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晏子使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值得肯定的方面有两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本课故事性很强,所以本课的设计理念定位在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以读促悟,以悟促演,走进文本,潜心会文。教师课前激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并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时教师只需要做好“导演”这个角色,合理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对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就提高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巧设环节,积累丰富的语言。
在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们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灵活的教法、学法设计,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感受文本中人物智慧的同时,学生的智慧也在悄悄点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提高。
不足之处在于淡化了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首尾照应,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在了解课文内容时,请学生按顺序来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很不错的选择,这对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很有帮助。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2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构成了整篇文章的三个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驳,合乎逻辑,言辞有力,同时也鲜明地展现了晏子智勇双全、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形象。每一次交锋都以楚王失败告终。
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三次交锋中晏子和楚王语言的理解和朗读,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和楚王的嚣张跋扈。但是否真正感悟了呢?我就创设了个情境,练习说话,既锻炼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情境说话中对人物品质有了更深的领悟。
说话训练之前,让学生以词语或歇后语来概括楚王当时的心情。看似很简单,其实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检查,因为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积累量。其次,通过学生的概括,我还能立刻了解到学生这堂课的掌握情况。
随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为晏子的随从,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对楚王的发难进行反驳。首先,学生的兴趣马上变得浓厚了,因为对课文的学习,他们已经十分佩服晏子,佩服他的沉着、机智。孩子们跃跃欲试,急于体会下晏子面对楚王时的感觉,更急于表现自己所具备的`聪明才智。情境创设的第一个目的便达到了。其次,以小组形式给予学生准备的时间,同时也是让那些胆小的、能力略差的孩子说话的勇气和机会。我也可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最后,让准备充分的学生为大家展示他──晏子随从不输于人的风采。
在这次情境说话中,不仅孩子们亲身体会到了如何以自己的智慧和言辞来战胜别人,而且更感悟了晏子的能言善辩、智勇双全。而作为执教老师的我,不用在课后再通过练习去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掌握情况,只要判断他们即兴说话的情况就马上可以一清二楚。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3
我任教的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
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我研究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理念:本文智力因素丰富,学生在认识、理解侮辱和反侮辱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智力角逐的愉快。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课文和学生的智力因素。我觉得成功之处:一、设计问题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思路清楚。
二、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
三、能抓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通过学生读、找、划、再读,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训练了学生的训练逻辑思维。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由于本人教态不太自然,没有融入真正的课堂中,没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上设计了综合题,以开发学生智力,加深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但事实上,此时课堂气氛紧张,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回答问题不抓主要的,高潮之处没有激起高潮。因此,如何从我自身开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4
“同上一节课”,同样的教材,不同的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无定法”的教育原则,可谓异曲同工,百家争鸣,给我们每一位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借助这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契机。
这一次我们四年级同上的是《晏子使楚》这一课,我觉得人人在课文的处理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落脚点,我从中获益匪浅。张宗芳、毕夕红、邹向荣老师的课,围绕重点、提纲挈领,体现了老教师驾驭教材的柔韧有余;许芳、宋修美老师的.课,层次清楚、直奔主题、语言朴实,给人的感觉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孙秀丽老师的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学当中注重了读的训练;谷芳菲老师的课,注重了课内知识向课外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音乐的魅力。
回顾我在教授《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采用了整体把握──思考领悟──深入探究──迁移运用四步进行,教学中紧紧抓住“侮辱”和“尊严”两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体会晏子作为齐国大使“谦而有礼”“据理巧驳”的的聪慧和机智,同时利用朗读、模仿有关楚王的语言、动作、表情上的被动和尴尬进一步反衬出晏子的针锋相对中的游刃有余。
但回过头重新审视这堂课,我觉得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是很得当:在学习晏子和楚王的三次针锋相对中只是注重了晏子机智灵活的辩论和反击技巧,忽视了晏子不卑不亢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使晏子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高大,使课堂的教学环节衔接的不够自然和谐。
学习对比之余,我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总是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是不是平时墨守成规多于虚心求教?是不是经常守着一方浅洼忽视了要多方疏通渠道引进源头活水?结论是兼而有之,我不禁汗颜了。特级教师于绮老师曾身有体会地说“教师每天都在吐出知识,如果不及及时吃进新知识是不行的。只要处处做有心人,抱谦虚的认真的态度,不但看书时可学,即使走路、交谈也无所不学。”这不正是针对我所说的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还能执迷不悟吗?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5
今天,学校高年级组推门听课活动在我们班进行。上午的第一节课,我执教了课文《晏子使楚》。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课前备课时,通过反复研读课文,我发现课文中主要围绕两个词语来说的:侮辱和尊重。在此基础上,一个问题随之诞生: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侮辱晏子,但最终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呢?循着这个思路,我再挖掘课文,知道其实这是因为晏子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和他的爱国情怀征服了楚王,让楚王对这个身高只有五尺的齐国大夫刮目相看。那么,我们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一点的呢?晏子的.话为我们揭示了答案。思路清晰以后,我就按着这个思路设计了我的导学案,并制作了相关课件。
