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诃德读后感
唐·吉诃德读后感(一)
文/艾叶
小学时候接触过《唐·吉诃德》。那时候看的是小本的图书,配图的那种,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站在风车前,一定要与它战斗那一张图,心里总是想,这写的是什么?好奇怪,这人是神经病么?
这几天不小心看到这本书,想起当时的困惑,忍不住读了下去,毕竟人多长一岁,看到的便不一样,况且都几十年了,说不定能看出来它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样一个神经病还能成一本著名的小说?
小说一边读,一边想,我还是没头绪的,仍然是一些个怪诞的情节,一个平时正常却深陷于骑士小说里无法自拔的主人公,带上一个被金钱权力所诱惑的待从,闯荡江湖所遇到的种种哭笑不得的经历,我看不懂,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什么?直到看完了整本书,再把全书大概回想了下,竟觉得它覆盖了很多很多的内容:梦想,嘲笑,虚伪,忠诚,贪婪,执着,信念,人性……
首先是主人公本人,只要不触及骑士二字,他便是一个好人,一个头脑清晰想法聪明的人,只因读骑士小说读得如痴如醉糊里糊涂,一心要像小说里的骑士一般去拯救全世界,可见书本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可惜在不对的年代,他所做的,除了帮倒忙,除了成为别人的笑柄,便是浪费生命,吃尽苦头仍然沉浸在幻想中出不来,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沾沾自喜,以为人们都崇拜他,仰慕他。这一点在小说里看似奈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多不胜数,取得小小的成绩便洋洋得意,以为人们都不如自己,甚至看不起别人,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下,自封最高级的骑士,其实却不堪一击。虽然到最后弥留之际,他终于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虽然我曾经疯癫过一阵子,但却不愿意到死还是疯子一个".但悔恨似乎来得太迟了,自己已经没有时间去弥补了,只能将自己的想法传给活着的人去领悟,希望别人不再走他的路。这有一点像做了很多坏事的人临死对孩子说,你千万不要走我的路!可是你生前的影响,岂是死前一两句话就能改变的?当然唐·吉诃徳即使在疯癫的状态,他的心还是好的,他想的还是像骑士一般济富救贫,救人于水火中,非常坚定地执行骑士精神,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如果道路选对,他必将会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所以说,坚持不一定是美徳,错误的坚持只会离梦想越来越远。
桑丘本来是个老实人,有家有妻有孩,却跟着疯子般的主人闯南闯北,做了很多他自己都觉哭笑不得的事,无故地被挨打,嘲笑,即使他心里偶尔也清醒着,却依然忠诚地跟着主人,为什么呢?一开始,是因为唐的劝诱,一个村里的老农,一辈子老实,肯定是受过很多欺负的,一听说能当官,就放下老婆孩子跟着他去了。即使中途也犹豫过退缩过,但只要唐给他一点承诺一点幻想,他便又欺骗自己死心塌地跟着主人。就算是现在,这样的人也多了去了,因为别人给了你一些承诺,权力或金钱,你心中一点清醒的想法也被自己贪婪自私的一面给打压了去。其实这有点像传销,给你月入几百万的梦,让你在梦里生活,然后催眠自己忠诚地跟着上面的人,梦想就会实现。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像桑丘这样的人,自己没什么主见,也没什么勇气与能力,所以他渴望有人能给他依靠,特别是唐有勇气有见地还能给他承诺,深深地吸引了他,在"做总督"的日子,他失去了依靠,一下子就六神无主,进入像监狱般的生活,于是十分想念有主人的日子。这样的人,注定一生懦弱,贪婪,耍小聪明,却最终一无所得。
唐在当骑士路上所遇到的人与事,很多的人,表面上看来对你尊敬,宽容,事事为你着想,其实目的不过是想看你出丑,让你成为大家的笑柄。警醒世人,看清你身边的人,也许他们恭维你附和你,说不定正设定一个坑让你跳,等着看你笑话呢!
再来说唐的朋友,即使有很多看你笑话的人群,唐也有一些真心为他好的朋友,像神父像理发师以及镜子骑士,他们为了让唐在沉迷的梦幻中醒来,也是想尽了办法,吃了不少苦头 ,人的一生,有几个为你着想的好友,一生也不枉白过了!
虽然说唐吉诃徳的一生是滑稽可笑,但毕竟,他是有实现过他的梦想的,这比许多连梦想都没有的人已经强太多了。
如果你有梦,请看清楚现实,选择对的道路,努力勇敢地去实现,(fanwen.weiyujianbao.cn)谁人疯癫谁人醒?谁又说得清呢?
