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顺着学情,慢慢走,欣赏啊

《乡愁》教学反思:顺着学情,慢慢走,欣赏啊

时间:2023-04-08 11:25: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乡愁》教学反思:顺着学情,慢慢走,欣赏啊

  《乡愁》教学反思:顺着学情,慢慢走,欣赏啊

《乡愁》教学反思:顺着学情,慢慢走,欣赏啊

  原创: 王益民  王益民名师工作室

  “王老师好,很感谢您这次给校长们带来了惊艳全场的语文课,给年会增色许多。”

  11月23日,江苏省初中专业委员会第15次年会在江阴召开,《初中生世界》主编张彩萍半个月前约我上一节课。直到上课前两天才想起确定上课的内容,头脑中一闪念,定了《乡愁》。2016年,这一课例曾在油菜花开时首秀南通,后不断被期刊提起。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走了。再上一次,也算是一种怀念吧!诗云:诗坛守夜人,今日天地分。文本依旧在,作者何处寻?天堂无冷雨,人间正乡愁。海峡更浅浅,何日生自由?

  南通版的虽然比较满意,但设计的过多,对于诗歌的核心教学价值不够突出。换句话,还是在用问题牵着学生走。

  这回不一样了,我要让学生处于完全的原生态的学习状态,江阴一初中八(13)班学生课前不知道要上什么,甚至现场我也没印发文本给他们。走进报告厅的时候,他们只有笔记本和文具,当然,还有一张张好奇的脸,好学的心。可惜,现在丢掉了录音的习惯了,否则的话,孩子们的精彩就可以重现了。

  出示课题后,让学生猜猜作者的情况,果然没人熟悉,有个男生说,是个作家,着等于没说。我给了他们一个“选择题”,大陆的,还是香港的,台湾的?有个男生,后来我戏称之为“猜王”,说,是台湾的,因为与大陆分离,才有“乡愁”。孩子们果然不得了。猜后,我出示余光中的简历,并追问了一句,“1972年,创作《乡愁》。离开大陆23年了”,这句为什么标红,还是那位“猜王”,竟然推测出,这年大陆正在“文革”,诗人更回不来,我幽默了句,“你小子知道的太多了。”

  关于作者,此时并没有结束了解,出示余光中1988年的《还乡》,“一封简体字的来信问我/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这回是位女生,猜的也不错,哪里来的信?来信说什么了?1988年,又是四年后才第一次回大陆,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又是多么刻骨铭心的乡愁?

  这几分钟,虽然还没看到诗歌,但乡愁已经被酿制得有些浓烈了。

  出示全诗,学生自由诵读后,请一位男生读第一小节,有几个读音,还有语速,再读,果然有改观。第二小节,关于朗读的基调她在如法炮制,效果欠佳,去请她推荐一人,一位跟她同样有一双大眼睛的女孩读第二小节,完全是朗读派的,但处理得过于高亢,还没能走进吧,孩子们也发现了。第三小节的沉痛是孩子们难以表达的,但是可以体会的,我对这一小节的范读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体验。(fanwen.weiyujianbao.cn)第四小节重在收尾的余音绕梁,准确的说,是乡愁的绵延不绝。这个环节看起来是朗读的学习,也是对诗歌的初步理解,现场对于整首诗的朗读还缺了起承转合的指导,引为一憾。

  “大家看这首诗,我们要当堂背诵,你觉得有哪些规律可以为背诵提供帮助?”孩子们略加思考后,我让他们互相交流后汇报。有个男生言语表达很高明,记得我让他重复了一次,以至于我想在这里还原都有些没底了。“有两点,一是每小节第一行都是时间词,由远及近构成了一段时间;第二点,第二行是个比喻句,把抽象的乡愁比喻成了具体的事物,并且比喻物越来越大。”我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于陌生化阅读的状态,尤为可贵。后来有位女生的发现也是了不得。“每节的第三、四行,都是诗人与别人分离状态下的对话。”

  对于这个环节,我以为是最满意的,是读一读、议一议、猜一猜的发现之旅,可能也正是这一次,课结束后的能当堂背诵有点顺理成章了。更重要的,接下来要接触文本最核心的所在,也就是那四个比喻了。现场时进入下个环节,是缺少过渡的,又为一憾。

  “邮票”“船票”“坟墓”,这里都有背景,不展示这些支架,学生是无法理解比喻之妙的。而展示,又不能生硬,我选择了余光中先生其他诗歌中的资料,让穿插也变得诗意浓郁,余先生的诗歌与散文我是喜欢的,也读过很多,其实,任何教学的成功的背后不仅有教学法的深谙,还有文学功底的支撑,我跟我的小伙伴们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一个人的课,能走多远,不在花架子,而在内力。当然,赏析这三个意象少不了对于句子表达的把握的,如,“是”“AA的”叠音词。这些可以理解为铺垫。

  “四小节,都在写乡愁,哪小节乡愁才是诗人最深的乡愁?”孩子们的回答是出奇的一致,并不奇怪,问题是要说说为什么,与母亲、“新娘”的分隔是短暂的,是可以倾诉的。而与大陆的分隔却是漫长的,遥遥无期的。看来前面的铺垫是有效果的。我就势追问了一句:“与母亲的阴阳相隔,不是更沉痛吗?”这个问题孩子们一下子陷入了不解境地。此时正处于“愤悱”之时,现场没有找到更好的支架,只好告知,也是一憾:与母亲是个人情感,与大陆是一代人,几代人的分离,“生离”有时候更甚于“死别”。更重要的,从“乡愁”来看,“生离”才是真正的乡愁。所以,前三小节各有其“愁”,最后落点才是“乡愁”。

  大约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种表达,我出示了我写的一首小诗:

  乡愁,是因为那一次别离

  有的,还能重逢

  有的,不再相见、不能相见。

  1972年,月光下,20分钟

  把沉睡了20年的最痛最痛的乡愁告诉了全世界

  但,你的母亲听不见,你的大陆听不见。

  又是20年,“母亲”听见了,接回雪满白头的孤儿

  海峡仍浅浅,乡愁总依依

  心灵的伤口,一阕《乡愁》,寒风吹彻……

  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孩子们有些不舍,我吟唱了《乡愁》,孩子们跟着和唱,大有林籁泉韵的味道。还赠送了我的诗集《望悠悠》给三位小朋友,他们走出了会场,又折回,要我的签名呢!

  走下舞台,偶遇连外、东庐校长,愧得赞许,后又得更多人认可。彩萍主任还亲手拍照,留下难得的纪念,第二天在微信里说了一句文章开头的那句话。

  转而一想,“惊艳”也好,“震撼”也罢,无非是更好做到了——顺着学情,慢慢走,欣赏啊。

【《乡愁》教学反思:顺着学情,慢慢走,欣赏啊】相关文章:

《慢慢走,欣赏啊》教参[苏教版]08-16

乡愁教学反思08-25

《乡愁》教学反思08-22

《乡愁》教学反思04-13

乡愁教学反思04-24

慢慢走啊,老师!08-15

诵读欣赏《乡愁》08-16

摇啊摇教学反思08-25

摇啊摇教学反思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