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3-08-13 16:10:02 晓丽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路遥人生读后感(精选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路遥人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路遥人生读后感(精选15篇)

  路遥人生读后感 1

  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它岔道横生,充斥着许多的困难和挫折。

  人生犹如宽阔的海面,它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正如高加林的人生一样,有平静也有曲折,艰难困苦与欢声笑语并存着。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高加林的经历为故事线索,展现了一幕幕画面,体现了艰难选择的悲剧。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有理想,也有抱负,高考的落榜使他受到了一次打击,他内心是多么的苦闷啊!而他教师的职业被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替了之后,这个赋有才华的年轻人又一次遭到了打击,我能体会到他那时的'痛苦与心碎,他是那么的热爱这个职业,而如今却被他人所取代。无可奈何,他回到了村里,开始了地道的农民生活。在他人生的低潮期,一个可爱、活泼而且善良的女孩巧珍走入了他的内心世界。他们两人开始相爱,初恋是美丽的,也是激情澎湃的,但是好景不长,他们之间面临着父母的责难和乡亲的议论,可慰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样一段纠结的时光飞快逝去,高加林在他人的帮助下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的,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为城里引人瞩目的人。 事实上,他的确很出色,他辛勤、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同时他也遇到了昔日的好友——黄亚萍。黄亚萍在认清自己的内心之后,开始狂热的追求高加林。高加林在一番思索中,倾斜了天平。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一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但她与高加林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最终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拒绝了巧珍。令人伤感的是,在巧珍被拒绝了之后,她并没有任何怨言,只是担心高加林,但泪水却一刻不停的涌出眼眶。这种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也仅仅是感动,我无话可说。退一步来说,就算高加林拒绝的是黄亚萍,可他的心也不会就此甘于平静,不会去想更广阔的天空。我不懂他为何放弃了那个那么爱他的女子,或许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吧。

  人生亦是这样,变幻莫测,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中,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高加林进城背后的事被人告发,他们的爱情也像空中的蒲公英,随风飘散,各自东西。而在这时高加林才发现自己深爱的人是巧珍,他也为此悔不当初。悲剧便是如此,你未曾珍惜的到最后却是深爱的,烙印在心中一辈子的。他要面对的是再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那一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减少了曾经的狂热,冷静的反省自己,接受了村中顺德老人的一席话语,而后一下子扑到在黄土地上。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对许多个岔路口,或悲或喜,或酸或甜。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经历了许多许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这样一场玩笑。但是有时我又会去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没有人想象笑话一样度过一生,然而人生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困难。没有笔直的人生,更没有缺少岔道的人生,而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选择,去面对。

  路遥人生读后感 2

  看了好多天,才把这中篇小说看完,看的过程很漫长。

  这中间自己也随着主人公跌荡起浮的人生经历而走入了他们的生活,我似乎就在他们身边,看着他,她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已经进入了角色,和他们密不可分了。看来当初我真应该报考电影学院啊,那里比较适合感情丰富的人,哈哈。

  跑题儿了,在说回来,当初‘路遥’写完[人生]后,大获全胜,得来了很高的荣誉,但[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却备受争议,因为他的背叛,因为他的浮躁,因为他那太理想化了的理想。

  但我不那样想,就拿他背叛‘巧珍’去和他的同学‘黄亚玲’谈恋爱这件事来说,我觉得以‘高加林’当时的身份,当时的思想,当时的经历来分析他的所作所为并不过分,都可以理解,而不能因为这个就去批判他,他的本质是善良的正直的,而且他也确实爱着‘巧珍’,但在那时他必须选择他的同学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情感上我们虽然接受不了,但理智上我们应该宽容地去理解他,理解他作为一个好不容易才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有着出色才华的年轻人的思想,理解他的浮躁,理解他的虚荣。

  如果中间没有那一段被告发后,停职发回农村的经历,也许他真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可命运偏偏会捉弄人,应验了那句老话——你爬得越高,就跌得越重。

  全书的结尾也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说为什么要让这么有才华的年轻人回到农村那,但作者说了,不是他要他回去的,而是主人公自己的命运走到这一步的。

  如果没有这个‘回去’,那他这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土地’对他意味着什么,家乡对他意味着什么,‘巧珍’对他意味着什么了。这‘回去’等于是一个教训。但回归土地并不是他人生的结局,他还可以再出去的呀,但以后再出去,可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啊。

