是此次军训带给我的种种体验,不是留不住,而是统统都变成了一种叫回忆的财富,搁浅在生命中,敦促我去磨炼,去成长,去铭记……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19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这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一生的真实的写照,也是他一生践行医者至高的品性。《精诚大医》这部电影以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为原型,同时集众多名老中医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于一体,向我们展示了“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精彩人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本片以一个女生“哒哒……”的脚步声为开场,真实的表现出了病人在求医时的急迫心理。然后又以倒叙的手法叙述了李老的一生。端坐在医堂中,双眼微闭,神色平静,望闻问切,及其符合中医在人们印象中的形象。李老在平静中又给予患者亲切的关怀,这大概就是病人信任他的原因吧。那后面排起的长长的队伍就是最好的证明。在那个人人都食不果腹的.年代,李老深知患者的经济情况,他不仅向病人免费提供药物,更是向病人提供饮食,所谓医者父母心,大概就是如此了吧。

  影片中罗县发生瘟疫,万千民众,一夜之间,痛失子女,看到这里,实在是让人揪心。李老面对瘟疫,亲自奔赴前线,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以一颗普济众生之心,竭尽所能救助患者。这让我想到了本次的新冠疫情,医护人员奔赴一线奋不顾身的精神,原来这种精神从来都不是哪个时代的特殊产物,而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代代传承的优秀品质。

  童颜鹤发翁,端坐医堂中,带着一颗悬壶济世之心,用那双回春之手,抚平万千病患的伤痛,这是年迈的他,愈发平静淡然。身后紧跟的是深深崇拜信任他的学生们——他的希望。看到这里,我就突然想起了竹,他就是那株高高挺立的竹,当春雨拂过,春笋都嗖嗖的冒了出来,长啊长,长成一片竹林。那是他的学生,是新时代中医的希望。

  孙思邈这样写到:“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观看完影片,我想李老应该就是孙思邈所说的“苍生大医”吧。作为河中医人,我很骄傲我们学校有着一群以李老为代表的“苍生大医”,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传承他们的精神,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20

  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旦长明。

  ——题记

  医之一字,于我,是信仰。念及,神圣;触之,虔诚。医,是解疾除苦的回春妙手,是求医者希望的寄托,是人性里最基本的善。可是,正因为被人期许的医者太过伟大,所以,良医难求。

  我不想说我看见了什么。西医区域划分明确,却成为所谓医者互相推脱的借口。那不耐烦的表情态度,那模棱两可的诊断,那不负责任的医嘱,那贵如天价的非必须药物,都是寒患者心的利器。中医天人合一理论体系被许多人用的支离破碎,藏象、气血、经络融会不起,汤剂针灸分家,以皮毛辩证使用死方死穴把病看死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打着中医旗号,开西药挂点滴,中医在人前形象尽毁。千古绝学传承何在?

  这些作为,真映得他们高学历、执业医师等资历证明分外可笑。嫌累嫌脏利欲熏心,此乃苍生大医?含灵巨贼也!

  谁知,大医精诚?

  是,医学专业从高考收分就高,医学知识几乎零基础开始压得人疲惫不堪。明明理倾专业,一样要背全身骨骼、神经、血管。中医方剂、病机、穴道各种零散混乱,阴阳五行正邪之气近乎玄学无法理解。另一离谱之处,真正治病医书《伤寒论》竟仅作为选修。更有扯淡专业中西医结合坑人无数。等等一切,注定学医之人需倾尽一生尽付此道。

  累一辈子钻研一辈子啊,还说不定不得良师,不被赏识。那时候还有几人记得起当初选择这条路时的初心?技术不精,钱财无路,名声没有,说不定感情也就此消沉,进而人生低谷。就此放弃吗?就此与医道告别吗?或是学人家做个医药代表;做个庸医算了。收个红包,躲点风险,开医保不报销的药物,赚设备钱。撞对一个病号治好,治不好拉倒。熬工龄,买论文,挤职称挤个头破血流,保住饭碗,拿点工资。

  有人在喊冤,辛苦考上医科大容易吗?好歹学出来容易吗?实习受气容易吗?拿资格证容易吗?分科不好容易吗?病症危险活苦容易吗?班多假少容易吗?凭什么不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为自己家人考虑啊?可是,这真的同你们当初的预想一样吗?

  况且,大医精诚!

