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2-05-12 19:42: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热】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热】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在学校中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是中下等生心中的榜样。教师喜欢优等生十分自然,因为他们学习认真,学习成绩好。但他们即使天生是块“美玉”,也同样需要教育者的精雕细琢才能成器。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第四部分中,我读到了自己忽视的一个问题——优等生的培养。我总感觉老师在后进生身上花的时间太多了,有时真的不划算。如果我们把补差时间花在培优上,可能取得的效果会更好。一方面给后进生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却给优等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但对于优等生的培养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优等生长期处于班级的顶峰,长期听惯了老师的表扬,各方面的能力也强,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在与其他优等生的竞争中,也容易产生狭隘情绪或嫉妒心理,这些对他们健康成长很不利。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对优等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优等生自尊心特别强,各方面能力也强,教师对他讲的道理,他也懂。因此,他们不容易接受外界的忠告和批评,排他性和自我管理的愿望强烈。有时,干涉越多,说教越甚,他们的逆反心理就越强。所以,最好是让他们“自我内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自己感觉到改正缺点的必要,以此产生自觉自愿地弃旧图新的动力。找优等生谈话,不断给优等生暗示,挖掘优等生内在潜力,调动优等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我新接手的这个班级,有一名优等生——李某,不好管理,虽然是女生,但性格像男生,早在一年级我和班主任老师谈话了解到,这个学生的能力特别强,如果用好了,她肯定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但如果没有正确发挥她的作用,那她反倒会成为班级的消极分子。在开学的第二天,我就找她谈心,把老师对她的一些夸奖转达给她,同时也向她暗示,我希望她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老师的小帮手,配合老师英语科目的管理,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任务,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也很负责地完成任务。但我深知,她随时都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我得经常找她谈谈。

  我认为对于优等生,老师应该做到几下几个字:“放”,这个“放”不是放纵,而是放手,他们对于课本知识往往不需要老师多加讲解,就能快速接受,这样他们就有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各方面水平都非常有帮助。“引”,这个“引”是引导,老师要利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对优等生进行正确引导,如如何与科任老师相处,如何与其他优等生相处,如何在班级中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发挥自己学习成绩优秀的优势帮助后进生等等。在临近毕业的时间,我感觉优等生的思想比较浮躁的,这时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免走上不正确的道路。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艺术让我一次次地反思自己与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也一次次清晰地认识到:爱心是教育的本源,爱是教育的真谛。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这就是说,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动力源泉。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收获。陶行之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爱心典范。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才能让学生在爱中成长。.

  教育的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这是一种最朴素而又最精炼的表达。教师享受着学生纯洁的尊敬,就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因为我领了工资,我要对得起这份报酬;因为我享受过学生的笑声与泪水,我要对得起这份真情;因为有学生是通过各种‘勾兑’才编到我班的,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因为学生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我要对得起我的‘哥们儿’!……”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对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对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对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对自悲的学生说句自信话,对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对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对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对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对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对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时.不仅学生会把我们当作老师。而且这绝对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李老师在书中所讲到的案例表明: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爱你的学生吧,只要你播下爱的种子。它一定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爱,一切皆有可能。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读了《爱的教育》一书后,我决定今后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教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爱的教育》让我重新感悟为人师的幸福!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每当别人听说我是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赞叹道:"您真有爱心呀!",听到这样的赞叹,我总会有些许惭愧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从教之初,我的确是全心身的投入到特殊教育中去,以极大的爱心与耐心去教育这些残疾孩子。课堂上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就是对我认真备课的最好回报。课后孩子们总缠着我,对我打着手语说:"老师,晚上我可不可以到电脑室练习打字?",我又怎么忍心拒绝学生的好学请求呢?于是,每天晚上,我都会回校在电脑室里边备课,边静静的等候孩子们来练习打字。孩子们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安静的来到电脑室,认真的练习打字。而且越是笨的孩子就越是勤奋,这么爱学习的学生,真的令我感动,我喜欢看到他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再苦再累我也愿意。孩子们把我当成他们的朋友,把我当成他们的姐姐,爱向我倾诉心事。所以,我也经常去学生家中家访,即使我并不是他们的班主任。孩子们毕业后,遇到总总问题也爱向我咨询,家长也信任我,孩子们遇到一些婚姻方面的问题也让我帮助解决。虽然那批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了,但见到我还是非常亲切的叫我姐姐,经常在QQ上和我聊一聊他们的生活。的确,那时的我不愧是个有爱心老师。