课上,依据导学案,我引导学生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了解了晏子,知道了课题的意思;接着,学生对课题质疑,其中拎出两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即:晏子为什么出使楚国?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既让学生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并由此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去读晏子的语言,体会晏子语言的特点。此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品,自己悟,自己说。本以为学生说不出所以然,哪知,是我低估了他们,他们分析得头头是道,还有许多地方是我课前所未想到的,预习相当到位,真是惊喜。而且,课上学生们居然是妙语连珠,看来,平时的阅读积累工夫没白瞎,收获还蛮大的。
当然,惊喜之余,课下再次反思这堂课,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方老师给我指出的,如果在学生汇报对晏子的话的感悟时,教师能用自己的话小结一下晏子语言的特点,就能为学生后来总评晏子语言的特点提供一个拐杖:还有本节课上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教学之路很漫长,但只要不断学习,就会进步。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6
我任教的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我研究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理念:本文智力因素丰富,学生在认识、理解侮辱和反侮辱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智力角逐的愉快。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课文和学生的智力因素。
我觉得成功之处:
一、设计问题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思路清楚。
二、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
三、能抓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通过学生读、找、划、再读,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训练了学生的训练逻辑思维。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由于本人教态不太自然,没有融入真正的课堂中,没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上设计了综合题,以开发学生智力,加深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但事实上,此时课堂气氛紧张,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回答问题不抓主要的,高潮之处没有激起高潮。因此,如何从我自身开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7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本文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我认为通过反复的研读,读懂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驳,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人物的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节课,我以教材为依托,带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1、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学定教:
本课教学能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带着学生还想继续了解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读书,品读文字。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2、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教师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理解文章内容。特别是让学生在感触深刻的地方学习批注,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生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语气。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8
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一、谈成功之处:
1、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语言逻辑性很强,具有一定的推理性,教学时注意让学生使用关联词语,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时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通过学生读、找、划、再读,思考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含着的意思。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
2、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异步性。
在设计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制定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作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目标化。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水平、个性、进行目标性学习。本节课,我在学生学习接受程度上进行分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优生脱颖而出,使学困生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
3、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词语时,为学生充分提供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小组内形成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在轻松活跃的学习空间里完全地展现自我,避免了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当配角,差等生看热闹,再通过老师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有效地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二、谈不足之处:
1、课堂上学生读文较少,朗读指导不到位。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教师的提问不够简炼。
三、整改措施:
1、课堂教学应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
2、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表演读,这样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使学生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9
我执教的《晏子使楚》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反驳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在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晏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热情,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理解晏子回击楚王的语言上,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和人物的形象。
一、我在运用“三学小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做法。
1、预学时间充分,内容到位。预学是互学的基础和前提。预学时给出学生充分时间,首先读课文,再互学互查生字词、互读课文;然后划出优美句子或重要句段,对句段的理解和文本的感悟批注到课文旁边或写到预学本上,不懂的问题写在预学本上,再请教“师傅”或老师。学生预学时老师深入各组检查指导,及时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
2、组内合作交流时,我要求按课堂展示时模式进行:各小组值日组长迅速分工,做好安排,组员依次发言把自己的读书收获或思想见解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说不到、说不好,由优生先教着说,然后学困生再重复,各成员发言完毕其他组员补充、完善。
3、小组展示时,四个成员全部上台依次展示,每一位发言人交流完了,组内补充,若组内没补充,发言人用“谁与我交流”,“谁给我补充”等方式发起班上其他同学互动,互动发言人站起来说“我与你交流”“我给你补充一点”然后再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言完毕还可发起其他同学互动:“我交流完了,谁与我交流?”或“谁与我挑战?”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补充相关阅读资料,可以补充名言名句、古诗句,成语或故事等,若是同学们没有补充,老师可以适时上线补充这些东西,当然在适当的地方,老师还可以出示图片、播放视频、出示训练题进行训练等等方式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能力提升,达到感情共鸣的目的。
