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寻人不遇》读后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寻人不遇》有感
原创: 文耕墨耘
虽不能说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寻人不遇》,但是在近三天的阅读中,自己的崇敬之情与思考之心是不间断的。敬佩的是比尔?波特,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诗词文化如此痴迷,如此的专业,让自己作为一个喜欢诗词的人都汗颜。但是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究竟什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本书作者以一个旅行者的视角,以一个对诗词的仰慕者的姿态,写下了寻觅我国古代伟大诗人踪迹的旅途的详细经过。开始看时觉得有点像流水账,随着读书的深入,慢慢地发现了这本书的深度与独特的写作视角。作者用了30天的时间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一路上,69岁的比尔沿着黄河、长江,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寻访36位他所钦佩的中国古代诗人故址。他带着“美国最好的酒”——用玉米酿制的波旁威士忌,向每一位诗人致敬,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贵的诗魂。
读时最大的感慨莫过于一位外国友人竟能把中国这些伟大的诗人的足迹寻觅的这么清楚,路线设计的如此合理,时间安排的如此恰当了。试想一位老人背着简单的行囊,从每天早上六点左右开始自己的行程,到到晚上十点左右结束自己的行程,连续30天,这是一种怎样的寻觅之旅。这行程中有徒步,有出租车、大巴车、火车等,更有风雨随行,一路的困难,一路的艰辛,都没有阻挡住作者对诗人朝圣的脚步。作者以寻访古人生活足迹的行程为主线,将我国历代诗人词人的生平和作品串连在一起,文笔轻松活泼,内容充实丰富。能让读者在轻松的类似旅行的阅读中开眼界!一颗颗深埋于茫茫华夏大地的璀璨的诗词明珠,被作者逐一寻觅、擦亮! 但读时更让我感慨的是一位69岁的外国老人,对中国的诗词文化有如此的热爱与了解,每到一处都能吟诵那些或家喻户晓,或几近失传的不为人知的诗篇。最让人感佩的是他每到一处都以“敬酒”的方式与他心目中的诗人交流。独特的爱慕之情!这是作者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在行路的过程中被升华了,路在读书的铺垫下显得更厚重了。这也是我所期许的读书与行路的状态。
感佩之余,更多的是思考吧:究竟什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时下,旅游热席卷着国人,每逢节假日各大景区都是人满为患。更多的小朋友也加入了这旅游的大军,这是家长所谓的要让孩子们“行万里路”,长长见识吧。但是每次旅游回来之后,孩子们是不是真的长见识了呢?除了自己知道曾经去过哪儿之外,留下的无非就是一些照片而已。无论是孩子的见识、知识还是精神又成长了多少呢?
“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很多的成年人也为自己的旅行穿上了华美的外衣,旅游成了“身体在路上”的标志。也的确是身体在路上,因为很少有人在旅游的过程中去感受自然景观或者是人文景观带给自己的享受,徒增劳累与辛苦罢了。现在又加上一条“堵”,当告诉路上长长的等车的队伍不见头,景区内密密的人群不透风时,身体真的是在路上了。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间的关系,我们是先读万卷书呢,还是先行万里路,二者究竟是有联系的还是被割裂的呢?读完《寻人不遇》我深切感受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首先是那些先贤们,他们的读书与行路之旅。无论是孔子,还是李白,不管是杜甫还是苏轼,无论是隐居的谢灵运、阮籍,还是入仕的王安石、欧阳修,他们都是在饱读诗书之后开始自己的“万里路”的。孔子在饱读诗书之后周游各国,为了“礼乐治天下”的信念而行万里路;李白在寻找自己梦想的为官理想破灭后,行走在山水之间,才有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经典名篇的问世。有了李白的行万里路,我们才看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壮;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在行万里路中变得更加深刻了,苏轼的“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的落魄时的闲适与洒脱才在万里路中被沉淀升华。王安石、欧阳修有了读书的积淀,即便是远离庙堂,游走山水时依然能够胸怀天下。一个个的诗人用他们的“万卷书”为我们描写着他们脚下、眼中更是心中的万里路。这万里路不仅仅是在自然山水中游走,更是在人生的山山水水中游走。正是这样的“万卷书”打底,“万里路”提升,才有了他们的见识,有了他们跌宕起伏的大人生格局。而今我们的“万里路”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见识与格局呢??
【《寻人不遇》读后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关文章:
《寻人不遇》读后感09-1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08-2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05-1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03-0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8篇07-15
寻人启事08-17
寻隐着不遇08-15
寻隐者不遇08-15
怀才不遇的诗句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