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时间:2024-06-11 18:00:34 海洁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精选2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精选23篇)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1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的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

  品味着汪曾祺老人的《端午的鸭蛋》享受着阵阵民俗文化的魅力,不由想起最热闹的端午节,心中不由涌起阵阵涟漪。

  “端午节,我们那里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有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的丝线打好了络子……”

  读着读着,眼前似乎浮现着孩子们挂着鸭蛋络子,额头上用雄黄写着“王”字奔跑着嬉戏着……回忆着自己童年时的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想想当时玩得不亦乐乎啊!

  曾经的端午热闹而丰富,如今的呢?

  作为现代都市的一员,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过起了“洋”节日。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早已被抛之脑后,扔给历史作记录,取而代之的是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

  记得去年的圣诞节,大街上,树上都挂满了彩色的小灯泡,孩子们都兴奋的向圣诞老公公要礼物,所有人看起来都十分的充实和开心。而端午,确实在寂静中度过的。有些人早已忘记了端午节,只有一些老人在吃粽子,在给自己的小孙子孙女系百索子。而其他人已沉醉在城市的喧嚣中不可自拔。

  端午寄寓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寄寓着我们祖先的人们,寄寓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今的`端午,而今的古文明已经和现代文学产生了冲击,致使人们在慢慢的忘记。可是,这些文化这些民俗忘记吗?

  我们的风俗,是历史演进中不断沉淀的宝藏,所以我们在发展进步的同时,拾起那将被丢弃的文明吧!

  去年的端午,大家丢失了传承文化的机会,今年我希望可以看见往日的繁华。让民俗,让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传承、升华吧!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2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剧作家,他的家乡高邮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在《端午的鸭蛋》等许多作品中,汪曾祺以满腔的热忱,向人们介绍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充分体现出他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读过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我能够感觉到,在作者小的时候,过端午节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在手腕上系百索子,做香角子挂在帐钩上,贴五毒和符子,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放黄烟子熏五毒,用黄烟子写草书的“一笔虎”,午饭吃“十二红”的菜,特别是从煮熟的鸭蛋中挑出淡青色的挂“鸭蛋络子”,什么时候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掉,再用洗净的鸭蛋壳,在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里面玩。可惜我没有过过这样好玩的端午节。我们过端午节时好像和平时星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只是要吃粽子,街上有一些卖东西的,好像也是百索子、香包之类的',但是爸爸妈妈从来也没有给我买过。

  从《端午的鸭蛋》里,我还知道了高邮有名的特产——咸鸭蛋,还有成批输出的双黄蛋。作者介绍说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都冒出来了”。奶奶经常从老家带咸鸭蛋过来,蛋黄都是淡黄色的,但是我不喜欢吃。看了汪曾祺先生的介绍,我倒是觉得高邮咸鸭蛋一定非常好吃。什么时候我一定让爸爸妈妈带我到高邮去,顺便好好品尝一下高邮的咸鸭蛋。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3

  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添了许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悉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彤彤的鸭蛋黄,这种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家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禁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隐约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好像还有菱角、红糖粽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平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精彩,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4

  在作者的故乡,端午节的风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使人印象深入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加了很多明亮的色采。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习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语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候,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通通的鸭蛋黄,这类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甚么时候才能再吃上故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由后悔为甚么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出色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模糊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苋菜、虾、咸鸭蛋外,似乎还有菱角、红糖粽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平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出色,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出色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思,只是当时已怅惘。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5

  《端午的鸭蛋》记叙了作者对家乡节日的怀念,对家乡的端午过得和外地的不一样的情景,从而烘托出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作者列举了家乡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什么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等等,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念之情,更加突出了作者那种流居在外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些简单的习俗,带给人的竟然是那么多的童年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纯洁心灵,谁能够从那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此的美味呢?