  也许我是个比较笨的人吧,组建家庭后我并不能很好的处理好生活中各种琐碎的事情 。我渐渐发现我并不那么在意学生是否喜欢我了,因为我太忙了,我没时间,也没精力去与学生聊天、照顾他们感受。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在影响学生学习的诱惑太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没有以前那么认真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强,也慢慢削减了我对教育的热情,虽说每年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我总觉得学生对我没有以前那么亲近了,也很少有经常向我倾诉心事的学生了。做一名特殊学校的.老师,注定不会桃李满天下,但学生时不时对你表达的关心与牵挂却是对你教育最大的报答。前几天,天气凉了,以前的学生给我发了个短信:老师,天气凉了,记得加衣呀。看到这样的信息,能不感到温暖吗?

  最近,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深爱感动,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永恒不变的,他是一位有智慧且非常有爱心的老师。如:对待后进生万同,他是想尽一切办法,为了学生的成长不断的坚持,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犯错时,他能理解、能宽容,但并不放弃对他的教育。也只有他这样的老师才可称得上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师。其实,学生可以感动教师,教师也可以感动学生,成功的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我应该向他学习,排除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重燃起对教育的激情,以自己的热情去感动学生。

  "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面对今天,应该是加倍珍惜的;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但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像李老师一样问心无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最大感受是崇敬,李老师的教育智慧、爱心令我折服。

  李镇西老师教育智慧令我折服。读《爱心与教育》,常常被李老师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折服。他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他独到的一套。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教师也有有权发泄他的愤怒,任何一个有涵养的、受过教育的人也在所难免)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他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所有这些都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表现。他的这些做法,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名师的高明,他总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爱的真挚令我折服。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相比于李镇西老师,想想自己,真是惭愧。在对爱学生的理解和做法上,尤其是在转化“后进生”上,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和渺小。读了这些书后,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我努力这样做:首先,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生气有害健康,也解决不了问题!”其次,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和学生交流犯错的原因,换个角度把自己当做孩子;想想自己小时侯的犯错经历和当时的感受。最后,在学生确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再趁热打铁真诚、耐心地和他制定改错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得有细心与耐心的技巧:

  “你今天的态度很真诚,我非常感动,如果你能让我看到实际行动,我一定要在全班表扬你!”

  “以后,你觉得自己该怎样做,才不辜负老师对你的信任呢?”

  “那我们一言为定!如果你有时忘记了,需不需要我提醒呢?”

  经过这样细致耐心的沟通与交流,孩子们确实变化很大,进步了,自信了。这些都是智慧与爱心浇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书中所描述的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小、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6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让我感受到,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在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则需套用梁启超激励儿女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从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里,还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这每日十问就是原来的九问中的一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拆分开来的,但我觉得这样更合理,因为复习和预习是两件事,各自要费不少时间,不能一言涵盖。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如果照搬来指导小学生恐怕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改编然后指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虽然李镇西老师教的是中学,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于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

  眨眼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我已教了二十多年的书,我的教学激情渐渐淡去,感觉像是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但在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时,使我激动不已。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教育根植于爱,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老师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时刻把学生当作朋友,以感情为纽带,让学生体会到你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是李老师对待学生的宗旨。李老师在《爱心与教育》里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应给学生以微笑,给学生以师爱,没有爱,便不可赢得孩子的心。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尽管教育缺乏有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发挥或自由地展。”