  所以‘高加林’在结尾跪在地上,抓着黄土,大喊一声;‘我的亲人啊’也就可以让人理解了。

  那时,路遥写完这篇小说是1988年,离现在已经20年了,那时的路遥就能那样的现代,就已经在尝试写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了,真是叫人佩服佩服啊,他能在文坛独树一帜,自有他的魅力啊。

  全书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它的结尾,村里的父老乡亲都出来迎接又一次变为农民的颓废的萎靡不振的‘高加林’,使他深受感动,村里人亲切的话语温暖着他的心。紧接着德顺老汉的一番话又让他顿时豁然开朗,眼里也有了光彩,也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那德顺老汉虽然大字不识,但他把自己70多年来参悟的人生道理用最简单的话语讲给加林,讲给我们。

  哲学家不一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学家啊。

  那善良的村里人用他们宽容的心胸接纳了加林,用他们宽厚的胸怀拥抱了加林。啊,生活真好。

  宽容是一种美德,愿人人能拥有它。

  路遥人生读后感 3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柳青

  允许我擅自做主的化用温斯顿《论奥威尔》中的一段话:"当一些作家还在为自己及作品尚活于世而庆幸时,路遥呕心沥血完成了他的《平凡的世界》后与世长辞,以致我只能把妒忌换成尊敬和怀念。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形容对契诃夫的喜爱时,用了一个特殊的词:"契诃夫感"。在阅读路遥的过程中,冒昧的涌上一股感受:"路遥感"。《人生》这部中篇小说,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与《平凡的世界》难以同日而语。甚至有人不知有《人生》,只知有《平凡的世界》。但其实,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展开。

  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生。真如其名一般的难以捉摸,也许是我的愚蠢,读了这些年,究竟没有全然了其意。也许失去了儿时的戏谑相见,多了份庄重与严肃,反而少了许纯真与坦率吧。

  人生的道路总是艰难曲折的,小说中的高加林无法避免的遭遇了人生的一场又一场洪荒。也许命中注定、在劫难逃;也许是"自作孽,不可活"。但试想,莫不都是人生吗?就像所说的那样:"人生就像舞台,有喜剧,也有悲剧。"去伪存真,人生无非一场戏罢了。

  虽然都在舞台上演着这出戏,但妆具的背后,有虚伪、讥讽;亦有真情、至善。高加林被名利的大潮卷来卷去,摘去了所谓些许小人的面具,但终究在人生的道路上丢忘了根本,迷失了心性。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只是茫茫人潮中的小人物,掀不起波澜。在社会的`荡涤下,最终消亡殆尽,这是万众人生的缩影。其实,人生的本质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任凭风吹雨打,方可见雨后彩虹。人生与世间,来去纵横,若白驹过隙。似高加林的人士,短短几年,却仿佛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尝尽世态炎凉,止徒增悲喜尔!

  之前讲的好像太过笼统,其实陕北高原上的故事着实需要仔细回味。那个在人们印象中缺水、贫穷、风沙漫天的地方,也许只有煤黑子、硬馍馍的地方,其实也有许多高原上的儿女在原上吊着嗓子唱着:"上河里(哪个)鸭子下何里鹅,一对对(哪个)毛眼眼望哥哥……"的悠扬信天游,在这个他们眼里可称之为天堂的地方演绎着一个个奋斗拼搏的故事。因为,这里是他们人生的开端。

  小说看似一出悲剧,让人看完除了谩骂,多有心软。正如文中若禅师般具有平民智慧的德顺老汉说的那样:"人常说,浮得高,跌得重……"我觉得这足以成为大多数人行走于人生路上的警句箴言。人生无论多么难走,人总得要良心,走起路来踏实,心里头有着落。即使面对无数挫折与苦难,要凛然面对,不要走捷径,心浮气躁,亦不能忘了根本。小说给了我们极大的空间去思考,我认为,《人生》这本书并不算悲剧。因为悲剧是有结局的,而《人生》才刚刚开始……

  路遥人生读后感 4

  一口气读完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不仅让我再次体会到阅读的快感,更重要的是故事里的主人翁让我明白真正的人生意义。