  作者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他在介绍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家乡的特产鸭蛋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详细地介绍家乡鸭蛋的结构、与外地鸭蛋的'对比,鸭蛋的作用,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只要保持一颗热爱家乡的纯真的心,就会对家乡倾注一腔热血,家乡的山水、人物、风情习俗,都会深深第烙印在自己的头脑之情,终生难忘,成为挥之不去的、魂牵梦萦之情。

  我想,我以后不管远走哪里,哪怕的天涯海角,也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家乡;我以后不管是荣华富贵,还是一贫如洗,也不会丢弃对故乡的依恋。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传承家乡的文明与和谐,沐浴家乡的温情,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

  端午的鸭蛋,吃出你的美滋美味;端午的鸭蛋,享受你的故乡之情!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6

  《端午的鸭蛋》这本书包含了汪曾祺写的小说和散文。散文写了汪曾祺的几件家庭生活,写了几件个人经历,都是信手写来,文笔冲淡,似乎没写什么事情就那么娓娓写来。开篇几篇是他眼中的其他作家,如老舍、沈从文等。小说有着浓浓的水乡气息,芦苇、水鸭,读着读着就仿佛到了那里。想想我还没有去过南方,并不知道水乡是什么样子,如果以后去了,再回来看这本书,或许是不同的感受吧。因为那个时候岁月变了,心境定是也不同了。

  汪曾祺的文字是从容的,每一个字给人整个的感觉是如水乡的水汽一样平淡无奇,又那么真实的笼罩着。当我读到“面对一丛花,眸子炯如火”和“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两句时我是欣喜的。前一句使我想起一只猫在春日里赏花,两个大眼睛还映着花影;后一句使我想起深山里的野兔,竖着耳朵躲在草木深处。

  想了解汪曾祺的`生活可以来读这书,里面的《受戒》《大淖记事》等是他的代表作。但我觉得前面的散文有些写的太随意了,有些内容也重复了好几次,真实归真实,总归无趣些。而小说喜欢他另外的几篇,像《晚饭花》,还有一篇以前读的我忘记了名字,里面好像写了一把锁。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7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还有对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高邮的端午节习俗与大连有许多不同,他们那端午节要贴五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写“一笔虎”……相比之下,大连的`端午节习俗就少了,气氛也不太浓郁,不过也有挂艾蒿,挂桃枝的习俗,而且粽子也很好吃哟!

  后来作者又介绍了很有名的高邮大麻鸭、双黄蛋。有一次,小姑姥送来了几个咸鸭蛋,姥姥说好吃,但我并没当回事。看了这篇文章,我才对咸鸭蛋感兴趣,赶紧让姥姥给了我一个尝尝。我发现,鸭蛋壳真是淡青色的,大头敲开真有“空头”。用勺子一挖,雪白的蛋清又滑又嫩。用筷子一插,红油就冒了出来,差点溢出来,我赶紧舔了几口,好吃极了。黄也是橙里透红,好香啊!从此,我喜欢上了咸鸭蛋。我觉得大连的咸海鸭蛋一点也不亚于高邮的咸大麻鸭蛋!只不过没有双黄蛋罢了。

  我对五六自然段很感兴趣,特别是“鸭蛋络子”,以及鸭蛋吃完还能把壳洗干净,把壳洗干净,然后用“薄罗”糊上,做成后萤火虫在里面一闪一闪的,漂亮极了,就像一盏小灯笼似的。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儿时的生活是幸福的,儿时的生活是永恒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记忆,每一个记忆都是怀想。那咸咸淡淡的鸭蛋,不正是作者对生活对故乡的心情写照吗?此时,端午的鸭蛋已经成为一个意象,成为先生与往昔岁月的一个通道,将绵长的生活凝固在了这平淡的生活之中,从而成为永久的回忆和怀恋。

  我刚读这篇文章时,不太理解什么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上百度一查,才知道这句话出自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意译是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屑一顾了,用文中一句话来说,就是“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更能够看出他对家乡的热爱。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8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文章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接写鸭蛋,而是通过写端午节习俗来引出下文,这样可以写出高邮的端牛节的八个习俗。

