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流浪地球》读后感

《流浪地球》读后感

时间:2022-05-24 09:09: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2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流浪地球》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24篇)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

  在未来,太阳最终将会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进行星际移民,目标星系是半人马座比邻星。但是对于移民方式存在飞船派和地球派之争。飞船派计划人类乘坐飞船逃离地球,但是依照当时人类的技术,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由于飞船设计的太小,内部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地球派则计划在地球上安装发动机,使地球飞向比邻星。最终执行了地球派的计划。

  依照地球派的设想,人类的逃亡过程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第二步,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到达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本文为处于流浪时代I的我回忆逃亡过程的前三步。逃离过程中一方面要应对地球逃离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和飞船派进行抗争,使得地球逃离计划能够成功执行。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地球成功逃离了太阳系,进入流浪时代I,加速飞向比邻星,等待着地球的仍然是长达两千四百年的的漫长飞行。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这一切都很自然。因为这时地球已经完全停转,地球发动机除了维持这个行星的这种静止状态外,只进行一些姿态调整。人们称发动机为“上帝的喷灯”。发动机分为两大类,大一些的叫“山”,小一些的叫“峰”。

  书上的一句话很触动我——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我明白了,只要抱有希望,才不会绝望。

  地球上有两个帮派,一个是地球派,另一个是飞船派。他们抱有自己对地球的不同看法,所以互相斗殴、排斥。

  《流浪地球》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实际上也在提醒人类——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到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万一未来的哪一天我们真如《流浪地球》一样!我们会那样团结吗?会那样奋不顾身吗?

  还有,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地球上每分钟消失一种植物,每天消失一种动物。这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这是一个警钟。我们要给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人类和地球,其他生物才能够延续、发展。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3

  我们就退一万步说:人类将自豪地死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被这句话感动,一直相信这是人类面对浩劫时最大的骄傲。就像那5000名科学家一样,即使真的死去,依然像雕像一样站立!

  想起电影《绝世天劫》里的一段台词,我想这不是大刘笔下人类的傲慢,而是文明层面上,生而为人的`尊严。

  “我今晚不是以美国总统的身份向各位发言,我也不是一个国家的元首,而是人类的一员,人类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圣经上说这是世界末日,万物毁灭。不过这是地球历上人类首次有能力避免遭到毁灭,我要让大家知道,我们已经尽一切努力避免这场浩劫,人类追求的知识结晶,对科学的苦心钻研,冒险飞向太空的努力,现代科技的成果和想象力,甚至来自战争的经验,都为这场生死战提供利器,在多灾多难的历史上,人类曾经犯过多少错,人类曾经受过多少苦难,经过这么多年。只有一种情操,能让人类继续存在下去,那就是勇气,全世界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十四名勇士身上,他们将飞向太空。让全球的人类目睹你们的英雄事迹,愿上帝保佑,祝你们好运。”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4

  最近看到很多朋友在看这本书,电影也已经上映了,想着在看电影前预热一下,没想到书并不长,手机页面也就刚到一百页的样子。看完的总体感受是:作者脑洞真大。

  宇宙的浩瀚是我们无法用脑子想象的出来的,人类从一次次的提出假说到验证到探索,越来越发觉自己在宇宙(之前还没有这个概念)中的渺小无知。

  书里的`为拯救地球而开启的流浪地球计划在实施不久后却被民众发现是私利阴谋。一些人为了统治世界,不惜一切的想要用给地球装发动机把它变作一艘巨大飞船的做法来控制它。是的,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阴谋而这样干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可能花这么大的代价,费这么大的劲?如果真是想统治世界而,那么像美国大片里演的,研发核武器,控制某些政府机要都比这个来的容易很多吧。但是之所以他们向公众说出太阳已经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人类在安逸的生活下根本不会相信这种推论出的真理,所以更不会去支持,当局者只好说未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这应该是个善意的谎言。就像现在人们常说要居安思危,但是真的能做到的只是极少数吧。而那些发现这一“谎言”的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压抑,惶惶不可终日的惶恐之下已经失去了理智的判断能力,就像人过于向往会产生幻觉一样企盼着好的情况发生。