  医者父母心,治病才是医家天职。在历史上,医生的作用一直非常微小。许多许多士人看不起行医,视其为不入流下等职业。但是,但是他们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古话有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是因为人们知道,生,可以获得帮助;死,可以获得安慰,这才是医生的使命。

  选择为医,便是体恤了众生疾苦,那么就永远,不要背弃医家信义好不好。若为西医,稳扎基本功,贯通各科,心怀赤诚,耐心问诊,尽少依赖设备。一旦医生成为技术的奴隶,那么求医患者就注定成为技术的牺牲品,为各项昂贵的检查费用买单。若为中医,忠于本心,体悟天道,尊师重教,用最传统最自然的方式去领略和传承最纯粹的东西。病人终会信服,中华医道终会发扬光大。

  病痛的消除,病人的谢意,才是为医者最大的'安慰,不是吗?因为大医精诚。

  所以才有岐黄《素问》,愁思万千,苦苦寻问,悲喜之间,尽为含灵疾苦克制有法;所以才有扁鹊“方不治”,看似恃才傲物,实则只为医术不被辜负,只为百姓养护身体,爱命惜福;所以才有张仲景连药联子里都“贯众合欢神曲扬”,取意众生为本;所以才有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大成,寸胆存心,千万里足迹可鉴,数十年光阴有眼;所以才有王孟英遭患者亲属不信任,却依然能不计前嫌,多次起死回生,可惜仍被庸医错诊,实在无力回天时痛苦罢手;所以才有《大医精诚》说“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大医如是。

  所以那么多白内障患者在身为眼医的母亲刀下重见光明;所以在尝过师傅针道后无数人承认了中医神奇奇妙;所以军医退休多年八十二高龄的爷爷还有人在求诊,探望、感激……还有天涯各处许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医生们。他们或许做的不多,不能称之为大医,但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真医德。为医者,行医道,这边是信仰。当医患真正有心的交付,是心在交流,医者,就是真正的白衣天使,真正的神明。

  精诚者,人敬之;凡大医,必精诚。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21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他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他在这一个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也交出了一份份不平凡的业绩单。致力于传统中医现代化“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健康服务。”这是老共产党员张伯礼的坚定信念。

  “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30多年来,张伯礼致力于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有一次,学校买进一台利用全血检测血小板聚集性的仪器,为摸索实验条件,建立基础数据库,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反复测试。张伯礼连续8次抽取自己的静脉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劝阻他,他却说:“我是实验室负责人,应该抽我的血!”为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的家就在校园旁边,却很少回去,连续奋战3个多月,终于完成了科研任务。他的这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的执着也是我们行动的楷模!

  倾注心血教书育人

  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直到今天,他都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本科生授课。“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他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他言传身教,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40多名。如今,他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很多都成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倡导教师当以学生为本,提出“医德高尚、会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提交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讨论,2009年获审议通过,并向全世界发布,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有人说,中医就是经验科学,也是模糊科学,实际上,中医药也是可以标准化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中医标准化,法制化。使我们的临床活动都能有章可循。

  处处为病人着想

  张伯礼把“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坚持每周出门诊。他处处为病人着想,从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收病人任何礼物,为病人精心诊治。一次张伯礼出完门诊,疲惫地走出诊室,突然一位病人家属拦住他哭着说:“我们是从农村赶来的,没挂上号,您救救我们吧!”她指着病人说:“他得了肺癌,去了好几家医院,花了2万多元也不见好。”张伯礼仔细询问病人情况后,判断呛咳很可能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他给病人调整了用药,亲切地对病人说:“你很可能不是癌症”。一周后病人复诊时症状明显改善,又用了一段时间中药,病人就康复了。病人家属拉着张伯礼的手说:“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作为一位普通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装着病人,一切为病人的健康服务。

  《大医精诚》读后感 篇22

  昨天晚上,正准备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医讲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节目,感觉这篇关于医道医德的文章特别不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今天专门度娘了一下,找到后,通读几遍,特别喜欢,于是便截图下来,以自勉。

  袁树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说:“先君子课读之暇,尝以医卜二学授阜曰:读书而达,固可身列庙堂,为苍生造福;读书而不达,亦可藉一艺以自立。昔贾谊有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良以卜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必须。”

  自古医易同源,古之善医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绪,命理大师袁树珊,都是名医世家。一生从医从卜,两不相误。两位名家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易学造诣也高深无比,王师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师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经典之作,是后人习命习卜的.必读之书。

  古之医易名家在从事医易的过程中,不但要求自己医术易术精湛,而且特别重视德行,像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还有袁树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读起来,让人深深地感动,倍感亲切,特别是《大医精诚》中所述正像观世音菩萨的大愿一样,让人觉得温暖敬畏。那种不讲贫富贤愚,不论仇亲,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境界么?对比古人,想想自己,简直是无地自容。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的层次,所以在今后的易卜过程,还是需要向古人学习,不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进一步,以来人之苦,视若自己之苦,以来人之念为己念,以人为本,以己为末,精诚待人,至诚感召来人。

【《大医精诚》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医精诚读后感11-27

读《大医精诚》有感01-25

大医精诚读后感(精选10篇)05-18

《大医精诚》读后感1000字04-01

《大医精诚》读后感2篇08-30

大医精诚读后感2篇03-30

《大医精诚》读后感(精选12篇)04-14

《大医精诚》读后感(4篇)03-29

《大医精诚》读后感5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