  小说故事大概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前期,第一主角高加林失去民办教师资格,无奈的加入田地劳作同时又幸运的和善良美丽的巧珍坠入爱河。由于高加林的才华后来被安排到县政府做通讯员,却又选择了高中同学亚萍的恋情而抛弃了尚在农村的文化程度低的巧珍。可惜,由于亚萍的准婆婆告发,高加林从对事业婚姻一片美好憧憬突然跌入谷底,加林失去了工作不得不面临着再次回到农村。而此时深爱他的巧珍已经出嫁了,并且在加林回到村口的时候,并没有收到村民的耻笑,而是一群被巧珍这样无私的爱感动下的.村民送来的安慰和祝福。

  虽然小说中爱情故事情节在许多国产电视剧里也有雷同的再现,但是我还是对作者塑造的巧珍人物形象非常喜欢。这是多么立体多么值得天下男人所梦想的女孩啊。尽管她没有读过书,但是她有无私的爱,有宽阔的胸怀,这在现实生活女性中也是非常少见的。可以这样说,巧珍对加林的爱是经得住考验的,是真爱,是大爱。

  反观,饱读诗书的加林,虽然才华横溢,心高气傲,在面对失去民办老师工作,家里穷困潦倒的时候,是巧珍的帮助让他走出阴影而很快进入农民辛勤耕作的角色。但是,在进县城工作后以为当了通讯员就高人一等,尤其是和巧珍日常生活中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了,嫌弃巧珍没有文化而选择了表面上和自己谈得来的播音员亚萍。虽然他们俩是高中同学,虽然他们也有短暂的花前月下和招摇过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和亚萍的爱肯定经受不起生活的检验。这一点从亚萍打电话让加林去寻找水果刀这个情节就能看出亚萍和巧珍的天壤之别。

  故事的最后,不得不要承认,加林其实也是幸运的。虽然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在巧珍的关爱下,相信加林还是会融入乡村生活的。这一切也要感谢巧珍--金子般的好姑娘。

  小说是高于生活的,但是在生活中肯定是能找到原型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有点加林的影子在身上,都想走出家乡到外面有一番闯荡。但是,请大家谨记,无论我们去了哪里,家乡永远是我们的家乡,哪里才是我们栖息的地方。更何况那里有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无论你在外多么的飞黄腾达或者是穷困潦倒,回到家乡,你会觉得一切都是虚无。在曾经熟悉的田地,庄稼,溪水,山林,街道和村房前,你会觉得生活的本质在这里才能得到最清晰的体现。

  可惜加林在人生得意的时候并没有领悟到在他的家乡有多么好的一位女子还在痴痴的等待她,却抛弃了这段姻缘。让他的两位长辈为之叹息。

  如果加林能早点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相信他也不回丢失那块金子--巧珍。

  也希望我们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看清自己的位置,在淳朴的生活中享受生活的幸福。

  路遥人生读后感 5

  《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状。然而,高加林的种种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唯一能够显山露水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切实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视世俗、自强不息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的一面时,不但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家乡的现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他认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软弱自私,才致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个容易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俏丽,然而她缺乏知识、没有文化,与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语,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后来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后,家乡那个曾为他爱至痴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崩溃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

  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路遥人生读后感 6

  最近利用晚上睡觉前的一些零碎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小说不长,一开始很好奇,像路遥这样的作家为什么会用“人生”这个看起来很大很空的词来作为一篇小说的题目。不过之前看过《平凡的世界》题目所用的词也给人感觉很大。便看了下去,却感触颇多。

  我是个看书很慢的,一般很多书都是坚持不下来的,不过对于《白鹿原》、《秦腔》、《平凡的世界》这类发生在农村的`小说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很享受的看完。《人生》亦不例外,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系列选择来展现了他起起伏伏的人生,进而也对相关人物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起初,高加林高中毕业做了民办老师,这时,他想着转成公办老师。后来,村主任的儿子高中毕业就把他顶替掉了,苦闷的他回到地里,断掉了以前的种种想法,开始做个农民,这时一直暗恋他的未从认字的刘巧珍开始鼓起勇气追求他,在自己准备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一下子迎来了自己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最后被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这时已经成为成为张克南女朋友的黄亚萍回到县城的高加林又重新燃起了对高加林的爱恋,毅然决然的和张克南分手。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最后的人物关系是,张克南和黄亚萍分手,高加林和刘巧珍分手,而后,黄亚萍和高加林恋爱,最后,由于高加林重新回到农村,黄亚萍和高加林也分手了,这时,高加林真正爱的刘巧珍已经在绝望中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马栓了!