  最后还是鸡汤总结一下吧,人生命的长度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细砂一粒,人生存的环境在恒远的宇宙中更是小到不如尘埃。所以时刻提醒自己,眼睛要看的更远一些,思维要想的更广一些。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5

  从《三体》知道大刘,看了一点点,篇幅过长还在阅读过程中,同是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也看到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现今世界的解读。只有简单涉猎科幻的经验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刘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称赞,虽没三体精妙,但却能有人之不能想,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厉害。只是在这流浪途中,似乎没有了人情味。宏大叙事和全局观念虽在其中,但大刘因为这更大的灾难而放弃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当妻子面对丈夫的'出轨没有丝毫波澜时,让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个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这长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灾难情感这样的东西还是不会消失,不会不珍惜。也或许是大刘的短篇,没有空间去展开这样的情节。不,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描述中,他不抱有这样的家庭观念,心中因为有了所谓的全局观念就舍弃了小情怀(但却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爱情、后代……

  对于瞬间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绚烂),以及对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6

  电影很棒,却并不棒在电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会意义,开创性且完成得还不错,便成就了票房奇迹。

  但我始终认为,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不该高于其艺术价值。

  很多人并不这样觉得,觉得一定要有深刻意义要影响社会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称伟大堪称经典。但是这样的标准本身就太过于功利性,文艺作品给人带来的力量不是标语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艺作品是给人以灵魂上的共振,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意识形态的。甚至很多时候,文学作品是滞后性的,是在思想萌发之后才有相应的作品产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籍能有多大影响力,是我一直不认同的评价标准。

  因此,电影并不让我觉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电影过后反观原著本身,却让我惊喜。深度比电影高出几个等级,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体在文学叙述上的`流畅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对人类依然是一针见血,集体无意识下的愤怒被讽刺得淋漓尽致。地球派真的是错的吗?无法被证实。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个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刘作品,推荐。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7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便是《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富有诗意的开头,一段富有旋律的乐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无法释怀的,除了人心,还有小说的内容。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近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在很多小说家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人类逃跑的办法,但是由于品种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细细看去,才会发现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说里面描写的人类在历经文明灾难的时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说里面,人类不是异化了自己的身体就是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一个无比强大的身体,也没有歪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一种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8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价值,亲情也可以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并不能致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寿命本身。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保护好地球,足矣。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9

  说实话,我是学渣。评论里面各种物理学霸的科普其实我都不是很懂,虽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识。

  小说很精彩,但我更喜欢电影的版本。

  作为一个物理白痴,我只有以下这些感想:

  1.如果我们当下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建立在后代子孙痛苦之上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会觉得高兴。本书的男主提到,当他听到那首赞颂太阳的歌时,想到将来他的第一百代子孙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星球,感动到流眼泪,即便第一百代子孙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孙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电影里莫斯向全球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宣告失败时,里面有的人用枪自杀;有的人则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拥,度过最后的时光。我则握着我的爱人,试图记住他脸庞上的每一根毛发,每一条皱纹。虽然这只是电影,虽然还没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结束时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着自己爱人的手,而且大家都还活着。真是太好了。

  因为我是又感性,又矫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来,整部戏的内核就是在表达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问我死前我最想做什么事?我想应该就是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0

  今天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前阵子大火的同名电影。电影我没看过,但刘老师的《三体》之前有看过,确实是脑洞大开。这次正好出差时再机场看到这本书,于是买来看看。

  《流浪地球》里有几个短篇故事组成,流浪地球是其中的一篇。故事依然超现实主义,读完了让人有种“哇,还可以这样操作!”的感叹!

  比如地球两极之间的通道,完全依靠地心引力来做动力,实现两地之间的通行。简直不要太方便。可是,这个“南极庭院工程”充满了危险,于是,一艘“落日六号”的飞船就被困在了地壳中,形成了另一个故事。

  书中人们对宇宙、外太空的'探索特别热情。当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前往地心、宇宙遨游、冷冻睡眠、电磁战争...像是一个个未来大片的感觉。不过,总觉得有莫名的熟悉感,不知道是不是在哪个电影里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情节。

  有的小故事之间有关联性,看一遍可能还理不清,多读几次会有不一样的领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1