  第二,这篇文章写作上有详有略。例如:端午节习俗略写,介绍鸭蛋就是详写。

  第三,这篇文章表面上是赞扬了作者家乡的鸭蛋,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怀念。

  第四,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趣,在文章中,作者适当地运用了幽默的'语言点缀在平淡朴实的语句中。并且在文章也引用了囊莺夜读的故事,体现出了作者文化素养之高。

  第五,本文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本文主角一鸭蛋。一、作者认为高邮的鸭蛋是最好的。二、通过袁权的《菜单》来描写鸭蛋。三、高邮鸭蛋黄的特点。四、”我们”的”鸭蛋络子”。五、用鸭蛋壳做萤火虫灯。

  通过这段文章,我爱上了端午节,我也爱上了鸭蛋。尤其是高邮鸭蛋,听了作者的介绍,我都想去尝一尝了!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9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端午的鸭蛋》。这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让我们感受到江苏农村端午的风土人情,也能体会到汪曾祺先生语言的显著特色。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汪曾祺先生的家长的习惯是贴五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等……而我们这儿是系五彩绳、碰鸡蛋、吃粽子、挂艾蒿辟邪……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系五彩绳了。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妈妈们就会给孩子们买五彩绳,还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半夜给孩子们戴上。只要端午节后下了雨,你就要把五彩绳剪掉,扔到水沟里,寓意着你这一年都会健健康康,不会生病!

  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是个水乡,那里有很多的鸭子。高邮的大麻鸭是出了名儿的鸭种,它们产下来的鸭蛋非常好吃。高邮鸭蛋油出得很多,蛋白柔嫩。我也喜欢吃鸭蛋。我的城市大连是个海滨城市,海边的散养鸭子从小吃小鱼小虾长大,产出的鸭蛋也是黄又大又黄。姥姥也总腌鸭蛋,我特别爱吃鸭蛋黄,每次吃鸭蛋黄都能喝两碗的白米粥!

  他们那儿的孩子们兴挂“鸭蛋络子”,长辈们用彩色丝带打好络子。孩子们就挑鸭蛋,要挑淡青壳的,还要挑形状好看的,然后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然后过了大半天,孩子们开心,就可以打开吃掉了。

  他们吃完的壳还不扔掉,用它来抓萤火虫。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美丽极了。

  读《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清茶,入口时可能非常的朴素平实,可是回味起来就会发现,它是那样的香甜可口,神清气爽。

  我很喜欢这一篇文章《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10

  《端午的鸭蛋》描写的是汪曾祺老先生家乡端午节的风土人情,其中更是将家乡的鸭蛋写得有滋有味,充满情趣。

  文章开头重点描写了家乡端午节的习俗,跟外地一样,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等;而有些不知别处有没有: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是家乡特有的风俗。在回忆这些习俗时,仿佛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及对童年时光的眷恋,为接下来描写的“高邮鸭蛋”做好铺垫。

  接着,作者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着重介绍了家乡鸭蛋的知名度以及特点—名声在外,质细而油多。“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用了“…一…就”的语式写出了鸭蛋质细油多的特点,让人垂涎欲滴,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文章最后老先生描写了家乡端午节吃鸭蛋的风俗,挂“鸭蛋络子”,“往蛋壳里装萤火虫”等孩子们玩的游戏,让人倍感亲切自然。

  作者通过吃鸭蛋这一生活细节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儿时生活及童真童趣的怀念,于平淡中真情流露。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11

  看到题目《端午的鸭蛋》中的“鸭蛋”二字时,我就眼前一亮,因为我对鸭蛋也情有独中,所以我就想知道作者笔下那颗被“称讼”的鸭蛋,又是何等的美味呢?