4、评学阶段,我常常采用拓展阅读的形式和写一段话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写作能力等。
二、我在运用“三学小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得失。
1、预学
在预学环节中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预学提纲,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特别是楚王和晏子的三次较量的句段,理解晏子语言的潜在意思,体会晏子的语言巧妙之处在哪里,感受晏子的形象。大多数学生能按老师的提示学习,少数还不能完成预学任务的,由小组内的两位师傅指导他们完成,达到自学的目的,自学有了基础,互学时就能收获精彩,留下亮点。
课堂开始,我根据本节课课文内容摘选了几句名言和诗句,由经典诵读组织者引导朗诵,为本节课学习铺垫感情基础。老师由“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把学生引入今天的继续学习,领略晏子的风采。
2、互学
(1)小组合作阶段:
小组合作学习是互学环节的最主要的方式。由于课前做了预学,所以开课后直接进入了小组合作时段,老师出示小组合作的提纲:结合楚王和晏子之间的三次较量的过程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表达方法。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老师深入几个小组进行指导。
(2)小组展示阶段
小组展示是整个课堂的精彩呈现。这节课,展示小组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提纲,就晏子与楚王的三次较量过程交流自己的收获或见解。三个发言人针对三次较量交流,一个发言人负责总结。在交流三次较量时,每一位发言人首先朗读晏子和楚王较量的过程,引导学生理清晏子反击楚王的逻辑,然后交流感受,分析晏子的'形象,其他同学从不同侧面交流晏子反击楚王的巧妙之处,感受晏子的形象,体会写作方法。还有同学在交流感受之后适当补充名言名句辅助理解,也有小组挑战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品悟晏子语言的巧妙和机智善辩,不畏权势的形象。学生在展示交流时,老师适时上线进行点拨或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厘清晏子语言的逻辑,升华对晏子的感悟,体会写作方法。最后展示小组选其中一个情节进行了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对晏子形象感受更加深刻,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小组评价过后,老师引导学生概述晏子的形象,让学生对晏子的形象感悟和记忆更加全面深刻。
(3)评学阶段,老师收集了几个表现语言艺术的魅力的故事,让学生在朗读中品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语言的幽默、巧妙、有力。接着又设计了一个训练题:三次交锋,一心设计侮辱晏子的楚王只落得个什么下场?写出四字词语或歇后语。这一语言文字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重要的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重建课堂的做法。
1、感情朗读不到位,对晏子的语言巧妙印象不深。
预学时老师应改深入各小组,通过范读、指导读、反复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来。在课堂上,学生体会到晏子语言的巧妙后,紧接着,应该让学生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语言的巧妙。反复朗读,能加深印象,形成语感,这样学生有了积累,才能更好地运用。
2、加大“三学小组”课堂模式的训练力度。不仅从形式上训练,还要学会调节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深入深刻地交流。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0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计策,一一加以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构成了整篇文章的三个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驳,合乎逻辑,言辞有力,同时也鲜明地展现了晏子智勇双全、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形象。每一次交锋都以楚王失败告终。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从学生学情来看,《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遥远,但是学生对历史故事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文章中的思辩之美,仍给我们留下了亲切自然的感觉。
但本课的学习光是兴趣是不够的,学生感兴趣的仅是精彩的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对10岁的孩子来说,故事深远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征却不好把握和理解。
因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晏子所处的历史背景,关于晏子其人的各种情况作一些了解。学生的交流也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的过程。从课堂上学生交流的情况看,学生收集的资料还是比较全面的,这为后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经过引导及发兴趣,多数学生读得较好,而且读得入情入境,特别是“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读得比较传神。
在本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针对性,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兴趣,比较成功。这其实是我在语文课上一直追求的状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尽可能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会坚持做下去。
在这节课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片断想象的环节,请学生想象齐王给晏子设下庆功宴的情景。使学生受到启发。思维得到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所以我让他们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齐国小记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我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1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距离我们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令我们赏心悦耳。
本文主要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一次又一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一次又一次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
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仅仅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融进文本、内化文本。因此,语言实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我在课堂上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过把记者瘾”,先让学生尝试用晏子的思辩方法和语言技巧反驳楚王,然后让学生作为随行小记者采访晏子和楚王,主动参与到语言的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充分的调动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建构、主动创造的激情,通过晏子模仿秀,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文本语言的内化。
反思这节精品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课内的采访表演和课外的课本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此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学中体现双向互动性。授课中,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商量一下”“小组交流”
“讨论探究”等,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把交流深入,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真真切切把口语交际落实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二、领悟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机智
