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论人生》读后感

《论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2-02-25 16:45: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人生》读后感(精选1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论人生》读后感(精选13篇)

  《论人生》读后感 篇1

  近几日又将周国平的《周国平论人生》重读一遍,虽无十分亲切之感,也引起我再度思考他所讲的哪些问题。时隔两年,再读到当年令我兴奋不已的句子,已经不再能使我心潮澎湃,却似旧日老友重逢,淡淡温馨宁静,彼此情谊心知肚明,真似那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读书与交友似乎是一样的,一生中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可真正能反复玩味咂摸的不过几个作者或作品,那种一见钟情的触点之感也不过存在于有限的作品和有限的话语片段中,我想对于我,周国平算是我中很重要的一位朋友,他的思想极易引起我的共鸣。我同样喜爱刘墉、郑渊洁、,而能带给我持久思索与践行的只有周国平。

  是因为他把哲学用通俗化的语言讲出来击中了我的心坎么?哲学本无雅俗之分,在我眼中哲学至今都是一个很空洞模糊的概念,我很难发自内心地说我热爱哲学,毋宁说我热爱自然、生命、美好和永恒。给我这些思考空间,可触可感,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留给以此谋生的人去吧,我只求以此来丰富我的人生。

  虽然周国平字里行间思想随意的流露并无极端阴冷之意,至少比的文章看似轻松,我却从中吸取到许多凝重的气息,时常让我陷入忧郁。犹如当年读海子,总是把消极无奈思想摄入体内。有一段时间认为是自己的错,再过久一点重读时,发现这些文字原本藏着黑色的调子,无形中的一股力量把我带入忧郁、痛苦、无奈的场之中。是啊,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时,我怎能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呢?

  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年轻人的通病,周国平那句“否定人生的`悲剧性必然没有真正理解人生”也应是他年轻时所发的感慨吧。年长至今,带着娇妻幼女坐在海德堡的草地上观赏天鹅时,想必他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想吧。

  周国平的东西永远只能是小众的读物,连前卫的还能引起潮流热读,他却必将在沁着墨香的书屋一角,静静等待一两个敏感而安静的读者。他不可求世人歌咏他的言语如同“凡有井水出,皆能歌柳词”一般,他就是站在哲学与世俗边缘,守护着自然与美的寂寞者,他就是周国平。

  《论人生》读后感 篇2

  一本书判断它好坏与否,在我看来,在于它留给你多深刻的韵味。阅读之后,留给你些许值得回味的、可反复咀嚼仍韵味十足的东西。韵味这东西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化力于无形,潜移默化给人以财富,而且不压于物质财富。它不随时间的远去而远去。相反它如一坛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让人回味,越让人难以忘怀。

  不知不觉,踏进书店没多久,眼睛被一本由季羡林先生撰写的名为《论人生》的.书吸引。虽然我年纪尚轻,但仍对人生这个话题颇感兴趣。说实话,此话题范围较广较深奥,资深学者由于知识阅历丰富才可道之一二。就像季老先生,几乎一世纪的沧桑变化都被他尽收眼底,自然有资格解惑论道。老人家话语浅显易懂,再难言表的事也能讲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这正是我佩服他的原因。该书取材广泛,多从一些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入手,以小见大来阐明作者观点。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同样是生活,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和剖析生活的全貌,告诉我们他眼中是什么样的世界。

  老人退休后定居地点较优越,一出门便是一片荷塘,赐予老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有的像害羞的姑娘,有的像精力充沛的少年,好像所有花摇身一变都成了人一样。荷花不再是荷花,而是精灵。老人命途多舛,六岁时便离家求学。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太痛苦了,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区区几个字道出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也许正是它造就了季老先生,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愈加成熟,于是乎已到垂暮之年的季老才能带给我们这部人生精华。

  命不济莫怕,这也许是锻炼的好时机。莫过分抱怨命途之不公,只要你勇敢做自己,学会适应这个环境。就像古代的钱币多铸成外圆内方的形状,只有边缘越圆才能更好的保存下去。如果边缘尖尖的只会被磨平,最终成为一个圆。

  人的一生会遭遇太多挫折,但它们总会成为往事。过后再想想,你也许只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而不再像从前那样或悲伤或后悔。是啊!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与磨砺会让我们意志更加坚定,心智更加成熟。人生由自己主宰,蓝图由自己描绘。只有把握自己才能把握人生。