  提到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脑中立刻会闪出这几个词:划龙舟、吃粽子、系彩绳……每逢端午清晨,我还在呼呼大睡时,我的手、脚腕上早就出现了四条彩绳,在乡下姥姥家不仅我们带,小猫小狗也带,甚至连门把手也要给带上呢!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系彩绳,但我从中感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下一次我也要选个特别秀气的淡青色的高油鸭蛋,系上彩绳挂在身上炫一下。

  我很好奇为什么端午要吃鸭蛋呢?所以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古人认为鸭蛋的样子像心脏,吃了就能让自己的心气神不受损,鸭蛋还可滋阴清肺,可以治疗咳嗽,噪子疼……鸭蛋还有这么多好处,我也是头一次听说。

  我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鸭蛋我实瞧不上。”只是一枚小小的'鸭蛋,作者却把它的“帽子”戴得何其之高呀!下次我介绍家乡特产时也要用上它。

  作者又特别祥细地描写了高邮鸭蛋的与众不同,让人垂涎三尺。我决定放下书就上网买点高邮鸭蛋来尝尝,同时更能看出作者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热爱他们的家乡呀!

  当他写到掏空了蛋壳装萤火虫时,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下次也要试试一下。

  生活中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鸭蛋也能变“金蛋”!会给你带无穷的快乐与幸福!

  整个文章看似平淡无奇,却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深深的怀念,以及对故乡满腔深情的热爱与赞美。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12

  第一段写了作者家的习俗,我觉得作者家的习俗可真多呀!比大连的端午习俗可多多了!这些习俗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放黄烟子。我认为黄烟子是一种像烟一样的东西,飘出来烟的味道应该是带着些许酒味,小孩子还能用它画虎子。我感觉作者的童年一定很幸福,如果我也可以到高邮去体验一下民俗就好了。

  通过第二段,我感受到高邮的鸭蛋很出名。别的东西销售到外地,都不会单独把产地给放在名字里,而高邮鸭蛋却单独把高邮放进了名字里。高邮的双黄蛋还多,在我们大连,100个鸭蛋里也选不出来1个双黄蛋,而在高邮,双黄鸭蛋却可以成批出产,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汪曾祺认为高邮鸭蛋比其他地方的鸭蛋好吃,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爷爷从老家邮给我的鸭蛋。老家凌源的鸭蛋个头比高邮的鸭蛋大一点儿,鸭蛋黄很大,用筷子一扎,红油就会冒出来,比超市里买的鸭蛋好吃多了。作者觉得高邮的鸭蛋最好吃,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凌源的鸭蛋才是最好吃的。

  高邮的`孩子们太纯真了!一个很普通的鸭蛋装在很朴素的络子里,就能成为孩子心爱的饰物,而且吃掉了,孩于也不会大哭大闹向父母再要。

  孩子们很珍惜鸭蛋壳,就是为了用它做灯。我觉得只要你有一颗美丽纯洁的心,任何事物到了你手中,都会变得精巧、美丽、美好的。

  读完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古时候用萤火虫的光可以读节,而现在用萤火虫的光却什么都看不清,原来是因为古时候的字写得很大,现在字小呀!

  高邮鸭蛋虽然是一件很平凡的事物,但在作者眼里却不平凡,因为饱含着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13

  端午,是小孩子特别盼望的节日,因为每每听到这个字眼,就意味着粽子、五彩绳都要来了。鸭蛋,也是再熟悉不过了,我虽不怎么爱吃,却也经常耳闻。所以对汪老的这篇文章,我还是很好奇的呢!

  读了文章第一段后,我发现作者的老家高邮端午的民间风俗还真不少呢。什么系百索子啦,贴五毒啦,雄黄酒啦,放黄烟子啦……听起来真是有趣极了!还有好些我都没听过,没见过,看起来这些风俗一定给作者带来了不少的快乐,否则他怎么会记得这么多,这么清晰呢!但我们却只能在汪老的字里行间体会了,可惜!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放黄烟子”。虽然没有真真切切的放过,但我觉得冒黄烟的.时候一定像风沙天似的,黄沙漫天,这倒也挺有趣儿的。如果有机会,我还真想试一试哩!