  故事的发展是由高加林一步一步的选择推动的!做农民是觉得自己是农民和不识字的刘巧珍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边上极大的幸福;当回到县城工作了,觉得刘巧珍说的都是村里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应该和黄亚萍这样读过书的谈的来,而且可以去南京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结果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而且可爱体贴的刘巧珍也不在了!故事的结尾,刘巧珍拦下了要在半路上拦住回村的高加林为她出去的母亲和大姐,并且求大姐回去和她一起求村支书再给高加林谋求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

  故事有很多泪点,特别是高加林提出和刘巧珍分手的时候,对白不多,却整个场面让人心酸。

  也许,作者将小说命名为“人生”,是为了说明,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选择组成,而每一次的选举是否正确将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吧!

  读完后,有两个短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鸡飞蛋打,不作死就不会死。

  路遥人生读后感 7

  很多年前,随手读了路遥的很多作品。那天晚上,我在公司工会职工小书店借到了中国当代作家路遥先生的名著《人生》。怀着对路遥作品的反省和欣赏的心情,我重读了路遥的《人生》。

  读完,合上书,《人生》中感人的一幕幕仍浮现在脑海。生活是什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总会想到自己的处境。

  我觉得人生就是你这一生所面临的选择,以及做出选择后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后果。无论对与错,成败无可厚非,而正是在各种选择中,我们才有机会感悟人生,获得历练。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道,也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道。灯火通明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再有钱也幸福;朋友多的时候快乐才是快乐,孤独的时候快乐才是快乐;

  生活小说高加林在高考落榜后从县城回到农村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如此优秀的民办教师,却被高家村村支书高明楼淘汰,高考落榜的儿子高三兴被高加林顶替为民办教师。期间,高加林无法接受打击,变得非常愤怒。一个多月的吃住都在家里,把怨气发泄到父母身上,让两位老人心生恐惧。

  高加琳在生命的尽头遇到了善良单纯的'刘巧珍。虽然她没有受过教育,但她钦佩有教养的人。带着农村女孩的温柔、关心和体贴,高加林慢慢走出了阴影。刘巧珍对高加琳的爱是真挚的、深沉的、纯粹的,她甚至可以牺牲一切,包括生命,让他在悲伤和痛苦之外,也能感受到爱的幸福。

  路遥人生读后感 8

  用了两天的时间,认真阅读了路遥的代表作《人生》,被故事的情节深深感染,可以说是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当读到故事的结尾,更是意犹未尽,感慨万千。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大脑无数次不受指控的出现周星驰的著名桥段,一个男人流着眼泪深情的说:“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仅从故事发展,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就是爱情,可是当你更深层次的思考,你会发现爱情只是表面的一个点,她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更加丰富,表达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取舍,这就是生活,生活的点点滴滴拼凑起来不就是有血有肉的人生吗?

  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卑微的如同一粒尘埃。但我们有有着自己的.思想,面对着自己的现实,怀揣着自己的理想,无时无刻不得做出自己的取舍。也许我们已经厌倦了自己熟悉的一切,也许我们有着美好的理想,但是现实的小鞋却穿在自己的脚上,合不合适只有自己最清楚。

  珍惜眼前,怀揣梦想,路在脚下。

  书籍简介:《人生》,中篇小说,是著名作家路遥的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路遥人生读后感 9

  最近看了路遥的《人生》,唏嘘不已。往小了说,感慨几个年轻人被命运捉弄,在时代背景下,阴错阳差,失败的故事。不过只这个视角,实在太狭隘了。

  更多的感慨是主角高加林这个年轻人,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从被人挤掉了当教师的时机开始务农,到时来运转走出农村进城里当记者,事业的顶峰,工作感情双收时又被人揭露走后门,打回原籍农村。他的命运,至少在书的结尾,是带有一丝希望的有悲剧人设。时代背景无法改变,他的一波三折,他的结局该怪他吗?

