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体会
6610字 | 11分钟阅读
余斌 ,生于196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本文为2019年1月31日分享。
谢谢大家的欢迎,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参加这么一个读书活动,我可以分享一下我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体会,我相信大家对马克思主义注重的兴趣,主要还不是看我个人的这个魅力,主要还是马列经典着作的魅力。今天晚上大家这么踊跃,也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
不过,也可以理解这个现象。这是因为什么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了大量西方的东西,包括我们这个群里面有一些我的学生,他们也学了很多西方传来的公共管理的一些知识。但是,学完这些以后,大家会发现所有这些西方的理论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些不足就在于它们无法满足我们所面临的一些困惑。所以,在了解了西方的很多东西以后,大家可能现在才有兴趣,回头来看看马列经典着作里面到底谈了些什么东西。
就我个人来讲的话呢,我这个困惑可能是在20年前就遇到了,当时我刚刚读上金融学专业的博士,我是1997级的博士,在这之前我是学数学的。在学习金融学这个博士的时候,我首先就要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学习,因为当时盛行的金融学还是西方的一些理论。
在学了西方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后呢,我觉得这些很难接受。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学数学的,对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不能接受。西方经济学认为,一个东西,它的价格比另一个东西价格高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东西的效用比另一个东西的效用要高。但是,问题是一个东西的效用怎么计量呢,这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然后西方经济学提出来说,我就不用去计量这个基数的效用了,我就做一个比较,比如这一套商品的组合比另外一套商品的组合的效用高就行了,至于高多少,我不管。然后,我就可以对我觉得差不多效用的商品画一条所谓的无差异曲线。用这个序数效用的曲线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但是,西方的效用价值论,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是他要讲边际效用,而边际效用就涉及到两个效用的差。但是,我们知道序数效用,是没有办法算差的。为什么?因为所谓序数吗,就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样排序。我们可以对基数说三减二等于一。但是第三减第二等于什么,没有办法说。所以西方效用价值论,我一开始就觉得它在计量上不能成立。
由此我就考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那边可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毛主席的缘故,我们大家从小学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了,但是非常遗憾,传统的政治教科书也好,包括政治课的老师也好,他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充分,很难令人信服。但是,我自己去看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以后,我就被马克思主义给折服了。我当时主要看的是《资本论》,大家知道《资本论》里面讲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我们知道劳动时间是可以计量的。
我注意到,《资本论》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当年的英国首相曾经问英国的银行家们什么是一个英镑,换做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什么是一块钱。但是我发现现在所有的西方教科书里面谈到货币的时候都没有说清楚什么是一块钱。
现在的西方教科书里面说,货币是一个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今天还有自以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试图创新,说货币是一种权利。但不管怎么定义,这些定义里面都没有数量的问题。但是,我是一个是数学出身的,所以我对计量特别敏感,因此,如果你说货币是一种权利,那么你要说明,一块钱的权利是多少,两块钱的权利又是多少,你又怎么给权力进行计量。
我发现只有劳动价值论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货币的计量是发挥价值尺度的这个作用。所以要说明什么是一块钱,只有回到劳动价值论上来。其它学说都说不清楚这个问题。
后来我的导师要求我读了很多西方的英文期刊,因为我们当时博士的时候,包括后来做博士后期间,我们都被要求向西方学习,争取在西方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所以至少要看这个西方的论文。但是我看了半天以后,我发现西方的论文里面用了大量的数学,这是我的长项。而从这个长项出发,我发现西方论文里面的很多数学,实际上在数学上也是说不通的。
我在北京大学给政府管理学院的本科生教过高等数学,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就是到国内的《经济研究》这样的权威期刊的杂志中找出其中在数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后来我综合他们的作业,写了一篇文章来批判《经济研究》上存在的数学应用方面的问题。在这之前,我还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讲过概率统计的课,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是到西方的经济学权威期刊上找篇文章,然后分析这个文章里面存在的数学问题。大概30个同学找了30篇文章,我们发现每篇文章在数学推理上面都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我很快地就抛弃了西方的那一套学术体系。因为,它在数理逻辑上不能自洽,而且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的话呢,它在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上也不能自洽。
由于时间有限,我这里不展开阐述,我有很多这方面的成果,大家可以去网上检索。你们可以看到我有关于微观经济学的批判的着作,有关于宏观经济学批判的着作。去年我又发表了一篇关于计量经济学批判的文章,我最终发现计量经济学在应用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我是学数学出身的,我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对待西方经济学,实行的是同一标准。虽然我们的传统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但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教育,对我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我是从三大逻辑的自洽来考察它们的。从我看到《资本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后,我就开始读马克思主义的原着了。于是,就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全部读了一遍,没有只局限于《资本论》。