  汪老的故乡盛产咸鸭蛋,蛋白柔嫩,色香俱全,味极鲜美,这不禁让我想起爸爸吃鸭蛋时的情景:他总是先用筷子头儿把蛋壳戳几下,戳出一个大洞来,然后把筷子一头儿用力扎下去,正如汪曾祺所说的,滋滋地直往外头冒油,不过油是黄色的,这点与汪老所讲的有些不同。我也顺势尝了几口,初入口中,香;待之一会儿,咸;细细品味,糯。味道鲜美,但一定也是不及于高邮鸭蛋的。

  汪曾祺爱挂鸭蛋络子,我却不爱,但却觉得用鸭蛋壳装萤火虫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夜晚,这萤火虫在里面就显得越发的好看了,亮晶晶的,忽明忽暗的微光在蛋壳里闪烁,又梦幻又漂亮,简直是美妙极了!

  端午与鸭蛋,二者似乎毫不相干,却被汪老十分自然的合二为一,真是奇妙!读罢,方知端午与鸭蛋,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呀!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14

  看到了这篇文章对它就有好感,因为我爱吃鸭蛋。想到金灿灿的直冒油的鸭蛋黄,口水就直往下掉。在我们这一年四季都可以吃鸭蛋,题目为什么叫端午的鸭蛋呢?是因为只有端午才能吃鸭蛋么?还是因为地方不同习俗?汪曾祺家乡的鸭蛋和我们的是一个鸭蛋么?

  文章虽然是散文,但结构很清晰。首先讲了自己家乡的风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目、贝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熏五毒、吃“十二红”,但鸭蛋是最后写的,为什么要最后写鸭蛋?后来我一想作者把鸭蛋放在最后写,这样才能引出下文关于鸭的内容。接着写了高邮鸭蛋很出名,就连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人都爱吃高邮鸭蛋,连文学家袁枚都说高邮的鸭蛋是最好的。高邮鸭蛋的特点有蛋白柔嫩,油多。它不仅仅好吃还好玩,孩子们挂鸭蛋络子,还去抓萤火虫,装在鸭蛋壳里,这让作者不由自主想到了囊萤夜读。车胤用萤火虫放在囊中,汪曾祺觉得用囊装还不如用鸭蛋壳装萤火虫。

  汪曾祺说高邮的鸭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但我们大连的鸭蛋也不差。鸭子每天吃海里的鱼虾,营养非常丰富,大连的鸭蛋黄不红,焦黄,你甚至可以看到黄中好似有沙子似的`东西,咬一口油直往你嘴里淌,鲜得能让你差点把舌头也吞下去。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想让妈妈也买一盒,尝尝汪曾祺笔下的鸭蛋。我相信大连的鸭蛋很好吃,高邮的鸭蛋也好吃,因为那是汪曾祺的家乡,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所以认为家乡的鸭蛋最好。

  汪曾祺的语言也很有特点,我查了资料,汪曾祺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六十七岁了,但从语言上就觉得是个孩子写的,例如:“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这一看就是一个孩子的语气。这说明汪曾祺有一颗童心,他想回到童年,他对童年时光很深刻。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15

  怀着好奇又羡慕的心情读完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似乎有些骄傲地向我们展示了他家乡的特产——鸭蛋!说实话,看到作者描写的一吃起来嘴上流油的咸鸭蛋时,我都忍不住猛咽了一下口水。

  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习俗,五花八门的,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贴五毒、放黄烟子等。其中黄烟子是我们这儿没有的,不过我对它可不太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它既不好吃又不好玩儿,说不定还很呛人呢!