  从我的角度看,性格不分好坏,承受性格带来的后果就好,不自怨自艾,不堕落沉沦。有时机是福,无时机是命。高加林硬朗,不服输,不甘心求上进的性格是好的,活着总要有理想,拼一把。

  但他在进城工作后抛弃前农村的女友,选择未来对他事业开展有助的新女友,又太过于现实。不过并不惊讶他的选择,今天又有多少为名为利为开展,把婚姻和事业捆绑的人呢。只不过有的人运气好,借势借力,又一直理智着,一辈子就过去了。但高加林呢?运气差了些,似乎命运很快就对他的选择做了惩罚的判决,而他本人在女友和未来的选择中,是有痛苦,不安和心虚的。

  倒是我更欣赏他最后的心态,努力过,冒险过,选择过,争取过,失败过。对于自己最后的'结局,清醒的很快,平静的很快。当然,走出去对他而言任何时候都是梦想,但当没有任何希望时,他是承受现状的,他对乡人的愧疚,感恩,让他更显成熟和韧劲。只有这样的性格,才更有未来。齿刚易折,舌柔易存。

  如果说遗憾,如果说可以防止他最后的结局,也许我对男主的建议,我得到的启示是,顺心而为。不喜欢的人不必勉强,不安的选择不必悲壮死撑,平淡的人生总比扭巴的人生要好得多。心安就是自己的准线,心安就是性格对结果影响的终极验证。比方理智的人不会有一颗玻璃心带给他的困扰;感性的人不会被自己冷漠自私的行为折磨煎熬。

  高加林如果不那么激进,肯倾听内心的声音,也不会如此起落。当然我是以平头百姓,小人物的心态来审视。此法那么不适用那些有勇气追求不成功那么成仁结局的不平凡的人。

  人生如戏,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道选择题,每一道选择题带给我们不同的结果。我们无法保证,预判每一道题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最优的。唯一的解题思路——不求如愿,但求心安。

  《人生》这部小说中,摆在高加林面前有过无数个选择,而他也就是在这些选择中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收场。不只是高加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也正是对问题不同的选择塑造了我们一个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在文中,作者竭力刻画了剧烈的矛盾与冲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中的挣扎刻画的不够,这也许是为了让读者对高加林最后的决定不那么的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学问、有抱负,这在当时的少女们心中应该是典型的白阶层的色彩,如果不是因为教师职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对刘立本和高明楼的报复,他是否会正眼瞧巧珍,是否会心甘情愿的与乡下没读过书的巧珍在一起,这些都是数;即使在热恋的时候,他也不忘划清学问的自己和没读过书的巧珍之间的界限,他对乡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黄亚萍出现时,他对巧珍彻底感到无话可谈。他总是把读书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划分的一干二净,标榜着读书人的清高,实际上却是他爱慕虚荣、自负急躁的借口。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满足现状,一心进取,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乡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承受命运的摆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却又绝不甘于承受命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但他却极度;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极尽风光,但却总在人前丢尽颜面。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限痛苦。

  然而事实上,这些痛苦的缔造者正是他自己,因为他自命清高,他爱慕虚荣,他躁动不安,他对生活百般挑剔,他过于倔强而少了对于未来的应变能力,他只愿过一种生活而无法承受和适应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现有生活中处理得当、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现状,任凭欲望无限度的膨胀,但却又少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勇于承担后果的决心。他智商虽高,可惜情商缺乏,一个不会应变、不负责任的人,他能有什么大本领呢?

  其实,人生确实是矛盾的,试想如果我们处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们敢保证我们会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确的选择吗?当我们作为乡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视时,我们就能保证自己仍能保持内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热的举动来吗?恐怕到时候我们也会感慨悔之晚矣吧。

  路遥人生读后感 10

  初次邂逅《人生》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宽敞的书店里偶尔传来几句细碎的交谈,我的视线在书架间掠过,《人生》就这样毫无戒备地闯入了我的眼睛。

  人生?如此大的课题让懵懂的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细细想来,每个人都对人生充满着幻想,金钱、美食、名誉都是人生的彩头,人们穷其一生不停地追逐着。但是读了路遥的《人生》,我才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主人公高加林在短短的几年里,就经历了一番曲折,他回乡,进城,又回到农村。他拥有过人的才华,有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的梦想,他勤奋努力,眼看就要得到想要的结果了,但命运终要惩罚他的贪心、骄傲、虚荣,于是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人生的起起浮浮,让他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其实,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坦途万里呢?有人大声地嘲笑他“活该!”,但这期间的挣扎与煎熬,又有谁能体会?他努力改变命运有什么错?又是谁操纵着那根叫做“命运”的线?任凭他努力挣脱也无济于事?

