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抓住了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出了一个形象鲜明的爱因斯坦,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课文透过一个12岁的小姑娘的眼睛,让我们走近了爱因斯坦。课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爱因斯坦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他们去品读爱因斯坦的“伟大”与“平凡”,而这些就体现在课文的那些细节描写中。因此,教学中,我还有目的地不断促进学生抓住这些细节进行品读,引导他们发现并思考。首先,引导学生从爱因斯坦的外貌和衣着的'描写中抓住关键词语认识人物。再通过三次相遇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让学生去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流于文字表面的肤浅阅读,而是通过学生的体会,反复朗读、表演,联系生活实际的思考等,让他们有的放矢,最后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去领悟其精神内涵。在这样的横向解读后,学生的体悟就有了载体,也就更容易体会到爱因斯坦“伟大”与“平凡”的真谛了。
上完这堂课我感受颇多,一堂课的呈现,课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只有认真准备,才会有所收获,也才会让我们不断成长。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2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生动,人物性格突出,充满童趣,适合学生阅读、感悟。课文也配有插图,能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爱因斯坦,谁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科学界的巨人,高高在上、不可企及。他是“伟大”的化身,世人崇拜的天才。他与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年龄、地位、名誉等悬殊甚远,但是他们之间却发生了如此有趣的故事。在文中,我们见识了他的另一面。在备课中,我花了很多心思。在不断地思考中,我觉得教学时要重在“悟”字,在读书中悟,在对话中悟,在讨论交流时悟,在悉心思考时悟,既要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又要感悟实实在在的文本。既要感悟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又要感悟文本的价值追求。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不同角度的描写来体会爱因斯坦的为人。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为立体地了解人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扣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进行揣摩,让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去认识一个“立体”的爱因斯坦。
因此,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2、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物特点的学习能力,体会说话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格魅力。教学难点是对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的全面理解,让学生建立起丰满而又立体的爱因斯坦这一人物形象。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3
6月3日上午,在课题组老师的帮助下,本人在班级执教了一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断,表现了爱因斯坦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的一颗童心。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流程时,结合本课的写作特点,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品质为自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落自学、讨论,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在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课文自学重点的归纳。学生通过对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经过小组讨论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于是我梳理归纳成本课的自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爱因斯坦的平凡与伟大。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只是简单提及了学生的质疑,而没有将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出示在PPT中,这样会显得更加直观,而不是形式化的`一言带过。
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在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这个问题时,仅仅抓住了爱因斯坦的谦虚、平易近人、潜心科研等品质,就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理解有些浅显。其实,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作为一位名人,能够如此谦虚、友爱、平等的对待一个小女孩,接受小女孩的建议,同时还能与她成为朋友,爱因斯坦的伟大是常人做不到的。在全班交流中我应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爱因斯坦的平凡与伟大。
三、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但在交流自学未解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我缩短了学生提出未解的时间。有小组提出:“为什么小女孩说爱因斯坦像是从童话书里走出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请其他小组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当小组回答完之后,我没有及时的评价与补充。同时,当另一小组提出:“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向小女孩做鬼脸?”其实,这体现了爱因斯坦是一个富有童心的人。我没有请学生回答而是直接告知学生了。
四、教学中语用训练的设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体会文中爱因斯坦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写作特点,并运用到自己今后的习作中。在巩固自学时,我设计了“说一说”这个环节,让学生抓住外貌、动作、语言中的一方面描述自己身边的人,注意说出这个人的特点。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课堂中学以致用的体现,由于给予的时间不多,很多学生能说出一两句,但有些却不能表现人物的特点。之后,我又出示了以前学过的课文《“番茄太阳”》和《军神》中的文字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写作特点。如果之前让学生多一些描写人物的积累,在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总之,每一次上课我都会有很多的收获。今后在“引导自学”课型的实验中,我要加强小组的训练,锻炼学生的组织及表达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4
今天上《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不知道是天气的原因,还是我自己本身情绪的感染,学生的状态始终处于很低靡的状态,揭示课题后的几分钟时间内,课堂在令人窒息的沉闷中推移着,有那么一瞬间,我想劈头盖脸地朝学生撒盐,如果看得见伤口的话。
短暂地休整后,我开始临时变动课堂设计,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你们认识爱因斯坦吗?”一脸茫然,我心中一惊,换个方式再问:“你听过爱因斯坦的名字吗?”一个,两个,三个......我开始愕然,也许你不能想象,我用一边手,就将这个数字数完了:"五个".五个学生,五个五年级的学生,知道爱因斯坦——不,确切的说,是听说过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其中,仅一个学生知道,"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开始说爱因斯坦,开始说他孵蛋的故事,开始说他被小学老师赶出课堂的故事,再次调查,8个学生听过孵蛋的故事.我的心开始悲哀而沉重.我们的课改走向了何方?我们的理想教育走向了何处?有篇著名的文章,说是小的时候,我们的理想,都是要立志当科学家,当作家,当很多很多的"家",长大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什么家都不是,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于是草根文化的开始悄然崛起.可是,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他们不仅不想当"家",而且,对所谓的美好的理想嗤之以鼻,他们的梦想是奔驰宝马.他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与物质.
