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
学了这么多年的经济学,自己的水平也就停留在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上。对于这门来自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的真正内涵,我似乎还是个门外汉。把理论束之高阁后,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未真正用心体会过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
理论总要与实际相结合,脱离实际的理论好比空中楼阁,无血无肉。老师也总是教导我,对于知识要活学活用,所以那日在图书馆,看到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我如获至宝,借来细细品味。
茅于轼是耳熟能详的人了,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者,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该书1999年获得美国安东尼·费雪国际纪念提名奖)等书。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本,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着重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体会出自己能掌握的经济学来。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怎样作决策的学问。它所研究的对象,即包括政策制定者如何“经国济世”的大谋略,也包括一家一户、摊贩厂商怎样“打醋买盐”的小计划。可以说经济学近在咫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规律。从狭义来看,是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以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以及如何按照价格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学科。以书中《喜欢旅游的美国人》为例,在美国,经过了一辈子努力挣得稳固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的老人,他们的儿女在生活中并不占据什么重要地位,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旅游。旅游是要花钱的。一般的家庭在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其日常生活时,首先要保证食品开支,其次是考虑购买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最后才谈得上旅游。因此家庭收入增加时,食品以外的开支相应增加。这个规律即恩格尔定律不但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家庭,也适用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即食品开支占家庭总开支中的比例,富裕的人较低,贫穷的人较高。随着美国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平均起来每个美国人每年中近一个月的辛勤劳动多是用于出门旅游的。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即边际分析。平均数分析重在总结过去,而边际分析重在预测将来,后者在作决策研究时有更重要的意义。从边际分析看,美国人新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旅游的约占20%。另一个边际分析的指标即所谓弹性,弹性是两个百分比的比例。美国人出国旅游开销的收入弹性是2.5,换言之,以百分比表示的出国旅游开支的增加速度是人们收入增加速度的2.5倍。
旅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条件和闲暇时间。参加旅游的人集中在两个年龄段,即20岁左右的和50岁以上的。就业前的青年没有职业羁绊,打零工的收入或家长的支持,可以满足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50岁以上的,大半辈子积累使他们有了充足的财力,较长工龄保证了更多的薪假。
从一个老年人旅游的例子,我们轻而易举的学到了边际分析,收入弹性的概念。原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改变的。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上升,旅游的花销比例在增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中国要搞黄金周,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开辟新的旅游路线,旅行社不断推出旅游优惠套餐。因为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手中的钱多了,那么对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比例下降了,用于其它方面,比如旅游的开支所占的比例也就相应增加了。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只能是以货币表示的价值总量)。它要研究居民的总消费量和总储蓄量随什么而变,研究为什么投资会超过储蓄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为什么投资会低于储蓄从而引发失业和萧条。
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储蓄是每一个家庭都在从事的经济活动。家庭的货币储蓄总额必须等于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当这二者相等时,社会上生产出来的`商品总值全部都消耗掉,或者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费,或者用于基本建设。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要使由家庭决策的储蓄恰好等于由企业家决定的投资,确实有难度。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存贷款的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当存款超过贷款时利率降低,减少了家庭储蓄的积极性,同时却增加了企业家贷款办企业的积极性;银行里的钱供不应求时则发生相反的过程,因此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利率的浮动可以使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1929年美国发生大萧条证明了上述的经典理论不足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动荡的原因。因为在那次大萧条中美国的社会总产值三年急剧下降,直到10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生产才恢复原来的水平。大萧条不仅仅是因为投资低于储蓄。由衰退演变成为大萧条主要是另外两个因素促成的,第一是百姓听信谣言,纷纷到银行里挤兑,第二是美国中央银行减少了货币供应,使资金更短缺,物价降低,企业家更不愿投资(存款获利比办企业获利大)。
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引起的作用很有限。30年代的大萧条是两个额外因素所诱发的,即挤兑银行和减少货币供应。
这让我想起20xx年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是:住房者/借款人从贷款人那里借到钱,贷款人将贷款转给特殊目的公司(就是SPV),SPV找到承销人把贷款打包并证券化,经过评级公司评级,该证券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市场上的购买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等,也有一些个人投资者。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形势发生了逆转。传导的导火索是评级的下调。信息不对称使次贷衍生产品投资人对评级机构有较高的依赖度。评级机构只能用建立在历史数据之上的计量模型来推算违约概率。一旦房价、利率变化,模型原有的假设条件不复存在,评级机构需要对模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20xx年7月,评级公司下调了一千多只按揭贷款抵押债权的评级,导致市场出现恐慌。
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各个国家都是紧密相连的。经济也可以像气候一样对地球上所有国家都产生影响,更何况小小的个人呢。
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她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近在咫尺。虽然这部书主要以美国的经济现象为例,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经济现象,所以在美国发生的事,对中国会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作为借鉴,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