  看过电影后再看小说,感觉不完全一样,还是说说电影《流浪地球》观影体验:越来越喜欢吴京塑造的每个角色!整部电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发自内心的求援,对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唤醒了那些为了与家人最后短暂相聚而撤离的救援队伍,诠释了希望的意义;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测算精准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感叹在危急时刻只有中国人勇敢的站出来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对生的渴望和对全人类的.贡献;在经历了17年领航出征任务,已经办完交接手续的最后一天,刘户口的爸爸选择了牺牲自己冲向木星、点燃木星、带全人类回家的时刻泪流满面……我们的地球是需要每个人去爱护和保护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教养,在灾难面前只有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的保护我们!看了流浪地球为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有了这么大的突破而开心,更为了那些让我们可以在这和平发展的时代里实现梦想的人而自豪,为我们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庆幸,中国雄起,中国威武,中国最棒!!!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2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电影即将上映了,于是一边期待书的情节一边期待电影的情节。

  一直很喜欢科幻的关于世界末日的美剧,因为会警示我们珍惜当下爱护当下的资源,警示我们千万要可持续发展,但人类啊,总是到了悬崖无退路才知道来补救,或者说,总是有一部分人类已经察觉到这警钟已经敲醒,于是他们开始去警示其他世人,但始终敲不醒他们的警觉。

  是说他过于乐观吗,如同他们觉得我们过于杞人忧天,感觉这世界的分化是理性乐观的人和过于乐观的人之间的较量,是聪明的人和假聪明的人之间的较量。

  或者我们都需要一个英雄或者一群英雄们,不顾一切地带领着大家义无反顾地前进,带着信念,带着正确的'预知,带着无所畏惧。我们也需要正确的认识,我们选择站在真理还是假像的队伍呢?当然是真理,但我们究竟如何得知哪个是真理呢?不言而喻,学习,探索,求知。

  如果到达了那一天,没有了春夏秋冬,世界只是灰色,不停息的发动机,我们的信念是否依然坚定?

  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奢求。

  “不知是我身处噩梦中,还是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造物主巨大而变态的头脑中的噩梦!”

  还是更多地去想,怎么避免这么噩梦吧,希望这个流浪时代只是一个遥远的警示,希望更多的人提高意识保护地球吧。

  #全文有几处高潮,人物刻画轻描但深刻,

  这短篇小说跟三体对比,我觉得对于故事的情节性描述得更加到位,比较深刻,可能这也是短篇小说的魅力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3

  今天,我看了一本已改编为电影的科幻小说,名为《流浪地球》。它讲述了一个从太空技术的视角探讨地球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把地球当成交通工具,向宇宙深处航行、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流浪地球》所讲述的未来,是生存环境非常严酷的未来;在种种有关与地球未来的.设想中,“流浪的地球”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的设想。但是,《流浪的地球》也对未来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让更多青少年读者和科学家们来提供答案。

  对于《流浪的地球》这本书,我比较推荐“超新星际元”和“流浪地球”两段。因为“超新星纪元”写出了人世间的善与恶;“流浪地球”写出了地球人民面对危难时众志成城和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不放弃的精神。

  “超新星纪元”讲的是一颗直径为太阳的23倍、质量为太阳的67倍的恒星爆炸于离太阳系很远的宇宙中,但因为爆炸后产生的能量过大,那庞大的能量进入到太阳系,并对地球造成了伤害,令整个地球上13岁以上的人在它到来的几天后会死亡,届时,整个世界就只有13岁的和13岁以下的人了。

  这本书给了我面对挫折时那源源不断地勇气,也告诉了我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4

  得知电影要上映,搜索到小说看了一遍,气势很恢宏,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这是我的初次感觉。

  今天,看了电影,前面的铺垫很长,故事也完全改变了,其实一开始我是失望的,但后面慢慢渐入佳境,到了韩朵朵通过广播,要求增援那一段,我居然哭了。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故事情节老套,但画面唯美深邃,苍凉悲壮,在3D的'效果下,也令人动容。

  回来后,又看了一遍小说,觉得修改故事也很正常,小说中的原故事确实不适合搬上大银幕,用上这个故事,虽然是老酒,也算用了个新瓶。只是不知道大刘对于这个改编是否满意?