图片源于网络
———揭阳市读书协会荐书———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传》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3年4月
原价:28.80元 优惠价:25.30元
荐
塞万提斯生于西班牙中部的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镇一个破落贵族家庭。1568年人中学,第二年随一红衣主教赴意大利,得以饱览古今文学名著。1570年从军。第二年抱病参加抗击土耳其军队的勒班多海战,失去左臂。战后返国途中,被土耳其海盗俘虏至阿尔及尔。1580年被赎回国。为谋生计,曾任军需官及税吏达15年,往返跋涉于西班牙全国各地,目睹社会的不平及人民的苦难。1582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唐·吉诃德》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欧洲最早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之一,享有世界声誉。书中描写一个穷乡绅读骑士传奇人了迷,改名唐·吉诃德,找了一个农民作侍从,出门游侠,妄想建立骑士的丰功伟绩,一路上闹了许多笑语,吃了不少苦头,最后狼狈回家死去。作者在描写唐·吉诃德出外游侠的过程中,刻画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主义思想。
唐·吉诃德读后感(二)
心所在,梦所在
朱姝琪
编者按:上午我改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作业,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写得好,但有点怀疑,于是就把文章的句段粘贴到网上查是否抄袭。发现后面三段和《新周刊》一篇文章多有重合,但是朱姝琪同学没有注明,我在改的时候就添加了引号,并做了注解。我给学生上《外国文学史》是有些感慨的,我觉得这门课很大程度上是个"伪课程",一位老师不可能对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老师在面对这个浩繁的知识体系时,很多时候是教材的传声筒,一些地方高校的老师常年只讲文学史,又不懂外语,也不涉及其他的知识领域,看似跨越整个西方文学,其实就是一个传声筒和万金油。学生这一面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对课本例举的代表作品都有阅读,充其量是让学生有一个基本常识的了解。而这种教学还会带来一个很大弊病:以定论先行干扰学生直接进入作品,甚至使有些偷懒的学生干脆以文学史代替文学作品。所以我就想,在一年时间内直接选择具体的世界文学经典,与学生共同阅读,再辅以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恐怕这样给学生的营养更多。今年课程作业,我取消了八股论文的考核方式,让学生选取经典文本阅读,然后写读后感,也不要他们的纸质打印稿,直接通过电邮发给我即可,这样环保。关键是我能够在这里看到一些学生真的声音,师生之间没有真的声音现在很常见,连接二者之间的论文是假的,用张维迎的话说这也是语言腐败。
通过日常的阅读,我总结了三个问题。
通过《堂吉诃德》我学到了什么?
翻阅课本,我发现其文本选取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1979年杨绛先生译文的《唐·吉诃德》,这本书从接触到学习,大概有六年,在备战高考语文的时候,这本书是作为必读书目而存在的,所以在短暂的课外阅读时间里,我还是本着熟悉人物及情节的目的硬着头皮看完了这本书。而书中人物却一直在我的心中形成了定式。我给出的定义是一个活在自己的游侠世界中的另类分子,就跟沉迷于网游、网络小说的人们一样,整天言语中掺杂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最后只能无所作为惨淡收场。或许在堂吉诃德本人看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兼济天下,救死扶伤,但是在旁人眼中却是玩物丧志。是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有这种观点并不奇怪,许多的语文教参书上,提到堂吉诃德的时候都差不多,这是一部讽刺行将灭亡的骑士制度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描写堂吉诃德读骑士小说入迷,然后呢,把希望都寄托在虚幻的骑士道路上,而且身体力行,结果处处被碰得头破血流,大败而归,直到临终前才恍然醒悟,这本小说无情的揭露了西班牙封建社会以及贵族的荒淫、无耻、可笑。
然而越长大越喜欢书中的主人公,对于他行为的理解和从另一角度看问题会发现他的表率作用。不论我处在何种成长阶段都无法忘记这个看似可笑但是高大的形象,我能感受到某种信仰在支撑着堂吉诃德,甚至是一种献身精神。他是一个少见的真正的勇士。当然,他的许多所谓游侠行为非常的荒唐可笑。可是你没办法否认他的背后,是一种及其严肃、而且高尚的精神。就是这东西,使得人们难以把他忘记,使得人们在笑过之后,却不由得开始同情他。会不时地回忆起他。甚至有些人打算在他们生活的某些阶段,来追随这个人。这有一种职业叫做背包客,也是写手,生活与职业融为一体,自然游走,让三点一线的上班族们向往不已,有对梦想的追逐,也有世界的体察,总之在我看来,这不失为一种堂吉诃德式的生活。流浪的时候,我脱掉伪装,在街头放声歌唱;走得累了,就把双脚放在地狱,把眼睛搁在天堂。
如何评价堂吉诃德?
