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4 02:34: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减混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两道复习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习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开头我以美丽的白天鹅为题材引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渗透了爱护动物,人人有责的思想教育。

  《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而忽视学生个性等问题而提出的,主要是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和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并对自己有利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能力加强,充分理解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运算方法去解决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有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运用的不是很熟练,教师应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及时巩固,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新授完以后出示一组口算题,通过口算题的练习,使得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述算法,形成口算思路,为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作准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应用能力。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与“积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来出题,然后并自己完成,使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本课的练习设计,我注意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次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既强化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阶梯式的练习中,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知识撞击的快乐,收获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在教授完新课之后,让 学生进行操作,效果会更好。另外,一节课我总感觉学生的兴趣不是太高。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3

  《加减混合》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共安排了2道例题,例1是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教材先用图表明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然后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天鹅的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3-2。例二是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也是通过天鹅只数的变化过来来引出算式,与例1所不同的是例2第一步第二步的计算结果要求学生来填,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计算算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呈现天鹅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算式。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引出算式之后,我让学生算出得数并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彩笔先拿几只再拿几只最后拿走几只来算的,有用手指头来算的,也有学生是通过做2步计算得出的。。。学生说出的各种方法我都给予的肯定,并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了分2步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方法。我是这么考虑的,用彩笔或者手指头的方法计算现在10以内的计算可行性非常的高,但是当以后学习深入,数字变大,这两种方法势必不能采用,所以我想将这种分2步计算的方法重点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要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加减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刚开始我忽略了这条规则):就是知道加号在前先做加法,减号在前先做减法。只要了解了这条规则,就和前面的连加、连减的知识区分开了,然后就是看清楚算式里面的加减符号。计算方法呢,还是和前面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在前面的两个数下面划上横线,把算式写下来进行计算,再用得数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通过几天的训练,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方面掌握得还算可以,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点差,还会出现好多错误,在个别辅导课上还要对这几个人进行强化训练。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2、注意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习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加减混合,虽然有了前面学习连加、连减作基础,但我感觉学生对于加减混合中呈现的静态图的图意很难理解,而且还是情景图。如果换成用图形和符号来呈现就更难理解了,相反用文字叙述学生还容易理解些,如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了3只,又飞来了4只,树上现在有几只小鸟?列式9-3+4=10;又如树上有6只小鸟,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4只,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列式:6+3-4=5,对于这样的叙述,90%的学生会列式。都说图比文直观,但在这一知识点上我就觉得图反而难理解。图最终要过渡到文,我们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吗?

  从今天的作业看,很多学生在加减混合看图列式上出现了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哎,会算就行了,何必在这个问题上折磨孩子们呢!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6

  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由于买鞋和买书包的情境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在出现买书包和鞋这一问题情境时,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算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放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也拓展和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尝试了连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达到了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钱数,再用总钱数去减的这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7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平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平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8

  我们已经学过了连加法和连减法,知道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然后用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的计算。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1)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加法,然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2)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又的顺序,先算减法,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

  例1、 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根据图画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3-2。此图也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又表明了计算顺序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即先算4+3=7,然后第二步要用第一步计算结果7减去2得5。

  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题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例2、 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减后加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一会儿又飞来了3只,根据画面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 2 + 3,这又表明此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后算加法。即先算4 - 2 =2,再用第一步结果2加3即可。

  本环节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的意义和顺序,加深理解。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9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习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习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0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这节课主要讲授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及向学生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学生早已熟练掌握,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所包含的运算及用计算器对比较复杂的式子进行运算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只有把握住了重难点,才能在运算顺序的“指挥”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对加、减、乘、除法的法则进行巩固复习,克服学生对运算法则掌握不熟的困难,并利用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巩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法则,并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用计算器对例题进行验算,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实惠和便捷。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中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1、在导入时,先对加减乘除的各运算法则进行巩固复习,结合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了基础保证。

  2、在讲解例题时,让学生先动手试做,关注到了学困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将笔算与计算器计算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会动手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计算器对于复杂式子运算带来的便捷,感受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实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分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本节课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分组学习中,各组的讨论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第四组和第六组的同学,各做各的,基本没有充分的讨论。对各组里的学困生的学习指导不到位是讨论不积极的`关键。

  2、对学生的激励不足,比如第四组的罗发兰同学到黑板做题时直接写出了结果,未能给予学生更好的鼓励,而是直接指出其不足,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之初复习运算法则时,没能列举出典型例题,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使得学生对法则的掌握还是不到位,导致后面学生在做题时出错。