  最诱人的还是那高邮的咸鸭蛋。我小时候就非常爱吃咸鸭蛋,每次剥下蛋壳,露出了白白嫩嫩的蛋清,用筷子往里一插,一下子就会有许多油涌出来,那油说不出是红色还是金色,反正闻起来香味扑鼻,把这些油滴到米饭上,那个滋味就别提有多好啦!这可是我最爱的下饭菜之一。

  最让我羡慕的就是双黄蛋,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北方的双黄蛋特别少,真是吃到一个足可以炫耀一整天的,那种兴奋的心情,我猜生于水乡高邮的汪曾祺先生一定体会不到吧?这也是他们那儿双黄蛋太多的.坏处吧?也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吧!

  不管怎么说,高邮的鸭蛋对汪曾祺先生来说一定是一种美味、一种幸福,不过汪先生对家乡的喜爱一定不止于此吧?这片土地带给他欢乐的回忆,他对家乡——高邮,一定充满了热爱,就是只有高邮才能带给他灵感与创想,才会让他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文章。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16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家乡的鸭蛋好,还写着了作者的感想。看出了作者怀念小时候,更想念家乡的鸭蛋。

  我看到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是作者贴五毒。我不知道什么是五毒,我看了一眼旁边的图才知道,五毒分别是“蜥蜴,蝎子,毒蛇,蜈蚣,和蟾蜍。”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五毒,我之前也没听说过,为什么要贴五毒这样的东西呢?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一段,作者说囊萤夜读里面用布抓萤火虫一点儿也不好,作者说用鸭蛋装才好呢,从这里看出了作者喜爱家乡,也喜爱家乡的鸭蛋。

  我很喜欢倒数第二段的这一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这吃个饭都这么难,鸭蛋可那么薄,轻轻一碰就碎了,吃的人还是小孩子,真是太为难他们了。我每次吃鸭蛋都是直接把鸭蛋皮扒了,直接就吃,但一看作者小时候居然这么吃鸭蛋,我真是太惊讶了,我以后可再也不吃鸭蛋了。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17

  《端午的鸭蛋》语言很有特色,体现了汪曾祺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家的特点。一是口语色彩浓厚;二是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魅力;三是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从容散淡,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端午的鸭蛋》对培养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充分感受生活,很有帮助。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18

  当我们提起自己的家乡,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家乡的美食。当我在假期之中偶然读到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时,被他那质朴的文字、浓厚的民族文化所感染,先生为作为一名高邮人,家乡最著名的美食非咸鸭蛋莫属了。

  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里,诉说了自己对家乡的一片痴情。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通过描写家乡高邮的风俗人情引出下文。在他的笔下,一系列家乡端午的风土人情就映入了我的眼帘: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喝雄黄酒、吃“十二红”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风俗,在他的笔下,都被描绘成水乡高邮特有的最珍贵的回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

  高邮的鸭蛋名声在外,“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这也足够证明高邮鸭蛋的名声之高了。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双黄蛋往往寓意着“好事成双”的兆头,出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起家乡鸭蛋的特点,先生也是滔滔不绝:“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发干、发粉”。这点我十分赞同,记得之前妈妈买过的鸭蛋,吃起来干而且硬,哪怕刚刚煮过,也没有那种绵软的口感,让我一度不喜欢鸭蛋配粥的早餐。关于鸭蛋的吃法,先生是这样说的:“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里的“吱”生动地写出了红油冒出来的声音,体现出高邮咸鸭蛋油多的特点,写出了吃咸鸭蛋时的兴奋和快乐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这让我想起了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妈妈总要包粽子,而我负责挑选红枣。我先把红彤彤的枣子倒地盆子里,然后一颗颗拿走,翻来覆去的看,往往没等到看出问题,这颗艳红的枣子就钻进了我的嘴里!