  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村霸高明楼的儿子顶替,命运要他从此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愤慨、挣扎,冲动地想着报复,然而最终他还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人生本该如此,少不了磕磕绊绊。面对人生的沟壑,高玉德老汉的坦然与宁静像一张坚实的盾,稳住了一颗慌乱的心。

  在他最为失意落魄的时候,巧珍的出现抚慰了他受伤的心。按书中的话说:“她是个斗大字不识一升的俊女子”虽然没念过书,但她温柔善良、勇敢无私、纯洁美丽,用她金子般的心来守护着她心底的爱人——高加林。为了加林哥,她毫无畏惧地刷牙,不顾众人的嘲笑;与加林哥大方地相伴骑车,不顾父亲的殴打;在加林哥卖不出馒头时豪爽地帮助他,不顾等待的艰辛,路途的遥远;在高加林被遣送回村后,不计前嫌地为高加林求情。她为加林做的每一件事都那么地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唯一的愿望就是加林同样爱她。在她伟大的爱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命运给高加林开了个玩笑,叔父的到来让他走后门当上了县上的记者。虽有马屁精马占胜的帮助,但他对马占胜、高明楼这样的领导是鄙视的,在高加林的内心深处,一股正义之火熊熊燃烧。高加林辞别了巧珍,来到了县城!他年轻气盛,才华横溢,吹拉弹唱,能文能武,很快就成了县城引人注意的角色,县城的生活让他傲气凌人,平凡而又自负,这也增加了人物的复杂性。

  “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也许他始终盼望着黄亚萍的爱慕,黄亚萍的爱慕也确实搅乱了他悸动的心,他的人生面临着一次重要的抉择,黄亚萍的爱情来的如此突然,让他痛苦万分。高加林是矛盾的,爱上黄亚萍就意味着和她去南方,走入更广阔的天地,而巧珍只会牢牢地把他拴在这黄土地上。他再次面临选择。

  高加林选择了与巧珍绝交,大马河静静流淌的河水见证着这一切,可怜的姑娘啊,遭到爱人的背叛,她的内心该是多么痛苦啊!高加林是无情的,在人生的转折点选择了比感情更为重要的冷冰冰的'前程,高加林是可怜的,他在恍惚之间丢掉了怀中的一块金子——巧珍,他伤害了自己患难与共的亲人!人生啊!人生!这次你带给高加林的应是一辈子的遗憾!

  因为走后门被举报,人生果真又把高加林送上了他想摆脱的黄土地,巧珍与马栓结婚,黄亚萍也离他而去。在大马河畔,那第一次与巧珍牵手,又残忍把她抛弃的地方,经历过的一切似乎就在昨天,这个曾经踌躇满志的帅小伙,似乎老了许多。

  人生对高加林来说是深刻的,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更是如此,人生中的每一步棋看似遥远迷离,但其实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当高加林再一次踏上生养他的黄土地,再一次凝视木然却善良的乡亲们时,相信他不再有厌恶与憎恨,更多的是对黄土地抹不去的深情。在经过这番考验后,相信高加林一定会更踏实坚定地走过漫漫人生路。

  路遥的“并非结局”带给我们的憬悟应是如此吧!

  路遥人生读后感 11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秒。

  在大山里面,有一个心怀大志,一心向往城市与自由的年轻人高加林,还有一个朴实善良,脑子灵光但没上过学而略显低文化的年轻姑娘刘巧珍。他们俩身边,有一群性格各异的人,加林的母亲和父亲对他宠溺,而身边的刘之本等人对他却是冷眼无视。他有着顽强的精神却被迫仅以耕地的方式去获得地位、获得在村里的尊重、获得一个正常人的称号。高加林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地方,但是矛盾中又给高加林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与巧珍的相遇让他享受到了爱情,让他的心不在局限于耕地的痛苦当中,而且在向现实乞求的转角,阻止了高加林往错误的方向一直走去。巧珍代表的,是所有人都代表不了的自由和善良,她恳求高加林,让他在极其局限的情况下找到了精神的力量。他开始得到了机会,是高明楼为他走后门找到了报告员的职位,这让他开始得意忘形。高加林逐渐喜欢上了高中同学邓亚萍,二人开始相爱,但始终是沉醉在由仰慕组合成的恋爱感觉,缺乏自由和善良。没有这些的支撑,高加林的未来变得越来越迷茫,最后因人举报,一下子回到农民,重新开始了他的闯进城市之路,多了一份真实,不在向往虚假的自由。