  李老师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你看“从此,在紧张的工作中,我的心灵深处多了一份惦念和忧思,我常常收到许多学生来自大学的信,每当这时,我忍不住想:宁玮现在在什么地方呢?”“仿佛刚放下电话,宁玮就像失踪似的。于是不停的问,不停的追忆,不停的叙说——”;所以他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对比自己,虽然作为小学老师的我,没有初中那样的升学压力,但与学生朝夕相对六年了,师生之情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增加,因而也切身体会到学生的确是自己的牵挂,我也希望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渡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处在尴尬之中,对教学工作也有点力不从心了,但责任感又使我不得不竭尽所能地支撑下去。

  别人说:“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在教学工作中是多么重要的。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每一个差生都是老师心中的痛,看见差生有所进步,老师的喜悦感比学生还大,其实老师也是很容易满足的。

  我走过“科研兴教”这漫长的路,深深地体会到:要做一名不愧时代的人民教师。“爱心是根,育人是本”,“科研无止境,奉献无穷期”,要锻炼自己具有热爱事业、热爱孩子、偏爱差生之心,艰苦奋斗、大胆改革、不断进取之志,尊重科学、重视实验、实事求是之风,因材施教、灵活开拓、转化差生之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8

  当我第二次捧起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时,拿在手里的是20周年纪念版,李老师当年写《爱心与教育》时还是个小伙子,如今已经退休了。20多年来,这本书一直是教育行业中的畅销书,很多教师、家长、学生、学者都被感动过。之所以经久不衰,大都因为那个“爱”字,第一次读《爱心与教育》中,曾努力理解何为教育之爱,在此不再赘述。重读这本书,让我了思考最多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能为学生留下怎样的生命记忆?

  李镇西老师当班主任时,无论是优生杨嵩、程桦、王铜,还是普通学生宁玮、伍建,甚至于问题学生万同,以及从未谋面的杨守丰、冯珉娟,他们都把李老师当成了知心朋友,且常年保持着联系,距离拉开了,心灵上却越来越近了。为什么这些学生即使毕业、成家了还不忘当年的老师呢?为什么其他大多数老师没有这样的待遇呢?再次阅读,我发现李老师真正把教育做成了心灵的艺术,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李老师把每个学生看在眼里,让每个学生能够抬头做人。他在伍建的心里种下了善良、勤奋、认真的种子;他在万同的心里点燃了“我是一个好人”的愿望;他在杨嵩心中树起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他在王桐的心里培养了谦虚、宽容、礼让的格局。这些学生带着李老师送的特殊礼物,为社会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李老师也欣慰不已。李老师曾多次在讲座中,讲他和学生的故事,每讲一次,都会被幸福冲击一次,因为他幸福着学生的'幸福。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们上车时没有什么行李,如果我们能在他们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会感到幸福。”作为一名教师,除了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能不能也像李老师一样送给学生一份美好的回忆呢?我想,我们应热爱每一个学生,永远不放弃任何一个,以研究的心态看待每一个特殊的学生,以最真诚的内心与学生建立沟通的桥梁;放眼未来,培养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是最善良最努力最上进的那一个;教会学生自我教育,不断改正缺点,真正认识自我,最终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也许我们不能像李老师一样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但至少可以像李老师一样培养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学生;也许最终也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始终牵挂着我们,但至少我们在他们的成长路上,洒下美丽的种子,他们一定会记得曾经有位教师用心做过、真正爱过。

  李老师在《回望20年,重新审视爱》中这样写到:“希望再过20年,拙著《爱心与教育》不再畅销,甚至无人问津。因为到那时爱已经是教育的常态,每一个教师的生活都是一部属于自己的《爱心与教育》。”书写自己的“爱心与教育”,就是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书写和学生一起留下的生命印记,始终带着“我能给学生留下什么”的思考,便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9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可以说震撼大于感动。开始拿到这本书,心里有些反抗,觉得是学校给的任务,然而当逼不得已的翻阅时才发现,书里面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术语,相反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不愿意读到成为了枕边书,李镇西老师和学生之间这种深深的超越一般师生的爱让我佩服更是羡慕。