课堂上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课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晏子反驳楚王巧妙语言,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是你,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 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借机引出背景介绍。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再追问:你理解晏子为什么这样说话了吗?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也决不会和齐国联盟。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既不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说:“晏子的语言就巧妙在这儿。有时委婉含蓄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语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语言才叫真正的语言艺术。
三、选好文章切入点,理解“尊重”的内涵
第二课时的开始我就直奔主题:晏子使楚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立刻找到答案: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多数学生回答“口才”)我又巧妙引导孩子作深入思考:仅凭口才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了吗?不,是智慧。那么,晏子的智慧从那体现出来的?抓住了“看了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三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词大做文章,在大量补充阅读的基础上,渐渐突出了晏子的冷静,勇气,智慧,风度。到这里,孩子们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内涵。
这一环节,我用《狼和小羊》这篇学生都熟悉的童话比较,说明:只有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是不够的,其结果会和可怜的小羊一样;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四、抓住契机,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指标。
我在课堂上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当欣赏到第二个故事时,我告诉大家,晏子的话中可以总结出三个成语:“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并及时对学生说:“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待学生写完。)我问三个成语都形容人多,但哪一个成语的意思现在已发生变化了?学生说:“挥汗如雨”。。当欣赏到第三个故事时,我说:其实晏子的这段话在原文中就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句典故,快快背记下来,看看谁将来也能用上这句话。”当我让学生送楚王几句歇后语的时候,学生用上了当天积累板上积累的三则歇后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然后我不失时机的说:“其实你们的积累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激励学生重视平时的语言积累。
在学生评价晏子凭借智慧和实力赢得尊严之后,我又抛出了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前后桌互相讨论后发表观点,可赞同,可反对,或赞同某一句,不同意某一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求异思维再度被激起, 这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争辩如泉水涌动,争辩声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熠熠闪烁。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习惯、独立的价值立场,不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复制品,而将是自主、开放的思想者。
五、课后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超越课堂
本课我设计了四个开放式作业:
1.给齐王发一条短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齐国大夫晏子。最后写上“小记者某某报道”。
2、 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准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3.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语文课上讲给同学、老师听。
4. 如果你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很感兴趣,老师推荐给你们一本书《晏子春秋》,你们会对晏子有更深的了解。
以此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练笔能力和表演能力。
反思这节课,不足之处是:我虽然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老师的“导”多了点,虽然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活动很多,但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2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两次针对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言语中充满了挑衅和嘲弄,对齐国的大夫直呼“你”,已是无理之极;后一次直指齐国,“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嘲笑之语更是肆无忌惮。面对这样盛气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结果楚王一败再败,不得不赔礼认输。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这节课故事性很强,我想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首先,通过自由读书,把课文读通顺,知道课文是写谁与谁之间侮辱与反侮辱的故事,写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有些不大好懂又很关键的词语,可让学生查查字典。接着,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阅读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就课后2、3两个思考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决学生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
我觉得我这次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开始上课的时候,临时加上了一个激趣导入,是周总理的外交妙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一个个跃跃欲试要进入课文。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教学环节把握也比较清楚,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主要抓住了中心问题,并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思路和教学思路都清晰了。缺点是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其实本课对话内容很多,适合分角色朗读。我应该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要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要重点引导读好晏子的话,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语气虽然变化较多,这些多变的语气,却充满了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晏子使楚》改成课本剧,并在活动课上演一演。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3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做到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最后环节的设计,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展周总理的几个机智小故事,为的是更让学生懂得,在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和侮辱时,应该誓死维护祖国的尊严,熏陶和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同时,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大阅读量,通过读书,进一步感受晏子的智慧。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4
课堂秩序
今天进行《晏子使楚》的第二环节——精读感悟。学生准备得很充分,发言很积极,展示的欲望太强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后,纠错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为展示的学生纠错。纠错的热情非常高,耽误了不少时间。下午,我先向学生强调,倾听时要着重倾听别人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本以为提出这个要求后,会有许多学生不再这么积极,没想到,仍然有不少人抢着点评别人的优点。秩序还是有些乱。怎么办?