  再说句题外话,得知这篇小说是《三体》之前的作品,我不禁在里面寻找它的影子。当我在大屏幕上看到大刘的名字时,我甚至为他感到骄傲,那么多年的坚守,最后的成名,是多么的不易!可是,一个心中有着整个宇宙的人,应该不觉得写小说和成名是最重要的吧?他的世界应该不只有赚钱和买房吧!但是,他肯定是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书的。

  硬科幻,我无法企及的领域。我甚至已深深觉得能将自己写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而这小说,不是小情小爱,而是———硬科幻。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5

  我打开这本科幻作家刘慈欣写的《流浪地球》,准备重温一遍故事里的情节,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了。因为内容太精彩了,读了一遍又想读一遍。

  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作家第一人”。他的长篇小说《三体》获得了科幻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相当于科幻界的诺贝尔奖。

  这是一部中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讲述了未来几千年后,太阳即将发生氪闪,人类不得不把地球推出太阳系,在宇宙中流浪的故事。联合政府在亚、美大陆上安装了地球发动机,并将人类的逃亡分为四步: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和新太阳时代。“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的末尾。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与加代子结婚了。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出现了叛乱,“我”得知加代子已经在一场战役中身亡,被判有史以来最冷酷的`刑法——将密封服上的制热电池拆掉,然后暴露在外面,静静的等着血液冻结。而就在这时,氪闪爆发了,“我们”被取消了死刑。“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流浪时代,地球即将泊入比临星的轨道,成为它的卫星。

  地球的流浪生涯终于结束了。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比邻星的三个“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2000多年前的空气、泥土,滋养着2000多年前泥土里留下的种子。草原上的草,小河里的水草、鱼,森林里的树、花、藤蔓、蘑菇,都在阳光下拼命地显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地球,复苏了。

  我推荐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语言丰富,通俗易懂,贴近现实生活,没有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更是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希望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在看似不可战胜的危机面前,希望就是闪闪发光的启明星,只要永远满怀希望,努力向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我们就能克服所有困难,战胜任何危机。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6

  《流浪地球》是以第一人称成文的,可视为主人公一生的简短传记。我个人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最大的益处就是很容易会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主人公的经历。

  太阳,也不知活了多少个几百万亿年了,现在即将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天天围着太阳做自转和公转的地球,没有了太阳,没有了春夏秋冬。

  更可怕的是,如果太阳毁灭,太阳系遭到破坏,没有了引力,所形成太阳系的行星(包括地球)没有了原来的运行轨迹,由匀速圆周运动变为匀速直线运动,或者说所有的星体都会改变原来的运动轨迹,在宇宙间无规律的乱撞一气也说不定……

  咱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边际。我就在想,会不会再发生一次宇宙大爆炸。

  故事中讲述了一群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为了拯救地球,挺身而出。他们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在危机四伏的宇宙之路上,寻找新家园。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的家园,这群年轻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2050年,太阳即将爆炸。于是,人类开始了长达17年的“流浪地球”计划,帮助地球逃出太阳系。但由于木星引力的影响,地球将会与木星发生碰撞。众人团结一心,经过不断地努力,将木星引爆,并借助爆炸的.冲击波逃离了太阳系。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后15分钟,人们仍在不停尝试着,寻找着解决的方法。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毙,而是团结一心,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类!

  希望与坚持是共存的。就像你走在一条漆黑的巷道里,只有你坚持下来,走到了最后,才能看到光亮。同样,如果你在面对困难时退缩,放弃了,那你又怎么能看到希望?只有你奋不顾身地走下去,希望才会给你带来喜悦。

  莎士比亚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来到。”的确,不管前方是深不可测的峡谷,还是布满陷阱的小路,只要你有坚持干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希望,终究会到来。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两个人流落荒岛。一个人失去了信心,连试的勇气都没有,直接放弃了,最后被狼群撕成了碎片;另一个人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活着出去,不断寻找出路,甚至与恶狼搏斗,最终获救。坚持不懈,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就能看见希望的光芒;就能赢得美好的明天!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7

  这周,我读完了刘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早在三周前,我便在鲍仙的几次推荐下,去到电影院看完了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也提醒了广大司机们要规范行车才能安全回家过年。