  《论人生》读后感 篇3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于我来说,人生不过就是从生到死的一出出舞台剧,我们尽心尽力的扮好每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直到幕布拉下,我们的人生也便渐渐落幕。生无疑是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希望,而死,却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悲伤和痛苦。或许死并不是那么哀伤,或许我们在这里拉下幕布的同时,那里又展开了新的演出。在这过程中,充满了欢乐、忧愁、悲哀、成功和失败。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永远也交不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来。

  人生就像是一条蜿蜒泥泞的小路,困难无时不刻的在发生,却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就像是一本未完待续的.书,我们期待着接下来的剧情,但是却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像是一个谜,直至生命终结,才可揭开寻思已久的答案。在此之前,无论是何人,都无法遇见到。于是,痛苦的过着人生还不如快乐地过,活着就要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但人生不过只是一个简单的对生活的概括,它是由一个个剧情组合而成。亲情、爱情、友情这三种感情占据了其中重要的位置;书中的”论友谊“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朋友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世上最令人愉快的必定是友谊。对于一个情绪低落的人来说,朋友的一句鼓励,一句肯定,比所有的良药都来得有用。一句话说的好:”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是的,朋友使我们的周围丰富起来,如果没了友谊,那我们的生活一定是平淡无奇的,有如沙漠一般。

  友情是积累的,相对于亲情的温暖,爱情的甜蜜,朋友之间的温馨或许更容易让我们感受到愉快。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这句话体现了友谊的真正价值,把你的快乐分享给朋友,你会更快乐;把你的忧愁倾诉给朋友,你或许会豁然开朗。千金难买真友谊,你曾经认为一个人是你的朋友,那么这个人就永远都是。真正的朋友,是永远存在的!

  《论人生》,论得是对人生的认识;论得是建立人生所需要的根基。它让我们感悟到:人生并不只是从生到死,人生中有思想、有精神、有伙伴、有感情。它足以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种精神粮食。

  《论人生》读后感 篇4

  泰戈尔曾经说过,“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难,才能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经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人就像那脆弱的芦苇,难免经历风吹雨打,但也正是这风雨飘摇中的毅然挺立,让芦苇之根扎得更深,让灵魂之曲奏得更响。

  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赫克里斯盗火种时,他也只是坐着一个瓦罐漂渡重洋。所以说逆境也能让人迸发出那前所未有的潜能。就像以前《旧约》把顺境看做神的赐福,而现在的《新约》则把逆境看做神的恩眷。因为上帝正是在逆境中才会给人以更深的恩惠和直接的启示。

  走到历史的.长廊聆听那古人的故事,我看见有无数敢于冲破逆境超越极限的勇士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陆永康冲破了自身残疾的障碍,在三尺讲台上跪着耕耘三十几个春秋;方永刚超越病痛的极限,用一只手托起人生的价值。

  站在生命的前沿,汶川地震发生,时间在一分一秒第流逝,废墟下的生命在接受时间的考验,他们等待着,坚持着,超越着,咬着牙与死神抗争在废墟下。他们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死神的无情,他们超越了生理的极限,他们打破了90、100、110小时的存活极限的神话,谱写了生命华美的乐章。

  回想过去,我何曾不是在逆境中奋发。记得那时的我,真的不会游泳。因为那时要独自上学,一定要学会游泳。当时我一听到“女儿,游泳了!”我就急急忙忙第躲到一个角落里,可是父母总是能找到我。每次,我都站在岸上,父母为了尽快让我学会,扔了我下水,一直在岸上喊“努力划动手脚”,我刚要溺下去时,脑袋里掠过一丝思绪——不能认输。便马上划动手脚,经过一次次的努力终于学会了游泳。即使有一千个借口哭泣,也要有一千零一个理由要坚强,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勇往直前,坚持到底。

  人生不相信眼泪,命运鄙视懦弱。所以,即使再大的风,再大的雨,自己也要保持清醒,坚守自己的心灵,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绚烂的天空!朋友,让我们大声地呐喊:冲破逆境,超越极限!

  《论人生》读后感 篇5

  读了《培根论人生》以后,我感悟很深,其中培根的一段话引发了我无限的感慨。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 人们一直都很想弄个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通常人们的理解是,人生不过就是从生到死的一场场闹剧。生就给人们带来了喜悦,死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悲痛。而在这过程中,更充满了欢乐、忧愁、成功和失败。关于这一话题,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在此之前,无论你是谁,甚至是天才也无法遇见到。所以,我们更应该笑对人生,活着就要活出真自我。 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那死又是怎样的呢?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不会联想到死亡,因为它遥遥无期,当慢慢长大,看到周围的生离死别时,就不知不觉会害怕起来。就如书中所说:“荣誉之心渴望着它,悲懒之心追求着它,就连恐惧之心也预备等着它。”死亡是自然现象,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过,对死亡的恐惧可能反而把自己推向死亡。 毛主席曾说过:“你们就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啊!我们是冉冉升起的希望,正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时候。但是人生道路却荆棘密布,这些都是通向成功的绊脚石。在跌倒的时候,就应该爬起来,振作精神,积累经验,勇往直前。 其实,人生与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然会有遗憾,但不要灰心害怕,因为雨后总会有彩虹!