课堂深度
下午继续交流对课文的体会时,崔传浩谈了自己对“南橘北枳”的理解。这时,他对课文中的“水土”一词出现了误读。晏子说:“大王您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崔传浩在解读第二个“水土”时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而是直接照搬了晏子的话,感觉齐国人百姓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
这也算是课堂生成吧。我当即问了学生一个问题:“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是像南橘北枳那样,因为‘水土’不同吗?”显然,人的变化不是因为“水土”,那么,晏子想说什么呢?我提示学生,“水土”是一语相关,晏子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后,李诗音站起来说,晏子的话是指楚王把楚国治理的不好,让不良的社会风气吹进来了。虽然她的表达不是非常准确,但是说出了大概意思。此时,学生都已明白,晏子第二次说的“水土不同”暗指楚王没把楚国治理好,导致社会风气不好,齐国人到了楚国才做起了盗贼。学生理解到这里,都已知道晏子在回击楚王了。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晏子为什么不直接回击楚王,非要打个比方,用南橘北枳,水土不同迂回地回击楚王呢?
此时,没有任何提示,学生想啊想啊,居然从几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第一个观点:晏子是客,楚王是主,晏子来到楚国的地盘上,理应客气一些。第二个观点:晏子是大夫,而楚王是一国之君,臣对君说话应该有礼貌。第三个观点:晏子出使楚国,万一把楚王惹恼了,楚王可能会令人把他拖出去斩了。第四个观点:晏子如果不委婉,而是与楚王针锋相对,可能会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那样的`话,可能会造成生灵涂炭、两败俱伤。晏子是从大局着想的。第五个观点:第二自然段已经说了,齐王派晏子访问楚国。既然是“访问”,就是要建立友好关系,如果晏子直接回击楚王,让楚王很愤怒,两国的关系就僵了。
交流到此处,我给了学生晏子使楚的背景:齐王派晏子使楚,是为了与楚国结盟,准备联合抗秦。因此,晏子出使楚国是有使命的。听了晏子使楚的背景,大家更理解晏子为什么要委婉地回击楚王了。可是,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质疑:既然怕惹恼了楚王,可以什么都不说呀。不管楚王怎么侮辱他,晏子可以不吭声,可以示弱。学生立刻有人反对,认为如果晏子一味地忍让也不对。这样会让楚王看不起,还谈什么结盟呢?讨论到此时,学生发现,晏子既要委婉地回击楚王,以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还要给楚王留有余地,留着面子,不至于撕破脸,让楚王认识到齐国的强大,只有与齐国联手,两个国家才更安全。
和学生谈到这里,所有人都感受到晏子掌握谈话的分寸是极难的,正因为如此,才体现出晏子语言的巧妙与智慧。
今天的课给我留下许多遗憾,也让我反思了许多,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秩序、导向、理性、深度。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5
《晏子使楚》是一篇老课文,教学中我力争把老课文上出新意来。引导学生把以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了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
我觉得本课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词,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演后让演员和观看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体会和感受,再评一评哪一组表演好。
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对课文再加工编导,演一演课文剧,用身体语言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使获取的知识不只是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文字记忆,而是形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
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了解得淋漓尽致。看来,情景教学的作用不可估量啊!
我觉得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8-18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4-15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2-19
晏子使楚优秀教学反思02-21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5篇08-17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5篇)08-22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5篇08-22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精选3篇)08-22
《晏子使楚》语文教学反思04-20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集锦15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