我想教育更多的功能是在于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吧?如果教育不能让孩子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如果精神化的东西一再的消失,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精神世界将走向何处?
想起一个国内著名的房地产CEO的话:"贫困人群就注定不该有自己的房子,工薪阶层就该买二手房,而有钱一族就该住别墅买豪宅.福利事业是政府的事情,商人就该在商言商,赚钱才是商人该做的事!"这句话被评为2006年度最令人不耻的'十大惊人之语之一.我想,我们不得不感慨,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出现了这样一批人.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哪怕是装,你也该装的,可是,看看,已经有人堂而惶之地,连装,都不愿意装了.学科学,爱科学,爱祖国,长征精神,狼牙山五壮士,都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我们的课堂,是的,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可是,假如没有传统,我们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
我们的社会如此的多元,但是,为什么不让我们传统教育也占一席之地呢?国学班开始复兴,于永正老师开始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革新并不等于全面的否定与批判,我想,哲学论中的评判性的接受应该有他立足之地了. 如果,我们的教育一再的否定自己的过去,那么,终将有天,也将否定自己的将来!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5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样一个问题来教学: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人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如何使学生“乐学”,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快乐的殿堂?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能不断地进行探究和创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生成的问题被逐层解决时,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学生所流露的快乐是无可言语的。因而,课堂上教师应努力树立服务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被激活,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6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写的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这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一、反复读讲,感悟人物特点。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人物精神品格。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直接描写爱因斯坦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进行自读体会,交流感悟,让学生充分得自我解读文本,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进而感悟人物伟大而平凡的品格,和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突破文本难点。
二、梳理三次的“见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课文之始,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小女孩和爱因斯坦见了几次面,学生答“两次”。见面之后,他们之间就没有故事了吗?不是的。孩子找到了孩子到爱因斯坦家做客的情形。由此让学生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环节,第一次和第二次小女孩都发现爱因斯坦衣衫不整,第三次的地点是爱因斯坦的家里,由此小女孩看到了爱因斯坦的不擅长整理房间的'一面。也正因为几次的见面所看到的,小女孩和爱因斯坦之间结下了友谊联盟——爱因斯坦教小女孩数学题,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整理房间。
三、引领学生多角度认识人物特点。
认识一个人需要多种不同的角度吗?在生活中,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本课学习中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小女孩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 读者眼中的爱因斯坦”,让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认识爱因斯坦这一人物。从小女孩父亲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他在科学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响。从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节。从读者的眼中,我们读出了更多: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诚实幽默知错就改、热情友好、童心未泯……透过文本,透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透过一双双充满童真的眼睛,我们走近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了他的平凡中的伟大。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7
上课之前我一直在揣摩:通过这篇课文,要向学生传达一种怎样的信息?伟大?平凡?还是伟大中透着平凡?或者是其他?爱因斯坦的不拘小节和他的伟大有着必然的联系吗?
爱因斯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有着巨大的科学成就,但细细读过文本我发现,这篇文章并没有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爱因斯坦的成就与贡献,而是着重写了他与小女孩“相撞”、“相遇”、“相邀”、“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段,通过这些生活片段,我们倒不难看出他的这样一些品格:友好、谦逊、宽容、坦荡、和蔼、童心、诚恳……当然还有不拘小节。而这些品质,平平常常的人,也会具有啊。褪去了“伟大”光环的爱因斯坦,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礼有趣,似乎更能走进孩子们的.心呢!“像是从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那个人,孩子们怎么不喜欢呢?