  小说的背景,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电影中的结尾,是刘培强中校引爆空间站点燃木星,牺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邻星进发。而小说中的结尾则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两派,“地球派”与“飞船派”,“地球派”主张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而“飞船派”则主张放弃地球,利用飞船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两派打得不可开交,但最后“飞船派”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地球派”,关闭了所有的行星发动机,就在处死最后的5000名“地球派”的时候,太阳终于发生了氦闪,这时,已经晚了……

  “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后一句话,也体现了人类是一种理性与不理性并存的矛盾体。这也侧面写出了这时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能独立思考的地步了。

  记得我是在一本科学类的报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当时就引燃了我对科学幻想的兴趣,而报刊上只有短短的几篇,而刚好从下一期开始我就没有订了,我恨不得将作者刘慈欣给“抓”到我的面前,给我当面讲后续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记了这一本书,直到今年,同名电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当拿出鲍仙发的那条推荐的消息,父母才答应。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8

  熬夜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心里很是触动,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设定太阳四百年后会发生一次大爆炸从而走向毁灭,爆炸产生的能量会在瞬间将地球蒸发。

  人类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时间内逃出太阳系去最近的恒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应该抛弃地球建造宇宙飞船过去,但是问题是最近的恒星周围没有行星,有行星的恒星又太远以人类的技术无法建造足够支撑其到达的生态系统。

  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人类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岩浆的不断侵袭,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但是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不少人开始重新观测太阳,发现太阳的数据同四百年前并没有什么区别,愤怒的人民感觉被政府骗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地球却已七零八碎满目疮痍,人民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想要重新回归太阳的怀抱。

  当人们处死流浪地球计划的政府人员的时候,太阳却爆炸了,随太阳粉碎的还有人类回归的希望。愤怒的人民变得沉默,带着地球开始继续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却不仅仅是刘慈欣的.想象力,也不仅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

  文中科幻仅仅是作为背景,人类的感情才是重点。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社会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这是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

  最后还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乱想强行带入的一点想法。

  我觉得这本书描述的可以转化成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人成长到某个阶段总会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父母跟前过一辈子,必须要出去闯荡,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那人类只能迈向宇宙。

  出发前必须想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是带着父母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生经验、做人道理之类的上路还是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在社会上自己闯荡?但是即使你选择了后者,父辈对我们的影响却早已深入骨髓,难以磨灭,我们只有接受父母给予的一切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像人类逃离太阳系也必须带上祖祖辈辈生活的地球。

  当我们终于踏上社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可能会在某个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会的打击之后,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怀抱,家的温暖。于是,回家便像一颗种子深深的扎入我们的思想当中,经历的磨难越多,受的委屈越大,这颗种子越是破土发芽茁壮成长,就像逃离太阳系之后的人类遥望仍然安静祥和的太阳一样。

  终于有一天我们鼓起勇气想要放下社会上的一切回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回不去了。我们终将一个人孤独的流浪在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一样,出发了,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当然,纵使宇宙无边,还是要抱有希望,万一就碰到新的太阳(另一半)了呢?

  唉,扯完这一大段,真的觉得刘慈欣都要打人了,感觉就像那些红学家,简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红楼梦,红楼梦生万物一样,啥事都能扯到红楼梦,所以我也就是给大家安利下这本书,据说同名电影都在拍了,大家就是看个乐呵就好。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19

  看过电影后再看小说,感觉不完全一样,还是说说电影《流浪地球》观影体验:越来越喜欢吴京塑造的每个角色!整部电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发自内心的求援,对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唤醒了那些为了与家人最后短暂相聚而撤离的救援队伍,诠释了希望的意义;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测算精准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感叹在危急时刻只有中国人勇敢的站出来拯救世界、拯救地球。

  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对生的渴望和对全人类的贡献;在经历了17年领航出征任务,已经办完交接手续的最后一天,刘户口的`爸爸选择了牺牲自己冲向木星、点燃木星、带全人类回家的时刻泪流满面……我们的地球是需要每个人去爱护和保护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教养,在灾难面前只有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的保护我们!看了流浪地球为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有了这么大的突破而开心,更为了那些让我们可以在这和平发展的时代里实现梦想的人而自豪,为我们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庆幸,中国雄起,中国威武,中国最棒!!!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0

  太阳即将毁灭,为了保护地球,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开始实施。

  然而人类所能制造的普通尺寸人造环境无法承受漫长的逃脱之旅。所以人类只得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移民方舟,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