  哈哈哈,其实先生回忆鸭蛋,不仅仅是家乡鸭蛋的好吃,更是对家乡深刻的爱吧。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19

  端午节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看到关于它的文章,我就立刻阅读了起来。

  这里写了很多端午节的习俗,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我这才发现,我竟然有很多都不知道!但上述的习俗我都不太喜欢,我最喜欢的是写“一笔虎”和主要内容——端午的鸭蛋。

  我喜欢写“一笔虎”这部分内容,是因我学毛笔书法,还是行书,再加上我们最近刚好学了“虎”这个字,我对写“虎”印象深刻。但是我写的还是两笔虎,第一到第四画为一笔,第五到第八画为一笔,读了这篇文章,我一定要试试写“一笔虎”。

  我对文章里面的吃咸鸭蛋体会更深。爸爸隔三差五就给我吃一次,都像是作者说的那样竖着对半切开。有一种“单黄”的,特别美味,黄很大,油又红又多,一不注意就悄悄地顺着蛋壳往桌上流,我的口水也在嘴里不停地打着转。但是,有好吃的就有不好吃的',另外一种鸭蛋就是难吃的这一类里的。它虽然是双黄,却还没有一个单黄的大,几乎没有油,入口后蛋清更是味同嚼石灰,简直和书中的北京咸鸭蛋一模一样,真的没法吃啊!

  我还喜欢挑鸭蛋的部分,很孩子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孩子们在这方面的挑剔。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当时挑选柴犬:“这只怎么了?”“白爪过膝了。”“这只又怎么了?”“太安静了,回去容易生病。”不过这让我得到了我家的“蛋卷”——一只可爱的小狗。

  这篇文章我很喜欢,语言生动,不乏味,还让我了解了很多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20

  端午节,不是要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吗?跟鸭蛋有什么关系,我可从没在端午吃过鸭蛋,难道这是汪曾祺家乡特有的风俗?

  果然,在第一段里,汪曾祺向我们进述了很多他的家乡关于端午的风俗。有系百家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等,还有其它地方没有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看到这儿我才明白,原来咸鸭蛋是十二红之一,端午之时要吃,所以叫端午的鸭蛋。在这些名式各样的风俗里,我最感兴趣的.是放黄烟子,像放炮仗一样,可又没有危险。能让胆小的孩子过足瘾。而且,它还能当蚊香,驱走蚊虫,真是一举两得!在这些别具一格的风俗里,我能感受到浓重的家乡风土气儿,真的好想体验一下啊!

  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汪曾祺详细描述了高邮的鸭蛋,高邮咸鸭蛋很有名,我从这里体会到:不管是谁问汪曾祺的家乡,都说:“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就足以说明高邮咸鸭蛋好,出名,不然怎么能像北京故宫、上海东方明珠塔被当成一个地方的标志呢?就算当初没有商标,但也要标明是高邮出产,这让我特别地想尝尝高邮咸鸭蛋。

  仔細回想一下,我好像还没吃过像高邮咸鸭蛋那样好吃的咸鸭蛋。学校的鸭蛋,蛋清贼咸,蛋黄似板栗,硬邦邦、干巴巴的,吃起来无味,大部分咽下之后,还有一些渣粘在舌头上,像面粉一样,一点儿都不好吃。比起这种咸鸭蛋,高邮咸鸭蛋就要高级很多,不仅鸭蛋好吃,还有进究,得挑。高邮咸鸭蛋还能做鸭蛋络子,吃完还能装萤火虫,真是太有意思了!

  鸭蛋,就数咸的好吃,咸鸭蛋就数高邮咸鸭蛋好吃。有机会,我一定要好好尝一尝!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21

  这篇文章作者主要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家乡,也就是高邮,出产的咸鸭蛋的特点和他们那边过端午节那天的习俗。

  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告诉我们他家乡的端午节都干了些什么,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用酒和雄黄画一个王字……我在阅读这一段的第一遍时,满脸的疑惑不解,在我家,过端午只系五彩绳和吃粽子,别的别的什么都不做,可读完这一段,就像一个满月的小孩看一篇万字论文,什么都看不懂。从小到大,还是第一次听说过端午还贴五毒,一开始我还很好奇:五毒到底是哪五毒?这个毒是指动物吗?当我读到后面,看见插图才知道,五毒是蛇、蛤蟆、蝎子、蜈蚣和壁虎。后来我才知道汪曾祺是南方人,也许,南方与北方的习俗不同吧。

  我比较喜欢吃起来很面的咸鸭蛋,也不知道为什么像作者说的那种咸鸭蛋吃起来像喝很咸的汤一样,那种一敲里面就流油的咸鸭蛋确实美味,但我更更喜爱蛋黄面面的.、沙沙的、稍微带一点儿油的咸鸭蛋,放在粥里一拌,非常适合下饭。也许是没吃过高邮的咸鸭蛋,吃了那儿的,说不定就会喜欢上全是“油”的咸鸭蛋了!