但是,再想想,课本的编写者精心编写这篇课文,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去认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吗?仅仅是这样的话,对孩子们来说,他们“精神、情感”层面得到了怎样的提升呢?学生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感知人物”的层面,而是还应该感知一种处世的态度。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8
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有近十位同学举起了手,(这在平时已经是比较多的了),但我并没有立即请学生回答,因为这是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清晰认识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我说:“别忙着作答,请大家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然后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 的人”为开场白,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听了教师的提示,教室里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在自己的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分钟后,我示意停止讨论,指名让学生来演讲,此时,班上举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平时理解能力平平的余明亮等人也把手举着,我赶紧有请。余明亮说“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造了伟大的业绩,生活上却一点也不讲究,还有一颗童心,我认为他很了不起!”平时不善言语的他虽回答简短但能把我课上讲的内容回答出来,说明他对课文内容已有一定理解,我赶紧肯定一番。再请其他同学回答。学生们看到余明亮都被赞扬,举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请了好几个同学进一步补充,完善,大家都认定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这是不容置疑的。此时,我把话题一转,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陷入了思考。
存在的问题
“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我发现有的孩子还没能全面的、立体的认识爱因斯坦,还停留在类似于小女孩初次遇到爱因斯坦时的感受。针对此况,我并没有否定,而是倾听,并且引导他自己分析,然后再针对学生的意识情况轻声进行个别交流。学生在老师的.轻言细语中和老师再一次回味了课文,最终也认识到了自己对爱因斯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另外学生在朗读方面还存在这一些问题,比如读书时添字漏字、字序颠倒等情况时有发生。也许是和第一课时隔的时间长了些的原因(第一课时是上周五上的),但细细想来,应该跟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有一定关系。心中老想着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让他们读得还不是很多很透,这才造成了学生读书时也偏急了些,于是结结巴巴、反反复复的情况才会出现了好几次。
这堂课是上完了,但是课后的事情还没有完。只有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让自己的课越上越好!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9
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有近十位同学举起了手,(这在平时已经是比较多的了),但我并没有立即请学生回答,因为这是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清晰认识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我说:“别忙着作答,请大家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然后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的人”为开场白,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听了教师的提示,教室里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在自己的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性感悟的不同,理解角度与深度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必然不同。通过讨论使一些原本有答案的同学,观点更加鲜明,理由更加充分;使那些还处在模糊状态的`学生也能明确认识,作出应有的判断。
五分钟后,我示意停止讨论,指名让学生来演讲,此时,班上举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平时理解能力平平的朱祺等人也把手举着,我赶紧有请。朱祺说“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造了伟大的业绩,生活上却一点也不讲究,还有一颗童心,我认为他很了不起!”平时不善言语的他虽回答简短但能把我课上讲的内容回答出来,说明他对课文内容已有一定理解,我赶紧肯定一番。再请其他同学回答。学生们看到朱祺都被赞扬,举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请了好几个同学进一步补充,完善,大家都认定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这是不容置疑的。此时,我有话题一转,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陷入了思考。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些浅显的亦或略显深奥的问题,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以为我都会了,然后,师生不再思维,不再探究,也不再有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
这时下课的时间快到。了,不可能和刚才一样来讨论探究,于是,我让学生们打开《补充习题》完成这样一道题目,“文中,小女孩的爸爸认为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人、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10
一、在思辨中生成
新课程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现代课程理论视野中,课程就是学生在教育情景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个人体验,是学生不断创造和释疑的过程,课程意义的生成只能以学生个体独特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在思辨过程中,生成了:质疑——解疑——生疑的循环教学环节。学生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教师机智地捕捉住这一生成的教学机遇,利用生成的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二、在生成中体验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记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说:“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利益,须反过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在展开讨论时,不是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观点,而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新的疑问产生,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学生间的相互补充,学习内容不断变化,意义不断生成,当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又得到了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三、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和感悟只能由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给出定论,只是通过教师的指路与引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教师把体验和感悟向学生自我开放,学生各自建构起对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感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从而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吧.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11
今天结束了这篇课文,感觉星期一上课有点精神游离,多花了点时间帮学生找回状态。
这是这个单元我最喜欢的文章,带着学生读读演演,一节课过得很愉快。学生在课上客串小女孩的天真,爱因斯坦的谦虚;在想象爱因斯坦的`蓬乱,一塌糊涂的书房;在辩解伟大与十全十美的区别……
当然,课堂并非一直是热闹的。一开始,朗读出现只有两三个人举手的场面。对于这样的文章,我是有点意外的,角色扮演,不应该是孩子喜欢的形式吗?不过,这样的尴尬在几个孩子尝试读之后就消失了。有了带头羊,再加上后文爱因斯坦的童心与女孩的天真,孩子们真正被文中人物所吸引,课文变得更形象了。
下了课,我在想如果第一节课后就布置孩子自习后面的段落,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文章浅显易懂),那第二课时也许会更生动,以此减少些直接的课本分析,课堂效率会更高。
唯一疑惑的是,课文为何一会以小女孩的口吻叙述,一会以小姑娘的口吻叙述?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04-22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01-09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04-03
和的加法教学反思02-22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02-24
人教版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02-2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5篇03-10
《将相和》教学反思06-08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