  《培根论人生》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论人生》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其中,论《论友谊》和《论美》两篇让我感触颇深。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情感中,友谊就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十分之精辟,令人折服。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我们自己也切身体会到这一点,我想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检讨自己的过错,想方设法和朋友和好如初。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太珍贵,她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快乐。培根将友谊的真谛描写得既自然而又深刻,让人一看就懂,犹如葫芦灌顶,更加珍惜那份来之不易的友谊。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有哪几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没人能真正说得清。培根在他写的《论美》中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形体是一个人的身材容貌形象,颜色指人的肤色,这些都是先天父母给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言谈举止的优雅,是后天自身的修养,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于是就出现某个外表美丽却出口脏话连篇的“美女”,形象潇洒的“帅男”却行为粗鲁,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因此,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何时,当第一次见某人时,一般是注意他(她)的外表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但随着交往的深入,有的人会逐渐了解对方的内在而决定是否值得继续深入交往下去,而有的人却会被对方的外表所迷惑,不知深浅地交往,结果深受其害。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培根论人生》一书,更深感自己人生阅历和见识的肤浅,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指路的明灯,也许由于工作忙,家庭事务多,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但我会尽量像从海绵里挤水一样把时间挤出来,多读多思,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身的知识和道德修养。

  《论人生》读后感 篇6

  轻轻地合上了,静静地闭上眼,一时间似乎多了些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虽然涉世未深,但却有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与感知。纷纷扰扰十几年,虽说过的是自己的生活,但却有一种依赖,一种对世界不变的依赖,或许它很隐秘,但却不足隐形,它确实存在,并在我们的生命中真切地演绎着。当我们不断从这个世界中摄取时,我们是否想到回报?这样的回报不需要金钱,更不需要太多的精力,我们只需时时怀着颗感恩的心,就足够了。它并不奢求什么,要的只是我们心中一丝淡淡的感情,要的只是不要忘记而已。

  翻着脑中的那本用记忆编成的书,伴着心灵的清风,悠悠地停在了那一页,虽有些泛黄,但清晰的文字仍然吸引住我的眼球。那无边的泪水与哭声弥漫了整个我,还有那鲜红的血在夕阳中所泛的光辉。那一年,她自杀了,那么轻松地一跃,带走了自己的生命,也带起了家人不尽的伤痛。仍能想象出那种场景,轻轻地打开窗户,望着一切都多么萧条、感伤,忍不住叹生命的无趣,叹人情世故的冷淡,伴着叹息,“霍”地从窗口一越而下,心想带走一切的悲与痛,带走属于自己的一切,悄然离世。似乎能看出她的一瞬的苦,但随后是无边的笑,不知是快乐还是挣扎。在落地的一刹那,我不知她的心情如何,真的解脱了吗?那一股殷红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是她的血,她的血……随后是她母亲抱着她无边的哭喊,那泪水好象能淹没这个世界,太惨烈了,悲得无法让人呼吸。

  而她的父亲,却只是呆呆地看着那滩血,那探在夕阳中红得异常的血,“你真的恨我们,以至于要如此害自己而报复我们?”她父亲浑浊的眼中噙着泪,发出阵阵叹息。在那个秋天的夕阳里,一对年过四十的夫妻,抱着她们唯一的女儿,却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一具含笑的尸体。你真的恨他们,恨这个世界?为何要如此报复,明知他们担待不起,可你却做了,还带笑离开。

  她是我的表姐,一个十八岁的花季少女,却选择了辞世。你的心是冷的吗?冷的吗?我多想摇醒她,让她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一个有四季的世界,一个有爱的世界。它不像你所想的那样,它没有那么冷,它不是悲惨世界你明白吗?你认为它冷、无情,只不过是你的偏执,是你的自私蒙住了你的心,你从来不会顾虑别人的感受,哪怕是再温暖的东西,你永远看见的是冰霜,你不懂得感激,不懂得去付出,你只认为得到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父母家人、亲朋好友?你怎么能以世界无趣为理由,飘然离世,你知道你所造成的`后果吗?你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说不出的憔悴,你可知道她的心在滴血,在你离开的那天起,一直在滴血,你是她的肉,她的心肝啊!而你的父亲虽然寡语,但谁都看得出来,他有多么的痛,一朝青丝换白发,你看到了吗?你心疼吗?如果心疼,为何当初做得那么决然?你的理由太没有说服力,因为他们仅一次骂你,因为你父亲那一巴掌,因为你下滑的成绩让老师责骂,因为你认为得不到爱,可你为什么不想想要得到就要付出,当你认为理由充足时,就不替别人考虑考虑?你太自私了!