当你发现很多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时,你会欣喜的说原来如此,难怪这样。这也就让我们对身边的经济现象更加感兴趣,更加关心国家的经济政治走向。大到国家的每一次经济变动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比如房价飞涨的房地产行业,小到商品价格的变动,比如绿豆大蒜的价格上涨,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水平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结合,使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善于动脑筋,把握世界规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精彩。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2
作为一个合格的商人,利益就是他的目标。以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商人。商人们懂得,当利润缺少上升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超级市场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生的`。
超级市场中一切明码标价,顾客不需过多询问售货员,自然不需要太多雇员,自然而然得可以由此精简人员。又因为顾客可以自由选择,除付款可能需要排队外,几乎不会发生拥堵,对商人而言成本自然下降。因为便利又带来了更多的顾客,利润必然上升。
不只是针对超级市场,所有公司、企业甚至对我们自身而言,都应该学会如何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寻找,关注事物的一点一滴,才能在纷乱的关系中找到适合的路。所以企业公司会精简人员,物流运输讲究不浪费一丝空间,一切都以利润为中心,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进口与出口是一对兄弟,一味的进口或出口或者抵制进口出口,对经济而言都是不利的。进出口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出口生产处于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处于劣势的产品,是交易的目的所在。对一个国家来说,总有你没有的,总有你不会做,总有你做不好的,总有你比不上的商品,这些差距就不需通过贸易来弥补。当然,一味的进口会导致国内的商品依赖于国外,一旦由于国际经济变化国外减少出口,国内的经济就会大受影响,所以自主创新才会成为国家的目标之一,不为其他,只为经济的自主,不受制于他国。
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更有益于提高大型企业的竞争力,淘汰不合格企业,让国内经济走出去。交流,是为了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3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
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非常新鲜轰动,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4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价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而对频出的调控政策,尽管人们认为购房的难度加大了,但为了避免日后新的调控政策带来更大的难度,部分购房者还是打算尽快出手,而大量的需求导致房价持续居高不下。
人们对于这一话题的热议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已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大到国家民生,小至衣食住行,可以说没有经济人们将寸步难行。看了茅于轼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更是由表及里,从平实的语言中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奥秘。
不得不说,当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一论调开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是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的一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所有的商家引入竞争。在竞争中,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家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更有竞争力。而与此同时,全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这样的情形,是在当初凭票购买的计划经济情况下完全不可想象的.。茅先生文中多次比较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影响,得出市场经济更活泼,更能提高生产力的结论。这样的论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十分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成果已赫然在目。但由于本国有些工业不够强大,而市场的流通性又使他国产品大量涌入,本国企业难以立足,于是便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意欲赶走别国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殊不知,这就是愚钝的,甚至可以说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竞争并可怕,可怕的是一退再退直至关入象牙塔。茅先生说得好:要爱国,就要让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
此书把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起来,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在茅于轼先生讲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语言也通俗易懂。在浅显的语言中,我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但又好像只是了解了皮毛,需要细细研读,这更是激起了我阅读经济类书籍的兴趣。
可以看出茅先生虽然身在美国,但仍然对中国的经济,中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深深的关切。对比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一面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不足,另一面也提出作者对体制改革的意见。
先生的书就像是开胃小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被点化开悟了。作为当代的非专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有个宏观的了解。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5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xx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6
初识茅于轼先生,是在一个关于电影《色戒》谈话节目,当嘉宾们都沉溺于有关色戒以及道德层面的口水战之时,茅先生一句“有些事情我们要看到更高层面的东西,不能拘泥于表面细节。”。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迈老人背后伟岸的学者形象,那种沉积多年的宽宏胸怀与高瞻的见识令人敬佩。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非常新鲜轰动,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7
对于经济学,可能人人都多少都了解一点,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参与生产和消费经常用到,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总是自以为懂却不是很了解。
在十几年前的1998年,一本中国经济学家写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曾吸引众多国人争相阅读。这位经济学家就是茅于轼教授。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老的一部经济学随笔集。茅于轼教授在美国生活工作期间,对当地市场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同时进行了填密的经济学思考,也是透过许多现象,用浅显易懂的事理、“家常式”的随笔来讲述日常琐事中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和知识,让阅读者具体而微地轻松知晓了发达的美国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
在这本书中,诸如“喜欢搬家的美国人”、“垃圾中的边际效用”、“有关‘行’的经济学”,等等,生活中的现象或琐事,经由作者的一双慧眼,均折射出了经济学的“光芒”。比如,作者讲“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是悠悠静静地述说着身边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从中点拨出一个个经济学的道理—选择职业的灵活性,往往伴随着居住地点的迁移,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是因为有住房市场,而且住房市场也已进入资金市场。
十几年前,“住房市场”这个名词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陌生的,可是十几年匆匆过去之后的今天,国人己经完全浸淫其中了,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讲的一些现象和经济学道理,放在今天的中国来观察思考,别具启迪意义。联系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颇有时空交错的感慨。