  代价是高昂的,艺术、伦理、常识,一件又一件曾经无比熟悉的特色从人性中消失,逝去的.生命更是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对生存的强烈渴望。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类当中引发叛乱之火,然而太阳最后的灭亡瞬间平息了一切,人类终于怀揣希望踏上漫长的流浪之旅。

  太阳即将毁灭,地球面临逃亡,听起来很神奇,但这些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剧情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人性美好与丑陋的那一面也被暴露出来,而对于人性的思考正是我们需要细细品味的地方。

  小说中,流浪地球计划仍需进行,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是怎样的呢?大刘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宇宙无边无际,流浪没有终点,我们只有带着一颗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继续勇敢前行,才能发掘宇宙与人性的奥妙。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1

  “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

  在那个家园危如累卵,人心惶惶的年代,想要做一个高贵的人不需要太多的名利和金钱,紊乱的秩序中,希望远比这些可贵。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小说,不仅把震撼人心的科幻场面渲染得气势恢宏,还把复杂的人心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恒星氦闪的恐惧,对氦闪结论的猜忌,飞船派引起的叛乱之火……流浪旅途几经波折,全人类的希望一次又一次被泯灭。理性是脆弱的,人性的光辉、软弱在这一刻相继绽放……

  想要让一个人保持理性和希望不难,但想要让几十亿人延续希望至五百代就难了。是什么让身处末世的人们坚持生的希望?是蓝天,白云,翻腾的海浪,更迭的四季,是我们身边寻常而又正常的一切,被遗忘的原来的.地球。人类对原来家园的思念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反而会越来越根深蒂固,地平线上的太阳,足以让末世的人们疯狂。

  “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中离开了母亲。”地球是全人类的母亲,是人类不能放弃的希望。小说中透露出浓浓的中式家国情怀,“希望”是全书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推动行星发动机运转的是万吨的燃料,推动人们拯救地球的是这些希望。尽管被叛军攻陷,逼入绝境,流放寒冷的地表,生死存亡之际,联军还是坚守前往比邻星,恢复地球生机的信念。坚守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是为了后世千秋万代的缤纷,这一切就是值得的。

  不同的人,在坚守不同的希望,希望的可贵,在于它能给人们坚持走完自己所选道路的无穷动力,给予人们毫不退缩的勇气。

  而我们呢?我们坚守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我们是社会的新鲜血液,未来必定得为国家扛起新时代的大旗。处于优越的教育环境,享受国家带来的优渥资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该是我们要坚守的希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今朝,我们把目光投向夜空,以希望为方舟,滑动坚守的双桨,追逐不可触碰的星辰大海。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2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便是《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富有诗意的开头,一段富有旋律的乐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无法释怀的,除了人心,还有小说的内容。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近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从能量角度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地球造成的电磁脉冲如果想要推动地球并且快速到达半人马座α星,大约需要消耗五点五四乘上十的三十一次方焦耳的能量。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将会导致地表被掏空,地球的地貌发生变化。

  当然,从时间角度上看,这也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别的方法需要的时间十分短,只需要仅仅几十到几百年,而这个方法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可以成功,由此可见这种方法的`不易性。另外,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危险性,要是一旦失败,人类便没有了任何活路,别说移民星球,就是在飞船里面苟活也不可能了。但是,这种方法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它没有改变人类的伦理,也没有改变人类的价值观。

  在很多小说家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人类逃跑的办法,但是由于品种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细细看去,才会发现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说里面描写的人类在历经文明灾难的时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说里面,人类不是异化了自己的身体就是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一个无比强大的身体,也没有歪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一种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3

  第一时代,故事的开端,人类因为太阳将要发生氦闪而被迫离开太阳系,建造了一万座地球发动机以实现逃离,而故事便是在逃离开始后的半世纪间。在逃离同时也出现了飞船派与地球派,顾名思义,飞船派主张建造飞船离开地球,而地球派主张带走地球。第一时代中存有着以主角爷爷为代表的,依然对原有生活向往着的人们。而爷爷死前的最后那一句“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透露着对地球的不舍,对过往的怀念。在读到这时我不经想起了前文所提出的问题: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初读时我并不明白死亡与题目的关系,而爷爷死时,我明白或许就是因为那不舍的情感。