  4、讲解计算器的按键时,缺少举例,一笔带过,使得部分学生还不会使用计算器计算,特别是计算中按键的顺序。

  5、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未能更好地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使得教学内容未能得以全面完成。也使得教学时间过紧,对于部分学生做的题中的问题讲解不全面,比如第一组的肖启艳同学在做题时,将乘法分配律中的“+”写成“times;”,未能及时给予纠正。

  6、学生分组出题、做题时,对于做得又快又准的小组激励不足。

  三、今后的教学方向:

  针对本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并不断应用于本班教学实践,根据小组教学的要求,逐步探索出适宜本班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选择适量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写好教学反思,将自己的教学融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中去,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使自己能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1

  【案例一】

  师出示情境图:笔记本5元一本,书包20元一个,水彩笔18元一盒。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生1:5×3=15(元)15+20=35(元)

  师:5×3表示什么?

  生:5×3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15+20表示什么?

  生:把3个笔记本的价钱和1个书包的价钱合起来,就是小军花去的钱。

  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2:5×3+20

  师:对。生2列的算式我们称为综合算式,生1列的称为分步算式。你会计算这个综合算式吗?

  生先自主尝试,后集体交流

  生:我先算5×3=15,再把15和20加起来。

  师:先算的5×3表示什么?

  生: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很好,算到3个笔记本的价钱后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小军用去的钱。

  师板书范写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讲解格式。

  (反思:这里是同学们首次接触混合运算。学习混合运算,重在理解运算顺序,但这个运算顺序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教师适当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教学时,教师很自然地联系题意,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案例2】

  师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

  生:50-18×2

  师:这题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3:我先算50-18=32,再算32×2=64

  生4:我先算18×2=36,再算50-36=14

  师提问生3:小晴付了50元,不仅买到2盒水彩笔,还找到64元,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

  全班同学大笑。

  (反思:上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正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而这题乘法在后面,有同学就犯下了从左往右算的错误。这时,教师没有批评,没有呵斥,简单的一句“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计算错误,对后面如何正确进行计算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师:谁能告诉他什么地方不对?

  生: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18×2=36,表示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50-36,从50元里减去2盒水彩笔的钱,就是小晴找回的钱。

  师小结:你说的真好。在这道题目里,我们先算乘法,求到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算减法,求到找回的钱。

  师:仔细观察刚才计算的两道题目,每道题目中有哪些运算?

  生:第1题中有乘法和加法,

  第2题中有减法和乘法。

  师:计算时我们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第1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2题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联系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反思:在学生领会两道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两道算式的相同之处,交流得出解决本课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先算乘,再算加减。这样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教学中,教师始终只是引导者,让学生联系题意,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反思】

  本课教学中,教师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数学课亲切、富有生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特点是: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轻松地学习,在这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2

  周二上午执教了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学会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看图能说清图意,再列式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上完这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处理较好:

  1、复习旧知,导课自然。

  先引导孩子复习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接着引导孩子说说每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出示两道加减混合算式,引导孩子模仿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试着说说计算过程,孩子说得很好。老师小结:像这种有加有减的`算式就叫加减混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变白天鹅》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3、抓情境图,讲清图意,突破难点。

  出示例1情境图: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引导孩子认真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挑了很多孩子反复地说,孩子们说得很充分,孩子能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楚。说清图意之后让孩子列出算式:4+3-2= ,请学生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4”表示原来有4只天鹅,“3”表示飞来了3只,“2”表示又飞走了2只,“= ”表示现在有几只天鹅?只有孩子们把意思说清楚了,才能把算理弄明白。老师小结这个例题的学习方法:第一,看图说清图意;第二,列式计算;第三,对照图片检查是否正确。教学例2时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反复地说,边说边理清图意,列出算式计算,最后检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教师备课不够充分,不够透彻。引导孩子说清图意的时候,提出问题用词不够准确,比如:还剩几只?一共有几只?其实在有加有减的时候是不能用这些词语提问的,应该把问题改成:现在有几只?会更合适,但是教师没有要求。两幅图之间的关系没有讲透彻,也是备课不充分的表现。

  2、时间把握前松后紧。由于前面两个例题说得人数太多,老师对课堂把控能力欠缺,导致后面练习题没有时间让孩子说图意以及表示的意思。

  3、课堂气氛太沉闷,不够活跃。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把例题或者习题演一演,活跃课堂气氛。

  课后,同级段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改进方法,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后教学中,要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3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伊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森林运动会等。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4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们表现出的兴趣是那么地浓厚,由此,我深深地进行了自我反思,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故事串连整堂课中,让学生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都充满好奇心。同时,我在设计上也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了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开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习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习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习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习。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11-25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1-22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2-18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3-06

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15篇01-20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篇03-2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3-21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篇04-01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4-02

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15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