于是,我发现了更多的东西,比如说马克思当年就指出来说英国是一个贸易逆差国,大家知道今天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对美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换句话就是美国有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在当年和美国在今天都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都出现了贸易逆差,显然这里有共同的原因。
我们现在官方对中美贸易顺差的一个观点,是说“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说中国是这个来料加工和组装,我们把日本产的和韩国产的东西在中国组装,以后卖到美国去。那么这个产品的价格全部都算在中国人头上了,实际上是把日本和韩国对美国的这个贸易顺差转到中国身上来了。但实际上是,“利润在美国,顺差在中国。”当年英国在国外获得了利润,然后把这些没有付出等价物的东西即代表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带回英国的时候,就表现为他的贸易逆差。如今美国在中国赚了很多的钱,那么他们要把他们赚的钱拿回到美国去的时候,他们不可能把人民币带回去,所以他们也只能以贸易逆差的方式带回去。但是,中美贸易谈判这么多年来的结果都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中国不断对美国扩大开放程度。这就意味着美国会在中国赚更多的钱。而更多的钱要带回美国去,就必然带来更大的贸易顺差。中美贸易谈判的起因,本来是要削减中方顺差的,结果最后反而是扩大中方的顺差,这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结果。
现在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有各种各样的意见,我通读了马恩全集之后发现这些意见,很多是人们的误解。所以,我留下了一句话就是“马恩全集是我们必须尽快读完的书,否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当然读马克思的着作,这个看起来比较困难一点,但是我想它再怎么困难,学习它总比学习高等数学要容易。
有人要考程恩富老师博士,跟我说准备了160本书来苦读,但是我让他去读《资本论》三卷的时候,他就嫌《资本论》三卷比较厚。实际上这还是畏难情绪造成的。
有个数学家告诉我说,如果有一本书,你一天可以看30页,那你不要去看这本书,这说明这个作者的水平跟你差不多,当然这是指的数学书。他告诉我,如果一本数学书你一天只能看9页,那么这本书是你应该看的。同样地,相比其他人的着作来说,我觉得,《资本论》和马克思的其他着作恰恰是我应当看的,这也是我向大家推荐的。
怎么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呢?有很多人想走捷径,说读这个原着要精要管用。但是如果你不把它全面读一遍,你知道哪一部分是精的,哪一部分是管用的呢?中美贸易顺差这个问题在《资本论》里面就没有谈到,只是马克思给一家报纸写的文章里面提到了英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当时英国经济学家认为英国人吃亏了,然后马克思出来说他们其实是得了便宜卖乖。
马克思费了那么大的劲,写了那么多东西,我觉得我们值得把它们都读一遍。与其去看什么黑格尔,说什么回到康德,还不如去看马克思。而且大家已经读了太多的东西,那么现在我觉得大家可以回到马克思那里再去读一读了。
读全集的顺序,我建议从第1卷到第50卷,按照顺序来读。中文第一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它的第1卷到第22卷基本上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来收集他们发表的成果的,是按时间顺序来排的,那么逐篇来读的话呢,可以给我一种跟着马克思恩格斯一起成长和成熟的感觉。
第23卷到第25卷讲的是《资本论》,第26卷讲的是剩余价值理论史,第27卷到后面又是按照马克思他们成长的经历的时间顺序来收入的他们的书信。后面还有一些补遗。我觉得按照这个顺序来读书的话呢,有助于我们循序渐进地掌握马克思主义。
读书的时候,可能有人觉得马克思的有些词句不好理解,要抠这个字眼抠细节,这个做法是我坚决反对的。有一句话叫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所以你读了这个地方,如果马克思认为这个东西很重要,他会在后面反复提及的。所以你可以囫囵吞枣地往下读。把全集全部都读完一遍后,还有兴趣可以再回头来再细读。
我是学数学出身的,所以我读全集的话呢,自然也带上了一点学数学的习惯,我觉得这个习惯对于我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要学好数学的话呢,你需要做大量的习题。在没有很多老师指导你的时候,我们当年高考前搞题海战术,实际上,就是到市面上去买一本有答案的习题集。然后前面做完答案以后,就到书后对答案。如果答案是对的,那么我就知道这个题我做对了。如果答案是错的,那我就看看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修正以后再做后面的东西。高考前我学英语也是这样学习的,通过两本习题集做下来,我的英语的成绩是提高了十多分的。
现在要学马克思主义,那么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是,其实你要做些习题的话呢,没有一本标准答案。因为后来人写的答案并不是马克思他们可能会给出的答案。那么这样的习题集就只能用原着来充当。所以在读书的时候,我就可以考虑看看马克思的文章,他写了上半段以后,我要先想想他下半段是讲什么。那如果我想出来的是和马克思一样的,那我就认为这一段我掌握了。如果我想的不对,那么就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讲一个我曾经出现过的一个问题。我在给公共管理硕士MPA讲公共经济学的时候,在谈到纳税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曾经说工人是纳税人,资本家不是。因为按照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资本家的钱来源于工人提供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纳税的钱是由工人提供的,所以我认为工人才是纳税人,资本家不是的。但是后来我读全集的时候,发现恩格斯在一篇论住宅问题的文章中谈到,资本家才是纳税人。这是因为是资本家给工人发工资。工人所纳的税,是包含在工人的工资里面的,由于工人要纳税,所以资本家给工人提高了工资。
如果工人不用纳税,资本家就会把工资降下来。为什么?因为资本家给工人提供的报酬,就是维持工人简单再生产的一个费用,不会让工人有更多的收入。如果工人通过罢工斗争把收入涨上去了,那么资本家可以通过涨物价来抵消工人这么一个努力的结果。《资本论》里面已经提到了,给工人的补贴,比如说通过济贫税给低收入工人的补贴,其实会导致资本家进一步地降低工资,从而这些补贴实际上是补到资本家的身上了。看完恩格斯的论述以后,我才知道,我把问题想简单了。这也让我们理解了,如果资本家是纳税人的话,那么从为人民服务转到所谓的为纳税人服务,就是一个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工人似乎也是纳税人,如果工资高要交税,工资低的买东西要交商品税,但实际上真正的纳税人是资本家。为纳税人服务,显然纳税大户得到的服务就会更多一些,这实际上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之前,我看了两遍《资本论》,也看了《共产党宣言》等经典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不看这个恩格斯写的《论住宅问题》,我还是弄不清楚纳税人到底是谁。