  逃逸时代——握住希望,拥抱未来

  这是希望与失望共存的时代。母亲是对生活麻木不仁,对生活不幸视而不见的人,丈夫出轨或许不可饶恕,但却惊不起她心中的波澜。面对滚滚岩浆,面对生死时人也没有了求生的本能,只是听从着政府的安排,在充满硫磺味的空气中的是一具具行尸走肉,精神早已泯灭。而父亲便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的代表,父亲喜欢黎星后的离开以及对母亲所说的'那段话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正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利或者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父亲眼中的希望是珍贵的,是无价的,他以拥有希望为荣。而父亲也终究是走了,最终留下来陪伴“我”的是加代子。加代子对生活有着无限憧憬,自己得救的感恩,知道自己可以生育儿女后的激动。木星应该就是未来的缩影吧,那暗红色的如阴霾般笼罩着人们,挥之不去。

  叛乱时代——理智的博弈

  离开地球四百年,地球没有入如预期的一般发生氦闪,而是保持了原样,是科学家欺骗了所有人,这只是一个统治者的谎言,这让我气愤,他们居然为了得到统治权而做出如此之事,无数人加入飞船派进行了轰轰烈烈起义,飞船派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了除发动机所在的`全部地区,主角最终也倒戈攻向地球驾驶室。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的所有人都没有反抗,五千多人全部被冻死在了寒冷的北半球,我心中大声叫好……就在这时,太阳爆发了。我同书中所有人,沉默了。

  我们本来可以战斗到底的,但这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这种情况一一旦发生过量核聚变的物质将少穿地球,或蒸发全部海洋,所以我们选择投降……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远的纪念碑!

  太阳死了,五十亿人活了,五千人死了。他们是把信念坚持到最后的人。他们才是应被歌颂的,在质疑下保持了理智,守住了底线,守住了活的希望。

  流浪时代——流浪地球,希望永存

  地球终于迈向了流浪之旅,而主角也想起了爷爷的那句话。“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回想起书中那一幅幅场面,临死前的爷爷,想要自杀的男人,被叛军攻克的地球控制中心……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现实中的不也有许多人是在对未来的憧憬中被现实击垮的吗?而我们更应成为同那五千个人一般的,面对着质疑和绝望,仍能坚守自我,守住信念的人。

  《流浪地球》读后感 篇24

  “带着地球去流浪”。因为太阳极速老化100年后太阳就会大爆炸,而且人类的贪婪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地球停止了自转。整个地球到处冰天雪地,万物无法生存。狂风在怒吼,暴雪在纷飞。地震和火山爆发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果不快离开太阳系,找回光年以外的新家园。地球就会走向灭亡。?这就是《流浪地球》为我们描写的场景。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受。

  人们制造了推进器、地下城、太空站开始找回新的家园。为了地球,人们拼了命的在救援。可是,救援失败。推进器只完成了两千米。在绝望的边缘中。一个即将退休的太空站宇航员。利用“火柴计划”点爆了太空站。木星的强大推力,飞蛾般的扑向地球。推出了地球,完成了五千米的接力。最终摆脱了木星强大引力。“地球活过来了”!

  这本科幻小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不管在什么恶劣的`情况下,不要自暴自弃,放下希望。不试试就不知最终的结果。宁可与他同归于尽,也不能坐以待毙!

  如今的地球虽然不向小说那样冰天雪地。但是我们也因该爱护它,保护它。像那位父亲一样,可以付出生命代价。我们应从小事做起,比如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能乱砍乱优伐。厂下乱排烟物,大量制造雾霾。买东西尽量用篮子,少用塑料袋,不让它漫天飞舞。不往江河湖海乱排东西,导致水生物死亡。如果我是它们,我会说:“请你们还我一个家!”……有人说,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村民的责任。

  为了明天的地球,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好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相关文章:

《流浪地球》读后感06-18

流浪地球读后感02-26

《流浪地球》读后感7篇11-04

《流浪地球》读后感(7篇)11-04

《流浪地球》读后感(15篇)08-12

《流浪地球》读后感14篇06-18

《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19篇)08-28

《流浪地球》读后感8篇09-07

流浪地球读后感1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