  说了那么多,造成高加林这种命运的原因有很多,一种压抑的社会环境下,一种自身精神也没有的整洁的条件下,才会使高加林失去了最后的胜利。他追求了虚假,高加林没有自己真正追求的社会目的,没有真正的'爱情观。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是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的。自由,平等,和谐,富强,民主,文明,诚信,友善,法治……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追求,这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一个农民,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他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他能够活得出色,像高加林这样的文化人,更能获得出色的生活。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我们似乎从不在意,但生活中的处处体现。我们向往着衣食无忧的未来,向往一种自己做主的生活,这就是富强民主。喜欢与人交往,行为文明,这就是文明和谐。在社会受到不平等待遇,有法律保护,这是公正法治。保护国家荣誉,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是爱国敬业。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要做到的就是文明和和谐,爱国和敬业,诚信友善。国家层面就是富强民主,公正法治,自由平等,高加林处在一个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我们则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应正视这种正能量,正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引导我们,为我们的未来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处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我们将会以最大的努力努力学习,去工作,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路遥人生读后感 12

  高加林的人生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加林做不成教师回归土地做农民之后发生的事,第二个阶段是高加林走后门来到县城工作之后发生的事。

  第一个阶段,是高加林失意的时候,农村姑娘刘巧珍给了他宽慰……

  其实看这部分的时候,我已看出来了高加林并没有多爱巧珍,而是他觉得巧珍能在那段时间可以给他宽慰。是巧珍使他重新接受现状,走出了无法适应当农民的状态。

  巧珍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姑娘!单纯善良,对高加林如此的喜欢。尽管她大字不识,但她的心比那些所谓受过教育的人好百倍千倍。就如文中德顺老汉说的:“巧珍,多好的娃娃啊,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

  像巧珍这么好的姑娘真的`很难得。

  为了他,巧珍不怕村上众人异样的目光和风言风语;为了他,她可以不顾家里人的反对也要和高加林在一起;

  为了他,巧珍主动提出来和高加林分手只为了他更好;为了他,巧珍和别人结婚之后还为高加林求情给他找事做……

  为了高加林,巧珍可以做一切事。

  可高加林呢,他是自私的,回到县城之后,他发现自己与曾经的女同学黄丽萍在一起,才有更好的发展,就抛弃了善良的巧珍。

  第二个阶段,就是高加林事业比较顺利的时候,和家境好的黄丽萍也在一起了,可好景不长,高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揭发了,和黄丽萍也分手了,重新回到乡下,回到原来的生活。

  但现在可没有巧珍的陪伴,她已为人妻,他这时感到懊悔不已……

  路遥人生读后感 13

  这是我从旧书店买回来后看完的第一本小说,买回的时间经历了几个月,由于自己的懒惰,拖沓到现在才看完。

  本人看书有一个习惯,在小说看到一两章后就会先去看看结局怎样。名著类的书籍从开始就已带上了悲剧色彩,现实主义的文学没有那么多欢乐。我不得不承认,这类小说并不是自己的阅读偏好,这些也都是逼迫自己看下去,浅浅带过,囫囵吞枣般。闲暇之余更愿意看些没有营养的快阅读文章和狗血小说。

  听到路遥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是《平凡的世界》,之前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过这部小说,无论精装、平装还是怎么样的印刷,都是三册,怎样都改变不了的厚度。对于强迫自己阅读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阅读长度,之后毕业了在旧书店再看见路遥,便是这本《人生》。

  从市面上的通俗小说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结局。巧珍应该会等着高加林,在高加林再次被下放到农村时,重新与他复合。或者高加林从此走出县城,与黄亚萍就此落地大城市,巧珍成为他过去的一笔。小说从高加林的角度出发,那么理应考虑高加林作为“主角”的下场,可这毕竟不是市面上的通俗小说。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高加林为了前途与巧珍分手,和黄亚萍在一起并没有什么错。从他读书认字的那一刻起,他与巧珍的精神世界就已经不在同一个阶层,他对文学侃侃而谈,但巧珍只知家长里短,在高加林进入县城当上记者的那一刻起,与巧珍之间的距离便已加宽。即使他内心对巧珍还依然存在着丰沛的情感,但这些情感反而更让他煎熬。如果他是一个足够自私的人,那在黄亚萍提出邀请让他去南京时就不会如此备受良心上的折磨,跑到桥洞下痛哭。桥洞下的痛哭,与黄亚萍相处时内心不时出现的停顿,更加体现了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但前途与情感的选择,他最终还是牵起了黄亚萍的'手。