  高邮的孩子们真是“活学活用”呀,学了囊萤夜读,把锦囊换成蛋壳儿了,把萤火虫抓进蛋壳里,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的,漂亮极了!只不过现在的萤火虫大多都在乡村,在城市里的萤火虫都为数不多,不然我的家早就不用交电费去了!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22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剧作家他的家乡高邮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在端午的鸭蛋等作品中汪曾祺满腔的热忱,向人们介绍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充分体现出他对自己家乡无限的'热爱之情。

  读了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我能感觉到在作者小时候过端午是一件特别好玩儿的事情,在手腕儿上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上王字,放黄烟子熏五清,用黄烟子写草书的“一笔虎”,要用“十二红”的菜,特别是从煮熟的鸭蛋中挑出淡青色的”‘鸭蛋结”,什么时候一高兴就把络子里鸡蛋掏出来吃掉,再用洗净的鸭蛋晚上做捉个萤火虫放里玩儿。可惜,我没有过过这样好玩的端午节,我们过端午节和平时没什么不同,只是吃粽子了,好像也是白索子,香包之类的,但妈妈从来没给我买过。

  从《端午的鸭蛋》里,我还知道了高邮有名的特产——咸鸭蛋,作者介绍说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还有成批输入的双黄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都冒出来了,平时我吃的鸭蛋都是淡黄的,没觉得多好吃。看了汪曾祺先生的介绍我倒觉得高邮的鸭蛋一定好吃,什么时候我也要去邮,好好品尝一下高邮的咸鸭蛋。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23

  作者在开头先介绍了家乡高邮端午的风俗,主要讲了贴福,喝雄黄酒,放黄烟子。让读者细致深刻的了解又能联想到自己家乡的风俗。

  接下来又着重讲了高邮鸭蛋的好,作者举例说苏南,浙江的人听到高邮的鸭蛋都说喜欢,即说明高邮的鸭蛋特殊,又说明高邮的鸭蛋好吃。作者在下面描写了高邮的双黄鸭蛋,特别的地方也有但是很少,但高邮的鸭蛋不一样,双黄鸭蛋都可以成批输入出。作者又说了袁枚的《随园食单小食单》。作者本来不喜欢袁枚,但看到描写高邮鸭蛋的.段落,觉得很亲切,说明了作者对高邮和高邮鸭蛋的喜爱。

  作者又写了高邮鸭蛋哪里好吃,作者说它“质细而油多,蛋的柔嫩,而不似别处发干,发粉”。我看到这里,都想象出了咸鸭蛋的样子和味道,可见作者写的很好。

  今天早上我就特意吃了鸭蛋,是姥姥寄过来的,吃起来没有作者写的好吃:蛋清不柔嫩,还很咸。鸭蛋是椭圆型的像数字零一样,拨开蛋壳便看见了雪白光滑的蛋清,虽然看清来白嫩的,但吃起来很咸。切开蛋清,蛋黄就冒出来了。油不多,有一种入口即化的感觉。虽然没有作者写的好吃,但我感觉到了姥姥对我的爱。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相关文章:

《端午的鸭蛋》08-16

《端午的鸭蛋》 108-16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08-16

《端午的鸭蛋》 308-16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08-17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03-13

端午的鸭蛋听课心得10-28

《端午的鸭蛋》教学案例08-16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08-18

端午鸭蛋读后感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