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2 17:02: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1

  弗罗斯特在一首著名的诗中叹息:林中路分为两股,走上其中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至于无穷,不复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走的路了。

  这的确是人生境况的真实写照。每个人的一生都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最终得到实现的仅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可能性被舍弃了,似乎浪费掉了。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遗憾。

  但是,真的浪费掉了吗?如果人生没有众多的可能性,人生之路沿着唯一命定的轨迹伸展,我们就不遗憾了吗?不,那样我们会更受不了。正因为人生的种种可能性始终处于敞开的状态,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从而踌躇满志地走自己正在走着的人生之路。绝大多数可能性尽管未被实现,却是现实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它们给那极少数我们实现了的可能性罩上了一层自由选择的光彩。这就好像尽管我们未能走遍树林里纵横交错的无数条小路,然而,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即使走在其中一条上也仍能感受到曲径通幽的微妙境界。

  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2

  初一新教材中,第10课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让我不明白。这首诗歌所揭示怎样的道理,诗歌描述了在人生之路的选择中,面对两条路,他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那条路芳草凄凄,十分幽静,诱人美丽。应该是一条非常美好的路,也就是说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可是诗歌的结尾怎么又去怀恋另外一条路呢?自己选择好的路就应该执著用心的去走好。可是,很多年以后却将回顾并叹息往事,好像对自己人生选择并不满意,就像是我们所说的见异思迁,心猿意马,得陇望蜀,不专注不专一的表现。那么作者到底要表现一种怎么样的生活态度呢?这真是一种令人费解。在教学参考资料中,我查找,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初中学生的典范教材是为了告知学生什么,资料上告诉我们,我们对待人生路的选择要慎重。人生的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只能选择一条,所以要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那诗歌中又说,他不只是说选择了本来很美的一条了,可是却对另一条很留恋,这就是他的正确选择么,而这些又怎么作诗歌的主要思想呢?为了推测它更深层的理解和所要表达的寓意。我继续去读资料,好像其中又告诉我们,诗人这样表达好像有着一种很惆怅的感觉,那就是它真实的生活感受,不满足自己已经选择的美好,而去留恋没有选择的,所以惆怅。这是什么思想,文中说,诗歌好像是要表达生活的真实和复杂,就是真实的生活就是诗歌中所描述的样子,我们不要避讳,只是因为真实,所以要写,可是这是一个人阴暗的一面,为什么要这里歌颂。

  人生的.路有好多条,我们不可能每一条都要走过,可是在人生的这一条路上,我们的生活会分为好几个阶段,如果划分开的话,我们也可以说走过好多条,经历过好多真实又复杂的路,那么作者未选择的路其实是可以再走的,就是走过那条他选择好的路以后,也许有失落和怅惘,可是他可以在这以后再走一下那未选择的路,人生也许就没有什么更多的叹息了。如果还要去思考那些根本没有能够可能的千万条路,那就是思想上的问题了,

  我又考虑到是否这里便有一种中外思想的碰撞,外国人的外向,中国人的内敛,使得在选择思考方面有差别。我们在平时接受的正规的传统的教育,是否就是认识到教材就是要贯穿正统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反映复杂真实就是不好了呢。可是编书的又怎么认识的,至少不是为了真实吧,那么外国人的思想的外向是否就暗藏在这篇文章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样好像更加深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整整认识到生活的复杂,并且把它反映在诗歌或者我们的思想中,而不管什么文学样式了。《未选择的路》让我们留恋和向往,那么我们又怎么样的选择呢?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3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我在教学中吸取以前教学的经验教训,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其次我没有去讲解,而是让他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后,我结合上一首诗歌《假如生活会欺骗了你》设计了一个问题,抓住两首诗的主旨写一段人生的哲理:学生很容易就写出来了。“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相信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我们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脚下。”这些环节的设置,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认为:离开学情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离开文本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4

  《未选择的路》是七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本首诗学习安排了一课时,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我们上册课本中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作者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我们读者的。

  但有一点,学生可能不大理解,即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这样能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点。另外,这也是为了深化文章主题。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从本诗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5

  优点: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不足:

  1.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

  2.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

  3.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

  4.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

  5.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6

  [初读阶段]

  层递式提问,引起学生看屏幕,通过麦克风感受朗读。

  师:同学们能谈谈,通过学习本诗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任燕:我听不懂这首诗讲什么,我想知道主题。

  黄杰:是作者的两条路写得好还是周晓燕和董超说得好?

  颜建英:这个“路”到底是什么“路”?这样的写法,我们上册在哪里学过?

  任燕: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干嘛还要改日再见?还要叹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态度乐观向上,这首诗的态度是什么?

  黄晓燕:走条路需要这么复杂吗?

  (教师等待一分钟,没有新问题出现)

  师:黄晓燕同学很坦率,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么复杂?

  生:(杂乱)也许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么路越走越难走……

  师:同学们很风趣,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里的路指得是读书之路,难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吗?

  颜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杂):“人生之路,贝贝起步。”

  师:好的,广告词都进来了,孩子从小健康,走人生之路才有实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临选择,比如上“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你会怎么办呢?

  陆芳敏:这很难,我想上重点高中,可按成绩却只能进普通高中啊!