  你的死是因为你一味地索求,可是就是天大的宝藏也有挖空的一天的,你为什么不想想你自己也去施予一些,哪怕只是一点点。他们不求你的回报,真的,不求。他们只希望看着你好好地活下去,他们给了你足够的爱,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你遮风挡雨,他们心甘情愿,任劳任怨,你为什么不去感受一下他们的爱,就选择最刻毒的方法“回报”他们。想必你的生命中没有快乐的原因是你不会感恩。你不会感谢老天创造了你,父母抚养了你,老师教育了你,社会关心了你,你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那是你的心太狭小了,太狭小了啊!花季的你应该看日出日落的美,应该跟父母拉拉家常,谈谈心事,应该在学校里忙碌地为自己生命以后走向作准备,应该与朋友一起论论时尚,不是吗你?你想过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恬静而惬意,那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岁月啊!可自私的你让它走向了一条不归路,那个似甜非甜的笑让家人沉入了痛苦的深渊,你于心何忍!倘若你不那么脆弱,多想想自己的责任,顾思一下别人的感受,多聆听一些世间的精彩,或许今天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带着那些质问,悲愤从痛苦的记忆里挣扎出来,抬头望向窗外。风静静地吹着,云漫漫漂移,又是一个静谧的黄昏,还是那样的夕阳,少的只是那一片触目惊心的殷红,和那个刻毒的笑容,其实世界本就很美好,不是吗?只要抱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不会觉得世界无趣,只要多关心别人,就不会觉得世界无情,只要多想想自己肩上的责任,就不会觉得世界空虚。那天边的夕阳格外的美,美得眩目,更让人深思。

  《论人生》读后感 篇7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而《培根论人生》正是这样的一本书。书中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测总是会毁掉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其中《论真理》《论死亡》《论善良》是我最喜欢的。

  ‘什么是真理’当年彼拉多提这个问题时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因为他认为世人多数心随境变。

  真理分神学、哲学、实践等。每个人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因为他们会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带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受到束缚,这就是有时候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会追求真理的原因。比如说‘有一天,人们如果把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测都清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许多渺小、空虚、丑陋,以至于连自己都感到厌恶。

  对于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者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曾经一个预言家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因为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就像是儿童畏惧黑暗一样,由于人们听信了太多鬼怪的传说,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也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的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于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能够藐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现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懦弱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

  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而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仰。

  我个人认为善良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是古希腊人所谓的“仁”,或者“人道精神”,但意义还要更深一些。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质中最伟大的一种。

  人性中既有天然向善的倾向,也有生来向恶的倾向。那种虚荣、急躁、固执的性格还不是最坏的。最恶的乃是嫉妒他人以至对其加以祸害。有一种人转靠落井下石,给别人制造灾祸来谋生。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征。我们可以由此去认识一个善良的人。

  《论人生》读后感 篇8

  歌德说过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 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 论求知 与 论友谊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 求知 ,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 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 贬值 、 淘汰 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等,他们每个伟大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出的。如果当初牛顿对一个苹果掉地的现象不加以理会,他就不可能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 了。正是那种对知识的追求,才促使他去解开这个谜,寻找到知识的真谛。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工作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只有把短暂的生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当然,我们不用像爱迪生那样一天做上二十几个小时,也不用像诺贝尔那样从爆炸中跳出来。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珍惜分分秒秒,不断钻研,寻找真理,造福于人类,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社会发展到今天,分工越来越细,整个社会事务和事务本身也越来越复杂化,这都决定了任何人在完成某一件事的`时候必须要于他人合作,只有团结,才有生路。友情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我们就会成功地到达彼岸。生活有朋友做伴,我们会锦上添花;事业有朋友支持,我们会如虎添翼。所以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就是朋友。我将《培根论人生》中的《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 这句话将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和 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 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在心灵深处,朋友间彼此相互祝福,友谊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呢?

  光阴似箭,一个人的生命再长,在时间长河中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瞬间。在这人生的一瞬中,你将如何度过呢?是奢求?是奉献?还是混日子算数?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培根论人生》这本书吧。读了这本书,你一定相信: 把握今天定胜过明天!