听人说,世界上分两种人,一种是哈姆雷特,一种是堂吉诃德。
我联想到了老师的选题。由此,我查阅了相关的材料,屠格涅夫发表于《现代人》1860年第1期的《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论述了从两部作品于同一年问世,相比之下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同时出现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是屠格涅夫对堂吉诃德形象所作的新的解释,是在他与赫尔岑的论战中产生的。赫尔岑在《来自彼岸》一书中回忆垮台的1848年革命的活动家时讽剌他们是可笑的堂吉诃德。屠格涅夫认为赫尔岑贬低了堂吉诃德的形象,他在这篇讲演中强调指出堂吉诃德的英雄主义因素,把堂吉诃德看成是一个战士和革命者。堂吉诃德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与稍后的处处表现出犹豫的哈姆雷特大相径庭,以致于屠格涅夫说堂吉诃德是"为他物而存在",哈姆雷特是"为自己而存在".我觉得在这两个典型中体现了人的天性的两种根本的、对立的特点——即人的天性赖以转动的轴的两端。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属于这两种类型中的一种,我们每一个人或是与堂吉诃德相像,或是与哈姆雷特相像。也有一种更简单的概括,哈姆雷特代表的是悲观主义的人,堂吉诃德代表的是乐观主义的人。
就性格来判断他的星座,看他他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爱幻想单恋着杜尔西内娅,没人知道他心血来潮会做什么事,而且都会为了救桑丘不顾自己的安全,总体来说他就是一个奇怪的人所以他是水瓶座?!!!
《堂吉诃德》这部小说好在哪里?
在西班牙语修辞里面,塞万提斯的确是以大师的风格创造出了在语言上的生动和美感,利用西班牙语的语法规则和词语意向使句子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这是任何一种译本都无法展现的,文艺复兴的背景以及向巴洛克转变的过程,在网易看《堂吉诃德》讲解,教授风趣幽默,治学严谨,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切入,相当酷。可见,作者写《堂吉诃德》,不仅仅是为了讽刺当时的骑士小说,也不仅仅是为了反映当时西班牙社会现实的黑暗,而是为了要展现在人类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这个喜剧化的悲剧人物形象有着超越时空的意义。也许这部作品刚开始真的只是为了讽刺骑士小说,但到后来,这部作品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作者的预料了。就像杨先生所言:"据作者一再声明,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骑士小说。其实,作品的客观效果超出作者主观意图,已是文学史上的常谈。而且小说作者的声明,像小说里的故事一样,未可全信。"
四百年来,《堂?吉诃德》始终高居"百部最畅销小说"、"百部最伟大小说"之类的排行榜前三。数不胜数的小说家用各种语言各种方式表达着对这部作品的膜拜,研究它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为什么所有人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为什么整个西方现代小说都绕不过去它?原因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因为它是现代小说的起点。勒内?基拉尔说,"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不曾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富恩特斯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主题的变奏";米兰?昆德拉呼唤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的"遗产"来加以继承;哈利?列文也曾经提到,"它在所有欧洲经典作品中占有如此突出的地位","它注定是要在几乎所有的小说家的成长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的".换句话说,四百年来,我们阅读的每一部小说都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包藏着一个"堂?吉诃德"的灵魂。(参见《新周刊》2015年7月1日文《世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变奏曲》)
2015年7月1日的《新周刊》封面
《新周刊》有篇文章《世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变奏曲》讲:"在资本主义文明兴起的曙光处——文艺复兴——最耀眼的两束光辉,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其实携带的是那个时代最深重的阴影。他们没有为‘西班牙梦’‘英国梦’而欢呼,他们看到的更多是被‘梦想’当作代价付出去的东西。"当我渴望梦想,透过梦想看照进现实的是那个阴影,发现就在我心里。
【唐吉诃德读后感】相关文章:
《唐吉诃德》读后感05-11
唐吉诃德读后感06-08
《唐吉诃德》的读后感08-24
唐吉诃德读后感3篇09-06
唐吉诃德读后感(3篇)07-15
唐吉诃德读后感(精选3篇)07-28
《唐吉诃德》读后感(5篇)12-27
《唐吉诃德》读后感5篇09-16
《唐吉诃德》读后感集锦5篇02-04
唐吉诃德读后感汇编3篇07-15