  师:陆芳敏的难处大家有同感吗?

  生(杂):有,还有比如以后工作等等的选择都会很难。

  师:那么,现在理解作者为什么小“路”大作吗?

  生:理解,因为这是“人生之路”。

  师:谁能告诉任燕同学,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汤小锋:人生之路很难走,所以要慎重的选择。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选定,就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了。

  黄杰:人生有一条道路,不能回头。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改日再见,看起来不可能啰?

  生(杂乱):当然,所以他要叹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头路,感到可惜,所以诗人的态度是忧愁的。

  师:那让我们一起怀着忧愁的态度颂读诗歌,品味作者对读者的劝诫吧!

  (齐读诗歌,教师对颂读进行短评)

  [精读阶段]

  师:同学们读到荒草萋萋时,我想到了黄杰同学说“谁写得更好”的问题。大家能否摘取关于路的描写,来比较鉴赏一下。

  (学生五分钟自读比较;自读结束后,可以各抒已见)。

  周晓燕:作者写大路用了“消失丛林深处”、“延绵无尽头”,我觉得比我有味道,写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诱人”、“美丽”,更写出小路荒凉,比我好。

  徐芳:你太谦虚了,我觉得大路还是你写得形象,作者虽然突出了“路长”,却写得没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凉,我还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暂的互相评论,教师鼓励大家相互驳斥。)

  师:徐芳同学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却念念不忘大路。他怎么说来着?

  生(齐读):啊,留下一条路等到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师:走了一条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又留恋另一条路呢?

  董丽丽:也许作者选择的小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觉得还是大路好。

  范佳:那也不见得,或许大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呢?

  卓俊义:得不到的东西,你会认为它总是好的,所以后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杰: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师:那么如何减少选择后的后悔呢?

  生(杂乱):选择的时候要尽量慎重,一旦选定,就要坚定不移。

  黄杰:既然选择要慎重,那么作者为什么反而选择难走的路呢?

  董慰强:因为小路神秘,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欢曲折的人生。

  [延展阅读]

  师:说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

  生:(大部分齐答)《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行道树》,叫作“象征”手法。

  师:(屏幕出示象征的定义)“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红花”象征“光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光荣,但“红花”不能象“光荣”。

  (屏幕出示四幅图画:梅花、宝剑、火炬、长城,请同学脱口而出象征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例举了许多象征意义,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拘泥。

  姚佳(问):写诗歌用象征有什么好处呢?

  师:这个问题不好答,同学配《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片断与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

  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选择”,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读诗歌,谈谈感受行吗?

  (生改读课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换入象征义)

  师:读后感受如何?

  生(杂乱):太噜嗦,而且像讲道理,不像诗歌。

  师:能用平常我们讲的文学用语来表达吗?

  袁湘芬:如果直接讲道理,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

  师:对于她的说法,大家怎么看?

  生:就是我们要说的。

  师: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谢谢袁湘芬同学帮助我解答问题。

  生:我们写作时怎么来运用象征呢?

  师:当然是“学写”啦!

  生:笑。

  师: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钟来写,师循环,偶尔应学生要求指导。)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这样写的:我越走越艰难,小路上满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来,但我决不后悔最初的选择。

  沈丽: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灾难,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回头,人们啊,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别像我那样,遭遇痛苦。

  邹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风和和暖暖,但我觉得无聊,因为没有挑战。

  董超:大路一望无限,前途平步青云,我庆幸我的选择,人生才会一帆风顺。

  黄杰:我反对董超的看法:“梅花香从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要人生有作为,崎岖小路搏一回。”

  (下课铃响起)

  师:(总结)无论是小路还是大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走得很精彩。“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

  3.教学反思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教学的不足包括: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4.专家点评

  片断一,为余映潮老师执教,教师从朗读入手,指导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这种教学策略是正确的,值得更多人借鉴。朗读很重要,怎样指导朗读?要引发朗读的兴趣,要强调变化。片断中教师在朗读方法的要求上突出了一个“变”字。首先采用吟诵的方法,教师着意提出要区别于“念书”,也就是说要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也就需要投入情感;然后尝试讲述式的朗读,把自己的情感在娓娓而谈中表达出来,此时对文章的理解更为冷静而深刻;最后要求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诗歌读给自己听。从朗读要求的变化,可以看出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读给别人听到读给自己听,从读者、朋友、自己三个角度体会诗歌的情感,而且由外到内逐步深入内心,目的在于通过朗读触动学生内心最敏感之处,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这样在朗读上的精心思考和设计,应该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第二个片断,也有很多值得赞赏之处。例如,从初读到精读,体现了阅读从浅入深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语言较为幽默,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课堂较为活跃,主体性得到了较好体现。

  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我们所追求达到的。然而,对比第一个片断,也不能不使我们反思一个问题:阅读是需要师生全部参与的对话。这个对话,要有质量,就不能光追求热热闹闹,应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03-12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01-30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7篇04-20

《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08-16

未选择的路08-16

未选择的路作文08-17

《未选择的路》208-16

《未选择的路》 设计08-16

《诗两首-未选择的路》08-16

《未选择的路》教案(通用5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