  被下放到农村后,巧珍这时已经成为别人的妻子,但巧珍还是去请求高明楼让给高加林继续担任教学老师。这更体现了巧珍的善良与真诚,与高加林形成明显对比,就像顺德老汉说的那样:“你丢失了一个金子”。

  印象最深刻的话是:“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是公平的,你应该抱怨自己”是啊,每个人都处在相似的环境里,有些人成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样子,而有些人一直这般碌碌无为。抱怨环境吗?那为何同样的环境,人却百态?终究生活着的是自己。

  我们都不是什么高尚的人,很难在前途与爱情里做出最好的选择,如果是身边的人,在面临选择时,我们也很难劝解他,不要放弃那个赤忱的心,对你赤城的人。

  人生往往有许多选择路口,并不能保证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错过的、未踏出那一步的、渐行渐远的,最终是否会后悔?停留在原地也是一种选择。在没有做出那一步之前,一切都是空白。伸手触碰得到的只管向前走就是了,而碰不到的,那是虚妄。

  小说最终章上写着并非结局,那最终的结局该是怎样,想要继续看下去。

  路遥人生读后感 14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走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使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终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

  然而,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心灵的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

  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接受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照顾好自己,但是泪水却流下了脸颊。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后来,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爱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保持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最后,引用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同时这也是我要对我自己以及和我一样处境的人要说的话。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我们不仅要在工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

  对生活应该永远保持热情!……”

  人生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

  路遥人生读后感 15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路遥的《人生》。《人生》是以改革时期陕北时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它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叙述了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曲折的变化过程,其中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故事发生的主要矛盾,最终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再让我们对主人公高加林有深入的了解。他,一个土地养大成才的人,人生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令人同情。他,英俊潇洒,文韬武略,对外面的世界无比的向往,幻想最大城市内展翅高飞的生活,他的横溢的才华令人敬佩,他的理想我们可以理解。但对于他对感情的态度,我无言以对。

  再让我们对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作一阐述。高加林,高中毕业为考入大学回到了农村,做了教师,这工作对他来说还算不错,也挺体面,他也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转为民办教师。但好景不长,村中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同样也是没有考上大学,在父亲的帮助下,顶替了加林。伤心欲绝的加林冲到家中,他内心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犹如一幅行尸走肉。但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爱着他的心地善良单纯的姑娘刘巧珍,给了他内心巨大的安慰给了他重新生活的希望,他也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位姑娘,但大家想象,一个才高八斗,一心幻想在大城市生活的青年与一个斗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能生活在一起吗?即使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又能彼此快乐吗?

  后来,加林由于自己远在边疆当兵的叔叔的归来,又再一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记者。上天又让他再一次遇到了自己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处的'很好,在一起彼此也很快乐。当黄亚萍抛弃了深深爱着自己的张克南,把爱带给了高加林,并且也谋划了他们的未来。高加林抵挡不住大城市生活的诱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无情抛弃了深爱自己的农村姑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自己很快就要迈进大城市,生活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他进城的背幕东窗事发,他不得不离开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与和自己相爱的黄亚萍,回到农村,得知巧珍已经结婚,他又陷入了无尽的悲哀与失望之中。也就是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青年的追求,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高加林的生活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又何尝不是有很多的选择,我们做到三思而后行了吗?做出的选择让自己后悔过吗?

  同时,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与挑战,我们才会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是必然的。挫折之于人,就如狂风之于陋室,巨浪之于孤舟,百事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而意志消沉,万古旷世,有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而葬身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我们就需时时刻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去认真对待这残酷的现实世界,对待世界上的挫折,要以顽强的个人意志,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追求,任何的外界因素都不能转移我们的目标,相信最后我们一定能越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路遥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路遥《人生》心得体会03-13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09-13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09-29

路遥《人生》读后感07-13

路遥人生读后感09-20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09-20

路遥的《人生》读书心得02-24

路遥《人生》读后感6篇08-30

路遥《人生》读后感(6篇)08-30

路遥人生读后感10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