  给汪斌每天煮一个鸡蛋,给班里学生送生日礼物,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买书籍笔记本并认真写赠言,对宁玮的关心帮助,帮助王铜转变……这种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超越了老师这个岗位的职责。李老师为学生做的太多太多,而他自己却说学生对他的情感太多,他自己是在还债。是啊,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爱戴拥护。

  当我读到转化后进生万同时,对我的震撼最大。原来后进生还可以这样转换。当老师的都知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这颗爱学生的心爱在了学习成绩上,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尤其是后进生的情感。李老师说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个性,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而我班的后进生我却只盯在成绩上。如A、B、C让他们课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诵,不管是语文英语还是历史地理,只要没有背过,我就像是有了天大理由剥夺他们自由一样,让他们课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诵,体育美术课也暂停在我办公室背,背不过的像是犯了多大罪一样通知其父母在家做好监督。我认为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跟上,成绩才能上来,她们会了解我的用心。然而A同学妈妈的一通电话让我陷入沉思。A同学在班里不学习,并且扰乱其他学生学习,多次换位无果后就让他自己单人单桌在教室最前面,一来不会打扰其他学生学习,二来在老师眼皮下面可以有所收敛认真听讲。所有的背诵我来检查,以为这样他的成绩可以有点长进,最起码的基础知识应该掌握。然而A同学把我这种行为理解为是对他的'歧视。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因为之前也一直在和家长沟通,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自认为掌握的学生信息不错,不知道哪个环节出错,学生还不让家长告诉我。我想我是不是也应该像李老师一样从学生情感出发。首先和学生交流,问他最近上课老师讲的知识怎么样,自己一个位习惯不……通过交流,学生向我敞开心扉,我知道了学生的需要是什么,给学生调了座位,并且与我列了接下来努力的方向。从那以后学生的作业每天都按时完成并且写的很认真,上课态度也改变很多……

  我从这件事情发现原来学生的情感是这么的重要!唯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真正的会爱学生才是王道!这是我教学的第二年,我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多彩的教学技巧,但我有学习的心,我也想像李镇西老师这样拥有与学生间亲密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知己关系。每当回忆起学生,学生回忆起我嘴角都会有上扬的微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用爱心浇灌学生的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

  《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李镇西,多年在四川省几所重点中学任教。大量的教育实践,使他悟出教育的真谛: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最根本的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真诚之心!

  李镇西老师在这本书中通过七个“手记”,将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虽然在每个手记的前半部分也有一些理论,但这些理论的实用性很强,很浅显,不俗套,不空洞。而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记录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教育案例,最让我敬佩的是李老师那种把学生作为一辈子的`朋友的亦师亦友的真感情,最让我难忘的是李老师那种“真爱、真诚、真心、真情”的真教育。

  给家境贫寒的宁玮送钱让他补充营养,并与他保持八年如一日的联系,演绎师生间最长情的告白。跋涉三十多里山路,给因家庭欠债想辍学的伍建送去捐款和物品,与学生齐声大喊:“伍——健——你——好”,那是老师对学生最深情炽热的呼唤。

  给每个学生过生日,写生日祝词,温暖了学生最浪漫的记忆。周末轮流把一个小组的学生请到家里做客,暑假邀学生游山玩水,和学生欢度春节……这一桩桩,一幕幕,无不令人动容泪目,亲人尚做不到这样,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分明是胜过了亲人。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这是我最受启发的一部分,可能是与我现在所教育的学生有关,也可能这是李镇西老师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所以很贴近实际,也很有操作性。先把这部分精华摘录下来,然后再谈谈我的感想。

  后进生的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对“后进生”的爱,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怀的自然流露。时刻记得: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学生认错,大家习以为常,为什么老师认错,学生就格外感动呢?错误面前,人人平等。