  《论人生》读后感 篇9

  《培根论人生》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深受我的喜爱,本书充满作者对人世的通透洞察,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与其道德的完美结合。

  培根曾在《论厄运》中说:“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不没有希望”。这一句让我为之震撼,使我认识到,我应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厄运,在厄运面前要学会坚忍这本书包含着培根的思想与情感的价值观,培根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学论,鼓励人们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在本书中培根的“厄运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色彩,培根认为与厄运搏斗能磨励出坚忍的美德,最美好的`品质出在恶运中被显示的,“使我不禁想起易卜生的一句话;真下的强者,关于从顺境中找表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效准自己前进的目标。他们的话让我在苦难面前又有了重新的认识,马克思曾给培根以极高的的评价,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与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的始祖“。《培根论人生》也是英国文学中最为经典,最为精炼的著作之一,本书中最能反映他的人生态度,“幸运所需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所以我应该学会“直面人”,学会正视人生的苦东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过东面的健康人格。

  培根的《论人生》使我深刻的领悟到:当面对困难时,在厄运中要满怀希望,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光明,不因它厄运而一蹶不振,做到“直面人生”。

  《论人生》读后感 篇10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论述了读书的目的和作用,并指出读书和获取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随后培根在《新工具》这部著作中明确指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是合于一体的,因为原因不明的地方,就不可能获得预期的结果。对于有待征服的大自然,恰恰首先必须服从它。”这两句话后来被凝缩成为现在已为人类所共知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是提出这一原理的先导。

  唐代的颜真卿也有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他们都在不约而同的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更应该好读书,读好书,藏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同时我们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则殆。”

  “我把财富看作德行的.累赘,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合适的词来形容它―――事实上,过多的财富是无用的。因为一个人的需要是有限的,超过这种需要的钱财,便是多余之物。―――不要信任那些自称蔑视财富的人。因为他们之所以蔑视财富,也许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财富。假若他们一旦搞到钱财的话,恐怕没有人比他们更敬奉财神了。

  《论人生》读后感 篇11

  轻轻地合上了《培根论人生》,静静地闭上眼,一时间似乎多了些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我们作为学生,无论面对学习中如何辛苦,学习上的成绩好坏,应该用乐观精神看待人生之路。

  虽然涉世未深,但却有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与感知。纷纷扰扰十几年,虽说过的是自己的生活,但却有一种依赖,一种对世界不变的依赖,或许它很隐秘,但却不足隐形,它确实存在,并在我们的'生命中真切地演绎着。当我们不断从这个世界中摄取时,我们是否想到回报?这样的回报不需要金钱,更不需要太多的精力,我们只需时时怀着颗感恩的心,就足够了。它并不奢求什么,要的只是我们心中一丝淡淡的感情,要的只是不要忘记而已。

  只要能尽了自己的努力,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之路,终将能为父母尽孝、为社会作贡献。

  《论人生》读后感 篇12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未必也具有内在的美,因为造物似乎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美男子徒有其表却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们过于追求形体之美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但这不可绝对而论,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芗、菲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服饰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并非人力所能创造。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表现了画家本人的某种偏爱。美是很难制定规范的(正如同音乐一样),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也会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练达。有一句拉丁谚语说:“四季之美尽在晚秋。”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少年俊秀,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举止和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败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应该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论人生》读后感 篇13

  人,生于天地之间,必然会仰望天空,脚踏大地;必然会看天、看地、看人类自己。又因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所以面对天、地、人必然会产生惊奇和疑惑,于是思考产生了,哲学就开始了。

  周国平先生说:“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关键词:整个、根本、思考,两大范围:世界和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就是世界观。对人生的思考就是人生观。

  傅佩荣先生说:“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被称为‘爱智’。自从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许多人开始觉醒,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的确,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方东美先生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换言之,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什么。”

  我觉得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就是引导人们从完整和根本两个方面思考人生。人不能因为受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因为这点挫折,放在你整个人生中,也许就不值一提。人的一生受时间、精力、财力的'制约,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也没必要什么都得到。这时就需要你去思考、去取舍,什么才是你人生最根本的问题?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生死。可是这个问题不好解决,连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要退而求其次,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成长,更好的为社会发光、发热?我们应该就像一棵树,默默生长,努力舒展自己的枝与叶,同时尽可能的奉献一点绿荫和清洁的空气。如此甚好,如此足矣!

【《论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人生的读后感02-21

《论人生》读后感09-27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08-17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09-28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08-10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02-04

《论人生》读后感3篇09-27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2篇01-12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8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