茅于轼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对美国市场的考察不仅仅涉及微观经济学层面,也有专门的篇幅介绍宏观经济学与经济体制。“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美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如何与将来做交易”、“从交通规则到经济效益”一系列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均是用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
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书中的很多例子我还是无法深刻理解,所以只摘选了一个比较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的经济政策中确实存在一些可供借鉴参考的东西,为了更大程度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其精华也是很重要的。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8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值,终极而言,快乐是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
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的目标有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可以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不会。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可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考虑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可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可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这样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9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先生根据其在美国多年生活的观察和总结写出的有关美国市场经济运作和发展的书,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美国的各种生活小事中的经济学现象,仅仅通过这些小事便将市场中的经济现象展示给了我们,是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许多经济学规律和原理。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之一的便是书中出现的有关赌博现象的描述。由于建立在美国宪法上的美国各州的法律都不一样,所以有的州的赌博是合法的,而有些州则是非法的。在美国,最著名的则是大西洋城和拉斯维加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随着合法赌博的进行,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不难发现随之而来的则是犯罪率和酗酒率的'大幅度上升,并给当地造成巨大影响。书中作者通过总效用的现象将赌博中的各种利弊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在大陆,由于赌博不是合法的,每年的扫黄打非工作中都能抓获大量的赌博分子,尤其是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一场赌博中,上千万乃至上的的赌资也已经司空见惯,即使大家都知道赌博中风险大于收获,但是更多的人都会伴着侥幸心理去试一试,而且每年人数都会有所上升。有甚者竟将赌场开在了高级酒店之中,并且向大城市发展,这种赌博已经对社会的正常发展影响很大了,有人会倾家荡产,有人将钱财收入囊中却又受到别人的威胁和控制。
不难看出,不管是允许赌博还是禁止赌博都有其不良的一面,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健全的体制进行规范,就像进行赌博一样,需要制定恰当的规则才能保证参与赌博双方不出现重大冲突。而对于合理规则的制定,不单单需要的是政府的管理,还需要大众的参与,虽然短期内很难行得通,但是制定的规则是要适用于大众的,规则的制定将会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个人的利益,所以制定合适的规则就必须得到他们的赞成,只有双方共同参与,合理协商,才能够更加合理的完善整个社会制度来保证大众权力的实现。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0
最近读了一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我感触颇深。这本书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有经济制度三个部分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一篇的微观经济学,介绍美国的事和人来说明微观经济学。
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说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但是我便不了解真实的原因。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这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
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看了赌博在美国这节的介绍,赌博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有争议的,需要用客观的科学态度来分析。经济学证明了赌博会使效用遭到损失,即使输的钱等于赢的钱。
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看完这节垃圾中的边际效用,说明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论证边际效用正比于价格。富人花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的低,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通过对节约能源的介绍,说明了美国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浪费。尤其可贵的是如何创造人际关系的宽松环境,这是人们生活质量及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篇是讲述了宏观经济学,这篇通过对美国人如何存钱,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美国经济衰退及美国的通货膨胀的介绍。让我懂的.许多的知识,比如,从总量平衡看,产出等于消费加储蓄。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用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收利也可能更丰厚。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物价指数只能给出一个物价水平变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通货膨胀会加速货币周转,因为它使持币人受损,明显的通胀会削弱道德约束。
最后一篇时对经济体制的介绍。我认真的读了“金钱万能”的经济学意义。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首先是指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钱可以买卖人口,行贿赎罪。当人的特权地位不起作用时,将出现通过价格的竞争,最后会接近“一般均衡状态”。此时钱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实价值,而且赚钱就是创造了财富。一国应该进口什么,出口什么,只有在均衡状态下能否赚钱才能判定。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介绍内容的一些感想。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09-01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02-07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4篇07-24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精选20篇)05-07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6篇)04-24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3篇)07-05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3篇09-05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05-23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通用19篇)05-18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通用18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