  后进学生教育需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后进学生的坏习惯不可能一个早晨就根绝,我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长与进步。

  教育者要允许“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自己进步的信心。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性表现的情况下,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

  我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对于班级的一些问题学生,有时可能缺少耐心,只是简单粗暴的教训,相比起来,对于学生的爱还太少太少。

  通过阅读此书,我收获了很多。教育是一件需要付出爱心的事业。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有生命的教育。我也会继续揣摩书中提出的一些理论,让它指导我的教育越走越远。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

  关于李镇西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听说过,只是没有读过他的书。最近,买了一本他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刚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部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工作第一线,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以手记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

  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结婚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2

  《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由衷地佩服蒋老师,尊敬蒋老师,因为她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蒋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蒋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蒋老师却能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颗幼芽,让她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是对我们思想的洗涤,心灵的震撼。蒋老师的爱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无私,我深深地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书中“与顽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一节,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幼苗。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蒋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她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她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蒋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但是她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让我感触很深。比如蒋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她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这种教育的境界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蒋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读了万同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有多难。蒋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人有所不同,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的爱,无论哪种,潜意识里总是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对象。而蒋老师的爱是建立在平等民主之上的,是双向互动的,深深地感染了我。

  以后我会以蒋老师为榜样,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3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后进生。李老师说: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这是他十几年从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对于爱与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结晶,翻阅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每一章、每一页、每一句无不是对这话的生动阐释。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大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4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翻看这本书,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 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 《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 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 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 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 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 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 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 反思过去的 ” “随意” “从容” ,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 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 鼓励, 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 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 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刚一看,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才看了手记一,就被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书中,李老师说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那段真诚的话,他感动的眼睛都湿润了。同样,在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如此。

  整本书,可以感受到是李镇西老师用心来写的,它并不是纯理论的说教,不难理解,也不枯燥乏味,几乎全是实例的叙述和真情的流露,娓娓道来,又让读者有所领悟和思考。充斥在这本书每一个角落的爱心,让我感动,也佩服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备至。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送上大大小小的生日礼物,对生病的学生更是关爱有加,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学生步行上医院。同时,他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也着实让我羡慕。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喜好。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对待幼儿更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要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分享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滴,为他们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而由衷的喜悦。

  看着这本书,会让我联想到许多许多。书中的学生唱着《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让我不由想起了年少的我。对于这首歌,我也是印象十分深刻。它是我学生时代最后一个儿童节的合唱表演曲目,当我们走上表演台后许久,都没有听到音乐响起,我们就这样站着,尴尬而着急。最终,我们的表演就这样因为伴奏带的问题而夭折了。当时的我们,又难过又无奈。现在想起,仍是有些许的遗憾的。

  或许只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很重要。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拥抱,都会异常珍贵。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如果教师本人也保持或培养一点儿童的天性,那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在幼儿园里,当与小朋友们一起生活、游戏时,一张张纯真烂漫的笑脸也会感染大家。当我们充满着童心和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一起快乐、忧伤,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融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更有利于了解、关心他们。我想,他们也会回馈更多,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书中有一个故事讲到学生给他过生日。这样类似的事,在我的学生时代,和我的同学们也做过。在平时上课的时候,班长通常会喊:“起立,敬礼!”。而我们的语文老师,每一次敬礼,都是90°,比我们还认真而严谨。在教师节的这一天,语文课上,和往常一样,只是我们的敬礼更认真了,并且还加了一句话“×老师,教师节快乐!”。虽然对她来说,从教多年,这样的祝福不会少,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她的眼睛里看到感动。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她把她的爱心传递给她的学生,她的学生也将把这份爱心传递给下一代。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老师的教育名言。手记一爱心与童心,用老师与学生、朋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深深的打动了读者,更让我们对教育工作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受益匪浅。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5-12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5-15

《爱心教育》读后感12-19

爱心教育读后感04-29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6-30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04-23

【精】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3-29

【荐】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3-29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热门】03-29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