当然,也许我可以慢慢琢磨,逐渐想明白,但是我又何必要浪费那个时间呢。我们数学专业的学生都知道,其实大家在中学里学数学时也很明白,我们学的很多定理,都是古代的数学家花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才琢磨出来的东西。今天有人说他不读马列着作,也可以成为马克思,因为马克思也没有读过自己的着作,就成为了马克思了。但是,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面待了30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说不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也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是超过马克思的话,那对不起,请他先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把马克思当年读过的书全部读一遍再说。那个阅读量显然会超过马恩全集的这个写作量。如果我们学数学,是要在前人的成果上,花较短的时间把前人花了很长时间的研究成果学习到手,那么今天我们也应该去看马克思的着作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否则的话,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其实是虚假的马克思主义者。
我个人在大学里面,我们也学《资本论》导读课,但事实上我们当时只上了一次课,老师就把这个成绩给糊弄过去了,不是我们学生糊弄,是老师给糊弄过去了,没有好好授课。而且我知道很多大学里面即使开够了这个课时,他们也只学《资本论》第一卷。但是,按照《资本论》第一卷,有个问题很不好解释。这就是,一瓶葡萄酒,我生产出来以后,马上卖掉,可能只赚20块钱。但是我把它放到洞里面放十年,我再拿出卖,可能可以赚到200块钱以上,那么我多赚到的这100多块钱,是谁提供的价值,是山洞吗?这不好解释的。但是,如果把《资本论》第三卷读完,这个问题就比较好解释了。
还有一些人,比如说拿这个古董的价格拿来质疑劳动价值论。但是马克思讲的很清楚了,劳动价值论讲的是可以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的价值。古董这个东西,如果你今天要再去做一个的话,那只能是赝品而不是真品。很多人对马克思的指责,对马克思的不理解,实际上是完全因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
中国还有一些人伪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或者用断章取义的观点来糊弄人。他就是欺负大家不去读原着,所以他才可以糊弄大家,欺骗大家。比如恩格斯在他晚年再版他早年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书的时候,在序言里面曾经对共产主义做了一些批评,有人就认为,这意味着恩格斯晚年否定了他和马克思提出来的《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着作的观点。但是,实际上,恩格斯批评的是他自己早年的想法,因为他早年在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书的时候,他接受了当时的空想共产主义者的一些看法,由于那些看法具有空想的性质,所以恩格斯附带地做了一个批评,并不是要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所以,一方面,既然对马克思主义不理解,那就需要我们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完整的体系,需要读全集去掌握。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没有人支持他,不像在中国,我们官方是支持它的,当然现在也边缘化了。但是,在西方那么多年,那么多人想驳倒它,想排斥它,但是他屹立不倒啊,这说明,马克思主义里面的科学性是非常顽强的,也值得大家去学。而且我认为,在学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之前,大家去看别的东西,实际上是浪费自己的精力。
我最近在考虑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中国的这个传统文化。现在有些人拿国学,拿新儒家来对抗马克思主义。其实,有一个东西我可以说一下,大家可以来理解我怎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沟通起来。比如,《三字经》里面有这样的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么从马克思主义来讲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解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之初,他身上还没有打上社会关系的烙印,所以他还不具有后来的人的本质。所以他是个空白,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一个善。为什么没有把它理解是一个恶呢?因为恶是要在人与人之间才能发生,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有社会关系才能是恶,而他孤零零的一个人的时候,他是谈不上跟别人的关系,所以谈不上恶。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这个“习”实际上就是加上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习”使得人身上打上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不同的阶级出生打上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所以哪怕生下来时是一个空白,但是打上各种关系以后,这些区分就都有啦,所以就习相远了。
我还用这个微积分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数学手稿里面提到的一些观点来解释了道德经里的一个东西。我知道你们下期要说道德经。我的那篇文章叫《论“微”的哲学》,大家可以到中国知网上去查。总之,学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以后给我的感觉就是我看很多问题就很敏锐,很清晰,这是我读马列原着的一个收获吧,因为时间有限,先说到这里。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10-18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05-19
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08-11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好的学风08-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心得体会07-17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习心得08-12
学习英语的体会08-20
历史教学与马克思主义教育08-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生中的反思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